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5 ,大小:208KB ,
资源ID:278051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7805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3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提能演练(二十二)15.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3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提能演练(二十二)15.doc

1、课时提能演练(二十二)(45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泰州模拟)“当人民忍饥受饿,失业现象日益猖獗的时候,凡是隐藏一普特余粮的人,凡是使国家损失一普特燃料的人,都是穷凶极恶的罪犯”,这是列宁写给彼得格勒工人的信中对于某一政策的描述。以下符合这一政策的是( )A.它是暂时的,只是为了应付战争B.它是苏俄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C.它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D.它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并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2.在所有制问题上,列宁提出俄国存在五种经济成分:(1)宗法式的,即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的农民经济;(2)小商品生产(包括大多数出

2、卖粮食的农民);(3)私人资本主义;(4)国家资本主义;(5)社会主义。这种经济思想表明( )A.俄共(布)认为无需过渡即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B.当时俄国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据绝对优势C.把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D.俄国国民经济恢复并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3.(2012襄阳模拟)某学者指出:所谓“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一言以蔽之,就是向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倒退。用左派的话说,就是“复辟资本主义”。这一观点( )A.符合新经济政策的某些特点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直接目的C.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内涵D.没有认识到新经济政策的实质4.(2012安徽六校模拟)下图是苏俄(联)经济发展柱状图,对图表理

3、解正确的是( )A.1913年至1921年粮食产量下降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B.1923年粮食产量增长的原因是国家行政手段的推动C.1925年粮食产量超过一战前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行D.1923年农业集体化的实行是粮食增长的主要原因5.苏联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时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材料中描述的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A.以工业化为主导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6.普京在评价斯大林时认为:“从1924年至1953年国家有了根本变化: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在这

4、一领域所发生的一切,对农村没有起任何积极的作用。不过工业化确实实现了。”请问“对农村没有起任何积极的作用”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B.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C.苏联农业设备和经营方式落后 D.苏联农业发展的起点比较低7.(2012宁波模拟)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下面对“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理解正确的是( )A.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C.实行新经济政策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8.(2012荆州模拟)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到苏联对社会主

5、义所持的是怀疑态度,而1934年第二次来到时,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的精神。”维尔斯说这句话的主要着眼点是( )A.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要力量B.西方世界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C.从苏联建设中看到了计划经济的力量D.苏联与西方暂时处于和平共处状态9.(2012德州模拟)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材料中的“他”应是( )A.罗斯福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1

6、0.(2012惠州模拟)赫鲁晓夫阐述苏共二十二大的改革纲领:“忽视物质利益原则,就意味着毁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了更好地完成计划,应该给予企业更多的可能性来控制利润,更广泛地利用利润来奖励自己为集体良好的工作,来扩大生产。”据此可知( )A.赫鲁晓夫并未真正突破斯大林模式B.赫鲁晓夫主张废除计划经济体制C.赫鲁晓夫主张恢复列宁新经济政策D.赫鲁晓夫反对废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1.“20世纪70、80年代的苏联青年人自幼被告知生活在无比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之下,长大之后又被告知生活在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但最发达的社会制度却无法提供足够的生活用品;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里,从来没有机会真正表达自己

7、的意愿;官僚的子女拥有无可比拟的机会,而普通人家的子女在社会的下层挣扎,连改善命运的机会也极其渺茫。”上述材料不能表明( )A.军备竞赛加剧了苏联的经济负担 B.当时的苏联政治经济危机严重C.信仰丧失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D.“腐败”问题困扰着苏联社会12.有人曾把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某大国比喻为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运转缓慢,在茫茫大海中濒临下沉,当时的“船长”很不称职,缺乏应有的胆略和能力,仓促应对,危难关头,“船长”竟弃船而逃,使得这个大国走向衰败。对此解释错误的是( )A.“满载军火”讽喻该大国大搞军备竞赛B.“方向不明”是由于背离社会主义方向C.“船长”先后进行

8、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D.“船长”是该大国走向衰败的祸首根源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2012银川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苏联建立后激起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希望,甚至有人认定这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可是,当他们亲自踏上那块真实的土地时,反应是多么的不同啊!印度大文豪泰戈尔在大加赞赏苏联的成就的同时,甚至断言:“布尔什维克可能只是一种治疗方法,但是这种疗法是不能持久的。”摘编自在苏联这面镜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材料二 1935年6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访问苏联。他把自己敏锐的观察和思考,写入了罗曼罗

9、兰日记。在日记中罗曼罗兰写道:“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的、最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一方面又认为那里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必须承认这一切青年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的成就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这样的事,就会产生动荡。”摘自莫斯科日记: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材料三 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

10、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的苏联成为东西方人共同向往之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泰戈尔和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作为苏联经济学家的布哈林又看到了什么?从上述材料中你得出怎样的启示?(15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

11、要求各地都来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材料三 1985年,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开始进行经济改革。19861988年,苏联经济不但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2.8%,低于19801985年的3.2%,戈尔巴乔夫认为,

12、现行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请回答:(1)从三则材料看出,苏联三位领导人当时改革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4分)(2)从三则材料看出,他们各自的经济改革有哪些缺点?共同的不足是什么?(8分)(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8分)答案解析1.【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这一政策应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它本来只是为了应付战争,后来布尔什维克党想借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它的继续实施引起了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C、D两项错误。2.【解析】选C。从材料中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俄国占有一定的比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这应为新经济政策时期,俄国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

13、前提下,通过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变式备选】某同学在关于苏联(俄)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以下两段材料,其最合适的主题是( )A.由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B.由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C.由余粮收集制到农业集体化 D.由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解析】选A。根据第一段材料中“需要先进工人到所有一切运输和分配粮食和燃料的地点去”可知,说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从而排除D;根据第二段材料中“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可知,说的是新经济政策中的固定粮食税,从而排除B、C,

14、并再次否定D。3.【解析】选D。新经济政策是国家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从而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复辟资本主义”。4.【解析】选C。19131921年粮食产量下降主要是由一战和苏俄三年内战导致的,A项错误;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行,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提高,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B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在新经济政策停止后实行的,D项错误。5.【解析】选B。结合材料中的信息:“机器制造业和国防”即重工业方面占相当大比重,联系所学,这与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有关,于是

15、出现了材料中描述的状况。6.【解析】选B。本题考查农业集体化的影响。农业集体化是为工业化服务的,牺牲农业来支持工业的发展,并没有从根本上促进农业的发展,而且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误区警示】解答本题应结合材料理解“在这一领域所发生的一切”中“这一领域”指的是在农村里发生的一切,对应此时的政策应为农业集体化。7.【解析】选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于1918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行于19211929年,排除A、C两项。从时间上看苏联此时通过工业化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项可排除,答案为B。8.【解析】选C。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模式,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

16、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作家从苏联的建设中感受到了计划经济的力量。9. 【解析】选C。对应所学,本题考查苏联的经济改革,可首先排除A、B两项;C、D两项中的两个人物都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进行了改革,而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斯大林模式,而赫鲁晓夫改革则是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所以C项正确。【变式备选】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C.促进了苏联

17、重工业的发展D.冲击了斯大林模式【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进行改革,但由于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改革失败,但其改革措施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因此,D是正确答案。10.【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的信息:“物质利益原则”、“给予企业更多利润”,由此可以看出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为集体良好的工作”以及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仍在计划经济框架内。11.【解析】选A。由材料可知,20世纪70、80年代的苏联,尽管社会主义制度被宣传得无比优越,但普通人家的子女在社会中没有政治经济地位,生活困苦,没有机会改变命运。故B、C、D符合题意。

18、尽管A与当时苏联的社会现实符合,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12.【解题指南】从题干中的时间和叙述可以判断此大国为苏联,“船长”应为戈尔巴乔夫。【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题干中的“船长”应为戈尔巴乔夫,苏联走向衰败的历史根源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长期存在。D项过分夸大一个人在历史剧变中的作用,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13.【解析】本题综合考查苏联的经济建设。第(1)题了解此时期苏联的经济建设成就,对比此时期西方的经济危机,社会经济的破坏;第(2)题从经济建设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来分析和总结;启示方面主要是分析经济建设要符合经济本身的发展规律、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角度。答案:(

19、1)原因:20年代初:十月革命的成功,让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看到了新的曙光,因此成为他们的向往之地;30年代中期: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打击,法西斯主义兴起,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日渐凸显,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出,吸引了西方人对苏联的热情。(2)他们一方面看到苏联因掀起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建设高潮,充满青春活力而取得的工业成就;另一方面也看到集权体制和特权阶层形成,践踏民主的现象,并引起担忧。布哈林看到苏联没有按客观经济规律发展工业,发展的速度过快。启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国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民主

20、法制建设;要注重改善民生,协调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国民经济各部门应协调、平衡发展。14.【解析】本题考查苏联历史上的三次重要改革,要从所给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答题关键在于对不同时期的领导人进行客观全面地分析。答案:(1)赫鲁晓夫:农业;勃列日涅夫:重工业;戈尔巴乔夫: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各自缺点:赫鲁晓夫提出的目标不切实际,不顾自然条件的差异推行种植玉米,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勃列日涅夫与美国争夺霸权,进行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停滞不前,人民不满情绪高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实现“加快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经济增长率下降。共同的不足:没有真正解决因斯大林体制的僵化而导致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问题。(3)历史原因: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和一些政策上的错误。现实原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和主要原因。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等。高考资源网w w 高 考 资源 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