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3 ,大小:1,001.50KB ,
资源ID:278416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7841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历史二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1篇 第3讲 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历史二轮通史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1篇 第3讲 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WORD版含解析.doc

1、1命题点:北宋募兵制的影响(2019全国卷)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尝试解题_A北宋实行募兵制,待遇优厚而且人数众多,这会耗费国家大量财力,加重政府财政负担,故A项正确。2命题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演变(2018全国卷)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

2、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尝试解题_C材料反映了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两省名称发生变化并且宰相数量增加、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分割宰相权力,强化皇权,这有利于加强君主对朝政的控制,故C项正确。3命题点:宋代官僚体制的变化(2018全国卷)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尝试解题_B由表中信息可知,宋代宰相祖辈、父辈任中低级官员和无官职记录者占大多数,这说明两

3、宋时期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比较大,故B项正确;隋唐以后,世家大族的影响力逐渐消除,可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宰相权力大小变化情况,可排除C项;祖辈、父辈无官职记录的宰相正是通过科举制度才成功走向仕途,可排除D项。4命题点: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政局(2018全国卷)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

4、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尝试解题_D从表中后三种藩镇类型来看,大多数藩镇官员由朝廷任命,且不同程度上供赋税,藩镇的功能多为防骄藩、守边疆、防盗贼,这些都有利于唐朝统治的维持,故D项正确。5命题点: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2016全国卷)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尝试解题_D题干体现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出身卑微的读书

5、人为了入仕,刻苦读书,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故选D项;官员的文化素养和能力是两个概念,故排除A项;题干信息与选官制度沿革下的官员道德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B项;自由投考与排除世家子弟入仕矛盾,故排除C项。6命题点:唐朝历史事件的历史叙述(2017全国卷)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

6、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尝试解题_C两部史书都记载了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及其结果。旧唐书提及“我师败绩”“不利而旋”,新唐书谈到“败绩”“诸将为举所败”,二者在此问题上相互印证。因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C项正确;史书中对李世民有两种不同称呼,即“秦王”“太宗”,因此不能认定李世民在成为皇帝后与薛举战于泾州,故A项错误;四处文献记载中,只有新唐书高祖本纪中提到刘文静,因此不能认定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故B项错误;四处文献记载中,只有新唐书太宗本纪

7、中提到李世民患病,因此不能认定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故D项错误。题号命题特点第1题知识延伸以北宋募兵制,兵员人数多,兵员待遇较为优厚为切入点,分析这一制度的影响第2题思维转换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政府的政策和措施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加强皇权,维系统治第3题强化比较通过表格中数据的分析,联系宋代科举制的发展进行解读呼应热点从公正、公平的角度看待历史上科举制对社会阶层流动的作用第4题独特视角不是考查藩镇割据对中央集权的威胁,而是考查对维系唐朝统治的客观作用第6题学术研究判断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对同一事件历史叙述的真实性角度创新考查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认识历史以及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的能

8、力一、隋唐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创新与调整1贵族政治衰落,君主专制加强(1)唐代士族门阀地主阶级占主导地位,宋代士大夫阶层兴起。(2)分散宰相权力,加强君主专制。2中枢权力体系:分割相权和分化事权(1)三省制标志着宰相权力被三省分掌,秦汉的独相制度被群相代替,出现三省的长官共议国政的新型治国方式。(2)宋承唐制,但门下省和尚书省虚设,中书省的职能限于政务,军权与财权被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3文官制度的完善(“士人政治”)(1)中唐以后,士人广泛参与国家政治,武夫在政治上的权重被削弱,宋太祖开始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形成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2)隋唐统治者大都出身门阀士族,宋代官员大多是

9、士大夫,文人政治特点明显。(3)扭转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促使宋代经济、教育、文化出现繁盛。二、唐宋新章君主专制下中央机构演变趋势及特点1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1)专制政治日趋完备和强化。商周时期的专制主义表现为宗法制下的集权政治,它以西周时期为典型;秦朝以后的专制主义表现为中央集权,宋朝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2)官僚机构不断膨胀与吏治的制度化、法制化。中国古代调整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官制度的行政法律规范,从唐代起已经自成系统,制度的完备和规范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3)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政治制度中的基本矛盾。其基本趋势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地

10、方服从中央、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规律性认识(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比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效率降低的局面出现。(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线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2 0

11、00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1(2019深圳一模)唐朝初年,皇帝授予一些官员“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议朝政”“参知机务”之类的名号,让他们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这一措施()A巩固了三省长官的地位B加剧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解决了效率低下的问题D分化相权并加强了皇权D增加更多职位就是在限制、减少三省长官的权力,故A项错误;相权是皇权赋予的,增加官职数量就是加强皇权的表现,故B项错误;人员众多才会导致效率低下,故C项错误;增加官职是为了限制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2(2019北京朝阳区一模)宋太祖问策赵普:“

12、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赵普的建议是()A废分封、行郡县B废三省、置通判C收精兵、削实权D废丞相、设内阁C由材料中宋太祖与赵普的问话可知,宋太祖想要改变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朝代更替频繁的局面,即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将地方精兵收归中央、削弱地方官员的实权,故选C项;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地方措施,与宋朝无关,故排除A项;废除三省制设中书门下是宋朝的中央官制变化,非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排除B项;废丞相、设内阁是明朝的中央官制变化,故排除D项。3(2019永州一模)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

13、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对此,宋太祖做出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此规定()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B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C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化D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D根据材料“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可知针对地方监察官员懒政的情况对官员进行考核,故D项正确。4(2019广元一模)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

14、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作者旨在说明行省制()A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B巩固了元朝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C消除了地方分权和实现了中央集权D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A根据材料“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可知,作者认为元朝行省制是郡县制的发展,也是两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继续,故选A项。抓关键词定时空快解题显性时空隋朝(公元581618年);唐朝(公元618907年);宋朝(公元9601279年),元朝(公元12711368年)隐性时空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藩镇割据、节度使参知政

15、事、枢密使、转运使、二府三司制、行省制、王安石变法、文人政治1命题点:唐代社会生活新气象(2019全国卷)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尝试解题_C拔河比赛本身就是力量的较量,再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欲练英雄志”“预期年岁稔”等可知,在唐朝人们通过拔河比赛展现力量,故C项正确。2命题点:北宋民营手工业的发展(2018全国卷)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

16、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尝试解题_A“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说明手工业者的自主性较强,但并不能说明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排除B项;只依据四川一地史实不足以说明雇佣劳动已经普及,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盐业专卖制度,故排除D项;四川一县就有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可以说明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3命题点:唐朝农业的时代特色(20

17、17全国卷)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尝试解题_A根据材料中的数据信息来看,从土地规模(亩)、户数和户数比例数据比较分析,户数比例最多的家庭拥有的土地亩数较多,可知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拥有较多土地的户数占的比例并不大,不能反映土地集中现象突出,故B项错误;均田制是政府将掌握的无主土地进行分配,材料中的数据无法体现均田制是否遭到

18、破坏,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数据无法体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情况,故D项错误。4命题点:魏晋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2017全国卷)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尝试解题_C北朝时,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南方,所以出现题干中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喝茶习俗的现象;唐中期,随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饮茶习俗得到北方人认可,故C项正确;唐中期北方喝

19、茶习俗已经比较普遍,所以此时不可能是“南茶开始北运”,故A项错误;南北方饮食习惯相互影响,但并没有趋于一致,故B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是在南宋时期,故D项错误。5命题点:宋代租佃关系的发展(2016全国卷)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尝试解题_B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初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结果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许多人失去了土地,故选B项;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商业

20、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土地兼并严重,与坊市制度崩溃没有关系,故排除C项;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使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因此政府管理失控不符合宋代史实,故排除D项。6命题点: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2015全国卷)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尝试解题_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材料中的“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

21、”“后世影响不断扩大”等信息,反映了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故A项正确;B项材料中有所反映但不是材料的主旨,C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B、C、D三项。7命题点:唐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2015全国卷)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尝试解题_C从东汉末年开始,受中原地区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中原人民开始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宋时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因此农业技术的进步是促

22、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故C项符合题意;A、D两项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故排除;土地集中加剧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关联不大,故排除B项。题号命题特点第1题全新视角题干材料描述拔河运动在唐代盛行,引导关注健康与实现人生价值的关系第2题发散思维选取北宋前中期,山谷中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考查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第3题情景新颖不是直接考查唐代后期的土地制度,而是隐性考查小农经济注重史证对比不同土地规模和户数的数据,对历史现象作出恰当的阐释第4题历史现场南茶北运所引起的北方社会习俗的变化,暗示了国家统一的时代背景下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第7题指向明确直来直去,直接设问经济重心南移的动力

23、逆向思维北人南迁,带去了北方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的经济开发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变革1隋唐时期经济的发展(1)唐代农业的发展: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曲辕犁;发明了筒车。(2)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3)唐代商业和城市的发展: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发展起来,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城市中市坊分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至迟从唐代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2宋元时期经济的发展(1)农业: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自耕小农进一步衰退。(2)手工业: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纺织技术;宋代五大瓷

24、窑和景德镇;唐宋出现青花瓷器,元代走向成熟。(3)商业: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夜市、晓市、街市活跃,坊市制的时间、空间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控制;元朝时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4)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浙地区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3唐宋时期的经济变革(1)国家土地所有制占优势转变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优势:“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促使租佃制的繁荣,释放了强大的社会生产力。(2)租庸调制转变为两税法:均田制瓦解,租庸调制开始瓦解,人丁税开始转为财产税。(3)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革命”,实物经济向货币经济的转化;“都市化革命”,坊市界限逐渐打破、草市演进为商业市镇

25、、市民阶层壮大。4社会阶层变革朝代唐代北宋南宋精英的身份属性门阀(出身)学者官员(政事)文人(文化)社会成分世家大族文官家族地方精英二、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纸币出现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也就是交子城市兴盛与唐代相比,打破了地域限制、市坊不分;不受时间限制;官府对商业活动也不再严格监控,这使得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商品经济繁荣随着私营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也大大提高,商品经济呈现繁荣景象政策变化中唐以来,传统的商业政策重农抑商也有所松动榷场贸易发达榷场是宋代官办边境贸易场所,以通辽、夏、金的互市贸易。榷场贸易是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各政权统治者来说,还有控制边境贸易

26、、提供经济利益、安边绥远的作用。所以榷场的设置,常因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兴废无常海外贸易发达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即是对外贸易税收1(2019南通二模)下表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农业现实生活。据表中信息推断合理的是()时期图像名称牛耕法耕犁 初唐陕西三原李寿墓壁画牛耕图二牛抬杠直辕犁 盛唐敦煌23窟牛耕图一牛牵引直辕犁敦煌445窟牛耕图二牛抬杠曲辕犁 晚唐安西榆林窟25号壁牛耕图二牛抬杠直辕犁A曲辕犁普及于盛唐B西北农耕技术领先全国C唐朝犁耕形式多样D晚唐铁犁牛耕推广缓慢C从表中“牛耕法”“耕犁”可以看出形式多样,故选C项;表中显示盛唐曲直并用,故排除A项;牛耕图不能推断西北地区农耕技术领先全

27、国,故排除B项;晚唐牛耕图不能反映推广缓慢,故排除D项。2唐后期,南方兴建的水利工程数量超过北方,有些水利工程的规模也很大,如练塘、孟渎、仲夏堰等都能灌溉成千上万顷田地以至几个县。而且南方各地开垦了许多湖田、渚田、山田,这使水域、山区的土地也得到利用。这表明()A当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南方呈现可持续发展状态C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人口增加使人地矛盾尖锐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故A项错误;题干中“湖田、渚田、山田”等都带有很强的季节性,故B项错误;题干中“唐后期,南方兴建的水利工程数量超过北方,有些水利工程的规模也很大山区的土地也得到利用”可知,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故C项正确;题干中未

28、提及人地矛盾问题,故D项错误。3(2019湖北七市联考)湖南蚕桑业原本比荆(州)、襄(阳)落后,在五代时有了一定的发展。资治通鉴记载:“湖南民不事蚕桑,(高)郁命民输税者皆以帛代钱,未几,民间机枢大盛。”这一变化表明()A赋税改革促进民间手工业增长B手工业专业化趋势加强C丝织业成为百姓主要收入来源D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A材料“命民输税者皆以帛代钱,未几,民间机枢大盛”可见赋税改革对手工业的促进作用,故选A项;材料“未几,民间机枢大盛”无法体现其“专业化”,故排除B项;材料“命民输税者皆以帛代钱”主要职能是交税,不能说明其他收入,故排除C项;“民间机枢大盛”不能说明经济重心的转移,故排除D项。4

29、北宋统一后,首都汴京是南北饮食技术的交流中心,南宋时汴京的饮食业涌入杭州等地。宋朝人普遍喜欢饮酒和饮茶,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出售甘豆汤、漉梨浆、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饮料。由此推知,宋代()A商品经济发展助推社会生活变化B经济重心完成转移C城市经济结构发生了革命性变革D商业市镇经济繁荣A根据材料“宋朝人普遍喜欢饮酒和饮茶,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可知,宋代城市生活繁荣,进一步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发达,故选A项;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城市经济职能增强,而未涉及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故排除C项;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兴起,与材料表述不相符,故排除D项。抓关键词定时空快解题隐性

30、时空曲辕犁、唐三彩、南青北白、大运河、“扬一益二”、坊市制度、飞钱、柜坊(隋唐时期)不抑兼并、积贫积弱、租佃关系、景德镇瓷器、城市打破时空限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市舶使(宋元时期)1命题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日益本土化(2019全国卷)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尝试解题_D佛教是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在其传播过程中,与中原地区的思想文化逐渐融合,表现在佛像的面部和服饰方面,即时代较晚的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逐

31、渐整齐,故D项正确。2命题点:程朱理学的思想追求(2019全国卷)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尝试解题_B此诗的大意是,闲暇的时候事事都从容自在,睡觉醒来太阳已高高升起了。静观万物,都能体会到悠然自得,人们对四季中的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我所遵从的“道”,通着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而我所思考的事,像风云变化那样一刻不息。富贵贫贱都能保持本心,男儿能修养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英雄了。

32、因此,人与万事万物的理都是一样的,故答案为B项。3命题点:书法家王羲之的艺术地位(2016全国卷)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尝试解题_C皇帝好恶和朝代更替都是影响社会对艺术评判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故排除A、D两项;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既与王

33、羲之的艺术成就有关,也与社会环境和时代选择分不开,故C项符合题意。4命题点:重史传统对古代君主专制的影响(2016全国卷)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尝试解题_A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宋太祖因为史官对帝王“误失必书之”而不乐,这就反映了重史传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君主个人行为,故选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史官秉笔直书,故排除C项;D项是现象而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34、。5命题点:唐代宗教思想的发展(2014全国卷)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尝试解题_C题干材料阐释了唐高祖因姓李,与老子同姓,规定道教排第一、儒学排第二、佛教排第三;武则天为打击李氏势力,明令佛教地位高于道教;后来唐武宗又“灭佛”。只有儒学的地位没有重大变动,最为稳固,故答案为C项。6命题点: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主张(2014全国卷)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

35、,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尝试解题_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关键点“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继承并坚持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将人性高扬为宇宙的本体天道(天理),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A项不是新认识;B、C两项表述不符合理学家的思想主张。题号命题特点第1题转换思维通过佛教传播过程中造像、服饰、表情的差异,反映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增加对历史上各国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尊重,树立正确的文化观第2题传统考点程朱理学,程颢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命出新意以程

36、颢的诗切入,结合程朱理学,对传统诗歌进行鉴赏,体味以“理”入诗的美学特点第3题时代气息唐朝盛世对刚健昂扬的艺术追求唯物史观文化艺术与开明政治、经济繁荣的关系第4题视角独特重史传统与帝王政治行为的关系第5题历史现场唐高祖、武则天、唐武宗对儒、佛、道的不同态度及政策一、隋唐、宋元时期的思想、科技与文化1隋唐时期的文化(1)诗歌:诗体完备,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为杰出代表,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2)传奇小说:由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发展而来。(3)绘画:代表作有初唐阎立本的步辇图,盛唐“画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4)书法:楷书大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草书大家有张旭、

37、怀素等。(5)技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具备雕版印刷技术。2宋元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学艺术(1)思想:理学逐渐发展为官方哲学。程朱理学:以二程和朱熹为代表,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仁”,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重视人的伦理道德修养。陆九渊“心学”:认为“心”是字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心即理也”“发明本心”。(2)科技宋代: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进一步完善和西传。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编制授时历领先世界;王祯的农书特别重视农具及农业技术。(3)文学艺术文学:宋代文学以词著称,豪放派代表有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代表有柳永和李清照;元代以散曲和杂剧为代表;宋元时期出现话

38、本。书法: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绘画:文人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风俗画描写市井生活,代表作是清明上河图。戏曲:两宋南方出现南戏;元代杂剧在北方兴起,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二、唐代“三教并存”与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1“三教并存”唐代实行“三教并存”的文化政策,儒、释、道三教得以各自独立发展,并在独立发展中进一步相互争论,相互融合。在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儒学日益处于劣势,明显地感受到来自佛道两家的压力。2宋明理学对儒家思想的发展(1)理学家们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以哲学思维研究人伦物理,补孔孟所未备,把儒学推向了一个新阶段。(2)理学对儒家学说的集大成作用。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融汇了历代学者对

39、儒学的研究成果,而且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3)理学家们在思辨学术中的创见,使儒家思想正本清源。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水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以及所讨论的问题都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这个学派是同政治密切联系的,是以治国安民、经世致用、稳定社会、协调关系、完善人的德性为最终目的的。(4)强调个人修行,比如“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对于现代化所带来的一路下行的世俗化,有一定的道德逆挽作用。1(2019许昌二模)隋文帝曾多次下诏提倡儒家的礼仪道德,登基伊始,依照儒家典籍的规范,复汉魏之旧。然

40、而隋书中却这样记载:“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这表明当时()A复兴儒学成为士大夫首要任务B三教合一的趋势明显C统治者大力推行三教并行政策D儒学的发展面临困境D隋文帝提倡儒学,而隋书所记载“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与隋文帝提倡儒学的主旨不一致,说明当时佛道影响力较强,故选D项;复兴儒学是士大夫的一种追求,但是并不能得出是士大夫的首要任务,故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出三教合一的趋势,故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中隋文帝提倡儒学的主张相矛盾,故排除。2(2019达州一模)宋代理学对孔子的形象进行了再认识,将孔子形象从继承周公、损益三代、为后世制定礼乐制度的圣人改变为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社会伦

41、理、教化理念的制定者,从而为儒学格局转化奠定了基础。这说明理学()A强化了周孔之道B颠覆了传统价值观C削弱了孔子地位D丰富了儒学的内涵D根据材料可知,宋明理学家对孔子形象的重塑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儒学的内涵,故选D项。3(2019苏州一模)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日益兴盛,在勾栏瓦舍中有很多的以此为生的“说话人”。“说话”分为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声(演出者随兴“指物题咏”)。这反映出宋代()A说书艺术开始在民间出现B世俗文学成为了文化主流C传统礼教受到了较大冲击D城市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D根据材料“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日益兴盛,在勾栏瓦舍中有很多的以此为生的说话人”可知宋代世俗文学兴盛,市井

42、生活繁荣,反映了宋朝城市经济的繁荣,故选D项;A项与材料“说话上承唐代”不符,故排除;材料主要说明宋代“说话”日益兴盛,而未涉及世俗文学成为文化主流,故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世俗文学日益兴盛,而未涉及传统礼教的冲击,故排除C项。4(2019盐城一模)罗仲辉印刷史话中记述:“各地书坊按照朝廷颁布钦定历书的月份朔晦和节令变化翻刻印刷,往往还有对全年的旱涝灾情、农事丰歉、瘟疫饥馁的预测,很受农民和市井工商业者的欢迎。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导致日期有误差,甚至发生争执而对簿公堂。”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材料中“翻刻印刷”指活字印刷B印刷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C印刷行业有商业化、市

43、场化趋向D书坊实为朝廷控制的官营手工业C由材料中“为了争夺市场,对簿公堂”说明出现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体现了印刷业的商业化、市场化趋向,故选C项。抓关键词定时空快解题隐性时空韩愈“道统论”、三教合一、雕版印刷、火药、唐诗、传奇、楷书、草书盛行(隋唐时期)理学、心学、活字印刷术、宋词、元曲、文人山水画、风俗画(宋元时期)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商品经济赋予了唐宋社会新的时代特征1在政治领域,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地主兴起(1)伴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科举制大兴并取代了过去的九品中正制。对于科举制,以往更多地强调它是统治阶级的选官制度,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2)科举制的产生,在当时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它

44、使社会各阶层都有了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尽管这种平等竞争极为有限,但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平等性和竞争性,是商品经济大发展时代的产物。2经济领域的制度变革,呈现市场化趋势(1)土地制度:土地日益摆脱政治力量的束缚卷入到流通之中,“田制不立”取代中古田制。(2)赋税制度:随着两税法的推行,统治者不得不推行和买、预买、折买、和籴、博籴等政策措施,通过市场来弥补传统赋税征收上的缺陷,赋税征收呈现出市场化的趋势和特征。(3)禁榷制度: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专卖领域出现新变化,过去将商人直接排斥在外的专卖制度不能维持,政府不得不推行“官商共利”的间接专卖制。3民族关系领域,民族政策变化,重视边疆开发在民族政策领域,

45、唐宋统治者也逐渐抛弃了过去的和亲政策,转而利用商品经济规律,以互市为手段,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出现了签约议和等新的现象。4思想文化领域,多种风格共存,体现商品经济发展(1)思想方面:经学由重师法、疏不破注变为疑古,以己意解经成为一时风尚。(2)文学方面: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3)艺术方面:以五代为分界,以前的壁画大多强调传统风格,以后的水墨画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4)音乐方面:唐代以舞乐为主,乐律重形式,宋代以后,随着杂剧的流行,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这无疑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流变性和开放性。二、宋代大变革的表现1农业革命:农业上

46、租佃关系日益普遍。2信息革命:科技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3金融革命:在四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4商业革命: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地域限制,街市制取代坊市制,一批商业名镇兴起,城市的经济文化职能有所增强。5能源革命:煤在生产生活中的使用日益普遍。三、商品经济孕育了新的社会力量1社会出现流动和分层(1)原因:由于商品经济是一种富于分化的经济形式,唐宋社会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必然引起财富的两极分化,而这种分化则直接导致了财富力量的崛起。经济力量的增强自然会要求按照新的经济关系规范人们的社会地位,这就必然冲击原有的社会关系。(2)结果:“贵者始富,贱者不富”的先王之制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动摇,代之而起

47、的是王应麟所说的“贫富贵贱,离而为四”,富、贵、贫、贱处于经常性的转化之中。随着富贵贫贱的不断转化及其分离,旧有的等级制度便再也不能维持下去了,旧有的门阀士族和士农工商等级制再也不能维持,整个社会呈现出流动和分层。2富民阶层的兴起(1)在社会流动和分层的过程中,兴起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富民。富民专指那些占有大量社会财富但没有特权的社会群体。(2)富民群体,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经营工商业致富的机会,是土地买卖的盛行为其创造了占有大量土地的条件。富民阶层的出现,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3新社会力量的影响(1)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宋代以来,最大的变化就是拥有大量土地的富民在经济

48、中取得了主导支配地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角。有鉴于此,宋王朝一改传统的“抑兼并”政策,转而“不抑兼并”。(2)富民阶层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中唐以后,租佃契约经济关系得到广泛发展,成为整个社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这是当时生产关系领域重大的新发展和新变化。1(2019日照一模)唐代士人将“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称为“平生有三恨”;宋代士人把“入翰林,加金紫,知贡举”,叫做“平生美事三者并集”;把“不历中书”、未拜相,叫做“生平不足”。据此可知,唐宋社会()A由世俗贵族社会逐渐向平民社会转化B科举制发展使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C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价值追求的

49、变化D从以门阀为中心转化为以品官为本位D唐代既“尚姓”又“尚官”,宋代则“尚官”,反映了社会心理的变化,社会从以门阀为中心转化为以品官为本位,故选D项;由世俗贵族社会逐渐向平民社会转化,即越来越多的官员来自于平民,而不是贵族,强调官员主体的变化,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A项;宗法观念强调血缘关系,故排除B项;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兴起,市民文化发展,故排除C项。2(2019合肥一模)在7世纪的中国,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传播开来,广泛地流行于城市居民中。如男子头戴豹皮帽,妇女穿波斯风格的窄袖紧身服,一些贵族甚至在城市里搭起了突厥人的帐篷。这一现象()A得益于开明开放的

50、政策B打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C不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D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A题干中反映在7世纪的中国,无论宫廷还是城市居民,追求外来奢侈商品,说明唐朝政府奉行开明的对外政策,对外贸易频繁,故选A项;传统的华夷观念一直存在于古代中国人思想中,直到近代魏源等人新思潮诞生后才被逐渐打破,故排除B项;唐朝社会风气较为优良,故排除C项;民族之间的隔阂在古代长期存在,且唐朝仍存在,而题干反映的是中外关系,故排除D项。3(2019厦门一模)抄劄(通“札”)制度是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有别于税账、丁账等不计妇女的做法,抄劄的对象包含男女老幼,并按家业分等。赈灾时户等越高所获救助越少,中产以上家庭不仅“不系赈

51、救”,且要出粮帮助赈济灾民。材料体现了宋代()A奉行善政养民的执政理念B扩大丁税的征收范围C固化儒家伦理的尊卑等级D建立健全的户籍制度A材料“赈灾时户等越高所获救助越少,中产以上家庭不仅不系赈救,且要出粮帮助赈济灾民”表明政府的赈灾是针对低收入家庭,体现政府的执政理念,故选A项;材料“抄劄(通札)制度是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表明与丁税无关,故排除B项;材料的内容介绍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与儒家伦理尊卑等级无关,故排除C项;材料的内容介绍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不是建立健全户籍制度,故排除D项。悟新关注点激活思维三省六部制与“体制内的民主”史学新论“三省六部制”简单地说,就是朝廷

52、下面设立三个省,分别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这套制度在唐朝的政治运作中最大的特色归结为一句话,追求体制内最大限度的民主,让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使得权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监督下运行,做到理性决策,而且切实可行。以德治国的国家中枢权力机构最重要的是决策民主,在决策层面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省共同进行,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命题思考史学主流观点认为三省六部制是皇权集中的产物,是皇权加强的表现。而材料中观点认为三省六部制体现了“体制内的民主”,突出表现在唐朝的政治运作,让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追求体制内最大限度的民主。1(

53、权威预测)唐初三省制下,中书省的具体工作为批答奏章和起草诏书,是决策出令的第一道程序。门下省对诏令的审议封驳,成为决策出令的又一道重要程序。门下省审复的诏令,经皇帝“画可”、加盖皇帝印玺后,再下达尚书省执行。材料反映的三省运行机制()A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B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C削弱了至高无上的皇权D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D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可减少政令失误,有利于决策合理化,故D项正确。宋代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史学新论坊郭客户为城镇贫民,多为小商小贩,商业、手工业的雇工、帮工及富户的佣工;乡村客户则主要为佃户、主户的雇工、佣工等,除川陕山区等少数地区外,佃

54、户与地主之间主要是契约关系,在法律上基本上是平等的。白寿彝中国通史命题思考理论上讲,宋代佣工人身是自由的,经济上是契约平等的,法律上是独立的,这一切为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提供了不竭的劳动力。2(2019广州一测)宋代租佃制盛行,地主多以签订契约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以收取地租。宋代的地租形式以产品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劳役地租逐渐减少。由此可知,宋代租佃制()A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B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C减轻了农民经济上的负担D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D由“宋代的地租形式以产品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劳役地租逐渐减少”可知,佃农对地主从以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

55、方向过渡,农民获得了更多的经营自由,即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有所减轻,D项正确。宋代在中国古代史上的突出地位史学新论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命题思考依据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论断,从广义上看宋代与前代的不同有:(1)从生产关系的变化看:宋代是从庄园农奴制向地主租佃制转变的重大转折时期。表现在通过“不抑兼并”的政策,使土地进一步集中到大地主手中,从而使租佃制盛行。(2)从经济观念的演变看:宋代是商品经济观念发生转折的时期。经济领域的成就是这种观念的具体体现,如东南沿海经济地位的上升等。(3)从学术思想的变化看:

56、宋代是从传注之学向义理之学的转变时期。即由“注解、阐述”经典著作,转而探求事物本原、阐发个人观点的方向,表现在理学的出现与发展。(4)从政治体制的演变看:宋代是从“皇权吏员”体制向“皇权士大夫”体制的转型时期。表现在部分士大夫与官员合体的现象,如王安石、范仲淹等。3(权威预测)史学界认为,宋代理学家“推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并非以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为独善其身,而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匹夫之责”。这反映出理学具有的突出特点是()A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B融合了佛道的合理成分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需求D注重道德教化的重要性A根据材料“并非而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匹夫之责”可以得出理学具有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强

57、烈的社会责任感,故A项正确;B、D两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项说法错误,故排除。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1世官制时代(先秦时期)按血缘和门第做官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也叫世卿世禄制。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按照宗法血缘关系世代相传,享有一定的采邑收入。战国时期,已经开始利用军功授爵的制度以替代世卿世禄制(由宗法分封制专制官僚制度)。2察举制时代(汉朝)推荐才能品德高尚的人做官(1)概念:察举是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它也是荐举制的精髓所在。(2)标准:理论上是德行和才能,东汉时,形式和实质背离,渐趋败坏。3

58、九品中正制时代(魏晋南北朝)品评官评定授官(1)含义:中央选择中正官,对其当地人物德才进行评定,区分高下九等,成为授官依据。(2)推行:由于门阀士族势力强大,门第家世成为选官依据,既无从体现民意,也使皇帝用人权旁落到地方士族手中。4科举制时代依靠考试凭才能选拔人才(1)演变过程:科举制萌发于隋,以隋炀帝创立进士科为标志,经唐代、五代的发展,至宋走向成熟、完备。之后,科举制在元代遭受打击,明清时期得到恢复,但最终走向僵化衰落。1905年,清廷进行全面改革,科举制度被废除。(2)两大转变选官主体变化从世家大族到中央政府。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选官依据变化从血缘门第到学

59、识能力。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3)特点标准的客观性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方式的公平性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范围的广泛性不论贫富贵贱,皆可参加时间的延续性从隋朝开始,到1905年正式废除(4)评价是相对公正、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使平民阶层有机会进入统治集团,增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把选拔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中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发展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是唐诗宋词繁荣的重要原因;以儒学为主要考试内容,还推

60、动了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此外,还推动了官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推动世界文明进步唐朝选才的方法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并改造成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影响了社会心理科举考试的长期实行使中国古代社会普遍重视教育,形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心理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明清以来,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不允许随意发挥,禁锢了人们的头脑,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影响深远二、宋代的文官制度和英国的文官制度1宋代科举制的发展(1)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北宋严

61、格了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进士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2)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宋太宗在位二十多年,科举取士近万人。(3)科举制的发展,为各阶层的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2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过程(1)宋朝初年,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制定了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正是由于“重文轻武”国策的确立,北宋文官政治格局逐渐形成。(2)宋仁

62、宗时,进士出身的文人成为政治的主体,文人治国出将入相,全面掌权。3文官政治对道德伦理观的影响(1)由于国家对文人的重视,士人的道德伦理观开始发生悄然变化,“以天下为己任”和“忠君”的意识逐渐成为士人修身的重要内容。(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文人入仕的终生追求。范仲淹等文官士大夫最终将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体意识发挥到极致,身体力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王安石则以富国强兵为己任,将这种社会责任感付诸实践;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所言所行无疑是这种国策和文官政治长远影响的结果,更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重要作用。4英国的文官制度(1)背景: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

63、的官吏任用存在严重混乱和舞弊现象。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反映工业资产阶级要求的自由主义者极力主张对官吏的任免制度进行改革。(2)确立:1870年6月,以枢密院名义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命令,规定以公开竞争考试来录用文官。从此建立了公开竞争考试的原则。后来经过不断地补充修正,文官任用制度逐渐完备起来。(3)意义:文官制度的改革,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素质,保证了一定的效率;文官不随内阁更迭而更换,有利于政策的连续性和政局的稳定,也有利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1(2019鄂尔多斯一模)唐太宗说:“朕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以为如鸟有翼,如鱼有水,失之则死,不可暂无耳。”所以唐

64、以儒学为资政之术,同时把它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标准。据此可知,科举制()A打破垄断,缓和激烈社会矛盾B选拔精英,优化传统社会结构C鼓励向学,营造向上社会风气D教化民众,引导社会文化方向D在唐太宗看来,尧、舜所行的是仁义之道,周公创立、孔子所传的是礼乐教化,二者是君临天下、治国治民的最有效的思想武器,有了儒学,就如同鸟有了翅膀,鱼游于水中,就可以治国理民;反之,国家就无法治理,政治上就陷于死地。所以,唐以儒学为资政之术,并通过科举引导社会文化方向,故选D项。2(2019武汉调研)宋代科举考试不断完善,竞争日趋激烈,对考试通过名额有严格限制。见下表: 时间州试录取率 1106年3% 1190年1.

65、3% 13世纪1% 这一现象说明()A考试内容限于程朱理学B考试人数逐年下降C社会矛盾必将日趋尖锐D精英教育不断强化D宋朝科举制走向完善,录取率降低说明进行精英人才选拔,故选D项;材料未提及考试内容,故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录取率逐年下降不等同于考试人数下降,故排除B项;宋朝科举制度走向完善,一定程度缓和了社会矛盾,故排除C项。3(2019“皖南八校”联考)宋代在京师、州城乃至县城,往往竖立“科甲功名”牌坊表扬地方在学业上有成就的士人。地方学校的各类建筑物往往也会在命名时采用科举入仕的著名官宦的姓名,或者取名为魁星、文昌(皆为科举神)。上述举措()A体现出科举制发展到完备程度B导致地方获得了部分

66、选官权力C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D有助于扩大科举的社会影响力D题干没有体现出科举制发展到完备阶段,故A项错误;通过题干可知,在宋代,地方上为了表扬学业有成就的士人采取了很多措施,但这并不能导致地方上获得部分选官的权力,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轻武”,故C项错误;通过题干可知,在宋代,地方政府为了表彰学业有成就的士人,采取了许多措施,如“竖立科甲功名牌坊”、以士人的名字命名建筑物的名称,这样会促使更多的士人参加科举考试,在客观上会扩大科举制的社会影响力,故D项正确。悟新关注点激活思维古代中国人才选拔的重要手段科举制史学新论为选拔有真才实学的儒生,隋朝政府引进考试制度,检验候选者的文字能力和儒

67、学知识。唐朝发展了这种科举考试制度,并采取其他措施促进儒学教育在唐朝虽然每年平均只有二三十人通过考试,但这种取士制度还是逐渐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他们主要任职于朝廷,升迁很快。这一新制为天资聪颖却非士族豪门出身的人提供了机会。但豪门出身者仍遍布朝廷,占据最高职位。由于世家子弟考试成绩越来越出色,因此新的取士制度并未终止他们在政府中的影响,但也迫使他们更加专注于儒学,以适应政府的需要。自唐朝以来,上层阶级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伏案攻读,骑射剑术一类武功在士族生活中显得越来越无足轻重。赵世瑜、张宏艳译剑桥插图中国史命题思考从科举考试的历史背景、考试程序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设问。科举制破除了世家大族垄

68、断官场的局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公正。1(权威预测)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十人为进士;复于百数十人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由此可知科举制()A能够选拔优秀人才B逐级考试逐层选才C选才任用比例很高D官员选任公平公正B根据材料“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十人为进士;复于百数十人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可知,科举制具有层层遴选人才的特点

69、,故选B项;科举制有较为严密的选拔流程尽管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但并不能确保优秀人才的选拔,故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科举制选拔人才的具体人事安排,故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科举制人才选拔的公平性,故排除D项。宋代的文官政治史学新论宋代文官政治体制的确立是唐五代以来社会结构变化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与宋代的科举制度、崇文抑武国策等因素密切相关。宋代处于中国古代社会承上启下的转型时期,从唐代开始的社会经济结构和阶层结构的变化,在宋代得以最终完成。在经济结构上,传统的封建土地国有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土地转移和流通的频率加快,租佃契约关系得以确立。这种变化诱发社会结构随

70、之发生变化,传统的门阀士族势力退出历史舞台,庶族地主取而代之,平民社会的因素开始显现,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命题思考高考命题组成员、北师大教授杨宁一认为:宋代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分析宋代的文官政治,要将政治、经济、文化结合起来,从唐代开始的社会经济结构和阶层结构的变化,在宋代得以最终完成,也使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这些具有开创意义的历史事件,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是高考命题的重点。2(权威预测)北宋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这一做法()A有利于中央决策的制度化B意在避免唐末五代藩镇之弊C促成了宋代大一统的局面D推动宋代科举制发展到顶峰B由材料“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可知宋代吸取唐末藩镇武将拥兵自重的弊病,重用文官以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材料强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而非中央决策制度,故排除A项;结合史实可知辽国、西夏、金国长期与中原宋朝形成对抗,真正的大一统在宋代并没有实现,故排除C项;明代科举制发展到顶峰,故排除D项。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