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项篇第4讲热点主题热词切入民族意识、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反腐倡廉、权力运行的监督与制约、道德、革命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谐、和平发展、互利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观、“一带一路”。模块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内容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国家的产生,国家统治依赖一系列制度建设,包括建立组织和制定规则。以权力分配、机构设置和运行为主的政治体制,规定了国家制度的基本框架。人事管理、法律、外交、财政都是国家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则是国家关注的重点。自古及今,东西方各国的制度
2、建设和社会治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学习这些内容,加深运用唯物史观的阶级分析方法,对上层建筑各领域的实质进行深入分析,认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1政治体制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管理层级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了解中国科
3、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3法律与教化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4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以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
4、要成就。5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6货币与税收了解中外历史上货币发行和使用情况,以及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提示1.本模块的内容主要涉及历史上的国家制度,要探明某一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与该制度有关的历史渊源;在了解该制度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这一制度的特点及作用,并认识该制度对当时及以后的影响。2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
5、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历史上的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措施。一是要从历史的角度考虑具体的国情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明了某一制度创立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二是要对某一制度的创新之处和存在的缺陷进行辩证的分析;三是要注意某一制度是否在以后有不断完善或问题暴露、积累、激化的情况等;四是对国家制度进行横向比较时,要避免简单的类比和抽象的优劣评判,通过比较,更清楚地认识不同国家各自的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异同。如,通过了解商鞅、王安石、康有为等人的主张,对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明治维新等进行比较分析。3可从多个层面对专题进行探讨,如国家层面、社会层面、民众层面等,以深入认识某一制度的作用及影响;或从中央与地方、
6、法律、经济、民族、教育、外交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查。4培养和发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时空框架下认识历史;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判,正确解释历史上政治文明的演进;通过与思想政治课程相关内容的整合,增强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典例1(2019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
7、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材料二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
8、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据汉书后汉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答案(1)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异: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
9、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2)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解析第(1)问,相同点,根据材料一“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和材料二“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察举制度”“构建起官僚队伍”等可以得出罗马帝国和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相同点: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不同点,结合材料一中“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和材料二中“实施统一制度、法令”“构
10、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等信息,可以归纳出两者的不同点。第(2)问,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要以治理为中心进行发散性思考,从国家统一、民族认同、思想统一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分析其对后世,也就是对国家治理模式的影响。1(2019安徽芜湖5月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民主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代议制度只是实现民主的一种形式,代议制却不一定等于民主制,只有当代议制成功地保证了政府的行动确实是按照人民的愿望和需要办事时,我
11、们才有理由称之为代议制民主。从世界各国的代议制发展历程来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某些国家在某些历史发展阶段,代议制只是他们粉饰民主的一块幌子而已,他们是打着代议民主的招牌,而行专制独裁之实。黄牧航再谈“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教材处理材料二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
12、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摘编自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史上“代议制只是他们粉饰民主的一块幌子”的一个实例,并加以阐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仿行宪政的特点。(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阻碍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因素。答案(1)实例:如德国的君主立宪制。阐述:德国君主立宪制,皇帝是国家权力中心,议会权力有限并受制于皇帝,具有很强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2)特点:以救亡图存为主要目的;是不同阶级、利益集团斗争妥协的结果;受西方宪政思想的影响较大;制宪过程艰难曲折
13、,最终未能挽救民族危亡;有识之士不断探索和尝试。(任答三点)(3)因素:封建势力强大;守旧思想根深蒂固;政局动荡;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列强干预。(任答三点)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代议制只是他们粉饰民主的一块幌子”并结合所学可举例德国的君主立宪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德国君主立宪制下皇帝控制议会等方面来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二“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可知特点是以救亡图存为主要目的,受西方宪政思想的影响较大,制宪过
14、程艰难曲折,最终未能挽救民族危亡;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仿行宪政是不同阶级、利益集团斗争妥协的结果,有识之士不断探索和尝试。第(3)问,结合所学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考虑。从主观内部因素来看,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导致资产阶级无法对抗封建势力的阻碍。从客观因素来看,传统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也使民主政治发展缺乏民众的支持;民国成立后,军阀混战,政局动荡的社会环境对民主宪政的维护造成极大破坏。列强侵略的不断深入,民族危机深重,封建势力的阻碍,都使民主政治的发展举步维艰。2(2019山西晋城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世官制
15、、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材料二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材料三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
16、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摘编自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并简析这些变化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答案(1)趋势: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拔方式日益公平公正;评选标准从血缘趋向才能。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任答三点)(
17、2)背景: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科举制度无法适应改革需要;新式学堂的推广;留学潮的出现;民国政治的发展。(3)意义: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助于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在世官制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官范围、选拔方式、评选标准等方面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集权、阶层流动、统治基础、行政效率等方面简析这些变化的积极作用。第(2)问,根据材料二“清末新政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
18、生毕业录用等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统治危机、科举改革、新式学堂、留学潮、民国政治等方面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第(3)问,根据材料三“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事制度、人才选拔、干部队伍等方面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3(2019湖南衡阳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殷周时期在法律思想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时代,法律思想得到了充分发展,诸如德治、人治、法
19、治、礼治、德刑关系等法律思想都在这一时期确立。经过争鸣和辩驳,各学派相互借鉴与吸收。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逐渐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董仲舒神化皇权、改造新儒学,契合了统治者加强统治、维护大一统的需要。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标志着礼法结合的全面完成,儒家思想遂成为了封建法律的正统思想,自此历朝均沿袭不变,并对后世传统法制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摘编自付银中国近代法律观念的转型材料二鸦片战争加速了中国传统法律的转型。龚自珍、魏源等从自救的角度对清朝的律例与司法制度展开了批判。林则徐首倡“睁眼看世界”,主持编译了各国
20、律例。1902年,英美等国表示,如清政府改变司法现状“皆臻完善”,可以放弃领事裁判权。清政府不得不“参酌各国法律”,修订现行律例。1905年,清政府以西方资产阶级法典为立法模式,大规模移植西方国家的法律制度,开始法典编纂工作。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摘编自日石田琢智中日法律的近代转型的比较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特点,并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向近代法律制度转型的原因。(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法律制度转型的
21、意义。答案(1)特点:源远流长,渐臻完善,唐时最终定型;援礼入法(或礼法结合)、德主刑辅、人伦入法(或伦理纲常法律化),具有浓厚的儒家文化特色;目的在于维护君主专制和等级秩序;重刑法轻民法,强调以法禁民,漠视人权保障。(任答三点)原因: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从而对法律思想形成制约;为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和维护小农社会的和谐稳定,故在法律思想上强调内儒外法,刚柔兼济;中国古代政治本质是人治,故中国古代法治服务于人治,以法治倡人治教化;为维护大一统帝国和专制皇权的威权统治,故重刑法威压,而轻民法人权。(任答两点)(2)原因:传统法律思想的滞后;挽救民族危机的需要;帝国主义国家逼迫和要求
22、中国法制与西方接轨;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法律思想和观念的传入(或西方法律和法学的引入);近代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或对封建法律的改良)。(任答四点)(3)意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法制与世界法制的接轨;有利于中国法律观念、法律制度的近代化;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引进借鉴西方法律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重要借鉴意义。(任答三点)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殷周时期在法律思想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时代,法律思想得到了充分发展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逐渐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唐律疏议标志着礼法结合的全面完成,儒家思
23、想遂成为了封建法律的正统思想”,得出源远流长,渐臻完善,唐时最终定型;根据材料一“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逐渐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得出德主刑辅、人伦入法(或伦理纲常法律化),具有浓厚的儒家文化特色;根据材料一“董仲舒神化皇权、改造新儒学,契合了统治者加强统治、维护大一统的需要”,得出目的在于维护君主专制和等级秩序;根据材料一“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并结合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起源于法家思想,得出重刑法轻民法,强调以法禁民,漠视人权保障。第二小问,可以结合第一小问特点的答案,从政治、经济、思想、法律本身等角度来思考。第(2)问,根据材料二“对清朝的律例与
24、司法制度展开了批判”,得出传统法律思想的滞后;根据材料二“从自救的角度”并联系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得出挽救民族危机的需要;根据材料二“1902年,英美等国表示,如清政府改变司法现状皆臻完善,可以放弃领事裁判权”,得出帝国主义国家逼迫和要求中国法制与西方接轨;根据材料二“以西方资产阶级法典为立法模式,大规模移植西方国家的法律制度”,得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法律思想和观念的传入(或西方法律和法学的引入);根据材料二“龚自珍、魏源等对清朝的律例与司法制度展开了批判。林则徐主持编译了各国律例清政府参酌各国法律,修订现行律例。1905年,清政府开始法典编纂工作”,得出近代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或对封建法律的改
25、良)。第(3)问,根据材料二“鸦片战争加速了中国传统法律的转型”以及中国近代法律不断发展,得出有利于中国法律观念、法律制度的近代化;根据材料二“清政府以西方资产阶级法典为立法模式,大规模移植西方国家的法律制度,开始法典编纂工作”,得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法制与世界法制的接轨;结合所学可知,法律的进步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中西关联是为了服务现实,得出引进借鉴西方法律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重要借鉴意义。4(2019湖北武汉5月训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融,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材料一
26、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苦心经营,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以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材料二民国时期,封建帝制被废除,民族平等被写入约法和宪法,推动了边疆民族观的进步。治边思想由古代的“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在边疆地区的施政方针上,由“因俗
27、而治”转变为促进边疆内地化。措施上,提出了三民主义的边疆政策,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将边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经济政策,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摘编自马玉华治边政策:从清代到民国的梳理等材料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7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
28、华人民共和国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时期在边疆治理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政府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背景和意义。答案(1)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确立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设置机构、派遣官员,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2)变化:治边思想由“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治边方针由“因俗而治”到促进边疆的内地化;治边措施由政治为主到多方面综合治理。评价: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清朝以来的边疆政策,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
29、社会的中国,这种民族平等难以实现。(3)背景:抗击日本侵略的需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中共对民族民主问题的重视。(任答两点)意义:有利于团结各民族人民积极抗战;为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经验;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以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的“治边思想由古代的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在边疆地区的施政方针上,由因俗而治转变为促进边疆内地化”“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
30、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第二小问,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这些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存在的局限性等方面来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抗战时期的有关内容来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对抗战的影响、对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和民主政治的影响等角度来回答。模块2经济与社会生活内容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劳作与经济活动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了解自古以来中外不同人群的生产活动、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方式的变迁,将有利于认识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活的互动关系,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认识。1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
31、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2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了解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认识近代以来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智能技术等的出现对改变人们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意义;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3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商业贸易的意义;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4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了
32、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5交通与社会变迁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认识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6医疗与公共卫生知道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影响;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了解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提示1.认识到经济与社会生活是一个逐步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这一发展过程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充满着延续与变迁、偶然与必然、局部与整体的互动,从
33、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角度认识历史问题。2本模块的内容突出体现了人类历史的多元特点与全球化趋势。一方面,各地区物质文明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和统一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地理条件、历史因素、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各具特色;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也对世界各地的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3本模块的内容体现出多学科综合性的特点,要综合运用已学的各科知识认识历史。典例2(2018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
34、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
35、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答案(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2)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3)
36、意义: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解析第(1)问,“特点”,由材料中“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并结合所学不少农作物是我国先民首先培育和栽种的,可以得出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由“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唐宋时期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等信息,可以得出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由“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等信息,可以得出农书对劳动人
37、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作用”,由材料中“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等,可以得出是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由“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并结合所学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相关史实,可以得出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是备荒物资。第(2)问,由材料中“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并结合所学早期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出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由“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可以得出大豆是一种优良
38、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由“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并结合科技发展的相关知识可知,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也是原因之一。第(3)问,由材料中大豆推广到美洲,在美国广泛种植和用途得到广泛开发这一具体的事例,以及“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可以得出物种交流是世界各地文明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由材料中中美都对大豆的种植和用途开发做出了贡献,可以得出物种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1(2019宁夏银川一中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科学技术,到了
39、明清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耕地和整地的农具有代耕架、秧马等。“代耕架”从现代机械角度来看,虽有些简单笨拙,但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条件下,能够创造出这样的农具,的确是农业生产工具发展史上的一项创造。作为农业命脉的水利,中国一直非常重视,明清尤然。据统计,明代兴修水利共2270余处,清代3500余处,形成排灌网络。农田水利科学技术著作大量出现,有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与清朝官修的授时通考等。明朝中后期以后,原产于美洲等地的一些农作物相继传入我国。18世纪中叶以后,北方山东、河北、陕西等地较为普遍地实行了三年四熟或二年三熟制的多熟耕作制,并出现以畜力牵引的大型化的深耕细作和以自给性的饲料栽培、家畜饲养并提
40、供肥料的集约化大规模经营。摘编自谭黎明论明清时期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材料二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农业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新作物的栽培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十六七世纪,随着地理大发现的进展,从其他国家引进了优良的农作物品种,从美洲引进的玉米和土豆对英国农业产量的增加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英国在采用新耕作技术方面走在其他欧洲国家的前面,17世纪开始英国就出现了轮作制度,到18世纪中期已经得到大面积推广。在改良农具方面英国也走在前列,18世纪铁犁取代了木犁,新式农具不断出现,1784年,脱粒机出现,先用人力,后改为马力、水力和蒸汽力推动。早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上
41、半期,英国东部就开始兴修大规模的排水工程,工程由个人和排水公司投资,吸引本国和荷兰有经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他们开掘渠道,疏浚河流,修筑堤坝、桥梁和道路,排干沼泽和洼地积水,将其变成可耕地,扩大了耕地面积。16世纪以来,英国出版了大量有关农业的著作。1793年英国建立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农业委员会,提供了大量有关农业生产的信息。摘编自王章辉英国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7、18世纪中、英农业技术发展的异同,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英两国农业技术发展对社会转型所起的不同作用。(3)根据以上材料,我们可以从中得出哪些启示?答案(1
42、)相同:采用新式农具;实行新的耕作制度;栽培新的农作物品种;排水灌溉技术的进步;农学著作的大量出现;集约型农业进一步发展。不同:中国,传统农业技术基础上的改良;英国,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过渡。原因: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小农经济;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农业科技处于总结阶段。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重商主义政策;圈地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解放思想;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发展。(2)作用:中国:未突破旧体制框架而没有成为推动社会转型的动力;英国:推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3)启示: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环境。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相同之处,根据材料中“耕地和整地的农具有代耕
43、架、秧马等”“英国在采用新耕作技术方面走在其他欧洲国家的前面,17世纪开始英国就出现了轮作制度,到18世纪中期已经得到大面积推广”“农田水利科学技术著作大量出现,有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与清朝官修的授时通考等”“英国东部就开始兴修大规模的排水工程,工程由个人和排水公司投资,吸引本国和荷兰有经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出现以畜力牵引的大型化的深耕细作和以自给性的饲料栽培、家畜饲养并提供肥料的集约化大规模经营”等信息,可从采用新式农具、实行新的耕作制度、栽培新的农作物品种、排水灌溉技术的进步、农学著作的大量出现、集约型农业进一步发展等方面概括。不同之处,可从传统农业技术基础上的改良方面回答中国的农业
44、技术;可从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过渡方面回答英国的农业技术。第二小问原因,中国和英国方面皆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政府政策等方面思考。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未突破旧体制框架、没有推动社会转型等方面回答中国的农业技术发展的作用;可从推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等方面回答英国的农业技术发展的作用。第(3)问,本小问属于开放型试题,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环境等方面回答。2(2019福建福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世纪,东亚存在一个以明代中国为中心的朝贡贸易圈。在明代,朝贡的经济特征更加明显,成为官方垄断海外贸易的手段。“朝贡与贸易挂钩,非朝贡不得互市。”为
45、了维持官方对贸易的垄断,明政府对海外贸易实行严格控制和限制。明统治者所建立的朝贡贸易体系,直接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地区的贸易交流。与统治者意愿相反,朝贡贸易直接促生了东南沿海地区东南亚地区的私人的贸易网络。摘编自梁雪松近代早期与近代早期世界贸易材料二葡萄牙是欧洲最早进行海外探险和殖民的国家,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期,葡萄牙帝国处于鼎盛时期,以圣多美为中转站,通过好望角航线将大西洋贸易与印度洋贸易联系起来。巴西的烟草、黄金、白兰地酒和兽皮等商品经圣多美、好望角运往亚洲;亚洲的纺织品和香料运抵圣多美分销非洲、欧洲和美洲。这样葡萄牙人通过扩张活动建立了连接美洲、欧洲、非洲和亚洲的海上贸易网络和庞大的商业
46、殖民帝国。摘编自赵婧葡萄牙帝国与早期近代世界贸易(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建立的贸易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对于明代的贸易体系,葡萄牙建立的贸易网络的不同及其原因。答案(1)特点:以中国为中心;官府控制;朝贡与贸易密切相连。影响:树立了中国的政治权威;密切了明朝与周边国家的联系;推动了私人贸易网络的产生;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任答三点)(2)不同:范围更广阔;借助军事武力形成;推行贸易垄断和掠夺政策;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的。(任答三点)原因:在世界各地建立大量殖民地;自身商品生产能力不足;重商主义的影响;出于维护本国贸易优势的需要
47、。(任答三点)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以明代中国为中心”“朝贡贸易圈”“官方垄断海外贸易”等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以明代中国为中心”“朝贡与贸易挂钩”“直接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地区的贸易交流促生了东南沿海地区东南亚地区的私人的贸易网络”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以圣多美为中转站,通过好望角航线将大西洋贸易与印度洋贸易联系起来”“通过扩张活动建立了连接美洲、欧洲、非洲和亚洲的海上贸易网络和庞大的商业殖民帝国”等信息,从范围、方式、政策、目的等方面,联系材料一和相关所学,逐一进行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以圣多美为中转站,通过
48、好望角航线将大西洋贸易与印度洋贸易联系起来”“通过扩张活动建立了海上贸易网络和庞大的商业殖民帝国”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期”葡萄牙王国在政治、经济、外交和国家统治阶级的立场和目的等方面分析作答。3(2018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
49、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材料二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
50、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答案(1)相同因素: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2)有利条件: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推动。(3)注意问题: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
51、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和材料二“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交通条件、工业化推动以及制度突破等角度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海的地理位置、中西文明影响、近代民族工业的基础、国家推动等角度分析。第(3)问,根据材料二“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
52、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口问题、城市布局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角度分析。4(2019湖南大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时期,福建另辟了两条经由闽北的出省通道,使得闽南的陆上通道完善,此外该地区面向大海,有着为数众多的优良港湾,此时对外交通范围更广,往来国家更多,对外联系频繁,贸易规模更大港口走私贸易给闽南地区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疫病得以传入。当地政府重治而不重防,防治疫情的认识不足,为防止引起恐慌,对疫情信息严格保密。湿热的气候和民间停丧不葬的习俗使得细菌病毒大量繁殖。鸦片战争后,海关税务司拟定了口岸
53、检疫章程,实施港口检疫,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海外疫病的蔓延。在与疫病进行长期斗争的过程中,中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西医也逐渐流入内陆,并起到了一定的防治疾病作用。但闽南地区的鼠疫流行时间仍然长达300余年,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摘编自林楠、曾毅凌明清闽南疫病流行与海外交往之影响等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举,许多蛰伏的传染性疾病一度肆虐,鼠疫波及全国20多个省区,血吸虫病遍及长江以南所有省份。1949年10月,中央召开紧急防疫会议,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体制,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19501953年连续召开三次全国卫生会议,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54、,强调群防群治。通过传媒界的政治动员和教育界、文艺界的防疫宣传,卫生防疫工作上升为全民政治运动,流行的各种疫病很快得到了有效防控。摘编自李向东、刘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情与疫病防控的政治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造成闽南地区疫病流行的原因。(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明清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疫病防治的特点及作用。(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疫病防治的认识。答案(1)原因:外来疫病的传入;特殊的地理环境;地方政府重治轻防;民众愚昧迷信,卫生习惯差。(2)特点:重视防治结合,以预防为主;建立国家防疫机制;开展政治动员,发动群众群防群治。作用:有效防控了疫
55、情,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稳定了社会秩序;增强了民众对国家政权的政治认同。(3)认识:建立健全疫病防控体系;加强宣传,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港口走私贸易给闽南地区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疫病得以传入”,可见外来疫病的传入;由材料一“此外该地区面向大海,有着为数众多的优良港湾,此时对外交通范围更广,往来国家更多”,可见特殊的地理环境;由材料一“当地政府重治而不重防,防治疫情的认识不足,为防止引起恐慌,对疫情信息严格保密”,可见地方政府重治轻防;由材料一“湿热的气候和民间停丧不葬的习俗”,可见民众愚昧迷信,卫生习惯差。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
56、二“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可见重视防治结合,以预防为主;由材料二“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体制”,可见建立国家防疫机制;由材料二“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强调群防群治”,可见开展政治动员,发动群众群防群治。第二小问,由材料二“流行的各种疫病很快得到了有效防控”,可见有效防控了疫情,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从而稳定了社会秩序;国家对卫生工作高度重视,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到第一位,有助于增强民众对国家政权的政治认同。第(3)问,由新中国建立国家防疫机制,可见建立健全疫病防控体系的必要性;由材料二“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可见加强宣传和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57、;由材料二“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体制”,可见形成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的必要性。模块3文化交流与传播内容自从人类产生,便有了文化。不同地域上生存的人类相互有了接触,便有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人们通过欣赏、学习、吸纳不同的文化,使自己的文化更加丰富和成熟。本模块着重通过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主要方式、途径和载体,展现中外历史上重要文化产品和文化成就交流传播的过程,以及对不同文化发展变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促使学生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
58、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2多样性发展的世界文化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的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3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4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5战争与文化碰撞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6文化的传
59、承与保护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通过万里长城、故宫、京剧等,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7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传播方式、内容、规模、效果等方面的巨大影响,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文化共享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课题。提示1.从世界文化交流与发展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历史特点,如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等,树立文化自信。2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下探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方式,在问题的引领下对优秀文化的特色及影响等进行分析。3结合已学的
60、历史知识,在新情境下运用多种类型的材料,对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与传承进行探究,形成对人类文化发展的正确认识。典例3(2016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表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时间15001850年18501945年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人口迁移数量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万3700万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材料二
61、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到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
62、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答案(1)趋势: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中的时间、主要移出地、主要移入地、人口迁移数量等相关信息,从迁
63、移数量、迁移范围、迁移方向及迁移政策等方面概括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有关亚洲人口迁移的信息,对比材料二中中国海外移民的几个阶段归纳特点;对应相关历史阶段,迁移近现代中国与世界联系的特征分析归纳其形成的原因;第二小问,回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结合华侨华人活动的历史事件说明其贡献。1(2019陕西西安八校二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
64、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材料二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是当时欧洲最关心中国的哲学家,而且他和来华传教士有着直接接触和联系,他写了论尊孔民俗的重要文献,晚年还写下了其哲学生涯中关于中国研究的最重要文献中国自然神学论。从思想而言,中国思想在两个关键点上是和莱布尼茨契合的:其一,他对宋明理学的理解基本是正确的,尽管他并没有很好地看到宋明理学中“理”这一观念的伦理和本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但他看到理的本体性和自己的“单子论”的相似一面;其二,他从孔子的哲学中看到自
65、己“自然神论”的东方版本。柏应理的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中的中国纪年,在欧洲出版后引起了思想的轰动,中国的这些纪年彻底动摇了中世纪的基督教纪年。风俗论是伏尔泰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伏尔泰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从而打破了以欧洲史代替世界史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史学观。如果中国的历史纪年是真实的,基督教的纪年就是假的,梵蒂冈就是在骗人,欧洲的历史也就是一部谎言的历史。摘编自张西平18世纪的“中国热”告诉我们什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出现新变化的社会因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以来,近代西方文明
66、与华夏文明的撞击给中国、西方带来的影响。(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并谈谈你对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热”的看法。答案(1)新变化:出现首次交流高潮;传教士发挥主导作用;双向交流。社会因素: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交流日益频繁;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的东来;明清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2)影响:对中国:西方列强在18世纪以来对中国的入侵给中国带来灾难,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带来资本主义文明,促进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对西方:增进了欧洲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中国儒家思想对欧洲18世纪启蒙思潮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3
67、)共同点:都作为救亡图存的工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看法:启蒙时期在欧洲兴起的“中国热”说明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共同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与进步。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可知,出现首次交流高潮;根据材料一“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可知,在中西交流过程中,传教士起到了主导作用;从材料中可知,传教士在介绍西方知识的同时也将中国介绍给西方,可见交流是双向互动的。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连为一个整体,东西方交流日益频繁。明清之际
68、,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推进了西学东渐过程。根据材料可知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的东来极大地推动了西学东渐过程。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引起西方人的注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18世纪以来,尤其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断入侵中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灾难,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西方的入侵在客观上冲击着传统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结构、思想观念、社会风俗,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根据材料二可知,近代西方启蒙思想家莱布尼茨、伏尔泰对中国思想有深刻认识,他们对中国的见解通过著作传播至西方社会,增进了欧洲民众对中国的认识,而这些认识对启蒙
69、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面临民族危机,都选择了用西方思想文化作为挽救中国的工具,都主张学习西方。第二小问属于开放型问题,根据材料可知,启蒙时期在欧洲兴起的“中国热”说明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共同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与进步。2(2019湖北八校二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西人文精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各自的文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中西人文精神仍熠熠生辉。材料一中国古代,作为国家主流思想的正统儒学,关注人与社会,关注现实现世。人类一切活动,均以人类自身的存在与人类社会的完善
70、为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只能依赖人类自己。正统儒家否定对于超自然力量的依赖、崇拜或信仰,坚持依靠人类自身的智慧与力量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在国家治理与社会管理方面,强调从人的本性与特征出发,构建有效的规范体系与管理机制,特别注重在精神引导方面,根据人性的善恶,确定道德的主导作用。摘自朱勇中国古代社会基于人文精神的道德法律共同治理材料二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新启蒙思潮首倡人文主义,也从此奠定了西方人文主义的基本传统。从词源说,Humanism(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源于拉丁语Humanitas(人文的),其基本精神在于强调尊重人,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它的批判矛头直接指向封建意识
71、形态、等级制度和宗教神学。1718世纪,欧洲的启蒙思想家把人本主义作为一种历史观,出现了天赋人权论,认为人的平等、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但是被君主制国家剥夺,要通过暴力革命来夺回它们。人本主义成为为资产阶级革命张目的政治口号。摘自王寒松中西人文主义精神比较材料三西方以强调个体价值为特征的人文传统,在现代化过程中曾经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同时又引发出若干弊端;中国强调社会人格的人文传统,缺乏自发走向现代的动力,却有可能在经过现代诠释以后,为克服某些现代病提供启示。因此,不能简单对西方人文传统或中国人文传统一味褒此贬彼,而只能将它们置于历史进程中加以具体分析,并试图在现代生活实践中探索二者统合的可能
72、性。摘自冯天瑜略论中西人文精神(1)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中国古代正统儒家思想中体现人文精神的内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人文主义主张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人文精神的差异,并谈谈你对中西人文精神的认识。答案(1)内容:关注人与社会,关注现实生活,积极入世;让人更全面更完美、让社会更完善;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依靠人自身力量解决一切问题;国家和社会管理中注重人的本性和特征,注重人的道德主导作用。(2)主要内容:强调人性,提倡个性解放、个性自由,追求现世的幸福;提倡理性,尊重知识,重视自然科学,平等享有各种权利。积极影响:思想上,有利于摆脱
73、封建神学和封建专制思想的束缚,解放思想;政治上,追求民主、自由、平等,有利于反对封建制度,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科学上,有利于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经济上,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繁荣。(任答三点)(3)差异:西方人文精神侧重强调个体价值,中国人文精神侧重强调社会人格。认识:中西人文精神各有偏重,各有利弊,在各自的社会历史进程中都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要避免绝对化的认识,辩证看待,兼收并蓄,并融入到现代生活实践中。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关注人与社会,关注现实现世。人类一切活动,均以人类自身的存在与人类社会的完善为目标”可以得出关注人与社会,关注现实生活,积极入世;根据材料一“而实现这一目标,
74、只能依赖人类自己。正统儒家否定对于超自然力量的依赖、崇拜或信仰,坚持依靠人类自身的智慧与力量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可知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依靠人自身力量解决一切问题;根据材料一“强调从人的本性与特征出发,构建有效的规范体系与管理机制,特别注重在精神引导方面,根据人性的善恶,确定道德的主导作用”可以得出国家和社会管理中注重人的本性和特征,注重人的道德主导作用。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其基本精神在于强调尊重人,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并结合所学可知强调人性,提倡个性解放、个性自由,追求现世的幸福;根据材料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把人本主义作为一种历史观,出现了天赋人权论,认为人的平等、自
75、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提倡理性,尊重知识,重视自然科学,平等享有各种权利。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政治、科学、经济等方面分析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西方以强调个体价值为特征的人文传统,在现代化过程中曾经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同时又引发出若干弊端;中国强调社会人格的人文传统,缺乏自发走向现代的动力,却有可能在经过现代诠释以后,为克服某些现代病提供启示”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差异是西方人文精神侧重强调个体发展,中国人文精神强调社会人格。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西人文精神各有侧重、各有利弊、在各自社会历史进程中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的角度思考回答。3
76、(2019西南名校联盟4月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末,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两千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帝王、军队、商人、学者、僧侣、奴隶,往来在这条道路上,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和灾难。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全球;罗马和波斯在路边缔造了各自的帝国;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迅速崛起并传遍整个世界;成吉思汗的铁骑一路向西,在带来战争的同时促进了东西方文明
77、的交融;大英帝国通过搜刮丝绸之路上的财富,铸就了日不落的辉煌。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丝绸之路就是人类文明最耀眼的舞台。据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材料二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主要是商品互通有无,今天的“一带一路”,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涉及贸易、金融、投资、能源、科技、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10多个领域。地理上包括欧亚大陆和太平洋、印度洋沿岸的65个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秉持开放包容精神,
78、继承了古丝绸之路开放传统,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摘自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不同之处,并简评“一带一路”倡议。(3)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条件。答案(1)影响:推动东西方贸易往来和经济交流,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推动一些西方国家向文明的跨越,加快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思想、科技、宗教的交融,推动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促进了物种与产品的交
79、流,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生活。(2)不同之处:目的上,丝绸之路以商品互通有无为目的,“一带一路”以建立经济发展区域为目的;内容上,丝绸之路以商品、宗教文化为主,“一带一路”包含金融、投资、能源、科技等多个领域;范围上,丝绸之路涉及欧亚沿线国家,“一带一路”涉及欧亚大陆、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地区多个国家。评析: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促进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共同发展;增进了沿线国家和人民的友好交往;完善了世界贸易体系,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深化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3)条件: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与创
80、新的推动;对外开放的国策和开放经济的发展战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迅速崛起并传遍整个世界”“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和灾难”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目的、内容、范围等方面对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一带一路秉持开放包容精神,继承了古丝绸之路开放传统,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国内等方面
81、分析。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与创新的推动、对外开放的国策和开放经济的发展战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影响等方面分析。4(2019新疆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19世纪中叶,西方的博物馆开始被介绍到中国,并陆续在中国创办了一些博物馆,但这些并不是中国近代博物馆事业的真正发端。1903年,著名实业家张謇赴日本考察教育和实业,萌生了创办博物馆的念头,呼吁清政府兴办博物馆,未果。直到1905年张謇凭借个人财力兴办了南通博物苑,其藏品包括天然、历史、美术三部分,是一所合自然、历史与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博物苑最初仅向张謇创办的
82、通州师范学校开放。1912年7月,新成立的民国政府便让教育部规划建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在教育部的推动下,1924年,国立历史博物馆对外开始展览,这是中国最早筹备建立的公立博物馆。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博物馆行业经历了较快的发展。如今,我国的博物馆已经成为一个行业,根据社会需求,逐步呈现出综合类、历史类、艺术类、科学类、人物类、行业类等丰富的博物馆资源类型,按运营出资方划分可分为公办、民办、民办公助三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12年约有3400多座博物馆。王鹏文化自觉下的中国近代博物馆起步与发展材料二建成于1683年的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是博物馆学界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馆。这座
83、博物馆开办时,主要收藏的是约翰崔生父子收藏的植物、动物、岩石标本。阿什莫林继承以后,将其捐给牛津大学,建成了这所博物馆。此后,牛津大学对阿什莫林博物馆进行了扩建,陆续建设了自然博物馆、人类学博物馆,并注重对世界各国物质文化的收藏和展示。法国大革命成功后,原为皇宫的卢浮宫开放为公共博物馆。拿破仑在征服欧洲的过程中,把所占领地区的艺术品运到卢浮宫,以展示法国的胜利和力量,博物馆不再只是知识的代表,而且也成了国家强盛的象征。经过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的发展,公共博物馆在工作模式上逐渐成熟,理念也渐渐形成。宋向光公共博物馆与社会文明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张謇创办南通博物苑的历史背
84、景,并概括近代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发展方向的角度比较近代中西方博物馆业的不同之处,并简述博物馆业发展的意义。答案(1)背景:政治上,西方列强的侵略,国门被打开。经济上,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思想上,近代教育的发展,中外交往频繁,进步中国人主张“向西方学习”;近代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传播。特点:国家重视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博物馆事业日益发展壮大;博物馆数量、类型增多;运营出资方向多元发展。(2)不同:近代西方博物馆发展较早;近代西方博物馆类型较丰富、规模更大;近代西方博物馆受众范围广;近代西方博物馆展品参展类
85、型更广。意义:有利于促进文物的收藏和保护;有利于推动知识传播、科学普及;有利于推动开展社会科学研究;有利于推动思想解放,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直到1905年张謇凭借个人财力兴办了南通博物苑,其藏品包括天然、历史、美术三部分,是一所合自然、历史与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新成立的民国政府便让教育部规划建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可知国家重视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根据材料一“我国的博物馆已经成为一个行业”可知博物馆事业日益发展壮大;根据材料一“呈现出综合类、历史类、艺术类、科学类、人物类、行业类等
86、丰富的博物馆资源类型”可知博物馆数量、类型增多;根据材料一“按运营出资方划分可分为公办、民办、民办公助三种”可知运营出资方向多元发展。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建成于1683年的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是博物馆学界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馆”可知近代西方博物馆发展较早;根据材料二“陆续建设了自然博物馆、人类学博物馆,并注重对世界各国物质文化的收藏和展示”可知近代西方博物馆类型较丰富、规模更大、展品参展类型更广;根据材料“法国大革命成功后,原为皇宫的卢浮宫开放为公共博物馆”可知近代西方博物馆受众范围广。第二小问,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物的收藏和保护、知识的传播、科学的普及、社会科学研究、思想解放、社会发展和进步等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