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7 ,大小:5.98MB ,
资源ID:279995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7999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6】人口与城市.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6】人口与城市.doc

1、【专题六】人口、城市与旅游【考情分析】1人口从考核内容上侧重考查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分布、人口问题及其解决措施,人口的迁移、人口的再生产类型、人口数量及素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命题形式上,多以坐标图、构成图、区域图或表格曲线等方式呈现。2以中国最新的人口抽样数据或各种数据或各种人口分析统计数据表为背景,结合我国目前人口发展的特点,分析我国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及预测将来产生的影响。世界和我国人口发展的现状和分布特点,比较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发展的类型及特点。更加关注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的系列问题,如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结构及预测将来产生的影响;3以城市为依托,考查城市地域形态、城市区位、城市内部

2、功能分区、城市化及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4以中国或世界旅游为背景,考查旅游活动的特点、旅游资源及其特性、旅游景观欣赏、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知识交汇】一、人口1人口的增长模式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为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一般将人口增长模式分成四阶段:阶段主要特征出现时间形成原因主要分布区原始(低增长)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低,波动大,人口增长处于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状态农业社会时期农业丰收和和平年代,人口增加;灾荒、战争和瘟疫流行年代,人口下降生活在热带原始森林深处的一些土著居

3、民传统型(加速增长)人口出生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死亡率迅速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人口急剧增长工业化初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使食物供应稳定增长,某些疾病得到控制,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平均寿命上升发达国家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进入该阶段;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肯尼亚目前过渡型(增长减缓)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并达到低水平,自然增长率降低,人口增长速度趋缓,人口平均寿命上升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前后,发展中国家目前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和家庭观念转变,各种社会保险和福利事业的发展、国家人口政策的实施等,导致出生率下降非洲绝大多数;亚洲、拉丁美洲以过渡型为主;大洋洲(除澳大利亚、新西兰)现代型(低速增

4、长)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有些国家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现代的发达国家,如德国、英国和法国等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生活观念的变革欧洲全部;北美(美国和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2人口分布(1)人口密度:人口总数/总面积(2)世界的人口分布 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三处:东亚、南亚(这里是世界古老文化中心,人类聚居的历史悠久,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西欧(这里是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商业贸易活动频繁的重要工业地带);美国东北部(这里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人烟稀少的地区是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如高山高纬寒冷地带、干旱的沙漠地区、热带雨林的湿热地区。世界上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十个

5、: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以上在亚洲);俄罗斯(欧洲);美国(北美洲);巴西(南美洲);尼日利亚(非洲)。(3)我国的人口分布 大致以黑龙江省的黑河到云南省的腾冲一线为界。(4)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有自然条件、历史因素、经济社会因素等。如我国的人口之所以东密西疏主要原因是受东西部的海陆位置、地形以及气候差异等自然条件的影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交通、经济东西部也差异明显,这些都深刻影响了我国人口的分布。必须强调的是在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因素。3人口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人口的合理容量由于生活质量是一个软性指标,所以人口合理容量具有不确定性

6、和相对确定性,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但人口的合理容量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资源;科技;地区开放程度;文化生活消费水平。由于人类的生存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因此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4人口问题世界人口问题及其表现:从世界范围来看,人口问题的核心是人口增长过快。 发展中国家就面临着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人口增长快导致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大,影响经济发展。解决措施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7、从而导致发达国家兵源不足,劳动力缺乏,社会负担加重,老年人生活困难。解决措施是适当移民,鼓励生育。我国人口问题及其对策: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量人口多,已经成为阻碍国民经济发展的因素,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人均资源拥有量偏低,许多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相当一部分被新增人口所抵消;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劳动生产率低,新增劳动力就业困难。5人口迁移(1)对一个地区来说,人口迁移和出生率、死亡率一样,是人口数量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出生率和死亡率对人口增减的影响比较平稳,迁移则因为人类的自主意识作用,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人口数量、素质及其结构发生剧烈的变化。而且随着人口出生率的逐步下降,人

8、口的自然增长将会减慢,未来人口增长和分布将更多地与人口迁移有关。按地理范围可分为国际迁移及国内迁移,按迁移方向可分为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农村、城市到城市的迁移。(2)影响迁移的因素:有气候、土地、淡水、矿产资源等自然环境因素;但当前社会经济因素是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根本原因,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引起的人口迁移,如目前由农村到城市的迁移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城乡之间收入的巨大差异,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城市较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较好的生活环境是迁移的原因;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提供了迁移的便利,也减少了不必要的迁移;还有因文化教育、婚姻

9、家庭原因的人口迁移;再就是因政策、政治变革、战争政治原因造成的迁移。(3)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如(2)中所述;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可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对迁出地来说,加强了对外联系,缓解了人地矛盾;对迁入地改变了落后地区的面貌,对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为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加剧了生态矛盾和城市的环境问题。如我国农民工的流动有效地调整了我国各地区劳动力的余缺,对城市的发展和繁荣起了积极作用;同时民工的劳务收入、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改善农村经济,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盲目无序的流动人口增加了城市环境的压力,如住房、交通、治安等,影响

10、社会的安定。合理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国改革开放中着重解决的问题之一,可采取“三三制”分流措施:三分之一有序地进行出国、出省、出县、出村的劳务输出;三分之一离土不离乡,被乡镇企业就地消化吸收;三分之一因地制宜地发展高产高质高效的“三高”农业和农林牧副渔的大农业,帮助农民致富。二、城市1城市地域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平原地区多呈集中式,谷地中多呈条带状或放射状;在河流和地形的共同作用下多呈组团状。其关系图如下:地形交通线水系城市地域形态集中式、条带式和放射式组团式2城市的区位因素地形海拔较低的濒海、濒湖或沿海的平原地带城市区位因素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矿产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气候政治活动、军事活动

11、、宗教活动中心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交通河流水运动的起点和终点两条河流的汇合处过河点位置河口位置河流城市区位因素是本单元的重点,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图解),在自然因素中,地形、气候、河流等因素对城市区位产生重要影响。在社会经济因素中,自然资源、交通运输自古至今一直对城市区位产生重要影响,军事、宗教等因素对城市区位影响已明显减弱;而科技、旅游等因素对城市区位影响已明显加强。市区外缘分布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降低生产成本环境污染严重工业企业协作性工业企业竞争性工业区集聚集 聚市中心交通便利市中心交通干线街道路口处吸引大量消费者商业区中心商务区3城市内部各功能区的分

12、布规律:根据付租能力和地租的高低,商业区一般分布在市中心和交通干线的两侧及街角路口处,以市场和交通最优为原则。工业区趋向于向市区外缘移动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见图表:4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的范围相对较大;而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比较小。等级较高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城市的服务范围。5城市化城市化的实质:人口向城市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发达国家与发展

13、中国家的城市化比较:城市化特点原因发达国家起步早,逆城市化工业化早,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化水平高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乡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城市发展较合理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符合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二战后才纷纷独立,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城市发展不合理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原理应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化浪潮一浪接着一浪。但城市的各项设施难以满足人口日益增长的需求,导致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多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控制大城市的规模,提高管理水平,对症下药

14、。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由49年的10.6%到2002年的39.1%,水平不断提高,但问题也接踵而来。针对本国国情,中国制定了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大城市控制人口和用地规模,要郊区城市化或逆中心化;中等城市充分合理发展,小城市合理发展,改变工业布局和城市人口的分布;乡镇积极推进城镇化水平,尽可能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情,大中小城市和乡镇协调发展的好路子。三、旅游1旅游资源的特性旅游资源的特性是多方面的。就类型来说,其具有多样性,就与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比较来说,具有非凡性;可创造性是针对人文景观而言的,包括两类即文物古迹和为发展旅游而兴建的人文景观,而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最突出的特

15、点是长存性,即指本身存在的历史长久,又指其使用的无消耗性。2旅游景观的欣赏实践很强,从感性的角度看:选择观赏位置,主要抓住距离、角度、俯仰三种变化。对于同一景观,远近、高低各个侧面,观感不同,考虑天气、气候影响要善于把握观赏时机,雄、奇、险、秀分别是泰山、黄山、华山、峨眉山特点的反映。主配、层次、框景、借景等是欣赏园林景观构景手法须抓住的特点。从理性的角度来看。要须从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去人化自然以达景观欣赏的最高境界。3综合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主要指标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和旅游环境承载量。市场距离取决于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即交通区位的优越性

16、好坏直接影响开发价值。地区招待能力取决于本身的开发程度及配套服务设施。4旅游资源的价值和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旅游资源的价值是针对旅游主体的作用而言的。旅游主体作用于旅游资源的目的、形式不同,旅游资源所表现出的价值也不同。旅游目的多样性也反映出旅游资源价值的多重性。主要包括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等;而旅游资源的浏览价值是综合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主要指标之一,包括三方面内容:1、旅游资源的质量,即自身审美价值或历史文化价值的高低;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3、旅游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只有这三方面都好,该旅游资源才具有较高的浏览价值。5旅游的环境承载量包括五方面内容,即资源承载量、

17、生态环境承载量、经济发展承载量、社会地域承载量和感应气氛承载量。资源承载量是指一定时间内旅游资源的特质和空间规模能够容纳的旅游活动量;生态环境承载量是指一定时间内,旅游接待地区的自然环境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的旅游活动量,这种限度一旦被突破,旅游资源所处的自然环境就会被破坏。现代旅游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同时各国和国内各地的旅游接待能力受到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个限度就是旅游的经济发展的承载量。由于每个旅游接待地区的人口构成、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和社会开化程度不同,每个旅游地的居民与旅游者数量和行为方式也不相同,二者之间可能存在一个最大的容忍上限,这个限度则被称为社会地域承载

18、量。感应气氛承载量即游客的数量应限制在不破坏游兴的范围之内,否则就达不到旅游目的。环境承载量一般从容人量去度量,指满足游人游览的心理要求的基础上,景区旅游单位面积内所容纳的游人数,它反映风景名胜区的用地、设施、投资规模及景区的旅程、内容、景象、布局等。6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旅游活动不仅产生污染物来污染环境,而且还会导致其它环境问题。从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来看,旅游活动是一种消费活动,产生的各类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发展旅游业,需建路、停车场、旅店等服务性设施,必然会对背景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同时,旅游者的参观、游览、生活娱乐产生的践踏、触摸、拍照等,也会破坏文物

19、古迹。不文明的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更加严重。旅游地居民为从事旅游商业活动,不适当地使用当地的动、植物资源。如捕杀珍禽异兽,会造成生态结构失调,以至环境功能减退。【思想方法】一、正确看待人口问题在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中,人口问题是全球“第一号”问题,全球诸多问题都和人口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人口问题在当今世界表现越来越明显,是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诸多问题产生的根源,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人口问题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表现是不一样的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是目前最突出和明显的人口问题。而这些人口问题往往需要通过对统计图表的阅读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

20、。因此复习时要明确人口问题的类型,弄清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人口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的承载量、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协调的观念为指导,以人均意识为核心,分析人口与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利用的相互关系,寻求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途径。二、城市环境问题和城市的合理布局作为人口最集中,对环境改造最彻底的城市,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高考关于城市知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城市环境问题上,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是近年来考试的热点。合理的城市规划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关键。复习时要先利

21、用各种资料和图表,联系城市中工业生产活动、居民的生活、交往活动分析城市环境问题的类型,明确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针对城市环境污染,要明确污染的种类、污染物的来源和主要成分,并针对城市环境问题的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建立卫星城分散城市功能、垃圾无害化处理、增加绿化面积等。特别是要注意与热点问题、社会现实问题的结合。三、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评价以西藏为例1、游览价值较高 清新的环境、浓厚的宗教色彩,灿烂的藏民族文化,且有多个旅游资源为世界之最(如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等),游览价值较高。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较差 在西藏内部,从一个旅游景点到另一个旅游景点,有较大的旅游阻力。景区的布局分散,致使在开

22、发利用上难以形成规模和产生“聚集”效应。3、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不良 在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拉萨,著名的历史文化景观有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等,大多为宗教场所,旅游景观较为单一。4、远离客源市场西藏位于我国的西南部,远离我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中、东部地区,使旅游的路途时间过长,更不用说国外游客。作为地球第三极,西藏远离国际和国内主要客源市场,交通费用支出大。 5、交通条件虽然改善,但仍较落后旅游交通是旅游业发展的命脉,也是西藏的旅游业发展的“瓶颈”。虽然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西藏地区的旅游资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机遇,但仅有的青藏铁路很难满足旅游发展的要求。6、地区接待能力和旅游的环境承载量较

23、差 西藏地区旅游供给质量整体水平还很低,主要体现在交通运输设施数量不足、档次不高、食宿接待不能适应和满足现代旅游者多层次的需求,接待规模和功能都还需提高。作为旅游吸引物重要组成部分的游览娱乐设施严重匮乏,缺少能反映和表现西藏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风格的有特色的博物馆、美术馆、民俗展览馆等,使旅游行程单调。四、应用比较法理解知识1、城市的区位因素区位因素优势条件举例地形1、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2、热带的高原3、山区的河谷和较开阔的低地1、我国大城市主要分布在地势的第三阶梯上2、美国的波士顿一纽约一华盛顿位于大西洋沿岸平原气候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

24、世界大城市多位于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河流1、供水和运输功能 2、军事防卫我国南方的城市分布自然资源资源优势,降低成本。影响城市宏观分布的经济条件英国伯明翰、美国芝加哥、我国鞍山等一批新兴城市交通向交通便捷的位置集中(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古代的邯郸、现代的郑州、石家庄政治、军事、宗教地区的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宗教中心古希腊的雅典、我国的西安;沙特阿拉伯的麦加、麦地那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展历史早晚目前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在60-80较低发展趋势城市化速度大大放慢,甚至停止;一些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向郊区移动。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合

25、理性问题农业现代化使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相对合理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造成许多社会问题3、城市环境污染的污染源、污染物及危害比较污染类别污染源污染物及造成的结果危 害大气污染工矿企业、家庭炉灶、汽车尾气煤烟、粉尘-)(烟雾、污浊)硫氧化合物)(酸雨)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4(光化学烟雾)危害健康破坏土壤、水质、生物、腐蚀建筑物水体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城市地表径流富营养化,水生生物繁殖叫水体缺氧有害金属)公害病危害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50分贝的噪声破坏生活环境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居民生活垃圾垃圾,不卫生,占据活动空间影响健康4、城市布局形态的比较

26、城市形态比较项目集中紧凑式分散疏松式示意图城市用地布局总特点比较集中比较分散,形成若干分片或分组居住用地布局有一个主要的生活居住区,职工生活依托中心生活居住区就近组织生活,各区片相应布置生活设施,形成多个生活居住区工业用地布局工业用地连片布置在居住区外围,部分有污染的工厂布置在近郊城市用地分成多个片区,相应布置生活居住区【专题训练】一、单选题右图表示某国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该国人口的增长类型属于A原始型 B传统型C过渡型 D现代型 2图中甲处外凸,其原因可能是A传统思想严重 B难民迁入C外籍工人迁入 D城市化发展读世界各国人口发展模式图,回答34题。3人口增长在各阶段的描述,

27、与实际不相符合A在阶段,出生率较高,死亡率下降,两者差距逐渐增大B在阶段,出生率下降的速度快于死亡率C目前我国人口增长处于阶段,发达国家人口发展基本上进入阶段D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处于阶段,有少数还处于阶段4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来看,下列叙述错误的A在农业社会,耕地的分布与人口分布的关系最密切B20世纪初山东、河北人口的持续外流,是因为人口数量超过了土地承载力C在印度尼西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区,人口分布都稀疏D在工业化社会,人口明显地向城市聚集读右图,完成57题。5影响阶殴人口迁移的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A自然环境因素 B社会经济因素C政治因素D文化素质和优美生活环境6三峡库区大量

28、人口迁往外省市,形成这种巨大移民现象的推力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阶段人口迁移量A库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人口容量低B拨给移民的安置费用低C对迁入地生产条件不适应D不愿意离开祖辈生活的故乡7近两年来,我国航天人才回流现象喜人,主要原因是:事业留人,铸造国际一流宇航公司的大目标 环境留人,党中央对航天事业非常重视 待遇留人,激励化的薪酬分配 制度留人,在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术带头人中留给年轻人的比例达25 A B C D8有关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随着科技的发展,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地球环境人口容量是无限的B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决定于生存空间的大小C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29、对环境人口容量影响很大D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影响很小下图是德国和泰国产业人口构成的变化图。读图回答911题。9关于德国和泰国产业人口构成及其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19371999年,泰国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B19611999年,德国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C1999年,两国均以第二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D1999年,两国均以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1019801999年,泰国产业人口数量变化最大的是A农业 B工业 C商业 D旅游业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总人口数量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B无论在什么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都不可能扩大C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是有可能扩大的

30、D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应控制在16亿人左右右图为某城市道路网图,读图回答1213题。12从该城市道路网的空间分布看,该城市的地域形态最有可能是A组团式 B条带式 C集中式 D放射式13该城市人口猛增,导致交通拥挤,下列解决的办法中合理的是A建筑大量停车场,鼓励私人购买小汽车,减少公共交通的压力B在市郊建环行道路,禁止所有货车进入市中心行驶C鼓励市民使用公共汽车、轻轨列车等公共交通工具D将生活区和工业区建在一起,减少上下班居民流动量下面图1地区外商投资多,经济增长迅猛,城市化速度快,大中小城市数目多,被称为世界第六大城市圈。读图回答1415题。 图2 天目山局部等高线地形图 图1 长三角城市群分布图

31、 14图1中丙、丁及甲城新区的人口已突破百万,且甲城新区引进的都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引进这类产业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B国外大公司大财团进驻甲城新区是因为甲城市场广阔、劳动力廉价C外资小项目进驻不了甲城新区而进丙或丁城的原因之一是当地交通方便D甲城工业基础好15乙、丙两城和云南昆明、四川成都为中国首批著名优秀旅游城市,2004年第一季度他们各自接待的境外游客数量相当,但乙、丙城接待的境内游客远大于昆明和成都,其主要原因是A乙、丙城的旅游资源比昆明和成都更具非凡性B乙、丙城距离旅游客源地近,交通便捷C乙、丙城旅游景点的知名度高些D乙、丙城旅游配套设施好

32、,旅游的环境承载量大下面甲图(云南某城市的区位图)和乙图(甲城市某局部8:30)时等噪声值线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1617题。16据图分析甲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最有可能是A.水运障碍 B.地形 C.气候 D.水源17乙图中n地的噪声污染值和污染源可能是 A.100分贝 奶牛场 B.120分贝 车站和码头C.80分贝 超市 D.60分贝 学校及体育场下图为我国某乡村聚落地理环境示意图。据此回答1819题。18该聚落最有可能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分区中的A.青藏高原 B.西北地区 C.南方地区 D.北方地区19根据图中信息,该聚落与自然环境关系叙述错误的是A.该聚落建在丘陵北坡地带,多地形雨,坡状尖顶利于

33、排水B.聚落顺应地势特点修建,便于排水C.位置临近河流,便于取、排水和出行D.多植被覆盖,利于保持水土、调节气候20读下图,a、b、c分别表示影响城市区位的气候、地形、河流因素,箭头方向表示条件越来越好。回答:从自然条件角度考虑,图中最容易形成城市的地方是A.A B.B C.C D.D二、综合题21读材料一至材料五,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 据调查显示,被调查人口的意愿生育水平与国家所要求的政策生育水平尚有一定距离(见下表)。被调查者按市、镇和乡分的意愿生育子女平均数表地 区有生育政策意愿子女数(个)无生育政策意愿子女数(个)城 市1.391.70小城镇1.531.78农 村2.012.2

34、3总 体1.782.04 资料来源:当代择偶与生育意愿研究2002年城乡居民生育意愿调查,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年。 材料三 20世纪如年代是中国国内人口流动空前活跃的时期。全国流动人口数量从1993年的7000万增加到2003年的14亿,10年内翻了一番,超过了全国人口总数的10,约占农村劳动力的30。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省内流动的占65,跨省流动的占35。流动人口中年轻人口占绝大多数,其中1535岁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以上,他们中的多数人接受过初中以上教育。 材料四 材料五 2000年人口普查反映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289,

35、比1990年人口普查下降了4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6,比1990年人口普查上升139个百分点。2020年,老年人口比重将从现在的7增加到118,预测当峰值到来时,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高达23。(1)我国大陆人口现在已经超过 ,今后仍将维持 趋势,到 时达到基本平衡,在此过程中将先后迎来 、 、 等三大高峰。(2)目前,我国每个家庭平均意愿生育 个孩子,但城乡差别明显,说明社会环境因素中的 是影响生育率高低的主要原因。(3)材料反映现阶段我国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 型,但同时还存在 的隐忧,现在的低生育水平须依赖 。(4)从材料三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内人

36、口迁移主要是 性的,其迁移和流动的主要方向一是 ; 二是 。(5)材料四反映出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并持续升高,请你谈谈产生此问题的原因及由此产生的后果。22自古至今,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都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表 2005年我国跨经济地带流动人口引起的资金分配格局经济地带净流入(出)人口/万人流入(出)资金/亿元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西部经济地带+4128280413244305.87+2924.82+1381.05注:“+”表示流入,“”表示流出。材料二 表 2005年我国部分省区(图210)流动人口引起的资金分配格局省区净流入(出)人口

37、/万人流入(出)资金/亿元870+907.49+15601627.22注:“+”表示流入,“”表示流出。(1)结合材料一,说明2005年我国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2分)(2)图中省区的名称分别是 和 (写简称)。分析我国人口流动对省区产生的影响。(8分)23下图为某历史名城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城区的布局形式为_式,城市地域结构呈_式,老城区布局的主要 区位因素是_和_;新城区的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 (2)在老城区中,和哪个形成较早?简述理由_。 (3)综合分析,将图中各处的土地利用方式填入下表适当的位置,并简要说明理由。区位代号土地利用类型理 由商 业 区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

38、区重 工 业 区24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2006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暨泛珠三角旅游推介大会于11月24日20点在广州天河体育场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宣布大会开幕。30日晚,闭幕式在深圳世界之窗举行。材料二 泛珠合作理念提出以来,广东与泛珠地区的多个省份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在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开展联合促销、加强信息沟通和交流、打造无障碍旅游区、推动泛珠地区的招商引资、实现客源互换、市场互动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材料三 “泛珠三角”指沿珠江流域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9个省(区),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在内的11个地区合作,共谋发展。

39、 (1)广东作为全国旅游大省,近年来,在泛珠合作中继续发挥了其排头兵的作用。旅游业也从上世纪单纯的接待参观到包括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的全面出击,这体现旅游业的 特点;每年来广东观光旅游的海内外游客数约一亿人次左右,这体现旅游业的 特点;据统计,旅游部门的直接收入每增加1元,相关行业就能增加4.3元,这体现旅游业的 特点。 (2)“泛珠三角”区域所包括的11省区都是旅游发展较早、旅游产业较为成熟的地区。下图中A、B均属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著名旅游景点。其中A景点位于“泛珠三角”的 (省份);具有传统纳西民居建筑风格的丽江古城和号称 “庐山第一奇观”的三叠泉瀑布,是其他旅游景区所不具备

40、的,这体现了旅游资源的 性;为达到最佳欣赏效果,欣赏庐山瀑布时,需要 ,以兼听其形、声、色、动等美感,苏东坡观庐山曾写下了千古名句“ ”。A庐山三叠泉瀑布 B丽江古城 (3)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为世人所瞩目,众多的欧洲游客表示愿意到中国游览观光,某旅游团计划在游览北京之后,乘船和火车从北京出发参观游览下列景点:南京中山陵、庐山、武汉黄鹤楼、苏州拙政园、杭州西湖、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最后到香港(从苏州到杭州一段要乘船)。请设计一条合理的旅游路线(走近路,不走重复路线)。 从北京出发经 到武汉市游览黄鹤楼;再经 到九江市游览庐山;又经长江到南京市游览中山陵;再经 到苏州市游览拙政园;然后经

41、到杭州市游览西湖;再经 到广州市参观2006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最后经 到香港。 (4)根据材料二,结合旅游资源游览价值评价的条件,分析广东与泛珠地区的多个省份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5)丽江古城地处云南省西北部,原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随着旅游业兴起,特别是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丽江古城迅速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旅游热点之一。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使丽江成为云南省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云南丽江旅游业的迅速崛起给其他地区古城发展经济哪些启示?专题训练答案:15 BCDC5 610 ADCBA 1115 CCCBB 1620 ABCAB21(1)13亿

42、增长 本世纪40年代 劳动年龄人口 总人口 老年人口 (2)178 经济发展水平 (3)现代型 反弹 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 (4)自发 从农村到城市 从内地省市、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5)原因:有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的因素。在许多农村地区,生育男孩是重体力劳动和传统生活方式的需要,同时,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尚不健全,农民有后顾之优等,这是产生男孩偏好的经济基础;受传统文化中养儿防老、男尊女卑、只有男孩才能传宗接代等传统落后观念影响;社会性别不平等的种种现象在现实社会中刺激人们产生“男孩偏好”的情结。以及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等。

43、后果:造成社会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破坏正常的性别平衡,势必造成部分男性将来结婚困难,危害社会秩序和安定,并对就业和社会经济结构造成破坏。22(1)从中部、西部经济地带流向东部经济地带 (2)川或蜀 粤 省区是人口迁出地 ,人口大量迁出可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带回大量资金,改变当地的落后面貌;加强了当地与外界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联系。23(1)分散疏松 条带 河流 铁矿 铁路交通 (2)形成较早。早期的城市区位往往取决于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在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供水充足,且可以利用河面进行军事防卫。是在铁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应该形成于工业革命之后,历史较短。(3)左列自上而下依次为: 右列自上

44、而下依次为:位于城市几何中心附近,接近最大的消费群体;交通通达度最好;体现历史继承 远离重工业区,在河流上游,地势较高,环境优美,交通便利 低级住宅区在重工业区和市中心之间,便于工人上下班和去商业区,环境条件相对较差 靠近铁矿产地,可减少原料运费,交通便利,且供水近便24(1)综合性 涉外性 关联带动性(2)江西省 地域 在适当距离仰观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3) 京广线 长江 京沪线 京杭大运河 浙赣线、京广线 广九线(4)充分考虑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以增强游览价值。(5)古城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是发展特色旅游理想的地区,在古城经济发展中要充分重视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像丽江这样经济相对落后而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的古城,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加速当地经济发展的步伐,而且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缩小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别。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