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 第32讲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76778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 第32讲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 第32讲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 第32讲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 第32讲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 第32讲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 第32讲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 第32讲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 第32讲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 第32讲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 第32讲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 第32讲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 第32讲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 第32讲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 第32讲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 第32讲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 第32讲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2018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 第32讲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2讲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_1形成过程(1)工业化之路概况: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1928年后,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国家工业化。问题:形成了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2)农业全盘集体化提出: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成果: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消灭了富农阶级。评价: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2标志: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

2、颁布。3表现(1)经济上: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推行单一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2)政治上: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中央的权力又高度集中于斯大林。(3)思想上: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以及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4影响(1)经济上: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动力。(2)政治上: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但维系了政局的稳定。(3)思想文化上: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意志,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_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赫鲁晓夫在

3、动荡后上台,开始改革。(2)内容农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力。政治:对斯大林个人崇拜进行批判,平反冤假错案。(3)评价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2勃列日涅夫改革(1)措施: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2)结果冲击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苏联的军事实力、综合国力增强,成为超级大国。20世纪70年代,改革逐渐停滞,苏联陷入困境。3戈尔巴乔夫改革(1)措施经济:制定“加速发展战略”,试图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

4、政命令干预经济。政治: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2)影响苏联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1991年8月,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苏联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发生了质变。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标志着苏联完全解体。【精巧点拨】“二、三、四”归纳斯大林经济模式【易错辨析】斯大林经济体制的作用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前期是必要的,而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只是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整生产关系,此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知识图示】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知识图示】赫鲁

5、晓夫改革【名师指津】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改革,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否定,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于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则侧重于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提醒】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加速了苏联解体。1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走与西方不同的工业化道路。2斯大林模式将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

6、国变为世界工业强国,但这一高度集中体制的弊端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3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不佳效果不能说明他们的改革是错误的,而是改革的思路错了。苏联的改革必须果断地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4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开始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转向政治领域,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导致苏联解体。1苏联肃反运动苏联肃反运动(也称大清洗,或译为“大整肃”,现今在俄国多被称为“大恐怖”时期),或称“叶若夫时期”,是指在1934年,苏联在斯大林执政下,爆发的一场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以谢尔盖基洛夫被刺事件引发,它包括对苏联共产党内部的清洗以及对无辜人员的迫害,这段时期典型的现象包括无处不在的政治

7、审查、到处都存在的怀疑“间谍破坏”、做秀公审、关押和死刑。2赫鲁晓夫改革与苏联的“解冻文学”苏联的“解冻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赫鲁晓夫上台之后。斯大林时期国家政治生活的僵化、专制化,斯大林时代的文坛大都是歌颂文学,宣扬“无冲突论”,造成了文学的公式化、概念化,文学作品回避矛盾、粉饰生活、歌功颂德,对于一些稍微触及现实的作品,动辄加以粗暴的攻击、批判。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第二次作代会召开,彻底纠正“左”的偏向,作家们开始大胆的表现生活矛盾的冲突和社会的黑暗面,“解冻文学”由此出现。“解冻文学”以爱伦堡的解冻为发端,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

8、提升点一单列视点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评价及启示史料一“一五”“二五”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比较史料二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中学历史教学探究:(1)根据史料一、二,说明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农业扮演什么角色。结果如何?史料一中的经济增长数据说明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要注意其中的备注信息“一五时期农业产值为负

9、增长”,这从侧面说明当时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史料二中第一句话说明集体农庄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第二句说明集体农庄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第三、四句说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农业生产的停滞不前。角色:配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为其提供资金积累。结果:使苏联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但也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发展滞后,农民生活徘徊不前。史料三漫画片面的经济探究:(2)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斯大林体制的消极影响。漫画的题目叫片面的经济,画中的巨人一条腿粗,一条腿细,靠拐杖的支撑才能勉强走路。它描绘了苏联不协调的经济结构。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在“斯大

10、林模式”的影响下,苏联片面地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没有处理好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造成了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没有处理好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伤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没有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指令性计划压制了地方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评价及启示1特点(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2评价(1)积极作用: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

11、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2)消极影响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3启示(1)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要注意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协调发展,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3)注意调动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改革僵化的模式,注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视角1从“斯大林模式”的

12、内涵角度命题苏联的社会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等都是“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举措。命题时经常考查背景、内容、特点和评价。解题时要全面获取材料信息,抓住关键词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2017太原高三模拟)19331934年苏联粮食产区的小麦交售价格是每公斤3.29.4戈比,而每公斤面粉的零售价格是3560戈比。这反映了当时苏联()A抵制欧美国家农产品倾销B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C实施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D城乡间经济交流频繁解析:选C。在19331934年苏联是出口粮食,基本不进口粮食,故A项错误;苏联是1936年确立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题干信息表明通过粮食交售价格与面粉销售价格的差价,获取资金

13、发展工业,故C项正确;“城乡间经济交流频繁”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视角2从历史反思角度命题“斯大林模式”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绩,但是其后期的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如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等,这为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深刻的教训。解题时注意结合相关史实及历史教训分析。(2017晋冀豫三省高三联考)戈尔巴乔夫曾指出:“在斯大林时期,工业化是靠利用集中营的囚犯,同时也是靠农业的破产来实现的。对农业来说,集体化实际上成了新的农奴制。”在戈尔巴乔夫看来,“斯大林模式”()A未能推动苏联农业的发展B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之上C使苏联短期内实现工业化D造成

14、苏联经济的严重失衡解析:选B。材料没有涉及苏联农业发展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在斯大林时期,工业化是靠利用集中营的囚犯,同时也是靠农业的破产来实现的”表明苏联工业的发展是靠牺牲农业来实现的,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苏联短期内实现工业化,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苏联经济的严重失衡,故D项错误。提升点二单列视点二战后的苏联改革史料一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俄)格阿阿尔巴托夫史料二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

15、重要措施。19541960年,先后开垦4 000多万公顷荒地。这期间,全国的粮食产量增长了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但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探究:(1)根据史料一、二,概括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史料一信息“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过去的从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说明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史料二体现了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措施是开垦荒地、扩大产粮区。史料信息“粮食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16、”说明苏联的粮食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脱离实际,盲目决策。农业经营管理落后,耕作方式简单粗放。史料三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探究:(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史料三中三个阶段的增长率“8.4%”“7.1%”“2.8%”。从横向看呈增长

17、趋势,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纵向看,数据递减,说明苏联经济出现停滞。从侧面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面临困境,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趋势:经济发展迟缓,进入停滞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史料四“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探究:(3)据史料四归纳戈尔巴

18、乔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史料四信息“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剥光为止”“肿瘤”“挥向了党的脖子”形象地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未突破原有旧体制。战后苏联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因困难重重而转向政治改革劳动者态度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

19、产积极性分配制度“大锅饭”现象严重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视角1从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和特点角度命题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解题时需根据材料获取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2017佛山质检)赫鲁晓夫逐步改革农民义务交售农产品的制度,并于1958年最终取消了这一制度,新方法规定由国家用统一的办法向集体农庄收购农副产品。这一做法()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B考虑了苏联经济发展实际C为工业提供更多资金D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解析:选B

20、。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根据苏联的实际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尤其是对农业的政策做了变动,由国家用统一的办法向集体农庄收购农副产品即其措施之一,故B项正确;赫鲁晓夫的该项改革措施并没有为工业提供更多资金,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故D项错误。视角2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点角度命题勃列日涅夫对赫鲁晓夫改革时期的政策进行调整,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对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基本解题思路:抓住题干中的时间和政策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解题。(2017宜宾高三适考)路透社评论某时期的莫斯科政府:“经济领域适度运

21、用价值规律,对现有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科研领域平均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这一时期是()A新经济政策时期B赫鲁晓夫时期C勃列日涅夫时期 D戈尔巴乔夫时期解析:选C。勃列日涅夫改革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加强,故C项正确。视角3从历史反思角度命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措施中,“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造成了党内思想的混乱,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这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教训。解题时往往结合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分析。(2017聊城模拟)1990年苏共党内的思想十分混乱,自由化思

22、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多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苏共领导层内的斗争不断加剧,党组织和国家政权陷入半瘫痪状态。这说明苏联()A经济体制改革未触及“斯大林模式”B思想僵化引发社会各种矛盾C政治改革偏离方向导致政局失控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出师不利解析:选C。1990年苏联改革中,放弃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出现“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多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故C项正确。提升点三综合视点“斯大林模式”及苏联的经济改革从历史发展多样性角度审视“斯大林模式”“斯

23、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复习备考时,一方面注意分析“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对“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进行多角度分析与评价,复习时可结合西方的工业化道路和新中国的工业化道路进行对比分析,认识世界经济发展道路的多样性。1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弊端(1)农业集体化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多数农民不愿加入集体农庄,而且国家无法为集体农庄提供必需的农业机械和财政支持。(2)违反自愿原则,用行政命令或变相暴力强迫农民立即加入集体农庄。(3)农业全盘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造成苏联农业

24、长期不景气。2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异侧重点农业工业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结果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失败原因失败只是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修修补补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同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2017商丘模拟)英国学者霍布斯鲍姆指出:“虽然苏联经济的落后和低效、斯大林集体化和大规模镇压的残暴与无情也引人注目,但这些都不及苏联经济不受萧条影响的成就让人印象深刻。一时间模仿苏联五年计划之举纷纷出现,计划和规划成为政坛术语。” 据此可知,该学者()

25、A肯定计划经济体制的完美无瑕B否认苏联经济存在的诸多问题C认识到斯大林体制的可取之处D坚信社会主义将取代资本主义解析:选C。材料信息“苏联经济的落后和低效”“斯大林集体化和大规模镇压的残暴与无情也引人注目”,说明计划经济体制有很多的弊端,故A、B项错误;由“但这些都不及苏联经济不受萧条影响的成就让人印象深刻”可以看出苏联计划经济取得很大成就,故C项正确;D项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一、选择题1(2017宁德模拟)苏联学者指出:“斯大林主要是列宁学说非本质立场的继承者。在对待列宁遗产方面他的非连续性显然占优势。”斯大林对待列宁遗产的“非连续性”主要表现在()A延续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放弃了新经济

26、政策C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D制定了“加速发展战略”解析:选B。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执政时期的政策,斯大林上台后放弃了该政策,与题中“斯大林对待列宁遗产的非连续性”相符,故B项正确;斯大林时期没有延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错误;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是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故C项错误;制定了“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故D项错误。2(2017湖北稳派教育质检)下表为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19281937)经济发展情况表(各项指标排名情况) 1928年1932年1937年 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总产值53221 机器制造业42121 电力107432 煤64343 钢55433 对表

27、格内容分析正确的是()A苏联依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完成了全面工业化B苏联经济指标排名的提升缘于西方发生经济危机C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有力地促进了苏联现代化发展D重工业发展迅速的同时也暴露了经济结构的失衡解析:选C。表格中各项指标的排名一直在进步,特别是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和机器制造业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但这不足以说明工业化很全面,结合所学可知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落后,故A项错误;苏联经济指标排名的提升主要原因是自身开展工业化建设,故B项错误;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的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故C项正确;表中未出现轻工业和农业的信息,无从得出经济结构失衡的结论,故D项错误。3苏

28、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如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A部门失衡,未形成完整体系B区域分工与经济专业化C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地方利益D高度集权漠视民生改善解析:选C。材料没有涉及苏联工业化建设导致部门失衡,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区域分工与经济专业化,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信息可知,苏联工业化建设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了地方利益,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苏联在工业化建设过程中高度集权漠视民生改善,故D

29、项错误。4赫鲁晓夫对苏联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首创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之先河,我国可以从中获得的借鉴是()A大规模开垦荒地种植玉米B苏共二十大的政治批判勇气C扩大集体农庄经营自主权D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解析:选C。改革扩大集体农庄经营自主权,冲击了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值得借鉴,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大规模开垦荒地种植玉米,违背自然规律,不值得借鉴,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的政治批判,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归结为其个人品质问题,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不值得借鉴,故B项错误;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故D项错误。5有学者认为,GDP是宏观经济

30、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据,因为它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下图中最高点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实行了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政策B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C用经济管理的方法取代原来的行政命令D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解析:选D。斯大林体制开创后苏联一直注重重工业的发展,在70年代中期与美国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所以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从而使得GDP提高,故D项正确。6“他最终将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他将国家从持续70年的停滞和压迫中解救出来”“他是将自由还给了东欧各国的伟人”。以上评语是美国总统里根等各国领导人对某一历史人物的评

31、价,这个历史人物是()A罗斯福B丘吉尔C撒切尔夫人 D戈尔巴乔夫解析:选D。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对苏联进行改革,改革失败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从而彻底打破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影响,东欧各国也摆脱了苏联的控制,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7(2017长春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年份粮食总产量年份粮食总产量195382.51957105.0195485.61958141.21955106.81959124.71956127.61960133.2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材料二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年份粮食总产量年份粮食

32、总产量1953166.831959169.681954169.521960143.51955183.941961136.501956192.751962154.411957195.051963170.001958197.651964187.5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4)编制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取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两个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粮食产量与国家政策的角度予以说明。解析:本题是一道信息说明题,首先要找出材料提供的主要信息,然后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说明。根据材料一的表格,纵向上看,可得出1953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而19571960年,粮食产量时

33、有起伏,而与此相关的知识可以联系赫鲁晓夫改革,初期提高农产品价格,保留自留地等措施,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增长迅速,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模式,到了后期作用开始下降,粮食产量也开始不稳定;从材料二中表格纵向看19531958年,中国粮食产量增长迅速,而19591961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19621964年粮食产量开始回升,根据中国现代历史的相关知识,可知19531958年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粮食产量稳步上升,而1958年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使粮食产量下降。1960年以后,

34、中央在农村开始纠正“左”倾错误,推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粮食产量开始回升,将这两者内容进行整理即可得出答案。答案:信息一:1953年至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1953年至1958年中国粮食产量增长迅速。说明:苏联是由于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保留自留地等政策,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中国是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粮食产量稳步上升,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信息二:1957年至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中国1959年至1961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1962年至1964年粮

35、食产量回升。说明: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粮食产量时有起伏。中国1958年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使粮食产量下降。1960年以后,中央在农村开始纠正“左”倾错误,推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粮食产量开始回升。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国情,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协调好农业与工业的比例关系;要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一、选择题1“他们对苏联这项事业先表示怀疑,后表示兴趣。但他们仍对苏联人缺乏自由、住房糟糕、消费品匮乏感到震惊,不过他们也同意这项事业让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这项事业”应该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

36、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农业集体化运动D五年计划的实行解析:选D。“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得益于综合国力的强大,从根源上又得益于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策,故D项正确。21930年3月,斯大林批评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违反农民自愿原则的过火行为,于是引发了大规模退社的浪潮。到6月,集体农庄的比例已经由60%降到了23.4%,斯大林不得不在6月再次改变态度,又一次掀起了集体化运动的高潮。材料直接反映了苏联农业集体化()A是违背农民意愿的强制行为B服务于苏联国家工业化进程C是超越生产力水平的激进措施D和社会主义的经济理念不符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斯大林批评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违反农民自愿原则的

37、过火行为”可知,苏联农业集体化违背农民意愿,故A项正确。3以下是苏联时期的政治笑话,该笑话讽刺了苏联()A片面发展重工业B忽视轻工业的生产C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消费品紧缺D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解析:选C。汽车工业是重工业,而“七年之后我们就会领到车”,不能说片面发展重工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到轻工业,故不能反映忽视轻工业的生产,故B项错误;材料说得是工业,不是农业,故D项错误;汽车是消费品,故C项正确。4苏联建立集体农庄后,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组织生产,并受集体农庄本身和机器拖拉机站的双重领导和干预。1958年,苏共做出决定,机器拖拉机站改为技术维修站,把部分机器直接卖给集体农庄。这一

38、决定()A解决了苏联的农业问题B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自主性C削弱了社会主义的基础D提高了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解析:选B。解读题意可知,苏联的农业生产受“集体农庄本身和机器拖拉机站的双重领导和干预”,1958年机器拖拉机站改为技术维修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双重领导的局面,故B项正确。5如图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对1958、1963、1973、1978年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的分析,正确的是()A1958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B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赫鲁晓夫改革的提前结束C1973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

39、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进行D1978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解析:选C。苏联的工业化完成的时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卫国战争爆发之前,故A项所给时间错误;赫鲁晓夫下台是在1964年,而且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的原因应该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故B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总书记是在1985年,1978年苏联的总书记是勃列日涅夫,故应排除D项;此题正确选项是C项。6(2017南阳高三期中)1987年,苏联通过了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正式提出了“加速战略”,规定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

40、轨道。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经济“质的改造”的措施是()A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B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C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D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1987年”可以判断指的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A项是对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属于“质的改造”,故A项正确。7苏共在不同时期提出过不同的奋斗目标,斯大林提出在苏联建成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社会;赫鲁晓夫提出全面开展共产主义建设并在20年内建成共产主义;勃列日涅夫提出“发达社会主义社会”概念并写入宪法;戈尔巴乔夫则提出“我们的目标是多一些民主,多一些社会主义,劳动者过上美好生活,国运昌盛”。结合苏联历史可知()

41、A苏共社会主义建设从始至终都存在“左”倾错误B苏共的社会基础在自己描绘的蓝图中日益削弱C苏共的奋斗目标基本符合苏联的国情D斯大林时期基本上实现了奋斗目标解析:选B。戈尔巴乔夫的目标与事实基本吻合,不存在“左”倾错误,故A项错误;由斯大林时期到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的社会意识形态观念在逐步削弱,故B项正确;苏共的目标是在变化的,不能体现出其符合苏联的国情,故C项错误;斯大林时期国家在剥削农民,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8历史图表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下面图表,从中分别提取苏联、美国历史变迁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苏联、美国工业产值增长速度解析:评价历史事件、现象的

42、一般模式:政治经济文化,或者背景(内因、外因)过程(内容)影响(当前、长远)。本题将同一时期的苏联、美国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对比,需要将政治与经济以及相关内容加以整合。作答时先描述苏联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变化趋势,并分析原因和影响,涉及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美苏争霸对苏联经济、国际地位的影响。然后分别描述19601975年、19751980年美国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变化趋势,并分析原因和影响,涉及西欧和日本崛起、美苏争霸、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的调整对美国经济、国际地位的影响。答案:苏联:信息:从1960年1980年,苏联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原因:苏联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等人的改革,没有从根

43、本上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或政治体制日益僵化);争夺世界霸权,加紧军备竞赛。影响:导致苏联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使苏联在美苏争霸中逐渐处于劣势,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美国:信息:从19601975年,美国工业产值增长速度明显下降,19751980年,工业产值增长速度显著回升(或20世纪6080年代,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说明:原因:前期出于美苏争霸、越南战争、西欧和日本的竞争,经济危机的影响,导致美国经济下滑;后期美国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发展混合经济,实现了经济新的增长。影响:前期经济的下滑,使美国的霸主地位动摇;后期经济的增长,使美国在美苏争霸中重新夺回优势;为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