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二轮模拟训练卷(八)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牙行”是清代寄生于商品流通领域中的居间经纪行业,在其经营过程中,向买卖双方抽取牙佣(佣金), 牙行种类很多,如米行、豆行、布行、丝行等约有三百余种。“牙行”的出现A是手工业分工的细化 B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C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避免了同行业间的竞争2. 郑绩在人物画论肖品中评论道:“写其人不徒写其貌,要肖其品。何谓肖品?绘出古人平素性情品质也。”下列与郑绩所评论的绘画风格一致的是A.“振笔直遂”,“追其所见” B“胸有成竹”,“差之丝毫而失千里”C“写
2、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 D“钩勒工细,良工苦心”,“九朽一罢”3. “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军队与我(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这一奇怪现象突出说明A清政府已经失去人民支持 B中国国内社会矛盾尖锐 C民众对世界情况一无所知 D民族观念民族意识淡漠4. 西方某史学家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派别时说:“他们印刷了一系列小册子,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为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进行辩护。”该派别应是A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革命派 D新文化运动的
3、倡导者5. “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对该声明发表时的背景分析不正确的是中美建交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了恢复日本同台湾当局断绝了“外交关系” 日本舆论强烈要求改善中日关系A B C D6. 读19851998年各类经济成分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表(单位:),该表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国有经济迅速衰退 B非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C集体经徘徊不前 D国民经济的活力日趋增强7. 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学奖励大会上提出要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下列各项科技成就中,能够体现我国“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的成就是( )A成功研制“两弹一
4、星” B籼型杂交水稻广泛种植C发射载人航天飞船上天 D火炬计划和211工程启动8. 观察下图,站在图中间发表演说的是古代雅典政治家亚西比得,他正在鼓动周围的人投票将立场保守的领导人尼西阿斯放逐出雅典。下列相关的解释正确的是A图中的场景可能发生在梭伦执政时期B该图说明雅典重大决策取决于公民意愿C图中的亚西比得是智者学派的著名代表D该图体现的政治制度是近代代议制的雏型9. 某学者在分析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产生时这样论述:“此举若成功,王权的扩张就会被阻止,而自由又不需要再呼唤一个克伦威尔。”该历史事件是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B光荣革命C颁布航海条例 D责任内阁制形成10. 有一个文学派别,不再强调感
5、情与辞藻,而着眼于描绘具体的事实,并将科学的原理应用在社会现实的分析上。下列能够体现以上特点的文学作品是( )A唐璜 B人间喜剧 C悲惨世界 D等待戈多11. “其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混水摸鱼,现在俄国共产主义正要钻这个空子。”以上叙述说明了( )A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B美国要恢复西欧经济以遏制苏联C多极化趋势出现 D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12. “这一组织还制定了将其扩大到所有非共产主义国家的计划,强调取消关税和其他阻碍地区和全球贸易的障碍。但是它是一个较为松散的组织,缺少像欧盟那样典型的经济合作。”该组织( )A为
6、西欧主导的区域经济体 B无益于区域经济的发展C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 D违背了经济全球化趋势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其中第13题19分,第14题18分,第15、16、17、18题任选一题作答,15分,共52分)13. 人类文明的进程总体呈现出由地域性向全球性方向发展的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汉代以来,通过区域内部贸易交流、构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古代东亚经济圈。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古老的东亚经济圈走向解体。据统计,1830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额约29.8%,尚可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但50年后,下降到只占世界总额的12.5%。这与蒸蒸日上的欧洲形成鲜明对照。 摘编自对
7、东亚经济圈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摘编自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材料三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它不仅改变了英国面貌,也改变了世界面貌。如下图。 英国工业革命示意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亚经济圈形成和解体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力”, (3分)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
8、其影响。(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英国工业革命是如何改变本国和世界面貌的。(6分)14. 不同的时代出现过不同的国家观,这也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古代缺乏明确的国家观念,各王朝所持有的是天下观,中原王朝并不认为天下有与自己平起平坐的对等国家,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观念影响深远。论古代中国的国家观与天下观(1)联系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的“天下观”形成的基本原因是什么?(3分)这一观念在近代为何走向终结?(3分)材料二 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该有“共同意志”
9、,人人遵守。据卢梭社会契约论整理材料三 1900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夫国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李喜所梁启超的国家学说和经济构想(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卢梭与梁启超“国家观”的相同点。(2分)依据相关背景知识,分析梁启超的这一思想在当时有何时代意义。(3分)孙中山曾经说过“国家之本,在于人民”,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是如何践行这一理念的?(3分)材料四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
10、的骨髓里。直到现在,敌顽攻进来的巨炮和重弹,轰醒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南北数千里燃烧的战线,才激起了我们的全面抗御、同仇敌忾的精神,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个性和不可分性。生则同生,死则同死;存则同存,亡则同亡,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晏阳初农民抗战的发动(1937年10月)(3)材料四认为“真正的新中国国家”开始出现的前提是什么?(2分)近代中国战争不断,为什么在这场战争中会产生这一前提?(2分)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
11、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竞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材料三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
12、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刘涛中国崛起策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4分)概括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4分)(2)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4分)综合以上材料,俄、中、日三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3分)16.
13、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图文,回答问题。在法国国家档案馆里,陈列着法国最珍贵的文件人权和公民权宣言,这份文件,被史学家称为“旧制度的死亡证书”和“新制度的诞生证书”。宣言诞生后,被印成许多的传单、小册子、书籍,迅速传遍欧洲大陆。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1)结合宣言的思想内容和它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谈谈材料中所说的人权宣言是“旧制度的死亡证书”和“新制度的诞生证书”的依据。(9分)(2)在人权宣言封面上方的中间有一只“理想的眼睛”,光芒四射。谈谈你对设计者寓意的理解和认识。(6分)1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小的民族国家是注定要灭亡的。它可以作为文化上的自
14、治地区苟延残喘,但不能成为独立的政治单位。印度以它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满足我们,我也不相信中间地位是可能的。印度虽然并非一个直接的太平洋国家,却不可避免地将在那里发挥重要的影响。在印度洋地区,在东南亚一直到中亚细亚,印度必将要发展成为经济和政治活动的中心。 尼赫鲁材料二 伊拉克文明是阿拉伯文明中“最优秀”的部分。(伊拉克军队不仅是伊拉克国家的军队,而且)是整个阿拉伯民族的后代,是阿拉伯民族的军队,它必须对阿拉伯世界面临的危险作出反应。统一有不道德想法的阿拉伯民族,是英雄的伊拉克军队必须完成的使命。我们的雄心甚至超出阿
15、拉伯民族广阔的地平线。(伊拉克)将用自己的经验和地位影响世界。 萨达姆(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尼赫鲁、萨达姆两人思想的共同之处。(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印巴战争、两伊战争造成地区灾难的共同原因。(6分)(3)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频发的亚洲局部战争留给我们什么反思?(4分)1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爱因斯坦在为英国一刊物撰稿时写到“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对人生活是有用的,但是它能够用来杀人。我们的惟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
16、意图的行为”。 材料二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78年)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的主要观点。 (6分)(2)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在论述科学作用时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4分) 简要分析其成因。(3分)二人在论述科学作用时的共同价值取向是什么? (2分)参考答案:1.【解析】C。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根据题干
17、“牙行种类很多,约有三百余种”分析,说明商品经济发展,商品种类繁多。A、B、D三项说法在题干中都无从体现。2. 【解析】C。根据题干所说郑绩在人物画论肖品中反映的是画家注重意境情趣,应该属于文人画的范畴,C项正确。3. 【解析】D。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近代的社会状况。从材料看,民众对于中英两国的战事非常麻木,没有民族意识。因此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都是对材料的曲解。4. 【解析】B。本题考查考生材料信息获取与准确阐述历史事物的能力。由题干的关键信息可知这一派利用儒家思想进行改革,B项正确;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文化运动全面否定传统
18、文化,排除A、C、D三项。5. 【解析】A。本题考查现代中国外交。材料声明应该是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时发表的中日联合声明。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应为中美关系缓和;田中角荣还没有访华,中日关系还没有实现正常化,故不正确。6. 【解析】D。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知识点。由题干中的“19851998年各类经济成分在工业总值的比重”可知是考查改革的成效知识;从比较项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所有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发展;从数据项可知,国有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而集体经济,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上升幅度大,结合题干中的限制词本质问题考虑,A、B两项说法错误,C项不是
19、本质问题的反映。7. 【解析】B 解答此题注意“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的限定,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故B项符合题意。8. 【解析】B 从材料中信息:“投票”“放逐出雅典”,结合教材知识可以知道图片反映的是陶片放逐法。克利斯提尼执政期间创立陶片放逐法,故A项错误;陶片放逐法是公元前6世纪末实行的,而智者学派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因而C项错误;图片体现的陶片放逐法在近代代议制并未实行,D项错误;人们投票将领导人尼西阿斯放逐出雅典,说明雅典重大决策取决于公民意愿,B项符合题意。9. 【解析】B 材料所述事件发生在克伦威尔(15991658)之后的,其结果是限制
20、了王权,排除A;航海条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颁布的,排除C项;责任内阁制形成是18世纪中期,排除D项;1688年光荣革命后,第二年英国议会颁布了限制国王权利的权利法案,答案为B。10. 【解析】B “分析”“社会现实”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四部小说中,A项是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代表作,是一部长篇诗体小说;B项是现实主义文学家巴尔扎克的代表作;C项是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作,作者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D项是现代主义文学荒诞派的典型。答案为B。11. 【解析】 B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冷战”从此开始。美国为了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实施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
21、,阻止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控制西欧。由此可知,材料说明的是美国要恢复西欧经济以遏制苏联,B项正确。12. 【解析】C 关贸总协定不是一个常设组织,而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存在着诸多弊端,特别是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从材料中的“将其扩大到所有非共产主义国家”,可知关贸总协定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C项正确。13.【解析】第(1)问据材料形成自东汉以来,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东亚经济圈走向解体,据此形成的原因可联系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达、东亚各国交流频繁等;解体原因可根据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落伍于世界等因素回答。第(2)问关键是准确分析材料把握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
22、力”即西葡两国积极需求新航路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从全球化角度分析影响,即回答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第(3)问按要求回答工业革命对英国和世界的影响,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回答。【答案】(1)形成原因:古代中国经济文化领先,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东亚国家区域内部贸易活跃。解体原因: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欧美,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等。 (2)内在动力:王权强化,积极对外扩张;对黄金的渴求;热衷传播天主教。影响:打破世界各大洲彼此相互隔绝的状态,使世界联系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往,世界市场开始形成。(3)对本国:纺织工业和煤、铁等重工业发展
23、迅速;推动了铁路、航海等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扩大了海外贸易;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增长,加快了城市化进程等。(答出两点即可) 对世界: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扩大了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答出两点即可)14. 【解析】本题以不同的时代的国家观为主线来考查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第(1)问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当时的国家观是比较狭隘的,这与经济文化的保守性有关。终结原因是出现近代,与西方列强入侵,西方文明影响有关。第(2)问的第一小问卢梭强调国家应该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梁启超“国家观” “强调自制法律而自守之;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由此可以归纳出共同点
24、。第二小问从民族危机背景以及梁启超代表维新派反对君主专制的角度回答。第三小问孙中山国家观体现的是以人为本,主要概括孙中山主要活动。第(3)问主要考虑抗战时期民族危亡,民族意识觉醒,各民族团结抗战,一致对外。【答案】(1)形成的原因:长期的农耕经济模式,传统文化的保守性。终结的原因:外国殖民者的入侵,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西学东渐的浸润。(2)相同:在一个国家内,人们应该遵循某种规定的约束。意义:表达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富强的愿望;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践行:思想上,提出三民主义,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政治上,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法律上,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
25、。(3)因素: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原因:面对强敌入侵,中国人民结成了以国共合作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致对外。15.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阅读材料,据时代背景判断各自内涵。第二小问结合维新派的主张及影响,分析戊戌变法对近代化进程的影响。第(2)问第一小问从日本明治维新残余的传统的政治、文化角度说明其主要表现。第二小问从三国改革的不同角度谈启示。【答案】(1)“西方的脚步”:近代资本主义文明。“旧制度”:沙皇专制制度或农奴制 依据:政治上,提倡君主立宪,触动传统中国政治体制,是政治民主化的有益尝试思想上,宣扬民权、平等、进化论,起到启蒙作用,影响近代民主革命。 (2)主要表现:政治:宪
26、法赋予天皇拥有绝对权力,形成近代天皇制;文化:宣扬忠君思想、武士道精神,形成对天皇的神道崇拜。 启示:既要顺应历史趋势即时改革,又要与本国国情结合。16. 【解析】本题是对欧洲民主思想的著作人权宣言的内容、实践及其影响的考查。第(1)问从宣言体现思想本质和宣言的作用和影响角度分析说明依据。第(2)问从人权宣言与启蒙思想的关系、影响角度说明设计者的寓意。【答案】(1)宣言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发展,成为资产阶级的斗争武器,彻底宣告了“旧制度的死亡”;宣言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人权”“自由”“法治”、“平等”的基本原则,成为资本主义的根本治国原则,成为“新制度的诞生证
27、书”。(2) “理智的眼睛”寓意着人权宣言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打开了理智之门,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希望。17. 【解析】本题是对二战后局部战争的原因及影响的考查。第(1)问逐一分析材料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比较;第(2)问迁移教材中关于印巴战争、两伊战争的原因和目的,如都是为了争夺领土资源等,并且都有西方国家的干预等;第(3)问从两场战争都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要珍爱和平,反对战争这一主题来谈反思。【答案】(1)地区霸权主义;大国(或文明)的优越感;称雄世界的野心。(2)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领导人的野心(或地区霸权主义);领土争端;大国的干预;长期依赖武力手段。(3)战争不是解决矛盾的手段,它
28、带来的是两败俱伤;珍惜和平,睦邻友好,合作交流才是发展国家之道。(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等也可得分)。18. 【解析】本题用“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将爱因斯坦和邓小平两个人物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命题的技巧,并提供新的材料有针对性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第(1)问主要从材料中获取其观点。第(2)问结合材料,迁移爱因斯坦和邓小平不同个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说明。【答案】(1)爱因斯坦:科学可以制造战争,也可以制止战争,关键取决于人类本身。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2)爱因斯坦侧重于科学与战争的关系(或科学对战争的影响);邓小平侧重于科学与生产之间的关系。成因:20世纪30年代人类面临战争的威胁;两极格局解体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取向:科学应造福于人类的和平发展事业。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