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111.50KB ,
资源ID:276487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7648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世纪金榜》2016一轮14课标真题分类考点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世纪金榜》2016一轮14课标真题分类考点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

1、考点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014课标全国文综卷T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解答关键:认识“一五”计划的特点。【解析】选B。“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为我国的工业化打下初步基础。1953年,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粮、棉、油等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供给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解决粮食供需矛盾,我国实行了

2、粮食计划供应制度。这种粮食计划供应制度的实行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工业的发展,故选B。2.(2014重庆文综T9)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C.“大跃进”时期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解答关键是理解“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解析】选B。本题题干强调的是工业基础,“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业化还没有开始,故A不正确;“大跃进”是“左”倾错误在经济领域的反映;国民经济

3、调整时期中苏关系已经破裂。故选B。3.(2014天津文综T9)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解答的关键是结合时代背景正确理解对高校院系的调整政策。【解析】选B。到1952年底我国的国民经济已基本恢复,由此可知A错误。1952年是我国一五计划的酝酿时期,从调整内容来看,是侧重于工程建设等方面,这显然是为优先发展重工业培养专门

4、的人才,因此B正确。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不应该从高校抓起,C排除。对高校院系调整是全国范围展开的,不仅仅是在天津,D错误。4.(2014课标全国文综卷T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解题指南】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涉及过渡时期的历史知识。解答时要注意提取题干材料列举的相关史实,如“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结

5、合“过渡时期”这一背景作出判断。【解析】选C。19491952年是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1953年后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不是恢复经济,而是向社会主义过渡,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故A不正确。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与农村的政权建设无关,也没涉及农民的进城问题,故B、D不正确。由题干中“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的信息,结合“过渡时期”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史实,可知当时正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时期,故C正确。5.(2014安徽文综T17)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

6、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A.农业合作化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C.人民公社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新中国建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几次变革。解答关键:关键是掌握农业合作化实施的原因及实质。【解析】选A。从材料中“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可知当时存在农民土地私有制,可以排除B、C、D,因为在三大改造后土地变为公有制,不允许买卖,加上材料中暗示成立互助组,说明新中国为了防止两极分化,重新导致新的剥削,对农民土地所有制进行改造,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即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来完成

7、。6.(2014海南单科T24)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解答关键是透过材料现象理解“一五”计划的进行及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解析】选D。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故A错误;材料没有显示出行政区域扩大的信息,故B错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在1954年颁布,与题干时

8、间不符,故C错误;依据题干时间1953年以及材料“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的信息说明计划经济体制与东北地区发展重工业有很大渊源,这与新中国“一五”计划有关,故D正确。7.(2014海南单科T25)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明确将中共八大作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这是因为中共八大()A.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与主要矛盾的变化B.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C.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D.全面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解析】选A。中共八大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开始探索中国经济建设

9、的会议,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与落后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故A正确;“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故B错误;“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中共十三大,故C错误;中共八大属于经济探索会议,与革命经验总结无关,故D错误。8.(2014北京文综T18)“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A.人民公社化运动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合作化运动。解答关键是对“互助”“合作社”进行正确判断和分析。【解析】

10、选C。材料中的组织名称叫“合作社”而不是“人民公社”,由此可知A不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分田到户,农民自主经营,而不是单干变互助,小组变大组,B不正确。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将分散的个体农民,通过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集体所有制,故C正确。中共八大的经济方针是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D排除。9.(2014山东文综T20)下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大跃进】d yu jn指1958年在毛主席亲自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国在工业、农业等各方面出现的飞跃发展。也泛指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度发展。

11、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后中国社会发展状况。解答关键是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对“大跃进”的解读,判断历史叙述者所处立场、态度,从而准确定位历史发展特征。【解析】选C。从词条内容来看,当时对“大跃进”仍然持肯定态度,说明对以“大跃进”为代表的“左”倾错误还没有充分认识和纠正,C符合题意。词条仍持肯定立场,没有对“大跃进”运动有客观认识,A错误;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召开,而书籍的印刷出版应该有个过程,因此词条不能反映B、D。10.(2014江苏单科T

12、10)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解题指南】本题考查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生的背景。解题的关键是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过程。【解析】选D。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中国的农民“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当时得到了农民的拥护,A错误。“大跃进”和

13、人民公社体制是“左”倾错误的集中表现,并不是修正上级的政策与制度,B、C错误。农业生产责任制最早出现在凤阳县小岗村,是农民的一次自发对人民公社制度的一次改变,D正确。11.(2014天津文综T10)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独立的管理体制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市场调节为主A.B.C.D.【解题指南】本题考查经济特区的概念,解答的关键是对经济特区实行的特殊经济政策的理解。【解析】选C。经济特区是指在经济方面特区实行特殊的管理体制,即在国家计划指导下以市场调节为主。的表述过于

14、绝对化。因此排除,C正确。12.(2014浙江文综T19)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A.B.C.D.【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解答关键: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史实和经过。【解析】选A。解答此题主要抓住材料中“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间限定。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开始是在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因此可以排除;经济体制逐步改变

15、单一的公有制,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但公有制始终还是所有制的主体,因此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的表述是不正确的,故可排除。综合起来,故选A。13.(2014四川文综T2)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A.B.C.D.【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对外开放形成的阶段性。解答关键:以上海开放的逐渐深入考查中国的对外开放呈现的阶段性特征,隐含考查上海设立自贸区这一热点。【解析】选D。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我

16、国的对外开放是逐渐深入的,可推断出当时对外开放是很慎重的,所以正确;本题考查的是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而是讲“经济改革”,且“国际阻力太大”与史实不符,故不选;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不选;根据题干“如果当初都会不一样”,可判断是正确的,故选D。14.(2014广东文综卷T39)(27分)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的学者孔多塞将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作为一个历史阶段。他对这一历史阶段作了如下概述:印刷术的发明,推广了人类的智慧成就,把教育从各种政治束缚和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后,许多学者迁居欧洲,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地理大发现增

17、进了人们的知识;宗教革命促进了思想自由。 材料二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81939年)的历史被有的西方学者称为“焦虑的时代”。 材料三 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1)结合材料一分析孔多塞是从什么角度概述历史的?请从不同于孔多塞的角度,简述“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影响。(8分)(2)试从材料二中“焦虑的时代”这一角度,概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历史。(7分)(3)推断材料三中两种历史分期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12分)【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苏俄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29年资

18、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知识点。解答关键要抓住题目设问中的关键词,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作答。【解析】第(1)问,运用不同史观来评价“地理大发现”。第(2)问,意要围绕“焦虑”二字做文章,题目要求“概述”,所以要史论结合,从引起国际社会“焦虑”的史实出发去论证。第(3)问,根据时间点前后的史实去推断,将材料中所述的1992年和2001年两个时间点所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写出即可。答案:(1)知识进步角度,孔多塞描述历史事件时注重它们对知识的影响。(4分)影响:增进世界各地的交往和文明融合,西欧崛起,殖民掠夺给殖民地带来灾难,世界市场略见雏形。(4分)(2)苏俄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国力增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矛盾和对立出现;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陷入严重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世界处于动荡不安中。(7分)(3)以1992年为界:经济改革的角度。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后,中国经济改革进入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阶段;(6分)以2001年为界:对外开放的角度。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进入全方位开放、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阶段。(6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