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四王安石变法考 纲王安石变法。课 标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一、积贫积弱的北宋1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1)北宋统治者把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编练禁军、实行“守内虚外”的军事部署政策,皇室大兴土木及向辽和西夏每年交纳的“岁币”,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现象,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2)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及北宋统治集团的矛盾日益尖锐。(3)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思维提升2有利条件(1)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2)面对财政
2、危机严重、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进行变法。二、王安石变法 项目领域目的措施内容作用经济上富国之法改变积贫局面均输法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政府的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较好配合,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市易法在开封设“市易务”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青苗法青黄不接之时,政府借钱或粮食给农民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收入募役(免役)法纳钱代役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农田水利法鼓励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收取赋税限制了隐田漏税行为,增加了政府收入军事上强兵之法改变积弱局面将兵法在各路设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保甲法把农民
3、编为保甲进行军事训练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保马法鼓励百姓养马节约了政府开支,提高了马匹质量和数量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产量、质量得到提高政治上育才之法培养变法人才改革科举以经义取士使王安石革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培养了改革人才改革学校制度改组太学,撰注教材三、短暂的变法1根本目的: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统治。2显著成效(1)财政收入增加。(2)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3)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4)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3不足(1)指导思想等违背客观经济规律。(2)新法实行过于急进。4终归失败:宋神宗去世,司马光任宰相,新法
4、被废除。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题1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1)社会矛盾激化: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辽和西夏的威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改革派和保守派引发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北宋建国后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过于集中,造成国家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弱,国力衰退,导致积弱局面形成;冗兵、冗官和冗费又造成了积贫局面。(3)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史料一宋太宗到宋英宗时期财政情况时代岁入(缗)岁出(缗)盈亏(缗)太宗至道末年(976)22 245 800余大半真宗天禧末年(1021)150 850 100126 775 200余24 074
5、900仁宗皇祐元年(1049)126 251 964无余英宗治平二年(1065)116 138 405120 343 174非常费:11 521 278亏15 736 047史料二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宋史卷二八四 史料表明北宋中期,面临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严重。史料三北宋的既定政策是纵容豪强地主肆意兼并土地,而且给予免税免役的特权。而中小地主和较富裕的自耕农,为逃避繁重的税敛和差役,宁愿托庇于官绅和豪强之家,伪立契约,假称土地已典卖,自己沦为佃户,实则仍在
6、原有的土地上耕种,但要把收获物的一部分交给官绅和豪强之家。史料四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史料表明北宋初纵容土地兼并,豪强拥有免税特权,造成土地兼并严重,赋税不均,逃税现象严重,一方面加剧了政府财政困难,另一方面造成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史料五“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阁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资,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搬)送至雄州交割。治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 史料反映出“岁币”的存在加剧了北宋的负担。主题2庆历新政图示王安石变法内容主题1图示内容类
7、别目的措施理财富国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市易法整军强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取士选才改革科举制、改革官制、整顿太学主题2怎样理解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1)青苗法:使百姓可免受高利贷商人的盘剥。(2)免役法: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3)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4)方田均税法:官僚、地主要照土地实有亩数缴纳赋税。(5)均输法: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主题1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1)从背景看,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政府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改革。
8、(2)从变法的内容看,主要是以调节农民、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的再分配。但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以根本解决,因而无法真正缓和严重的政治危机。(3)从措施和结果看,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那么,也就无法解决农民的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之下,新法很快被废除。主题2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理性思考(1)指导思想有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如均输法)。(2)变法措施过于激进,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3)变法过程中出现用人不当,危害百姓的现象。(4)变法后期,宋神宗决心动摇及其去世,使王安石变法失去强大的支持。(5)根本原因:未从根本上触及封建制度,以维
9、护地主阶级统治为目的,无法真正给农民利益。框架整合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司马光: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王安石: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司马光:善理财者,不过搜刮民财而已。王安石:那不是善理财者。善理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司马光: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宋神宗:朕意与司马光相同,然而姑且以不允许作答吧。摘编自叶坦大变法材料二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
10、役之法也。”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材料三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宋徽宗的年号)之际,而祸乱极矣。”摘编自宋史王安石传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主要分歧。宋神宗持何态度?(2)材料二中王安石认为哪一项理财措施最重要?这一措施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3)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关于王安石变法令人失望的原因。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
11、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材料二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答案课时训练1(1)是节流还是开源。赞成司马光的观点,但又按王安石的观点执行。(2)王安石认为免役法最重要。作用:增加了官府收入;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有利于发展生产。(3)改革侧重于经济与军事;用人不当;性格固执;改革危及民众生活,造成社会动荡。2(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