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一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时序要清线索要明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建立一个富强的现代化国家进行了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了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不断攀升。线索一: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1956年)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时期。可分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阶段(19491952年)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6年),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线索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19561976年)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的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
2、:一是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19561966年),这一探索阶段既有成就也有失误,但党和国家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中最严重的失误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偏离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轨道,导致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受损。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等。线索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时期(1978年至今)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革
3、开放的探索阶段(19781992年),主要是对改革开放建设道路的探索;二是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1992年至今),主要是对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92年“南方谈话”的发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等。第21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2)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我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的重点在东北地区。
4、“一五”计划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八大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方针和设想,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4)“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指的是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并不是纠正“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邓小平的全面整顿才是系统地纠正“左”倾错误。一、伟大的复兴之路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年)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形势严峻。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3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
5、的大肆搜刮;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4措施: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1)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2)在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5意义:经过3年努力,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
6、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年)1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底,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有以下特征: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7、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2“过渡”的含义(1)从社会性质看:过渡时期不完全是社会主义的,但它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说过渡时期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是就其政权的某些特点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而言;说过渡时期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就其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这是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加以强调的结果,我们不能把新民主主义同社会
8、主义截然割裂开来。(2)从经济结构看:三大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并存,其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处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占较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完全占据主导地位。(3)从阶级结构看:三大改造前,多种阶级成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并存;经过改造,他们都成了社会主义劳动者。(4)从社会主要矛盾看: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经过三大改造,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不复存在,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
9、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5)从政治制度看: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政治制度由初期的政治协商转变为人民代表大会。3过渡时期总路线:1952年底,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总路线规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4“一五”计划建设(19531957年)(1)条件:政权巩固,经济恢复,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
10、支援。(2)目的:为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背景: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3)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核心);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条件)。(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5)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5三大改造(19531956年)(1)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2)目的:适应工业化需要,早日建成社会主义。(3)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4)
11、基本途径和方式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小农个体经济改变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通过“赎买”政策,最后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国家资本主义指受国家政权控制和监督的资本主义。开始时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后来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赎买”政策指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5)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12、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6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的建立(1)特点:计划经济,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2)建立过程:19531956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其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53年启动,1957年提前完成的“一五”计划,在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的同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影响:这一体制受苏联影响较大,可以说是
13、“走苏联的路”,带有鲜明的“斯大林模式”特点。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也留下了需要反思的经验与教训,如经济结构中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在管理体制方面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及分配方案,全国各地区经济平衡等。7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统购统销就是借助政权的强制力量,让农民把生产的粮食卖给国家,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全部由国家供应,农民的口粮和种子也得由国家批准后才能留下,城镇家庭凭粮本供应粮食,国家严格禁止粮食自由买卖,是国家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所谓“计划收购
14、”被简称为“统购”;“计划供应”被简称为“统销”。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这一政策取消了原有的农业产品自由市场,初期有稳定粮价和保障供应的作用,后来严重地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统购统销期间,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严重牺牲了农民利益,为工业建设提供原始积累。探究主题“一五”计划的背景内容及特点史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选集教你读史史料内容说明新中国的工业基础差,底子薄,尤其是重工业落后。思考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五”计划是在什么背景
15、下开展的?其制定的思想基础是什么?提示背景:新中国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经济命脉。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史料二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史料三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教你读史从史料二可以看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
16、史料三主要反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目标和道路选择。思考根据上述史料,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基本特点有哪些?并分析这一特点的成因。提示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借鉴苏联的经验。“一五”计划的特点及实质1特点(1)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2)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3)在投资结构的安排方面,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其他。(4)在发展速度上主要考虑原有企业增产能力与农业发展水平,留有一定余地。(5)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6)性质:这是一条把社会主义改造
17、和社会主义建造结合起来的总路线。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1“我们现在在经济战线上已经取得的一批胜利表现了财政经济情况的开始好转,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好转。要获得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需要三个条件,即:(一)土地改革的完成;(二)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要争取这三个条件,需要相当的时间,大约需要三年时间。”该文件发表的时间是()A1952年底B1950年C1953年 D1956年解析:选B1952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根据材料中“要获得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大约需要三年时间”,故
18、B项正确。2(2016海南七校联盟联考)建国初期某一时期“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果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比较协调。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由此,可以推测出当时中国()A经济政策深受苏联影响 B经济建设出现浮夸风C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D工农业比重严重失调解析:选A依据题干材料“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果比较好”可以看出农业和重工业的递增比例是工业总产值递增高于农业总产值,符合建国初期中国向苏联学习,故A项正确。3针对下表情况,建国初我
19、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人均产量中国(1952年产量)美国(1950年产量)印度(1950年产量)钢产量2.37千克538.3千克4千克发电量2.76千瓦时2 949千瓦时10.9千瓦时A实行三大改造 B优先发展重工业C“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开展“大跃进”运动解析:选B从图表可知中国的人均钢产量和发电量低于美国和印度,反映出建国初期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故采取的相应措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故B项正确。4(2016肇庆检测)我国“一五”计划期间,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分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该做法()A导致了工业发展不均衡B造成了国民经济
20、比例失调C促使了工业布局更合理D导致经济建设出现“左”倾错误解析:选C近代中国沿海地区工业基础较好,“一五”计划期间,把投资项目主要放在内地和东北,是为了地区工业发展均衡,使工业布局更加合理,故C项正确。5(2016大庆模拟)下表是中国国民收入(19521956年)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统计资料所反映的1956年国家主体经济成分是()时间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公私合营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1952年19.1%1.5%0.7%71.8%6.9%1956年32.2%53.4%7.3%7.1%接近0A资本主义工商业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C新民主主义经济 D社会主义公有制解析:选D从图表可知国营经济与合作经
21、济所占比重最多,这两种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故D项正确。61956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的社论指出:“我们对中央提出的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方针要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不要把它片面化、绝对化只有这样,才不至于犯右倾保守或急躁冒进的错误。”这篇社论()A开始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B助长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开启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D认识到三大改造中存在“左”的倾向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提到的文章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重点强调反对急躁情绪,即重点强调反对“左”倾错误,而此时正处于三大改造时期,故D项正确。二、艰难的探索之路社会主义建设道
22、路探索的曲折历程(19561976年)11956年中共八大(1)主要内容: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2)历史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经济建设的失误(1)原因:党和国家领导人犯了“左”倾错误,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1958年,中共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2)特点: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3)表现:1958年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4)后果: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出现经济困难。3“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23、“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经济损失约5 000亿元。4政策调整(1)1960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2)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3)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5三线建设及其影响从1964年开始,中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其开始的背景是中苏交恶与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1958年中苏决裂后,严峻的战略形势与东南沿海脆弱的防务系统让中共领导层开始考虑在西部建设后方的战略问题。1964年8月北
24、部湾事件爆发,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挑起并扩大与北越的武装冲突。美国出动第七舰队125艘军舰和600余架飞机介入越战。毛泽东指出,中国的经济命脉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三线建设由此开始。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其规模可与八年抗战期间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后人对三线建设的评价趋于两极:由于建设地点都太过偏僻,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和不便;但是三线建设也成为中国中西部工业化的重要助推器。一方面:三线建设耗费人力与物资巨大但成就十分有限;国家将资源大部分倾斜在三线,间接导致东南沿海地区发展缓慢;三线建设集中于军工业和重工业,无法改善民生物资
25、匮乏的现状;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另一方面:三线建设有效地缩小了东西差距,改变了很多落后地区的面貌,许多交通不便甚至与世隔绝的地区开始步入工业化时代;对促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的交流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促进了军事工业和重工业的发展,为后来的西部大开发打下一定基础。6农村合作社产生于中国20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它是为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造,在自然乡村的范围内,由农民自愿联合,将其各自所有的生产资料(土地、较大型农具、耕畜)投入集体所有,由集体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农民进行集体劳动,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农业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社经历了合作化时期、人民公社时期和经
26、济合作社时期三个阶段。合作化时期农民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热情比较高,自愿入社,生产积极,合作社对经营管理的自主性也比较强。因此,这一时期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集体经济比较正常。人民公社时期实行政社合一,强调“一大二公”(公社的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搞“一平二调”(公社内部实行平均主义,对生产队的劳力、财物无偿调拨),严重地侵害了农民的利益,伤害了农民的积极性。经济合作社时期普遍实行了以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搞活了农村经济,但也造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能力和集体经济的弱化。探究主题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史料一我国今年钢的生
27、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钢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量翻一番的伟大任务,人民日报(1958年9月1日)教你读史史料一主要体现了“大跃进”运动的出现。其中“跃增”一方面说明超越常规,另一方面也说明脱离社会实际。思考史料一表明“大跃进”的核心是什么?反映了“大跃进”的特点及影响如何?提示核心:大炼钢铁。特点: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影响:不仅造成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而且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史料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
28、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理想。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4月3日)思考史料二表明人民公社化运动有什么特点?有何消极影响?提示特点:史料二表明人民公社实行集体劳动、平均主义大锅饭,扩大公有化规模。消极影响: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史料三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思考据上图统计,概括
29、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提示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50年代持续增长;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60年代中期恢复。主要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完成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19561976年探索中的两个核心问题及经验教训(1)核心问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2)经验教训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30、,不可照搬别国模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认清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2.多角度分析社会主义建设失误的原因(1)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2)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3)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
31、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4)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1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不仅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市场,相反地,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由此可见,这个报告()A有效纠正了公社化运动的失误B全面总结“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C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D针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效反思解析:选D中国从195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题干材料是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同时也考虑了它本身存在的弊端,以避免类似的错误在中
32、国再现,故D项正确。2“产量碰顶了吗?科学的计算告诉人们:还远得很!因为,农业生产的最终极限决定于每年单位面积上的太阳光能,如果把这个光能换算成农产品,要比现在的产量高出很多。 那么稻麦的亩产量就不仅仅是两三千斤,而是两千斤的二十多倍!”这一说法()A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B有利于挖掘农业生产的潜能C对“大跃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D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客观产物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经济建设中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迅速蔓延开来,与“大跃进”相互呼应,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故C项正确。3(2017湖北省八校高三联考)1961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根据陈云的意见,制定了关
33、于减少城市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规定在3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 000万以上,当年内减少1 000万人。这说明()A中央决定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B违背了“一五”计划的城镇化建设要求C是中央对党的“左”倾错误的调整D农业生产水平跟不上工业化进程解析:选C精兵简政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故A项错误;“大跃进”造成工业化比例失调,这一调整是对“一五”计划期间“左”倾城镇化建设错误的纠正,而非“违背”,故B项错误;“左”倾城镇化建设加剧城市经济的困难,这一调整是中央对党的“左”倾错误的调整,故C项正确;“左”倾错误的工业化应该退回到实际,与农业生产水平相适应,而非农业生产水平跟不上工业化进程,故D
34、项错误。4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因在生产关系上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急于向更高级形式过渡,从而造成了重大失误。下列选项符合这一论断的是()A农业和手工业合作化运动B“大跃进”运动C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D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析:选D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实质是从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公有制,是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故A、C两项错误;“大跃进”运动是1958年开始实行的,其违背的是客观经济发展规律而不是生产力水平,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提倡“一大二公”违背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故D项正确。5有学者对1975年中国城市家庭
35、人均收入、价格和食品消费的计算表明,五口之家仅食品支出就用去收入的66%。材料中现象产生的背景是()A“文化大革命”对农业生产造成破坏B邓小平主持工作对经济进行调整C计划经济体制下生活物资匮乏D长期战乱使经济秩序陷入混乱解析:选C从“仅食品支出就用去收入的66%”可以看出食品支出所占比例大,其他生活物资匮乏,故C项正确。 本讲命题点研究20102016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纲卷别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全国卷2015“一五”计划(工业化);2014“一五”计划、计划经济体制全国卷2016“一五”计划;2014粮食的统购统销全国卷全国卷2012现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
36、的探索历程;2011经济恢复调整考情分析新课标全国卷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集中于“一五”计划和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主干知识上。试题注重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的迁移应用,坚持能力考查,体现学科能力目标。试题呼应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真正达到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目的。选择题考查趋向研究洞悉命题人的命题意图,解题最快捷(一)主干知识迁移考1(2015全国卷)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解析:选A本题迁移考查了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背景。
37、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超过英美国家,故A项正确。2(2012全国卷)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解析:选D本题迁移考查了中国社会主义曲折探索的过程。从时间信息入手,结合时代背景分析。50年代末中国开展“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
38、错误的探索,带来严重的后果,故D项正确。“一五”计划期间的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是高考密集命题的主干知识。高考命题对这一主干知识的命题常采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考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也有助于考生更好地认识新中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教训。(二)能力方法灵活考3(2014全国卷)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五
39、大核心素养之“历史理解”。计划体制的特征与“计划收购”“由国家严格控制”相符,故C项正确。4(2014全国卷)“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历史理解”。抓住题干信息“一五计划期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容,这种体制对于增加积累和扩大投资,推动工业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粮食的“统购统销”属于教材拓展内容,高考命
40、题通过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得出新结论,从历史现象折射的本质角度考查国家政策的制定对经济建设的影响。这说明强调能力立意,突出概括、说明、分析等史学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作用,注重考查探究新问题的能力是高考的命题趋势。(三)社会热点隐性考5(2016全国卷)“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解析:选A“一五”计划时期,国家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其原因:财力有限,如果平均使用,百废俱兴,必然一
41、事无成;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包围封锁;没有重工业,就没有工业化的基础,也就没有巩固的国防。优先发展重工业必须解决几个问题:一是通过压低全民消费,提高储蓄率,加快资金原始积累;二是保证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向重工业领域;三是实行平均主义的民生保障,确保社会的稳定。所以,题干材料中“一五”计划压缩住宅建设投资、压缩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其目的在于完成工业化,这样做,“一五”计划可以奠定工业化基础,A项正确。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要求在适度扩大内需的同时,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但供给侧改革既不会走计划经济的“老路”
42、,也不会走放任不管的“歪路”,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016年全国卷第31题就从历史命题的角度,以“一五”计划立意,考查建国初实行计划经济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暗合时政热点,隐性考查“供给侧改革”。(四)历史价值观引领考6(2011全国卷)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解析:选A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平均主义,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有发展,也
43、有曲折;有历史经验,也有历史教训。要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要充分依据具体国情,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要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坚信中国共产党为建设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有能力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高考命题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热点演练11952年,中央政府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对经济发展进行长远规划,1954年又成立了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其职责是负责技术性工作。成立这些机构主要是为了()A进行所有制的变革 B加强对企业的管理C保障经济计划完成 D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解析:选C由这些机构的主要职责“对经济发
44、展进行长远规划”“负责技术性工作”可知,这些机构的设置是为国家经济计划服务,保障经济计划完成,故C项正确。2有学者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这说明了两者的农业政策()A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 B赋予农民的经营方式不同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D取得农业成就的手段相同解析:选B根据材料“大规模的劳力动员”指人民公社化运动,由于受“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急于求成,造成巨大损失,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毛泽东由个体经营转向集体经营,邓小平由集体经营转为家庭联产承包,其经营方式都发生了转变
45、,选择B项符合题意。3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议,随后不久又对油料、棉花、棉布等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这一政策()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推动了国家工业化的建设进程C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形成D促进了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解析:选B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53”,建国初期的中国面临着内部经济恢复和建设、外部帝国主义的封锁和禁运,为此提出“一化三改”,优先发展重工业,故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实行配给制,故提高农民积极性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B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是在1956年,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是在改革开放后,故C、D两项错误。4据统计,在从1961年1月开
46、始的两年半中,全国职工精减与录用相抵共减少了1 887万人,城镇人口减少了2 600万人,吃商品粮人数减少了2 800万人。其主要目的是()A改善城乡关系争取财政经济的好转B推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展农业生产C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的升级换代D实行工业反哺农业以促进农业发展解析:选A结合所学可知19591961年中国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城市物资供应不足,需要减少城镇人口,故A项正确。51962年7月,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农村生产资金座谈会纪要中明确指示:“信用社应当恢复1957年以前的管理体制,即信用社应当是一个独立核算的单位,资金独立,自负盈亏,公社不得挪用或者支配信用社的资金。”这一措施()
47、A使“大跃进”以来的错误得到有效纠正B加速了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C有利于国家权力与农民利益的协调D扩大了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解析:选C根据材料“信用社应当是一个独立核算的单位,资金独立,自负盈亏”表明,这有利于协调与农民之间的利益,故C项正确。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湖南六校联考)回顾中国农村改革历程中引用了农民说的一句话:“刚分到的土地屁股还没坐热呢,又被收走了不仅把土改时分来的土地收归公了,把我们自己原有的土地也充公了,牲畜和农具也都统统归公了。”材料中提到的两次土地所有制的变革相同之处是()A都从根本上改变了农
48、村生产关系B都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C都打击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D都使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解析:选A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两次土地制度的变革指的是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是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农业合作化是将土地私有制变为土地公有制,都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故A项正确;两次变革都没有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故B项错误;两次改革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C项错误;土地改革将地主土地所有制改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性质仍然是私有制,并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故D项错误。2中国“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交通、邮政和通讯占19.2%,农业、林业和水利占7
49、.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以此推知,“一五”计划的核心目标是()A建立计划经济体制B发展经济改善民生C建立工业化的基础 D平衡发展国民经济解析:选C根据材料“工业建设占58.2%”可知,“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故C项正确。3三大改造后,陈云指出:“节制资本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副作用。特别是一九五三年以后,对工业实行统购包销,商业自上而下派货,农产品独家收购,市场管理很严格,带来了消极因素。主要是产品品种减少,质量下降。这种消极因素过去就有,现在应该取消。”依据材料可知()A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机已成熟B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C全面实行
50、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必要性D社会主义改造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解析:选D材料反映出社会主义改造后确立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消极因素,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故D项正确。4(2016佛山质检)1955年3月,内务部、公安部联合下发通知,规定农民的迁徙已经不是自由的迁徙而是需要审批,能否迁徙取决于政府。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这反映了()A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要求B“大跃进”时期工业化建设的要求C构建经济体制的时代要求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要求解析:选C由于我国模仿苏联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51、必然要求对于人口等各种要素纳入国家的计划体制中来,故C项正确。5(2016乐山调研)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购销。这种做法()A标志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B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C切断了农民与自由市场的联系D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解析:选C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对余粮户实行粮食收购,实际是将农业纳入计划经济体制,从而切断农民与自由市场的联系,故C项正确。61953年,中国共产党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
52、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这表明当时的新中国()A经济恢复速度超出预期 B重工业化取得重大成就C出现了急躁冒进的倾向 D民众对改造积极性高解析:选C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超出原先设定的步伐,故C项正确。7(2017合肥质检)1956年,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在工商经营方面,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按计划生产,附有一部分计划外的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以国家市场为主体,附有一定范围的由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这一提法()A未突破单一计划经济模式 B是符合国情的有益探索C推
53、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掀起了全行业公私合营解析:选B1956年中国完成了生产关系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展开全面社会主义建设,但是受历史限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还是比较低下的,还需要公有制和计划之外的有益补充,故B项正确。81961年6月,商业部和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小商小贩问题座谈会,决定把此前并入国营与公私合营企业的小商小贩清理出去,让其重新组织合作商店与合作小组。这说明()A中央政府下决心要割掉资本主义尾巴B个体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组成部分C对个体商贩的社会主义改造步子过快D党和政府要鼓励私营经济的稳步发展解析:选C材料“决定把此前并入国营与公私合营企业的小商小贩清理出去
54、”说明之前对个体商贩的改造速度过快,还存在问题,所以要“重新组织合作商店与合作小组”,故C项正确。9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状况的结论是()年份基本建设总额国家预算内投资国家预算外投资生产性建设非生产性建设1960384.1亿元297.1亿元87亿元331.9亿元52.2亿元1961123.4亿元89.8亿元33.6亿元105.1亿元18.3亿元196267.6亿元56.6亿元11亿元58.5亿元9.1亿元A三年经济困难造成经济巨大破坏B追求高速度导致经济比例失调C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已经基本完成D压缩投资以实现国民经济调整解析:选D材料中内容显示我国基本建设及生产建设
55、等投资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中央提出了“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建设比例,主要是调整工农业发展的比例,故D项正确。10下表是1961年10月中共中央批准的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后两年补充计划的报告部分内容。计划时间基本建设投资(亿元)钢指标(万吨)原煤指标(亿吨)粮食指标(亿斤)1961年初1671 9004.364 1001961年底788502.742 7001962年42.37502.52 900此报告的批准表明当时()A重工业投资建设趋于停滞B农业集体化运动深入开展C“左”倾错误得到部分纠正D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解析:选C据材料“基本建设投资”“钢指标”“
56、原煤指标”“粮食指标”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左”倾错误得到部分纠正,故C项正确。111960年11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规定: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小规模家庭副业在不影响集体劳动的情况下,鼓励社员种好自留地,饲养少量的猪、羊和家禽有引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这表明()A“左”的路线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B农村大锅饭的分配体制被打破C农业所有制形式出现重大变化D农村经济形势趋于好转解析:选A由材料“鼓励社员种好自留地,饲养少量的猪、羊和家禽有引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可知,中共中央是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故A项正确。12(2016宜
57、春一模)下表是1975年江苏省上半年工业生产情况的报告。表格中工业生产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三月份四月份五月份六月份原油100万吨160万吨180万吨210万吨发电量8.7亿千瓦时15.3亿千瓦时17.5亿千瓦时20.8亿千瓦时铁路货运量250万吨410万吨474万吨481万吨A大办工业、农业运动的开展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施C邓小平全面整顿政策的推行D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政策的落实解析:选C大办工业、农业运动处于“大跃进”期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是1960年提出,1973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国民经济复苏,故A、B、D三项均与
58、材料时间不符。1975年,邓小平主持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开始全面整顿,国家经济形势出现好转,与表格相符,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代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年份全国总人数(万)城市人口数(万)城市化率(%)184041 2812 7686.7184341 7242 8256.6189333 6712 7698.2190142 6454 1739.8192044 7154 74210.6193146 8845 10610.9193646 9625 28111.2194954 1675 76510.6材料二直到1895
59、年为止,上海几乎仍旧是个纯粹经商的城市,因此人口从未超过50万尽管1843年至1895年间由于外国人创办的经商机构的结果,人口增加了一倍,但是如果跟1895年以后伴随着市内现代工业发展而造成的人口激增相比,那么早期的增长就显得微不足道了。美墨菲现代中国的钥匙材料三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阶段城市化水平(%)年份城市化水平年份城市化水平年份城市化水平194910.6195918.4196917.5195011.2196019.7197017.4195111.8196119.3197117.3195212.5196217.3197217.1195313.3196316.8197317.219541
60、3.7196418.4197417.2195513.5196518.0197517.3195614.6196617.9197617.4195715.4196717.7197717.6195816.2196817.6197817.9(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回答近代中国城市化率的发展趋势。并分析18401893年我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12分)(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19491958年我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及相应原因。请指出导致19581978年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因素。(13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城市化率的数字变化分析发展趋势;结合18401893年的时代背景分析我国城市化
61、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第(2)问,依据材料三中19491958年中国城市化水平数据变化分析特征,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七届二中工作重心的转移)和经济(国民经济恢复、工业化建设的开展)等方面分析概括原因;结合19581978年中国经济建设领域出现的重大挫折的史实(“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经济困难出现、“文革”等)分析概括因素所在。答案:(1)趋势:局部时段有所波动,总体上不断上升。特点:虽有发展,但整体上城市化进程缓慢。因素:五口通商后,城市内的现代工业逐步兴起;对外开埠城市以商业化为主,城市化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不足(或工业化水平整体低,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动力不足);长期战争(如两次鸦片战争
62、、太平天国运动等)对江南城镇破坏很大;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2)特征:1949至1958年,城市化平稳发展。原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心由农村到城市的转移;新中国建立后,国民经济恢复和工业化建设的开展,城市工业人口大量增加。因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经济困难出现;“文革”期间国民经济整体停滞不前;“上山下乡”运动使城市人口流向农村等。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图1、图2,请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工业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12分)解析:根据图1中“江南制造总局”和“轮船招商局”等工厂分布情况提取信息,结合造成这样分布的原因进
63、行说明;根据图2中相关工厂的分布情况来提取新中国时期的工业布局信息,结合造成这一布局的原因进行说明即可。答案:示例一:信息:洋务运动工业化布局集中在沿海沿江,尤其通商口岸地区为最;新中国工业布局扩展至内地,尤其东北为最。说明:近代中国沿海沿江最先受到外来侵略,西方工业文明影响较早且程度较深。新中国统一全国,计划经济,注重整体工业布局。(从国内外形势分析亦可)示例二:信息:洋务运动工业基础薄弱,尤其重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优先集中发展重工业。说明:近代中国工业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分布不平衡。新中国致力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在苏联帮助下大力发展重工业。示例三
64、:信息:洋务运动交通运输业基础薄弱;新中国交通运输业成就显著,铁路公路发展尤其迅速,交通干线不断向边疆伸展。说明:洋务运动交通运输业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控制,新中国加强对交通运输业建设、发展。(可多角度提取信息,言之有理即可,三种答题示例仅供阅卷时参考,不必拘泥)第22讲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国家的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局面。(2)中国的改革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活力。(3)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提出
65、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4)经济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一、特色的建设之路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改革(1)方针确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2)改革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指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3)意义以包产到户
66、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国有企业改革(1)开始: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开端。(2)展开: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展开。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3)目标:1992年,“十四大”确立深化国企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4)意义: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了国有资产,有利于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确立过程提出:1992年,“十四大”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
67、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1993年,全国人大将宪法第15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1997年,“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2)影响: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4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1)从经营方式上,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基层组织上,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促进了农村
68、经济的发展。(2)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农业合作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人民公社化运动则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3)启示:制定经济政策必须实事求是,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探究主题(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史料一用农民的话来说,“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完成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剩多剩少全都是自己的”,农民取得了对农产品的实际支配权。所以说这种办法“责任明确,利益直接,方法简单,群众放心”。摘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思考根据史料,指出农村生产责任制改革产
69、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没有改变,只是在经营方式和产品分配方式上有所变化。史料二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教你读史史料中“某些尝试”主要指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集体农业的痕迹”指人民公社下的集体生产。思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史料二中率先“尝试”变革的“中国最贫困的省份”有哪些?这种变革主要针对什么问题?有何重大历史意义?提示安徽、四川。针对当时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
70、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史料三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摘编自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思考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土地流转对我国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意义。提示既保持承包关系稳定,又搞活了土地的使用;推动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及实质1原因
71、(1)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2)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3)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及其实行具有群众基础。2特点(1)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2)它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3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探究主题(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
72、济史料一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思考如何认识史料一中的观点。提示邓小平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不矛盾,也不是社会性质的本质区别。史料二1955年11月国家正式印制使用的粮票,具有“第二货币”的美称。改革开放后,粮票被国家陆续收回销毁。这种粮票也变成了历史文物。思考根据史料二指出,粮票的废
73、除和股票的发行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粮票的使用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粮票的废除和股票的发行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发生改变,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比较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1)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是指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计划经济曾被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市场经济是承认并维护私人拥有生产资料和鼓励自由竞争、通过市场调节供求和资源分配的经济运行体制。(2)主要区别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经济运行机制一切经济行为都由国家制定计划实施、完成运用市场机制,即价格、供求、竞争、利率等进行调节调整手段以行政手段为主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调整方式国家直接调控
74、企业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所有制结构单一多元利益分配平均主义严重按劳分配,注重效率1(2016常德模拟)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下列关于新阶段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A先改革后开放,以国内改革带动对外开放B去苏联模式,开创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农村发展的动力D始终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解析:选B改革和开放基本上是同步的,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是中国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故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才是农村发展的
75、动力,故C项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提出来的,故D项错误。2下表为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增长率(依据龚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该表反映出()区域收入消费水平农村17.6%(家庭收入)8.9%城市8.0%(职工货币工资)4.5%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明显B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城市C废除农业税增加了农民收入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展缓慢解析:选A从图表可知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率均高于城市居民,体现出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村经济较快发展,故A项正确。31986年8月,邓小平在视察天津港时高兴地说:“人还是这些人,地
76、还是这块地,一改革,效率就上来了。这无非是给了你们权你们有了权,有了钱,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变化”实际上是基于港口管理体制突破了()A“以政代企,政企不分”的模式B“政企分开,简政放权”的模式C“自主经营,简政放权”的模式D“政企分开,自负盈亏”的模式解析:选A港口的管理体制突破了“以政代企,政企不分”的模式,使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真正搞活了国有企业,故A项正确。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经历了19801991年的复兴和起步时期,1992年至1999年的扩容和成长时期,2000年至今的规范和发展时期。这种发展()A与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完全同步B旨在推进国企股份制改革C与中国经济
77、结构变化步调一致D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解析:选D结合所学,1980年处于改革开放初期,1992年处于改革开放深化期,2000年至今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成与发展时期,与材料基本吻合,可见股市的发展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故D项正确。5(2017湖南十三校联考)1988年,在全民经商潮背景下,中国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系彻底崩溃,物价失控。其后三年的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理论界有人提出“将物价等权力收到省一级的政府中”。理论界的这一言论()A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B表明深化改革势在必行C说明政府应不断强化计划职能D指出了市场经济的作用解析:选B1988年,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计划经济下
78、的流通体系彻底崩溃,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理论界这一言论违背商品经济发展规律实行计划干预,这意味着深化改革势在必行,故B项正确。61992年中国进行了放开粮食价格的试验;至1992年末,政府定价的农产品只有6种,工业消费品基本放开(涉及国计民生的食盐、药品等除外),政府定价的重工业产品也不足100种,社会消费品总额中的市场调节部分高达90%。这表明中国()A市场开始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B非公有制经济地位日益凸显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D大力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解析:选A材料体现出政府定价商品比例逐渐减少,市场调节部分高达90%,反映的是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资源配
79、置的基础性作用,故A项正确。二、宽广的开放之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1)创办经济特区:为了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经济的发展。1980年起,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2)设立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3)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包括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4)进一步对外开放1992年,开发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从2004年以来,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引起世人关注。 (5)对外开放新
80、格局: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6)作用: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性质:世贸组织是各国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2)标志: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3)意义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和实现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有力地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二、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1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1)经济增长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十一届三
81、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开始迈向小康。2城镇化进程的加速(1)表现:城镇化进程加快;小城镇迅速崛起;城市区域化出现。(2)战略:2002年,政府提出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3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到来(1)状况:自从1995年全面开展互联网业务以来,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互联网发展极其迅猛。(2)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娱乐方式。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4时尚中国(1)思想观念: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终生学习观念等日益为大多数中国人所接受。
82、(2)生活方式:穿着、居住发生了变化。(3)语言时尚:新生语言、外来语言、港台语言、地方语言等逐渐融合,丰富多彩。探究主题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史料一据统计,从1979年建立深圳市到1984年底止,深圳市与外商签订的各种协议、合同共达3 382项,协议投资总额193亿港元,实际投入使用的外资46.8亿港元。其中特区内所占的比重都在80%左右。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思考依据史料一,经济特区创办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积极作用。提示经济特区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史料二开放不再是沿海地带的“特权”,从青藏高原到额尔古纳河,各地都在探索开放的适当形式。随着贯穿欧亚的第二座大陆桥在阿拉
83、山口接轨,当年的丝绸之路再次成为经济往来的重要纽带。西藏同胞在通往尼泊尔、印度的大小山口摆起了货摊。它是西藏走出封闭、走向世界的起点。思考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提示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史料三21世纪中国的城市群示意图教你读史史料三反映了我国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东部三大城市群,发挥了其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思考依据史料三指出东部三大城市群在现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
84、,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三大城市群形成的主要历史因素。提示地位:支撑、引领全国经济发展。历史因素: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或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等。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原因、具体形式及发展阶段1开放原因(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加快我国的发展。(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3)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改革目标看,只有对外开放才能跟踪世界先进水平,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完成从
85、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2具体形式(1)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2)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3)兴办经济特区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对外开放的特殊形式。3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从1978年底到1992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放权、让利、减税来培育市场经济因素的阶段。(2)第二阶段:1992年到2001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3)第三阶段:从2001年至今,这个阶段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经济体制与国际规则全面接轨。1(2016唐山模拟)1984年初,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
86、政策是正确的。”从此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新时期。此后中国开始()A在大型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B开放沿海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C着手加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全球化进程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时间是1984年,在大型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1992年,故A项错误;1984年我国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故B项正确;我国于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故D项错误。2“可以划出一个有明确地域界线的区域,实行类似特区的政策引进先进技术和科技项目,开发新产品,兴办新企业。同时,促进老企业的
87、技术改造,优化经济结构,带动各自腹地经济的发展”。材料中的“区域”是()A特别行政区B民族自治区C沿海经济开放区 D浦东新区解析:选C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与材料中“实行类似特区的政策引进先进技术和科技项目,开发新产品,兴办新企业带动各自腹地经济的发展”相符,故C项正确。3据江苏省统计局权威数据统计:江苏对外贸易从1974年出口0.77亿美元起步,到1996年出口超100亿美元,用了近23年;从出口超100亿美元,到2000年出口超200亿美元,用了4年时间。江苏外贸出口4年就达到第二个百亿美元的主要原因是()A
88、南通等沿海港口城市开放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推行C浦东开放带来的辐射效应D中国加入WTO促进经济发展解析:选C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与材料中“到2000年出口超200亿美元,用了4年时间”“江苏外贸出口4年就达到第二个百亿美元”相符,故C项正确。4(2017湖北重点中学联考)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重新界定了经济特区的“特”:“保持经济特区优势的立足点主要应通过深化各项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法制规范”。这一定位的时代背景是()A围绕特区“姓资”“姓社”的争论B沿海和内地经济发展差距消失C平等竞争的统一国
89、内市场完全形成D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解析:选D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是在1992年十四大,符合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对经济特区定位的时代背景,故D项正确。5浦东开发开放后,中央政府先后于1990年、1992年和1995年3次比较集中地赋予一系列特殊政策,给予上海更大的资金支持和自主审批权。这些政策充分体现了()A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形成B浦东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地区C中国完全融入了全球化大潮D改革开放中的先行先试特点解析:选D材料强调的是对外开放,并非对内改革,故A项错误;中国最早开放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故B项错误;中国完全融入全球化大潮是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完全”
90、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题干以浦东为例强调了“先后”“3次”“给予特权”体现了先行先试的特点,故D项正确。本讲命题点研究20102016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纲卷别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全国卷2013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全国卷全国卷201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国卷2011国有企业改革20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考情分析新课标全国卷在本讲中的命题主要集中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三个点上,试题呈现出基础性、综合性、时代性的特点。试题注重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
91、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新问题的能力。选择题考查趋向研究洞悉命题人的命题意图,解题最快捷(一)能力方法灵活考1(2013全国卷)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历史理解”。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一项重要内容是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并且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也强调了市场对生产的调节作用,故二
92、者同样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选择B项。2(2012全国卷)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 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时空定位”“历史理解”。从时间信息入手,联系南方谈话重要史实来分析,南方谈话带来了一场思想解放,认识到计划与市场仅是一种手段,A项正确。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是本讲中的主干知识,也是高考曾经的命题点所在。试题重在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93、考查考生准确阅读历史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比较、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历史价值观引领考3(2016全国卷)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 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解析:选A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推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农民拥有了土地的使用权,生产自主权扩大,生
94、产积极性提高,因而出现了题干材料中的增产现象,故A项正确。4(2011全国卷)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解析:选C材料说明工资增长是建立在经济效益增长基础之上,故选C项。经济体制的改革,无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其经验和教训是: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断打破传统体制的束缚才能创新和调整,只有不断的因时改革才能保
95、持经济发展的活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长期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热点演练1下面是19702012年中国价格指数总体运行趋势示意图。图中圈出的两个高峰出现的相同原因是()A借鉴国外成熟经验 B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C对外开放逐步深入 D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解析:选D根据材料图表可以看出两个高峰期分别是1980年和90年代中期。1980年我国刚刚实行对外开放,因此借鉴国外成熟经验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市场经济并未发挥主体作用,故B项错误;1980年我国的对外开放刚刚起步,因此逐步深入的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1980年我国改变原来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到90年代中期管理体制进
96、一步改革,故D项正确。2(2016乐山二模)19761977年中国领导人及各类代表团出访300多次。其中,科技教育出访最显著,先后出访联邦德国、英国、日本,以及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家。这次出访潮()A实现了工作重心的全面转移B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来源C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D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析:选B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心的全面转移和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A、C两项错误;19761977年中国领导人对西方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出访,为1978年的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来源,故B项正确;1992年十四大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D项错误。3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认为:“我
97、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实行了利改税和调节税制度,力图给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从实践上确定了经济改革的市场取向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大大活跃商品经济C对外开放加速了经济模式的有效转型D改革初期“左”倾思想对经济有影响解析:选A材料“实行了利改税和调节税制度,力图给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表明坚持市场为导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故A项正确。4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往往借助于其它经济形式来遮掩、隐蔽自己的真实身份,在发展过程中挂靠国有、集体、外资等企业戴上“红帽子”经营。90年代中期以后,大部分私营企业纷纷主动摘帽还原,以其真实面目开展经营活动。这种“摘帽
98、”现象()A削弱了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B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C加大了私营企业主的投机性D使国家开始承认非公有制经济解析:选B私营企业独立面向市场开展经济活动,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其发展获得更大空间,故B项正确。5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允许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并在上海、深圳进行股票上市试点,试行外汇期货交易,开放边境城市及长江沿岸主要中心城市。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C市场经济改革明确成为目标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解析:选C根据“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试行外汇期货交易”“开放边
99、境城市及长江沿岸主要中心城市”等信息可知市场经济改革明确成为目标,故C项正确。非选择题增分研究全国卷40题、41题答题规范第41题典例精选(2015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法定假日天数节假日1950199520002008元旦1111春节3333劳动节1131国庆节2233星期日1111星期六111清明节1端午节1中秋节1表中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阅卷评析阅卷评点该生作答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对“趋势”的把握上,未能从几个重要的“节点”来掌握变化,总结趋势。原因分析、逻辑思维、语言表达、概括归纳的
100、能力均未达到要求。增分指导解题首先读题,总结趋势和分析原因。读题之后研读材料,观察表格,找到“节点”,找出我国节假日变化的趋势,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满分示例示例: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命题探源近年随着国学热的升温,弘扬传统文化成为现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对传统节日进行假期安排,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在西方文
101、化冲击下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本题以中国传统节假日的变化为命题切入点,以开放探究的形式考查我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郴州质检)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下列对这一决定解读错误的是()A发展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变更了中国农村土地所有权C是当今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D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和土地经营效益解析:选B关于农村
102、改革并没有变更中国土地的所有权,所有权仍然是属于国家,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2(2016太原模拟)198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在兴办社队企业的同时,鼓励农民个人兴办或联合兴办各类乡镇企业,但大量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称自己为“集体企业”。这反映出()A私营经济获得法律认可B农村改革仍未取得突破C国企改革目标逐步明确 D传统观念困扰体制转型解析:选D根据材料“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称自己为集体企业”,表明人们的思想还没有从旧有的集体经济观念下解放出来,故D项正确。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明显变化,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整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与世俗价值观、精神价值观和物质价值观
103、各自形成了一种张力关系。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结构的转轨B改革开放后文化开放和文化碰撞C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D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解析:选A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明显变化,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结构的转轨,故A项正确。4(2016宜春二模)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企业改革的若干规定。根据这些规定,企业拥有了生产计划权、产品购销权、定价权、资金使用权、工资奖金分配权、劳动人事权等一系列生产经营自主权。其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确立市场定价,建立合理价格体系B改革计划经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C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经济
104、效益D实行政企分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解析:选C通过关于深化企业改革的若干规定使得企业拥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激发了企业活力,故C项正确。5改革开放后,合资企业引领了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的生产。80 年代的一些品牌,如北京牌、长城牌逐步被淘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外合资升格为主体地位B国产家用电器质量低劣C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D全球化冲击了国产品牌解析:选C据材料“改革开放后,合资企业引领了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的生产”可知合资企业的出现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关,故C项正确。6下图分别是1978年、1997年我国各类工业比重示意图,从1978年到1997年的变化表
105、明()A增强国企活力成为深化改革中心环节B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C中国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动摇解析:选B图片反映的变化是国有企业比重下降,其他所有制企业比重上升,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故B项正确。7在1993年3月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国营企业”的提法被“国有企业”取代。这一修改表明()A大锅饭的分配体制被打破B企业的法人实体地位提高C公有制经济地位大幅降低 D企业产权拥有者发生转变解析:选B国营到国有是落实“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这是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故B项正确。8(2017河南六市联考)1982年党的十
106、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以上认识的变化()A表明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B科学阐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C反映经济体制改革逐渐走向深入D扫除了中国入世体制上的障碍解析:选C党对计划与市场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反映出经济体制改革逐渐走向深入,故C项正确。9美国时代周刊每期的封面都会选择一个主题,以人物为主,它反映着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1983年9月该刊的封面人物是邓小平。这表明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中国的热点问题是()A抛弃“左”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B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C建立社
107、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地区解析:选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始改革开放,这一趋势在进入80年代后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故A项正确;“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这是发生在1984年的史实,故B项错误;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中,故C项错误;“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是发生在1990年,故D项错误。10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说:“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外资进入,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比如外资到上海去,当然不是整个上海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下列改革措施直接得益于此讲话精
108、神的是()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在川粤等省创设经济特区C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D国企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解析:选C据材料“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外资进入,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联系所学可知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故C项正确。11(2017全国名校高三联考)从1986年中国向关贸总协定正式递交恢复合法席位的申请,到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15年的“复关”“入世”谈判之路,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这一过程本身就说明()A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矛盾消除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全面建立C中国对外开放,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
109、D中国由以往的制度性、战略性开放发展到政策性开放的新阶段解析:选C伴随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故C项正确。12下面为我国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增长统计表(单位:亿美元)。表中信息反映出我国( )对外贸易(进出口)1980年1990年2000年2012年381.41 154.44 722.93 8671.2引进外资(已利用外资)1984年1990年2000年2012年270.51 028.95 935.611 329.4A基本形成了外向型经济 B在全球化中的地位提高C对外开放步伐逐步加快 D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解析:选C材料反映我国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不断增长,说明对
110、外开放步伐逐步加快,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往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袄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
111、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材料二在毛泽东的治国理念中,对外开放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且开放只是偏向于苏联和东欧国家“一边倒”的开放,一旦国家间关系出现变化时,就马上进行封闭和收缩。中苏关系破裂时,中国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局面就消失了。在“文革”期间,毛泽东甚至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名,把一切对外开放的交流活动都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划上等号,一度完全停止对外技术引进和资金交流。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后,中国开始向西方开放。摘编自卢昌军邓小平与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比较研究材料三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开展的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它涵盖了国际商品市场、国际
112、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等等。多年来我国在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前提下,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在国际贸易中地位不断上升,对外贸易结构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对外贸易的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摘编自范海龙开放通商与对外开放的比较(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对外开放的表现。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对外开放形成的条件。(11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并分析该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当今对外开放的特点。(6分)解析:第(1)问,从开
113、放领域、开放范围以及对外贸易管理等方面概括其表现;唐朝对外开放条件可以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交通和对外开放的意识和心态等角度回答。第(2)问,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方面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从国际、国内背景上分析原因。第(3)问,从国家政策、对外开放特点、开放格局、开放领域等方面概括特点所在。答案:(1)表现:领域宽,突出经济交往,涵盖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范围广,涉及300多个国家和地区;时间长,几乎贯穿整个唐代;设置专门机构、划定特区管理对外事务。(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条件: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疆域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
114、领先,具有世界影响力;唐朝统治者具有开放的意识和包容的心态;海陆交通发达。(2)特点:先后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国家利益的支配,政治倾向性强,波动性大。成因:由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决定;受到国际关系两极格局的影响;受到美国、苏联对华政策的影响;与国内的政治气候有关。(答出其中三点即可)(3)特点:对外开放成为既定国策;对外开放的原则是立足国情,平等互利,进行经济技术交流;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点线面相结合的格局;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战略;发展迅速,成果显著。(答出其中三点即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是某同学在探究学习新中国经济建设内容时,根据相关资料编写的提纲。
115、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二、国民经济发展的受挫和经济政策的调整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第一次探索2人民公社化和经济的困境3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恢复三、“文化大革命”和国民经济最严重的挫折1“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社会经济2国民经济发展的两次转折和受挫四、新时期的经济建设1国民经济的前进和徘徊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深化改革、推进开放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提纲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12分)解析:首先要找出该提纲中的不合理
116、之处,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比如在纲目“一”中增加“国民经济恢复”一条,再比如在纲目“四”中增加“改革开放”一条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答案:示例一:在“一”中增加“1.国民经济的恢复”。理由:国民经济的恢复是新中国成立后首先开展的重大经济活动;国民经济的恢复是以后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示例二:将“二”中的“2”改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经济困难”。理由:人民公社化不能代替或涵盖“大跃进”;“大跃进”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失误,是造成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示例三:在“四”中增加“2.伟大转折及改革开放的开始”。理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是新时期的开始;伟大转折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创
117、造了政治前提。(任答其中一点即可) 一个核心: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两大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改革开放时期;三个时期:过渡时期(19491956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561976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一、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原因核心内容意义土地改革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农业合作化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人民公社化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
118、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化规模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中央在总结教训的前提下,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针对训练11979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指出:“可以在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实行超产奖励。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这反映了()A人民公社旧体制已经正式废除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中央肯定C对“包产到户”认识有待突破D农村经济形势从根本上得到了改
119、变解析:选C根据“包工到作业组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说明中央对包产到户还没有完全肯定,把“包产到户”等同于“单干”,对“包产到户”的认识还有待突破,故C项正确。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调整建国初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计划经济
120、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原因(1)照搬苏联模式(2)新中国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3)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外国经验,决定对工业体制进行改革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核心内容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把企业推向市场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建设曾起到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
121、历史发展阶段,使企业失去了活力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经济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针对训练2下表为中国每万人所拥有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变化情况表(单位:个)。表格反映的变化趋势主要是因为()1952年1957年1962年1965年47.626.413.29.5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结束B“左”倾错误主导经济建设C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D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停滞解析:选B网点从47.6锐减至9.5,会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折射了五六十年代“左”倾错误主导经济建设,故B项正确。一、比较苏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不同点
122、背景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一些地方发生叛乱“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国家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工作重心亟待转移内容以农业为核心,涉及工业、流通、分配等领域先农业后工业,全面改革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同点(1)都是在面临国内经济困难的背景下展开的(2)都采用了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方式(3)都符合本国国情与经济发展规律,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针对训练1有学者认为,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和邓小平实行的改革开放,其实质是相同的。这里所说的
123、相同实质是指()A实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B从产品交换发展到商品交换C把商品经济关系引入到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D利用政治力量从计划经济退却到多种经济形式并存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注意题干中强调的是“实质”,新经济政策和改革开放都是利用市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措施,故A项错误,C项正确;B项是现象,不能反映本质,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和改革开放都是发展经济的措施,不能简单地把其归结为退却,故D项错误。二、比较苏联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1相似之处(1)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2)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3)工业化建设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改革农村生产关系。2不同之
124、处(1)工业化方针提出:中国是在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苏联是在1925年的联共(布)十四大上。(2)开始改革:中国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联是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3)改革结果:中国改革成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苏联几位领导人的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4)结果不同的原因:指导思想不同。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思想作指导;苏联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具体做法不同。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苏联经济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引起思想混乱。对待“和平演变”的态度不同。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苏联混淆社会主
125、义民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界限。对改革认识不同。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经济改革的一点点成果也化为乌有。针对训练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是“去苏联模式化”的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以下史实中,属于中国“去苏联模式化”的是()A着重发展重工业B实行“一五”计划C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相结合D强调集体利益,忽视个人利益解析:选C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是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在管理体制上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取代市场调节,因此只有C项符合“去苏联模式化”,故C项正确
126、,A、B、D三项错误。(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最近几年中间,农村中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一天一天地发展,新富农已经到处出现。”这一描述反映出()A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不均衡性B农业合作化运动正加速推进C工业化建设带动了农业发展D毛泽东有改革农村关系的意愿解析:选D毛泽东对建国初期农村生产关系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分析,站在发展社会主义的立场上,提出了改革农村生产关系的想法,故D项正确。2(2016太原模拟)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民用企业布置在东北地区的有50个,中部地区有32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
127、但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均是空白。这反映了()A便于苏联就近对中国援助B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C东南地区的工业体系完善D加强中国工业实力的要求解析:选B从企业在空间的分布中不难看出,军用企业布局在内地的目的是保障经济安全,故B项正确。3(2017银川质检)有位学者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历史事件是“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这场“历史性变革”是()A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析:选B广大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材料中“实现了
128、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相符,故B项正确。4(2017武汉调研)1956年,中共领导人展开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刘少奇指出:“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几的社会主义,有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我看不可怕,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补充嘛!”这表明当时中国()A深受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影响B尚未完成社会主义改造C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灵活务实D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解析:选C“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几的社会主义,有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表明中国打破对斯大林模式单一公有制的迷信,是独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灵活务实的表现,故C项正确。51960年11月,中央发出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信中
129、强调要坚决反对和彻底纠正“一平二调”的错误,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放手发动群众整风整社等。这表明()A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B中央纠正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入人心D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悄然展开解析:选B1960年,面对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与材料中“强调要坚决反对和彻底纠正一平二调的错误”相符,故B项正确。6(2016永州模拟)下表为19501980年中国主要年份城镇人口比重表年份总人口(万人)市镇人口(万人)百分比百分比世界平均195055 1966
130、 16911.228.8196066 20713 07319.733.9197082 99214 42417.437.5198098 70519 14019.438.2表中内容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城镇化的特点是()A政策导向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B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城市人口增长C城市人口的比重增长不大且不稳定D城市人口的增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解析:选C“19501980年中国”百分比一直低于20%说明增长不大,材料中从“19.7”到“17.4”说明增长不稳定,故C项正确。71980年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
131、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两厂不能横向联合反映了()A企业没有自主权 B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C市场竞争激烈 D政企不分解析:选B据材料“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故B项正确。81980年,中共中央“75号文件”指出,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可以包产到户。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就不要搞包产到户。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
132、。据此判断当时()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展开B中央经济政策难以落实到地方C经济改革仍然面临着较大阻力D突破了“姓社姓资”思想束缚解析:选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实行,“75号文件”特别强调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反映出仍有部分人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有疑虑,这些表明改革仍然面临着阻力,故C项正确。9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新词汇反映和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下表为不同版本收录的部分新词汇。这主要反映了我国()年代及版次收录的部分新词汇1978年第1版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小农经济、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1996年第3版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民营
133、企业、私营企业2012年第6版非公有制经济、三资企业、乡镇企业A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B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C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历程D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解析:选C材料中收录的部分新词汇反映出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称谓的变化,没有反映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故A项错误;私营经济所占比重较小,不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故B项错误;部分新词汇反映出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肯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体现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故C项正确;1978年就已经实现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故D项错误。10下图为19721988年中美贸易统计表(单位:百万美元),据此可知(
134、)年份中国的出口中国的进口19723260197515630419801 0593 75519853 8653 856A“文化大革命”期间中美经贸往来和外交关系严重受阻B与苏争霸处守势导致80年代美对华贸易出现逆差C中国外交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变化推动中美贸易发展D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动推动中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解析:选C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变化推动了中美贸易的发展,故C项正确。11到1987年,上海金融保险业提供的GDP由1980年的7.02亿元,增长到34.04亿元,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0.87%上升到了21.34%。对此,上海通史认为,上海金融保险业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135、制度释放。“制度释放”的具体表现有()经济特区的设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浦东的开发开放A BC D解析:选A经济特区主要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没有上海,故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80年代,故正确;1984年,开放上海等14处为沿海港口城市,故正确;上海浦东开发是在1990年,故错误。A项符合题意。12宣传画、宣传标语是一种信息传递和舆论造势的手段。贯穿下图的主题是()A舆论造势大力推动思想解放B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C社会主义建设防右更要防“左”D向共产主义社会高歌前进解析:选B“走农业合作化道路”、“猪羊肥大赛黄牛”和“蛇口标语”都与实现现代化有关,故B项正
136、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农业集体化运动在广大农村普遍开展起来后,加之城乡差别逐渐显现和自然灾害的出现,农村一些人员开始向城市流动。1957年前后,农民入城风气达到高潮。当时正值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关键时期,阻止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全国上下非常重要的工作。1957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严厉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来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1958年,国家就出台了户口登记条例,严格限制农村户口人员迁往城市。 材料二由于经济“大跃进”的需要,从农村大量招工导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粮食高产的泡沫吹破之后,
137、严重的经济衰退,导致国家被迫精简城市人口,大量城镇居民被强制向农村迁移。“文革”前期,户籍迁移的主要流向是城市户口向农村的迁移,主要表现是两个人群的户籍迁移:其一是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其二是城市“反动分子”。“文革”爆发后,大批被打倒的干部和以前曾被确定为“反动分子”的人被发送到农村。农村到城市的户籍迁移制度逐渐固化。据统计,1949年我国仅有136座城市,至“文革”结束时近30年时间才增加至191个,平均每年增加不足2个。 “文革”刚刚结束后的几年,国家户口迁移政策依然没有明显变化。不过,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农转非”政策。各地相继放松了对下乡知识青年因病、残和困难回城的限制,
138、这个时期从农村转回城镇的知识青年有650多万人。国家还出台了老职工子女“顶替接班”政策,进一步开大了“农转非”的口子。据统计,从19781983年,5年内全国办理子女顶替约有900万人。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逐渐退出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国家城市化进程建设,城乡经济十分活跃,城市第二、三产业相当兴盛。此时,国家粮食生产丰足,粮食供应已与户口脱钩,农村人口进城经营工商业活动的人员数量很多,要求在城市落户的呼声非常强烈。 “到1992年上半年,全国几乎每一个省份都出现了交钱办理城镇户口现象。据公安部对全国17个省区950个市(县)的不完全统计,共办理收费农转非户口248万人,每个户口
139、收费从2千元到4万元不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现代中国户口迁移制度变迁的经济因素材料四据有关学者测算,改革开放30多年来,劳动力流动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超过了20%。而越是流动人口聚集的地区,他们的贡献率就越高。目前,流动人口中的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诸多产业如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的主力军,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将对拉动投资、消费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不仅如此,将更多的农村人口纳入城镇,还有利于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社会稳定的维护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摘编自放开户籍限制释放经济活力(1)结合材料一、二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1958年国家出台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
140、原因。(10分)(2)结合上述材料,评析户口迁移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5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当时正值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关键时期”,材料二中“粮食高产的泡沫吹破之后,严重的经济衰退”,“大批从农村招工导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归纳。第(2)问,材料一、二的计划经济年代,户口迁移制度为国家工业化提供劳动力,但受农业发展落后的制约,之后农村人口被牢牢地限制在农村;材料三中随着“城乡经济十分活跃”,“农转非”更加普遍,材料四中“流动人口中的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诸多产业如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的主力军”,国家逐步放开了户籍限制,扩大城市化进程。由此得出观点:经济模式是户口迁移制度的基础。答案:
141、(1)原因:农村劳动力流失,阻碍农业集体化进程;优先发展重工业,依靠农业提供原始积累;新兴的工业城市容纳力有限。(2)评析:经济模式是户口迁移制度的基础。改革开放之前,国家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在一些建设上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经济发展缓慢,长期被粮食问题困扰着,因此严格控制城市人口规模,户口迁移政策长期没有变化,农村人口被牢牢地限制在农村。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计划经济逐渐退出,城乡经济繁荣,国家逐步放开了户籍限制,扩大城市化进程,释放经济活力。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共产党历届代表大会政治报告词汇出现次数统计(单位:次)会议召开时间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民主社
142、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法制十一大1977.8942300001十二大1982.910021611000十三大1987.1013301760143十四大1992.107006101461十五大1997.90006510615摘编自村田忠禧通过对字词使用的计量分析研究中共党史上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发展变化趋势。请归纳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12分)解析:从表中数据,可将其进行归类,分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答案:示例:变化趋势:工作重心的转变: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原因:十年“文革”的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答出其中四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酌情给分)(注:“示例”只作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