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7 ,大小:793KB ,
资源ID:276600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7660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2(人教版必修1).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2(人教版必修1).doc

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1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A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B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解析:分封制是周朝实行的一种政治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周朝的统治。结合材料,封国面积较小,无法对中央政权形成威胁,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A2阅读下列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从中得到的正确信息有()诸侯国与王室关系地理位置晋姬姓贵族山西卫姬姓贵族河北南部和河南南部鲁姬姓贵族山东南部齐功臣山东北部一带燕姬姓贵族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

2、承制同姓诸侯多被分封在经济富庶地区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疆域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A BC D解析:姬姓贵族属于同姓诸侯,从其封国的地理位置看正确。诸侯国分布的地理位置说明西周的疆域扩大了,故正确,不正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不正确。答案:B3(2012年厦门模拟)右图是出土的西周利簋。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得知,簋是重要的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时放置煮熟的饭食,一般与鼎相配合使用。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大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这种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西周社会奢侈腐败现象严重B西周社会等级森严C西周冶铜业落后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解析:材料中周礼规定天子

3、、诸侯、卿大夫等饮食器具的区别,实质上反映了西周分封制下的等级森严,选择B项。A项并非本质,C、D两项可直接排除。答案:B4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它具体反映了先秦时期的()A郡县制 B分封制C君主专制 D宗法制解析:漫画反映了嫡长子在家族中的宗主地位,是西周时期宗法制度的真实写照。答案:D5“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精神。其中的“天”是指()A确定继统人选的天子B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D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解析:“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大意是说这件事情是由天定的,于是都很服气; 如果你说是人定的,就会起纷争。说明了西周

4、宗法制度的精神,“天”是指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故选B项。答案:B6江苏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世界刘氏宗亲会馆在沛县落成,大批海内外刘姓子弟前来寻根问祖,联谊交流。这一事件与下列思想观念具有一致性的是()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B“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左丘明)C“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项羽)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解析:A项“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选自孔子论语,大意是: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B项选自左丘明国语,大意是:血缘相同德行就相同,德行相同思想就相同,思想相同志向就相同。其强调血缘宗亲观念,故B项符合题意。C项项羽说:富贵后不回故乡,正如穿着锦绣衣服

5、在夜里行走,反映了他志得意满,意欲回乡炫耀的迫切心情,说明他战略上的短视和他“小富即安”的弱点。D项反映了杜甫思念故乡、亲人的情感。答案:B7.右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A交通发达,水陆并用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C国家一统,皇帝集权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A项水陆并用与材料无关,B项和D项所述与材料不符。“秦代”、“海内皆臣”等信息,反映了秦朝国家统一,皇帝集权,所以只有C项是正确的。答案:C8(2012年洛阳模拟)法国著名学者雷奈格鲁塞的东方的文明写道“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

6、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下列符合上述观点的是()A中央集权制度形成B实现了国家统一C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D创立三公九卿制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周时已有,到秦朝时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应该理解为周朝的分封制就已经开始了集权的趋势,到秦朝发展为中央集权制度。答案:A9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D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的政

7、治制度,意在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样便可以减少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B项正确;朝议决策与对地方控制无关,A项错误;C、D两项明显错误。答案:B10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秦始皇针对上述问题,“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为使“兵不复起”所采取的措施是()A攻打匈奴,修长城 B实行分封制C实行郡县制 D废丞相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分土建邦”“攻战日作”及“乃今皇帝兵不复起”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诸侯混战的局面再次出现。本题选C项。A项是秦朝的措施,但与本

8、题无关;B项是西周的政治制度;D项是明朝的措施。答案:C11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材料所说的“封建政治”为分封制,“郡县政治”为中央集权制,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错误;中央集权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C项错误;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制度,D项错误。答案:B12(2012年太原模拟)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在琅琊刻石中曾说:“六合之内,皇

9、帝之土。”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A全国的土地都归皇帝所有B名归皇帝,实为民众所有C全国的土地都归国家所有D皇帝对全国有最高控制权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皇权至上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皇权至上不仅表现在经济特权,而且是政治、司法、军权等权力全部由皇帝一人总揽。所以正确选项是D。答案:D13(2012年济宁模拟)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汉武帝此举的意图是()A施恩于诸侯子弟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C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D削弱诸侯王的力量

10、解析: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将藩国土地分给藩王子弟,使得藩王土地不断缩减,再也无力与中央抗衡。答案:D14唐朝时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为官廉洁,被称为“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的一代良相”。据此判断,刘晏供职的部门应该是()A尚书省 B中书省C门下省 D中书门下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解题关键是仔细阅读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掌管国家财政大权”应当属于户部的权限,而户部是隶属于尚书省的,因此A项符合题意。B、C两项不正确,D项是北宋最高行政机构。答案:A15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11、()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C唐朝皇帝还未形成足够的专制权力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解析:解答本题注意对材料的理解。“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三省的存在虽避免了相权的膨胀,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并未得到有效的解决。三省制的设计正是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答案:C16论宋学的博大精深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宋太祖、太宗相继统治时期内,在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宰相与副相之间,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充分利用其相互的牵制作用。”下列能说明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相互牵制的史实是()A知州“三岁一易”B另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C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D公文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解析:

12、知州“三岁一易”不涉及长官和副手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都是中央部门,禁军属于军队方面的内容,和州郡地方政府无关,排除B、C两项;故选D项。答案:D17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类别察举制科举制依据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方式长官举荐自由报考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C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考查主要内容为儒家经典,考查目的是选拔封建官吏,与科技素养无关,故排除B项;自秦朝开始,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察举制是官僚政治体制下的选官制度,排除C项;科举

13、制打破贵族垄断,拓展了官吏来源,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排除D项;根据材料,察举制强调“品德”、“学问”,德才兼备。答案:A18“故太平君子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仕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而桀奸无良者或有焉。”该材料说明唐朝科举考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唯一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A BC D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科举制是使出身不高的庶族

14、地主可以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唐初由于军功可以授予官职,皇亲国戚可以凭血亲关系被授予爵位,所以应排除。答案:D19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说明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的内阁大

15、臣制约着君主的权力,B项符合题意;由“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可知A项说法错误;由“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可知C、D两项说法错误。答案:B20据张廷玉明史记载:“明太祖初定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其官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参政,而吏、户、礼、兵、刑、工六尚书为曹官。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明初制度承袭元制B明太祖废丞相,权归六部C殿阁大学士成为中央核心机构D明太祖时皇权空前加强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废除丞相这一知识点,意在考查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

16、力。根据“仍元制”可知选项A正确;根据“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可知选项B、D两项正确;在明朝,殿阁大学士及内阁不是中央法定机构,更不是核心机构,因此选项C错误。答案:C21从图1到图2的变化,最能反映出()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B相权由削弱走向取消使皇权进一步强化C中央机构精减取得较大成就D六部的设置是古代官制改革的重要成果解析:仔细观察图片,图1表明,丞相的权力被一分为三,图2中皇帝直接掌控六部,说明丞相已经被废除。综合上述信息,图片反映了相权由削弱走向取消使皇权进一步强化。答案:B22(原创)元史地理志一中称:“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在边疆设立的由当

17、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从实质上说明元朝时()A政府推行民族分化政策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C边疆地区人民负担沉重D边疆与内地的差别消失解析:材料表明原来在唐朝时设立由原来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边远地区,到元朝时已经和内地一样都成为为国家提供赋役的地方行政区划了。据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与题干材料的内容无关,排除;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答案:B23“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因军事需要而设置降低了行政效率参与国事决策由皇帝的亲信组成A BC

18、 D解析:“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说明正确;由“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可知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军机处的行政效率和办事程序,不能得出的结论。答案:C24马克思说:“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对该论述正确的理解是()君主专制是最典型的“人治”君主专制具有残暴性君主专制极大地压制“人性”君主专制有害无利A BC D解析:马克思认为君主专制是最典型的“人治”、具有残暴性、极大地压制“人性”。但是,君主专制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建设、防止分裂割据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故“君主专制有害无利”说法错误。答案:

19、A二、非选择题25(2012年沈阳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十二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三知封建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

20、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2)柳宗元对秦制度的基本态度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概括顾炎武对两种政治制度的评价。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可以看出西周天子与诸侯关系明显变化,君臣名分逐渐确定,“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周王室的统治。第(2)问,柳宗元对于秦制度的基本态度是肯定郡县制,关键在于理解材料内容。第(3)问,顾炎武的态度明显是反对恢复分封制,肯定郡县制的进步性

21、,概括材料中顾炎武的深刻思想。答案:(1)变化: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或君臣之名分确定)。影响:加强了对地方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答出“巩固统治”即可)(2)肯定郡县制有利于秦朝的统一。(3)顾炎武反对恢复分封制,认为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分封制的弊端在于容易导致地方权力的过大和国家分裂;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的历史进步,同时也指出郡县制的弊端在于中央权力过大,影响地方的建设(或容易产生君主专制和暴政);应该在郡县制中加入地方分权的因素。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

22、镇压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材料二秦朝政府的组织结构示意图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是什么?(2)据材料二指出秦王朝是如何加强对地方有效管理的?这种管理方式有何特点?(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评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进行分析概括。第(2)问从金字塔形的秦朝政府的组织得出郡县制,皇帝高高在上垂直管理地方。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说明其深远影响。答案:(1)原因:西周疆域广大,兵力单薄(或不足

23、以镇压东方各族)。(2)管理方式: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3)加强了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专制易于形成暴政,出现思想文化专制现象。对后世的影响深远,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史稿载:“先是,太祖承前制,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二十八年敕谕群臣:国家罢丞相,设府、部、院、寺以分理庶务,立法至为详善,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

24、以极刑。”材料二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轮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强。(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请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中枢机构权力的两次大循环,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3)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5、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可知反映的是罢相、废中书省,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激化;第(2)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第(3)问应根据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回答。答案:(1)现象:明朝罢相,裁撤中书省。根本原因:封建社会末期,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丞相制度已经成为皇权加强的障碍。(2)两次大循环:明朝罢相,后来又形成了内阁皇帝的顾问机构;清朝增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本质问题:专制皇权逐步加强,并发展到顶峰。(3)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说明封建专制制度正走向没落。具体来说:专制皇权的加强一方面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助长了社

26、会腐败,但另一方面也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重农抑商、闭关自守的政策虽然一度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但从整体上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封建专制统治钳制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28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

27、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材料三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中国政治制度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2)材料二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的主要特点。解析:第(1)问可在材

28、料一中寻找关键信息回答,如“世卿世禄制”“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等。第(2)问注意观察地图的特点,根据地方行政区的名称来判断,其弊端可结合西周分封制的弊端来回答。第(3)问实际考查行省制度,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第(4)问需综合三则材料,从总趋势上来分析地方行政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及特点。答案:(1)区别:分封制下,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出任政府职务,实行世卿世禄制;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选贤任能”)。意义:在国家制度中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2)郡国并行制。弊端:导致地方诸侯国势力权力过大,削弱了中央集权。(3)特点: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4)地方势力不断被削弱,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高考资源网w w 高 考 资源 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