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1关于监察官的选任,两汉多用察举方式,唐代选任权由多宰相掌握,宋代中央一级监察官多由帝王“亲擢”,明代由督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民国时监察委员由院长提请国民政府任命,后改为选举产生。2016年我国决定建立“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的国家监察委员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监察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政治清明 B. 监察制度的权威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C. 君主严格地控制着监察官选任权 D. 监察官选任演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民主政治追求22010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这个模式被学术界形容为“三权”分立,它除了村支部的领导权、村
2、委会的行政权之外,另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这一举措最主要的意义在于A. 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 B. 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C. 实现村民直接处理事务 D. 巩固家庭联产承包成果3有官员在论及我国的基层民主时说:“在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上,要推动建立群众自己的组织,通过固定的程序来实现民主监督。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必须通过民主决策程序,听群众代表的意见,要有表决程序,多数群众同意后才做。”这表明完善基层民主A. 即由所有村民直接处理村务 B. 是健全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的需要C. 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D. 是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保障41985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
3、院批转了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并发出通知。同年11月2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这主要表明我国A. 构建恢复建立法制化秩序的社会基础 B. 人大和政府是推进法制化的决策机关C. 重点解决法制化进程当中的焦点问题 D. 重视构建全民法制化教育的长效机制5粉碎“四人帮”时,胡耀邦提出了自己的治国建议:“我以为当前有三大事特别重要,一、停止批邓,人心大顺;二、冤狱一理,人心大喜;三、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针对当时的国情,该主张主要侧重于A. 拥护邓小平的领导 B. 拨乱反正,顺应民心C. 改革开放,发展
4、经济 D.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6对该报刊(1966年3月5日人民日报)信息合理的解释是A. 中国举国发展体育事业 B. 大众传媒成为党派斗争的阵地C. 体育事业发展的政治化 D. 体育改革转变为一场政治革命7下图是北京王府井大街“四联”理发馆的场景图。图中对联是“剪刀不留情专截牛仔裤,推子要革命去你阿飞头。横批:兴无灭资”。这说明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存在障碍 B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C阶级斗争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 D“文革”期间仍存在个体私营8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他所说的“精神财富”不包括( )A“法制化建设” 意识 B“强化阶级斗争
5、”意识C“民主建设”意识 D“加强党建” 意识9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其重大意义在于:通过制度的刚性和建设性力量,真正实现让党员干部从 “不敢腐”到“不能腐”“不想腐”。不少党建专家称其为“改革开放以来,全党最严党纪”。与之最相应证的政洽制度应该是( )A.代议民主制 B.分权制衡制 C.议会共和制 D.监察制10中国大趋势的作者多丽丝奈斯比特认为,中国政府非常稳定,政策非常持续,没有被竞选左右的思维模式。西方的问题就是由于竞选导致各个党派互相竞争,他们只能通过达成共识来实施政策。搜狐博客写道:从目前看,只有中国在几年前就已经确定了新一代领导人。并且在随后的五
6、年间积累治理国家的经验,实际参与现行政策的制定和决策比如跨越两届领导人的“十二五规划”,确保政策的延续性与稳定性。这表明( )A.西方政治制度完全不符合中国国情 B.中国的政党制度有其特有的优势C.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必然选择D.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少于中国政治制度11以下是“中国妇女解放大事记”,从中可以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提高妇女地位,我国政府进行的努力有( )利用舆论阵地,进行宣传和引导依法保障妇女的各项平等权利迫令放足,女子获得受教育权注重女性保健A. B. C D.12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召开后,全国各大报纸的报道中都有这样一段:“根据总监票人报告,有效票304
7、0张,其中同意票3037张,反对票没有,弃权票3张。现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由本次会议通过。”据此可以了解到( )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中国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发展该会议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A B C D13以下可能属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拨乱反正”时期言论的是( )A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B“要大鸣大放,大辩论”C“革命有理,造反无罪” 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1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1978年宪法进行了两次部分修改。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按邓小平同志批示的原则修改了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等,1980
8、年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宣布取消1978年宪法中关于公民有“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权利的规定,由此可见当时A宪法至高地位得到真正确立 B1978年宪法迭经修改已臻完善C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D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已建立15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权留用和招用了许多旧司法人员,参与司法工作。此举意在 A减少社会震荡 B对旧司法人员进行思想改造C为制定新宪法做准备 D提高执政党在群众中的威信16粉碎“四人帮”时,胡耀邦提出自己的治国建议:“我以为当前有三大事特别重要:一、停止批邓,人心大顺;二、冤狱一理,人心大喜;三、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针对当时国情该主张侧重于A.拥护邓小平的
9、领导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拨乱反正,顺应民心 D.改革开放,发展经济17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政 策载人宪法;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市场经济这一关 切民生和宪政的重大原则庄严地载人了宪法;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 宪法修正案,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载人宪 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巳经建成 B.有助于加强对国民私有财产的保护C.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得
10、到完善 D.国民收人主要来源于非公有制经济18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地理教材对阿尔巴尼亚作了如下叙述:“阿尔巴尼亚整个领土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不相连,处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阿尔巴尼亚人民同美帝国主义和现代修正主义的代表铁托集团进行着不屈的斗争。”以上叙述 A真实反映了当时阿尔巴尼亚的政治状况 B说明当时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C正确反映了战后国际形势的特点 D说明当时中国“左”的思想意识比较严重1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全面展开。到1983年7月,“文革”中30多万件冤假错案、110万件历史遗留案件得到纠正和复查,300多万名干部得到平反昭雪。这成为“拨乱反正”的关键
11、一步。此举成为实行改革开放的起点 为现代化建设奠定社会基础促成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 调动干部群众的工作积极性A B C D20“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这一曾广泛流行的顺口溜反映的生产情景出现于A. 土地改革之前 B. 土地改革时期 C. 人民公社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21“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拆掉干群之间墙,架起沟通连心桥。”这种现象是下列哪部法律颂布后的直接结果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D行政诉讼法221978年邓小平谈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
12、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谈话的目的是A改变一些领导人专制作风 B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C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D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23有位老人这样描述他们当时的结婚证:除了双方姓名、年龄外,正中央是毛主席像,下面写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几个大字。内页印着“最高指示”: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6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这体现出A阶级斗争决定国家政治生活 B个人崇拜是十年动乱的主题C国家政治局势影响人民生活 D意识形态制约社会价值取向24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带有司法独立意义的内容写入公报, 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讨论全面推进依法
13、治国问题, 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 下列对于中国民主法治的发展历程表述正确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张建立美国式的总统制共和制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开始成为国家的主人。文革期间建立的“革委会”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中的一次大倒退1982 年全面修订宪法,将“依法治国”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A. B. C. D. 25以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 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1954年1959年1964年1975年1978年1983年1988年据此表格的信息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与新中国成立同时确立 B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
14、废除C在改革开放时期得到完善 D保障了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262014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详细描绘法治中国新图景。下列观点客观上反映法治内涵的是( )A.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B.君不仁,臣不忠,则可以霸王矣C.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D.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邦缺缺27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1957年8月3日,国务院正式公布“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2013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决定,这意味着已实施50多年的劳教制度被依法废止。材料说明了( )
15、A国务院当年的规定缺乏法律依据B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核心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 D劳教制度的制定与废除体现了时代的要求28(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阶级、等级结构是社会群体结构中政治结构的集中体现。阶级是基于生产关系划分的,它反映了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等级是由统治者规定或由习惯法所规定的各社会成员不同的政治地位。在我国古代,等级划分与阶级区分都很普遍,等级以门第和职业为依据,从而与阶级的分界并不完全吻合。战国时期等级关系与阶级结构发生了深层变化,社会等级是流动的,个人有可能凭才力改变贫贱的地位,贵贱取决于出身而一成不变的状况已成为历史,上层社会对下层人士开放
16、,下层人士可以通过努力,下学上达,跻身官僚阶层。商人、农夫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得到爵位,改变社会地位,集权政府的社会基础因而更加扩大。这样,社会较前代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摘自李瑞兰中国社会通史先秦卷材料二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的剧变和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工人阶级作为新兴的阶级得到了发展和壮大;资产阶级在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中进一步分化;大量农民为生活所迫纷纷离村,流向社会各个阶层;地主阶级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也发生了某些变化。社会阶级、阶层的这种变动,反映了民国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同时又影响了民国社会的发展。 摘自朱汉国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材料三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的范围变得
17、越来越小。在国旗上,围绕一颗大星的四颗小星中,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颗小星,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两颗小星。而在农民中,富农和富裕中农也常被排除在“人民”之外。 摘自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1) 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等级与阶级划分的标准。(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等级与阶级变化的原因。(6分)(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社会阶层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哪些重大变化。(8分)(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社会阶层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哪些重大变化。(8分)(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阶层划分的理解。(2分)第
18、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参考答案1D【解析】A表述过于绝对,错误,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不符合材料和史实,错误;C不符合民国和新中国监察官的选任,排除;根据“明代由督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民国时监察委员后改为选举产生” 和新中国“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表明监察官选任折射出民主政治追求,故D正确。2A【解析】浙江农村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体现的是地方对完善基层民主的探索,这一举措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故答案为A项。这一举措属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权力的制约和平衡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监督村干部,不是村民直接处理事务,排除C项;D
19、项与材料无关,排除。3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群众行使民主权利需要完善基层民主,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基层民主并不是由所有村民直接处理村务,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地方行政管理机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体现循序渐进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4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普及公民的法律常识意在构建恢复建立法制化秩序的社会基础,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人大才是推进法制化的决策机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我国只是构建恢复建立法制化秩序的社会基础而非解决法制化进程当中的焦点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时我国只是
20、构建恢复建立法制化秩序的社会基础而非构建全民法制化教育的长效机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理解普及公民的法律“常识”意在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从而为建立法制化秩序奠定社会基础。5B【解析】根据题干“停止批邓”“冤狱一理”都是拨乱反正的体现;此前 “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国家物资供给困难,人民生活困苦,故“生产狠狠抓”,也是拨乱反正,B项正确。AD都是对题干的片面解读,排除。题干并没有提及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的,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6C【解析】根据题干时间“1966年3月5日”“坚持政治挂帅加速体育队伍革命
21、化”可知体育事业发展的政治化,C项正确。题干信息无法体现中国举国发展体育事业,排除A。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党派斗争,排除B。D项体育改革转变为一场政治革命是对题干信息的错误解读,排除。所以选C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弄清图示信息“坚持政治挂帅加速体育队伍革命化”的意思,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体育事业发展的政治化。7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提到,“剪刀不留情专截牛仔裤,推子要革命去你阿飞头。横批:兴无灭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阶级斗争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故C项正确。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在文革之前,故A项排除。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材料无法体现,故B项排除。三大改造之后“四联”理发馆应该是公有制,故D项
22、排除。8B【解析】文革”对民主法制进行了无情的践踏,所以要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就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故选B。9【答案】D材料中体现的是通过制度的约束来限制腐败的发生,主要就是一种监察机制。A选项是民主的实行形式;B选项是西方的一种政治制约形式;C选项错在中国没有议会。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10B【解析】根据关键信息“中国政府非常稳定,政策非常持续,没有被竞选左右的思维模式”、“确保政策的延续性与稳定性”等,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完全不符合中国国情”,是对题干材料内容的曲解和误读;C项“历史的必然选择”,材料内容无从体现;D项表述具有片面性,不够核心
23、,不准确。进一步可知,B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11B【解析】材料“新中国妇女创刊”“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女职工五期保健制度”可知,三项符合题意;迫令放足,女子获得受教育权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所以答案选B。12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全国人大投票的情景,能够直接看出正确,即B项正确;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错误,据此排除A、C;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于1956年底,1982年宪法的颁布不能说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错误,进一步排除D。故选B。13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70年代末的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24、联系所学,在70年代末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实施拨乱反正,抨击“左”倾错误,符合当时言论的是A项,BCD项都是“左”倾错误的体现,排除。14C【解析】1980年的宪法修改取消了公民的享有的带有阶级斗争色彩的“四大”的权利,说明我国的宪法中还存在着不完善之处,社会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亟待加强,故选C项。ABD项题意没有体现。15A【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权留用和招用了许多旧司法人员,参与司法工作,结合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经济恢复和政权巩固的当务之急,留用和招用了许多旧司法人员有利于减少社会震荡,故A项正确。对旧司法人员进行思想改造也属于减少社会震荡、巩固政
25、权的需要,故B项排除。制定新宪法不是主要依靠旧司法人员,故C项排除。旧司法人员也不等于群众,故D项排除。16C【解析】“我以为当前有三大事特别重要:一、停止批邓,人心大顺;二、冤狱一理,人心大喜;三、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当时国情该主张侧重于拨乱反正,顺应民心,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17B【解析】题干信息表明1988年以来,我国通过宪法修正案对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法律保护,这有利于加强对国民私有财产的保护,B表述符合题意;A是200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题干信息只反映了对非公有制经济这一个方面,无法得出社会主义宪法得到完善,C错误;D在
26、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故选B。18D【解析】结合所学,铁托为二战后南斯拉夫的领导人,当时南斯拉夫被排挤出社会主义阵营,是因为其要求走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以上叙述实际上有不正确的认识,排除AC;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主要是建国初期,50年代末中苏关系开始恶化,排除B;联系60年代末的中国正处于文革动乱时期,因此选D。19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故与本题所列现象无关,应排除,利用排除法,该题答案为 D。20C【解析】人民公社制度的特点是一大(规模大)二公(公有化程度高),实际上一平(平均主义)二调(无偿调拨)。其成立初期,生产资料实行过单一的公社所
27、有制,在分配上实行过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并取消了自留地,压缩了社员家庭副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与材料信息最符合。21C【解析】根据材料“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可知,这是农村的基层民主选举,不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规范政府的行为,故排除BD项;所学知识可知,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故C项正确;A项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所以答案选C。【名师点睛】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1、内容:(1)恢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82年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2)重视民族工
28、作:1984年颁布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2、意义:高全民法律素质和法制观念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经济领域,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权益加强对政府、法院、检察院执法情况的检察和监督22C【解析】材料中“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说明邓小平对当时中国法制和民主极不满意,也就是亟待建
29、设并完善法律体系,故C项正确;A中不是材料主旨;B中法律没有体现;D中民众错误。23C【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阶级斗争的影响,故A项错误;文革时期主要内容是开展各领域的阶级斗争,个人崇拜是文革运动出现的重要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中结婚证有国家领导人和指示等内容,体现出人民日常生活受文革运动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中结婚证的内容是当时政治局势决定的,不是意识形态或社会价值取向影响的结果,故D项错误。24C【解析】联系所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效仿美国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主要目的是为了限制袁世凯,排除。新中国成立,就表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排除。是文革时期破环民主法治的表现,所以正确。1999年九届人
30、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排除 。所以选C。25C【解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不是与新中国成立同时确立,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也并未被废除,只是开会的时间很不固定,但是改革开放之后人民代表大会开会的时间是很固定的,5年开一次,本题是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C。26B【解析】试题分析:“君不仁,臣不忠,则可以霸王矣”是指可以称王称霸的人,即君主治国只能用赏罚调动人,绝不可以靠仁义来实现治理国家的目标,故选B。A指的是中央集权思想;C大概意思是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应该属于道家的思想;D
31、的意思是政治(制度)宽厚清明,民众便淳朴忠诚;政治(制度)苛酷昏暗,民众就狡黠、抱怨,也属于道家思想;故排除ACD。27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957年,正式公布”、“2013年,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决定”等,本题实际上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相关内容劳教制度。据此,结合所学可知,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表述明显错误;B项表述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和误读,具有片面性;C项不能够准确体现题干核心意思,排除。进一步可知,D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28(1)标准:等级:政治层面 阶级:经济层面(2分)原因:社会等级秩序发生变化的原因:宗法分封制崩溃;
32、选官制度发生变化;百家争鸣,“士”阶层兴起;(3分)社会阶级划分发生变化的原因: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最终确立,形成了新兴的地主、农民阶级;(3分)(2)民国时期: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分化,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队伍壮大,(2分)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入黄金时期,加快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政治:民国成立,颁布临时约法,促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使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文化: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等思潮兴起,促进了思想解放。(6分)(3)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消失,富农、富裕中农常被排挤,(2分)反映了经济上:三大改造的完成,消灭了私有制,建立
33、了单一的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2分)政治上: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分)(4)理解:社会阶层的划分反映了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社会阶层的划分事实上就是承认了社会的不平等;追求社会公正是人类的理想。(2分,任答一点即可,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的“阶级是基于生产关系划分的,它反映了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等级是由统治者规定或由习惯法所规定的各社会成员不同的政治地位”,可
34、以得出阶级的划分是以经济为标准的;等级是以政治为标准的。第二小问结合所学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相关背景分析其原因。即:宗法分封制崩溃,等级秩序无法继续维持;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新的阶级形成;百家争鸣,“士”阶层兴起。(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明确材料中表现的哪几个社会阶层的流动;材料二中体现了民国时期,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农民、地主阶级等社会阶层的流动。依据所学知识,无产阶级的力量壮大促进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资产阶级的分化,新文化运动兴起,宣传民主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农民的破产、离村促进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
35、,加快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三中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占据社会的主体。依据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三则材料围绕社会阶层划分的标准、社会阶层流动分化的原因和影响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故本问可围绕这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对社会阶层划分的理解。社会阶层的划分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表现。存在社会分层就是承认社会不平等。政治原因造成的社会分层是不合理和不公平的表现,因此人们不能容忍以不公正的制度带来的不平等。 追求社会公正是人类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