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3 ,大小:54.50KB ,
资源ID:278118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7811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5年高一年级语文教案 3.2《赤壁赋》(人教版必修二).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5年高一年级语文教案 3.2《赤壁赋》(人教版必修二).doc

1、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2.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3.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4.理解作者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2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教学方法】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

2、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结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情感。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课时安排】两课时。一、第一课时,先诵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把握课文情感发展的脉络。二、第二课时,重点诵读主客问答部分,深思其中蕴涵的情感与哲理;比较阅读。【教学步骤】一、 导入1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汉书朱博传:“是时,兀御史府吏舍百余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后世便以御史府为乌府,御史台为乌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故称乌台诗案。而这些御史台官员诬陷苏轼的理由是他写的一些诗文。最

3、可笑的例子是王圭指着苏轼歌咏桧树的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这两句诗被指称为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指控他“大逆不道”,幸亏神宗皇帝英明,说:“彼自咏桧,干卿何事?”这个罪名才不成立。乌台诗案在苏轼的生命历程中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这种文字冤案一直伴随着他。苏轼先后被贬至黄州、颍州 惠州 海南。在惠州他曾写过一首纵笔诗,有“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的诗句,描写自己在春风中酣美的睡眠。当朝宰辅章敦看到那两句诗说:“原来苏东坡过得这么舒服!”于是颁发了新的贬谪令,把他贬谪到海南。中国古代有诗文“穷而后工”的说法,作家现实生活中的不幸

4、经历往往成就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击,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经过了这段炼狱般的经历之后,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期间他的创作达到了巅峰,不仅有文学上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千古名篇,而且有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帖。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

5、如梦,一枕还酹江月。二、写作背景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因为写的诗因为讽刺新法而遭到逮捕。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 “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位官员曾关在同一监狱里,与苏东坡的牢房只有一墙之隔,他写诗道: 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通宵侮辱、摧残到了其他犯人也听不下去的地步,而侮辱、摧残的对象竟然就是苏东坡!幸亏亲友的营救,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

6、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被贬黄州之后的苏轼已经年过半百,他常来到赤壁,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写下赤壁赋。1、 介绍赋的有关知识。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在汉代,赋往往用很长的篇幅,用很多华丽的词藻。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

7、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2、 苏轼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1)“三苏”。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政治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所以说

8、他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上颠沛坎坷。(2)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早年就有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对人生有一种放旷达观的心态;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义观念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文学上开一代词风之先,在诗词文赋上有辉煌成就。同时具有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的旷世才华。(3)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赤壁赋用古代散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4)林语堂对苏轼有过非常有趣的评价:“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9、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五、课文正音、朗读。属(zh)客 窈窕(yotio) 斗(du) 冯(png)虚御风 棹(zHo) 和(h)歌 愀(qio)然 扁(pin)舟无尽藏(zng) 相藉(ji)11. 第一段12. 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1重点字词一词多义(1)如A纵一苇之所如(往)B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好象)C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比得上)D如

10、期完成(按照)(2)属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通“嘱”,劝酒)B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C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D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亲属)E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F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通假字(1)举酒属客(通“嘱”,劝酒)(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特殊句式(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2内容分析(1)苏子的心情怎么样?乐甚(2)为什么呢?美景(3)这幅景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描述一下月夜秋景图时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地点: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景: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秋江的澄澈,诗人的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神情。月月出于东山

11、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露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苏轼这寥寥几笔,就写出了长江赤壁风月露舟的绚丽景色,请同学们边读边体会作者的豪迈雄浑的气魄、简洁明快的文笔、朗朗上口的节奏。4)“颂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指的是诗经。陈风中的月出。这首诗描写诗人见到月光下美人姣好的容貌和娴雅的体态,引起感情上的爱慕以及爱而不得的烦闷不安。(5)为什么作者吟咏的是这一首诗呢?我们接着看,作者紧接着描绘了什么?(6)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什么修辞手法?作用何在?月亮从东山后面露出了脸,到斗宿和牛宿之间就徘徊不前了,一“出

12、”,一“徘徊”,写出月亮不易察觉的缓缓移动,以及对游人的依依眷恋和脉脉含情。也反映出作者看月亮时愉悦的感受。(7)在这个月光如水、气候宜人的夜晚,作者泛舟于浩瀚无边的江上,用了哪两个字表现泛舟时的情景?作者的感受什么样?丢掉平日的顾虑重重,任由小船在江上漂泊,也是随自己心灵压力的一种释放。一个“纵”把一叶扁舟在长江上顺流而下,自由自在地随江势漂流的情景描绘得生动、逼真,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在船上随江而行的激动心情小船呀,小船,你就像我那久被压抑的心,在这大江里终于得到了解放,你随意前行,爱怎么漂就怎么漂吧!同样,“凌”它既是客观的描述,写出了小船在万顷无边的水面上腾越前进,也写出了作者当时的主观心

13、情:现实生活中的苦恼和烦闷都让它见鬼去吧,我的小舟凌空飞翔,我的心情是激越壮美的。自由自在,如在无垠的太空中飞行;无拘无束,仿佛要远离人世,升入仙界。,3诵读指导:要求读出停顿、延长,掌握其中的节奏。注意:叙述的句子平缓;描写的句子注意意境,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诵读;抒情的句子注意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要读出这种情感来。例如:下列句子诵读时哪些地方需要延长?请同学找出来。明确:“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两句话,是意境的基础,与下文一致的语气应该是平静的。)“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诵读,体会延长的作用,感受欣赏美景后的兴奋。)“少焉,月

14、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诵读时,应体会延长所表现出的壮阔激荡的情感。)七、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一)重点字词词类活用(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特殊句式(1)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二)(1)基于作者上一段的自由自在和怡然自得,作者这一段开始就写了什么心情?乐甚。(2)作者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欢乐?扣舷而歌之。(3)作者怎么想到美人了呢?古人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

15、理想的象征。(4)远隔千里怎么还想呢?被贬黄州怎么还惦记仕途呢?大家交流一下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依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心,而不甘心沉沦。受到儒家思想经世致用的影响,作者身在千里,心忧天下的一种责任感的体现。(5)在乐背后有一种什么样的情绪?面对江水之阔,宇宙之大,和自己的知音却天各一方,难免产生有着隐隐的忧患淡淡的哀愁。所以我们说这一段的“乐”是苦中作乐。(6)有歌者,是否有应和者?是一种悲凉忧伤的调子。(7)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音乐呢?(强调使动用法)舞幽之壑潜蛟,泣孤舟之嫠妇。(8)歌是欢乐的,而箫声却如此悲愁。此处有一个问题,从行文看,“主乐客悲”是明显的,而正文前的

16、提示却说作者“力求排遣苦闷”,这个矛盾应该怎样解决?请大家认真思考之后讨论,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假如有难度,可结合提示中“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这一句话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就在此处,作者的心情由乐转悲了。(三)诵读提示第2节,注意这个乐极生悲的转折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一位客人吹起洞箫,悲戚的箫声使大家“乐甚”的心情陡转,一下跌落到情绪的低谷,都随着箫声悲伤、痛苦。诵读时,注意三个阶段:第一,读“乐甚”句,语速要快一

17、些,这样可以表达快乐的心情。第二,“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句,语速可以逐渐放慢,情绪由快乐转为平静。将这句话作为下文“生悲”的过渡。第三,读吹箫客人倚歌和之,传出悲凉曲调时,语速要放得更慢,并且要注重重读的字。如“可读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八、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一)重点字词一词多义:固A固一世之雄也(本来)B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险固)C固国不以山溪

18、之险(使动,使稳固)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通假字:(1)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2)山川相缪(通“缭”)词类活用:(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作状)(2)顺流而东也(名作动)(3)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特殊句式:(1)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2)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二)本段分析(1)苏子的心情有变化吗?正襟危坐,何为其然也?(2)这一段什么作用呢?这一段发问是承上写“乐”,启下写“悲”。(3)客首先想到哪位历史人物?(4)用曹操和谁来作对比?(5)写曹操的用笔重点在哪里?“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慨?写主客问答,主要是“客”的感慨,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感情之悲

19、原因:一是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既是英雄又是诗人的人物最终归于“空虚”。(6)渺小到什么程度?景物是曹诗中所描绘的情状,“赤壁”又是当年曹操战败的地方,作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曹操。当他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握长矛吟咏自己的诗篇,这么一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又何况我们这些失意的小人物呢?从他们当时的情况来看,既不在中央朝廷,也不在地方官署,也谈不到事业上有什么建树,就显得更加的微不足道了。(7)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8)三是要摆脱现实困境。那只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因而忧伤愁苦。“客”通过几

20、番对比,表达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9)总结:客的回答重复了一个前代人重复的永恒主题:感慨人生苦短。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天地间,这就留给了我们一个悲观者的形象。表现了一种消极的社会观点以及虚无主义的思想。对封建文人士大夫而言,当政治上失意或生活上遭受挫折的时候,往往陷入迷茫与苦闷。这其实也是苏轼贬谪黄州时思想感情的一个侧面。他在念奴娇中也曾发出过“人生如梦”的感慨。(三)诵读提示第3节,客人说出“悲”的原因人生短暂,历史无情。比起气势宏大、生命悠长的长江来,人类显得多么渺小、可悲!诵读这一段时,第一,读曹孟德横槊赋诗,周瑜鏖兵赤壁时,要

21、读出英雄当时的气势,同时,也要把对英雄的仰慕之情读出来。可以这样读:“月明星稀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对这两个反问句要诵出他们当年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情感。读“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横槊赋诗”句,读出当年英雄的气魄“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语速放慢,字字千钧。第二,读出转折。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半句肯定上文,后半句骤转,读成“而今/安在哉”,强调英雄不在了,突出心情的怅惘空虚。第三,读“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羡长江之无穷”这句时,要突出悲哀感叹的心情。九、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

22、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一)重点字词一词多义(1)适A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C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D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适合)E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刚刚,才)F适大病,不能行(适逢)(2)逝A逝者如斯,而未尝为也(流逝)B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通“誓”,发誓)C淑尔远逝,往来翕忽(去,消失)D时不利兮骓不逝(跑)(3)曾A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副词,用来加强语

23、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B曾不知老之将近(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4)苟A苟非吾之所有(假如)B欲苟顺私情(?)(5)虽A虽一毫而莫取(即使)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然)(二)文本分析1 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子是如何说服“客”的?从哪里说起?从地面上的江水和天空上的月亮说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江水不舍昼夜地滔滔流去,作为一段江水,确乎从这里消失了,而作为整个江水,则始终绵延不绝,因此可以说“未尝往也”。月亮有时圆满,有时缺损,周而复始,始终无所增减。2 由此得出上什么道理?变与不变,无论是宇宙还是人生,都是相对的。如果从变的角度来看,人生百年,

24、天长地久,其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曾保持常态;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万物无穷无尽,人生也一样绵延不息。3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如何评价?这是一种辩证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这种相对主义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煞事物的质与量的实际界限。这种宇宙观表现了对政治迫害的的蔑视,对于所追求的理想的坚持。表现他在身处逆境时候的一种豁达、开朗、乐观、自信;也表现了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包含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安慰。 4那么他从什么地方寻求安慰呢?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非但不必因为“吾生之须臾”而羡“长江之无穷”,而是要使“无穷”的万事万物为“吾生”所享有。“明月清风不用一钱买”天地无私,风

25、月长存,他正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三)诵读提示第4节,苏轼的一番话表现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诵读时要注意感情的转折,语速要平缓。十、第五段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一、 分析文本1结尾段感情如何?明确:“客”心悦诚服。心情更加喜悦。“喜而笑”、“相与枕藉”。2此时的苏轼解开了一个心结,又是一个怡然自得,快乐的苏轼。那后边的苏轼和前边的苏轼有什么不同?结尾的苏轼带着劫后余生的感慨来到江上泛舟,有些苦

26、中作乐的意味,但是经过秋江月夜美景的陶冶与哲学思考,得到了心灵的自我救赎,实现了真正的超脱。3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1) 引出赋的特点。赋,始于两汉魏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谊的鸟赋,张衡的两京赋等等。赋往往采用客问主答的形式。(2) “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复杂的心态,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4本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怀是什么?明确:这是深层次理解文章的关键。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哲理,苏轼思想中两种情绪的对抗表达了他矛盾痛苦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心情。5应该如何看待本文的感情基调问题?本文想

27、要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哲理?你从中能得到哪些启发?本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要辩证面对自己眼前的处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时的得意不代表永远的得意,一时的失意不代表永远的失意。我们应看淡功名利禄得失荣辱,回到在逆境中仍然能够淡然处之。6哪些地方体现了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1)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的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2)

28、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全文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1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4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结合具体段落,找出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和段落以及标志情、景、理三者转换的语句,品味感受。(3)本文也具有“赋”的语言特点。“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段文字是充满诗意的神奇之笔,充分体现了走向散文化的宋赋仍保留且发展了铺张排比、讲究词采、骈散结合句式、声律和谐押韵等赋的传统手法。作者寄情山水且怡然自乐之情历历在目。十一、板书设计:景(乐山水之乐)情(悲)理(乐达观之乐)情因景生 景以情显 即景而议 由情入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