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荥绕钿头银篦秦塞(si)磨牙吮血(shn)B.荻花义愤填膺憔悴(qio)轻拢慢捻(nin)C.凋零一愁莫展琴弦(xin)扪参历井(shn)D.宵柝霓裳羽衣虾蟆(xi)未卜先知(b)答案B(A荥萦,C愁筹,D“虾”读h)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连峰去天不盈尺盈:满、足B.凡六百一十六言凡:总共C.冰泉冷涩弦凝绝绝:断,此指琴声中断D.此情可待成追忆可:可以答案D(可:难道,哪能)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
2、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有李太白集。B.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被称为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作品有杜工部集。C.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琵琶行中表现琵琶女和诗人
3、自己不幸身世和互相同情和深厚情意的句子是“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D.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往往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作品集有李义山诗集。答案C(琵琶行中表现琵琶女和诗人自己不幸身世和互相同情和深厚情意的句子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国古典美学讲求和谐。,可高度概括为阴阳统一,刚柔统一。,而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感统一。,所以又称之为“中和”,。,孔子观东流之水,喟
4、然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种和谐由于做到恰到好处“中”,恰当之谓也和谐不是同一重复,而是众多因素对立的统一中华民族十分重视天人合一之美这种统一不强调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统一A.B.C.D.答案D(句中的“和谐不是”与上文句尾的“和谐”衔接;句中的“这种统一”与上句“统一”衔接,“不强调”与下句“强调”衔接;句“由于”与下句“所以”衔接;只有句能引出文段末句“孔子”例。由此推出前后衔接最恰当的排序是)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连峰去天不盈尺,。(2)丛菊两开他日泪,。(3),百年多病独登台。(4),犹抱琵琶半遮面。答案(1)枯松倒挂倚绝壁(2)孤舟一系故园心(3)
5、万里悲秋常作客(4)千呼万唤始出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魏晋以后,经学的统治动摇了,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摆脱了经学的束缚,其文学特点才受到重视,人们开始深入探讨诗歌创作本身的规律。诗是言志的、缘情的,如何将情志用语言完美表达出来,是诗歌理论必须回答的问题,特别是“言不及意”论说出了诗人们在创作中深切体验过的一种苦恼,自然容易被诗人接受。诗歌批评家结合诗歌创作和欣赏的特点来论述言意的关系,他们所说的意,已不仅指思想、概念、鉴识等逻辑思维,更多的是指印象、想象、情调等形象思维和心理活动,这些更难用言辞完全地表达出来。语言的力量难以估量,但同人类丰富的情感、心理相比,又是苍白无力的。诗歌
6、创作欲求达意,最好的方法是既诉诸言内,又寄诸言外,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唤起读者的联想,让他们自己去咀嚼、体味那字句之外隽永深长的情思和意趣,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读者的联想千差万别,不一定完全符合作者的原意,只要总的趋向一致,不但不会曲解原意,反而能使诗的意味更浓郁。晋陆机在文斌中提出言与意的关系:“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深入阐述了创作活动中言意关系:“方其搦瀚,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半折心始”是说有一半的意不能表达。这段话说明了言意的区别,以及创作过程中言辞不能完全达意的困惑和缺憾。言
7、和意的关系,既有吻合的时候,也有乖离的时候,尤其是那些“思表纤旨”“文外曲致”,就更不容易诉诸语言了。唐代诗歌理论家司空图提出的“景外之景”“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这些不可能由诗人用语言直接表达出来,只能借助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让读者自己求得它们,这样,它们就显得更生动、更活泼。司空图把这种境界称之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宋代梅圣俞从读者的角度评论说:“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认为诗歌应该在有限的篇幅内给读者以不尽之意,这阐述了言意之间尽与不尽的关系。言意关系是古代诗歌理论中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对诗歌创作与
8、诗歌欣赏影响至深。注重言外之意,不仅是中国诗歌的特点,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共同的特点。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其中的美学观念是相通的。在一首诗里,言总是有尽的,但是这有尽的言所包含的意味,它们给予读者的启发却是无尽的。作诗最忌太直、太露,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诗人浮想联翩、思想感情的飞跃接近极顶时自然达到的艺术境界。既是有尽,又是无穷,使诗歌语言保持在最饱满、最富有启发性的状态之中,给读者留下最广阔的想象余地。(摘编自袁行霈言与意)6.下列关于诗歌中“言”与“意”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中的意既包括逻辑思维,又包含形象思维和心理活动,丰富而复杂,这都难以用言辞
9、完全表达出来。B.诗歌想要达意,需要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诉诸言内,寄诸言外,达到以有尽之言传达无穷之意的效果。C.诗歌中言与意的关系,常常让诗人感到困惑,言不及意的诗歌理论说出了诗人们在创作中深切体验过的苦恼。D.诗歌中言与意的关系,有吻合的时候,也有背离的时候,如“思表纤旨”“文外曲致”,就不太容易用语言表达。答案A(“难以用言辞完全表达出来”是“形象思维和心理活动”,不是“逻辑思维”,理解有误)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诗歌摆脱经学的束缚,文学特点受到重视,人们开始深入探讨诗歌创作本身的规律,这些是在经学统治动摇了的魏晋之后。B.陆机提出的“意不称物,文
10、不逮意”,刘勰所说的“暨乎篇成,半折心始”,都揭示了诗歌创作中言不尽意的问题。C.诗人大多从诗歌创作的角度谈论言不及意的苦恼,而宋代梅圣俞则站在诗歌欣赏者的角度谈及言与意尽与不尽的关系。D.言意之间尽与不尽的理论,对诗歌创作与诗歌欣赏影响很大,因此,历代诗人和诗歌评论家争论不一,各执一词。答案D(“争论不一”理解有误)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可见,在审美情趣和美学理念方面中国古代艺术的各个门类是相通的。B.运用联想欣赏诗歌只要总的趋向一致,就不会曲解诗人的原意,而读者千差万别的联想、感受则能使诗歌的意味更加丰富浓郁
11、。C.诗人借助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让读者自己去求得诗歌的“景外之景”“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这样,诗歌才更有感染力。D.和那些直抒胸臆、语言明快的诗歌相比,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诗歌更容易触动读者心灵,引发共鸣,艺术效果更为强烈。答案D(“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诗歌更容易触动读者心灵,引发共鸣,艺术效果更为强烈”分析有误)9.下面是一篇论文的摘要,请根据其内容提取四个关键词。李商隐的诗歌因晦涩难懂的含意和缥缈朦胧的美感广为人知,他的诗广用各种意象,尤其喜用“雨”这一意象。李商隐有众多经过自我的心理治愈的伤痛,但是却留下了很多被深埋心底的伤痕残根,而“雨”在李商隐的诗中是作为勾起他回忆起曾被治愈过的
12、心理伤痛的残留痕迹的引子出现的。答:答案李商隐、“雨”的意象、伤痕残根、心理治愈。10.下面是某餐馆门口贴着的一副对联。请你运用小学学过的悯农中的有关诗句,填在下面的横线上,使之完整。上联:,弃之可惜;下联:杯里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答案盘中餐粒粒皆辛苦11.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下面这两幅图画的内容,并说说它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不超过100字)答:答案两双筷子同时伸向装满花生米的碟子,一双筷子刚要夹花生米,另一双筷子却一下子夹起了三粒。一粒花生米被稳稳地夹住了,刚夹的起三粒花生米却全掉了下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太贪心,欲望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入 门 四 问目标预览(1)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分类法”以及每一部类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2) 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流变,学会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观照我国古代的文化经典,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现实意义。(3)了解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一书的特点,以及每一单元的侧重点,为学习本书做好准备。单元综述本单元是全书的绪论部分。采用问题提示的方法,引导我们对中国文化经典及其学习方法有一个总体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