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2019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分析新2019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分析这篇,是查字典数学网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直接写出得数(共8分)3003 =4008 =2140 =6050 =3023=2022 =6402 =07 =二、用竖式计算,有的题要验算(计算各2分,验算各2分,共16分)7077 6468 40664560 8.3-3.4 2425三、填空(每题各3分,共27分)1.6000米=( )千米 3吨=( )千克 50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2.一张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纸,它的 是( )平方厘米;( )张这样的纸能够拼成1平方米的正方形。3.从侧面
2、看这几个物体,形状相同的有( )、( )和( )。4. 7分米是 米,写成小数是( )米,2元5角是( )元。5. 今年全年有( )天,第二季度有( )天。一个月里最多可能有( )个星期日。6.下面是三种水果的价钱。苹 果橘 子香 蕉每千克9.3元每千克7.5元每千克7.8元每千克香蕉比每千克橘子贵( )元。买1千克苹果和1千克香蕉,一共要付( )元。按7个苹果1千克计算,1元钱能买1个苹果吗?( )7. 左边的四个图形中,图形( )和图形( )面积相等,图形( )面积最小。8. 在每个图里涂色,表示它右边的小数或分数。9.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每小时行180( )。 花圃的面积大约 卡车上
3、的货大约是45( )。 重6( )。四、画一画(每小题2分,计6分)(1)把方格纸上左边的三角形向右平移7格。(2)画出方格纸右边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3)在方格纸空出的地方画一个面积3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每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五、选择合适的答案,在里画(共12分)1. 下面的年份中,哪一年份是闰年?2019年2019年2019年2. 观察下面的图形,哪个不是轴对称图形? 3. 小芳拿走右边小棒的 ,她拿走了多少根?2根 4根 5根4. 李老师4分钟打4百多个字;王老师7分钟打6百多个字。谁打字的速度快一些?李老师王老师没办法比5.下面的算式中,商是两位数的是6723 6
4、726 6727 6. 张叔叔在笔直的公路上开车,方向盘的运动是()现象。平移旋转既是平移也是旋转六、解决实际问题(第5题7分,其余每题6分,共31分)1.王辉爸爸买 3 大盒这样的茶叶,一共要付810 元。平均每小盒茶叶多少元?2. 苏果超市运来900箱水果,如果每天卖32箱,28天能卖完吗?3. 1张课桌和1把椅子是一套(如图)。秋江小学准备买45套这样的课桌椅,一共要花多少元?4. 王大伯在一块地里种了三种蔬菜(如图)。种萝卜的地有多少平方米?种菠菜的地有多少平方米?种白菜的地有多少平方米?5、下面是气温自测仪上记录的池州市贵池区某天四个不同时间的气温情况: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
5、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这个
6、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度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查字典数学网编辑以备借鉴。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
7、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