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学年四川省广安市武胜中学高二(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1(1.5分)在下列几种简式中,能较确切地说明达尔文进化论的是()A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B环境变化定向变异去劣留优C生存斗争用进废退适者生存D环境变化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适者生存考点: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版权所有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解答:解: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和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可判断它们的关系是: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故
2、选:A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进化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1.5分)某豌豆的基因型为Aa,让其连续自交2代(遗传符合按孟德尔遗传定律),其第3代中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变化情况是()A基因频率变化,基因型频率不变B基因频率不变化,基因型频率变化C两者都变化D两者都不变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版权所有分析:本题需要掌握:1、写出Aa连续自交的遗传图解2、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解答:解:1、某豌豆种群的基因型全为Aa,则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0.5由于不存在自然选择作用,因此种群基因频率不变2、P:AaF1:25%AA+50%Aa+2
3、5%aa,F1:25%AAF2:25%AA,F1:50%AaF2:12.5%AA+25%Aa+12.5%aa,F2中共37.5%AA由此可见P:AA基因型频率=0,F1:AA基因型频率=25%,F2:AA基因型频率=37.5%因此AA基因型频率改变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孟德尔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应用,要求学生理解随机交配后代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不变3(1.5分)“基因突变对绝大多数个体是不利的,但却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下列对这句话的判断及解释中,正确的是()A正确,基因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它为定向的自然选择提供了材料,为物种的进化奠定了基础B正确,基因突变对多数个体不利,但突变的方
4、向与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致的C不正确,因为基因突变不利于个体的繁殖,会导致物种的绝灭D不正确,因为基因突变会导致个体死亡,不利于生物进化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版权所有分析:分析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回忆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然后结合题干信息进行解答解答:解: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虽然基因突变对多数个体不利,但由于基因突变是否有利取决于环境,因此基因突变可以为自然选择提供大量材料,为自然选择奠定基础,因此“基因突变对绝大多数个体是不利的,但却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句话是正确的故选:A点评:对于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和基因突变在进化中的作用
5、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判断、获取正确结论的能力4(1.5分)(2010徐汇区一模)据调查得知,某小学的学生中基因型及比例为XBXB:XBXb:XbXb:XBY:XbY=44%:5%:1%:43%:7%,则Xb基因频率为()A13.2%B5%C14%D9.3%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版权所有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因频率的计算,要注意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女性有2个X染色体,男性只有1个X染色体最后的结果是个比例,因此可以题干中个基因型个体的比例看做是个体数来解题,即XBXB44人,XBXb5人,XbXb1人,XBY
6、43人,XbY7人再根据种群中各基因型个体数求某基因频率的方法计算出Xb基因频率解答:解:根据种群中某基因频率=100%,则Xb基因频率=100%=100%9.3%,ABC错误;D正确故选:D点评:基因频率时考查的重点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变通能力,考查了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计算是一定要注意,常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男性和女性都是具有2个基因,男性和女性都有携带者;但X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女性有2个基因,男性只有1个基因,女性有携带者,男性则没有携带者5(1.5分)(2013闵行区一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
7、展表现在()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种群是进化的单位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隔离导致物种形成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ABCD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版权所有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遗传和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解答:解: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正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研究的对象是个体水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研究的对象是种群
8、,种群是进化的单位,正确;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错误;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正确;隔离主要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能导致物种形成,正确;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错误所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几个方面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6(1.5分)用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解释病菌抗药性不断
9、增强的原因是()A使用抗生素的剂量不断加大,导致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的方向变异B在普遍使用抗生素以前,病菌不具有抗药性C病菌对抗生素进行自然选择,突变为有抗药能力的病菌D病菌中原来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版权所有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
10、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解答:解:A、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抗生素的剂量不断加大,抗药能力强的病菌适应下来,抗药能力弱的病菌被淘汰,A错误;B、在普遍使用抗生素以前,病菌就具有抗药性,使用抗生素后选择了抗药性强的病菌,B错误;C、抗生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有抗药能力的病菌和没有抗药能力的病菌都存在突变,C错误;D、病菌中原来就有抗药性强和抗药性弱的个体,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保留了病菌中抗药性强的个体,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的重点知识要注意辨析,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新物种的产
11、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7(1.5分)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如下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若图中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则Z是隔离B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可认为,有利性状的蜥蜴个体世代间不断保存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该岛上蜥蜴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D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共同组成一个种群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版权所有分析:图中X表示变异、Y表示自然选择、Z表示隔离,这三者是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表现型,保存有利性状,淘汰不利性状,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12、变化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是两个物种,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解答:解:A、图中X表示变异,Y表示自然选择Z表示隔离,这三者是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A正确;B、自然选择过程中保存有利性状,淘汰不利性状,有利性状的蜥蜴个体世代间不断保存,B正确;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C正确;D、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是两个物种,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属于两个种群,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物种的形成过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8(1.5分)下列有关物种形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B突变和基因重组
13、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C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能导致物种形成D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从而导致物种形成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版权所有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的不定向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的形成的标志,地理隔离使同种生物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解答:解:A、自然选择就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过程,这样就有种群(一定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基因频率的改变即发生了进化,最终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A正确;B、变异是不定向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的不定向为
14、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C、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C正确;D、地理隔离使同种生物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最后出现生殖隔离,从而导致新物种的形成,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9(1.5分)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把若干对家蝇分成若干组(每组一对),再将每组的子代分为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组的A部分,B部分则不接触DDT(如下表所示)只选择保留存活率最高的那一组的B部分,A部分及其余各组统统淘汰将保留的部分再重复这样的实验过程,并且在实验中逐代增加DDT的浓度经过这样
15、多代的重复,获得了具有很强抗药性的家蝇上述的实验事实说明()亲代组别1组(一对蝇)2组(一对蝇)n组(一对蝇)子代分两份处理A施DDTB无DDTA施DDTB无DDTA施DDTB无DDT结果存活较少全部存活存活较多全部存活存活很少全部存活选择淘汰淘汰淘汰保留淘汰淘汰ADDT能诱导家蝇产生抗药性变异B由于长期使用DDT,使家蝇的抗药性逐代增加C家蝇抗药性原已存在,与是否使用DDT无关D家蝇抗药性形成是长期使用DDT的结果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版权所有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
16、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解答:解:AD、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先有了各种类型的变异,才能自然选择出适应环境的变异,AD错误;B、由于DDT的长期选择,以及遗传和变异,使家蝇的抗药性逐代增加,B错误;C、家蝇抗药性原已存在,与是否使用DDT无关,C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的重点知识要注意辨析,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新物
17、种的产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10(1.5分)下列关于渗透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溶质微粒的数目,与溶质微粒的体积关系不大B0.3mol/L的Nacl溶液和0.3mol/L的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相同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有关D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版权所有分析:渗透压:1、细胞外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2、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过来,溶液
18、微粒越少即,溶浓度越低,对水的吸引力越小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解答:解:A、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A正确;B、0.3mol/L的Nacl溶液和0.3mol/L的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不相同,因Nacl溶液中含有钠离子和氯离子,故其渗透压高于葡萄糖溶液,B错误;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正确;D、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19、,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重点考查细胞外液渗透压,要求考生识记渗透压的概念,明确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质微粒的数目;识记与血浆渗透压相关的因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1(1.5分)(2006广东)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ABCD考点:内环境的组成版权所有分析: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递质小泡存在于神经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解答:解:A、血浆、组
20、织液和淋巴属于细胞外液,即内环境,正确;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错误;C、细胞外液中含有营养物质如葡萄糖,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和尿素,调节物质如激素等,正确;D、递质小泡属于神经细胞内的结构,不属于细胞外液的成分,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正确区分哪些物质属于或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2(1.5分)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是()A、B、C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D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 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B中;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A中ABCD考点:内环境的组成版权所有分析:析图形,由BDA是单向的,
21、可知A是血浆,B是组织液,D是淋巴,C是细胞内液解答:解:ABC依次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错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比组织液和淋巴多,错误;乙酰胆碱属于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组织液中,正确;D、血浆中含有蛋白质,正常情况下,血浆中没有蛋白质水解酶,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组成,解题关键是能根据箭头的方向判断内环境的各种成分13(1.5分)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稳态主要是机体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B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C在正常情况下,组成内环境的各种成分是一样的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
22、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稳态的生理意义版权所有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解答:解:A、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A错误;B、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B错误;C、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构成,其中组织液、淋巴的成分
23、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不完全相同,C错误;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即保持相对稳定状态,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及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及意义,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4(1.5分)如图为哺乳动物的某组织,其中毛细血管、红细胞、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呼吸作用的终产物会引起pH的显著变化B与相比,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中含很少的蛋白质C中的氧气到达利用需要经过6层膜,处的氧气浓度
24、高于处D肌肉细胞缺氧时,的pH会降低,但由于Na2CO3的调节作用,的pH会维持相对恒定考点:内环境的组成版权所有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氧气和营养物质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细胞,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穿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进而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不同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不同,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解答:解:A、由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呼吸作用的终产物不会引起pH的显著变化,A错误;B、与相比,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中含很少的
25、蛋白质,B错误;C、血液中的氧通过红细胞运输,在组织细胞中被利用,所以通过红细胞血浆毛细血管壁组织液细胞内液,其中红细胞1层膜、毛细血管壁2层膜、组织细胞1层膜、线粒体2层膜,共6层膜氧气由向处扩散,故处的氧气浓度高于处,C正确;D、肌肉细胞缺氧时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的pH会降低,但由于NaHCO3的调节作用,的pH会维持相对恒定,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在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作用,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内环境概念和在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作用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15(1.5分)如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
26、A、B、C、D表示的是结构,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叙述不正确的是()A可以直接进入A、CBO2、葡萄糖、血浆蛋白和生长激素都是的成分C构成了内环境D当D结构堵塞时液体会增加考点:内环境的组成版权所有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是毛细血管,B是红细胞,C是组织细胞,D是毛细淋巴管;是血浆,是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液;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解答:解:A、淋巴液要通过淋巴循环进入A内,由A进入组织液,然后才能进入C,A错误;B、血浆中含有O2、葡萄糖、血浆蛋白和生长激素等,它们都是的成分,B正确;C、是血浆、是组织液、淋巴液共同组成内环境,C正确;D、毛细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不能顺利
27、进入毛细淋巴管内,组织液的量增加,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之间的关系,血浆中的成分,准确分析题图明确各部分结构和液体的名称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内环境组成、各种组成之间关系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16(1.5分)(2009黄浦区二模)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许多生化反应,其中有()A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其酸B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C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D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版权所有分析:本题是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和理化性质的考查,内环境即是细胞外液,由血浆、
28、组织液、淋巴组成的,反射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反应都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解答:解:A、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其酸在消化道中进行,不再内环境中进行,A错误;B、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B错误;C、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在细胞内,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C错误;D、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发生在血浆中,血浆属于内环境,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对内环境概念的理解和对各种生化反应场所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17(1.5分)下列液体属于体液的一组是()胆汁胰液血浆淋巴原尿脑脊液组织液核液细胞内液胃液ABCD考点:内环境的组成版权所
29、有分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组成解答:解:胆汁、胰液、胃液等通过导管进入消化道内,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直接连通,消化道内的液体不是体液;原尿存在于肾小囊、肾小管里面,肾小囊、肾小管与膀胱、输尿管连通,与外界环境相同,原尿不是体液;核液与细胞内液是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属于体液;血浆、淋巴、组织液、脑脊液组成内环境,属于体液故选:A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体液的概念和组成,对于体液的概念理解并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18(1.5分)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B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
30、巴C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体液D人体内的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考点:内环境的组成版权所有分析: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解答:解:A、人体的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A正确;B、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B错误;C、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C正确;D、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相关知识,理解内环境组成和内环境作用及血浆和血液的区别是解题关键,试题较容易19(1.5分)(2010长宁区一模)将灵敏电流计连接到图1神经纤维
31、和图2突触结构的表面,分别在a、b、c、d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a点离左右两个接点距离相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分别刺激a、d点时,指针都偏转1次B分别刺激b、c点时,指针都偏转2次C由于a点离两个接点距离相等,所以理论上指针不偏转D分别刺激a、b、C、d处,指针偏转1次的现象只发生在刺激d点时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版权所有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存在时间上的延搁,速度较慢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解答:解: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双向的,在a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同时传导到左右两个接点,没
32、有电位差,电位表不偏转;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d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兴奋只能传导到到右边接点,电位表偏转一次,A错误;B、在b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兴奋首先传到右边接点,电位表偏转一次,接着兴奋传导到左变接点,电位表再偏转一次;在c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兴奋传导到左边接点,电位表偏转一次,接着兴奋通过突触传导到右变接头,电位表再偏转一次,B正确;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双向的,在a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同时传导到左右两个接点,没有电位差,电位表不偏转,C正确;D、根据以上分析,刺激a,指针不偏转;刺激b、c处,指针偏转2次;刺激d处,指针偏转1次,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
33、考查兴奋传导和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0(1.5分)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激素、氨基酸、蔗糖等有机物是内环境的成分B人体代谢中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而不是内环境中C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消化液D内环境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等保持不变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版权所有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解答:解:A、蔗糖不
34、是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B、细胞质基质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人体代谢中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而不是内环境中,B正确;C、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C错误;D、内环境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等保持相对恒定,并非稳定不变,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1(1.5分)如图是较为复杂的突触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A图示的结构包括3个神经元,含有2个突触B若B受刺激,C会兴奋;若A、B同时受刺激,C不会兴奋则A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C若ab=bd
35、,如刺激c点,则电流计的指针会偏转2次Db处给予一个刺激,其膜外电位发生的变化首先是正电位负电位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版权所有分析:本题的对突触的结构和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和特点的考查,根据题图梳理突触的结构和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和特点,然后结合选项内容分析解答解答:解:A、分析题图可知,该图含有A、B、C三个神经元,A、B间形成一个突触,B、C间形成一个突触,共2个突触,A正确;B、分析题图可知,B为突触前膜,C为突触后膜,B受刺激,兴奋会由B传至C;如果A释放的神经递质是抑制性递质,若A、B同时受刺激,C不会兴奋,B正确;C、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刺激c点时,
36、兴奋可以传导d点,不能传导b点,因此电流表的指针只能偏转一次,C错误;D、静息时神经纤维上的电位是外正内负,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外负内正,膜外电位发生的变化首先是正电位负电位,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突触的结构,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和特点,对于相关知识点理解和应用是解题的关键22(1.5分)已知神经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平衡是一种常态现象,细胞不受刺激时,膜外有较多的正电荷,而膜内则相反,如图所示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此时膜内外会产生相关的电流,则膜外与膜内电流方向为()A膜外ab;膜内abB膜外ba;膜内baC膜外ba;膜内abD膜外ab;膜内ba考点:神经冲动
37、的产生和传导版权所有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据此答题解答:解: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兴奋首先传到a点,此时a点变为外负内正,而b点还是外正内负,所以膜外电流方向ba,膜内电流方向ab故选:C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能结合图解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3(
38、1.5分)(2009海南)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脊髓、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B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C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D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考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脑的高级功能版权所有分析:解答本题应掌握: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中枢,主要负责躯体运动,还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脑干也是进行反射的低级中枢神经系统,主要负责呼吸和心跳,大脑皮层是神经调节的高级中枢,低级中枢的调节受高级中枢的调控,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解答:解:A、中枢神经系统是神经组织最集中的部位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
39、脑和脊髓脑有大脑,小脑,脑干等,所以脊髓、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故A正确;B、大脑皮层没有呼吸中枢,呼吸中枢位于脑干,它们都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故B错误;C、反射是实现机能调节的基本方式,神经系统调节人体各项生理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故C正确;D、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低级中枢的调节受高级中枢的调控,故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神经系统的组成,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24(1.5分)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B中内容物释放至中需要依赖突触前膜的流动
40、性C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正电位D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特异性识别的物质考点:突触的结构;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版权所有分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分析示意图可知:a为突触小体,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需要能量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递质,其释放至突触间隙中是通过胞吐作用,依赖突触前膜的流动性,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递质在没有传送到突触后膜之前就存在于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解答:解:A、在突触前膜中电信号转变为神经递质形式的化学信号,即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A正确;B、突触小泡内的神经
41、递质释放的方式是胞吐,利用的是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C、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时,兴奋部位的细胞膜外的电位变化为负电位,C错误;D、突触间隙的液体属于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可以被突触后膜特异性识别的神经递质,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以及突触结构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突触的结构;明确图中各标号所指名称;识记在突触上出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选项进行判断25(1.5分)如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反应“C6H12O62C3H6O3(乳酸)”可发生在中B体液中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C
42、图中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D正常情况下,的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版权所有分析:由图可知分别表示血浆、组织液、细胞內液和淋巴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解答:解:A、动物细胞在缺氧条件下可发生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A正确; B、体液为血浆,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B正确;C、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为组织液,C错误;D、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是内环境,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体液的组成以及内环境的组成、稳态,为识记内容26(1.5分)如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成分
43、(mmol/L)Na+K+Ca2+Mg2+Cl有机酸蛋白质1425.02.51.2103.36.016.01474.01.251.0114.07.51.0101402.510.352547A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B属于血浆,属于组织液,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减少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至少需穿过10层磷脂分子层D与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版权所有分析:分析表格:根据表格中Na+和K+的含量可以确定()为细胞外液,为细胞内液;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最主要区别是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高,所以根据蛋白质含量高低可以确定
44、为血浆,为组织液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为细胞内液,细胞内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A正确;B、血浆中的蛋白质减少,将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B错误;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组织细胞的线粒体)扩散到血浆至少需穿过5层膜(2层线粒体膜+1层组织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即10层磷脂分子层,C正确;D、是组织液、是细胞内液,两者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结合图表,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能根据表中的Na+、K+和蛋白质的含量确定各、和的名称,然后再根据所学的知识
45、,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27(1.5分)如图中甲是突触结构,乙是反射弧模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图中3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3的内容物释放至5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B甲图中神经冲动从A传至B,要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若切断乙图中的c点,则刺激a点后d点会兴奋,e点不会兴奋D甲图所示的结构实际上在乙图示中也有考点:突触的结构;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版权所有分析:1、据图甲分析,1表示轴突,2表示线粒体,3表示突触小泡,4表示突触前膜,5表示突触间隙,6表示突触后膜2、分析图乙,c处含有神经节,表示传入神经,则e表示感受器,b表示神经中枢,d表示效应
46、器解答:解:A、题中甲图中3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3的内容物释放至5中主要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A错误;B、甲图中神经冲动从A传至B,依赖于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要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正确;C、切断乙图中的c(传入神经)点,则刺激a点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则d点会兴奋,但e点不会兴奋,C正确;D、甲图所示的结构表示突触,位于乙图结构中神经元之间的联系,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突触结构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28(1.5分)肉毒杆菌毒素是从肉毒杆菌提取的一种细菌毒素蛋白,它能阻遏乙酰胆碱释
47、放,从而起到麻痹肌肉的作用美容医疗中通过注射适量的肉毒杆菌以达到除皱效果肉毒杆菌毒素除皱的机理最可能是()A抑制核糖体合成乙酰胆碱B抑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C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阻遏与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被清除D与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阻止肌肉收缩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的结构版权所有分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通透性改变从而发生膜电位的变化,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由题意可知,肉毒杆菌毒素的作用是阻遏乙酰胆碱释放,从而起到麻痹肌肉的作用而神经递质存在于
48、突触小泡中,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后,以胞吐方式将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因此肉毒杆菌毒素主要影响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从而达到阻遏乙酰胆碱的释放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解答:解:A、乙酰胆碱不是蛋白质,不是在核糖体上合成,肉毒杆菌毒素是阻遏乙酰胆碱释放,A错误;B、乙酰胆碱是突触前膜通过胞吐方式,从突触小泡中释放出来的,所以肉毒杆菌毒素能抑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B正确;C、肉毒杆菌毒素如果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阻遏与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被清除,则突触后膜持续兴奋,C错误;D、肉毒杆菌毒素只阻遏乙酰胆碱释放,不与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
49、受体特异性结合,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属于基础题分析题干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突触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和应用是解题的关键29(1.5分)如图是一个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S是感受器,M是效应器S是效应器,M是感受器是传入神经,是传出神经是传出神经,是传入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是:SM兴奋的传导方向是:MS兴奋的传导方向是:SM或 MS一般情况下,M的细胞将消耗蛋白质分解释放的能量兴奋在神经细胞上传导速度较在突触处快ABCD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版权所有分析:根据突触的结构可知,S是感受器,I是传入
50、神经,是神经中枢,是传出神经,M是效应器解答:解:S是感受器,M是效应器,正确;S是感受器,M是效应器,错误;I是传入神经,是传出神经,正确;I是传入神经,是传出神经,错误;在反射弧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SM,正确;在反射弧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SM,错误;在反射弧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SM,错误;一般情况下,M的细胞将消耗葡萄糖分解释放的能量,错误;兴奋在神经细胞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在突触上以化学信号传导,所以在神经细胞上传导速度较在突触处快,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解题关键是识记和判断反射弧各部分结构30(1.5分)如图是突触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共同构成突触B的形成需要
51、高尔基体的参与C作用于,只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D由于只能由释放作用于,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版权所有分析:据图分析,表示突触小泡,表示突触前膜,表示神经递质,表示突触后膜,表示突触间隙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解答:解:A、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共同构成突触,故A正确;B、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形成需要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故B正确;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故C错误;D、由于神
52、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故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突触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图形的能力,在此题的基础上可适当延伸:1、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2、递质释放的过程为胞吐,体现细胞膜流动性,由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部分)上的糖蛋白识别31(1.5分)(2009韶关一模)2007年5月,新民晚报消息:我国科学家破解了神经元“沉默突触”的沉默之迷此前发现,在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请推测我国科学家对此的解
53、释为()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 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ABCD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版权所有分析: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过程是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经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而产生兴奋,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由题可知“沉默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传递功能,表明兴奋无法在突触中传递,造成传递障碍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突触无法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一种是可以释放神经递质但由于突触后膜上没有相应的受体而无法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解答:解:轴突的末端膨大成球状
54、的突触小体,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与此无关,不符合题意; 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释放神经递质但由于突触后膜上没有相应的受体而无法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符合题意;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不符合题意;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兴奋就无法在突触中传递,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突触的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过程,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突触的结构,熟知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过程32(1.5分)如图表示一个神经元在一次兴奋后,将兴奋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下面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a处和c处的动作电位是同步发生的B从图可看出c
55、处先产生兴奋再传到a处引起兴奋Ca处产生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D兴奋由abc的传递过程中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版权所有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解答:解:A、由图可知,兴奋从a处通过b传到c处,所以a处的动作电位先于c处发生,A错误;B、从图可看出a处先产生兴奋再传到c处引起兴奋,B错误;C、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56、C错误;D、兴奋在突触处传递过程中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兴奋的传导过程,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兴奋的传导过程和信号的转换过程33(1.5分)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材料,在神经纤维的表面放置两个相距23厘米的电极a和b,在图中的刺激点给予较强的电刺激(如图所示)依据观测到的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所绘出的曲线是()ABCD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版权所有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钠离子的内流
57、有关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图中的刺激点给予较强的电刺激,a点先兴奋,膜外变为负电位,而b点还处于静息电位,即 b 点膜外为正电位,因此电流表先向左偏转;当兴奋从a点传走但末到b点时,a、b点膜外均为正电位,此时电流表指针处于中间位置;当兴奋传至b点时,a点为静息电位,膜外为正电位,b点处于兴奋状态,膜外为负电位,因此电流表指针向右偏转;当兴奋传至b点右侧,a、b 两点都为静息电位,膜外为正电位由于电流计的接线柱均位于膜的外表面,所以开始时指针不偏转,
58、而后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神经传导和膜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4(1.5分)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或系统、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B内的葡萄糖通过进入血浆和淋巴C表示重吸收作用,表示的器官是皮肤D内环境与交换气体只须通过肺泡壁即可完成考点:内环境的组成版权所有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分析题图可知,是呼吸系统,是消化系统,是泌尿系统,皮肤
59、解答:解:A、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A错误;B、消化道内的葡萄糖由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进入血浆中,不进入淋巴,B错误;C、分析题图可知,是泌尿系统,其中是指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是指皮肤,C正确;D、内环境与进行气体交换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种交换的过程,对于内环境及内环境在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媒介作用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35(1.5分)在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狗在听到铃声后分泌唾液这一反射活动中,唾液腺和支配它活动的神经末梢一起构成效应器B兴奋传导时
60、,往往是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或细胞体C在人体反射活动过程中,神经元膜内电荷移动的方向与膜外电荷移动的方向相反D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版权所有分析: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其中效应器包括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或腺体2、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外电流方向是从未兴奋部
61、位到兴奋部位,而膜内是从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要通过突触结构,突触分为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3、神经调节对体液调节起调控和主导作用;体液调节也能影响神经调节,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的解答:解:A、狗在听到铃声分泌唾液这一反射活动中,唾液腺和支配它活动的神经末梢一起构成效应器,完成听到铃声后分泌唾液这一动作,A正确;B、兴奋传导时,往往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B错误;C、在人体反射活动过程中,膜外电荷移动的方向是从未兴奋部位到兴奋部位,而膜内是从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C正确;D、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都作为效应器直接或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D正
62、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结果基础,掌握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掌握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36(1.5分)部分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如图所示,分别在甲、乙两处提供适宜刺激,引起肌肉收缩的情况是()A刺激甲,只有、收缩B刺激乙,只有、收缩C刺激甲,都不收缩D刺激乙,一都收缩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版权所有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兴奋
63、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解答:解:A、刺激甲,I、都收缩,A错误;B、刺激乙,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只有、收缩,B正确;C、刺激甲,I、都收缩,C错误;D、刺激乙,只有、收缩,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神经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7(1.5分)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在a中可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内的递质只能经释放再作用于C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处膜外电流方向是b
64、cD经释放的递质必然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考点:突触的结构;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版权所有分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出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分析示意图可知:是神经纤维细胞膜,是线粒体,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是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分为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其释放依赖于膜的流动性,以胞吐的形式排到细胞外,且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不能倒转,是突触前膜,是神经元轴突末端的细胞膜,是突触间隙,内含组织液,形成神经细胞的内环境,是突触后膜,其上含有与神经递质结合的受体解答:解:A、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A错误;B、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
65、用于突触后膜,B正确;C、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细胞膜内的方向一致,由cb,C错误;D、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本题结合突触结构图,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38(1.5分)(2010上海)膝跳反射中,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途径是()A树突突触细胞体轴突B轴突细胞体树突突触C树突细胞体轴突突触D树突突触轴突细胞体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反射的过程版权所有分析:本题是考查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途径及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特点,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轴突传向另一个神经元
66、的细胞体或树突,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是单向的,因此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也是单向的解答:解:膝跳反射中,只有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两个神经元,膝跳反射的过程是:膝跳反射的传入神经末梢为树突末梢,树突末梢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将兴奋传到细胞体,然后再通过轴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途径为:树突细胞体轴突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A、树突突触细胞体轴突,膝跳反射的突触前膜是轴突末端,不是树突末端,A错误;B、轴突细胞体树突突触,膝跳反射的兴奋由树突末端产生传向细胞体、轴突,不是由轴突传向细胞体、树突,错误;C、树突细胞体轴突突触,突触由感觉神经元的轴突末端和运动神经
67、元的树突或细胞体组成,C正确;D、树突突触轴突细胞体,膝跳反射的兴奋由树突末端产生传向细胞体、轴突,由轴突传向突触结构,不能由树突直接传向突触,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和兴奋在该反射弧上的传导途径,对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的结构和反射活动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39(1.5分)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食物中的
68、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A只有B只有C只有D只有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版权所有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正常人血液中pH通常在7.357.45之间,主要是因为血液中有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通过呼吸系统把CO2不断排出,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解答:解: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中的HCO3、HPO42等离子
69、,可起到缓冲作用,正确;人体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从而减少内环境中的酸性气体,正确;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经肾脏随尿排出体外,正确;CO2能刺激人体呼吸中枢,调节呼吸运动,所以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正确;内环境的酸碱缓冲物质在血浆中,而不是在食物中,所以不是通过食物中的碱性物质和酸性物质来调节血液的pH,错误所以正确的有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理解,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0(1.5分)高等动物细胞获得的O2,由体外到细胞内的途径是()细胞 内环境 呼
70、吸系统 循环系统 体外ABCD考点:内环境的组成版权所有分析:人体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必需通过内环境,从外界获得氧气,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肺泡,肺泡外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通过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氧气交换到毛细血管的血液中,随着血液循环运输到身体的各处组织细胞处,进入组织细胞,在细胞的线粒体里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解答:解:人体通过呼吸系统从外界获得氧气,外界空气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肺泡,肺泡外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通过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氧气交换到毛细血管的血液中,随着血液循环运输到身体的各处组织细胞处,进入组织细胞,在细胞的线粒体里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故由体外到细胞内的途径
71、是:体外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了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过程,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试题难度一般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41(6分)某时期,珠三角地区的大块农田发生稻化螟虫害,承包土地的农民起初两年,在稻田里喷洒DDT农药,但几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农药如图为在此时期内稻化螟种群密度变化示意图,分析回答:(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害虫种群密度都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原因是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某些害虫具有抗药性变异(2)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的原因是这种抗药性变异是可以遗传的,使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加,种群数量增多在这
72、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选择作用,这种作用是定向(定向或不定向)的,是通过农药与害虫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3)一般认为,C到E点为生物防治期,请根据曲线对比两种治虫方法,可以看出农药防治害虫的缺点是会使害虫种群产生抗药性(保留耐药性个体),不能有效的控制害虫数量(抗药性不是农药产生)(4)如果A到D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可能采取了某种措施,这种措施最可能是改用了其他种类的农药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变化版权所有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
73、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解答:解:(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某些害虫具有抗药性变异,故害虫种群密度都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2)由于这种抗药性变异是可以遗传的,使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加,种群数量增多因此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选择作用,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是通过农药与害虫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3)根据曲线对比两种治虫方法,可以看出农药防治害虫的缺点是会使害虫
74、种群产生抗药性(保留耐药性个体),不能有效的控制害虫数量(抗药性不是农药产生)(4)如果A到D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在使用农药时最可能采取的措施是改用了其他种类的农药,害虫由于不具有该种农药的抗药性而被淘汰故答案为:(1)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某些害虫具有抗药性变异(2)这种抗药性变异是可以遗传的,使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加,种群数量增多 选择 定向 生存斗争(3)会使害虫种群产生抗药性(保留耐药性个体),不能有效的控制害虫数量(抗药性不是农药产生)(4)改用了其他种类的农药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的重点知识要注意辨析,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75、意味着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42(13分)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此图表示了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填标号)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是;(填标号)(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6层膜才能被组织细胞利用,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与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大分子的蛋白质,组织液中蛋白质的含量较
76、少(4)正常人内的pH通常维持在7.357.45 之间,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是血液中的缓冲物质每一对该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请写出其中的一对: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5)肺气肿病人由于呼吸不畅,会使内环境中的pH降低这是因为二氧化碳不能及时排出及无氧呼吸产生较多的乳酸(6)在一些病理条件下,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的量都可能发生变化请举出至少两例由于病理原因引起增多的实例花粉过敏或营养不良考点:内环境的组成版权所有分析:分析题图可知,是组织细胞,血浆,是组织液,是淋巴,A是毛细血管的动脉端,B是毛细血管的静脉端解答:解:(1)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
77、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淋巴及组织液,即图中的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即图中的(2)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血浆中红细胞携带的氧气要穿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膜、线粒体膜(2层),进入线粒体内被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利用,共穿过了6层膜(3)血浆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大分子的蛋白质,组织液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少(4)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强碱盐组成,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缓冲物质可以调节PH值,使其维持相对稳定(5)正常人血浆PH通常维持在7.357.45之间,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是血
78、液中的缓冲物质;肺气肿病人由于呼吸不畅,组织细胞供氧不足,细胞无氧呼吸产生较多的乳酸,同时二氧化碳不能及时排出,进而使内环境PH下降(6)为组织液,由于病理原因引起组织液增多(组织水肿)的实例有花粉过敏(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等故答案应为:(1)(2)自由扩散 6 三(3)血浆中含有较多大分子的蛋白质,组织液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少(4)缓冲 弱酸 强碱盐 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5)降低
79、二氧化碳不能及时排出及无氧呼吸产生较多的乳酸(6)花粉过敏或营养不良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在组成成分上的不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氧呼吸的过程和场所,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综合应用是解题的关键43(9分)图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请填写下列内容:(1)图中过程是消化吸收,过程进行的场所是细胞(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代表的物质分别是肝糖原和肌糖原、脂肪和某些氨基酸(2)小肠内的葡萄糖进入血液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血糖浓度的正常范围是0.81.2g/l(3)代表糖尿,在这种情况下尿量比正常人多(4)能够促进过程进行的激素是胰高
80、血糖素,能够抑制过程的激素是胰岛素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版权所有分析:1、血糖的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元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2、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解答:解:(1)图中过程是消化吸收,过程表示有氧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表示合成的肝糖原和肌糖原表示合成脂肪和非糖类物质(2)葡萄糖进
81、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正常糖代谢水平,血糖浓度为 0.81.2g/l(3)血糖浓度高达160mg/dL,就有一部分葡萄糖通过糖尿排出体外,患糖尿病由于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则尿量比正常人多(4)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够促进肝糖原分解,使得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使得血糖浓度降低故答案为:(1)消化吸收 细胞(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肝糖原和肌糖原 脂肪和某些氨基酸 (2)主动运输 0.81.2g/L (3)糖尿 多(4)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点评: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44(12分)如图A、B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
82、大的示意图,据图回答(除特别标注外,在线上填名称):(1)在A图中,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效应器(2)B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在a、b、c中未兴奋部位是b(填字母)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3)C图是A图中(填序号)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此结构叫突触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方向只能是单方向的,即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传导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当发生反射时,兴奋从传到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 并引起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4)突触小泡的形成主要由高尔基体(细胞器)完成(5)若抑制神经细胞的呼吸作用,发现神经
83、纤维在一次兴奋后,其细胞膜不能再恢复到静息状态,这说明神经元在恢复到静息状态时,其带电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为主动运输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版权所有分析:1、看图可知:A图兴奋传导的方向是2、神经纤维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膜外负电荷,膜内正电荷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3、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4、突触小泡的形成主要与高尔基体有关解答:解:(1)据图分析:在A图中,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效应器(2)兴奋部位产生动作电位:膜外负电位,膜内正电位,所以根据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
84、的分布情况,在a、b、c中未兴奋部位是b,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3)C图是A图中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此结构叫突触,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方向只能是单方向的,即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传导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当发生反射时,兴奋从传到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并引起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4)突触小泡的形成主要与高尔基体有关(6)据题意可知:若抑制神经细胞的呼吸作用,发现神经纤维在一次兴奋后,其细胞膜不能再恢复到静息状态,这说明神经元在恢复到静息状态时,其带电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为主动运输故答案为:(1)效应器(2)b 局部电流(3)突触 轴突末梢 树突或胞体 神经递质 兴奋或抑制(4)突触小泡 高尔基体(6)主动运输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反射弧的各部分功能,突触的结构,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