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21KB ,
资源ID:276463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7646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1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作业(岳麓版必修2):1.3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1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作业(岳麓版必修2):1.3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doc

1、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3课时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课时作业一 选择题1 二十世纪初年,素有“无平地沃土之饶,无水泉灌溉之益”的山西祁县,这里的乡民只有靠垦种上岭下坂活命。可是,三年一次大灾害后又赶上连续三年大旱,天天有人成为饿殍,民不聊生。于是,男人们背起简单的行囊,听着女人们合着血泪唱的走西口踏上了走西口的道路。故土难离也得离,心爱的女人难舍难分也得舍也得分,生活中充满了多少无奈和辛酸。那么,走西口主要描写的是哪一商帮的历史 A徽商 B晋商C鲁商 D浙商解析:明清时期出现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大商帮,著名的有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从题中的“山西祁县”可判断出B项正

2、确。答案:B 2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传统经济模式是农耕经济下的生产形式,“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是指从农耕文明中孕育出来的资本主义萌芽,故B项正确。答案:B 3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农

3、业经济衰退 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商品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兴起A BC D解析:从题目中看出,农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故正确。明清时期,传统农业仍有发展,不正确。题中没有体现农产品加工业兴起,故不符合题意。答案:B 4 假设一位唐代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他的活动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居住区开绸缎店B从各地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C在专门的“市”里卖瓷器D他的商业活动受专门机构的监督管理解析:唐代坊市是分开的,故A正确。答案:A 5 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城市“市”“坊”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实际上反映了 A城市

4、商品经济的发展B统治阶级重视都城建设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D重农抑商的政策解析:城市的发展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宋代城市打破坊市制,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答案:A 6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唐朝长安城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宋代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 元代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步入新高峰A BC 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能力。都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故D项正确。答案:D 7 清雍正帝曾强调:“农为天下之根本,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这句话体现了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 A专卖

5、政策 B闭关锁国C重农抑商 D海禁政策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从题意可看出该政策是重农抑商的政策。答案:C 8 清朝前期的商人“以末致财,以本守之”的做法,对当时资本主义萌芽成长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A.资金短缺 B.市场狭小C.劳动力缺乏 D.原料不足解析:从“以末致财,以本守之”看出,商人把资金用来买田置地,这样就失去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从而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答案:A 9 宋代人口有1亿,耕地面积56亿亩;鸦片战争前,清代人口达到4亿,耕地只有1112亿亩。相对于宋代,清代养活这么多人口主要依靠 改进生产工具 精耕细作 推广玉米、蕃薯等高产作物 扩大海外贸易A BC D解

6、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宋代到鸦片战争前,中国农耕工具基本没有变化,清朝又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因此改进生产工具和扩大海外贸易不是清朝增加粮食产量的方法。符合史实。答案:B 10 (清朝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上述史料表明 A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繁荣B明清时期租佃经营普及全国C当时已存在雇佣关系D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解析:判断是否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标志要看是否体现了雇佣关系,从题意看判断出C项正确。答案:C 11 清人陶煦在租核推原中写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赢十

7、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在当时看来,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是 A.重农抑商B.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D.商品经济的繁荣解析:“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表明,当时主要的思想还是重农抑商,而根源则在于当时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答案:B 12 (2009年镇江模拟)清人黄遵宪在蚕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以下对此诗提到的“国初”之政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该政策禁止任何人的海外经商活动B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C主观上有维护清朝统治的意图D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体现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从题意看出该政策是闭关锁

8、国,但闭关锁国并非完全没有海外经商活动,当时清朝在广州的十三行是与外国经商的主要机构。答案:A 二、非选择题13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材料二 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中国古代史材料三 草市是民间“自

9、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叶适水心文集),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镊、为负贩”。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材料四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中国古代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3)

10、比较材料一、二、三,指出“草市”与“市”的区别。“草市”的出现有何意义?(4)“市”的发展、“草市”的兴起和商业市镇的繁荣说明了什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主要考查春秋至唐代“市”的发展;第(2)问的答案就在材料中提取;第(3)问考查考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要结合材料提供的信息来进行比较;第(4)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市”为政府所设置,设在都邑之中,设置官吏管理,有一定范围,交易有时间限制。(2)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3)区别:“市”设在都邑中,“草市”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形成;“市”为政府所设置,“草市”为民间兴起的集市。意义:方

11、便百姓日常生活,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手工业技术和文化的发展。(4)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并且逐步向农村扩展。 14 (2010年合肥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材料二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窥伺我何也,何可得哉

12、。 海防纂要卷七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清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的相似之处。(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的目的有何区别。(3)根据材料三,分析明清时期推行这种海外贸易政策的根本原因。(4)请简要分析上述政策的消极后果。解析:本题考查对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第(1)(2)问可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解决,第(3)(4)问解决的关键是对闭关锁国含义的理解,及该政策产生的影响的认识。答案:(1)都不允许民间船只出海,禁止海外贸易。(2)明朝是为了防止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统治;清朝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3)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结果,是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导致的。(4)消极后果:不仅防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