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113.50KB ,
资源ID:276439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7643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川师大万达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川师大万达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1、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川师大万达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A. 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B. 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C. 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D. 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新疆地区出土了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制品,由此可判断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故选A项;材料中不能反映出,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带有西域特征的说法也

2、无从得出,故排除B项;没有交往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东周时期楚国和西域地区的交流,但并不能说明生活方式趋同,故排除D项2.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法家思想D. 墨家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法家思想主张奖励耕战、富国强兵,故C项正确;儒家思想主张德政,道家主张无为,墨家主张非攻,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BD三项。3. 走进历史博物馆,人们经常能看到说明书上画着一个“马”字,但齐、楚

3、、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写法却很是不同,使人感到,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呢!印象一旦形成,往往根深蒂固。然而有学者翻检史书注意到,战国时的外交活动非常频繁,纵横家们到处上书,谋求列国君主信用,却没有出现任何文字障碍的例子。研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这说明A. 治史之难,难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难在观点的梳理与解读B. 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C. 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D. 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须杜绝先树观点,再找材料的做法【答案】

4、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呢”、“研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可知体现的是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C选项符合题意。治史之难,难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难在观点的梳理与解读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应该注意用史料论证观点的合理性,D选项排除。4. 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A.

5、 实行察举制度B. 独尊儒家学说C. 实行郡国并行制D. 全面推行郡县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可知汉代出现了诸侯威胁中央的状况,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由于汉初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的,故选C项;察举制度属于选官制度,不会造成此类现象,故A项排除;独尊儒家学说有助于思想统一,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B项;全面推行郡县制度不符合汉初的实际情况,故排除D项。5. 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

6、做法A 加强了货币管理B. 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 削弱了诸侯实力D. 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这从经济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答案选C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币政策或者币种变化,无法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B项;D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6. 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

7、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 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 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 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 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虽贵为皇亲国戚或宗室子弟,但他们都未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一样会面临屡试不中,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一定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D项;诗赋是唐朝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排除A项;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且科举只是入仕的途径之一。排除B。材料未涉及贵族特权,事实上唐代宗室可以通过科举以外的其他途径入仕,仍然享有一定特权,排除C项。7. 有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

8、。”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A. 建立世官制B. 增设“参知政事”C. 强化“外朝”D. 实行察举制【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增设参知政事体现的是对丞相行政权的分割,B选项符合题意。世官制属于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A选项排除。外朝是以丞相为首的执行机构,强化外朝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察举制属于汉朝的选官制度,D选项排除。8. 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A. 仅作为侍从顾问

9、,不参决政事B. 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 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 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傣”“申时行只得遵旨”中可以看出,明朝内阁拥有票拟的权力,但必须服从皇权,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内阁是否参与决策政事,故A项排除;内阁没有决策权,且“开始”一说也无从证实,故B项错误;批红权主要是皇帝掌握的,故C项错误。9. 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

10、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A. 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B. 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C. 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D. 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可知,文化与商业结合推动了武城县的经济发展,故选B。由材料可知,原本山西武城县农村集市就有,只是比较不活跃,故A项说法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材料中举办的文化活动是县令为了改善集市冷清的局面而采取的一项措施,不能反映居民的日常文化活动丰富,排除C;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

11、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材料只是提及了集市的繁荣,无法确知武城县是否已经实现了乡村城镇化,排除D。10. 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B.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C. 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D. 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明代时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有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故选B项;明代还没有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故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没有反映社会贫富分

12、化和道德沦丧的问题,故排除C项;反正统思想在有明一代始终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故排除D项。11. “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A. 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B. 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C. 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D. 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天子亲耕”体现了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其缘于周礼,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清朝统治者重视“天子亲耕”活动,反映出其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只是清朝继承了

13、前朝重视农耕活动的传统,并非是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C选项错误,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满洲贵族并未成为自食其力的农耕者;D选项错误,重视农业与笼络反清势力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2. 说到某项举措实施的原委,史载:“盖以国家事务殷繁,人情弊端种种,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欲以众人之耳目,为朕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事就理”。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A. 建立通政司B. 建立密折制C. 设立枢密院D. 设立军机处【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密陈朕前为朕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事就理”,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清朝推行的密折制,B项正确;通政司是管理奏章以及相

14、关申诉文书的中央机构,无需“密陈朕前”,故排除A项;枢密院是管理军政事务,保密性没有像材料中强调的那么强,故C项错误;军机处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职能是上传下达,跪受笔录,与材料中的主旨无关,排除D项。二、材料题13. 疫病防治关系民生福祉,是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材料一 14081643年间,中国爆发全国性大疫19次之多,局部性疫情不计其数,致使“万户萧疏鬼唱歌”“饥民抢掠四起”。文献记载每当瘟疫发生时,皇帝往往派人去祈祷,采取施咒的办法安慰百姓。明宪宗曾下诏在京城崇文、宣武等六门城外,各置漏泽园一所,收殓遗尸。1587年明神宗谕旨礼部:“尔部便行太医院精选医官人等,多发药材,分头诊视

15、施给”;还强调“此后各省直有与重大灾疫,须令各府州县即许便宜动支社仓积谷,及本部事例义输等银、病者或给衣食”。对此时人评论:“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至于对防疫较为有效的隔离、禁止人员流动等措施,朝廷并没有推行,文献也没有记载。摘编自甘海根明代北京的瘟疫与政府应对材料二 英国首都伦敦由于人口集中、卫生环境差而成为鼠疫频繁光顾的城市之一,1517世纪频繁发生严重鼠疫。针对疫情,1518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为确保隔离措施的落实,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被认为是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在1604年索尔兹伯里瘟疫期间,整个镇1/5

16、的人口被纳入到国家救助中,因此群众愿意配合隔离。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郡治安法官作为总负责人,教区牧师和执事作为配合机构每周要报告相关情况。摘编自陈凯鹏十六、十七世纪中英两国防疫对策比较(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明代防疫措施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英政府与明政府防疫措施的不同点,并分析不同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政府防疫的认识。【答案】(1)特点:缺乏系统、有效的救济措施;防疫侧重在赈济救助,忽视防治;皇权色彩浓厚;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2)英国措施有一定的的群众基础;英国呈现法制化特点;英国政府防更加制度

17、化、系统化;英国防疫方法更科学、理性。明政府的措施很难得到民众的有效配合;缺乏有效的针对疫情的防治体系。 原因:明政府敬天畏神思想观念浓厚;施政的重点在维护封建统治。英国经历文艺复兴,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科学技术进步;英国关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3)疫病流行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综合治理;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相结合;预防与治理相结合;要有强有力组织的领导;防疫事关民生【解析】【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每当瘟疫发生时,皇帝往往派人去祈祷,采取施咒的办法安慰百姓”来看,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依据材料“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来看,防疫侧重在赈济救助,忽视防治;依据材料“对防疫较为有效

18、的隔离、禁止人员流动等措施,朝廷并没有推行,文献也没有记载”来看,缺乏系统、有效的救济措施。(2)不同:依据材料“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来看,英国防疫方法更科学、理性,依据材料“群众愿意配合隔离”来看,英国措施有一定的的群众基础,依据材料“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来看,英国呈现法制化特点,而且英国政府防更加制度化、系统化;相对于英国来说,明政府的措施很难得到民众的有效配合,缺乏有效的针对疫情的防治体系;原因:结合中英两国的社会制度和主流文化来看,明政府敬天畏神思想观念浓厚,施政的重点在维护封建统治,而英国经历文艺复兴,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关注资产阶

19、级和新贵族利益。(3)综上中、英两国在防疫上的特点和结果来看,疫病流行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综合治理;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相结合;预防与治理相结合;要有强有力组织的领导;防疫事关民生。1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

20、合;言之有理即可。)【答案】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等次论述第一等观点明确,有概括性表述;史实明确,并能充分支持观点;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第二等观点明确,表述较充分;史实基本准确,尚能支持观点;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第三等观点不明确或无观点;史实不准确或未引用史实;表述不清。【解析】【详解】首先,结合所学可从制度创新或制度僵化的角度确定论题,如“制度创新有利于王朝的强盛”“制度的僵化必然导致王朝的衰落”等。其次,结合所学截取某个时间段的相关史实对确定的论题进行阐释。如在阐述制度创新的影响时,可先锁定时间段,如唐朝前期,再结合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21、等相关史实进行说明即可。如在阐述制度僵化的影响时,可先锁定时间段,如明清时期,再结合内阁制、军机处、八股取士、宋明理学的僵化等相关史实进行说明即可。15. 材料 在中国传统城市中并没有严格的道路交通规则,行路各凭所愿,因此在繁华商埠,往往车马拥挤,秩序混乱,甚至会造成严重的伤亡。特别是至晚清随着西方物质文明的引入,新式交通工具日益普及,交通事故频频发生。而自从警察出现以后,开始有了近代意义上的路规路则。如天津警察“南局”颁布了道路管理办法管理洋车办法管理电车四条禁例等;北京内外城总厅制订了改定清道章程清道执行细则管理地排车专则管理大车规则管理人力车规则车辆夜行不燃灯处罚章程等。制订了道路交通规

22、则和车辆管理办法,并规定了违反交通规则的处罚办法。摘编自周执前清末警政与中国城市管理的法治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城市交通管理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城市交通管理改革的意义。【答案】(1)背景:传统城市交通管理方式不再适应近代城市的发展;城市近代交通工具迅速发展;城市近代警政发展;西方城市交通管理传入。(2)意义:规范了近代城市交通秩序;促进了近代城市交通管理的法治化;加速了城市交通管理向近代化转型;为以后的城市交通管理提供了借鉴。【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在中国传统城市中并没有严格的道路交通规则,行路各凭所愿,因此在繁华商埠,往往车马拥挤

23、,秩序混乱,甚至会造成严重的伤亡”可知,传统城市交通管理方式不再适应近代城市的发展;根据材料“特别是至晚清随着西方物质文明的引入,新式交通工具日益普及”可知,城市近代交通工具迅速发展;根据材料“而自从警察出现以后,开始有了近代意义上的路规路则”可知,城市近代警政发展;根据材料“特别是至晚清随着西方物质文明的引入”及所学知识,从西学东渐的角度分析可知,西方城市交通管理传入。(2)意义,根据材料“开始有了近代意义上的路规路则”可知,开始有了近代意义上的路规路则;根据材料“天津警察“南局”颁布了道路管理办法管理洋车办法管理电车四条禁例”可知,促进了近代城市交通管理的法治化;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转型及

24、对后世的影响分析可知,加速了城市交通管理向近代化转型;为以后的城市交通管理提供了借鉴。16. 材料 战后的英国涌现出了大量的回忆录、小说以及诗歌,这些文学作品纷纷强调堑壕战的恐怖以及英国青年在战争中的牺牲。他们谴责毫无意义的战争带来的恐怖景象,充满了对战后世界的危机感,爱尔兰著名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在其著名的诗作基督重临中就描绘了战后整整一代人的焦虑不安:“世界上到处弥漫着一片混乱,血色迷糊的潮流奔腾汹涌,到处把纯真的礼仪淹没其中,优秀的人们信心尽失,坏蛋们则充满了炽烈的狂热。”这种思想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大部分精英都已经认为一战是没有胜利者的,所有的参战国都是失败者。这样导致人们认为

25、:在一场未来战争中也不会有胜利者,因此英国政府必须尽一切可能来避免战争。摘编自丁英胜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军事战略与对欧政策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英国社会心理的特点及成因。(2)根招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后英国社会心理状态对英国外交的影响。【答案】(1)特点:恐惧战争,渴望和平。成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惨痛的教训;一战后英国严重社会危机的影响;各类文学作品对战争残酷的渲染。(2)影响:英国政府尽可能地避战求和;继续坚持“光荣孤立”政策;英国对德侵略行为采取了绥靖政策。【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些文学作品纷纷强调堑壕战的恐怖以及英国青年在战争中的牺牲。他们谴责毫无意义的战争带来的恐怖景象,充满了对战后世界的危机感”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社会心理的特点是恐惧战争,渴望和平。成因:从材料“强调堑壕战的恐怖以及英国青年在战争中的牺牲。”“世界上到处弥漫着一片混乱,血色迷糊的潮流奔腾汹涌”结合所学有关一战的情景可知原因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惨痛教训;一战后英国严重社会危机的影响;各类文学作品对战争残酷的渲染。(2)根据材料“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大部分精英都已经认为一战是没有胜利者的,所有的参战国都是失败者”结合所学对英国造成的影响可以从英国政府尽可能地避战求和;继续坚持“光荣孤立”政策;英国对德侵略行为采取了绥靖政策进行分析总结。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