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讲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考纲要求(1)辛亥革命: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国民革命运动。(3)国共政权的对峙: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土地革命;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考点1 辛亥革命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1背景(1)经济基础:清末实行所谓“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队伍的壮大。(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特别是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的影响。(4
2、)组织基础:1894年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建立和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立,明确提出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5)军事基础:同盟会发动的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全国革命进入高潮。(6)时机成熟:1911年,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四川保路运动,造成防务空虚。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党人率先起义,占领武汉三镇。3高潮(1)成立民国: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目的:限制袁世凯专权(直接目的),维护共和制度(根本目的)。内容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各种民主权利。b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c国民有人身、居住
3、、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d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e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精巧点拨三词巧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1)主权在民: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2)自由平等: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国民享有基本的权利。(3)三权分立:实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和责任内阁制。4结局: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1)1912年2月,宣统帝退位。(2)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3)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5评价(1)性质:是中国
4、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功绩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3)局限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易错警示 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专制制度又称君主专制或君主专政,是一种政治体制和政府形式;封建制度不仅包括君主专制制度这种封建等级制度,还包括文化上的封建宗法制度和经济上地主阶级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更重要的是土地所有
5、制。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推翻了封建制度,中国的封建制度被推翻的标志是新中国成立后三大改造的完成。 NO.2理解学会读史学会用史核心问题1辛亥革命的成果史料探究辛亥革命的评价史料一某学者撰文说:“从前皇帝自称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1)如何理解史料一中孙中山曾经被称为“疯子”,后来“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这种现象?提示:孙中山主张暴力推翻清政府,明确反帝,这在封建制度两千多年影响下的中国,必然遭
6、到许多人的反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自由和民主的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谁要是再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必将遭到国人的唾骂。史料二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192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2)研读史料二后,你认为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角度,你对辛亥革命分别有怎样的评价? 提示:变化:从漠视、非议到认同、赞
7、赏。评价:文明史观: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政治上,它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推动了中国从人治向法治,从专制向民主的转变。经济上,它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动摇了封建经济的基础。社会风貌上,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自由、平等思想推动社会风俗习惯的巨大变化。全球史观: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亚洲民族革命运动的发展;辛亥革命顺应了世界资本主义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潮流,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史论拓展运用现代化史观认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1)辛亥革命是政治民主化的
8、里程碑: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自由和民主的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尽管在民主制度建设上没有一步到位,但放在历史长河中考量,却是一个成功的开始。(2)辛亥革命是经济工业化的里程碑: 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本家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实业救国”潮流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显著发展。(3)辛亥革命是思想近代化的里程碑: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核心问题
9、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认识要点归纳正确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目的: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窃取,为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目的)而颁布。(2)内容:国家主权的归属及人民拥有的自由权利和义务,确立起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保证民主共和制度。(3)评价: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4)体现的思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启蒙思想的主张,如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孟德斯鸠)、人民主权(卢梭)、天赋人权(伏尔泰)等。史料印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
10、内容史料一“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史料二“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和信教的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同时规定,人民有纳税、服役等义务。史料三 全国的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参议院有权议决一切法律、预算、决算、税法、币制及度量衡准则,募集公债,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解读三则史料主要论述了中华民国临
11、时约法的内容,具体解读如下:(1)史料信息主要反映了主权在民的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制度。(2)史料信息反映了人人自由、平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精神。(3)史料信息体现了在政府的组织形式上实行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具有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特点。 NO.3探究感悟真题捕捉动向 (1)主干知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成果及意义,分析辛亥革命的地位与功绩。(2)史观角度:运用多种史观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3)综合角度:强化通史意识,分析辛亥革命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比较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异同,认识农民阶级、
12、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及各自结局不同的原因。(2016南通、扬州三模)据申报载:“鄂垣祸起仓卒。呜呼,川乱未已,鄂乱又起,何今日祸变之多耶?夫春间乱犹在沿海,此次川乱偏于西隅,今则革党势力已蔓延于长江流域矣,其情形之危更非川粤乱可比。”这一记载反映了()A太平天国定都天京B武昌起义的爆发C北伐战争进展迅速D南昌起义的成功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意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流程一定时空“鄂乱”“长江流域”二抓关键“川乱未已,鄂乱又起”三析选项选项理由结论A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与材料中“鄂垣祸起仓卒。呜呼,川乱未已,鄂乱又起”不符错误B1911年5月,
13、四川发生保路运动,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鉴于湖北防务空虚,湖北革命党人乘机起义, 各省纷纷响应,与材料中“川乱未已,鄂乱又起”相符正确C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北伐,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与材料中“此次川乱偏于西隅”“鄂垣祸起仓卒”不符错误D南昌起义在江西,与材料中“川乱”“鄂乱”不符错误NO.4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1(2017苏北四市调研)1911年12月,孙中山说:“谓袁世凯不可信,诚然,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余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纵其欲继满洲以为恶,而其基础已远不如(清政府),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
14、。”这说明孙中山()A追求和平建国之路B被袁世凯表象迷惑C革命策略有合理性D圆满完成革命任务C材料意在强调利用袁世凯推翻君主专制统治,是辛亥革命的一部分,故A项错误;“纵其欲继满洲以为恶”表明没有被袁世凯表象迷惑,故B项错误;根据“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余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可得出孙中山的革命策略有其合理性,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故D项错误。2(2016苏锡常镇二模)张謇在1905年时曾说过:“革命有圣贤,权奸,盗贼之异。圣贤旷世不可得,权奸今亦无其人,盗贼为之,则六朝五代可鉴。而今世犹有外交之关系,与昔不同。不若立宪,可以安上全下,国犹可国。
15、”材料表明张謇()A主张借鉴历史闹革命B从革命开始转向立宪C认为立宪潜伏着危险D对清朝仍然抱有幻想D材料“不若立宪,可以安上全下,国犹可国”表明张謇主张立宪而不是闹革命,故A项错误;材料“革命有圣贤,权奸,盗贼之异。圣贤旷世不可得,权奸今亦无其人,盗贼为之,则六朝五代可鉴”表明张謇不赞成革命,故B项错误;认为立宪潜伏着危险与材料“不若立宪,可以安上全下,国犹可国”不符,故C项错误;由以上分析可知,张謇赞成君主立宪,表明他对清政府仍然抱有幻想,故D项正确。3美国企业家百森(18751967)就中国近况谈道:“西方普遍认为这场起义取得的胜利是暂时的,我认为这不正确。革命从一开始便进展顺利,起义军展
16、现出了良好的战略判断力。这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很好保护事实上,各国一直在等待借口进行干涉,以此造成中国人最惧怕的事情,即瓜分中国。”材料中的“起义”是指()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北伐战争C太平天国运动是由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与材料中“这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不符,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与材料中“这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西方普遍认为这场起义取得的胜利是暂时的,我认为这不正确。革命从一开始便进展顺利,起义军展现出了良好的战略判断力。这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表明是武昌起义即狭义的辛亥革命,故C项正确;北伐战
17、争是指广东国民政府发动的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材料中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4(2017无锡期中)有的史学家称中国辛亥革命为英国版的“光荣革命”。此观点的提出是基于()A同盟会发动武装起义旨在推翻清朝统治B武昌起义导致了清政府统治的土崩瓦解C列强以武力威胁向革命政权施加了压力D清政府和平交权实现了对袁世凯的妥协D“光荣革命”是指英国通过不流血的政变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A项武装起义与“不流血”不符,故A项错误;B项也是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故B项错误;C项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不能够证明材料观点,故C项错误;从“和平交权”可知与“光荣革命” 不流血的政变性质相符,故D项正确。5(2012江
18、苏高考)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虽然临时政府下令改变封建等级制度下的旧称,但在实践中仍难以杜绝。由“裁
19、判官亦直受不辞”可知,裁判官未执行政府规定,并且仍存在旧的思想观念,但不能说“沿用前清审判制度”和“有意玷污平等制度”,故排除A、C两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被告不知政体的变动,B项结论缺乏材料依据。而被告“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说明其等级观念根深蒂固,故选D项。6(2011江苏高考)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民
20、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A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是美国政体的复制品。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实行联邦制、中国的西化也没有超过日本、袁世凯实行专制独裁,说明B、C、D三项表述错误。考点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1五四运动(1)背景: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2)经过阶段时间中心主力口号斗争形式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游行示威第二阶段6月5日起上海工人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3)结果:五四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
21、字。(4)意义性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传播,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精巧点拨五四运动可归纳为“一、二、三”(1)一条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2)两大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3)三大精神: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民主和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2中国共产党诞生(1)条件阶级条件:五四运动期间,工人阶级队伍壮大。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组织条件:陈独秀、李大钊的酝酿。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2)标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后又转移
22、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内容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中心工作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中央机构成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3)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3国共合作(1)条件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战胜强大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孙中山的伟大转变,希望同中国共产党进行合作。共产国际的指导、帮助。(2)标志: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有共产党员参加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3)影响: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4国民大革命(1)标志:1924年国
23、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民革命的开始。(2)高潮北伐战争 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成果: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实现了革命重心的转移;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推动了工农运动的高涨。(3)结局失败 标志: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原因:帝国主义干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陈独秀犯了右倾错误。易错警示对国民革命结局的理解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北伐战争胜利了;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24、国民革命失败了。NO.2理解学会读史学会用史核心问题1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史料探究五四运动的意义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影响 史料一在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中,五四运动无疑是一次最为壮丽的精神日出。以前的一切,似乎都汇集于此,彼此激情奔腾;以后的一切,似乎都由此生发,造成了种种历史的巨变。美国著名华裔学者周策纵(1)根据史料一,应如何理解五四运动是“一次最为壮丽的精神日出”? 提示: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使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时代的主流。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成为激励全体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史
25、料二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没有一个革命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毛泽东(2)史料二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的深刻影响。提示:观点: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工人阶级迫切需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一个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影响: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是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这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政治前提和保障。革命目标: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革命方向: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
26、革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迈进指明了方向。革命结果: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必定走向胜利,彻底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 史论拓展五四运动的特点(1)革命性:近代史上最早由学生、工人、商人等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2)群众性:学生、工人、商人多阶层参加,联合斗争。(3)爱国性:维护山东主权、青岛主权,反对帝国主义侵略。(4)成功性:运动斗争的目标基本实现。核心问题2新民主主义革命要点归纳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1)相同点社会性质: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
27、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最主要的矛盾。革命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革命依靠的主力:都是人民群众。(2)不同点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指导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革命目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革命前途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革命范畴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史料印证国共合作的国民大革命 史料一 因为中国独立的工人运动尚属薄弱,因为中国目前的一切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及其在华代理人中国军阀,尤其是因为解决民族革命问题,直接有利于工人阶级,而现时工人阶级又尚未充分分化成为完
28、全独立的社会力量所以,共产国际执委认为:年青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合作是必要的。共产国际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1923年1月12日)史料二 北伐军军歌:打倒列强,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工农学兵,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解读两则史料主要是对国民大革命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特征的论述,具体解读如下:(1)史料信息认为中国的无产阶级力量薄弱,尚未成为完全独立的社会力量,而中国无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有着共同的敌人中国军阀,两党联合有利于中国的民族革命的开展。(2)史料信息中“打倒列强,除军阀”可以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从“工农学兵,大联合”“齐奋斗”中可以看出
29、各革命阶级阶层实现了大联合,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NO.3探究感悟真题捕捉动向(1)主干知识:五四运动的背景、经过、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北伐战争的胜利等。(2)史观角度:从革命史观角度认识五四运动在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历史地位,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国共合作的必然性;从文明史观角度理解五四精神;从整体史观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五四运动的世界意义。 (3)社会热点:五四精神、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纪念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是备考应关注的角度之一。(2015江苏高考)下图中带处反映了20世纪初期某类组织的分布状况。它们的历史作用是()A促成了资产阶
30、级革命政党的建立B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础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D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意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片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流程一定时空20世纪初期二抓关键“某类组织的分布状况”三析选项选项理由结论A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主要是指在日本建立的同盟会错误B图片中“上海”“北京”“长沙”“法国巴黎”的信息说明是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础正确C新文化运动主要是在北京错误D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是指北伐战争,从广州开始到武汉,与日本东京没有关系错误NO.4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1(2017苏州调研)“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
31、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贼之暴虐;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在建设一人民的统一政府。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为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这一宣言()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愿望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ABCDC材料直接指出这次国民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及其工具卖国贼”,明确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故正确;宣言明确表达了全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强烈意愿,故正确;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故错误;该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的开始,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故正确,C项符合题意。2
32、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其主旨是指五四运动()A开启了近代中国一场思想启蒙运动B对传统伦理观念给予了最致命打击C成为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D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D题干中提到“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说明其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故D项正确。3(2016苏北三市三模)孙文于民国十二年十一月,将国民党改组,十三年一月,开全国代表大会于广州,改大元帅府为国民政府,六月,设黄埔军官军校,
33、军队中皆设党代表,以宣传主义,于是南之壁垒一新也。“新壁垒”取得的巨大成果是()A实现了国共两党合作B消灭了北洋军阀主力C建立了工农割据政权D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B实现国共两党合作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国民革命的巨大成果是在国共合作下实现的,故A项错误;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故B项正确;工农割据政权是毛泽东于1927年在井冈山建立的,故C项错误;打击日军嚣张气焰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故D项错误。4(2017无锡一模)1922年10月,中共党员杨匏安曾指出:“中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发达(展)最落后的国家,国家的政权掌握在军阀官僚手里,目前革命第一步,就是打倒封建特权。为增大革命势力
34、起见,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应联合作战,这是毫无疑义的。”下列对杨匏安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B揭开了国民革命的序幕C富有创见的探讨了革命战略和策略D第一次提出民主革命纲领C题干的关键信息是“1922年10月”,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它是孙中山1924年在国民党“一大”上提出来的,故A项错误;揭开国民革命序幕的也是国民党一大,故B项错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应联合作战”“打倒封建特权”,反映了当时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和动力,故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民主革命纲领是在1922年7月的中共二大上,故D项错误。5(2017南京、盐城一模)胡兰成山河岁月评
35、述:“五四时代是个分水岭,从此军阀要过时,国会的花要谢,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这表明五四运动()A改变了国家政权的性质B促使社会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C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D冲击辛亥革命以来的民主秩序B五四运动时期,国家政权仍然掌握在北洋军阀手中,仍是封建性质,故A项错误;材料中“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说明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和北伐革命军成为社会的主要领导力量,即社会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故B项正确;五四运动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故C项错误;
36、辛亥革命以来的民主秩序是被北洋军阀的统治所破坏,不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与辛亥革命的革命目标是一致的,故D项错误。6“一时间,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从垂暮老人到黄髫稚子,无不喊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工农兵联合起来的口号。”根据上述表述可以推断,该时期指的是()A新文化运动时期B五四运动时期C国民革命时期D土地革命时期C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故A项错误;根据“工农兵联合起来”可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工农兵联合起来”可知是国民革命时期,故C项正确;土地革命时期的口号是“打土豪,分田地”,故D项错误。考点3 国共
37、十年对峙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1武装起义(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由周恩来、贺龙等领导,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2)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10月,在井冈山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2土地革命(1)背景:八七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2)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3)意义: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3根据地建设(1)理论: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2)措施经济建设:努力发展
38、生产,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军事建设:从1930年10月起,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三次粉碎了敌人的“围剿”。政权建设: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3)成果:到1930年夏,农村革命根据地有十几块,红军达十万人,革命的星星之火已发展成燎原之势。精巧点拨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内容间的关系、4红军长征(1)原因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左”倾错误。(2)过程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转折遵义会议时间内容意义1935年1月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结束了“左
39、”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走向胜利: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师于陕北吴起镇;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3)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播下了革命种子,铸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开始了革命新局面。易错警示对遵义会议的理解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并不是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共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纠正了军事和组织方面的“左
40、”倾错误,而不是彻底清算“左”倾错误,“左”倾思想的清算是在延安整风时期进行的。NO.2理解学会读史学会用史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史料探究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史料一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1)如何理解史料一中所说的“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提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有计划地建设政权、土地革命、创立人民革命武装,说明毛泽东等人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史料二政治局扩大会议认为一切事实证明我们在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
41、,是我们不能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的主要原因。一切企图拿党的正确路线来为军事领导上的错误路线做辩护(如同志的报告,华富同志的发言)是劳而无功的。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1935年2月8日)(2)研读史料二,你认为中共中央对当时的形势和决策分析是否正确?有何意义?提示:这种分析是正确的。当时中共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教训,批判了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的军事路线,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路线。意义:遵义会议事实上肯定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解决党内问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为长征胜利奠定了基础。史论拓展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
42、移(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最高决策从错误到正确。(右倾机会主义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逐渐走向国共合作,共同抗日)(3)革命中心区域从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长征陕北)(4)中国时局由国共两党内战转移到共同抗日。(1927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NO.3探究感悟真题捕捉动向(1)主干知识: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道路探索的历程;民主革命道路探索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特点及影响。(2)史观角度:运用史料和时评切入,考查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所做的探索,特别是重视对革命
43、道路和中国近代化的内在联系的考查等。(3)社会热点:从当前两岸关系发展,考查历史上国共合作共同为民族独立和解放所做出的贡献,并渗透对祖国统一大业热点的考查等。(2017如东、丰县联考)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下面图示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A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展开B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C“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工农武装割据”,意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片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流程一定时空1927年4月;1928年二抓关键饼状图的数据三析选项选项理由结论A19271928年,农民所占比例急剧增多,国民革命运动的
44、时间是19241927年,时间不符错误B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是在1927年的南昌起义,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错误C“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在1928年提出并实行,肯定了农民的力量正确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时间是在1937年,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错误NO.4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1(2017常州中学模拟)1927年,广州起义爆发时,陈独秀认为“以群众力量扫荡国民党,夺取政权的时机尚未到”。中央则答复:“说某地工农暴动夺取政权的时机已到,固然是错的,但是简单地说,以群众扫荡国民党而夺取政权的时机还未到,则亦有语病。”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A无意改变当前形成的革命道路B坚持苏俄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C
45、无力控制中共内部的矛盾分歧D在民主革命初期极为保守的政治策略A根据材料“以群众扫荡国民党而夺取政权的时机还未到”可知中共仍坚持城市中心论,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苏俄道路与中国革命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中陈独秀和中共的认识基本一致,没有涉及内部矛盾,故C项错误;材料中陈独秀和中共都认识到推翻国民党统治的必要性,只是时机未到,非保守政治策略,故D项错误。2(2017江宁中学模拟)1927年12月,瞿秋白在武装暴动问题一文中指出:“中国革命现时的阶段,显然到了工农武装暴动的时期中国革命在斗争方式与发展形式方面,有极可注意的特点。”符合材料中“特点”的是()A建立工农联盟,推翻北洋军阀B发动秋收起义,
46、建立红色政权C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D纠正“左”倾错误,迎接革命高潮C“建立工农联盟,推翻北洋军阀”属于国民革命时期的任务,题干时间为1927年12月,故A项错误;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时间,此时期的“特点”应该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故C项正确;纠正“左”倾错误是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故D项错误。3(2017阜宁中学模拟)下图是中国共产党在某一历史时期的宣传标语,其内容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A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实践B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C面对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的形势D将根据地政权建设作为最重要的任务C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是在19
47、27年,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故与宣传的标语“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不符,故A项错误;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在全民族抗战前期,与标语“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宣传标语“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卖国的国民党”,可以得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均存在,故C项正确;根据地建设是在土地革命时期,主要是解决阶级矛盾,与宣传标语中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并存不符,故D项错误。4(2017镇江中学模拟)下面是1934年10月江西部分地区农户土地占有状况调查表(%)。表中农户的土地占有状况反映了江西()地区安远、寻乌、信丰3县莲花琴亭村193户龙州等17村393户5亩以下7074.672.77510亩
48、82019.21020亩53.63.5620亩以上2无田32.612.22A.土地革命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B地主依旧占有绝大部分的土地C无地群众对社会稳定不具威胁D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D在1934年,大部分农户拥有5亩以下的土地,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的情况极少,虽然也存在有些无田的情况,但是比例较少,这说明中国共产党从1931年开展的“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封建债务”的土地政策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地主占有绝大多数土地、农民处于无地的状况,故D项正确。5(2017沭阳中学模拟)对于红军的长征,有外国学者认为:“长征开始时,撤出江西革命根据地只能被认为是失败。”“
49、这主要是由于中共领导人及其欧洲顾问犯了错误,做出了不正确的决断。”这说明()A红军根本不应进行长征B长征是被迫实行的战略转移C长征本来是可以避免的D长征初期的作战方针有问题D“根本不应”说法太绝对,故A项错误;长征确实是被迫实行的战略转移,但“不正确的决断”无法说明这一点,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观点并未透露长征是否可以避免,故C项错误;长征初期犯了“左”倾冒险主义的倾向,红军损失惨重,这说明当时的作战方针是有问题的,故D项正确。历史选择题常考题型(三)概念阐释型、评价型 一、概念阐释型选择题1试题结构对历史基本概念进行阐释的选择题,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题干概念类,即题干提供一个概念,选项
50、提供与概念相关的四个阐释,要求从中找出一个最符合题干概念的阐释。二是选项概念类,即题干提供某种现象的阐释,选项提供四个概念,要求从中找出符合题干阐释的概念;三是隐形概念类,即题干和选项均不出现概念,但解题时要用到历史概念。2命题特点题干中常见的提示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最准确地理解是”等;命题多数会在备选项的表述上采用混淆手法,或偷梁换柱,或以偏概全,或以末代本、因果倒置等。3考查能力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属性进行准确把握的能力。 运用演练1早期罗马实行习惯法,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公元前5世纪中期,平民通过
51、斗争迫使贵族同意成立由平民和贵族联合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该法的制定()A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B标志着平民取得了立法主导权C表明贵族的法律解释权得到认可D奠定了罗马成文法传统的基础D本题考查对十二铜表法这部成文法典概念的理解。十二铜表法是在平民反对贵族特权背景下,为了限制贵族滥用法律而制定的,标志着罗马法从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奠定了罗马成文法的基础,故D项正确。A项中的“社会各阶级”的说法错误;B项错在“立法主导权”;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故C项说法错误。备考技法解答此类选择题需要在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根据考查角度运用以下方法
52、解答。(1)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据历史概念的时间和空间,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答案,如上述例题就是从这个角度解答的。(2)本质定性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就要被淘汰。(3)时空定量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使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4)理论分析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可以迅速解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二、评价型选择题从考查内容来看,侧重考查“为什么”和“怎么样”,很少考查 “是什么”。
53、从命题形式来看,一是题干给出的是被评价的主体,题肢给出的是对该主体的评价,从中选择最符合的主体的评价;二是题干给出的是评价,题肢给出的是与评价相联系的主体,从中选择最符合评价的主体。运用演练2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进行联系。材料中的“专制权愈积愈进”体现了专制程度不断加
54、深。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从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开始,一直到明清时期,专制程度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尤其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故选C项。备考技法 (1)推理反证法。结合相关历史知识对主体与评价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成立进行逐一推理分析,然后再将题干与所选选项进行反向推理证明,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2)信息简化法。往往评价的内容过于烦琐,以材料形式出现,不易读懂,针对此情况可运用此法。首先确定评价的主体;然后结合题意和限定条件对评价的内容中所体现的信息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处理,并运用历史知识和语文阅读能力对信息进行简化处理;最后将评价与主体对照分析,找出最佳答案。(3)史论结合法。运用相应理论和结合相应的史实对被评价的主体或对该主体的评价进行客观分析,逐级排除干扰项,最终确定最佳答案。也可上述几种方法结合使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