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期末复习题:1.3古代商业的发展.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779914 上传时间:2024-06-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期末复习题:1.3古代商业的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期末复习题:1.3古代商业的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期末复习题:1.3古代商业的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期末复习题:1.3古代商业的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期末复习题:1.3古代商业的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明初,东有马市,西有茶市,皆以驭边省戍守费。海外诸国入贡,许附载方物与中国贸易。因设市舶司,置提举官以领之,所以通夷情,抑奸商,俾法禁有所施,因以消其衅隙也。”据此推断明朝设立市舶司的目的是( )A有效贯彻海禁政策 B打击边疆走私活动C增加政府外贸收入 D实行对外开放政策2.史载,苏州吴江县在明成化时只有四镇三市,嘉靖时有四镇十市,清康熙年间又增至七镇十市。这一变化源于( )A.对外贸易的繁荣B.政府对商业高度重视C.商品经济的发展D.小农经济发展的推动3.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宋代城市商业发展”课题的过程中,搜集到了下列素材,你认为其中最有价值的是( )A司马光主编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2、B“南海一号”沉船打捞出的青花瓷片C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摹本 D苏轼的洞庭春色赋手迹拓片4.“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上述材料表述错误的是( )A. 士大夫成为商人主体 B.表明当时工商业发达C.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最有可能的朝代是明代5.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干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 )A.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B.农

3、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C.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D.传统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6.清代前期,中国的城市商业比较发达,政府的消费支撑着城市的繁荣。当时1400个小城镇,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有一半是府或者省治所在地,较大的城市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由此可见( )A.城市发展受社会体例的节制B.政府对城市经济生活管控严密C.商品经济发展催生近代城市D.繁荣的工商业市镇己开始出现7.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写道:“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以下对班固经济思想的理解准确且全面的是( )A.重视农业生产B.承认

4、商业的重要性C.继承重农抑商思想D.提出农商并重思想8.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大将军霍光以昭帝名义,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六十余人,讨论盐铁官营、酒类专卖等问题。这次盐铁会议( )A反映了汉朝朝议的民主作风 B说明政府干预市场色彩浓厚C体现了汉朝人才辈出的盛况 D标志着汉朝专卖政策的开始9.北朱中期,“罚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民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下列选项符合材料的是( )A.交子得到政府承认在全国流通B.交子可直接用于商品交换C.交子不能直接用于商品交换,是一种可以直接兑换成货币的证券D.交子其有股票的特征1

5、0.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都体现了当时艺术内容世俗化的倾向,其共同原因在于( )A.城市经济的发展B.社会思潮的变化C.社会上层的倡导D.传统文化的影响11.宋真宗时因“京师衢巷狭隘”,加以开广。由于店铺开设越来越多,有的店铺连通衢大道也要侵占一番,因而到宋徽宗时候,不得不征收“侵街房廊钱”。这反映出当时(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C.城市中坊市界限被打破D.官府不再监管市的交易12.“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首诗突出反映了当时扬州的繁荣,扬州的繁荣直接受益于( )A.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B.位于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C.隋炀帝曾多次巡游扬州(

6、江都)D.扬州经济富有特色,旅游资源丰富13.宋神宗时的都城开封,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市场上的商品有来自各地的粮食、牛羊、酒、茶瓷器等,还有来自日本、阿拉伯等国的货物。上述材料可以推断出当时( )A.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提高 B.经济政策相对宽松C.对外贸易呈现水陆并进 D.传统经济结构裂变14.一篇题为消失的城市的文章里,考察古代中国曾经存在,但至清代已经消失的那些城市。此文所谓“消失的城市”应主要分布在哪个地区( )A.浙江省B.陕西省C.湖北省D.广东省15.19世纪初期,超过六分之一的中国人口必须通过市场来获得口粮,这些人口包括了1000多万户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的农

7、户;同时,中国一半以上的农户不织布,必须从市场上购买所需要的棉布。反映了当时( )A.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农村商业化趋势加强C.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D.全国性市场已经形成16.汉武帝时期“建酒榷以赡边”对酒实行专卖,但十七年之后重新允许民间酿酒,自由买卖,而国家对酒征税。东汉政府沿用对酒征税的制度,但常因水旱灾歉,宣布禁止酿酒。两汉时期酒政的变化表明( )A.商业发展推动了政府政策调整B.酒税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C.重农抑商是政府决策主要依据D.酒政成为维护稳定的重要手段17.战国策载:“(战国以前)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战国时)千丈之城,万

8、家之邑相望(齐都临淄)甚富而实,临淄之途,车击,人肩摩,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牛鸡走犬,六博蹋鞠。”上述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有 ( )经济交流频繁 城市规模扩大 齐国是当时的霸主 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繁荣A B、 C、 D、18.明史中记载:明朝初年还没有使用白银作为货币的规定.到明英宗时规定“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这一规定( )A.意味着传统经济政策的改变B.使白银成为唯一的货币C.有助于白银的货币化 D.导致白银大量外流19.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

9、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农耕经济的领先B.自然经济的解体C.资本主义的萌芽D.重农抑商的风气20.关于明清时期商业繁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投放市场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C.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D.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在全国蓬勃兴起 21.运河为其流经地区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位于运河北段的通州已经成为北京行政副中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代流经山东境内的运河会通河段疏浚通航,徽商迅速在运河的这一区域开拓市场

10、。此后,晋商进入该区域。徽商晋商在运河区域的活动,刺激了当地人的经商热情,他们也结成商帮来往于运河各地。昔日埋头经史的儒生们也纷纷降尊纡贵,加入到经商行列。运河经过的区域是传统的农业区。明代以前,这里民好稼穑,俗尚淳厚。运河通畅以后,社会风尚习俗为之大变。万历藤县志记载:当时藤县民众“闾阎服饰,恣所美好,益僭滥”,“男子冠巾丝履,妇女珠翠金宝罗纨,但有财尽能索耳。此皆五十年前所无也。”乾隆临清州志记载临清风气是“士女嬉游,故户列珠玑,家称歌舞,饮食燕乐,极耳目之欢,”“仆亦绮罗,婢皆翡翠,陈歌设舞,不必缙绅。”时人叹息说“风俗自淳而趋于薄也,犹江河之走下,而不可返也。”摘编自李泉中国运河文化及其特点(1)依据材料一,概括运河通航给当地社会带来的变化。你如何看待时人对这一变化的评价?答案1.C2.C3.C4.A5.A6.A7.D8.B9.C10.A11.C12.B13.B14.B15.B16.D17.A18.C19.D20.D21.变化:外地商帮抢占当地市场,并且引起当地经商热潮;读书人也从事商业活动;当地人的生活风尚日趋奢华。看法:时人认为这是一种不值得提倡的风俗。实际上当时生活方式的变化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等级秩序。第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