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考题演练跟踪检测1.(2016襄阳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联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书达于督察院,督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集毂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梁启超全集材料二史称“公车上书”的这件事,大多是根据康自己的公车上书记一文为本的。考证当时皇上以及都察院全天的工作流水账,证明5月2日那天肯定没有出现过一千三百名公车
2、到都察院游行示威并且被拒的事情。当时先是大批现职官员从4月14日就开始接连上奏,4月30日起,都察院每天都有大批举人上书,到5月8日才结束,上书总量31件,签名者1555人,其中梁启超领衔广东举人80人上书,只是诸多上书中的一件。姜鸣天公不语对枯棋(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待变法的两种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归纳材料二“上书”(上奏)的特点。概括这一事件的历史地位。【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中“联合举人百余人,联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等信息进行归纳判断,既有支持也有反对;第二问可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第(2)题第一
3、问根据材料二中“大批现职官员”“每天都有大批举人上书”得出上书人员有官员和举人,根据“从4月14日就开始”“到5月8日才结束”得出上书时间长,“梁启超领衔广东举人80人上书”得出有组织;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1)态度一:支持变法。他们认识到变法是挽救民族危机的重要手段。态度二:反对变法。废除八股取士危害到他们的个人前途和利益。(2)特点:上书人员有官员和举人;上书时间长,次数多;有组织,但没有统一的领导人。地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或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2.(2016湖北重点高中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管仲开创了中国食盐专卖制度,使得
4、齐国国力大增,为称霸诸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开始任命御史大夫张汤等实行盐铁官营,对食盐经营进行严格管理,禁止富豪雇人擅有山泽之利。对私自煮盐者,没收煮盐工具,还要处以“钛左趾”的酷刑。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举行了中国经济史上著名的“盐铁会议”,形成了重要文件盐铁论。在宋太宗至真宗这段时间,主要实行禁榷法。禁榷法包括官卖、计口授盐、计税敷盐、计产敷盐和常平盐等。明朝主要实行民产、官收,就场专卖的办法。专卖制主要有三种:开中法、计口授盐法、商专卖法。其中商专卖法是盐专商直接与灶户交易,官府不再向灶户收盐,而令灶户按引纳银,商人则直接向灶户购盐而不经官。摘编
5、自曾双余中国2600年盐制演绎寻踪材料二1913年,袁世凯与英、法等五国银行团签订了善后借款合同条款承认要在外人襄助下,对中国盐税征收办法实行整顿改良。根据善后大借款合同,英国人丁恩担任盐务稽核所会办丁恩在印度实行的“就场征税、自由贸易”的盐政政策卓有成效。来华前,对中国的盐务已做了较深研究,到任后第二天,他就给财政部提出了改良盐务条议的条陈,明确提出:“盐政欲增加收入,罗致巨款,政府不必独揽制造。如能设法于盐斤未离滩之先,即将课税全数征收,则收入自然源源不穷。”尽管遇到种种阻难,但开放引岸(指定给请引行盐的盐商的专卖区)、自由贸易的改革是大势所趋。在丁恩及其国内改革派的努力下,民国初年的盐务
6、改革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民国初年的这次盐务改革,客观上适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过程中建立的稽核制度,对后来的中国盐务还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盐务近代化的开端。后人评价丁恩为“热心改革家”“主张废除专商最力之第一人”。摘编自潘前芝1913,中国盐务大改革(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盐政发展的历程。(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盐政改革的原因,并简要加以评价。【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实行禁榷法”等信息作答即可。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二中“袁世凯与英、法等五国银行团自由贸易的改革是大势所趋”等信息作答即可;第二问,根据材料二中“民国初年的盐务改
7、革成为中国盐务近代化的开端”等信息分析作答即可。答案:(1)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少数诸侯国开创了食盐专卖制度;西汉时期,正式形成覆盖全国的盐铁专卖制度;宋明时期,逐渐形成禁榷法、开中法等形式多样的专卖办法。 (2)原因: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推动;开放引岸、自由贸易的改革是大势所趋;丁恩的个人作用。评价:民国初年的盐务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客观上适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中国盐务近代化的开端。3.(2016唐山摸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自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各种银两、银元、铜币和形形色色的纸币并行流通,严重阻碍了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发展。1931年秋,物价开始下降,中国
8、进入经济危机,1934年是中国经济危机最严重的一年。面对日本不断扩大侵略的局面,国民政府加快了币制改革的步伐。1933年4月6日,国民政府发布“废两改元”的训令,规定自4月6日起,所有款项之收付及一切交易须一律改用银元,不得再用银两。1933年8月,美国又宣布白银国有政策,为提高白银储备,美国高价收购白银,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白银外流,造成通货紧缩,物价跌落,商业萧条,银行倒闭,人心浮动。为摆脱这一困境,1935年11月起,国民政府开始实施法币政策,实行白银国有,统一货币发行权并统一使用中央、中国、交通等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其他银行发行的纸币逐渐收回停止使用。(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国民政府实
9、行白银国有政策的原因。(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意义。【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可知原因是中国原有货币体系混乱,阻碍经济发展等。第(2)题从材料“白银外流,造成通货紧缩,物价跌落,商业萧条,银行倒闭,人心浮动。实行白银国有”,可知意义是有效防止了白银的大量外流,稳定了国内金融秩序;从“统一货币发行权并统一使用中央、中国、交通等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其他银行发行的纸币逐渐收回停止使用”,可知意义是提高了法币的国际地位,促进了经济发展。答案:(1)原因:中国原有货币体系混乱,阻碍经济发展;经济大危机的冲击;日本侵略不断加剧;美国白银国有政策的影响;白银外流造成经济困难。(2)
10、意义:有效防止了白银的大量外流,稳定了国内金融秩序,提高了法币的国际地位,促进了经济发展。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社会孕育出两个新的阶级,一个是工厂主阶级,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前者以其日益增多的财富昭著于世,后者以其日益增多的人数引人注目。但这两个阶级在“旧制度”下都没有选举权,无法在现存政治体制内提出自己的要求,旧的政治体制与新的社会现实发生了冲突。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11、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钱乘旦英国通史(1)材料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一变化历程表现出哪些特点?(2)依据材料,概括导致选举权的变化的共同要素。【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得出1832年选民人数增加等;第二问根据材料可知从工业革命后,英国人民争取选举权的斗争就开始,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可知特点之一是经历的时间长等。第(2)题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的经济获得巨大发展,导致了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人民在政治上要求普选权的斗争就反映了经济发展与政治之间的矛盾和不相适应。
12、答案:(1)阶段:1832年选民人数增加;1885年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已实现全民普选。特点:英国实现全民普选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广大民众为此进行了艰难的斗争。(2)要素:经济发展与政治之间出现了矛盾;国民参政愿望的增强;相关阶层经济地位的提高;英国政府为缓和社会矛盾进行社会改革。【备选习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861年2月19日,经过漫长而迟缓的准备,农奴制被正式废除。农奴们大声朗读沙皇的声明,宣告他们成为自由公民。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至少在原则上,农奴们突然获得了自由,这是几个世纪以来封建制度一直拒绝给予他们的权利:包括拥有私有财产的权利、自由安排工作的权
13、利,享有正当程序而公正的司法权。这些主要是象征性的公民权利。在当时的社会,沙皇做出改革的决定,更多是为了保持俄国的地位,却并不鼓励创造一种西方模式的国民社会。 意安东尼奥萨洛莫尼列宁与俄国革命(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沙皇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沙皇改革“为了保持俄国的地位,却并不鼓励创造一种西方模式的国民社会”内涵。【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沙皇改革发生在1861年,原因主要是农奴制的落后和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第(2)题“为了保持俄国的地位”指的是废除农奴制,使俄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维护俄国的大国地位;“不鼓励创造一种西方模式的国民社会”指政治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
14、的封建残余,农民没有得到真正的公民权。答案:(1)原因: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激化国内矛盾。(2)内涵: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维护了俄国的大国地位。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维护沙皇专制统治);农民没有得到真正的公民权利。【拓展延伸】1861年改革的性质及其特点(1)性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虽然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但是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方式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因此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特点政治,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并享有公民权利,说明其有资本主义民主的性质。经济,土地仍归地主所有,没
15、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具有不彻底性。同时,高额的赎金实际上是对农民的掠夺。内容,其目的是巩固沙皇统治,实现富国强兵。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兹为改正地税,原有之田地纳贡办法,一律作废;并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取其百分之三,作为地税。原有地方厅官或各乡各村就地征收之税目,亦一并按照土地价格征收之,但所征金额不得超过地税金额三分之一。今后对于茶叶烟草等其他商品,均将逐步课征商品税,及至国家商品税岁入超过二百万元时,当按照商品税岁入之比例,于已实施改正之地区,逐步减低地税。此次改正地税之事,举办非易。因土地情况之不同,改正亦有缓急难易之差别。原有税法,于地税改正实施之前,继续
16、有效。改正之后五年以内,土地价格因土地买卖而生增减,均按照最初核定之土地价格。明治六年地税改正条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治时期地税改革的措施及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治时期地税改革的历史意义。【解析】第(1)题第一问依据材料中“并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取其百分之三,作为地税”可以归纳调查土地占有情况;政府统一征税标准等。第二问结合措施即可分析,首先是调查土地情况,然后是从实际出发征收地税,并且随着商税的增加而不断调整。第(2)题结合材料中“改正之后五年以内,土地价格因土地买卖而生增减,均按照最初核定之土地价格”可知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并允许土地买卖,
17、改变了原有的土地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举措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政府资本积累;改变了原有社会结构。答案:(1)措施:调查土地占有情况;政府统一征税标准;限定地方税目金额;地税随商税收入增长而减少。特点:注重调查,从实际出发;逐步调整、推进。(2)意义: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从法律上确立土地私有制;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政府资本积累;改变了原有社会结构。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世纪(中期),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
18、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给他们带来的统治危机。但改革计划在不同国家效果也截然不同,在俄罗斯和中华帝国,保守的统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的范围:虽然他们大体上支持工业化和军事改革,却扼杀了可能威胁他们社会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而在日本,反对派倒幕运动的成功,使改革者有机会进行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到20世纪早期,在明治维新领导人所实施的改革的基础上,日本成为一个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强国。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时俄、中、日各自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国“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的主要表现,并谈谈你对日本进行的“
19、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的认识。【解析】第(1)题,根据时间信息“19世纪(中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俄国的内部问题主要是农奴制的问题,外部是克里米亚战争战败,中国内部问题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外部是两次鸦片战争失败,日本内部问题是幕府统治危机,外部也同中国一样出现了民族危机。第 (2)题,第一问,其本质上是要求回答俄、中、日三国是如何效法西方进行挽救自身的统治危机并走向近代化的,需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来概括回答;第二问,需要从三国学习西方的内容、特点及效果上来分析回答。答案:(1)俄国:农奴制度阻碍经济发展;农奴起义威胁沙皇统治;克里米亚战争俄国失败。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王朝统治;两次鸦片战争失败。日本:资本主义兴起引发幕府统治危机;美国打开日本国门,面临民族危机。(2)表现:经济工业化、军事近代化。认识:俄、中都保留了封建专制政权,继续维护封建统治。相比俄、中改革,日本虽然保留了封建残余与军国主义传统,存在不彻底性,但日本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