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历史新教材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讲义:第一单元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7873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7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历史新教材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讲义:第一单元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0历史新教材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讲义:第一单元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0历史新教材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讲义:第一单元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0历史新教材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讲义:第一单元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0历史新教材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讲义:第一单元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20历史新教材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讲义:第一单元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20历史新教材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讲义:第一单元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20历史新教材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讲义:第一单元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20历史新教材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讲义:第一单元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20历史新教材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讲义:第一单元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020历史新教材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讲义:第一单元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精梳理通时空观念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历史分期:前771年,西周灭亡。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2春秋五霸形成: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权地位。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君称为“春秋五霸”。3战国七雄与周王室灭亡(1)战国七雄形成: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晋国出现三家分晋,齐国出现田氏代齐。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2)周王室灭亡:周朝传统秩序被破坏,各国纷纷称王。周王室在前256年被秦国

2、所灭。4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1)华夏认同: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华夏”,在频繁的交往中,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2)民族交融: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已逐渐融入华夏族,楚国也不再被视为蛮夷。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重大发展(1)农业: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得到推广,水利灌溉工程大量兴修。如:都江堰、郑国渠。(2)工商业:农业进步推动工商业发展。手工业分工更细密,货币广泛流通,出现一批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和富比王侯的工商业主。2商鞅变法(1)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地主阶级兴起,他们要求获取政权。兼并战争剧烈

3、,为了富国强兵。(2)开始时间:前356年。(3)内容及作用金版微点拨【思考探究1】你觉得“射王中肩”本质上反映了什么?金版点拨:宗法分封制走向崩溃。【易混易错】奴隶、农民、无产阶级的区别奴隶,一无所有,无财产,无自由,无人权,是主人的“物品”,主人有权处置奴隶。农民,有自己的土地,有一定的自由,有一定的人权。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近代无财产,有自由,现代社会有人权。【知识拓展】华夏观念(1)“华”“夏”在夏、商、西周时是两个词,分别有不同的含义,而且其含义也有多种。而华已有文化先进之意,夏不仅为地名,也为国名。(2)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国政权与边地少数民族并立,边地落后,夷夏对称,这时,夏即指

4、文化发达的东方诸国。华夏连称则指礼仪文化发达的中国之意。(4)结局:商鞅被杀,但变法深入人心。(5)意义: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三、孔子和老子四、百家争鸣1社会变革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士人从各自代表的阶级利益出发,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2)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3)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4)兼并战争使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受到重用。2百家争鸣局面战国时期,出现众多学

5、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3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的关系百家争鸣是战国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4百家争鸣的表现(1)儒家: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2)道家:代表是庄子,崇尚逍遥自由。(3)墨家:代表下层平民利益。墨家代表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还提出了“尚贤”的政治主张。(4)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法家代表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5)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

6、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思考探究2】教材P1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图,此图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现实?为什么会这样?这种现象对工商业发展会有何影响?你有何启示?金版点拨:现实:货币不统一。原因:诸侯国并立,全国不统一。影响:阻碍工商业发展。启示:统一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经济的发展为统一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思维拓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思维导图】研重难籍史料实证主题一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一(图为教材P10)“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二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诸侯国掌握政权。他们为了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发展封建政治和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

7、开展变法运动。如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主张“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颁布法经。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明法审令,捐(舍弃)不急之官”。教材P13三战国策记载:“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毛泽东说:“(商鞅)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贾谊在治安策中写道:“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男子到女家就婚)。借父耰鉏(yu ch农具),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8、。”教你读史史料一观察图一中周的都城、诸侯的都城、长城等,图二中货币及形状,文字材料中的“牛”“耕”。史料二分两部分,第一层叙述了各国变法的原因,第二层各国变法内容涉及生产、政治权利的取得和法律制度等。史料三的评价分两个方面,肯定和否定。问题探究(1)史料一中蕴含了哪些时代信息?金版参考:政治上:王室衰微,旧制度衰亡;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工商业发展。(2)结合时代背景与变法措施,分析史料二中各国开展变法运动的原因。金版参考: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新兴的地主阶级要求废除旧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用法律制度巩固已获得的权益。各诸侯国为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3)史

9、料三是怎样评价商鞅变法的?金版参考: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使其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为秦国兼并六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遗弃礼义传统,废止仁德政策,导致社会风气败坏,世情淡薄。史论总结1.商鞅变法的背景(1)经济上:铁器、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大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发展封建经济,建立中央集权。(2)政治上:宗法分封制瓦解,社会处于转型中。战国时期各国争霸的需要。(3)思想上: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成为推行变法的理论武器。(4)秦国相对落后,迫切希望富国强兵。同时,中原传统政治文化对秦国影响相对薄弱,思想较开放。(5)战国以来的变法潮流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

10、教训。(6)秦国国君权力较集中,商鞅受到秦孝公重用。2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1)积极影响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给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贵族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商鞅变法中许多具体措施,如二十等爵制、县制、什伍连坐制度等长期得到沿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强兵的目的,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

11、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方针,不断取得重大胜利,为秦国进一步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消极影响对秦国而言: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广大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变法对伦理道德的蔑视,导致了社会风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社会道德的支持。对后世而言:商鞅迷信刑罚、用法过峻的做法,片面扩大了暴力的作用,成为中国古代暴政思想的滥觞;开创的重农抑商政策,为后世所遵循,客观上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焚烧诗书造成人类文明成果的巨大破坏,对后世产生了长远而恶劣的影响。主题二 百家争鸣一封建社会中,知识本为贵族所专有,但因封建制度的渐趋破坏,贵族的后裔降为平民的日渐增加,知识也因而流入民间。加以王

12、室衰微,政治无主,传统的文化渐已不能支配人心,因此独立的思潮开始抬头,这情形在春秋末期已甚显著。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傅乐成中国通史二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体著作。“泛爱众,而亲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等意蕴深刻。老子认为“天下多忌讳(禁忌)而民弥贫,法物(即为合法地纳民之物)滋章,而盗贼多有。”三“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教你读史史料一从学术

13、下移、传统文化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华夏文化的不断融合三个层面分析了春秋时期出现新思想的原因,其中“知识也因而流入民间”“传统的文化渐已不能支配人心”“诸夏文化外族文化”是理解史料的关键信息。史料二抓住关键信息“仁”“德”“礼”“天下多而民弥贫,法物滋章,而”。史料三从当时和后世阐述影响。问题探究(1)根据史料一,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金版参考:分封制遭到破坏,学术下移;王室衰微,旧的礼乐文化已不适应时代需要;在争霸战争中,华夏文化不断融合和吸收其他文化。(2)根据史料二,概括孔子和老子的主张。金版参考:孔子:仁: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政:以德治国。礼:以礼治国;用礼约束自

14、己的行为。老子:无为而治,反对苛政妄为。(3)根据史料三,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金版参考: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史论总结诸子百家的主要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色彩。即所谓的“王道”。(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

15、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本课小结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史苑窥斑“礼仪之辨”的历史作用在这一时期,“礼仪之辨”被反复讨论,“礼”被特别强调,而“威仪”则逐渐淡出,反映了春秋时期贵族在认识方式方面的转变。贵族社会从人伦社会之外去寻找当时社会秩序的合理根据,逐渐摆脱神学认识方式,为政治社会秩序寻找客观合理的根据。这一认识方式的转变是随着宗法制度的破坏和衰落,新的政治秩序的建立而发生的。春秋时期,经历着礼崩乐坏,然而不能忽视的是当时贵族们在这一时期建立新秩序的努力。在当时的维新政治发展过程中,礼、仪分立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对礼与仪的分辨,仪式化的政治行为由于较低的政治效用而被春秋时期的贵族们放逐到政治之

16、外,对礼则进行了改造,贵族们或仰仗武力,或抽绎传统文化,加强了礼的政治效用。可以说,春秋时期的维新政治是伴随着礼仪分立而进行的。这种分立无疑表明了当时贵族社会认识方式的变化,甚至可以说认识方式的变化是这一时期维新政治更为核心的内容。李雷东:“礼仪之辨”对春秋政治的影响,载武陵学刊2014年第6期课堂跟踪训练1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A争霸战争激烈,分裂趋势加剧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C王室采取有力措施而中兴D霸主联合,与王室争权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命于天子,天子反而须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争霸战争,故B项正确。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

17、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国家逐渐走向统一,排除A项;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为了在争霸战争中取胜,纷纷改革,排除C项;春秋时期霸主并未联合,排除D项。2下列事件,成为我国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的是()A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B带木柄的耒耜在农业上的使用C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D青铜农具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牛耕出现之前,劳动力主要以人力为主,牛耕的出现使劳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从而解放了劳动力,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故C项符合题意。3“商君死,秦法未败”,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变法()A适应

18、了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B受大地主大商人支持C适应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D适应了称霸斗争的需要答案C解析材料“商君死,秦法未败”说明,商鞅虽然死了,但是秦朝变法没有失败,作用仍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普遍使用,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得到推广,商鞅的变法客观上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4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社会转型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组是()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废井田制、什伍连坐C拆分家庭、奖励军功 D推行县制、土地私有答案D解析“社会转型”即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土地私有制取代分封制下的土地国有制,土地所有者从奴隶主变为地主;推行县制,打破了分封制下对地方的管理模式,官员由君主直接任免,打破了宗法制下的贵族血缘世袭制,故D项正确。5春秋战国时期,造就出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文化巨匠。以下诸子百家思想代表平民利益的是()A韩非子主张“法治”,强调“君主独裁”B孔子主张“仁政”,强调“以德治民”C墨子主张“兼爱”“节用”,反对战争D老子主张“无为”,提倡顺应自然规律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孔子和老子代表没落贵族,为统治者着想;墨子反对侵扰百姓,代表平民利益,故选C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