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评估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7911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评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评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评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评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评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评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评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评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评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评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评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评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评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评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评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跟踪检测: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评估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评估七(第七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曾被列宁评价为“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布哈林认为,它“并不只适应于内战的某个发展阶段,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常形式”。布哈林这种认识(C)A是对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反思B客观评价了新经济体制C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D推动了新经济政策实行解析:本题考查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的经济政策。由材料“并不只适应于内战的某个发展阶段,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可知,这种经济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布哈林的论述不仅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集中人力、物力等取得革命战争胜利的需要

2、,而且认为此政策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并确立了具有共产主义色彩的公有制经济体制,即“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常形式”,以上认识体现了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故选C。A、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后实行的,故B项错误。21921年列宁指出,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列宁所说的“围攻的方法”指的是(B)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第一个五年计划 D斯大林模式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

3、策。材料“冲击的办法”“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尝试已经失败”是指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败;而“围攻的方法”的特征是“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即允许国家资本主义的存在,再结合材料的时间信息可知,其体现的是新经济政策。故答案是B。3列宁在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说:“我们甚至有过这样的诗人,他们写道:看!在莫斯科,饥寒交迫,从前是整洁、美丽;现在是买卖、投机。这样的诗作在我们这里是很多的。”由此可知(D)A列宁高度重视诗歌的宣传功能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了危害C莫斯科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D人们对新经济政策有不同看法解析:本题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分析材料信息可见,

4、在俄共(布)十一大上即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诗句中“现在是买卖、投机”说明新经济政策有发展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内容;列宁提到诗人所写到的“看!在莫斯科,饥寒交迫,从前是整洁、美丽;现在是买卖、投机”,这反映了一部分人对新经济政策有不同的看法,故选D。A项所述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新经济政策实施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结束,国民经济有所恢复发展,故B、C两项错误。4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际流行词有“计划”“市场”等经济领域的术语,社会主义国家强调“市场”,资本主义国家强调“计划”,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出现了交相辉映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是基于(A)A苏俄(联)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美国罗斯福新政

5、的实施B十月革命胜利法西斯势力崛起C苏俄爆发政治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危机D苏联成为工业强国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衰退解析:结合题意和所学可知社会主义国家强调“市场”与资本主义国家强调“计划”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苏俄(联)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计划指导),答案为A项。5世界现代史上,维护了现有制度、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为本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的历史事件是(D)A查理马特改革和赫鲁晓夫改革B俄国1861年改革和斯大林模式C日本明治维新和匈牙利改革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罗斯福新政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世界各国经济政策的调整,注意本题中所述主要是在经

6、济方面的措施,其作用又能维护现有政治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都是在特殊的环境下采取的经济方面的变革,新经济政策中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这种方式被中国所借鉴;罗斯福新政中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被后来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故答案选D项。A、B、C三项起不到题干中所指的作用,均排除。6文件一:“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合作社或个人”;文件二:“应当对企业的实有财产进行估价,以确定公私双方的股份由人民政府主管业务机关所派代表同私方代表负责经营管理”;文件三:“开展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型补偿贸易由外商提

7、供设备,由我国工厂按对方的要求进行加工或装配,成品交给对方销售”。以上材料说明其经济活动(A)A都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B都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C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D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曲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根据材料中文件一得知是新经济政策内容;根据材料中文件二得知是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根据材料中文件三得知是对外开放。综合材料说明经济活动都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来发展经济,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其余三项表述均不符合题意。7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执政后,承认物质利益对经济发展作用,国家对经济效益好、上缴利润多的工矿企业给予奖励,允许企业对成绩好的工人给以奖赏,

8、拉开企业和劳动者收入差距。对赫鲁晓夫上述举措的正确认识是(B)A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商品市场的作用B与新经济政策有相通之处C颠覆了斯大林模式的经济建设思想D使企业获得了经营自主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赫鲁晓夫改革。A项“商品市场的作用”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由材料中关键信息“奖励”“奖赏”可知鼓励企业的发展,而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等,即是发挥物质利益对生产积极性的刺激作用,所以两者有相通之处,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这是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他承认物质利益对经济发展的刺激作用,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所以C项错误;D项“经营自主权”与材料无关。8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

9、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下列措施中能够验证赫鲁晓夫是“改革家”的是(D)A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B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C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模式D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上台及其改革不同侧面的特点,其中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和工业方面的措施,承认了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体现了赫鲁晓夫本人“改革家”的角色,故选D。A、B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C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92013年8月历史上的苏联一文写道:“沿着斯大林设计的道路就是一条通向崩溃的路,其多任

10、领导人试图扭转前进方向,但皆未成功。”关于苏联领导人努力扭转方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A赫鲁晓夫冲击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B勃列日涅夫仍坚持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戈尔巴乔夫违背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D上述三人的经济改革成功,政治改革失败解析:“三人的经济改革成功”明显与史实不符,故选D。10近年来,一些国家进入全民“炒股”时代,不但专业证券人士“炒股”,就连工人、教师、学生也炒起了股票,甚至连扫大街的老大娘讲起股票来都滔滔不绝。对这种现象理解错误的是 (C)A缓和了社会矛盾B吸收了大量资金C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D企业决定权没有转移解析:全民“炒股”并不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C项错误,故选C。11以20世

11、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石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这表明(A)A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代价沉重B石油成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财政基础C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D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战后经济。美国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油价下跌,而苏联没有进行相应调整,结果以石油出口为主的苏联损失惨重,故本题选A项。B项夸大了石油作用,故不选;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没有得到纠正,故不选C

12、项;D项题干没有涉及,故不选。121970年,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安德鲁萨哈罗夫在致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中,把苏联比喻为“一辆巨大的卡车”,而驾驶员“一只脚使劲往下踩加速器,却用另一只脚踩刹车”。这里的“踩加速器”是指(A)A利用科技革命成果 B巩固计划经济体制C支持第三世界国家 D加快工业化步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改革。注意时间1970年,当时苏联处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他的改革的重点在重工业领域,尤其与军事相关的领域,因此利用第三次科技改革的成果符合题意,A项正确。“踩加速器”主要体现发展的趋向,这时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已出现了严重问题,B项不合题意。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苏联的发展,没有体现“支持第

13、三世界国家”,C项错误。苏联的工业化在“二五”计划结束时就已完成,D项错误。故答案为A项。13列宁在反思苏维埃政权采取的一项政策时说:“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这次失败表现在: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力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这项政策指的是(B)A土地法令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解析:根据题干中“1921年春天”“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分析,这项政策应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个政策存在大量的弊端,导致了当时的经济危机加重,

14、还引起了政治危机,故列宁说遭到严重的失败,因此B项正确;A项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材料中“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不符,故A项排除;C项在1921年春天才开始实行,与遭到严重失败不符,故C项排除;D项是斯大林执政时期的政策,时间与题干不符,故排除。故选B。14小王在查阅苏俄(联)相关资料时发现了一段史料:“一些以前经商的公民应约来到指挥部,据说是要他们来为劳动义务登记的。在这些公民登记时,他们遭到拘留并被送往兵营等候派往前线。”这表明了当时苏俄(联)(B)A力图推行国家资本主义B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国内出现了政治多元化D正忙于应付德国的进攻解析:题干材料“一些以前经商的公民应约来到指挥

15、部,据说是要他们来为劳动义务登记的”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时期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的现象,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之一是实行强制性义务劳动,故B项符合题意,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取得政权后的一项临时性政策,C项中的“政治多元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苏俄取得政权后的敌人主要是协约国军队和国内叛军,故D项错误。故选B。151921年4月,列宁指出“现在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必须采取能够立刻提高农民经济生产力的办法”“只有先解决农民问题,才能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从而巩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这一认识(D)A保障了国内战争的胜利B缓和了工农之间的矛盾C为工业化实施

16、奠定基础D促进了经济政策的调整解析:材料中的时间“1921年4月”是关键,抓住“立刻提高农民经济生产力”这一信息,可知当时农民问题严重,而这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有密切关系,需要调整经济政策,故D项正确。16列宁曾说:“无论是理论上的还是实践上的问题,在于找出正确的方法,即应当怎样把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程度上和在一定期限内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依据这一观点,苏俄(联)(C)A加快对农业的改造进度B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C恢复了商品流通和交换D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体制解析:从材料中列宁的话“资本主义的发展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1921年实行

17、的新经济政策中工业方面的内容,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恢复了商品流通和交换,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加快农业改造的进度,A项错误。斯大林时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体制,D项错误。故选C。171921年11月,苏俄政府与美国商人哈默签订了关于租让阿拉帕耶夫石棉矿区的协议。协议内容:苏政府将石棉矿区租让给承租者,期限20年;承租者每年所采矿藏及制品的10%归苏政府;苏公民不少于企业总人数的50%;承租者须向苏国家银行缴纳500万美元的黄金作抵押;合同期满后企业所有的矿藏、设备等完全无偿转归苏维埃国家所有。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D)A苏俄加入国联

18、扩大了对外经济合作与交流B苏俄自此放弃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C优先发展重工业推动工业体系的健全D谨慎地尝试资本主义以恢复苏俄经济解析:A错:苏联加入国联应该是20世纪30年代。B错:苏俄放弃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是1921年的3月份。C错: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斯大林模式的特点。D对:从材料可以看出,苏俄允许外国资本主义进入本国进行经营,希望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发展本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故选D。18普京曾说:“苏维埃政权没有使国家繁荣,社会昌盛,人民自由。用意识形态的方式搞经济,导致我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无论承认这一点有多么痛苦,但是我们将近70年都在一条死胡同里发展,这条道路偏离了人类文明的康

19、庄大道。”“死胡同”主要指(B)A社会主义道路 B斯大林体制C农业集体化 D国民经济军事化解析:结合材料“将近70年”和所学知识可知,“死胡同”主要指斯大林体制,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19斯大林1931年曾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但这段距离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一主张(D)A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B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C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D推动了高度集中体制的形成解析:从时间“1931年”上判断,此时,苏联正在进行着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年),苏联重点发展重工业,推动了后来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即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故D正确;

20、列宁去世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故B错误;A、C不符合题意,故A、C错误。故选D。20牛仔裤是发明于美国西海岸的一种工装裤。最为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整个冷战时期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尼尔弗格森文明)。“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的原因是(A)美苏冷战重点转向经济领域苏联忽视消费品的生产冷战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苏联纺织技术落后A BC D解析:美苏冷战时,双方争夺的重点是在欧洲,两国在进行大规模的军备竞赛,所以苏联忽视消费品的生产,而且双方的冷战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导致双方在各个方面的对抗和互相敌视,因此苏联不希望自己生产的产品与美国相同,故正确。美苏冷战的重点是在政治和军事领域,“苏联纺织技

21、术落后”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综上所述,故A正确,排除B、C、D。故选A。21在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上,有这样一段话描写某时期的苏联社会:“一位乡村女教师在信中写道:战争(二战)结束也有11年了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园的庭院吧一无所有,农村已经没有人了”针对材料中的现象,当时的苏联政府改革的重要措施是(A)A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B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C承认个人物质利益以刺激生产D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解析:据题干材料“战争(二战)结束也有11年了”推算时间是1956年,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的

22、重要措施,故A正确;B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B错误;C、D材料未涉及,故C、D错误。故选A。22有人指出:“赫鲁晓夫不受教条束缚,在这个意义上他是个务实主义者;但奇怪的是,他是个不切实际的务实主义者往往只凭心血来潮而不是深思熟虑。”与这种观点最为贴切的事例是(C)A鼓励农民发展副业B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C开展种植玉米运动D部分承认企业的物质利益解析:题干“他是个不切实际的务实主义者往往只凭心血来潮而不是深思熟虑”说明赫鲁晓夫不顾实际情况,盲目改革,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地理条件,大规模开展种植玉米运动,结果失败,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C。23霍布斯鲍姆指出

23、:“(苏联)党领导的中央指令制度虽然腐化,虽然没有效率,甚至几乎全然麻木,可是它毕竟是一个以控制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如今党的威信既去,一时之间,取而代之的却并不是宪政民主的权力,反而是国中无主的茫然”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是(D)A彼得一世改革 B勃列日涅夫改革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在经济领域改革没有实质性进展的情况下,将改革转向政治领域,导致苏联出现信仰混乱,最终使苏联解体,据此依据材料“取而代之的却并不是宪政民主的权力,反而是国中无主的茫然”可知D正确。A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B、C均未涉及政治领域改革,故排除。故选D。24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政治

24、经济结构,出现了一种两相脱节的形态:高度垄断的中央计划经济领导体制架构下,同时有经济管理仍然采取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相对独立的企业经济核算、运用物质刺激调动企业积极性等带有市场经济因素的方式。这种“政治经济结构”(D)A反映了苏联废除指令性计划的意图B体现了苏联由市场来决定产品的价格C表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苏联确立D有利于稀释传统体制遗留的社会矛盾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政治经济结构是在“高度垄断的中央计划经济领导体制架构下”,显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经济体制的束缚,故A、B、C三项分析错误;“带有市场经济因素的方式”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大稀释了传统体制遗留下来的社会矛

25、盾,故D项正确。故选D。25据汪之成的上海俄侨史统计:从1904年到1917年,上海公共租界的俄侨人数大体稳定在360人左右。自1918年起,大批俄国人蜂拥抵沪,至1930年,上海俄侨总数已近2万人。促成俄国人大量流入上海的主要原因是(B)A支持中国国民革命B躲避国内不稳定局势C上海有俄国租界D受到一战的影响解析:由题干提示的“1918年”和“1930年”的时间和俄侨人数的增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由于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俄国一部分贵族和白军逃到中国;1930年苏联进行肃清运动,大批人员逃出国内。因此这两个时期俄侨的增多和国内局势不稳有关,故B正确。材料没有揭示俄国人流入上海与国民革命

26、的关系,排除A。C是客观原因,无法揭示人数变化的原因,排除。材料反映截止到1930年,俄国人流入上海的人数持续增加,显然超出一战的影响,排除D。故选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6分,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摘自苏联史材料二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摘自

27、列宁选集材料三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摘自苏联兴亡史材料四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摘自列宁选集(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2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除了战争需要外,主要目的是什么?(4分)推进社会主义,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

28、品分配。(3)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8分)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4)材料四“再后退”指退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6分)由商品交换(以物易物)退到私人买卖,发展商品生产。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教材基础知识。第(1)问由时间以及“余粮收集制”可以得出答案;第(2)(3)(4)问结合新经济政策所学内容作答。27阅读下列政治笑话,回答问题。苏联历史上主要领导人一起坐火车旅行。铁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请看各位领导人的反应。列宁发出号召:“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修铁路,直通共产主义!”

29、斯大林很警觉,立即指示:“对车上乘客和铁路沿线的所有人进行调查,视情节轻重给以处分。情节轻者,劳动改造;情节重者,流放西伯利亚;特别严重者,就地正法。”赫鲁晓夫敲着皮鞋喊:“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勃列日涅夫挥舞着双手说:“坐在座位上自己摇动身体,做出列车还在前进的样子。”戈尔巴乔夫沉思道:“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于是苏联(1)请你补充最后一句“”处的内容。(4分)解体了。(2)五位领导人的话反映了不同时期采取的不同政策,你知道是哪些政策吗?实施这些政策的主要影响是什么?(10分)列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了国内外敌人。斯大林

30、:强调阶级斗争,开展大清洗运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造成思想混乱。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稳定,改革缓慢,苏联陷入困境。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多元化,导致苏联最终解体。解析:第(1)问结合戈尔巴乔夫的话“把火车拆了”分析可知,他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第(2)问对苏联五位领导人在任期间的主要政策及其影响进行概括性回答即可。28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道路上有三次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后的中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法令,

31、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材料二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所有制的角度看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变化:由单一的公有制到允许公有制和私

32、有制并存。原因:战争使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模式失败。(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两国是如何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进行“改革和拯救”的?(6分)中国: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借鉴了市场经济模式,开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美国:在私有制不变的前提下,市场经济为主,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3)从三次改革调整机遇中,谈谈你对现代经济改革的认识。(4分)认识:改革是协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互相借鉴发展经验;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

33、一“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法令”“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中间环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的经济政策从单一的公有制变为允许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原因:结合所学,从客观上经济困难、政治危机、直接过渡模式碰壁等方面分析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2)中国:根据材料二“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改革是在原有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借鉴市场机制,开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模式。美国:根据材料二“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是在不改变私有制的前提下,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从而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3)认识:从三次改革调整机遇中,从经济改革的原因、手段、本质和作用等方面分析改革的规律和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