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邻水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7899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邻水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邻水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邻水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邻水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邻水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邻水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邻水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邻水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邻水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邻水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邻水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邻水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邻水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邻水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邻水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邻水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邻水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邻水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邻水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邻水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邻水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6页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邻水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6页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邻水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6页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邻水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6页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邻水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6页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邻水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邻水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建安文人的忧患意识有多重内涵,突破了以前老庄“由自我走向自我”的

2、忧患,逐渐形成了一种在理性支撑下“由自我走向社会”的忧患。他们以个人生活经历和政治遭遇为契机,站在时代的高度,发出一种欲革新社会而不能、欲超越自我而不得的呐喊。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复杂的社会现实,大大充实了他们的忧患情愫,当它达到饱和状态时,便从不同角度喷发出来,从而构成了建安文人忧患意识的多重内涵。建安文人在动乱的时代潮流中,有着沉重而强烈的忧患意识。他们以建立功业之举激励人生。建立功业是中国文人的传统文化心态,建安文人继承了这一思想传统,积极投身于革新社会、结束分裂、统一中原的理想行动中。如曹操既是诗人,又是军事家、政治家。他的出现和对统一中原事业的开拓,带给诗人们以某种希望和鼓励。而曹操对功

3、业的追求,同样激励着当时建安文人的人生意气以及实现理想的壮志。于是,“人生忽如寄”的焦虑便化作对建立功业的渴望。建安文人不但亲临战场,而且当面对“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惨景时,内心的愤慨和悲怆便激起他们的创作激情。即使是在当时极其艰难的行军打仗期间,他们也不停笔,描写惨淡的社会现实,悲悯民生疾苦,要求建功立业,渴望改变这种现实。如曹操的蒿里行苦寒行,曹丕的上留田行,曹植的送应氏等。建安文人欲以建立不朽的功业实现不朽的人生价值,但是现实往往是事与愿违的,是残酷的。建安诗人身世之悲,理想无法实现之郁,使他们的忧患意识又增添了对人生苦短的哀叹,对无法超越生命的感叹。当时社会动乱,生灵涂炭,疾疫流

4、行,人多短寿。如曹丕享年40岁,曹植享年41岁,王粲、徐干、应玚、刘桢、陈琳等皆死于建安二十二年的疾疫,孔融、杨修、丁仪先后被曹操、曹丕所杀。面对短促而又多艰的人生,他们有“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诗)的哀叹,有“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圆景光未满,众星灿以繁。志士营世业,小人亦不闲”(曹植赠徐干)的感慨岁月短促,功名未立,仍努力追求,也有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的壮志。虽然建安文人在诗歌中对人生的哀叹、对超越生命的感叹等忧患意识表现不完全一致,但他们“慨慷以气”“怊怅切情”的共同风格以及“居安思危”的思想都对后世有启迪作用。建安文人在诗歌中的“忧”表现了其“以天

5、下为己任”的理想。他们的理想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却在诗歌的王国里得到了充分诠释。诗人们充分发挥自己认识世界、反映生活的主观性、能动性,通过自身人格展示更高的生活理解,倡导一种人生追求,真实地再现了生活和富有个性特征的生活感受,突破了将文学视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工具的“诗教”樊篱,从而达到“文学的自觉”。(摘编自朱立华、周坤建安文人的忧患意识及人格重建)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建安文人哀叹人生苦短、无法超越生命,这往往是由于他们身世悲惨、理想无法实现。B. 建安文人在诗歌中抒发自己的理想,展示真我,而舍弃了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等内容

6、。C. 在动乱的时代,建安文人不仅有建立功业之志,还常常通过诗歌创作抒发雄心壮志。D. 曹操的经历和成就激励着建安文人,给追求建立功业的建安文人带来了希望和鼓励。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列举了大量事实论证观点,材料翔实,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B. 文章整体呈“总分”结构,第一段总领全文,提出观点,即建安文人的忧患意识有多重内涵。C. 文章从第二段到最后一段,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建安文人忧患意识的多重内涵,结构清晰。D. 文章第四段引用曹植赠徐干的诗句,是为了证明建安文人以建立功业为自己的人生理想。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7、)A. 作者否定了老庄“由自我走向自我”忧患,认为建安文人“由自我走向社会”的忧患是社会的进步。B. 战乱给社会和百姓带来的灾难激起了建安文人的创作激情,使得建安时期的文学在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C. 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两首诗内容积极向上,抒情慷慨激昂,不能体现建安文人的忧患意识。D. 建安文人在身世之悲、理想无法实现之郁的激发下,发愤创作,印证了“物不得其平则鸣”的说法。【答案】1. B 2. D 3. 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

8、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B项,“舍弃了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等内容”错误,最后一段中说“突破了将文学视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工具的诗教樊篱”,是“突破藩篱”而不是“舍弃”。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为了证明建安文人以建立功业为自己的人生理想”错误,第四段是写建安文人对人生苦短的哀叹,对无法超越生命的感叹,引用曹植

9、赠徐干的诗句也是为了证明这一点。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项,“作者否定了老庄由自我走向自我的忧患”错,作者并没有否定老庄的忧患,只是说建安文人突破了老庄的忧患。B项,“使得建安时期的文学在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错,建安文学占一席之地的原因有很多,选项以偏概全。C项,“不能体现建安文人的忧患意识”错。建安文人的忧患意识中包含“他们以建立功业之举激励人生”,他们有时候积极向上,自然也会在诗歌中抒发豪迈之情,所以观

10、沧海龟虽寿两首诗也能体现建安文人的忧患意识。故选D。【点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答非所问、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

11、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突发性。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对事件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复杂。有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战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材料二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另一方面,

12、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应急设施。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为指导依据。而且,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2003年国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家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这

13、一系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材料三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

14、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材料四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蔓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

15、“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4. 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成因等情况,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B.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C.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扩散,这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D.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

16、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控。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部分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B. 2009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力的防控措施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还成功研制生产了H1N1甲流疫苗,取得了抗击疫情的胜利。C. 正是因为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D. 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

17、控的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6.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控?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答案】4. A 5. C 6. 政府方面:态度重视,党中央总揽全局,各级政府组织落实,确保能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应急体系建设方面:非典后,我国在应急政策、医疗救治体系、信息通报、疫苗研制等方面加强建设,不断完善,为快速有效防控提供了政策、设施等方面的保障。民众方面: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相互支援,积极应对,保证了各项措施能快速有效地开展落实。【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

18、要整体理解题干指定材料的内容,尤其是对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选项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说法有误。原文中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的特点,但不能由此推出“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的结论。选项属强加因果。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回归原文找到并找全选项对应的内容;最后对原文内容进行综合性分析,再与选项一一进行比对并作出判断。本题选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

19、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正是因为经历了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说法有误。材料三中说“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是承接关系,不是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整体阅读并感知材料内容,确定答案涉及的信息,勾画出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最后进行分类整理,归纳概括内容要点。首先,整体阅读文章可知,答案涉及内容主要集中在材料二、三、四中。然后,勾画出关键语句。材料二中“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

20、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医疗救治方面,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材料三中“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材料四中 “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最后,根据以上信息从政府领导、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全国人民的配合落实三方面概括。【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

21、(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端午的阳光熊红久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

22、择。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

23、,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

24、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

25、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

26、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人民日报(2016年5月21)有删改7.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

27、连。B. 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C. 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D. 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8. 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9. 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答案】7. B 8. 写了屈原在五月五日自沉汨罗江的事件,点明了屈

28、原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内容上,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结构上,它照应了题目,引发了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 9. 它是公元前278年的五月端午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证。它是屈原的精神之光、品德之光。它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屈原的爱国、正直,屈原的纯洁、高贵,就像阳光一样映照进后人的内心。【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

29、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A项,作者写作的目的并不是谈名家名作与名胜之地的关系。C项,理解错误,“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与“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不一致。“不断提升自己”没有依据。D项,“渐愧”和“不满”说法错误,文章没有此意。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重要段落作用能力。分析把握文章段落作用,要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去把握分。本题,题干问的是“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是典型的考查段落的作用题。答题时,应从内容和

30、结构两个角度作答。先找到前三个自然段,仔细阅读,明确其内容上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然后再看这一内容与标题和下文的关系。前三个自然段主要了写了屈原在五月五日听闻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怀抱巨石自沉汨罗而死的事件,交代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这一内容表现了屈原的爱国精神;从结构上来看,照应了标题“端午的阳光”,引发下文有关端午节的感想。【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标题作用能力。文章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

31、比喻义,这样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本题,题干问的是“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题干已经明确“几重含义”,说明答案不止一点,同时应分点作答。“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由此可以知道“端午的阳光”表层意是指此时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见证了此刻的历史。“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端午的阳光”又指“屈原的精神光芒”。“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端午的阳光”更是指端午节的文化意义对后人的影响。【点睛】解

32、答段落作用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不同。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围。这些都是答作用题首先要思考的。然后把握句段、材料的基本内容,以此作答,这是前提。内容上:是为了写什么或为了说明什么(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表现手法、用得比较生动的词句及其表达效果。接着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下文中的关联作用。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安排,有时还要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这类手法的作用还有“对比”“衬托”等。比如本题所涉及的段落是文章“前三段”,属于开头的文字,所以对于结构上的作用,主要从与标题的照应和对下文的引出等方面作答。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

33、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高俭,字士廉,渤海蓚人。士廉少有器局,颇涉文史。隋司隶大夫薛道衡、起居舍人崔祖浚并称先达,与士廉结忘年之好,由是公卿藉甚。隋军伐辽,时兵部尚书斛斯政亡奔高丽,士廉坐与交游,谪为朱鸢主簿。事母以孝闻,岭南瘴疠,不可同行,留妻鲜于氏侍养。士廉久在南方,不知母问,北顾弥切。尝昼寝,梦其母与之言,宛如膝下,既觉而涕泗横集。明日果得母讯,议者以为孝感之应。贞观元年,转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土俗薄畏鬼而恶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亲扶侍杖头挂食遥以哺之士廉随方训诱风俗顿改秦时李冰守蜀,导引汶江,创浸灌之利,至今地居水侧者,顷直千金,富强之家,多相侵夺。士廉乃于故渠外别更疏决,

34、蜀中大获其利。又因暇日汲引辞人,以为文会,兼命儒生讲论经史,勉励后进。蜀中学校粲然复兴。蜀人朱桃椎者,淡泊为事,隐居不仕,披裘带索,沉浮人间。士廉每令存问,桃椎见使者,辄入林自匿。近代以来,多轻隐逸,士廉独加褒礼,蜀中以为美谈。五年,入为吏部尚书。山东人士好自矜夸,虽复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女适他族,必多求聘财。太宗恶之,以为甚伤教义,乃诏士廉刊正姓氏。于是普责天下谱谍,仍凭据史传,考其真伪,忠贤者褒进,悖逆者贬黜,撰为氏族志。及书成,凡一百卷,诏颁于天下,赐士廉物千段。十九年,太宗伐高丽,皇太子定州监国,士廉摄太子太傅,仍典朝政。皇太子下令曰:“摄太傅士廉,朝望国华,仪刑攸属,寡人忝膺监守,

35、实资训导。比日听政,常屈同榻,庶因谘白,少祛蒙滞。但据案奉对,情所未安,所司宜别以一案供太傅。”士廉固让不敢当。二十年,遇疾,太宗幸其第问之。二十一年正月壬辰,薨于京师崇仁里私第,时年七十二。赠司徒、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谥曰文献。(节选自旧唐书高俭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蜀土俗薄/畏鬼而恶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亲扶侍/杖头挂食/遥以哺之/士廉随方训诱/风俗顿改/B. 蜀土俗/薄畏鬼而恶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亲扶侍/杖头挂食/遥以哺之/士廉随方训诱/风俗顿改/C. 蜀土俗/薄畏鬼而恶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亲/扶侍杖头/挂食遥以哺之/士廉随方训诱/风俗顿改

36、/D. 蜀土俗薄/畏鬼而恶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亲/扶侍杖头/挂食遥以哺之/士廉随方训诱/风俗顿改/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谱谍,记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书籍,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B. 忝,很常见的敬辞,是有愧于做某事的意思;忝膺,用来表示惭愧受任某一职位。C. 薨,古代称诸侯、皇帝的高等妃嫔及皇子公主,封王的贵族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D. 里,指城市之中人口、商铺等相对集中的某一区域,类似于今天我们所说的街区。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高俭少有才学,声名卓著。他年少时有才学气度,广泛阅读文史书籍,有德行

37、学识的前辈与他结为忘年交,他由此在王公大臣间颇有名声。B. 高俭重视亲情,极具孝心。他因与斛斯政交往而获罪,被贬南方瘴疠之地,母亲不可同行,他就留下妻子侍奉,还在白天睡觉时梦到母亲。C. 高俭兴利除弊,治理有方。水边地价昂贵,高俭沿旧渠重新开掘土地,使蜀中获利;他礼待蜀中隐士,常常派人问候隐士朱桃椎,传美谈。D. 高俭考订姓氏,力矫流弊。太宗厌恶山东人士倚仗旧有门第嫁女时豪取聘礼做法,令高俭考订姓氏。高俭很好地完成任务,受到皇帝认可。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又因暇日汲引辞人,以为文会,兼命儒生讲论经史,勉励后进。(2)太宗伐高丽,皇太子定州监国,士廉摄太子太傅,仍典朝政

38、。【答案】10. A 11. B 12. C 13. (1)又在闲暇之日招引文人,举行文会,同时命令儒生讲论经史,劝勉鼓励后辈学生。(2)太宗攻打高丽,皇太子在定州监管国事(代管国事),高士廉代理太子太傅一职,并执掌朝政。【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薄”是轻浮的意思,修饰“俗”,

39、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C项。“亲”是亲自的意思,修饰限制“服侍”,不应该断开,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不应该断开,排除D项。句意:蜀地风俗轻浮,害怕鬼怪、厌恶疾病,父母生病有生命危险的,儿女大都不亲自侍奉,在杖头挂着食物,远远的喂食。高士廉根据当地情况加以训导,风俗顿时有所改观。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很常见的敬辞”错误。忝,常见字义为辱,有愧于,常用作谦辞。故选B。【12题

40、详解】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项,“高俭沿旧渠重新开掘土地”错误。结合“士廉乃于故渠外别更疏决,蜀中大获其利”分析,不是沿江重新开掘,而是在原水渠外另行疏浚开通新河。故选C。【13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因”,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条件,可

41、译为“趁着”;“暇日”,闲暇之日;“汲引”,招引;“兼命”,同时命令;“勉励”,劝勉鼓励;“后进”,后辈学生。(2)“伐”,攻打;“监国”,监管国事;“摄”,代理官职;“典”,执掌,掌管。【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

42、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高俭,字士廉,是渤海蓚人。高士廉年少时有才识气度,广泛涉猎文史书籍。隋司隶大夫薛道衡、起居舍人崔祖浚都是前辈,与高士廉结为忘年之交,从此在王公大臣间(名声)很盛。隋军攻打辽,当时兵部尚书斛斯政逃到高丽,高士廉因为与他有交往而获罪,被贬为朱鸢主簿。他侍奉母亲以孝顺闻名,岭南有瘴气,不能同行,就留下妻子鲜于氏侍奉赡养。高士廉长期在南方,不知道母亲的情况,北还的心情愈加迫切。曾经早上睡觉,梦到他母亲和他说话,就好像在依于母亲膝下,醒来后已经泪流满面。第二天果然得到母亲的消息,议论的人认为这是孝心的感应。贞观元年,转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地风俗

43、轻浮,害怕鬼怪、厌恶疾病,父母生病有生命危险的,儿女大都不亲自侍奉,在杖头挂着食物,远远的喂食。高士廉根据当地情况加以训导,风俗顿时有所改观。秦代时李冰治理蜀地,导引汶江,开创了灌溉的便利,到现在在水边的土地,一顷价值千金,富强的人家,多相谋求占据。高士廉就在原水渠外另行疏浚开通新河,蜀中大获灌溉的便利。又在闲暇之日招引文人,举行文会,同时命令儒生讲论经史,劝勉鼓励后辈学生。蜀中的学校大为复兴。蜀人朱桃椎,淡泊寡欲,隐居不做官,身披裘衣腰扎粗绳,浪迹民间。高士廉常常派人去问候,朱桃椎看到使者就躲进树林。近代以来,多轻视隐士,唯独高士廉礼遇他们,在蜀中传为美谈。贞观五年,入朝做吏部尚书。崤山以东

44、的人士喜欢自我夸耀,虽然已经接连几代的衰败了,依然倚仗他们的旧有门第,女儿嫁给别族的人,一定会多多索取聘礼。唐太宗厌恶这件事,认为对教化十分有害,就下诏让高士廉修订姓氏。于是他普遍搜集天下各姓的谱牒,并依据史书,考订它的真伪,忠贤之人褒奖进用,违逆之人贬谪,编撰成氏族志。到了书编修完成,共有一百卷,皇帝下诏颁行天下,赏赐高士廉物千段。十九年,太宗攻打高丽,皇太子在定州监管国事(代管国事),高士廉代理太子太傅一职,并职掌朝政。皇太子下令说:“代理太傅高士廉,是朝中有声威的杰出大臣,可以作为永久的楷模。寡人惭愧受任监管国事,确实借助于他的训导。近来我听政,常常委屈他跟我同坐一榻,希望趁机向他咨询,

45、稍微去除我的蒙昧无知。然而让他依凭桌案应对,我心里有所不安,有关部门也应另备一个桌案供太傅使用。”高士廉坚决推辞不敢承当。二十年,高士廉生病,太宗亲临他的宅第问候他。二十一年正月壬辰,死于京师崇仁里私宅,时年七十二。追赠司徒、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谥曰文献。(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陶渊明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注虞渊:即禹谷,神话中日入之处。馀迹:此指夸父之遗愿。邓林:桃林。夸父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桃林。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二句

46、“乃”字暗示作者的态度,欲扬先抑,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B. 第六句讲夸父把黄河水饮尽仍未解渴,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合情合理。C. 本诗风格慷慨豪放,不同于饮酒结庐在人境田园牧歌式的吟唱。D. 本诗把神话情节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15. 大荒北经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对于夸父追日,陶渊明持怎样的观点态度?请结合全诗分析。【答案】14. A 15. 作者不认为夸父不自量力,全诗表达的是对夸父逐日和那些功竞身后的人的赞美:第一、二句赞其志向,夸父有宏大的志向,敢于与太阳赛跑;三至六句赞其力,夸父具有和太阳赛跑、饮尽河水的能力;最后两句赞其功,夸父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

47、财富。【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 。A选项“欲扬先抑”错,“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此句是对夸父志向的赞美,没有贬低的意思。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明确情感,确定答题步骤。指出作者的情感,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注意抓住表达情感的词语。由“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可知夸父有敢于太阳赛跑的宏大志向。“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赞扬夸父的力量大,一起跑到了虞渊下,都没分出胜负。“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讲夸父的

48、神力大,能把黄河水饮尽仍未解渴,对夸父的赞美。“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讲了夸父给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16.名篇名句默写及判断正误。(1)短歌行中,作者引用诗经中的“_,_”,借写姑娘思念情人

49、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2)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用“此中有真意,_”来表达诗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人生感悟。(3)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_,_”。(4)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高觉新是高公馆的长孙,因为触怒了高老太爷,他被剥夺了学业与爱情。他在中学毕业那天放弃了自己所爱的梅,和父亲指定的姑娘结了婚。_ (填“正确”或“错误”)【答案】 (1). 青青子衿 (2). 悠悠我心 (3). 欲辨已忘言 (4).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5). 谣诼谓余以善淫 (6). 错误【解析】【详解】本题综合考查默写古诗文名句名篇和对名著了解掌握的能力。解

50、答默写类题型,平时要注意背诵,重视积累,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解答文学名著类题型,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对名著名篇的阅读积累要细致,全面,不能只满

51、足于熟悉情节,还要深刻领悟其思想内容,熟悉其表达技巧。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 本题中,默写时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衿”“悠”“辨”“嫉”“蛾”“谣”“诼”“谓”“淫”等。“因为触怒了高老太爷,他被剥夺了学业与爱情”说法错误,根据原著内容,高觉新是为了尽长孙的责任,被剥夺了学业与爱情,不是因为触怒高老太爷。故应填“错误”。三、语言运用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珠峰没有关门,游客尚可观赏。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渴望离她再近一点,登山爱好者把登顶珠峰作为人生目标, 的普通游客也想在珠峰大本营一睹珠峰的雄壮。但对珠峰来说,或许“保护”

52、比“征服”更有意义,更为迫切。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局长尼玛次仁介绍,由于登山运动的普及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原本生态形势就 的珠峰,环境承载力正逼近极限。定日县珠峰管理局统计,2018年以来,自治区组织清理珠峰保护区海拔5200米以上的垃圾8.4吨。极寒之地的环保难度 ,7000米以上清运垃圾,( )。一个随手丢弃的登山绳、饮料罐,工作人员可能都得冒着生命危险清理。人的 和自然的宽以待人让如今的珠峰陷入了垃圾处理的难题中。官方的澄清声明向更多珠峰来访者透露出一个信息:珠峰永远敞开大门迎接更多人,但每一个登山的人要带着垃圾离开。虽说“珠峰无限期关闭”是误读,但也给所有向往珠峰的人提个醒:除了脚印,什么都

53、别留下。这才是对自然最大的敬畏。17.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揭开她神秘的面纱B. 对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C. 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D. 对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揭开她神秘的面纱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熙熙攘攘 岌岌可危 显而易见 为所欲为B. 纷至沓来 岌岌可危 不言而喻 随心所欲C. 熙熙攘攘 刻不容缓 不言而喻 为所欲为D. 纷至沓来 刻不容缓 显而易见 随心所欲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

54、当的一项是A. 不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因为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B. 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而且只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C. 只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而且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D. 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所以不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答案】17. D 18. B 19. C【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

55、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此题中“对于”和“关于”这两个的明显区别:第一,指出明确的对象,用“对于”,不用“关于”。表示关涉,用“关于”,不用“对于”。第二,“对于”可用在句首,也可以用在句中,而“关于”只用在句首。例句中介词“关于”用错,应改为“对于”。因为句子已经明确了对象是“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所以要用“对于”。还有,该句后一句动宾搭配不当,“一窥”“面纱”在此语境中搭配不当。语境说的是“揭开”珠穆朗玛峰“神秘的面纱”。A、C两项,与例句中的错误一样,首先就是介词“关于”用错。B项,“一窥她神秘的面纱”搭配不当,这与例句中的错误一样,不合语境,文中说的是许多人都梦想“揭

56、开”珠穆朗玛峰“神秘的面纱”。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强调人多热闹。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强调接连不断地来。语境说的是登山爱好者把登顶珠峰当作人生目标,接连不断地攀登珠峰。所以此处应选用“纷至沓来”。岌岌可危:形容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强调危险程度重。刻不容缓:指形势紧迫

57、,一刻也不允许拖延。强调形势紧。根据语境说的“由于登山运动的普及和人类活动的增加”,“环境承载力正逼近极限”可知,此处是说珠峰原本生态形势危险到快要消失了,所以此处应选用“岌岌可危”。显而易见:意思是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前者强调明显,后者强调浅显。语境说的是极寒之地的环保难度很明显,所以此处应选用“不言而喻”。为所欲为:意思是指做想做的事,本指做自己想做的事,后指很随意,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通常用于贬义)。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根据语境中“一个随手丢弃的登山绳、饮料罐”这句话,可知该句说的是人们扔垃圾太随意了,所以此

58、处应选用“随心所欲”。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补写句子”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此题“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这两句之间不是因果关系,是递进关系,要用“而且”连接。所以排除A、D项。文中括号前一句说的是“极寒之地的环保难度显而易见”,该句强调清理垃圾的只能有人工进行,所以说完“7000米以上清运垃圾”这句以后,从上下句之间的衔接紧密来看,应紧接着说“只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这样就排除B项。故选C。20

5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李子柒的海外走红,(1)_,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输出似乎带有一种预设的目的和动机,带有不同文明竞逐高下的“文明冲突论”况味。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2)_,事实上,她只是抓住了短视频发展历史机遇的一个内容创业者,_,以期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关注。当然,从结果上看,李子柒的作品很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不同文化语境,传递出精致的、文明的、可亲的、具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中国形象,这是一个全媒体时代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生动案例,其中具有值得总结的文化传播规律。【答案】 (1). 与其说是一种

60、文化输出 (2). (她)不能担起“文化输出”的重任 (3). 展示山村生活的美好部分【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运用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解答时,考生要注意: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其次要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再次要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然后选词造句;最后串读检查。第一空,依据后面“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输出似乎”可以推知,该空应填“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输出”;第二空,依据前文“文化输出似乎带有一种预设的目的和动机,带有不同文明竞逐高下的文明冲突论况味”以及“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可以推知,

61、该空应表达李子柒不能承担起“文化输出”的重任的内容,整合得出“她不能担起文化输出的重任”。第三空,依据前文“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后文“以期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关注”“李子柒的作品很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不同文化语境”“这是一个全媒体时代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生动案例”等内容可知,该空应是表达农村女孩李子柒通过全媒体展现农村生活等内容,整合的出“展示山(农)村生活的美好部分”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央视网6月24日消息:甘肃省首条轨道交通线路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昨天(23日)全线开通试运营。这也是国内首条下穿黄河的

62、轨道交通线路。该工很全长25.9公里,共建成19个站点,串联了兰州市四个主城区。在兰州海关站和马滩站、深安大桥南站和城市学院站之间两大下穿黄河,修建了四条隧道,在施工过程中不仅要解决地下水水压大、地下岩层里面鹅卵石含量高等难题,地下特有的红砂岩更是给施工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建设者们先后攻克了技术上的种种难题,历经5年时间终于建成,通车后,市民出行时间将大大缩短,比如从陈官营到东岗镇,以前公交车的出行时间在2个小时左右,而现在只需要45分钟左右。【答案】6月23日,甘肃省首条“穿黄”轨道交通线路全线开通试运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新闻材料

63、压缩题,绝大部分取材于新闻材料,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部分,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原因(包括经过和结果)五个要素。本题中,新闻的格式一般特点,决定了答题的信息区间主要是导语。时间是:昨天(23日),即6月23日,事件是“甘肃省首条轨道交通线路昨天(23日)全线开通试运营”,意义是“国内首条下穿黄河的轨道交通线路”。注意不超过50字,所以概括为:6月23日,甘肃省首条“穿黄”轨道交通线路全线开通试运营。【点睛】新闻作为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它的基本要素和我们语文界常用的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一致的。教材把它们概括为“5W+1H”,即:谁(Who)、何时(When)、何地(W

64、here)、何事(What)为何(Why)、过程如何(How),换一种说法就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发生过程。如果把这六要素串起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一句通俗易懂的句子:某人某时在某地由于某种原因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四、写作(40分)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据华商报统计,近三年陕西省高考报考专业排行榜如下:理科前五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金融学、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文科前五位,会计学、法学、金融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这些有“钱景”的专业备受广大考生与家长青睐。材料二:北大教授钱理群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65、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材料三: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建立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新形势要求和招生情况,适时调整强基计划招生专业。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材料四:获得“共和国勋章”的袁隆平院士在接受采访时寄语年轻

66、人:“要向前看,不要专门向钱看。”他表示,“最担忧”的是“年轻人不搞农业”。有人不以为然,认为搞农业又苦又累,没有前途。结合上述材料内容,请以高一学生的身份,给袁隆平院士写一封信,谈谈你对他的担忧的思考。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场合;自拟标题,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参考范文:择心之所向,立利国之业尊敬的袁隆平院士您好!我是一名高一学生,很高兴能给您写信,谈谈我对未来职业的思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择业观,我们这一代人无疑是幸福的,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兴行业不断涌现,电竞选手、AI设计师等新兴职业应运而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然而

67、越是多元的选择,越需要有清晰的规划和坚定的原则。正如伟大哲人马克思告诉我们的:“职业选择应该遵循的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我认为,职业的选择应将个人兴趣与时代需要、国家需要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既无愧于心,又实现自我价值。但是,超过一半的95后最向往的职业却是主播和网红。很多人艳羡网红,向往成为主播,其实并非源于兴趣,而只是想像李子柒“一夜成名”、如李佳琦“一夜暴富”,期待只需对着屏幕笑靥如花,便有打赏源源不断。还能告别秉烛奋斗的夜晚,告别堆积如山的试卷,告别酸涩的眼和僵直的背。想当网红,不过是想避开寒窗苦读的苦与泪罢了。这种选择的背后不是理性的思考与责任的指引,只是拒绝奋斗的颓丧,是

68、目光短浅的浮躁与功利。何况,他们对“网红”职业的认识有失偏颇,只看到轻松获取日进斗金的舒适和惬意,却看不到“网红”成功背后的漫长奋斗与艰辛付出。其实,没有哪份职业是轻松的,只有内心真正地热爱,才能不惧工作中的困难,坚持到底;也只有干一行爱一行,脚踏实地,才能做成、做好一番事业。作家路遥曾说,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了解自身兴趣,发现自身特长是职业选择的依据。我认为,职业的选择还与国家、社会息息相关。“无尽的远方,无穷的人,都与我有关”,无数人对此做出了生动的诠释。58年前,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青年人扎根塞罕坝,从一棵松到百万亩林海,在风沙肆虐的茫茫荒原创造了

69、绿色事业;同在那一年,年轻的樊锦诗深入大漠,在艰苦与孤寂中坚守半世纪,以保护敦煌为终身事业;还有放弃百万年薪选择回到最贫困山村的秦玥飞,疫情当前不计报酬的最美逆行者“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他们自觉践行的择业观。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社会,才能在每一份职业中做到无愧于心,才能实现自身的完美与人类的幸福的统一。诚如马克思所言,在职业的选择上,个人的完美与人类的幸福并非敌对和冲突的。时代的进步与祖国的发展给了我们更多职业选择,我们的奋斗与收获也能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为时代的幸福增色,这是一个成就与自我成就的过程。将个人选择与国家发展相统一,融“小我”于“大我”,则涓滴可汇聚成汪洋,个人与时代共成

70、长。愿我们摆脱不劳而获的思想,带着热爱,选择理想的职业并为之奋斗,做时代中的一颗星,点缀时代的天空,让更多人看到璀璨星光! 此致敬礼学生:XXXXXXX年XX月XX日【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是一篇材料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它仅仅只是提供了一段材料,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更广。一般来说,首先要研读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初步理解材料含义,以做到心中有底。其次,要找出材料的中心句,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材料中关于中心

71、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意的突破口。本题中,第一则材料谈论的是近三年来陕西省高考报考专业的文理科的前五名,都是与经济、金融、会计、计算机和电气工程相关,都是今年来特别流行的专业,就业方向比较的专业,工资比较高的专业。第二则材料谈论的是我们的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第三则材料谈论的是“强基计划”的内容和建立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第四则材料是袁隆平院士针对目前年轻人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大多会选择能挣钱的专业,他担心很少有人或者没有人会选择又苦又累又没有前途的农业。题干给出了任务:“以高一学生的身份,给袁隆平院士写一封信”,要求谈谈你对他的担忧的思考。首先要弄清楚,袁隆平担

72、忧什么?再回看材料,材料一理科、文科所青睐的专业与农业无关。学生不学农。后继无人。材料二大学生利己主义,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材料三“强基计划”聚焦的招生领域里没有农业专业。材料四“要向前看,不要专门向钱看。”综合前三则材料,可以看出现在的大学生并不青睐农业专业,学校也不注重培养农业学科,而学生们更倾向于做一个老道、世故、懂得权衡利弊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由此可见,材料一选专业专门向钱看倾向严重。向钱看,就是注重物质文明。“专门”向钱看,就是不看精神文明。两个都得看。这是担忧之一。材料四“最担忧”的是“年轻人不搞农业”,不搞农业,后继无人。中国人吃饭问题怎么办?这是担忧之二。围绕材料,针对

73、“担忧”,要批驳“有人不以为然,认为搞农业又苦又累,没有前途”,通过批驳表达对他的担忧的思考;更要针对前三则材料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最后,以高三学生的身份,给袁隆平院士写一封信,那就要符合书信的格式。开篇有称呼,如“尊敬的袁隆平院士”,顶格写;下一行是问候语如“您好”,空两格写;在接着是正文,正文对他的担忧的思考;结尾有祝颂语,如空两格写“此致”,再顶格写“敬礼”;最后是署名和日期。2.参考立意:(1)利己与利国;(2)“钱”途与前途;(3)让青春绽放绚丽之花;(4)虽千万人吾往矣;(5)坐好“冷板凳”,当好种田人;(6)总要有人负重前行;(7)扎根大地,立于时代3.行文结

74、构:文章开篇体现了书信的格式,在问候之后提出了自己写信的中心:对未来职业的思考。接着论述了自己的第一层论点:“职业的选择应将个人兴趣与时代需要、国家需要结合起来”,并联系实际,以许多红当作自己的目标为例,批驳了拒绝奋斗、浮躁功利的择业观。接下来,论述了第二层论点:“职业的选择还与国家、社会息息相关”,以扎根塞罕坝的青年、樊锦诗、秦玥飞、“逆行者”为例,肯定了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社会的择业观。最后,引用马克思的名言,表明了融“小我”于“大我”的心志,总结全文。4.写作素材:(1)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75、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多世纪的袁隆平,不畏艰难,甘于奉献,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1981年6月6日,授予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袁隆平等人特等发明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颁发的第一个特等发明奖。功成名就后,有人劝袁隆平“退隐”,认为他完全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了。他说,“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无农不稳,有粮才安。袁隆平用一个又一个创新圆着他的种子之梦,也用行动证实了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2)杂交水稻是世界难题。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难

76、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杂交。这样就需要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后才能与其他品种杂交。这是一个难解的世界难题。袁隆平知难而进,他认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亲本,是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中国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子资源,是水稻的自由王国,“外国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袁隆平迈开了双腿,走进了水稻的莽莽绿海,去寻找这从未见过、而且中外资料没见过报道的水稻雄性不育株。时间一天天过去,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烂泥,驼背弯腰地、一穗一穗地观察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14天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袁隆平欣喜若狂。(3

77、)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30 年前,党的文件描述农村“基本上还是用手工工具搞饭吃”。今天,随着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发生深刻变化,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也有了明显改观。但与此同时,农业生产“后继乏人”、资源环境束缚压力加大、农产品品质难以满足需求等问题,拖慢了农业农村实现现代化的脚步。一度,“未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地”成了让人头痛的问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党的十九大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4)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未来,因此需要培育更多“新农民”。据了解,目前全国新型职业农民规模超过1400万人,一大批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掌握了现代农业

78、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正在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先导力量。未来,仍然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力度,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塑造有利土壤,并在信息咨询、技术指导、经营培训、资金扶持等方面提供指导,帮助农户了解市场、开拓市场、适应市场。(5)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的幸福去向宙斯请求火种,宙斯拒绝了。他于是从太阳神阿波罗那里盗走火种送给人类。宙斯大怒,他差人将普罗米修斯带到高加索山,用一条永远也挣不断的铁链把他缚在一个陡峭的悬崖上,让他永远不能入睡,疲惫的双膝也不能弯曲,在他起伏的胸脯上还钉着一颗金刚石的钉子。他忍受着饥饿、风吹和日晒。宙斯还派一只神鹰每天去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但肝

79、脏随即又会长出来。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至一位名叫赫拉克勒斯的英雄将他解救出来为止,他一直忍受着这难以描述的痛苦和折磨。(6)所谓“精致利己”,便是指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更精密而统一地使自己获得满足,尤以精神满足为重。而获得精神上的充实与安逸,一是从科学文化层面让自己充实和提升,二是在思想道德层面让自己体味心灵丰腴的快乐与幸福。那么,当我们在获得物质上的满足之后,我们也该自问:我们错过了多少比金钱、地位、名声更宝贵的东西?譬如善良、丰富与高贵?若是真正以宏大的目光理解了利己的含义,成为一位真正的精致利己者,那么我们就自然会理解马云在建立自己超级商业帝国时的“利他”主张,也就可以想见他看

80、到自己除了拥有巨大财富之外,还影响着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乃至推动着社会发展进程时的自足与得意。最善于利己的人,往往也最善于利他。在利己利他的交会中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这就是精致利己的精髓。(7)孔博曾以全区前30名的成绩考进北京理工大学,毕业后,他没有留在城里工作,而是回密云农村创业,曾四处碰壁,吃尽了苦头,但最终还是开办了农产品电商平台“密农人家”,这个平台,如今已经拥有一年3500万的销售额,带动着越来越多的乡亲致富。石磊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毕业后,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他说:“未来怎样,没有必要刻意去设计,踏实走好每一步,认真办好一件件小事,对群众负责,对自己负责,对后来的大学生村

81、官负责就好。”那一年,他20岁。【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1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2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3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4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5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6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