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4 ,大小:1.12MB ,
资源ID:277471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7747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8届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习题 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8届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习题 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

1、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时序要清线索要明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呈现出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有所发展但受经济政策制约的特征。可按以下四条线索进行整理。线索一:古代农业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线索二: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线索三:古代商业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

2、格到宽松的过程。线索四: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第13讲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1)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的发祥地之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形成并日臻成熟。(2)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所有制

3、。从春秋战国时起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土地国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4)中国古代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古代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中取得突出成就,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5)中国的手工业长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始终是农业经济的附属存在,明清时期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受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中国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一、“你耕田来我织布”的田园风情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一、生产模式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1概念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综合技术体系。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4、是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农业体系的总目标,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2表现(1)农业起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地域差别:南稻北粟,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主要家畜: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2)从耒耜到曲辕犁原始农业: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精耕细作:春秋战国出现了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秦汉以后,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唐代,出现了曲辕犁,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灌溉技术:灌溉工具有翻车、筒车等。(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大禹治

5、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兴修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西汉时期建成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古代农学著作中包含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3影响(1)精耕细作为中华文明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并对亚、欧农业生产产生深远影响。(2)中国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局限性或不足,是导致中国在传统社会逐步落伍的重要原因。二、经营方式从“千耦其耘”到“男耕女织”1“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由于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1)形成原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土

6、地所有制的确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发展使劳动者有能力进行独立的生产活动。政府为保证财源,多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2)特点自给自足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男耕女织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与合作脆弱性规模小、水平低,抵御天灾、人祸(苛政、土地兼并等)的能力差落后性生产工具简单,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3)地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传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中国专制集权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阶级基础,关系到古代经济的繁荣和政权的安危。3地主庄园经济(田庄经济)(1)概

7、念田庄是汉代地主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占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众多的依附人口,是一个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实体。(2)形成西汉后期以来,有权有势的大地主都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佃农,至东汉时,出现了大量的地主庄园。对地主庄园而言,属于田庄范围的田地不仅为地主所有,而且其中的山林川泽也为地主霸占。在地主庄园内,绝大多数农民是地主的佃客,实际上是农奴。山林川泽的私有化和农民的农奴化,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标志。(3)生产方式在地主庄园中,以满足地主的生活和享乐需要为目的组织生产。汉代田庄是“一个基本自给自足的半封闭式经济单位”。田庄内部能够“闭门成市”,甚至可以“有

8、求必给”,即农林牧副渔诸业并兴,又有做功“巧不可言”的手工业,其基本生活消费,可以不依赖田庄以外的市场,但其剩余产品也进入商品流通之中。(4)影响在田庄里,剥削者和劳动者每每是聚族而居,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田庄就是一个相当完备的微型社会,甚至是“独立王国”。东汉地主田庄的大量存在,使东汉社会的发展不是表现为封建国家的强大和统一的巩固,而是表现为封建国家的贫弱和政治局势的不稳定。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从“国有”到“私有”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2夏商西周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1)确立:春秋时期的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

9、法性;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2)类型: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专制王朝生产关系的基础。农民占有的土地较少,为了生存,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把部分劳动成果作为地租交给地主。(3)问题: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原因在土地私有制下,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加上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影响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导致租佃关系出现并日趋普遍化,引起阶级矛盾激化和农民起义措施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收取赋税等结果起到了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

10、土地的兼并4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1)王田制(王莽时期)把民间的田地更名为“王田”,归国家所有,禁止自由买卖。从形式上看与井田制相似,但本质上属于地主土地所有制。目的在于托古改制,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由于脱离社会实际,并招致豪强地主阶级的反对而失败。(2)屯田制(曹魏时期)国家以军事强制形式要求士兵或农民垦种荒地,生产军粮或征收田租的土地制度。屯田制对解决军粮供应、安置流民和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曹魏、金朝、元朝、明初、清初都实行过屯田。(3)均田制(北魏到唐朝前期)是在不触动原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农民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的一

11、种土地管理制度。均田制的推行是以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为前提的,并没有取消土地私有制,更没有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国家兵役、徭役的征发和国家的财政收入;但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佃农,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加强。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实行两税法,均田制被废止。5宋元以来的土地制度和租佃关系(1)土地私有制化日趋明显宋代奉行“不抑兼并”,此后,我国的封建土地私有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国家和皇室保有大量土地,这些土地以“皇庄”“官庄”的名义出现;由大地主兼并土地而建成的则为“私庄”。宋代在法律上明确规定土地买卖合法化,对于土地契约也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元朝建

12、立后,继承实行不限制私有土地买卖和兼并的政策。明代清丈土地,绘制“鱼鳞图册”,确定土地的私有权。清代实行“更名地”,康熙八年(1669年),将明代各藩王田产分归现佃户所有,并将其编入所在州县缴纳赋税,此后又推行“摊丁入亩”。但土地私有制始终是土地制度的主体。(2)租佃关系的出现日趋普遍化概念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制,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产生战国时期发展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的现象比较普遍;宋代,租佃经营仅次于自耕农形式普及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特点在租佃制下,地主与佃农虽然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但佃农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

13、定的权利,而且在支配产品方面也获得了适当的自主权作用租佃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四、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由人丁到财产的标准转变1概念赋役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为巩固国家政权而向人民征课财物、调用劳动力的制度。赋税主要是田亩税,有时还包括人头税和资产税。役,亦称徭役,即在位统治者强制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杂役和军役。2中国古代重要的赋税制度(1)“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2)编户制度是汉代对百姓的一种严格的管理制度,也是比较完备的赋

14、税制度。被编入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他们依据人口和资产向国家承担人口税、田租、徭役和兵役,国家对他们控制十分严格。(3)租调制东汉末年,曹操进驻冀州后试行户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每亩土地征收田租谷四升,每户征收户调绢二匹、绵二斤。户调取代汉代沉重的人头税,对农民有好处,也有利于大族豪强庇荫佃客。北魏均田制规定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租(即土地税,征粮)和调(即户税,征布帛),还要服兵役和徭役。北魏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二石、调帛或布一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4)租庸调制隋唐时期推行,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

15、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庸”。这样,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5)两税法天宝年间(唐玄宗年号),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实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它的实行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扩大了税源,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正式废除

16、。(6)“一条鞭法”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全国推行,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一条鞭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纳银代役的规定,说明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7)“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康熙时进行局部试点,规定以1712年为界,今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废除了新生人口的人头税。雍正时期,在全国推行,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之中,征收统一赋税。“摊丁入亩”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头税,进一步放松了农民

17、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使中国人口迅速膨胀,增加了大量劳动力,有利于当时国家的发展。3认识我国的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相适应,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我国赋税制度的变化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是以人丁为主逐渐变为以土地为主,说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一是纳税物品由实物和力役为主逐渐变为货币地租,说明我国商品经济在不断地发展。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君主专制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认为,历代赋税改革虽短期内减轻了农民负担,但随后又增长到比改革进行前更高的水平(这一定律后被学者总结命名为“黄宗羲定律”)。综上

18、所述,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过程,可以绘制如下示意图:五、古代经济重心的变迁由北方到南方1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先后形成过两个中心黄河流域是我国最早的经济重心,魏晋南北朝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在南宋至元朝,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到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并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2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朝代表现特征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

19、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3)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民的南迁。南移趋势往往在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3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多重影响(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2)对

20、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究主题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史料一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摘自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文综T24教你读史史料一中吕氏春秋上农是战国末年吕不韦组织编写,由此可断定时间。史料反映了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

21、产效率的提高。思考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春秋战国时期,推动农业耕作方式由集体耕作制向个体耕作制转变的主要因素。提示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史料二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王家范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史料三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教你读史史料二信息“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体现了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个体生

22、产。史料三主要论述了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的生活、生产状况,从本质上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思考根据史料二、三,概括古代小农经济有哪些显著的特点?提示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负担沉重的赋税徭役,土地兼并严重,具有脆弱性。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1基本特点(1)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3)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4)脆弱性:是一种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等特点的简单落后的小生产模式。(5)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

23、(6)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2影响因素(1)生产力因素: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土地制度等。(2)小农经济自身特点:自给自足、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抗御天灾人祸能力差等。(3)政府政策因素:封建政府为保证封建统治的稳固,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4)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严重的自然灾害。1(2017河南中原名校联考)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 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2.89石)。”这说明()A铁

24、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 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解析:选B精耕细作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中战国初期到西汉粮食亩产量的大幅提高,正说明了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2(2016永州模拟)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映了()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解析:选C上述规定保障了农业生产需要的畜力,体现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3(

25、2017安徽六校联考)统一后的秦,除皇室以外,明显有军功地主和宗法地主两类,前者主要来源于秦国,后者是原六国依靠宗法血缘关系的地主、贵族,两类地主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土地。这表明()A宗法制度顽强存续 B封建土地制度占据主导C秦尚未真正完成统一 D秦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解析:选B根据“两类地主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土地”可知,地主土地所有制成为社会的主要方式,故B项正确。4唐代中叶,“官授田之法尽费废,则之所谓输庸调(纳税服役)者多无田之大矣”,有官员认为“按籍而征之”的传统方法弊病重重。为此,政府纳税改革的合理方向应是()A减免纳税 B按人纳税C加征商税 D按地征税解析:选D题干中提到税制的弊端是“输庸

26、调(纳税服役)者多无田之大矣”,并不是赋税过重,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按籍而征之的传统方法弊病重重”说明按人头征税已不可取,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出现了“多无田之大矣”的现象,说明与土地有关,与商税无关,故C项错误,D项正确。5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A小农经济具有极强的稳定性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D小农经济生产工具简单解析:选B小农经济靠天吃饭,容易受到自然条件、国家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小农经济可以通过简单的劳动

27、工具就能够组织生产,体现了其顽强生命力,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小农经济的软弱性,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生产工具简单是材料的表象,而非实质,故D项错误。6(2017湖南十三校联考)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的经济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A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B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C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D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解析:选D题目中强调的是京杭运河对北宋朝廷的重要性,故A项错误;材料说京杭运河是北宋朝廷的生命线,北方的京师依赖南方的粮食,并没

28、有体现京杭运河是交通枢纽,故B项错误;京杭运河属于水利工程,不属于都城防御,故C项错误;北宋时,北方的京师依赖南方的粮食,表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故D项正确。二、“享誉世界”的名片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1主要部门(1)金属冶炼青铜冶铸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成熟,被称为“青铜时代”钢铁冶炼产生: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燃料: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北宋时,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2)丝棉纺织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汉代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唐代出现缂丝技艺棉纺织业元代黄道婆全面推广棉纺织先进技术,松江在元明时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

29、中心,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3)陶瓷制造制陶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制瓷东汉晚期人们烧出成熟的青瓷;南北朝时期人们成功烧制出白瓷;元代开始出现彩瓷2经营方式(1)家庭手工业特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其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影响:对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2)官营手工业概况: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到明代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特点:产品主要是满足王室、官府和贵族的生活需要,不计成本,不进入市场。资金雄厚,规模较大,分工细密,从征役制发展到雇募制。(3)私营手工业概况:

30、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蓬勃兴起;唐宋以来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明中叶以后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特点: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3民间手工业发展艰难的四大原因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私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4.中国古代手工业长期领先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条件政治条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经济条件农业的发展特

31、别是经济作物的推广,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农业动力革新的要求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市场5“工官”制度的利与弊“工官”制度对手工业经济的发展有利有弊。从汉武帝开始,那些有利可图的行业,都归官办,由政府垄断。“工官”专门负责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其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但是技术工艺的传承具有封闭性,往往导致失传。唐代已有工匠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定期服役的制度。探究主题古代中国的名片:手工业的发展史料一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官。凡执技以上市者,不贰市、不移官。礼记王制史料二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孟子史料三鲁人善织屦(麻、葛

32、等制成的单鞋底),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赤脚)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战国韩非韩非子说林上思考史料一、二、三分别反映的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提示官营手工业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家庭手工业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民营手工业由民间商人经营,产品投放市场。史料四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营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营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起

33、,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范文澜中国通史教你读史史料反映了明清时期工匠地位的变化,实质说明了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的松弛,这是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思考根据史料四,指出明清时期工匠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提示变化:从定期服役到纳银代役到完全废除匠籍;政府对工匠的人身控制逐步松弛。影响:提高了手工业者的生产积极性;客观上为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2)手工业技术先进。古代中国手工业技术

34、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国家。(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4)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民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7)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1西汉时期,先前大量使用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退出历史舞台。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是()A经济发展导致铸币铜料紧缺B农耕工具革新推动兵器革新C火药应用改变传统战争样式D铁业官营促进冶铸技

35、术进步解析:选D据材料“西汉时期,先前大量使用的青铜兵器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退出历史舞台”,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铁业官营促进冶铸技术进步,故D项正确。2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公输班被誉为木匠祖师,他发明了锯子、刨子、钻子、凿子、铲子等木工用具。这些发明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小农经济的发展B铁制工具的普遍推广C冶金技术的进步 D“百家争鸣”的出现解析:选C材料中木工用具的不同形制需要有质量较高的钢铁,它们的出现是以冶铁技术的进步为前提的,故C项正确。3(2017河南八市质检)唐初官营手工作坊中的劳动者,主要是官奴婢与刑徒、番户和杂户,没有人身自由;也有少量的短蕃匠(可纳资代役)和雇匠(政府出资招雇的匠人)

36、。北宋官营作坊役使的工匠,有从军队调来仍隶名军籍的军匠,也有从民间雇来的雇匠,此外还有一种当行差充的工匠,称“当行”或“麟差”,“当行”工匠需付给一定的“雇值”。据此可知()A工匠身份的变化是促使北宋手工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B北宋工匠所受的封建人身束缚有所松弛C北宋手工业生产超过了唐朝D北宋的官营手工业处于优势地位解析:选B根据材料“北宋当行工匠需付给一定的雇值”得出北宋官营手工业工匠人身相对自由,故B项正确。4(2016德州模拟)从明朝后期到清初,“苏湖熟,天下足”逐渐变为“湖广熟,天下足”,江南地区的粮食甚至需要其他地区接济。这主要是因为江南地区()A手工业发展引起农业种植结构变化B工商业

37、市镇大量兴起C摊丁入亩导致了农民赋税负担加重D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解析:选A手工业发展引起农业种植结构变化,进而引起农业种植的区域变化,故A项正确。5.(2017河南天一大联考)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舂米拓本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工商食官下的手工业劳作B地主田庄里的集体协作劳动C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D精耕细作农业生产场景解析:选B工商食官盛行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瓦解,故A项错误;画像中有多个劳动力在进行集体劳作,体现了大地主田庄集体协作的情形,故B项正确;图片中有多个劳动力与小农经济的规模小等特点不符,故C项错误;精耕细作属于农业的范畴,而材料中的画像是属于手工业的范畴,故D项错误。

38、6据上海县志记载,嘉靖时上海县“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浙江通志亦云,万历时嘉善县“纺织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材料反映出()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B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变化C纺织业是主要的手工业部门D家庭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解析:选B材料信息“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男妇或通宵不寐”,可知男耕女织生产方式发生改变,故B项正确。本讲命题点研究20102016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纲 卷别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全国卷2015小农经济;2015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2015经济重心南移;2016汉代庄园经济

39、;2016人口问题全国卷2013宋代“不抑兼并”;2015唐宋经济重心南移;2016宋代土地政策调整全国卷2016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全国卷2012抑制土地兼并2010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考情分析本讲知识点在新课标全国卷的考查中,考频最高的为古代土地政策与农业发展的表现,古代手工业的发展鲜有考查。从考查方式上看,命题呈现出“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特点。从命题立意上看,凸显核心素养,重视方向引领,以古今贯通的方式考查人口膨胀和压力的问题,更是体现了社会热点。选择题考查趋向研究洞悉命题人的命题意图,解题最快捷(一)主干知识迁移考1(2015全国卷)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

40、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解析:选A本题迁移考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推广和小农经济的形成。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2(2016全国卷)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解析:选B本题迁移考查宋

41、代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高度集中,租佃制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故B项正确。新课标全国卷对农业的考查,偏重于古代农业政策与农业发展状况,这也是复习备考的核心所在。从命题的角度来看,注重从经济文明演进的角度考查农业发展的影响;注重从农户角色的变化角度考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变化。不管题目选材如何变化,所考查的知识点都在书中,读懂材料,精准迁移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二)能力方法灵活考3(2015全国卷)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

42、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解析:选B本题考查了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以江苏为代表的南方在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增加,表明随着唐代以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故B项正确。4(2016全国卷)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了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画像砖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对研究汉代的经济生活、典章制度、风俗习

43、惯等是不可多得的图像资料。此图反映的是集体劳动的场景,反映出汉代豪强地主在庄园内驱使农民集体生产的情形,故D项正确。5(2012全国卷)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解析:选C本题考查了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历史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是“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的原因是“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田宅逾制”,说明汉武帝

44、的做法是要抑制豪强,其目的是缓解土地兼并,C项正确。新课标全国卷在重视考查主干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拓展挖掘教材之外知识,以补充完善古代史的知识体系。如以农事图为载体(汉画像石),考查岳麓版、人教版教材未涉及的知识点汉代庄园经济,体现了新高考“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的素养立意的命题趋势。(三)历史价值观引领考6(2015全国卷)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解析:选C东南沿海地区的民

45、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反映出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历史价值观的引领,或在阅读题干信息的过程中,或在解答试题判断选项的过程中。历史价值观是高考素养立意的重要要求。如“民间崇拜”题反映了妈祖、临水夫人信仰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心理,她们是人们对真善美的呼唤和理想愿望的寄托。它来自民间,又被朝廷所认可,其精神不仅对家庭、社会有积极意义,更重要的具有传统美德。(四)学术成果创新考7(2015全国卷)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解析:选C农业技术进

46、步会推动农业发展,也会使更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带来商品经济发展,是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C项正确。8(2013全国卷)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解析:选D宋太祖曾经说过:“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耳”,有鉴于此,宋代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措施,其后果必然是导致土地兼并严重,从而导致租佃关系盛行,自耕农经济衰退,D项符合题意,C项表述错误;宋代中央集权强化,A项表述错误;材料未涉及流民问题,排除B项。多年来,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关注和探求唐宋之际所发生的巨大社会

47、变革,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及论证。对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来说,高考的时代特征还体现为对古今中外社会转型时期的重点关注,很多命题是基于这一学术成果的发展基础之上的,体现了高考改革与学术发展的同行。(五)社会热点隐性考9(2016全国卷)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选A明朝中后期江南农村的雇工佃户,由勤劳、柔顺到懒惰、骄纵,雇工本身的劳作态度,雇工对地主的态度都发生了变化

48、,佃户对地主的依赖关系松弛,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会吸纳周边农村地区大量人口的就业,会导致农业生产人口的大量下降,农村会出现“用工荒”,因而农村雇工的地位提高了,故A项正确。用工荒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现象,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新现象。高考题干材料讲到农村地区雇工的懒惰、骄纵,其背后隐藏的是农村劳动力的供求矛盾以及农村的劳资矛盾,这些矛盾属于社会矛盾;高考从社会生活的角度考查明末“用工荒”的原因,将社会热点融于历史问题的考查之中,润物细无声,非常巧妙。热点演练1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

49、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A精耕细作B刀耕火种C男耕女织 D自给自足解析:选A根据材料“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可以看出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项正确;刀耕火种是粗放型农业,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男耕女织强调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不符合材料,故C项错误;自给自足强调自足性,是自然经济的主要特征,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2元代王祯农书描述曲辕犁:“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阔狭不等,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这说明曲辕犁()A在元朝开始用于农业B只适合南方水田C使传统耕作技术成熟D变革了耕作方式解析:选C曲辕犁是唐朝发明并用于农业生产,故A项错误

50、;曲辕犁虽然出现于长江下游一带,但是技术可以传播与交流,曲辕犁具有普遍适用性,“只”字绝对化,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可以看出,使用曲辕犁的方便性,故C项正确;曲辕犁只是使犁的构造发生改变,并不能改变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故D项错误。3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西汉、西晋时期秦岭淮河以北、以南郡数统计表 全国所辖郡数 秦岭淮河以北郡数 秦岭淮河以南郡数 西汉 103 74 29西晋 162 86 76A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B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C西汉时的疆域比西晋小D经济中心实现了南移解析:选A根据材料所给数据,不同时期北方和南方郡数统计,由西汉时期的7429到西晋时

51、期的8676,说明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故A项正确。4据研究,南北朝中期,政府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这些制度的出现说明()A民间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B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C盐铁官营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D官营手工业者由籍匠变为丁民解析:选B材料涉及政府对手工业的管理,并未涉及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故A项错误;据材料“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可知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盐铁官营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官营手工业者由籍匠变为丁民,故D项错误。5隋唐时期,造纸、冶铜、制棉等行业出现了行会,并有公推的长老,对内掌管行务,对外负责处理

52、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这反映了隋唐时期手工业()A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 B突破了政府管理C注重加强与市场联系 D部门间联系减弱解析:选C根据题干“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知手工业中的行会的作用对外是协调行业之间以及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说明行会注重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故C项正确。非选择题增分研究全国卷40题、41题答题规范第40题典例精选(2016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

53、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

54、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据康有为全集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高分建模(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准确审题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答案在哪里怎么答答案范围答什么答多少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原因及其影响12分,68个点规范答题确保答题要点对而全问题分层信息把握层意概括归类原因材料一“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社会稳定

55、国家的统一与稳定;税收制度的变革;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引进推广;开垦荒地,耕地面积增加“清朝取消了人头税”赋税制度的改革“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农业的精耕细作“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高产作物的引进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开垦荒地,耕地面积增加影响所学政治上中央集权加强,国家统一稳定;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农耕经济发达材料一人口从1.8亿增加到4亿之众人口膨胀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尖锐;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土地过度开发,环境遭到破坏“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田地贵少,寸土为金”地少价高水土流失和草原沙

56、化现象凸显土地过度开发,环境遭到破坏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社会矛盾尖锐所学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尖锐答案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准确审题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答案在哪里怎么答答案范围答什么答多少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评价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主张,评价13分,78个点规范答题确保答题要点对而全1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问题分层信息把握层意概括归类主张材料二康有为认为“早谋移徙”向西

57、北、东北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近代企业,吸收劳动力;开垦荒地,发展农业;晚婚与节育严复则主张“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发展近代企业,吸收劳动力民国时期有人主张“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开垦荒地,发展农业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晚婚与节育所学无无2评价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问题人物积极局限评价材料二康有为缓解人口压力可能会加剧环境问题严复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条件不具备开垦荒地可以缓解人口压力加剧人地关系紧张晚婚节育可以缓解人口压力忽视人口增长的红利答案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

58、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保定摸底)下表为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时期整地工具中耕工具夏朝耒、锛、铲、斧锄、博商朝耒、锛、铲、锸、斧、析铲、博西周耒、锛、铲、锸、斧、析、援铲

59、、罅A已经出现铁犁牛耕 B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C耕作方式不断进步 D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解析:选C夏商周时期整地工具和中耕工具种类繁多、层次分明,说明此时期耕作方式注重精细化操作,故C项正确。2汉书食货志:“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业生产的产量低 B农民赋税负担沉重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解析:选C“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反映了小农经济规模

60、小和产量低;“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反映了小农经济下农民赋税负担的沉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反映的是土地兼并。这些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C项正确。3自明嘉靖以后,迎神赛会之风日趋兴盛,到清乾隆年间达到鼎盛。一些以丝绸为主的市镇,祭祀蚕花娘娘;一些镇、村祭祀“刘皇”,因为他能驱蝗虫,保丰收;还有一些崇奉能治病、出行保平安的神。民间崇拜的功利化倾向反映了()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B自然灾害影响了价值取向C市民生活习俗发生重大变化D自然经济下的理想与诉求 解析:选D材料中民间崇拜的功利化倾向反映出对农业的重视,这是自然经济下对增加经济作物和

61、粮食作物产量的理想与诉求的体现,故D项正确。4北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关于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是()A显示政府对南方农业生产的重视B水利工程大多位于人口迁出地区C可看出粮食作物生产中心的转移D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解析:选C经济中心的转移导致政府对南北方水利工程项目的投入力度变化,南方地区成为粮食生产的中心区域,故C项正确。5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上述诗文主要反映出中国古代农民()

62、A重视历法指导 B关注生态环境C讲求精耕细作 D注重农事时令解析:选D材料中陆游诗内容反映了农民依各月不同的鸟鸣安排农事,表明农业注重农时,故D项正确。6(2016益阳调研)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 793处,其中两浙路修建1 980处。此外,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500余里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这反映了()A连年暴雨导致严重涝灾B水利政绩成为擢升依据C江南经济发展推动水利建设D人口大量增加需要新耕地解析:选C题干信息说明江南地区的水利建设情况较好,而这一时期的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故C项正确。7汉书地理志记载,全国设铁官四十九处,有六处在今天河南

63、境内,并且规模都比较大。如今发现汉代冶铁遗址共30多处,近半在河南。这反映出汉代()A河南手工业最发达 B冶铁由官府垄断经营C冶铁技术相当成熟 D中原地区的经济领先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河南既有铁官且规模大,还有多处的冶铁遗址,说明河南冶铁手工业比较发达,这与中原地区的经济领先有关,故D项正确。8(2016汉中质检)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关于下列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图1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B图2可作为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的实物证据C图3反映了东汉时期地方政府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重视D图4是西汉海昏侯发行的五铢钱解析:选B后母戊鼎是商代青铜器,故A项错误;素纱禅衣是西汉

64、马王堆出土的,历经两千年仍完整无缺,反映出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故B项正确;水排是冶铁工具,并非灌溉工具,故C项错误;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铸五铢钱,故D项错误。9先秦典籍周礼考工记中载:“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发明)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手工业()A有独特的工艺造物文化B推崇行业间的分工协作C工匠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D注重对生产工具的改进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当时的工匠是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技术人才,其制作的工业品精美别致,具有独特的工艺造物文化。10(2016赣州摸底)据明朝万

65、历华州志记载,陕西华州“郡之柳子镇,有千家铁匠,作刀剑剪斧之用,天下士大夫所共索,以为转相赠予者”。这表明华州柳子镇()A铁业全行业资本主义萌芽 B家庭手工业技术高超C冶铁开始采用机械化生产 D铁业呈现出繁荣景象解析:选D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特征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家庭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以家庭使用为主,从“作刀剑剪斧之用,天下士大夫所共索,以为转相赠予者”,可知是民营手工业,故B项错误;机械化生产出现于工业革命时期,故C项错误;从“郡之柳子镇,有千家铁匠”,可知冶铁业繁荣,故D项正确。11(2016江淮十校联考)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

66、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这一记载可以用来研究()A古代官营手工业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C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D古代家庭结构的变迁解析:选B依据题干材料“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反映了手工业领域存在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也就是说存在自由劳动市场,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故B项正确。12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此史料印证了()A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C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解析:选A根

67、据材料17世纪晚期,上海已经有规模庞大的织布工人即纺织工人,广东等地也出现了灵活调整产品结构,实行专业化生产的趋向,所以此史料印证了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故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后期起,古老的骆驼商道有了一条对等的海路。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方便、大宗、价值又高,能提高船东的利润。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与彩绘的装饰。宋瓷则追求纹饰低调、比例均衡、形态流动、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文化孤芳的排外心理。元朝青花瓷的诞生是泉州穆斯林商贾和景德镇窑主共同推动的,接纳了

68、西南亚地区(中东)的传统审美价值。明朝青花瓷工艺改进并流行。清初,珐琅彩进入中国,使瓷器用色逐渐涵盖彩虹的所有缤纷。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和商人频繁往来于欧洲与中国,世界开始聚焦中国。耶稣会士的中国报告和以拉丁文翻译的儒家经典,陆续在法国出版,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中国瓷器的造型风格、优良质地及瓷器上的图案花式和绘画深受欧洲人喜爱,欧洲各国作坊加以仿造。1769年,英国玮致伍德建立陶厂,此后引进机器生产,并采用新式转印技术。他不仅采用景德镇的精密分工制度,还推出创新的管理方式和现代商业经营事项,如市场调查、报纸广告等。18世纪中期后,熟悉中国的欧洲商人开始反驳耶稣会士描述的理想化形象,指出

69、中国的官吏腐败衰弱的一面。西方知识分子很快转而反对中国,觉得不该把它视为西方社会的榜样;同样地,欧洲人也停止把中国瓷当成典范。18世纪末,欧洲瓷业将中国瓷器逐出国际市场,这与中国在世界事务上划时代的衰退同步进行,也与西方势力上升、前进成为全球重心的时序相互对应。摘编自罗伯特芬雷青花瓷的故事中国瓷的时代、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从唐朝至清朝中国瓷器业发展的特点。(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中国瓷器在欧洲命运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该变化的原因。(13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关键语句“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接纳了西南亚地区(中东

70、)的传统审美价值”“图案花式和绘画深受欧洲人喜爱,欧洲各国作坊加以仿造”“瓷器逐出国际市场,这与中国在世界事务上划时代的衰退同步进行”归纳概括。第(2)问,中国瓷器经历了从古代中国的瓷器深受欧洲的欢迎到近代中国瓷器逐渐退出国际市场的变化;其原因要抓住“17、18世纪”的时代信息去分析,西方经历工业革命,国力蒸蒸日上,而中国不改进技术、政治腐朽,瓷器随中国国力的衰弱退出世界舞台。答案:(1)特点:瓷器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具有时代特色;瓷器工艺演进与中外文化技术交流密切关联;影响了欧洲瓷业发展和欧洲文化;后来衰落,其发展变化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国运的兴衰。(2)变化:由被欧洲仰赖到被逐出欧洲市场;由

71、被欧洲追捧到被冷落等。原因:欧洲作坊大量仿造瓷器;工业革命后欧洲制瓷业的生产技术、组织管理和商业运行均有革新;欧洲对中国认识发生变化;明清以后,中国瓷器业虽有工艺发展,但没有出现革命性变化等。14阅读以下材料,从中提取两项有关汉、唐时期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单位:(个) 地区时间工程类别长江以北长江以南中唐以前中唐以后中唐以前中唐以后灌溉982923938解析:可从汉代灌区的分布特点,唐朝灌溉工程数量分布和变化上进行信息的提取,结合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中心的变迁等内容进行说明。答案:示例一:信息:汉代的灌区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中期以后江南的

72、灌溉工程数量大幅增长。说明:从汉到唐随着江南的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封建经济不断发展。示例二:信息:从汉到唐灌溉水利事业不断发展。说明:农耕经济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事业,精耕细作水平不断提高,封建经济不断发展。示例三:信息:中唐前后江北和江南灌溉工程数量变化对比明显。说明:中唐以后北方政局混乱,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南方相对安定,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至少提取两项)第14讲中国古代的商业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1)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制之下。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古代都

73、会的大量兴起。(2)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繁荣经历了两大阶段:从周到唐的严格限制阶段和宋至明清的放松限制阶段。城市的发展与当时的商业是联系在一起的,商业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又相辅相成。(3)古代商业不断发展,两宋时期,商业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4)“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封建社会后期,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5)“闭关锁国”政策尽管曾起到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

74、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古代商业的发展 1商业的产生、发展原始商业原始社会末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产生了原始商业商周时期商朝出现专职商人和货币;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春秋战国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货币丰富,黄金白银成为货币;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隋唐时期出现了闻名中外的大都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宋元时期出现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朝出现新高峰,广泛流通纸币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兴起;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白银广泛使用;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2城市的繁荣(1)城市功能的变化从周至唐: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的限制

75、;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宋代以后: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一些乡村也可以贸易;打破了时间、经营范围的限制,如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官府放松限制,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2)商贸城市的兴起汉唐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了沿途城镇的兴起。唐宋时期:由于海上“陶瓷之路”的兴起,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城市的兴起。明清:工商业市镇兴起,以经济功能为主,商业繁荣;江南地区尤盛;人口密集。3重农抑商战国产生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表现:商鞅变法时明确以农业

76、为“本业”,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汉代发展原因:汉初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作用:有效地避免了因商人非法牟利对恢复社会经济造成的阻碍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明清时期表现:统治者依然坚持抑商政策,还经常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影响:抑商政策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成为导致中国被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之后的一个重要原因4朝贡贸易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政府这样做的

77、目的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5古代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由西汉汉武帝时的张骞首次开拓,被称为“凿空之旅”,但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扰下,丝绸之路中断。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并将这条线路首次延伸到了欧洲罗马帝国。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2)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其航线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东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朝鲜、日本。南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3)影响:丝绸之路的开辟

78、,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中国古代经济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4)汉代至宋代,丝路贸易发展的特点覆盖范围广,远及西亚、北非、欧洲。汉代以陆路为主,宋代以海路为主,唐代陆上、海上并举。陆上丝绸之路渐趋衰落,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荣。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注重平等贸易、和平交往、睦邻友好。探究主题(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史料一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摘自唐六典史料二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

79、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思考根据史料一、二说明唐代的坊市制度有何特点?到宋代有何变化?提示市坊布局规整,有明确的地理位置;坊市有严格的时间管理。宋代市坊界限打破,不受时空限制。史料三明中后期“奴富致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给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林居漫录思考史料三反映了明朝中后期社会上存在哪些重要现象?说明了什么?提示现象:存在乐于与商人结交朋友、商人婚嫁奢侈的现象。说明:明代社会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歧视商人的观念;一定程度上说明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客观上反映了重商和

80、倡奢的思想;冲击了传统的等级观念;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商业场所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有固定的时间、空间限制,宋元时期这一限制被打破交易内容先以贩运、交易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后以交易普通老百姓所需要的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为主要内容交易媒介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以物易物;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随着贸易进一步发展,一般等价物开始固定为金属货币;秦统一后,统一了货币;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人组织由最初的宗族血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徽商、晋商等商帮)和行会

81、城市职能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专业化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发展交易范围由地区贸易向全国性贸易、国内贸易向对外贸易扩大探究主题(二)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史料唐宋时期城市发展变化的例证教你读史抓住图说“唐朝长安城”“北宋东京城”的布局,再结合图右侧的文字以及图示进行说明。思考(1)根据图1、2分析,这两座城市的政府所在地都在城市的中央,向南都有宽敞的大道与城外相连,这种建筑格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政治理念?(2)图2与图1相比,在城市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提示(1)体现了皇权至上、权力集中的政治理念,是中央集权制在建筑上的反映。(2)从图1唐代坊市的严

82、格限制到图2宋代时间、空间的限制被打破,反映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削弱,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古代中国城市发展变化的规律从城市功能看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出现晓市、夜市从数量和规模看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呈现相应变化;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部分分布在江南地区1唐中期以后江南一些地方性城市逐渐上升为全国性城市,当时广为流行的“扬一益二”之说就是较好的证明,广州也成

83、为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材料现象说明()A南北政治局面的不同B城市区域分工日益深化C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D城市经济属性不断增强解析:选D材料论述了江南一些城市的发展状况,而且偏重经济,与政治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扬一益二”“广州”并未体现区域分工的不同,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在两宋之际,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扬一益二”“广州”都是强调其商品经济繁荣,故D项正确。2(2016黄冈统考)清明上河图中,多家店铺门前悬挂着形制不一的栀子灯,还有一些店铺前出现了长条形招牌灯箱。这些栀子灯和灯箱既装饰了店铺,又起到了广告作用。这反映出()A北宋时期开始出现广告B城市

84、贸易的时间限制已经被打破C当时商业竞争异常激烈D北宋时期的家庭手工业技术异常发达解析:选B以灯箱做广告在唐朝中后期伴随夜市而出现,故A项错误;夜市在宋朝常态化,灯箱广告的形式适应了晚上的商业活动,故B项正确;材料只提及北宋广告的形式,未涉及商业竞争问题,故C项错误;灯箱广告反映灯箱功能多样化,与家庭手工业发展状况无关,故D项错误。3(2017益阳调研)白寿彝中国通史描述:“南宋都城临安府夜市除大内前外,诸处亦然,唯中瓦前尤盛,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这本质上说明了()A坊市制度犹存B市民生活富足C城市经济繁荣 D社会政治清明解析:选C据所学可知宋时坊市界限被打破,故A项错误;材料未

85、反映出市民生活富裕,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都城里夜市与日间无异,并卖些奇巧器皿,可知城市经济繁荣,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现象与政治无关,并不能看出政治清明,故D项错误。4(2016许昌调研)按照史学家陈锋、张建民的观点:“宋代至清代中国经历了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下列属于“明清商业革命”表现的是()商税收入开始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出现晋商、徽商等商帮江南地区兴起一批工商业市镇传统商业发展,开始出现夜市A BC D解析:选B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故错误;明清出现晋商、徽商等商帮,江南地区兴起一批工商业市镇

86、,故正确;宋朝时,以前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故错误。5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诏曰:“民铸铜为佛像、浮图及人物之无用者禁之,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宋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抑制社会奢靡风气的蔓延 B限制民间资本市场的流通C保障金属货币的市场存量 D扩大本土宗教的社会影响解析:选C材料主要讲述宋朝禁止铸造佛像、浮图及人物,此举虽有利于抑制社会奢靡风气的蔓延,但不是主要目的,保障金属货币的市场存量才是根本,故C项正确。6(2016海口调研)清代的骚路(官路)通达各省省城及边疆的重要城市,如山西境内,“八十里乐平到柏平骚,五十里平定州平潭骚,八十里”,在此基础上,

87、晋商开辟出茶马之路。这表明()A政府十分重视保护长途贩运业B民间服务性行业已达较高水平C清朝官道修建有利于商业发展D市镇商业发达使抑商政策松弛解析:选C清朝官道修建通达各省省城及边疆的重要城市,客观上有利于商业发展,故C项正确。二、“以末敛财,以本守之”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1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1)农业:当时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2)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主导地位。(3)商业:明中叶以来,商品流通扩大,加上广泛使用白银,商业资本异常活跃。(4)城市:工商业市镇兴起。(5)明清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6)明清盛世的综合国力较

88、历代王朝明显提高,在世界范围仍大体保持领先地位。2资本主义萌芽(1)标志:明中叶以后,出现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被学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2)特点:把分散的雇工集中起来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和劳动效率较高的民营劳动组合。(3)地位:只在江南等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中存在。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4)迟滞因素官府的沉重剥削,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明清的专制统治也成为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阻碍。官府“重本抑末”政策的打压。3近代前夜的危机(1)海禁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2)西方主要国家

89、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开辟市场,建立殖民统治,西方工业文明巨大飞跃。(3)到19世纪初,英国推行罪恶的鸦片贸易后,中国社会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4广州十三行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十三行反映了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对外国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也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经济往来,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5“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原因表现影响“海禁”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1)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

90、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闭关锁国”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认为天朝大国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下海;不许片板下海6“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清代三大移民浪潮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清初经过康雍乾三世的恢复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形成三股大的移民浪潮。(1)闯关东:是指华北地区农民向东北三省移民的运动。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清初满人倾族入关,东北人口剧减,但清政府将东北视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

91、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地冒着被惩罚的危险,“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2)走西口:即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伴随着“走西口”移民的进程,口外蒙古地区从传统单一的游牧社会演变为旗县双立、牧耕并举的多元化社会。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作为移民主体的山西移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因而当地的移民文化更多地富有晋文化的特色。(3)下南洋: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在下南洋的移民浪潮中,福建、广东人占据大多数,这与其地理、人文因素极有关系

92、。大量的华人涌入东南亚后,对当地的生产、生活以及经济建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许多华人在侨居国从事商业活动,负责管理海外贸易,收购当地土特产,销售该国货物,从而形成一个沟通中国与海外贸易的商业网络。另一方面,还有相当一部分华人从事手工业,从事农业、园艺和渔业的华侨人数也很多,他们同样在当地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探究主题(一)“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史料一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教你读史史料一意在强调帝王们制定的政策都是出于现实经济发展

93、的需要,任何经济政策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思考依据史料一观点,解释“重农抑商”政策形成的原因。提示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史料二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教你读史史料二分两层意思。第一句为一层,着眼于消灭反明势力;第二、三句为一层,体现了朱元璋的“天朝上国”观念,轻视对外交往、贸易。思考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

94、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提示明廷的残余敌对势力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的影响;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比较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实施时期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目的相同点维护封建统治不同点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内容相同点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同点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影响相同点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同点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有一定的自卫作用

95、,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探究主题(二)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史料一(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史料二据史料记载,明神宗派出大批税监到各地横征暴敛,几乎是“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造成“商贾断绝,城邑罢市”;清朝“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正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教你读史史料一反映了明清时期商人资本的投资方向。史料二中“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说明统治者横征暴敛,加重征税,其直接后果是限制了国内市场的进一步

96、活跃,如“商贾断绝,城邑罢市”。思考根据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根源何在?提示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民贫困,无力购买商品;地主和商人大量买房置地,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政府设关卡,征收重税;“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根源: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史料三明末清初,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先后创办了印局、账局、票号等。金融机构的创新是明清金融革命的最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它们的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不仅如此,由于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论明清的金融机构教你读史史料中“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说明明清金融机构的发展创新

97、有限,直接影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未能推动社会经济的最终转型。思考根据史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中国的金融创新为什么“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提示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遭受打击。重农抑商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金融创新力度有限,业务单一,难以对经济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商业模式缺乏创新,商帮仍是传统意义的家族商人。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1)市场因素:农民贫困,购买力低;闭关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2)资金因素:重农抑商政策使地主、商人往往把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3)政策因素:重农抑商的政

98、策,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对外推行闭关政策,这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4)政治因素: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阻滞着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1明嘉靖年间,徽州巨商阮弼经商于芜湖,设“染局”,雇工达千人,使本已有十几家染纺且初具规模的浆染业迈上新台阶。促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芜湖有良好的手工业基础该地民族资本相对发达该地出现新的生产关系该地国内外市场广阔ABC D解析:选B从材料“雇工达千人”反映的是雇佣关系,说明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故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芜湖浆染业发达,说明芜湖有良好的手工业基础,故正确。民族资本出现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故不正确

99、。2方行清代农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形式:“往时江南无尺寸隙地,民力田,佃十五亩者称上农,家饶裕矣,次仅五六亩,次三四亩,佐以杂作,非凶岁亦可无饥,何者?男耕于外,妇人蚕织于内,五口之家,人人自食其力,不仰给于一人也。”材料反映出江南农村()A家庭手工业的收益高于农业B小农经济生产模式未改变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显著提高D土地利用率高但兼并严重解析:选B题中没有反映家庭手工业收益的信息,故A项错误;“男耕于外,妇人蚕织于内”体现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特点,故B项正确;题中没有反映农产品商品化的信息,故C项错误;“江南无尺寸隙地,民力田”体现了土地利用率高,但是没有体现兼并严重的信息,故D项错误。3乾隆五

100、年,大臣胡定上奏曰:“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农夫为之赁耕,每岁所入盈千万石。”上述现象对清代工商业的影响是()A造成农民贫困市场狭小B促使工商业向乡村渗透C导致了工商业资金的流失D扩大了手工业生产规模解析:选C材料中“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表明“重资”脱离了工商业,故C项正确。4.右图为清俗纪闻描绘的乾隆六十年(1795年)官府颁发的执照,反映了浙江地方政府对外贸易中商船管理的一般情况。图中省略的部分文云:“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物)将该船户舵水一并拏送,以凭严究,解宪治罪,毋违。”图文信息可以佐证乾隆年间()A严格防范倭寇侵扰沿海B只开广州一处对外

101、通商C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D禁止国人私自出海贸易解析:选D材料中“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物)一并治罪”表明禁止国人私自出海贸易,故D项正确。5雍正五年,废除南洋贸易的禁令,但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乾隆二十九年弛禁生丝及丝织品出口(实只准出口少量粗丝),国内商人可以东洋换铜的名义搭配少量绸缎出口。嘉庆年间又在透过行商卖给外国名义下取消茶叶出口禁令。材料实质上反映了清代在康乾以后()A坚持闭关锁国政策B海禁松弛仍有诸多限制C官府仍然垄断外贸 D正缓慢走向对外开放解析:选C材料信息说明我国对外贸易的限制放宽,不再坚持闭关锁国政策,故A项错误;B项是对材料现象的表述,不是实质,故B项错误;根

102、据材料反映的现象,可以看出虽然对外贸易限制有所放松,但是官府在对外贸易中仍占主导地位,故C项正确。6中国商帮:从大历史看中国商人宿命一文指出:“整个明朝,绝大多数时候,海商是以非法的角色活跃在海外贸易中。换句话说,他们就是走私商人,甚至以武装的方式走私,最嚣张时公然对抗政府。”导致明朝海商这种命运的主要因素是()A海商崇尚武力 B走私带来的暴利的吸引C明朝长期推行“海禁”政策 D西方殖民者的扶持解析:选C明朝推行“海禁”政策,使得海商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进行走私,甚至与政府武力相抗,海商以武力对抗政府是由政府的“海禁”政策造成的,A项错误,C项正确;走私确实能够带来暴利,吸引一部分商人铤而走险

103、,但不是导致海商走私的主要因素,B项错误;西方殖民者在明朝虽然已经到达中国沿海,但对中国的冲击极小,D项错误。本讲命题点研究20102016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纲 卷别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全国卷2013我国自古对海洋利用的史实和相关政策;2014清代海禁政策全国卷2013明朝长途贸易;2014宋代商品经济;2015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全国卷全国卷2011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使用;2012明代后期工商业经济的发展;2010明宝钞考情分析新课标全国卷对本讲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商业发展的阶段性成就及影响。古代商业政策上演变的两个方面,亦属于高频考点。从考查方式来看,每次都有创

104、新突破,以不同形式的材料创设情境,引入史学研究动态和社会热点话题,并从历史视角审视热点话题,考查考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选择题考查趋向研究洞悉命题人的命题意图,解题最快捷(一)主干知识迁移考1(2013全国卷)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解析:选D本题迁移考查商业贸易发展的原因。材料着重说明的是“金帛轻细之物”属于“北货过南者”,“盐铁粗重之类”属于“南货过北者”,这是基于区域差异而

105、造成明朝时期长途贸易兴盛,故D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表面理解。古代商业的发展、城市经济发展、国内贸易的发展都是教材的主干知识,高考命题并没有回避这些主干知识,而是通过创新情境,通过特定的时空,考查教材知识。(二)能力方法灵活考2(2015全国卷)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解析:选B本题考查了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历史理解”。据“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知,A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不是客观影响;C项说法错误,晋商和徽商在明清时期

106、盛行,并未因定都北京受到抑制;D项错误,宋以后南方经济文化逐渐超过了北方,直至明清亦是如此。明成祖迁都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使跨区域的贸易盛行,因此本题选择B项。3(2012全国卷)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从题干中反映了明后期

107、松江人绝大部分弃农而从事工商业活动的经济现象,B项正确。4(2010全国卷)下表为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时间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宝钞23、银1、布1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宝钞4、银27、布42、稻谷4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银52、稻谷1此表反映了()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从表格信息看,宝钞使用数量逐步减少并最终消失,说明其信誉越来越低,并最终被白银所取代,故A项的说法正确。5(2011全国卷)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

108、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历史理解”。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政权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D项为正确选项。本讲的高考试题素养立意趋向明显,比如2015年全国卷第27题,通过政治中心转移角度考查政治活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社会阶层变动角度考查经济的影响,2010年全国卷第27题,运用土地买卖契约使用通货类别考查明朝货币的发展,2011年全国卷第25题,通过引用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判断当时经济发展的区域特

109、征。备考时要注重对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能力的培养。(三)学术成果创新考6(2014全国卷)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选A结合题干“富民十六户主之”“以便贸易”可知交子可以作为民间贸易凭证,故A项正确。唐宋变革在经济上表现最为突出,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导致了商品经济长足的发展。当时,商品流通的活跃,市场关系的扩大及其影响的加强、商人资本的崛起、货币制度的飞跃等种种迹象表明,唐宋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达

110、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商品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唐宋社会的变革,这种变革主要表现为社会要素的流动及其重要组合。(四)社会热点隐性考7(2014全国卷)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解析:选A由题干中“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的信息可以得出,清初外国银钱大量流入中国,这反映了在传统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故A项正确。198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20

111、14年是14个沿海城市开放30周年,30年来,中国的对外开放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城市成为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窗口与内外经济技术交流的枢纽。社会热点渗透于高考之中,通过考查古代的对外政策,为今天改革开放提供借鉴。热点演练1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材料表明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A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B实行宽松商业政策C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D重建官营商业制度解析:选A材料说明诸侯国君重视商业,是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2自秦朝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

112、多用谷物与钱,无用银之例;但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它货币,广为流通。促使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B政府放宽对外贸易限制C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D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解析:选C材料中“无用银之例”到“白银逐渐代替其它货币”说明白银成为新的货币,反映商品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3唐代后期盐铁使刘晏推行新盐法,只在产盐区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这一改革()A取消了政府对盐政的监管B导致了商人任意抬高盐价C形成了官商分利经营机制D增加了盐政机构行政成本解析:选C题干中提到“在产盐区设置盐官”“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

113、说明政府依然对盐政实行了监管,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说明商人不能任意抬高盐价,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政府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说明政府与商人都在经营盐的过程中获得利益,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涉及增加盐政机构成本的描述,故D项错误。4“城市”是当今人们所熟知的名词。实际上,今天人们眼中的“城市”与古人眼中的“城市”并不完全相同。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这表明,二者的主要区别是()A政治经济地位不同B占地范围与规模不同C古今城市功能不同D城市的繁荣程度不同解析:选C当今城市的含义是人口密集、工商业发

114、达的地方,通常是周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主要以经济职能为主,而古代的城市更突出城,市从属于城,以政治职能为主,故C项正确。5清朝官员姜宸英说:“民内有耕桑之乐,外有鱼盐之资,商舶交于四省,遍于占城琉球诸国。凡藏山隐谷方物、镶宝可效之珍,毕至阙下,积输入于内府,于是恩贷之诏日下可谓极一时之盛。”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大臣的溢美之词不可信B体现“闭关锁国”政策C说明海外贸易日渐发展D反映“天朝上国”观念解析:选C材料对当时海外贸易的介绍,不能完全断定是溢美之词,故A项错误;“商舶交于四省,遍于占城琉球诸国”,反映出当时海外贸易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海外贸易日渐发展,故C项正确;“恩

115、贷之诏日下”,强调的是经济效益而不是政治影响力,没有反映“天朝上国”观念,故D项错误。非选择题增分研究全国卷40题、41题答题规范第40题典例精选(2013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

116、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 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

117、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

118、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15分)高分建模(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10分)准确审题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答案在哪里怎么答答案范围答什么答多少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特点10分,5个点规范答题确保答题要点对而全问题分层信息把握层意概括归类特点材料一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渔盐之利”沿海利用从沿海到远洋;政府交流和民间交流并行,民间为主;经济文化交流为主要内容,和平利用;航海技术先进;闭关锁国,缺乏海权意识。“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远洋开拓出现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民间交流宋元时代海外贸易达到鼎盛航海技术先进,海外贸易发

119、达明朝前期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的记述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明清时期的“海防”“海禁”缺乏海权意识所学知识汉唐海上“丝绸之路”,宋元海外贸易发达海外经济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政府交流答案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15分)准确审题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答案在哪里怎么答答案范围答什么答多少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主要变化及启示15分,78个点规范答题确保答题要点对而全1变化(概括类模板将材料分层,逐一概括)材料分层把握层意主旨提炼概括归纳

120、第一层(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海禁”政策受冲击而失效“海禁”政策受冲击,放弃闭关锁国政策;通商口岸不断增加,海外贸易拓展;中国人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深入,重视海防;海外移民增多;海外留学增多通商口岸不断增加、出口增长、海关税收增加海外贸易拓展第二层(洋务运动期间)洋务运动中创办近代海军和轮船招商局,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海洋事务中国人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深入,建立海防力量第三层(19世纪60年代后)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海外移民增多所学知识近代洋务派筹划海防、成立轮船招商局、派遣留学生等重视海防,海洋意识增强;海外留学增多2启示(启示模板提取主旨,逻辑作答)材料主干信息主旨提炼概括归纳

121、材料一随着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由利用沿海、远洋开拓到“海禁”重视开发利用,但缺乏海权意识增强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海外贸易增多,海洋权益日益受到重视海洋意识增强答案主要变化: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对国内的影响加深。启示: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模板建构启示类主观题的答题模板_材料主干信息主旨提练连词成文看准是依据某一个材料或是多个材料,是否还要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材料的主干信息并明确材料的中心思想由其中心思想进一

122、步上升高度,概括提炼出答题的中心语、关键词句围绕中心语,按照逻辑关系,将关键词句连词成文,做到严谨表达,句顺意畅中国古代的商业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衡阳联考)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国家对市场有一套管理制度,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管理度量衡的“质人”。西周的这套做法()A打破了工商食官局面B强化政治等级制度C促进国家管理制度化 D不利于工商业发展解析:选C材料中“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体现了国家管理的制度化,故C项正确。2(2016郑州预测)(

123、韩)宣子有(玉)环,其一在郑商。宣子谒诸郑伯,子产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子产对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世有盟誓: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乞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恃此质哲,故能相保以至于今。”材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商品经济非常繁荣 B商人社会地位提高C官府无法控制商业 D韩国和郑国曾经结盟解析:选B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与材料中“桓公与商人世有盟誓我无强贾,毋或乞夺”相符,故B项正确。3(2016黄冈质检)三国志载,东吴孙休(公元258264年在位)在诏令中说道,“自建兴以来,吏民去本就末,不循古道”;“自顷年以来,州郡吏民及诸营兵

124、皆浮船长江,贾作上下”。由此可知()A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发生动摇B人们经商逐利的商业意识浓厚C官吏涉足工商业活动滋生腐败D三国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解析:选B“去本就末,不循古道”指的是弃农经商的现象;“州郡吏民及诸营兵”“贾作上下”说明人员的广泛性,证明人们的商业意识浓厚,故B项正确。4(2017武汉调研)北宋规定,无论是典卖还是绝卖,均需订立买卖合同,合同为一式四份,“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付商税院,一留本县”。至南宋时改为一式两份,即“在法,典田宅者,皆为合同契,钱、业主各收其一,此天下所通行,常人所共晓。”此材料说明宋代()A土地契约制度已比较完善B自耕农的数量增多C政府对土地控制完全

125、放开D庄园经济迅速发展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土地契约普遍存在,到南宋时更加简化,故A项正确;土地契约与自耕农数量无关,故B项错误;完全放开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庄园经济,故D项错误。5东京梦华录记载:“于高处砖砌望火楼,上有人瞭望,下有官屋数间,屯驻军兵百余人,及有救火家事,谓如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叉、大索、铁猫儿之类。每遇有遗火去处,则有马军奔报。军厢主、马步军殿前三衙、开封府各领军级扑灭,不劳百姓。”这反映出()A东汉休养生息,百姓减负B北宋城市发展,重视消防C宋朝冗兵冗费,劳民伤财D南宋军民混居,市场繁荣解析:选B根据“东京梦华录”“东京”“开封”等信息可

126、知为北宋,根据“救火家事每遇有遗火去处领军级扑灭”可知材料论述对象为消防,故B项正确。6(2017湖南十三校联考)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根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发展()A有注重其“防伪”功能B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C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D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解析:选A根据题目中对“交子”的“交”的解释,即可得知A项正确;关于北宋“交子”对古代经济的作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源于封建政权的推动力,题目中并未提到,均不符合题意,故B、

127、C、D三项错误。7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说:“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徽商这种资金流向和消费形态不能反映()A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只能是自然经济的补充B中国传统商人深受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影响C专制体制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障碍D帝国时代商业资本不会转化为产业资本解析:选D帝国时代商业资本是有可能转化成产业资本的,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8汉武帝时期,改变了过去郡国贡赋各自为政的办法,统一派遣官吏将所要征收的贡赋,折成当地出产丰饶的土特产品收上来,一部分运往京师供应朝廷,另一部分像商

128、贾那样运往需要这些物品的地区转手获利。这一措施()A解决了封国对中央的威胁B改变了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C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D抬高了部分地区的商品价格解析:选C从“一部分运往京师供应朝廷,另一部分像商贾那样运往需要这些物品的地区转手获利”,可知政府贩卖商品,是与商贾争利,体现了抑商政策,故C项正确。9明朝后期,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A家族宗法观念进一步加强B读书风气日益盛行C传统贱商的观念有所改变D抑商政策发生转变解析:选C根据材料“耕读之外悉从便业”体现人们对商人观念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10(2017武汉调研)晚明社会变迁一

129、书载:“综合粗估结果,15701644年美洲白银总共大约有12 620吨流入了中国(约占世界银产量的一半)。”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A彻底废止海禁政策 B拥有先进的手工业C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D积极进行殖民扩张解析:选B材料表明明末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此时中国并未废除海禁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中现象得益于与中国对外贸易中中国输出手工业产品的精美,国际竞争力强,故B项正确;材料虽反映中国对外贸易的发达,但封建政府仍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明末中国未进行殖民扩张,故D项错误。11(2017江南十校联考)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

130、“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同年,“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材料主要体现了()A倭患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B明朝厉行海禁政策C明初禁止一切海外贸易D商品经济的日益衰落解析:选A材料中“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说明倭患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故A项正确。12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从历史发展趋势看,这种做法()A强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以法律和行政命令干预经济C阻碍新经济因素的发展D使专制统治开始受到了挑战解析:选C当时西方资本主义迅速

131、发展壮大,国内资本主义萌芽也已经有所发展,清朝的这种做法阻断了中国商品经济与世界先进经济因素的交流,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6贵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朝中期,以等级为特征的传统礼制进一步突破,知识分子阶层、商人阶层整体崛起,这些影响到社会风尚的变化。万历年间编纂的通州志记载,该地之前在饮食上很简朴,“贵家巨族,非有大故不张筵”,但如今“无故宴客者,一月凡几,客必专席”。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说:“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期律令严明,人遵划一之法。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管汉晖、李稻葵明代GDP初探材料二隆庆元年(15

132、67年)明穆宗下令开关,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明朝的这次“对外开放”迅速带来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是明朝的对外贸易呈现的是“一边倒”态势,出口量很大、进口量却很小,当时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总数多达数亿两,明朝成了名副其实的“白银帝国”。富人阶层普遍喜欢囤积白银,一方面白银是财富的象征和避险的工具,另一方面也说明消费仍然不够活跃。而“重本抑末”政策对商人再投资也有鲜明导向。当时的社会排名是“士农工商”,当经商赚取到一定银子后,这些富人们往往不去扩大再投资,反而是去买田置地,需求端一直处于长期乏力的状态。大量白银没有进入消费领域,经济转入了通货紧缩。亚当斯密分析中国明朝经济发展情

133、况时说,当时的“财富已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极限”。为改变困局,尤其为了改善朝廷日益恶化的财政状况,明朝中后期接连实施了多次经济改革,包括嘉靖新政、隆万新政和张居正改革等。但这些改革的主要举措大多集中在财政税收领域,无法触及类似“供给侧”这样的深层次经济问题,无法回应新经济急需政策“松绑”的诉求。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1)概括材料一中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经济因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明朝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并从经济角度给出合理建议。(15分)解析:第(1)问,从传统礼制、阶层地位变化、思想观念变化等方面概括材料一所述现象,从当时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发展

13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新航路开辟和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等角度分析原因。第(2)问,材料二共三段话,反映了“对外开放”“重农抑商”“经济改革”三方面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从改革政府经济政策和财税体制、促进消费、扩大需求、抑制通货膨胀等方面提出建议。答案:(1)现象:传统礼制被打破;知识分子、商人阶层崛起;消费观由朴素变为追求享受。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新航路开辟和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世界经济变革影响。(2)措施:修改海禁政策,实行对外开放;固守“重本抑末”政策;实行财政税收改革。分析:对外开放推动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进出口贸易失衡,导致白银数

135、量激增;由于实行“重本抑末”政策,商人经商所得的利润既没有进入生产领域,以扩大再投资,致使需求端长期乏力,又没有进入消费领域,促进消费,导致通货紧缩;经济改革推动明朝经济发展,但主要集中在财税领域,无法解决深层次经济问题。建议:废除重农抑商政策;进行适当的财税改革,以刺激消费;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松绑”(改善宏观调控政策);实行“供给侧”改革,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解决通货紧缩。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滨下武志教授在其著作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中认为,7世纪至13世纪的亚洲存在着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关系和朝贡贸易关系,并以这种关系为基础形成了“亚洲经济圈”这一经济圈在亚洲的

136、人、财、物流动的历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认为,朝贡体制的根本在于“它是国内基本统治关系即地方分权在对外关系上的延续和应用”。但是,“与统治关系相比,朝贡贸易体制的根本点是靠贸易关系在支撑,实际上是更加多面的、多层次的、具有包容异质因素作用的一种体制。”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材料关于朝贡贸易的观点予以说明。(要求:归纳材料中的任一种观点,并围绕这一观点予以说明。做到史论结合,观点明确)(12分)解析:首先需要提炼观点,其次用史实说明。据材料中第一段话可知滨

137、下武志认为朝贡贸易体制推动了“亚洲经济圈”的形成,结合所学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上去分析原因,加以说明。据材料第三段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史认为朝贡贸易是为了宣扬国威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答案:示例一:滨下武志认为朝贡贸易体制推动了“亚洲经济圈”的形成。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7世纪至13世纪是中国的唐宋时期,唐宋时代中国国家富强、科技世界领先;以丝绸和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发达;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交通发达。伴随着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人、财、物的流动,逐渐形成了亚洲经济圈,进而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示例二:明史认为朝贡贸易是为了宣扬国威和不计经济效益

138、的贡赐贸易。明政府试图借朝贡贸易传播传统礼仪,以达到蛮夷归化,尊崇中国为天朝上国,其特点是厚往薄来,不计经济成本,政治意义远高于经济意义。明朝的朝贡贸易导致了明朝财政的缩减,影响了正常的海外贸易发展,导致中国逐渐丧失了唐宋以来海外贸易的优势地位。 一个主题: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演变;两大形态: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形态;三大线索: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政策,以官营手工业为核心的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的演变及与之相关的商业政策。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方面特点农业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

139、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经济重心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工商业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结构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针对训练1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B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的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解析:选

140、C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A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体现在雇佣关系上,材料未涉及,故B项错误;“其余或换钱易粟”,表明也与市场联系,故C项正确;农民“或纳税完官”,但未涉及农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故D项错误。二、中国古代各时期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历代统治者制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国内外交流条件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

141、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针对训练2(2016郑州二模)社会经济困境特别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管子认为:人君应“视国羡(剩余、丰富)不足而御其财物。谷贱则以币予食,布帛贱则以币予衣。”唐朝宰相刘晏也认为:“灾沴之乡,所乏粮耳(政府)多出菽粟,恣之粜运,散入村闾。”他们共同强调()A政府提供补贴以减少农业震荡B国家干预经济以消灭经济危机C调节市场供给以稳定经济D增加粮食生产以弱化市场矛盾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看,管子认为,国君应根据国内市场物资的余缺状况来控制国内市场的财物,粮食贱就将货币投放于粮食,布帛贱就将货币投放于布帛。刘晏也认为,受灾的地方,缺乏的

142、只是粮食(政府)可以多支出粮食,让商人贩卖,分散进入村镇。由此可知,二人都强调通过调节市场供给以稳定经济,故选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府提供补贴”,排除A项;B项中的“消灭经济危机”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强调了市场调节的作用而非增加粮食生产,故D项错误。一、宋朝的商业革命和西方的商业革命的不同1从发展水平看,宋朝的商业革命仍然没有突破农耕经济的范畴,没有进一步推动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的产生;西方的商业革命促进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促进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力量的成长。2从范围看,宋朝的商业革命由于专制制度的阻碍,工商业的发展仍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对外贸易仍以官方贸易为主,官营手工业仍然占据主导地

143、位,国内市场比较狭小;西方的商业革命已形成区域性贸易市场,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推动了经济结构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出现股份制金融机构、银行等。3从影响上看,宋朝的商业革命没有推动封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迈进;西方商业革命迫使西欧封建制度瓦解和推动资本主义发展,贸易中心的转移推动了西欧的英国、荷兰、法国等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开始变革。针对训练1(2016晋冀豫三省高三联考)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从经济方面讲,宋朝面临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显著的进步。”下列文字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可作其依据的是()A“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B“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

144、卖”C“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D“万历盛时,资本在广陵者不啻三千万两”解析:选B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发展)。“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一句出自战国策,描述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农业生产的情况,故A项错误;“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说明这一时期店铺林立,市坊界限被打破,符合北宋商业发展的表现,故B项正确;“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说明此时已出现雇佣关系,应当是在明朝,故C项错误;“万历盛时,资本在广陵者不啻三千万两”中“万历”是明朝皇帝年号,故D项错误。二、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方历史的不同走向中国西方经济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

145、萌芽发展缓慢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开展工业革命,向工业化国家转变政治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外交闭关锁国殖民扩张思想理学占主导;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科技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近代科学产生针对训练2(2016珠海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晚明时,中国政治上已明显比西方落后。(清朝)康乾历称“盛世”,但生产力并无根本性进步,乾隆晚期,国运已现衰象。几百年来欧洲每个世纪都有创造。中西发展趋势上差异,已十分昭然。陈乐民欧洲与中国材料二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英国出现工业革命并且领先于世界,

146、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距离越来越大。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试对中西方社会从1719世纪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不同发展趋势加以比较。解析:本题考查对比分析能力。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根据所学知识以及鸦片战争前夕,中西方社会的不同发展趋势,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的不同历史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答案:政治上:中国明清两朝加强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而西方逐渐确立起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经济上:中国没有产生根本性的变革,仍以自然经济为主,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西方则进行了工业革命,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并继

147、续走殖民扩张的道路。文化上:中国在明末清初产生了批判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想,但影响并不广泛,明清中国社会的思想仍以理学为主体;西方17世纪末以来产生了启蒙思想,影响广泛。(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北朝儒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为很多家族家训的蓝本,流传甚广。在治家篇中,他教育子孙:“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闭门而为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这主要体现了()A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B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求C理学对正常欲求的压制 D小农经济对思想的影响解析:选D家训的意思是老百姓要想生存,吃的食物来源于庄稼,穿的衣服来源于桑麻即使闭门不出,生存所需的东西也都有了

148、,只是家中没有盐井而已,这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无关。2白居易在朱陈村中提到:“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这体现出()A古代农民具有较高的集体荣誉感B经营农业是当时农民的毕生追求C小农经济有利于宗族的连续性D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解析:选D材料体现了小农经济下农民的生活状况,体现了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故D项正确。3(2017大庆一模)明代姚公子传中写道:“千年田土八百翁。”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王朝更替频繁 B商品经济的发展C农民起义的破坏 D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解析:选D材料“千年田土八百翁”反映出封建社会下土地所有

149、权流转频繁,封建政权尤其是在大一统时代政权往往比较稳定,故A项错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始终没有成为最主要的商品交换内容,故B项错误;农民起义是封建王朝阶级矛盾尖锐的结果,并非频繁发生,故C项错误;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后,土地私有合法化,土地可以通过合法的方式实现土地所有制的流转,故D项正确。4(2016太原模拟)据全唐文记载:“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节度使常加存问,除收舶脚进奉外,任其往来通航。”皇帝诏令允许蕃客“自为贸易,不得重加率税”。这反映了唐朝()A海上丝绸之路繁盛 B经济重心南移刺激外贸C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设立机构加强外贸管理解析:选C材料中“宜委节度使”管理蕃客,并对关税进行

150、规定,任其往来通航,自为贸易,故C项正确。5(2016太原模拟)唐律疏议户婚律规定:“诸应分田宅及财物者,兄弟均分。”此后宋元明清几代法律都承袭了这一规定。这一规定()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形成B反映了平等平均观念盛行C导致土地经营日益细碎化D表明了古代法律不断健全解析:选C根据材料“诸应分田宅及财物者,兄弟均分”,原本小农经营,兄弟均分,更易导致土地细碎化,故C项正确。6(2017昆明摸底)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这反映当时()A运河沟通南北经济 B对外贸易发达C经济区域分工加强 D商业城市兴起解析:选C材料强调的

151、是松江的棉纺织业所需的棉花来源及安徽芜湖的浆染所用原料的来源,并不是说明运河沟通南北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是国内商品的流动,并未涉及对外贸易,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松江地区所需的棉花主要来自北方,芜湖染料来自福建,说明当时我国各地已出现明显的区域分工,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说明这些城市为商业城市,故D项错误。7据记载,宋代东京汴梁宣德楼南边一条“车驾出入”的御街及其两边的御廊,也“许市人买卖于其间”。这反映了()A市场管理混乱 B城市经济功能增强C皇室权威削弱 D经济格局发生变化解析:选B从宋代在御街及其两边的御廊“许市人买卖于其间”,得出商品贸易突破了坊市制度,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经

152、济功能增强,故B项正确。8(2016银川质检)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乾隆帝说:“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小民实授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一。”这一变化()A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C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发展解析:选D材料中“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国家雇募人夫,原欲小民以为赡养身家”表明有利于民营手工业,故D项正确。9刘石吉在近代城镇手艺工人抗议形态的演变一文中指出:“晚明农民运动掀起的前夕,大规模的城市民变已在全国各处展开。这些民变主要集中于长

153、江下游手工业最发达地区的苏州、松江、杭州、江宁、常熟、景德镇,也见之于武汉、临清、福州、广州各地。这些民变的矛头,主要是对着当时朝廷所派至各地横征暴敛的矿监税使。”材料可用来研究()A晚明农民运动 B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C晚明经济结构的变动 D晚明商业市镇的崛起解析:选C根据题目“民变主要集中于长江下游手工业最发达地区”“民变的矛头,主要是对着当时朝廷所派至各地横征暴敛的矿监税使”可以得出,明朝江南地区出现了先进的生产方式,而受到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压迫,故C项正确。10明代后期,意大利人利玛窦从岭南北上京师时看到客商往来的情形:“旅客骑马或乘轿越岭,商货用驮兽或挑夫运送,他们好像是不计其

154、数,队伍每天不绝于途,黄金就这样被送来了。”这表明当时()A岭南货币经济发达 B商税成为政府财政倚重C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D岭南地区商帮普遍兴起解析:选C材料体现的是从岭南到京城商业活动频繁,没有体现岭南货币经济的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商业税收与政府财政的关系,故B项错误;由材料“从岭南北上京师时看到客商往来的情形”可知,长途商业贩运贸易兴盛,故C项正确;D项在材料中未反映。11(2016黄冈模拟)梁启超在论某一历史时期学术时说:“淮南盐商,既穷极奢欲,亦趋时尚,思自附于风雅,竞蓄书画图器,邀名士鉴定,洁亭舍、丰馆谷以待。夫此类之人,则何与于学问?然固不能谓其予兹学之发达无助力,与南

155、欧巨室豪贾之于文艺复兴,若合符契也。”这一现象可能存在于()A春秋战国时期 B北宋时期C明朝中期 D清朝前期解析:选D明清朝廷将盐业管理机构设在扬州,相当多的扬州盐商获得朝廷特许经营,称“两淮盐商”,故A、B两项错误;根据材料“然固不能谓其予兹学之发达无助力,与南欧巨室豪贾之于文艺复兴,若合符契也”可知淮商对文化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在清朝尤为突出,故排除C项,D项正确。12(2017山西重点中学联考)隆庆元年(1567),明朝政府对海外贸易政策进行了调整,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东西“诸番”进行贸易,史称“隆庆开关”。这一变化的出现标志着()A重农抑商政策面临着重大的转型B海上丝绸之路较以前有重大

156、发展C民间海外贸易活动有了合法地位D朝贡贸易渐为民间海外贸易取代解析:选C民间海外贸易活动有了合法地位与材料“明朝政府对海外贸易政策进行了调整,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东西诸番进行贸易”相符,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6茂名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

157、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1)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6分)(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

158、原因。(10分)(3)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认识。(9分)解析:第(1)问,抓住材料一中的关键词“征派民力”“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使人丁民户处在政府直接控制之下”等,概括其功能。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归纳总结演变特点;结合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状态分析原因。第(3)问,从户籍制度对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分析作答即可。答案:(1)功能: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统计人丁。(任答三点即可)(2)特点:户籍逐渐成为控制人口的重要手段;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与土地和赋税制度紧密结合;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任答两点即可)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

159、;土地兼并;财政危机;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任答三点即可)(3)认识:一方面,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为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户籍制度束缚了人口的自由流动,不利于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古代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产生了阻碍作用,从根本上讲,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14(2016江淮十校联考)阅读表格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朝代福利体系的内容及措施西汉初年财政支出中,社会福利支出有十多项,包括了收养孤儿、赈恤鳏寡、尊老养老、基础教育、医药救助、放赈救灾、丧葬抚恤、助贷贫民

160、、协助生产等唐宋时期把“劝富豪以助济施”作为重要国策,但只是作为一种补充,主要用于特定的灾难救助、军事支出和水利工程。政府主要通过给予宗教团体一定量的土地,用此后的地租来兴办一些常规性福利机构,来为社会提供养老、医疗、救济、丧葬等基本公共服务。如唐代的悲田院,宋代的福田院、居养院、漏泽院、安济坊、安乐病坊等,多是采用这种办法,由僧人主持明清时期明清时期虽然把一些慈善机构收回,由官府自办,但还是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资社会福利事业,推动公私合作的公共设施建设。在赐爵筹资方面,进一步制度化,确立一系列的标准,并积极引导民间组织和资金参与地方架桥修路、挖井建池等公共设施建设,如泉州府志记载,泉州明清造桥

161、260座,大多是公私合作建造,其中还有60多座是僧人主持兴造摘编自周素丽中国古代公共福利体系,人民论坛杂志2015年11月根据材料,找出至少两个中国古代福利体系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解析:从参与主体、救助形式、福利内容、发展历程等方面进行归纳趋势。从参与主体看,政府起主导作用,呈现出由政府举办,到政府举办、劝富豪助济,再到官府自办,引导民间资金投资、公私合作的趋势;从救助形式看,由政府救助到宗教团体、僧人参与社会福利实施和救济,并逐渐成为福利救助的重要形式;从福利内容看,由西汉初年单纯的福利救助,到唐宋、明清时期用于公共设施建设;从发展历程看,根据“兴办一些常规性福利机

162、构”“在赐爵筹资方面,进一步制度化”得出社会福利逐渐机构化、制度化,体系日益完备。根据不同趋势从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说明。答案:示例:趋势一:公共福利由政府举办,到政府举办、劝富豪助济,再到官府自办,引导民间资金投资、公私合作。说明:西汉初年社会贫困;唐宋国力强盛;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趋势二:宗教团体、僧人参与社会福利实施和救济,并逐渐成为福利救助的重要形式。说明:西汉初年佛教尚未传入;唐宋、明清时期,佛教、道教、儒教逐渐三教合一,宗教势力在国家扶植下增强。趋势三:由西汉初年单纯的福利救助,到唐宋、明清时期用于公共设施建设。说明:西汉初年国力弱小;唐宋、明清封建经济持续发展,国家公共设施建设工程、民生设施工程浩繁。趋势四:社会福利逐渐机构化、制度化,体系日益完备。说明:中国封建制度逐渐成熟,政治制度逐步完善,社会福利体系也逐步健全。(示例只作评分参考,不作评分的唯一依据。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即可)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