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54KB ,
资源ID:279411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7941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选修1单元综合测评9 戊戌变法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选修1单元综合测评9 戊戌变法 WORD版含解析.doc

1、单元综合测评(九)戊戌变法(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15分)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材料二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

2、议必引起大哗。于是决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摘编自杨松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7分)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维新派要求、科举制存在弊端、社会需要方面归纳。第(2)问从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方面辩证思考即可。答案(1)背景:民族

3、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变法;科举制存在弊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社会需要新式人才)。(2)简评: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推行新式教育有积极影响;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戊戌时期维新派思想家所建构的新的思想理论体系,不仅“参中西之新理”,而且“合经子之奥言,采儒佛之微旨”张锡勤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稿材料二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然其言实施政策,则注重君权。以为中国积数千年之习惯,且民智未开,骤予以权,固自不易。况以君权积久如许之势力,苟得贤君相,因而用之,风行雷厉,以治百事,必有事半而功倍者。

4、先生之议,谓当以君主之法,行民权之意。南海康先生传(1)指出材料一中维新派所建构理论体系的特点及作用。(6分)(2)材料二中“先生”实施变法的策略是什么?这与变法最终的结果有什么关系?(9分)解析第(1)问,特点可根据材料一“参中西之新理”“合经子之奥言,采儒佛之微旨”等信息回答;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第(2)问,策略根据材料二“注重君权谓当以君主之法,行民权之意”“苟得贤君相,因而用之必有事半而功倍者”归纳即可;关系需要回答这些策略与变法结果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特点:兼顾中西,托古改制。作用:变法从传统中找到理论依据,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2)策略:注重君权,以君权

5、促民权;不发动群众而是借助皇帝推行变法。关系:该策略的实施成为改革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3(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康有为)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

6、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定宪法的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向国会负责的内阁。”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1)根据材料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维新”的理由(不可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9分)(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第一个省略号前内容归纳;第二小问,从引文可知这份奏折是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根据所学可知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康有为的政治主张来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明治维新后建立的君主

7、立宪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答案(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改革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仿。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4(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戊戌维新运动,在湖南成功,在北京失败。在湖南之所以成功,因陈宝箴、黄公度(黄遵宪)等都是政治家,资望才学,为旧派所钦重,凡所措施,有条不紊,成效卓著,反对者虽叫嚣咒骂,而事实俱在,不容抹杀。在北京所以失败,因康有为、梁

8、任公(梁启超)等都是言论家,资望不足,口出大言,而无实际,轻举妄动,弱点毕呈,一百日间,竟为光绪下变法特旨三四百道。及光绪觉悟康有为之不足恃,以驻日本钦差大臣之职予以公度,而不予有为,三诏严催公度攒程赴京,以图挽救,而时机已失,京变作矣。梁启超传材料二近来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并不欲将此辈老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用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以为恐失人心朕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皆由此辈所误。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将旧法尽变,而尽黜此辈昏庸之人,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全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通达英勇之人,令

9、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尔其与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及诸同志等妥速筹商,密缮封套,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思,再行办理。朕实不胜十分焦急翘盼之至。光绪大事汇鉴(1)根据材料一,归纳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变法失败的认识。(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资望不足”“口出大言,而无实际,轻举妄动,弱点毕呈”“一百日间,竟为光绪下变法特旨三四百道”“光绪觉悟康有为之不足恃”“以图挽救,而时机已失”等信息归纳总结。第(2)问,根据“朕之权力实有未足”得出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根据“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得出缺乏改革环境;根据材

10、料二“妥速筹商,密缮封套,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思,再行办理”得出不讲策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缺乏经济基础、维新派力量弱小、忽视民众力量等。答案(1)原因:改革家威望不足;变法过急,缺乏成效;用人不当;失去改革时机,导致政变发生。(答出其中三点即可)(2)认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缺乏经济基础;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弱小;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变法难以贯彻实施;仅限于上层,忽视民众力量;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深重,缺乏改革的环境;在变法过程中,不讲策略,没有成熟的可行性方案。(答出其中两点即可)5(15分)百日维新是中国近代政治改革的一次重大实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光绪帝下谕旨取

11、消各衙门堂官对司员士民上书的审查权后,短时间内上书次数猛增至三百多人次。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了解公文程式,开出了长长的救时方,建策往往同时包含军事、政治、外交、社会、财政等等诸多方面。然而,正是他们的参与,使得戊戌变法有了更大的展开面,波及更多人的内心。方案种种,对策多多,却没有一条清晰的改革思路,对彼得、明治的模仿也只能是外貌,而不详其真精神。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材料二法之为用,其先后缓急,当视其所遇之时。时安则局缓,时危则局急。而中外风气,号为讲求时务者,皆务搜求新异之说,以为迎合上意之具。臣愿我皇上于广开言路之下,必持一安危缓急之定见,必以求实为先,勿为好奇所动。愚臣之意,究以练兵造械

12、为至急之图。环顾诸臣,其老成者既苦于素无学术,其新进者又苦于未经历练。故于奏对之次,颇怀有君无臣之忧。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日维新中的主要举措并分析其意义。材料一、二对这一举措实施中暴露出的问题有何共同看法?(8分)(2)材料二中关于变法的主要观点有哪些?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得到的关于政治改革的借鉴价值。(7分)解析第(1)问,举措提取材料一第一个句号之前的内容概括;意义结合前三个句号的信息从数量、内容、热情方面概括;共同看法根据材料一中“没有一条而不详其真精神”和材料二中“中外风气以为迎合上意之具”的信息概括回答。第(2)问,主要观点根据材料二“法之为用

13、,其先后缓急”“必以求实为先,勿为好奇所动”“环顾诸臣苦于未经历练”等信息概括。借鉴价值根据材料一举措暴露的问题和材料二的观点概括分析。答案(1)举措:鼓励官民上书言事。意义:提供了官民参与政治的可能性;人们获得一定的政治言论自由,激发了爱国热情。共同看法:上书者缺乏政治实践;上书言论不切合实际。(2)主要观点:变法须依据时局轻重缓急;变法要求实为先,以练兵造械为急务;变法缺乏有用人才。借鉴价值:改革要有兼具政治经验和改革能力的人才;改革措施要切实可行。6(15分)阅读下述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史学家茅海建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张之洞与戊戌变法研究,该项目利用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

14、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的“张之洞档案”对戊戌变法进行研究,通过全新的材料,为人们呈现了一个未曾看到的戊戌变法的面相。以前人们大多认为:康有为变法时,地方大吏中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积极支持。对此,陈宝箴的后人陈寅恪曾说:“当时之言变法者,盖有不同之二源,未可混一论之也。咸丰之世,先祖亦应进士举,居京师。亲见圆明园干霄之火,痛哭南归。其后治军治民,益知中国旧法之不可不变。至南海康先生治今文公羊之学,附会孔子改制以言变法。其与历验世务欲借镜西国以变神州旧法者,本自不同。故先祖先君见义乌朱鼎甫先生一新无邪堂答问驳斥南海公羊春秋之说,深以为然。据是可知余家之主变法,其思想源流之所在矣。”茅海建教授在研究“张之

15、洞与陈宝箴及湖南维新运动”中,对这一问题作了说明。张之洞与陈宝箴之间有长达十余年的交谊,他们在公务中相互配合,是志同道合的僚属和政治盟友,且在学术思想与政治思想上大体一致。张之洞对湘学报及湖南维新运动的干预,陈宝箴都予以支持和配合。两人共同上奏了废八股的科举改制奏折,暗中就有抵制康有为学说之意。陈宝箴上奏要求下旨康有为将孔子改制考自行毁板,并在变法最关键时刻提议召张之洞入京,主持朝政。摘编自刘本森“张之洞档案”揭示戊戌变法的另面(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宝箴变法主张与康有为变法的异同。(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宝箴、张之洞变法的历史影响。(6分)解析第(1)问,关于

16、陈宝箴变法主张与康有为变法的异同,首先根据材料找出陈宝箴和康有为各自变法的主张,然后再进行比较。关于相同点,根据材料“康有为变法时,地方大吏中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积极支持”“益知中国旧法之不可不变”和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的背景、目的方面概括。关于不同点,根据材料“至南海康先生治今文公羊之学,附会孔子改制以言变法。其与历验世务欲借镜西国以变神州旧法者,本自不同”等信息从理论和实践经验、从两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分析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变法最关键时刻提议召张之洞入京,主持朝政”和结合所学知识从陈宝箴、张之洞的改革,突出利用西方文化进行改革,可行性强,尽量避免激化矛盾,推进变法;维新变法失败后,张之洞、陈宝箴的变法主张为清末新政继承发展等方面思考作答。答案(1)相同:都主张通过变法,实现国家富强,摆脱民族危机,实现救亡的目标。不同:从实际经验中得知须借重西法改旧法的陈宝箴,与从“今文”“公羊”中推出“孔子改制”之说的康有为,有着思想渊源的不同。陈宝箴是政府官员,突出实践的可操作性;康有为是维新派代表,理想性突出。(2)陈宝箴、张之洞的改革,突出利用西方文化进行改革,可行性强,尽量避免激化矛盾,推进变法;维新变法失败后,张之洞、陈宝箴的变法主张为清末新政继承发展。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