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绝密启用前岳池县2021年秋季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与思想政治、地理共用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某学者在阐述国家产生的原因时说道:“组织社会生产,兴建大型水利工程,从事法律事务、艺术、科学
2、氏族已经显得无能为力了。”该学者意在说明A.国家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国家是各部落抵御外来侵略的产物C.国家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秩序和安全 D.国家是适应社会管理需要而产生的2.秦朝“皇帝”与“郡县”共举,而“王制”则与“封建”并存按照封建制,就连最低一级的贵族士,也有相对独立的人格,可以在诸侯之间游走。这说明秦朝A.废国行郡,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B.首创郡县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C.分割地方权力,保持政权稳固 D.建立皇帝制度,加强了君主专制3.唐初,尚书省行使最高行政权,对中央诸司和地方府州发出政令,指挥其具体执行。安史之乱后,本掌握监察尚书省及其下属部门事务的御史台将上述部分事务
3、转由自身负责。这体现了A.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坏 B.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C.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 D.御史台成为行政机构4.下表为山东青州疆域范围沿革,该表内容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B.设置机构管理边疆C.地方军政权重势大 D.辖区广阔承袭前代5.传统相权可分为“决策”和“执行”。明中期之后,内阁通过“票拟”参与国家重大决策,但不能控制法定最高执行机构六部。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内阁之下设立六科给事中,以此监察六部行政,间接获取执行权。据此可知,张居正改革A.使得内阁能够有效制衡皇权 B.有利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C.让首辅实质上成为政府首脑 D.使得君主专制主义达到顶峰6.鸦片战
4、争前,英国积极要求摆脱中国法律的管辖,在中国实施本国的法律,这也成为在华英国商人集团多年追求的目标。英国驻华商务副总监义律积极要求英国外相巴麦尊在华建立“英国人的法庭”。这表明英国侵略者意欲A.获取片面最惠国待遇 B.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C.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 D.推行互惠的外交政策7.三国“干涉还辽”,让李鸿章构思出了一个“以夷制夷”的计划。1896年6月3日,李鸿章在莫斯科与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夫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中俄密约)。后来他对来访的黄遵宪不无得意地说:“20年无事,总可得也!”这反映了A.日俄两国在中国的利益形成冲突 B.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知水平有限C.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
5、 D.满清政府积极寻求军事上的结盟8.有人评价中国近代某一运动“代表民族情感,但不代表时代的脚步,不是民族觉醒,但促进了民族觉醒。作为一场爱国运动,其植根于经济的保守意识,抵御外侮的愿望同陈旧的天朝观念和华夷之见连在一起由救国而误国是一种悲剧。”材料所说运动A.催生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B.达到了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C.促进了国人思想空前性的解放 D.粉碎了列强们瓜分中国的迷梦9.有学者指出,抗战时期华北日军进攻除根据其战略方针外,一般是在春冬两季和夏初秋尾的时候,此时的华北河水消落,干涸结冰,植物未长茂,与此相反,夏秋两季是八路军作战的活跃期。该材料反映A.八路军无与日军正面作战的能力 B
6、.中共制定了正确积极的抗战路线C.日军的时机选择便于发挥武器优势 D.实力差距悬殊决定双方战术选择10.太平天国军制规定,每13156户家庭有一个军帅,军帅各辖五个师,每师各辖五个旅。每个旅下辖五个卒长,每个卒长下辖四个两司马,每个两司马骆辖五伍长,伍长各辖四名士卒。一个军含一万名士卒和3156名官佐,总共13156人。由此可见,太平天国A.体现了军政和民政的统一 B.军队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C.构建了近代化的军事体制 D.破坏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11.据学者考证,辛亥革命后清政府原地方督抚仍任民国政府要职的有11人,占原督抚总数的25.6%,先任职后退隐的有12人,占总数的28%。由此可知,辛亥
7、革命A.未能铲除传统政治力量 B.得到地方督抚全力支持C.推动了广泛的社会变革 D.以完成民主革命为宗旨12.民国元年,美国某报曾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A.北京临时执政召开善后会议 B.各省督军倡导实行联省自治C.临时约法体现分权制衡原则 D.各地立宪派鼓吹君主立宪制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2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17题为选考题,考生任选一题作答。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25分)材料一 行省的设置可以上溯至南北朝时期的
8、行台。北魏为了统一指挥战事和调度战区人力、物力,在州之上设立“某某道大行台”,集中行使军事、行政权力。唯随事而设、事毕则废,并不是一个常设机构。唐初期,为集中战役方向的力量,也延袭设立。唐太宗李世民曾担任过“陕东道大行台”的职务。辽、金所设“行军元帅府”“尚书行台”等,名殊实同。金为行尚书省,为外廷在外的派驻机构,元代亦有行尚书省,除京师附近地区直隶于中书省外,又于河南、江浙、湖广、陕西、辽阳、甘肃、岭北、云南等处设十一行中书省,简称“十一行省”。置丞相、平章等官以总揽地区政务,为地方最高行政单位,惟普遍设置行中书省因应其封建治国的需要。明代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除直属朝廷的北、南直隶地区
9、外,共有十三布政使司,而习惯上仍称行省。清朝行政区划也基本上延续了明朝行政区划,清初增为内地十八省,后加入奉天等三行省,又增为二十二行省。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柯劭态新元史等材料二 辛亥革命时,各省纷纷独立以后,大都自立制度,没有一定之规。直到1913年1月8日,北京政府公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顺天府属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县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以及划一现行中央特别行政官厅组织令以后,地方行政机构的各级组织与名称,才开始逐步统一起来。北京政府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采用省、道、县三级政权的行政管理体制。其间虽几经变化,但只是局部的,或者是机构名称与机关首领称呼的变革,或
10、者虽然制定了制度,但并未实施。摘编自侯力中国政治制度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行省制度发展的特点及其成因。(11分)(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古代行省相比,民国初期行省制的不同之处及影响。(14分)14.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2分)材料 近代中国所闯入的外来者具有两重性:其一,它是入侵者,它对中国权益的不断侵犯和夺取,使中国失去了诸多主权,失去了独立与平等地位;其二,它是较农业文明更为先进的工业文明的传入者。历史上,处于较高发展阶段的中原文明曾经多次同化了征服者。而此次,面对着更高发展阶段的文明,中国社会丧失了数千年来未曾丧失的文化优越感,面临着如何向入侵者
11、学习的问题。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据上述材料,围绕其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阐述。(要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 北魏平城时代,孝文帝改革州郡体制,河南地区由州镇复合型政区转变为州郡型政区,进而形成以黄河为轴心、诸州并立的政治地理格局。然而,突发性的迁洛事件,成为改变河南政治地理格局的开端。司州政区规划要晚于司州的设置,故而迟至太和十八年(494年)二月,以司州为中心重构河南州郡结构的变革才真正开启。在“罢州立郡”模式下,怀、泰等州并入司州,太和中形成的河南诸州政区格局至此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司州都督区、豫
12、州都督区格局。翌年,二都督区格局随着豫州刺史元干的离任而崩析,豫州“省州置郡”并入司州,司州建置进程进入第三阶段。至此,由迁洛引发的司州建置进程完成,河南诸州政区变局亦随之终结。司州政区的成立及其展开,建立在孝文帝州郡改革而形成的河南诸州政区格局之上,其对后者颠覆性的重构,在北魏地方行政史中具有深刻的政治地理意义。摘编自王兴振、胡哲北魏河南政治地理格局的崩溃与重建(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河南州郡体制的特点。(6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河南州郡体制的影响。(9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 1937年冬,国府军事委员会在武汉召开军事会议。
13、提出了“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取时间”的策略,建议“采取游击战与正规战相配合,加强敌后游击。”这个建议立刻引起了蒋介石的高度重视。蒋介石随后通令各战区,指示以三分之一兵力用于加强敌后游击,变敌后方为前方,开始了局部的游击战。1938年11月的南岳军事会议后,在中共的帮助下,在南岳开办了游击干部培训班。中共派了30多名教员参加教学,主要以毛泽东关于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为指导,讲授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和政治工作课程。国府在抗战初期发动的敌后游击战,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互为犄角,相得益彰,取得了多次作战胜利,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日。先后建立了太行中南部、中条山、吕果山、五台山、恒山等大大小小的
14、敌后抗日根据地。但是国军开展的游击战争主要是作为正规战的辅助手段,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其作战方针亦不够明确在对抗日军围攻时出现游击战正规化趋向,大打阵地消耗战,因而损失惨重。从1939年起,国军执行限共、反共方针,与共产党军队频频发生摩擦。1941年,在“曲线救国”的幌子下,国军大批投敌,沦为伪军。到1943年,国军的敌后根据地已基本丢失。摘编自陈廷湘主编的中国现代史(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背景。(6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党游击战失败的原因。(9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 魏源认为,历史进化是一种客观必然趋势。法令制度应该
15、随着“势”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历史自身发展的法则。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也无穷极不变之法。同时,必须讲求行法之人,同一种法,不同的人去执行,其结果迥异。他还揭露清王朝任人唯私,贤者不得用,用者未必贤,他认为用人应以“德”“才”为标准,使贤能之士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魏源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和智慧,主张民主议政,广开言路。鸦片战争中,他积极反对投降路线,认为要“尽得西人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富国强兵,以战胜资本主义的侵略,他也看出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优越性。对于“不设君位,唯立长官贵族等办理国务”的瑞士,他誉之为“西土桃花源”。论魏源的法治思想(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源法治思
16、想的内容。(6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源思想对近代中国的影响。(9分)岳池县2021年秋季高一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D 【解答】依据材料“组织社会生产,兴建大型水利工程,从事法律事务、艺术、科学氏族已经显得无能为力了”可以看出国家产生是为了适应对社会的劳动管理,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阶级斗争、抵御外来侵略,故A、B两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国家产生的原因,不是国家的职能和目的,故C项错误。故选D。2.A 【解答】根据材料“按照封建制,就连最低一级的贵族士,也有相对独立的人
17、格,可以在诸侯之间游走”等信息可知,分封制下各级领主都有相对独立的权力,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统治,秦朝废国行郡,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A选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并不是秦朝首创,故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废除分封制改为郡县制,并没有在地方上进一步分割地方权力,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是对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不是皇帝制度,故D选项错误。故选A。3.B 【解答】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唐初尚书省行使最高行政权,安史之乱后,御史台掌握了尚书省部分事务,这实际上削弱了尚书省权力。分化三省权力,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君权,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三省六部制的破坏,A错误。材料主体不是监察体
18、系,C错误。材料中未看出御史台成为行政机构的信息,D错误。故选B。4.A 【解答】表格中内容反映出青州地方机构级别逐渐下降、管理范围逐渐缩小的趋势,地方权力不断弱化,说明这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C、D项错误;山东青州不是边疆地区,B项错误。故选A。5.B 【解答】张居正控制六部,决策和执行能够协调,可以提高中央行政效率,B项正确。但内阁的权力非法定,张居正控制六部的手段也不是制度化的,而是一种权谋,所以首辅不是实质上的政府首脑,内阁也不能制衡皇权,A、C两项错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在清朝军机处设立之后,D项错误。6.B 【解答】题干所示为鸦片战争前,英国积极要求摆脱中国法律的管辖,在中
19、国实行英国的法律,表明英国意欲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故B项正确;最惠国待遇指的是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而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给予列强片面最惠国待遇,列强享有特权,材料信息体现不出片面最惠国待遇,排除A项;C、D两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7.B 【解答】从材料中俄密约共同防御日本,李鸿章认为是其“以夷制夷”的成功,深层反映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清政府,对近代外交的基石是国家实力认识不清,故B项正确。A项非材料主旨,排除;C、D两项仅从题干材料无法得出,排除。故选B。8.D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不
20、代表时代的脚步”“爱国运动”“植根于经济的保守意识”“抵御外侮的愿望同陈旧的天朝观念和华夷之见连在一起”可以判定这场爱国运动是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故答案为D项;A、B、C三项均非义和团运动的意义或影响,排除。故选D。9.D 【解答】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八路军是否具有与日军进行正面作战的能力,故A项错误。中共制定了正确积极的路线是全面抗战路线,材料没有体现依靠全国人民进行抗战,故B项错误。日军的时机选择便于发挥武器优势对材料的概括不全面,故C项错误。中日双方实力的悬殊决定了双方战术的选择差异,故D项正确。故选D。10.A 【解答】题干所示为太平天国的军事制度。在太平天国的
21、军制中,士卒也是农民,而官佐同时也担任军职和政职,这表明其军制的特点是军政和民政相统一,故A项正确;C项中“近代化的军事体制”不符合题干主旨和史实,排除;题干所示并没有军队中“人浮于事”和破坏“小农经济”的相关信息,排除BD项。故选A。11.A 【解答】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清政府原地方督抚中有一半多的人仍任或曾任民国政府要职,说明辛亥革命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冲击了旧的政治秩序,但并没能扫除传统封建政治势力,A项正确;辛亥革命时期地方督抚响应革命是迫于形势的需要,而非全力支持革命,排除B项;民国政府大批使用原清政府的督抚人员,说明辛亥革命对社会变革是有限的,并非广泛地变革了社会,排除C项;辛亥革
22、命后保留清政府的地方督抚,说明是以推翻满清的“民族”革命为宗旨,排除D项。故选A。12.C 【解答】材料中美国的媒体是设想中国政体按照美国政体来构建,故C项临时约法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符合题意。A项善后会议召开时间点为1925年,段祺瑞临时执政时期,排除;B项联省自治是20世纪20年代由西南军阀提出,目的是反对北洋军阀武装统一,排除;D项,立宪派为晚清政治团体,既反对清朝统治的现状,要求改革,也反对革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因此,A、B、D均不符合题干时间背景。故选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2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17题为选考题,考生任选一题作答。13.(
23、25分)(1)特点:起源早;职能变化大;逐渐成为地方一级定制。(3分,每点1分)成因:三省体制的影响;中国疆域版图的变动;元、明、清实行大一统;行省制利于加强中央集权。(8分,每点2分)(2)不同之处;享有较大独立性;行政管理体制变动频繁;机构名称或称谓多样。(6分,每点2分)影响:地方行政区划变化大;政局动荡,不利于国家统一;为军阀割据混战提供条件;冲击了民主共和制。(8分,每点2分,任答4点即可)【解答】(1)从历史上看,行省制度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唐、辽、金因地方上战争的需要,设尚书省以分任军民之事。元朝统以中国后,疆域辽阔,需要加强中央对全国的有效管辖和统治。明、清二代皆为此目的且成为常
24、设机构,职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此可知,特点为:起源早;职能变化大;逐渐成为地方一级定制。影响则为:三省体制的影响;中国疆域的变化;元、明、清实行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等等。(2)由材料“辛亥革命时,各省纷纷独立以后,大都自立制度,没有一定之规。”“北京政府公布其间虽几经变化,但只是局部的,或者是机构名称与机关首领称呼的变革,或者虽然制定了制度,但并未实施。”可得知,享有较大独立性;行政管理体制变动频繁;机构名称或称谓多样。影响可结合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共和体制不完善分析即可。14.(12分)示例一:赞同第一个观点,近代中国所闯入的外来者是入侵者。(2分)理由: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获
25、得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丧失部分领土、关税等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进一步丧失政治、经济等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形成。(8分)由此可见,近代中国所闯入的外来者使中国失去了诸多主权,失去了独立与平等地位,所以外来者是入侵者。(2分)示例二:赞同第二个观点,近代中国所闯入的外来者是工业文明的传入者。(2分)理由:19世纪60年代,在外来先进工业文明的影响下,为了挽救封建统治,地主阶级兴办洋
26、务运动,洋务运动过程中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近代教育,筹划近代海防,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1898年,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开展维新变法,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1915年,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展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新文化等,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基础,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思想近代化。(8分)由此可见,近代中国所闯入的外来者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工业文明的传入者。(2分)【解答】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材料所给的观点主要分为两种,如果赞同近代中国所闯入的外来者是入侵者的观点,需要结合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27、社会的过程进行分析;如果赞同近代中国所闯入的外来者是工业文明的传入者的观点,需要结合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15.(15分)(1)特点:突发性;渐进性;开创性。(6分,每点2分)(2)影响:改变了河南政治地理的格局;提升了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州郡地位;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加速了政权体制的封建化进程;推动了北魏地方行政改革。(9分,每点3分,任答3点即可)【解答】(1)关于孝文帝改革河南州郡体制的特点,根据材料“突发性的迁洛事件”“罢州立郡”“司州建置进程进入第三阶段”等,可以得出突发性、渐进性,开创性。(2)关于孝文帝改革河南州郡体制的影响,根据材料“改
28、变河南政治地理格局”“在北魏地方行政史中具有深刻的政治地理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改变河南政治地理格局,提升洛阳的中心地位,加强中央集权、推动北魏地方行政改革、加速了政权体制的封建化进程等方面分析。16.(15分)(1)敌强我弱的抗战形势;配合正面战场抗战的需要;共产党游击战的影响;国共合作,共产党对游击战经验的传授。(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2)原因:缺乏群众基础;战术运用不当;制造反共摩擦,消耗抗战实力;投敌叛国。(9分,每点3分,任答3点即可)【解答】(1)结合材料“国府军委会在中共的帮助下”“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日”及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之所以开展敌后游击战是因为中共的
29、帮助、配合正面战场的需要及敌我实力的对比。(2) 结合材料概括国民党游击战失败的原因有: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作战方针亦不够明确、执行限共、反共方针、与共产党军队频频发生摩擦、游击军投敌等。17.(15分)(1)内容:因“势”变法;任人唯贤;提倡民主政治;师夷长技以制夷。(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2)影响: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他反侵略的爱国主义思想对后来的洋务运动,以及资产阶级改良派学习西方、变法图强产生了重大影响。(9分,需答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思想启迪)【解答】(1)内容:根据“法令制度应该随着势的变化而变化”“用人应以德才为标准”“主张民主议政,广开言路”“尽得西人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概括归纳;原因:联系魏源等为代表的新思想的萌发的政治、思想背景以及清朝法治方面的弊端分析。(2)联系所学新思想萌发的影响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