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阐释时空构建1.了解汉初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政策的历史背景,知道汉初“无为”的举措,认识从“无为”转向“有为”的历史必然性2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概括董仲舒新儒学的基本主张3概括汉朝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影响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5页一、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2)目的: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3)表现: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4)影响: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社会繁荣,国力日
2、盛。2积极有为(1)原因:社会潜伏着危机。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提出:由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2特点:糅合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到儒家思想中,形成新的儒学体系。3概况目的主张结果加强中央集权“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所接受,有利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维护统治秩序“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三、儒学成为正统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1)政治方面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
3、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2)教育方面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历史纵横(教材第8页)这段文字讲述的是历史上“萧规曹随”的故事。曹参为相后,继续实行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正是由于他继续推行“无为而治”,才保持了西汉初期政权的稳定和政策的连续性,使西汉迅速恢复了元气。特别提醒董仲舒新儒学对先秦儒学中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等思想进行了继承,以适应汉武帝时期的君主
4、专制统治的需要;同时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等理论,使之更加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这是新儒学对先秦儒学的发展。资料回放(教材第9页)这段文字是西汉董仲舒说的话。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凡是不属于六艺学科和不关于孔子学术的其他门派学科,都要断绝它们传播的渠道,不能让它们与儒学一同发展。体现了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精要点拨影响儒家思想地位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自身思想的变化。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以及维护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易错提醒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中央集权寻找
5、意识形态的支撑。在现实政治中,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是有所保留的,并不完全依赖儒士,其所用的大臣大多是既精通儒术又深知刑法的人,其治国方略可以概括为“儒表法里”。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6页探究主题一汉初的治理策略1何为黄老之学史料战国出现,汉初盛行,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吸收了法、儒、墨、阴阳等诸家观点,因尊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学”。它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包括养生和治国两个方面。治国方面:主张法治、“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探究点:可以说“黄老之学”是“道家”学说吗?提示:“黄老之学”不等同于“道家之学”,“黄老之学”也是起源于“百家争鸣”时期的综合
6、性学术派别,只是其主张吸收了道家学派某些主张。2汉初的治国理念史料曹参的“无为”有三层意思:首先,是约束官员扰民。中国的民间有一套自行运转的规则,尽量减少影响百姓日常的生产与生活。其次,是尽可能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一个政府朝令夕改会使得百姓无所适从。再次,回归质朴和诚实,他任用厚道人减少浮夸与掩饰。后人评价这是一种高品格的为官之道,“无为”体现了“无私”。这是他头脑清醒的一种主动行为,绝非被动无为。探究点:史料体现了汉初怎样的治国理念?试分析这种理念形成的社会原因。提示:(1)理念:“休养生息”或“无为而治、黄老之学”。(2)原因秦末战乱和楚汉战争,使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急需恢复。汉初统治者吸取了
7、秦朝暴政灭亡的教训。为了安定人心和恢复经济,汉初采用“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汉初的“黄老学说”与“老子学说”有何区别?黄、老之学是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是指黄帝的学说,“老”是指老子的学说,要注意区分。(1)形成时间不同。老子学说形成于春秋时期,而黄帝学说形成于战国时期。(2)政治思想不同。老子学说从天道自然无为出发,所谓“无为”,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为所欲为,以达到“无不为”的效果。黄帝学说调和儒法思想,主张刑、德并用。(3)政治理想不同。老子的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而黄帝学说是一种维护统一的政治思想。(4)天命观不同。老子学说认为“天法道,道法自然”,应遵守自
8、然规律;黄帝学说把“天”解释为自然界本身,认为自然界是无意识的,人可以认识规律为自己造福。(5)地位和影响不同。后世所谓“黄老之学”多是指老子及道教。“黄老”之称,始见于汉代史籍,但按照史记记载,“黄老之学”在战国时期的存在应该是确定无疑的,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相关学者都对“黄老之学”在先秦的存在给予了肯定。由此可见,汉初奉行“黄老之学”()A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B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传C受司马迁的影响比较大D根植于先秦的历史文化传统命题立意考查的历史素养主要是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得分思路材料中考查的是先秦“黄老之学”与汉代实行的关系,不是说明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故A项错误;汉代奉
9、行“黄老之学”是与汉初的社会状况有关,不是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传,故B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是史记有记载,并不是受司马迁影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黄老之学”在战国时期的存在,说明汉代实行的“黄老之学”之前已经存在,故D项正确。答案D探究主题二顺时而生的董仲舒新儒学1国力强盛是汉武帝“有为”政策的基础史料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汉书食货志探究点:史料揭示了武帝初年怎样的社会状况?与“独尊儒术”局面出现有何关联?提示:(1)状况:社会安定;人民富足;经济发展;国力强
10、盛。(2)关联:国力强盛为强化君主专制、巩固统一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基础,“无为而治”治国理念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思想控制的董仲舒新儒学应时而生。2董仲舒新儒学主张适应了时代需要史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汉书董仲舒传史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春秋繁露史料三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汉书董仲舒传史料四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
11、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探究点:试概述以上史料的主张,并分析其相应目的。提示:为强化中央集权,史料一提出“大一统理论”;为强化君主专制,史料二提出了“君权神授”主张;为规范君权,约束皇权,史料四提出了“天人感应”主张;为稳定社会秩序,加强思想道德教化,史料三提出了“三纲五常”主张。特定的社会环境催生董仲舒新儒学(1)经济上:“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使西汉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2)政
12、治上:汉武帝需要进一步削弱王国割据势力,解决匈奴对其政权的威胁,发展大一统事业。(3)思想上:汉初“无为而治”,各种思想混杂,需要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材料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上上(圣人)上中(仁人)上下(智人)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愚人)尧、舜周文王孔子孟子屈原荀子子贡范蠡廉颇老子商鞅韩非子齐桓公吕不韦荆轲秦始皇李斯陈胜宋襄公夏桀商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命题立意通过对历史人物评价标准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得分思路从表格中人物的等级来看,
13、凸显个人道德修养和智慧才能,贬低暴政行为和政治才能低下。答案汉代儒学影响社会价值观念汉书推崇历史人物如孔、孟、三皇等皆是传统儒学家认可的人物,凸显个人道德修养、品格高低、政治能力强弱等已影响到史书的编写,体现了儒学在汉代的官方正统地位及儒学观念已影响社会价值观的现实。一、学思之窗(教材P9)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的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答案: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这也是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的根本原因。其他学派中也有一些对其统治有利的思想,如法家的法
14、治思想、重农抑商思想。因此,汉武帝在统治过程中也采取了一些儒家以外的、对统治有利的思想主张。二、本课测评(教材P11)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答案:第一,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第二,汉武帝大力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三、学习延伸(教材P11)上述两条资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答案:(1)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2)对这种思想的看法: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强调君权虽然适应了加强
15、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但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极为不利。强调夫权,压迫妇女,更是应该批判的。随堂训练对应学生用书第7页题组1汉初治国理念的变化1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A外儒内法,大一统B无为而无不为C仁为本,为政以德D礼法并施解析:外儒内法,大一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属于汉朝中期,故A项错误;题干中时间为汉初,题干中“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再结合所学,汉初实行黄老无为思想,故B项正确;仁为本,为政以德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未得到统治者采用,故C
16、项错误;礼法并施是荀子的政治理念,故D项错误。答案:B2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取代了黄老之学,其原因在于()黄老之学存在缺陷与不足藩镇割据加剧威胁了中央集权新儒学迎合了时代的需要丞相与诸侯权力膨胀威胁皇权ABCD解析:黄老之学被取代的原因之一是,它的无为思想不符合积极有为的时代要求,故正确;藩镇割据出现在唐中期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错误;新儒学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迎合了时代的需要,故正确;皇权受到相权和王国问题的威胁,需要新儒学强化皇权,故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题组2顺应时代潮流的董仲舒主张3汉儒董仲舒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构成新的儒学体系,对儒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结合时代背
17、景和思想的内在逻辑性,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思想是()A“君权神授,天人感应”B“大一统论”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性三品论”解析:董仲舒新儒学为汉武帝时期政治上的大一统提供理论依据,其核心思想是大一统。A项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但非核心思想,故A项错误;B项是其核心思想,故B项正确;C项有利于思想控制,但非核心思想,故C项错误;D项有利于思想控制,但非核心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B4西汉儒家董仲舒借自然现象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症结,如,人君为政不宜于民,“天”就会降下“灾异”以“谴告”人君。这说明董仲舒()A主张约束君权B支持君权神授C迷信崇拜君权D. 主张“大一统”解析:“人君为政不宜于民,
18、天就会降下灾异以谴告人君”可见对君主有一定的约束力,故A项正确;“董仲舒借自然现象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症结”没有解释君权的来源,故B项错误;“人君为政不宜于民,天就会降下灾异以谴告人君”不能体现对君权的迷信,故C项错误;“西汉儒家董仲舒借自然现象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症结”与国家是否统一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题组3由为百姓辩护到为君主呐喊的社会思潮5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解析: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汉朝董仲舒进一步提出“君权神授、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思想,为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专制统治提供理论依据。答案:D6儒家“尊王”“忠君”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贵贱有序B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礼法并用C董仲舒倡行独尊儒术,天下一统D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解析:从题干中“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地方权力过大”等信息可以看出,这里的儒家思想意在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儒学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C项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