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1 ,大小:144KB ,
资源ID:279246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7924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邻水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邻水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1、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邻水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召公奭于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周王可在燕国直接任免官吏B. 召公奭在周王室中属于大宗C. 召公奭领有燕国土地和人口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弄可知,分封制下诸侯享有封国内的土地和人口,拥有官吏任免权,C项正确;封国内的官吏任免权属于诸侯所有,周王不能在燕国直接任免官吏,排除A项;召公奭在周王室中相对于周王来说属于小宗,排除B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是在秦王朝,排除D项。2.“祖德流芳思木本,

2、宗功浩大想水源。”尊祖敬宗是宗法制的重要内容,其对今天的影响表现在A. 规范宗教仪式B. 传承中华传统C. 禁锢人们思想D. 阻碍社会进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与所学知识联系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宗法制的影响。根据所学学知识,尊祖敬宗就意味着对传统的继承,所以传承中华传统是宗法制的重要影响。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影响3.周朝规定同姓不婚,贵族们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其根本目的是A. 维护统治稳定B. 监督周王权力C. 巩固宗法制度D. 扩大统治疆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

3、材料“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王族与异姓贵族联姻可以加强双方间的联系,维系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故A项正确,B项错误;C项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排除;D项是分封制的作用,排除。【点睛】“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是关键信息。4.“商朝晚期的殷墟甲骨卜辞表明,不论同一代兄弟有几人为王,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由此可以推断出商朝晚期A. 宗法世系观念已大大加强B. 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已成定制C. 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尖锐D. 王位世袭制度已经趋于衰落【答案】A【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宗法制。材料表明有儿子继承王位的受到尊敬,体现宗法师系观念已

4、大大加强。故选A。宗法制度是用父亲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没有涉及嫡长子继承问题,排除B;根据题干材料推断不出C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5.公元前9世纪前后,周宣王出兵鲁国,干涉其君位继承,引起当时诸侯的集体不快。经此事件后,周天子声望大减,诸侯多有违抗王命之举。这说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A. 体现家国一体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 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D. 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王权与族权相结合,体现为家国一体,但与材料无关,排除AB;由材

5、料“诸侯的集体不快周天子声望大减,诸侯多有违抗王命之举”,可见周王无力有效管理地方,结合所学,在秦代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前,没有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故排除D,选C。6.梁启超曾说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第一回就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周朝革命的内涵是A. “宗法分封制”到“官僚政治”的革命B. “氏族部落制”到“宗法分封制”的革命C. “中央集权”到“专制帝制”的革命D. “氏族部落制”到“中央集权”的革命【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诸侯对天子要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以拱卫周

6、王室,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故B正确;“宗法分封制”到“官僚政治”的革命是秦朝推行的郡县制,排除A;周朝时期中央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C错误;周朝时期中央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中央集权”表述错误,排除D。7.下图为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示意图,以下选项是关于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的说明,其中最为适当的是A. 周天子为晋国大宗,晋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B. 齐国国君是齐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C. 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燕国国君则是燕国内部诸国的大宗D. 周天子为一族,燕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周天子是嫡长子,为天下诸

7、侯的大宗;燕国国君也是嫡长子,在燕国内部是卿大夫的大宗。C项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项。晋国内部再分封以晋国国君为大宗,排除A项;周天子是齐国国君的大宗,排除B项;周天子和燕国国君均为姬姓家族,周天子是燕国国君的大宗,排除D项。【点睛】分封制是西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分封制带有“家天下”的色彩,“国”乃是“家”的大而化之。从政权角度说,周王是最高统治者,是天下诸侯的“周天子”,是君臣关系;从宗族角度说,周王是姬姓宗族的大家长,与同姓诸侯是兄弟关系或父辈与子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政治权力是根据宗族地位分配的;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保证了分

8、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8.周王朝实行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度。通过分封,周王同姓、母弟和异姓功臣等于各要冲地区建立了封国。这说明西周的分封制A. 授土授民强化了王室集权B. 扩展了周王朝的统治疆域C. 使贵族政治影响边远民族D. 消除了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周王同姓、母弟和异姓功臣等于各要冲地区建立了封国”可知西周的分封制加强了周王室对于地方的控制,有助于扩展周王朝的统治疆域,故选B项;授土授民不利于强化王室集权,排除A项;“要冲地区”不能于边远地区,C项说法有误,排除;分封制下不可能消除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排除D项。9.有学者指出,宗法制是在同宗

9、、同祖的血缘亲情基上区别尊卑长幼,以确定财产、地位的继承秩序以及不同身份的宗族成员各自的权利与义务的制度。这表明宗法制具有鲜明的A. 平等性B. 礼俗性C. 地域性D. 等级性【答案】D【解析】【详解】宗法制“区别尊卑长幼,以确定财产、地位的继承秩序”,说明宗法制具有鲜明的等级性,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平等性,故A项错误;礼俗指的是礼仪习俗,故B项错误; 地域性指的是地区性,故C项错误。10.西周“天子适诸侯,日巡狩;诸侯朝天子,日述职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反映了西周诸侯对周天子要尽的义务是( )A. 帮助镇守疆土B. 随时派兵作战C. 及时缴纳贡赋D.

10、 按时朝觐述职【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诸侯朝天子”可知西周诸侯对周天子要尽的义务是按时朝觐述职,故D项正确。帮助镇守疆土、随时派兵作战、及时缴纳贡赋都是诸侯的义务,但是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BC项。11.礼记记载: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具)这表明当时A. 实行嫡长子继承制B. 实行礼乐制度C. 权力高度集中D. 体现了民主色彩【答案】B【解析】【详解】从天子到下大夫所用的“豆”的数量不同,由此表明当时等级制度的森严,即实行礼乐制度,故选B项;嫡长子继承制不能体现出不同阶层等级地位的不同,排除A项;权力高度集中和民主色彩不符合当

11、时政治制度的特点,排除CD。12.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后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子谓之纣。”这反映商朝末期A. 家国同构体制正式确立B. 王位继承遵循长幼有序C. 宗法制已达到完备程度D. 地位尊卑影响王位继承【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主要阐述了微子启由于母亲地位低贱,而不能继承帝位。帝乙的小儿子叫辛,由于母亲是正王后,故而辛被立为继承人,由此可知地位的尊卑影响了王位的继承,故D项正确。家国同构体制正式确立是西周时期,故A项错误。王位继承是按照血缘关系,不是长幼顺序,故B项错误。宗法制并非到达十分完备地步,故项错误。13.关于分

12、封制下分封对象的说法,错误的是A. 王室子弟B. 功臣C. 尚书D. 先代贵族【答案】C【解析】【详解】分封制下分封的对象是王世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尚书不在分封之列,因此C项关于分封对象的说法错误,故选C项。ABD项说法正确,排除。14.西周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说明,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A. 形成“天下共主”格局B. 形成家天下的政治局面C. 对地方直接行使管理权D. 实现了王权的高度集中【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有利于周王

13、室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天下共主”的格局,故选A项;家天下政治格局的出现是在夏朝时期,排除B项;分封制下周王室不对地方直接行使管理权,排除C项;西周时期没有实现王权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15.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材料意在说明()A. 郡县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B.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C. 郡县制优于分封制,其危害小于分封制D. 郡县制与分封制互有利弊,应相互借鉴【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正确理解材料。“为天下计,则(郡县制)

14、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说明郡县制的害处并不比分封制多。由此可知C项正确;郡县制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材料并未提及,A项错误;B项也未出现在材料中,所以错误;D项内容与材料内容不符,故错误。16.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地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A. 分工明确,彼此牵制B. 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C. 垂直管理、分层管理D. 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时皇帝的“家”事与国家的“政”事不分,体现了家国同构

15、的特点,B项符合题意;秦朝中央官制并没有彼此牵制的特点,排除A项;垂直管理不符合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排除C项;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的标志是郡县制,排除D项。17.公元前221年,秦结束分裂局面,实现统一。该时间可表述为A. 公元前2世纪早期B. 公元前3世纪早期C. 公元前2世纪末期D. 公元前3世纪末期【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可换算为公元前3世纪末期,故D项正确;公元前2世纪早期指的是公元前199年公元前170年,故A项错误;公元前3世纪早期指的是公元前299年公元前270年,故B项错误;公元前2世纪末期指的是公元前130年公元前100年,故C项错误。18.国学大师

16、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者是分封制下的贵族政治,后者是中央集权制下的官僚政治,故B正确。分封制后期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排除。只有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故B排除。只有中央集权制下的官僚政治才维护了封建统治,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

17、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19.秦朝的国家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A. 君权遭到了一定程度弱化B. 政治民主的观念开始萌发C. 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 有利于减少专制决策失误【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秦朝的军国大事先由三公九卿讨论,然后再由皇帝决策,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减少了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故D正确;秦朝建立君主专制制度,A“弱化”表述错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没有民主观念,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的中央官制,而不是地方管理制度,所以不会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C。20.史记中“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

18、无大小,皆决于上”形容的是什么制度的特点A. 三公九卿制B. 皇帝制度C. 分封制D. 郡县制【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都反映了皇权至上,这是皇帝制度的特点。B正确。【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21.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后秦记卷四中赞扬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是“千古创论”。该评价主要着眼于郡县制A. 是由李斯首先创建的B. 有利于强国兼并弱国C.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 标志着贵族政治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李贽对郡县制的评价主要是着眼于该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

19、项;郡县制并非由李斯首创,排除A项;郡县制下取消了分封,不存在强国兼并弱国,排除B项;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排除D项。22.秦朝为统一岭南,修筑了哪一个工程?A. 长城B. 五尺道C. 灵渠D. 驰道【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朝为了统一岭南修筑的工程是灵渠,故选C项;长城位于北方,五尺道位于西南,驰道自咸阳出发,都不符合“岭南”的地理位置,与题意不符,排除ABD项。23.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指A. 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B. 全国有通行的统一文字C. 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最基本的原则D. 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

20、行政管理【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D选项符合题意;AB项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的措施,排除;C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内容,排除。24.中国古代王朝为加强对封建官僚的监督,建立了相对独立于行政系统的监察系统,在中央和地方均设置监察官。下列负有监察职能的官职是A. 御史大夫、刺史B. 三司使、刺史C. 监御史、枢密使D. 御史大夫、节度使【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御史大夫是中央的监察官员,刺史是汉代地方监察官员,A选项符合题意。三司使是宋朝

21、设立的分割宰相财权的官员,B选项错误。枢密使是宋朝管理全国军务的官员,C选项错误。节度使是唐朝地方行政官员,D选项错误。25.宋朝建立后采取改革措施,让三司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务,自成独立的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宋朝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A. 转移宰相的权力B. 提高三司的地位C. 加强君主的权力D. 消除地方的割据【答案】C【解析】【详解】“三司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务,自成独立的体系”削弱了宰相的权力,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朝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分割宰相权力,加强君主专制,故选C项;宋朝改革的目的是分封宰相权力,最终加强君主专制,而非转移宰相权力和提高三司地位,排除AB项;宋朝改革的是中央官制,与

22、消除地方割据无关,排除D项。26.“面向社会招揽人才,只讲德行与能力,使得许多熟知民间疾苦体恤劳苦民众的有德之士进入中央政府,为官员集团注入了新鲜血液。”此段材料描述的是我国古代A. 军功爵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B【解析】【详解】军功爵制主要是战国时期以军功为标准的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两汉时期实行以才能和品德为标准的选官制度,故选B;C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以门第为标准的选官制度,排除;D是隋唐以来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排除。27.中国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形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

23、以相互牵制。下列属于后者的措施是A. 清朝设南书房B.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C. 明朝设内阁D. 清朝设军机处【答案】B【解析】【详解】所谓“多人共行宰相之职”是指通过设置其他职位或者增加宰相数量以分割宰相权力,符合这一措施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故选B项;明初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因此明清时期不再存在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的措施,ACD与题意不符,排除。28.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A.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 唐朝中枢机构办事效率高C. 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

24、化D. 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答案】D【解析】【详解】唐中宗之所以进行“斜封墨敕”是由于他的做法不符合当时的政务决策程序,说明当时的国家制度对皇权是有一定约束力的,故选D项;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的说法明显是错误的,排除A项;中枢机构办事效率高的说法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B项;唐中宗时期皇权并没有出现弱化,排除C项。29.魏晋时期,弘农杨氏四世三公,汝南袁氏四世五公。杨氏、袁氏世代占据高官主要依靠A. 战事立功B. 门第出身C. 才学品德D. 皇亲国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战事立功是商鞅变法时的选官制度,A项排除;注重才学是隋唐时期科举

25、制的选官标准,品德是汉朝察举制的选官标准,C项排除;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用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B项正确;皇亲国戚依靠世袭制或裙带关系为官,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30.“早期汉代统治者基本上延续了秦代的政治制度,但汉高祖作了对中央集权统治来说引人注目也可能是必要的一个退步。”这一“退步”是指A. 郡国并行B. 设立中朝C. 设置军机处D. 颁布推恩令【答案】A【解析】郡县制变成了郡国并行,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来看属于“退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设立中朝是加强皇权的产物,不是“退步”而是进步,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设置军机

26、处的不是汉高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颁布推恩令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两制并行,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来看属于“退步”,带来了王国问题。31.唐朝中期,唐政府每年春天都要举行一次恩科(即春季高考)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程序是中书草拟,门下审核,尚书执行,而唐朝时期管理科举考试的是礼部,

27、所以B项正确;其它ACD三项在回答时,都没有按照唐朝史实对行政程序进行正确表述,是错误的。【点睛】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的成熟。32.有学者认为,隋唐科举制度比起以前的选官制度无疑是革命性的创新和进步。这评价主要是基于科举制度A. 以官举士、择优选取B. 公开考试、平等竞争C. 冲破门第、品德为上D. 自由报名、唯才是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科举制开始于隋朝,发展与唐朝,完善于宋朝,异化于明清时期,废除于1905年清末新政时期,是中国选官制度存在时间较长的制度,主要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标准,使得选官标准更为客观化,故B正确。A项是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内容;C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来;D项

28、是曹操实行的选官制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33.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中国历史上,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这表明科举制A. 有效防止了政权被颠覆B. 能够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C. 打破了贵族特权的垄断D. 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中可以看出,科举制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故D项正确;AB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所以答案选

29、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34. 唐朝时形成了“父教其子,子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尚,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A. 社会经济的繁荣B. 科举制度的推行C. 学校体系的完备D.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唐朝时重视读书的风尚很浓厚,这是科举制推行的结果,故B项正确;ACD项材料中没体现。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35.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根据学者钱穆的说法,元朝政府所设的“行中书省”意为“行动的中书省”,从名称解释看,“行省”

30、是A. 皇帝秘书机构B. 中央的派出机构C. 地方的自治机构D. 朝廷的朝贡藩属【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元朝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为中书省,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行中书省”作为“行动的中书省”,是指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故答案为B项。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排除A项;行省不具有自治性质,排除C项;行省是元朝统治下的地方行政机构,不是朝贡藩属国,排除D项。36.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所采取的重要举措是A. 废分封,置郡县B. 建

31、立法律体系C. 确立三省六部制D. 实行科举制【答案】C【解析】题干信息“隋唐时期”、“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结合所学可以知道,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故C正确;A项是秦朝的举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不符合“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排除;D项是选官制度,不符合“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排除。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和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抓住关键信息“隋唐时期”、“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和对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和作用的识记。37.元朝行省制度的问世,使“军事、财赋、监察三位一体的行省高层

32、督政区成为比较稳定、成熟的建制”,出现了中央收权,兼给地方分留部分权力的特征。这说明行省的设置A. 一定程度上利于地方的发展B. 严重地威胁到君主专制C. 严重地制约了地方发展D. 有效地防止了官员的腐败【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中央收权,兼给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元朝的行省制下地方保留了部分权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地方发展,故选A项;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并不会威胁到君主专制,排除B项;地方保留了部分权力,并不会严重制约地方发展,排除C项;行省制的实行不一定能够有效防止官员腐败,排除D项。38.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者是A. 大禹B. 成汤C

33、. 周武王D. 秦王嬴政【答案】D【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故D项正确;其他均不符合题意。39.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A. 秦朝B. 西汉C. 唐朝D. 宋朝【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北宋时期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另有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因此上图为北宋时期中枢机构示意图,故答案为D。秦朝中枢机构为三公九卿,西汉形成内外朝制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均不符合图示,排除AB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

34、演变北宋中枢机构40.“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反映出元朝在行政区划方面的重大创新是( )。A. 实行郡县制B. 建立宗法制C. 推行行省制度D. 设立刺史【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省”指的是行省制度,所以这反映出元朝在行政区划方面的重大创新是推行行省制度,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实行郡县制是秦朝的重大创新,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建立宗法制是夏商西周的创新,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设立刺史是汉朝的创新,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省”,指的是行省。二、综合题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夏、商、周、

35、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材料二: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影响深远,以后历朝基本沿袭并逐渐完善这一制度。(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周、秦、元三朝地方所实行行政制度。“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这句话的实质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请用秦朝以后的史实证明材料二中的观点。(至少列举6个史实证明。)【答案】(1)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实质推崇分封制,反对郡县制。(2)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详解】(1)根据“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

36、促”认为夏、商、周和西汉实行分封制而国祚绵长,秦朝实行郡县制而统治短暂,其实质是推崇分封制而反对郡县制。(2)根据“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影响深远”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朝的开创的皇帝制度为历朝历代所沿袭;郡县制成为地方基本的行政制度, 至元代发展为行省制度;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隋唐时期形成了三省六部制度,宋代实行了中书门下制度,明代则废除了宰相制度以彻底加强皇权。引用相关史实作答,言之有理即可。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政治上确立了以王为核心的王权统治。在父系大家族的基础上,以宗法制度为主体,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

37、立起层层政权机构,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垄断着各种官职。王朝的官由王任命,诸侯由王册命,诸侯国的官由诸侯任命,实行的是阶级性、等级性非常明确的世官制。两汉时,由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的科目,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按科目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应举者按不同科目进行考试,考试由皇帝出题策问,或由丞相、九卿等策试;根据对策成绩高、低分别授官。这种选官方式尽管不尽完善,易出弊端,但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摘编自姜国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变化浅谈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

38、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汉时期实行的主要选官制度,并分析作者认为它“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发展,并简要概述科举制推行的积极意义。

39、【答案】(1)制度:察举制。 原因:打破了以宗法血缘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选拔的范围扩大,为有才能的士人提供了晋升的机会;推举与策问相结合,为被举者提供了相对公平的舞台;增强了政府的执政能力,有利于维护统治。 (2)发展: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为主发展为以学识、才能为主;选拔方式由评议推荐发展为以考试选拔为主;选拔范围扩大。 意义:提高官员素质;扩大并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维持社会和政治局面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形成重视文化教育的社会氛围。【解析】(1)汉代的选官制度:根据“两汉时,由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的科目,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按科目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官制度是察举制。进步原因:根

40、据“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按科目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根据对策成绩高、低分别授官”分别从选官依据、选官范围、公平公正性、官员素质提升巩固统治角度分析。(2)发展:依据材料“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概括总结。意义:结合材料关于科举制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分别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文化教育发展角度总结。点睛:(1)汉代的选官制度:根据关键信息“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按科目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即可得出。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多方面分析,可从选官依据、方式、范围、公平公正性、官员素质等角度思考。(2)发展:根据材料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应分别从选拔标准、选拔方式、选拔范围角度分析。意义:根据科举制的考试内容、选拔范围、选拔方式可以得出相应的积极影响。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