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治模块 专题线索线索1列强侵华阶段特征(1)18401894年:军事上以赤裸裸的武力侵华为主,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英国在侵华过程中占据明显优势地位。(2)18951931年:在军事上和政治上,以“以华治华”为主(扶植傀儡政权),以武力侵华为辅;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3)19311945年:以日本武力侵华为主,日本妄图独霸中国。(4)19451949年:以美国政治侵略为主,美国干涉中国内战,实行扶蒋反共政策;经济上,美国商品独占中国市场。线索2反侵略抵抗外来侵略的战争(1)清政府爱国将领的抵抗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在黄海进行大战。八国联军侵华
2、战争中部分清军爱国将领联合义和团在廊坊阻击侵略者。(2)爱国民众自发的抵抗鸦片战争中三元里等地人民的英勇抗战,表现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不畏强暴的爱国精神。甲午中日战争后台湾人民自发进行反割台斗争。(3)义和团运动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概况: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最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4)全民族抗战(19311945年)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局部抗战开始。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战开始。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
3、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奋斗目标。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战胜利。线索3求独立、求民主民主革命与国内战争(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条件:鸦片战争激化国内矛盾;连年自然灾害;拜上帝教创立。过程金田起义攻克南京,建立政权天京事变,由盛而衰天京陷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宗法等级制、传统礼教,强调平均主义,具有革命性、落后性。资政新篇: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评价:中国历史上农民斗争的最高峰,揭开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2)辛亥革命(20世纪初)条件: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三民主义提出;同
4、盟会成立;武装起义;人民反帝运动高涨。过程:武昌起义建立民国制定约法袁世凯迁都北京。意义: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推动了民主化进程。(3)中共创立1919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1921年,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4)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国民革命)(19241927年)开始: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高潮:1926年7月,国民政府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失败: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政变,国共合作破裂。(5)第二
5、次国内革命战争(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年)1927年,南昌起义,这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1927年,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战略转移开始;1935年遵义会议使革命转危为安;1936年,三大主力会师,战略转移完成。1936年,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奠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6)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解放战争)(19451949年)1945年8月底,争取和平与民主的重庆谈判召开。1946年6月,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先后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6、。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转折)。1948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战略总决战胜利。1949年4月,解放南京,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结束。线索4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统一大业与外交(1)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开辟了与西方不同的民主政治模式: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抗西方议会制度,以人民民主专政对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以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抗西方的多党制,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抗西方的民族自决原则。(2)中国现代政治建设也探索出一条新型的国家统一模式,即“一国两制”。(3)新中国外交经历了革命外交、战争外交、和平建设外交三个阶段,
7、每一个阶段都以国内思想、政治和经济任务而改变。这种剧烈频繁的转型过程在世界上是少有的。(4)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确立了中国的基本外交政策,一方面与苏联等结盟获得外交依靠,另一方面不断打开外交局面;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上升、中苏关系恶化和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下改善与中国关系的需要,中国外交实现突破;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以更加独立自信的姿态谋划外交舞台,呈现出全面性局面。专题认识1近代列强侵华的方式和危害(1)方式军事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政治侵略:通过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辛丑条约(1
8、901年)等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政治借款、勒索赔款、设厂筑路。文化侵略: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和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传入中国,泯灭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2)危害政治上: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破坏领土主权: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破坏司法主权:列强取得领事裁判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丧失;列强还获得在华驻兵权。经济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倾销商品、掠夺中国原料,输出资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文化上:毁灭中华文明遗产,如火烧圆明园。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还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2对列强侵华的
9、四方面认识(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了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两侧转移的变化。(3)从结果看,除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的失败告终,说明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4)关于列强侵华的影响,从世界范围看,实质上体现了西方国家以先进的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投资场所;对中国而言,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西方列强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贫困和落后的根源
10、。3多元视角看近代中国梦的内涵近代追求独立、富强的历程(1)从国家关系的角度:是反侵略、求独立的过程。列强侵略中国,把中国逐步地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最终结束了屈辱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革命史观)(2)从政治的角度:是反专制、求民主的过程。中国人民反抗专制统治(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反动政府),追求建立民主政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这一愿望。(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3)从经济的角度:是反压迫、求发展的过程。中国民族工业外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压迫,内受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和剥削,生存环境恶劣,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能够成为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旧民
11、主主义革命)和同盟军(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根本上说是为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争取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4“五四三二一”深度理解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五大特点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实行新型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行新型的民族制度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依法治国。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和程序化。(2)四大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3)三个发展阶段:19491956年
12、,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确立时期;19561978年,是民主政治的挫折时期;从1978年至今,是民主政治的健全完善时期。(4)两个宪法性质的文件: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5)一大本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5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1)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和原则。(2)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4)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5)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6对国家间关系的规律性认识
13、(1)国家间关系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一切外交活动都围绕国家利益展开。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利益的相悖是国家间摩擦的根源。(2)国家间关系的发展变化还受到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形势的影响。(3)国家间关系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有敌对和战争,也有各种形式的友好往来。(4)国家间关系的演变还受制于各国的历史传统、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社会制度以及各国各派政治势力的斗争。经济模块专题线索线索1近代中国的主要经济形态线索2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性及其总趋势(1)阶段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原因: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官僚地主投资近代工业。19世纪末:
14、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原因:帝国主义资本输出;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民族资产阶级收回利权的斗争。19121919年:出现短暂春天。原因: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的影响;“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19271937年:发展较快。原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改订新约运动;币制改革。抗日战争时期:日益萎缩。原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官僚资本的掠夺;战争的破坏。解放战争时期:濒临破产。原因:美国独占中国市场;国民政府的掠夺;战争的破坏。(2)趋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外反动势力压制和排挤下日益萎缩,证明中国资产
15、阶级共和国道路走不通。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日渐消亡,中国反动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的国民党政权走向覆灭。新民主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最终终结。线索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动线索4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特点:采取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核心内容:变封
16、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结果: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2)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1955年,政府加快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核心内容:将土地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党中央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
17、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核心内容: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强调“一大二公”,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全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在农村坚持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结果: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专题认识1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1)从经
18、济领域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代表历史潮流和趋势的新经济因素,它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从政治领域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推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从而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也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创造了条件。(3)从思想领域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资产阶级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和推翻封建主义,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文化运动(如维新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等),从而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9、4)从社会生活上看,深刻地影响着近代的社会生活,如近代服饰、饮食、住房、交通、通讯及婚丧礼俗等。2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社会转型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国民党独裁统治,具有很强的封建性和买办性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三大制度为标志的政治框架经济混合经济,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占优势,小农经济占主体,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和集体经济,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外交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国民政府依附美国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一边倒”,中苏结盟生活社会阶层分化明显,不同阶级和地区之间生活水平差异很大生活水平差异不大,但长期
20、在低水平徘徊;生活习惯受政治影响较大教育受欧美国家影响较大;由于社会动荡,教育发展缓慢受苏联影响较大;逐渐建立起大众教育体系,但受政治影响很大,意识形态色彩鲜明3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综合认识(1)历史转折: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2)一个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两个领域:对内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展国有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4)五个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单一公有制经济到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
21、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地稳步发展;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4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1)从开放的过程来看,我国的对外开放是渐进式开放,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经历了由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由沿海开放区到内地这样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浅到深的渐进过程。(2)从开放的前提来看,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前提下进行的。(3)从开放的目的看,我国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目的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经济。(4)从开放的领域来看,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经济为基础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既包括经济领域的对外开放,也包括科学、技术、
22、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5)从开放的对象来看,我国的对外开放是面向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开放。无论何种性质的国家,我国都愿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同它们的经济贸易关系。(6)从开放的策略来看,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多层次中有先有后,多方面中有选择,灵活性和原则性相结合的开放。思想文化模块专题线索线索1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历程(1)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但绝大部分官民依然保守。(2)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地主阶级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提
23、出了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思想,在19世纪末促成了思想解放。中国教育开始改变,由培养统治人才,逐渐转向培养军事、经济、翻译等实用人才,开始向英美等国官派留学生,民间留学风气因此兴起。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开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新篇章。(3)20世纪初至1919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和发展,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指导思想,与实业救国思想并存。北洋军阀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掀起了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新文化运动后期传入中国。众多的报刊出版,推动了社会教育。(4)19191927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国民革命进行,进步思想与反动思想在思想战线
24、展开激烈斗争。国民党统治区内,文化事业有所发展。上海为中心的左翼文化比较突出。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和苏联斯大林模式下的建设成就也影响着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毛泽东思想萌芽。(5)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毛泽东思想形成。发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6)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年),毛泽东思想逐渐成熟,发表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团结抗日是文化主流。日本在沦陷区进行奴化教育,消磨中国人的反抗意识。(7)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民主、和平、团结是这个时期主流的社
25、会思潮。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8)过渡时期(19491956年),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新中国在思想文化、国防科技、教育方面取得重大成就。(9)探索时期(19561966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提出“双百”方针,文学艺术创作一度出现繁荣景象,但发展曲折。(10)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线索2现代中国的科技、文艺、教育的发展(1)第
26、一阶段(19491977年)科技:从“两弹一星”到杂交水稻及生物技术,中国科技发展初步取得成就。文艺: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繁荣局面;“文革”期间,因受“左”的路线影响,“双百”方针贯彻执行曲折,样板戏一统天下。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了正确的教育方针,向广大工农开门,办人民教育;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遭到重大破坏。(2)第二阶段(1978年至今)科技:载人航天标志着空间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发展;中国在计算机技术和生物技术领域取得巨大发展。文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重新恢复“双百”方针,科学和文艺领域出现欣欣向
27、荣的景象。教育:“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后,提出“三个面向”,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出现了迅速发展的局面;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完成青壮年扫盲任务。专题认识1近代中国主要的“救国”思潮(1)资产阶级改良思想: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发展资本主义,在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比较完整的中国资本主义改良思想。其思想特点主要是:“托古改制”,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维新思想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最终没有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更没能挽救中国
28、的民族危机。(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以孙中山、章太炎、邹容、陈天华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振兴中华,创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是其思想的主体。(3)民主与科学思想:以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倡导民主、自由、平等、科学等,促成了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其局限性在于这种思想没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因而也不可能指导一场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思想解放运动。(4)“实业救国”思潮:以发展民族工商业来抵抗外来侵略以实现救国、富国、
29、强国的思想。它是作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封建王朝出卖民族利益的对立物出现的,其内涵在近代中国不同阶段不断得到丰富,对整个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2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演变(1)中共一大,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就没有中国共产党。(2)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3)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
30、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获得的与苏联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使中国逐渐步入小康社会。(4)中共十六大,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5)2007年中共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
31、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6)2017年中共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最新概括和表述,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3毛泽东思想的特点(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中贯穿着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3)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