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聊城模拟)某同学利用下表开展研究性学习。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1950年1954年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贫农、中农85.5%45.2%92.1%91.4%富农、地主14.5%54.8%7.9%8.6%A.土地改革农民在经济上翻了身B合作化运动消灭了私有制度C宪法颁布建立了社会主义D人民公社化迈步走向共产主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从材料中两类人的比重及其占有土地的变化等信息可以看出,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使广大贫农、中农得到了土地。B、C、D三项
2、结论与题干材料含义不符。答案:A2下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发现的一张股票,该股票的发行有利于()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D所有制形式进一步趋向多样化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公私合营”这一信息。“公私合营”是三大改造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改造措施,以此来达到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目的,有利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故选C。答案:C3有历史学家评论说,“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1953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这从根本上取决于()A社会主义制度
3、的建立 B指令性经济计划的实施C国家宏观调控的执行 D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探索过程阶段特征的理解。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531957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在1956年底,故排除A项;19531957年我国实施的是计划经济,B项符合题意。C、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答案:B4下图所示漫画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B大力提倡玉米运动C高指标、浮夸风盛行D农业合作化进程加快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图片反映了“大跃进”时期高指标、浮夸风盛行的情况。答案为C。答案:C5.(2012大同模拟)1956年1月15、21、22、29日,北京、上
4、海、天津、广州分别宣布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并举行盛大的游行进行庆祝。右图是当时天津市和平区群众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情景。当时这些城市“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主要是通过()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D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认识。天津市等城市是工商业城市,以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为主,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主要是通过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针对农村地区;“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是在1957年;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是在1954年,宪法只是规定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
5、向。答案:B6图1为歼20战斗机,是中国最新一代单发多用途战斗机,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四代战斗机。图2为2011年9月15日首届中国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开幕式,会上展示了中国最先进的武装直升机,中国军工力量得以快速发展,所依赖的国内工业基础应主要归功于()A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B“大跃进”运动C过渡时期的“三大改造” D“一五”计划的建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解历史结论的能力。解题时可采用排除法。A项时间不符合要求;B项是中国经济曲折发展时期,不符合题意;C项是指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也不符合题意;“一五”计划的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答案:D7“在这些一步登
6、天的乌托邦梦想中间,一种实用主义情绪开始抬头,强调计划中的现实性和技术操作中的专业性。要实现真正的经济发展,仅仅靠精神的力量还远远不够,这一点变得越来越明显。”此话中的“乌托邦梦想”指的是()A土地改革 B“大跃进”运动C三大改造 D“文化大革命”解析:从材料中“仅仅靠精神的力量”来发展经济,即可看出“乌托邦梦想”指的是“大跃进”运动,故选B。“文化大革命”主要是政治运动,经济建设中的空想性不很突出,排除D。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都是正确的决策,排除A、C。答案:B8(2012菏泽模拟)1959年春,山东曹县县委规定发给农民每人每天半斤口粮,但经过各乡留“机动粮”、各队扣除“夜餐粮”、给做重活的多
7、配一点之后,老人、小孩和半劳力每人每天就只有三两粮食了。就连粮食问题在全国不甚突出的陕西省也是“人人喊饿”。发生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严重的自然灾害 B“左”倾错误的发展C西方的经济封锁 D人口快速增长解析:1958年,党和政府在经济工作中犯了“左”倾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三年经济困难局面的出现。虽然自然灾害是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因素,但人为因素更为重要。故选B。答案:B9(2012淮北模拟)新中国领导人非常关心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毛泽东晚年,在经济上可以说是重农主义者,“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粮为纲”“要实现农业机械化”等,都是他提出来的。然而“文革”期间多数农民
8、仍然处于贫困状态,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粮荒”。在“文革”期间,毛泽东如此重视农业,还会出现“粮荒”的原因不包括()A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B“文化大革命”的冲击C人民公社体制的束缚 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大跃进”运动的开展是在1958年,当时还未发生“文化大革命”,排除D项。答案:D10(2012济南模拟)下面是山东省1960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表,你认为第二产业的比重最有可能是()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6020.61%?19.69%A31.7% B18.9%C20.5% D12%解析:注意时间信息是“1960年”,当时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第一
9、、二、三产业比例失调,因此工业所占比重最大,故选A。答案:A11.(2011广东高考)右图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解析: 本题考查十年建设时期中国经济出现的问题,意在考查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有人坐在卫星上,这是经济建设中的“放卫星”现象,而图片中的时间是1958年,这和当时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浮夸风现象吻合。A项符合题意。答案:A12(2011新课标全国卷)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
10、这项政策在当时()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意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了解决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题目材料即反映了中共中央对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纠正,符合当时农村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因此选择A项。B项错误,生产队仍然是集体所有制,所有制成分没有改变;C项不正确,“左”倾错误只是暂时得到了纠正而非消除;D项与题意无关。答案:A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1、)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产值,下同),在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共增加了177亿元,而1956年这一年就增加了139亿元。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发展,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86亿元,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1957年的指标。从主要工业产品看,钢产量前三年共增加了150万吨,而1956年就增加了161万吨。此外,如电力、煤炭、石油、化学肥料、水泥等重工业产品,1956年的产量比前三年的年产量都有较多的增加。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和单轴自动车床等重要新产品
12、也都是在这一年制造成功的。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周恩来)材料2:农村人民公社化的实现,为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我们在1958年和1959年取得了农业生产的连续大跃进,粮食两年增长46%,棉花两年增长47%。充分发挥农村人民公社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动员全国农民和全国人民从各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我们就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农业生产和建设的跃进速度,也就完全有可能提早两年或者三年实现原定在十二年内实现的农业发展纲要。 1960年政府工作报告(谭震林)(1)根据材料1,归纳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6分)(2)材料2所制定的目标是否达到?原因何在?(10分)(3)综合以上材料
13、,谈谈你对经济工作基本原则的认识。(4分)解析:第(1)问,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后回答;第(2)问,先确定制订的目标过高,然后结合具体史实说明为什么没有实现;第(3)问,结合前面的问题综合分析即可。答案:(1)对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基本完成;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成就尤为突出。(2)没有。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上“左”倾错误的扩大;农业生产并没得到实际重视;自然灾害严重;中苏关系恶化。(3)实事求是;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重工业、轻工业、农业要协调发展。14物价的稳定关系到人民生活和社会的安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解放之初,由于长期以来帝国主义
14、的侵略、国民政府的搜刮、连年战争破坏,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不畅,物资奇缺,国家财政基础薄弱,在国民党长期通货膨胀政策下培养出的巨量投机资本,利用国家的经济困难,在市场上兴风作浪。从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全国出现4次大规模上涨风。物价的大波动,给人民生活和各项工作都造成巨大困难。材料2:城乡居民人均消费量(公斤):粮食植物油猪肉1957年2032.45.11960年163.51.851.55材料3:请回答:(1)结合材料1,概括建国初期物价上涨的原因和危害。(8分)(2)材料2中表格数据反映了什么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表格所反映的情况出现的原因。为扭转这种局面,党和政府进行了哪些努力
15、?(6分)(3)材料3中的票证反映了我国怎样的经济体制?分析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票证制度的原因。(6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抓住材料1中的关键信息“工农业生产下降”“国家财政基础薄弱”“大量投机资本”“给人民生活和各项工作都造成巨大困难”来概括建国初期物价上涨的原因和危害。第(2)问依据材料2中的信息及相关史实,概括回答。第(3)问结合计划经济体制的相关史实,概括回答。答案:(1)原因:工农业生产下降。国家财政基础薄弱。投机资本造成市场不稳。危害:造成人民生活和各项工作的巨大困难。(2)情况:农副产品消费量减少,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了农业生产。努力: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3)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原因: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的影响;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产品短缺。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