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历史专题版大二轮专题复习冲刺教师用书 习题检测:专题11 困境中求机遇——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7784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6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历史专题版大二轮专题复习冲刺教师用书 习题检测:专题11 困境中求机遇——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0历史专题版大二轮专题复习冲刺教师用书 习题检测:专题11 困境中求机遇——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20历史专题版大二轮专题复习冲刺教师用书 习题检测:专题11 困境中求机遇——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20历史专题版大二轮专题复习冲刺教师用书 习题检测:专题11 困境中求机遇——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20历史专题版大二轮专题复习冲刺教师用书 习题检测:专题11 困境中求机遇——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2020历史专题版大二轮专题复习冲刺教师用书 习题检测:专题11 困境中求机遇——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2020历史专题版大二轮专题复习冲刺教师用书 习题检测:专题11 困境中求机遇——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2020历史专题版大二轮专题复习冲刺教师用书 习题检测:专题11 困境中求机遇——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2020历史专题版大二轮专题复习冲刺教师用书 习题检测:专题11 困境中求机遇——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2020历史专题版大二轮专题复习冲刺教师用书 习题检测:专题11 困境中求机遇——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2020历史专题版大二轮专题复习冲刺教师用书 习题检测:专题11 困境中求机遇——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2020历史专题版大二轮专题复习冲刺教师用书 习题检测:专题11 困境中求机遇——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2020历史专题版大二轮专题复习冲刺教师用书 习题检测:专题11 困境中求机遇——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2020历史专题版大二轮专题复习冲刺教师用书 习题检测:专题11 困境中求机遇——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2020历史专题版大二轮专题复习冲刺教师用书 习题检测:专题11 困境中求机遇——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2020历史专题版大二轮专题复习冲刺教师用书 习题检测:专题11 困境中求机遇——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2020历史专题版大二轮专题复习冲刺教师用书 习题检测:专题11 困境中求机遇——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2020历史专题版大二轮专题复习冲刺教师用书 习题检测:专题11 困境中求机遇——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2020历史专题版大二轮专题复习冲刺教师用书 习题检测:专题11 困境中求机遇——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模块三 多极化和全球化现代史专题11困境中求机遇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主干知识框架核心要旨归纳线索(一):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及运行机制的变化(1)19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世界一直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罗斯福新政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2)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20世纪70年代各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混合经济”开始出现;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重视发展第三产业与“新经济”。线索(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和实践(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

2、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2)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3)二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热考主题突破主题一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20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原因a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b直接原因:贫富差距过大,影响了消费市场;股市投机行为和过度信贷消费加剧矛盾。特点:来势猛、范围

3、广、时间长、破坏性强。影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或萧条;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政治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促使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出现。(2)罗斯福新政措施a整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等。b调整工业:加强政府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c调节农业: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整农产品结构等。d社会保障:实行社会救济,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以工代赈”;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等。影响a经济:一定程度上减轻经济危机的破坏,促进生产力恢复。b政治:缓和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c世界

4、: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70年代后进入“滞胀”时期,政府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福利国家”的建立缩小了贫富差距,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第三产业的兴起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改善了资源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1罗斯福新政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1)政治上:1787年宪法确立了国会、总统、最高法院三权分立、相互制约的美国政治体制。但是,在美国建国后一个很长时间里,“国会明显

5、居于支配地位”。从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始,在宪法框架内,总统越来越起着主导作用。(2)经济上: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大萧条背景下的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3)思想文化上:国家干预经济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指导思想;罗斯福新政加强社会救济,实行“以工代赈”,社会福利思想萌发,环保思想形成和发展;具有反传统、反理性特点,追求人类精神的彻底解放的现代主义流派盛行。2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四种经济思想和政策(1)重商主义(2)自由主义(3)凯恩斯主义(4)混合经济1(2017全国卷)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

6、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针对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的情况,美国总统呼吁“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体现了美国政府逐步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挥地方的自主性,以消除国家干预经济带来的弊端,故A项正确。“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是美国联邦政府的手段而非意图,故B项错误;美国联邦政府旨在减少国家对经济的

7、干预,而扩大福利政策覆盖的范围正是加强对经济干预的体现,故C项错误;美国联邦政府意在“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并非是要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故D项错误。主题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背景:国内战争爆发,为集中全国力量,战胜敌人。b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强制劳动。c评价: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力量,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a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b内容: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部分恢复和发展私营经济;恢复货币流通和商

8、品交换;实行按劳分配。c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d评价: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斯大林模式”a背景:1924年1月,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苏联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b基础: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c内容:产业结构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公有制,管理体制上实行计划经济体制。d评价: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

9、因。(2)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扩大农业、工业生产自主权,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勃列日涅夫改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突出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期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3)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5)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轻易改变改革的方向。(6)进行经济体制改

10、革的同时,要处理好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特别要保持政治的稳定。2(2019全国卷)表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500万1230万蔬菜与瓜类4700万1300万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苏联制定的煤钢等产量的目标基本上得以实现,但是以肉、蔬菜和瓜类为代表的民生指标却远远未达到,这说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重、农比例依然严重失调,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经济政

11、策的连续性,排除B项;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发展重点是在工业方面,排除C项;“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3(2017全国卷)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苏联将集体农庄的劳动报酬由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结合时间“1953年”可知,这一措施旨在调动农民的生产

12、积极性,改变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造成的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改变,故B项错误;该措施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但不能消除城乡之间的差距,故C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苏联已经实现了农业集体化,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高考考法研磨考法一拓展教材的宽度【典例1】(2019全国卷)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答案A命题分析材料突破传统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改革

13、一般是去国有化,而本题选材反其道而行之,拓展了知识的宽度提升历史思维要读懂材料信息,需转换思维。考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关注核心素养通过法国解决经济“滞胀”时所走的弯路,认识改革的曲折与艰巨,坚持改革道路【典例2】(2018全国卷)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据上表可知,当时美国()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答案C命题分析特定的“时空”19291931年的美国特别的“表现”工人的周工资不断下降。拓展了教材的宽度特有的“背景”造成资本主义世界大恐慌、大萧条的经济大危机考法二延展知识的长度【典例3】(2016

14、全国卷)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答案B命题分析强化时空观念显性时空:1928年的苏联;隐性时空:1932年的美国,隐含了经济大危机注重比较思维苏联“一五”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而同时期的美国经济则走向萧条,通过对比分析社会制度的利弊。延展了知识的长度考法三挖掘认知的深度【典例4】(2018全国卷)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

15、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答案A命题分析命题重点依旧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计划经济创设情境转换不是传统的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建设情境,而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工业化建设的情境注重以史为鉴苏联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对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典例5】(2017全国卷)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

16、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答案D命题分析史料辨析知其短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史料解读求其信任何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的,史料解读需剔除干扰信息和错误信息史料推论循其理推导过程必须有着清晰的内在推演思路,“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这就挖掘了认知的深度【典例】(2016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

17、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

18、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分)规范解答第一步:审思设问,明了方向,确定答题范围第二步:分析材料,联系所学,确保答全要点第(1)问第一小问:“共同目的”分析第(1)问第二小问:“救济方式的异同”分析第(2)问:“发展”分析第三步:组织答案提示词化、序号化、段落化、要点化,书写工整(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

19、传统文化。(2)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计划和市场相调节的资本主义世界和“轻重难调”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是本专题的热考点。在备考时,要重点关注与当前社会热点联系密切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保障、“混合经济”以及苏联工业化建设中的经验教训,从体制创新、科技推动等角度理解经济模式转型的积极作用,同时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各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独特性,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识作用。专题作业一、选择题1(2019衡水高三一模)1930年5月,纽约警方向社会公布了一批揭发材料,声称苏联政府企图通过援助美国共产党来颠覆美国政府,虽然事

20、后这些材料被证明是伪造的,但美国政府仍然收紧了有关苏联公民前往美国的政策限制。据此可以推知()A美苏争霸加重政治紧张局势B美国政治经济困局造成政府敏感C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受挫D意识形态对立阻断国际人口流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但美国政府仍然收紧了有关苏联公民前往美国的政策限制”及所给时间“1930年”可知,当时美国经济大危机造成的政治危机使美国高度敏感,故选B项。美苏争霸发生于二战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并没有受挫,故排除C项;根据材料“收紧了有关苏联公民前往美国的政策限制”可知,美国政府只是限制苏联的人口流动,并没有阻断国际人口迁移美国,故排除D项。2(2019成

21、都高三模拟)资中筠在美国十讲中指出:“新政在美国历史上既无先例可循,也没有系统的经济理论作为基础。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任何一批政策法令的颁布实施,都不是事前计划好的,都是应急性的、试验性的。”作者意在强调罗斯福新政()A基于实际的灵活性 B整顿措施的系统性C脱离理论的盲目性 D取得成功的偶然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任何一批政策法令的颁布实施,都不是事前计划好的,都是应急性的、试验性的”可知,罗斯福新政是基于实际的政策,具有灵活性,故选A项。根据材料“既无先例可循,也没有系统的经济理论作为基础”可知系统性的说法错误,故排除B项;罗斯福新政没有系统的经济理论作为基础不代表其具有脱离理论的盲目性,故排

22、除C项;偶然性的说法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D项。3罗斯福新政时期某艺术家的歌曲唱到:“这样的一天总会到来:USA再加上一个S,变成美利坚苏维埃。土地归农民所有,工人是工厂的主人,我们掌握了大权,USA变成USSA。”歌曲反映出当时()A美国放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B一些美国人对新政的本质认识不清C新政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人的处境D新政的实施缓解了美国的阶级矛盾答案B解析罗斯福新政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实行社会保障,挽救了经济危机,但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不会出现“土地归农民所有,工人是工厂的主人”的类似苏维埃国家的现象,B项正确。4美国学者狄克逊韦克特的大萧条时代中提到:“在新政的这段蜜月

23、期里,总统(罗斯福)和人民之间是真正的爱情婚配,双方也许都有少许的不理性,相信对方是绝对可靠的但话说回来,爱情毕竟是超越逻辑的。”这反映出“新政”()A违背了自由主义的经济理念B整顿金融获得银行家的支持C站在了垄断资本家的对立面D维护了广大劳工的一些权利答案D解析新政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广大劳工权利,得到了民众的支持,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罗斯福通过新政得到了民众的支持,与自由主义的经济理念无关,故A项错误;罗斯福整顿金融得到银行家的支持不属于广大人民的范畴,故B项错误;新政加强对经济的管理,建立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5(2019安徽六安三校高三验收)下表是19601980年世界范围产

24、业结构发展概况表。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B战后世界的工业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C世界各国农业生产普遍呈现出衰退趋势D发达国家经济出现第二个“黄金时期”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19个发达国家中,第三产业占到了62%,而在33个低收入国家中,第三产业只占到了19%,这说明第三产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故选A项。表格反映的是三大产业的比重变化,无法得知实际的发展情况,排除B、C、D三项。6(2019贵州高三质检)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开始实施其国有化竞选纲领。在此期间,工党政府陆续颁布了8个重要的国有化法令,包括将英格兰银行收归国有,并使之具有中央

25、银行资格。具体可知英国()A深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B政权性质已经发生改变C采取国家干预经济措施D出现经济“滞胀”现象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开始实施其国有化竞选纲领”可知,英国工党对经济采取了国家干预措施,故选C项。英国工党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但并不能说明深受罗斯福新政影响,罗斯福新政中没有采用国有化的措施,故排除A项;政权性质已经发生改变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1945年的英国并没有出现经济“滞胀”的现象,故排除D项。7(2019河北高三专家预测)日本在19481949年两次编制经济复兴五年计划试行方案,法国从1947年起相继编制过七个中期经济计划,联邦德国和意大利从1967年起都编制

26、了类似的计划。这些做法()A表明国家推行指令性经济B主要作为经济参考指标C造成国家沉重的经济负担D导致国营经济效益低下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战后日本、法国等国家通过编制计划制定经济发展目标,作为经济参考指标,因此B项正确。推行指令性计划的是苏联,不是日本、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A项错误;编制计划与造成经济负担沉重没有必然关系,C项错误;编制计划与国营经济发展情况也没有直接关系,D项错误。8(2019广东东莞高三最后一卷)如图为部分年份俄国的工业生产情况图(以1913年为100),图中1920年工业生产情况出现的因素是()A推行五年计划刺激工业发展B当时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C解除了大部

27、分小企业的国有化D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答案B解析从图中可知,1920年俄国的工业产值处于历史低点,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俄国正在进行国内战争,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故B项正确。A、D两项是斯大林时期的措施,排除;C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9(2019天水一中高三最后一模)1927年苏联第聂伯河水电站开始动工建设。它借鉴了加拿大阿达姆伯克水电站和拉加贝尔水电站的建设经验,由苏联水利建设专家设计、美国水电专家小组指导。历时5年,先期5个发电机组建成投产。据此可知当时()A美苏两国由对手变成盟友B苏联推崇市场经济体制C新经济政策影响并未消失D苏联工业位居世界第二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

28、,第聂伯河水电站的修建借鉴了加拿大阿达姆伯克水电站和拉加贝尔水电站的建设经验,并且得到了美国的技术指导,这种做法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结合材料时间1927年,可见新经济政策影响并未消失,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927年是斯大林执政时期,当时计划经济模式正在形成,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苏联工业在世界的地位,且1937年苏联工业才达到世界第二,排除D项。10(2019山西三模)1932年,国家允许农民在所谓的集体农庄市场上对其剩余农产品进行贸易往来,计划征收的粮食配额从1810万吨减少到1490万吨,计划五年内将工业消费品的产量提高134%,农产品的产量增加177%,住房空间扩大40%。这表

29、明当时苏联()A肯定和继承了新经济政策B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协调C注重民众生活状况的改善D经济发展模式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时苏联征收的粮食配额大幅下降,允许农民交易剩余农产品,大幅度提高工业消费品、农产品的产量和扩大住房空间,表明苏联政府有意识地注重改善民众的生活状况,故选C项。1928年后新经济政策实际上已停止,当时推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重工业的发展数据,不能得出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协调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具体做法的变化,而不是发展模式的变化,排除D项。11(2019黑龙江哈三中一模)1935年8月30日到31日夜间,苏联采煤工斯达汉诺夫利用老式

30、风镐,创造了5小时45分采煤102吨的记录,超出当时普通定额的13倍,其本人成为全苏工人学习的榜样。这说明了()A苏联工业技术水平大幅提高B新经济政策获得民众广泛支持C工业化建设中工人热情高涨D苏联农业发展的速度相对缓慢答案C解析材料“苏联采煤工斯达汉诺夫利用老式风镐,创造了5小时45分采煤102吨的记录,超出当时普通定额的13倍,其本人成为全苏工人学习的榜样”表明工业化建设中工人热情高涨,故选C项。A项与“利用老式风镐”不符,排除;此时新经济政策早已结束,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农业状况,排除D项。12赫鲁晓夫提出“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口号,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代之以“发达社会主义”的提法,1

31、967年宣称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两个口号都()A具有开创性、探索性、创新性的特征B与美苏争霸中苏联居于优势密切相关C是“加速发展战略”在改革中的运用D体现了苏联领导人对国情的片面认识答案D解析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口号说明两人当时对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认识不充分,故D项正确。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在此之前已经提出,不具有开创性,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守势,故B项错误;“加速发展战略”是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提出的,故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9山东枣庄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的统治受到威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32、”失利,被迫长征,力量削弱,蒋介石以为除去了心腹之患。国内外政局的变化促使南京国民政府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国内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来。1935年4月,蒋介石在贵阳发表谈话,提出要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同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提出要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结合起来,尤其把重工业的建设放在首位。由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加上调整进出口关税,币制的统一,工业、农业、交通等其他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得到了某些发展。全面抗战爆发打断了这一运动,但它仍为后来国民政府在全面抗战期间运用行政力量干预经济生活以适应战时需要提供了某些范本。摘编自中国军事经济全史材料二罗斯福大胆

33、地采取了一些促使经济通货膨胀的措施,缓解由大萧条引起的饥饿状况。他的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这个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项目被称为“新政”。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很久。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大规模的军费开支对结束美国范围内和其他地区的大萧条起到了比新政或者类似的措施更加重要的作用。摘编自新全球史(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归纳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和作用。(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

34、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美经济政策的共同特征,分析造成两者不同结果的原因。答案(1)背景: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南京国民政府中央权威加强。美国:经济危机打击严重;人们对于自由放任政策不满。作用:中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国防力量;影响了后来的政策。美国: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改变了原有的联邦运行机制。(2)共同特征:国家干预。原因:中国:日本侵华战争的破坏;国内工业基础薄弱。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新政措施得力;完备的法治;雄厚的经济基础。解析第(1)问,从材料“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的统治受到威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力量削弱,蒋

35、介石以为除去了心腹之患”“工业、农业、交通等其他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得到了某些发展。全面抗战爆发打断了这一运动,但它仍为后来国民政府在全面抗战期间运用行政力量干预经济生活以适应战时需要提供了某些范本”中来分析概括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背景和作用。从材料“罗斯福大胆地采取了一些促使经济通货膨胀的措施,缓解由大萧条引起的饥饿状况”“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很久。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大规模的军费开支对结束美国范围内和其他地区的大萧条起到了比新政或者类似的措施更加重要的作用”可以得出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和作用。第(2)问,根据材料“国内外政局的变化促

36、使南京国民政府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国内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来”“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可以得出第一小问的答案。根据所学知识从20世纪30年代中美两国的具体状况来分析原因。14(2019湖南衡阳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危机爆发后,胡佛政府通过斯姆特霍利法,将进口商品的关税大幅度提高,但很快遭到其他国家报复性措施,以致国内经济形势持续恶化。上台后的罗斯福推出“3R”新政即复兴、救济、改革。为保障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政策的落实,罗斯福通过“炉边谈话”不断宣传和解释“新政”,逐渐破除了传统自由主义的束缚,为美国政府缓解危机走出困境起到了积极作用,还造成了战后美国经济长

37、期上升的总趋势。摘编自康拉德布莱克罗斯福传等材料提供了罗斯福新政的案例,蕴含了国家应对危机和改革复兴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世界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示例一启示:加强国际合作是应对危机的有效措施。说明:大危机发生后,资本主义国家各自为政,为保护本国市场,纷纷高筑关税壁垒,掀起了贸易大战与关税大战,加剧了世界经济的衰退。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势力疯狂侵略扩张,对整个世界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二战中,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最终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小结:面对全球化加快发展的趋势,加强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必然选择。示例二启示

38、:改革是应对国家危机的必由之路。说明:1920年底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危机与经济困难。列宁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保证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工农联盟政权的巩固。20世纪30年代,面对大危机的冲击,罗斯福推行新政,通过全面干预经济稳定了美国的民主政治秩序,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向复苏。小结: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调整生产关系是应对危机的重要手段。解析根据材料中胡佛的错误措施导致其他国家报复,而使经济形势恶化,得出启示一:加强国际合作是应对危机的有效措施。根据材料“为保障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政策的落实,罗斯福宣传和解释新政,造成了战后美国经济长期上升的总趋势”,得出启示二:改革是应对国家危机的必由之路。其他启示言之有理也可。说明要紧紧围绕启示,如启示一,可以举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胡佛的措施没有加强国际合作带来的后果,反法西斯战争中国际有效联合取得积极成果,最后做一个总结。启示二,联系世界史中的成功改革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新自由主义等等分别阐述其如何战胜危机,最后进行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