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史检测试题B卷(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知识点角度题号俄国十月革命与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讨1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对斯大林模式的沿袭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经济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3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政治影响战后国际格局的因素5朝鲜战争与世界局势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区域经济合作的不公平性7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本国际化加速8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对外关系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依法治国意识9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初利用市场发展经济的构想10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11现代科学技术及文学艺术科学发展对人类思维方式
2、的影响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斯大林提出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而布哈林则主张经济建设“只能以乌龟速度爬行”。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主张大力发展农业,而索科利尼科夫认为苏联应出口农产品换取机器促进工业化。上述争论的分歧点是()A.是否坚持新经济政策B.如何建设社会主义C.如何协调权力斗争D.是否关注国际环境解析:B注意材料关键信息“为加快工业化进程”“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经济建设只能以乌龟速度爬行”“大力发展农业”“出口农产品换取机器促进工业化”可知,题干材料中几个人的争论都是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方式展开的
3、,故B项符合题意。2.(2017辽宁大连调研)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的工作报告中提出:苏联正在顺利地解决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品产量方面赶上美国的任务。1966年,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三大上指出:苏联正在循序渐进地解决这一任务,并同样坚信苏联将会赶超美国。这反映了当时苏联()A.否定体制改革的必要性B.坚持以农业改革为重点C.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D.基本沿袭了斯大林模式解析:D从材料“苏联正在顺利地解决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品产量方面赶上美国的任务”“苏联正在循序渐进地解决这一任务,并同样坚信苏联将会赶超美国”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赫鲁晓夫改革还是勃列日涅夫改革,都认同并继承了斯大林模式,
4、故D项正确。材料只说了改革目标,未否定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故A项错误;B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故错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3.(2017湖北武汉二调)以下数据显示了中国两种最重要的农产品出口额的变化,它反映了()1931年1933年中国茶叶出口额5 108万元3 858万元中国蚕丝出口额14 704万元5 642万元A.中国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B.欧美贸易保护打击了中国经济C.中国农业生产水平急剧下降D.官僚资本挤压了民族资本的空间解析:B根据表格中的时间信息可知此时正值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期间,欧美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导致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减少,故选B项。4.(201
5、7山东临沂模拟)撒切尔夫人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首相,曾有媒体以“新保守主义”来形容她,认为她在任期间(19791990年)一连串的改革行动是要将英国带回到亚当斯密时代。下列措施中最有可能是其实施的是()A.减少政府公共开支与征税B.重要产业收归国营C.使用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D.扩大失业救济范围解析:A减少政府公共开支与征税体现了英国减少对经济的行政干预力度,增大市场自由竞争活力,与亚当斯密倡导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相适应,故A项正确;重要产业收归国营是资本主义国家行政干预加大的体现,与亚当斯密倡导的经济原则不符合,故B项错误;使用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是凯恩斯主义的经济调控原则,故C项错误;扩大失业
6、救济范围也是凯恩斯主义的经济调控原则,故D项错误。5.(2017山西太原二模)1946年初,美国驻苏联大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写道:“宁肯要一个分裂的德国,至少让其西部成为对付极权主义势力的缓冲器,也不要一个势力范围直达北海的统一的德国。”这一言论()A.拉开了美苏冷战序幕B.导致了两个德国形成C.宣告了美苏关系破裂D.影响了战后国际格局解析:D根据1946年“至少让其西部成为对付极权主义势力的缓冲器”,结合所学可知凯南目的在于针对苏联,对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故选D。揭开冷战序幕的是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A项错误;两个德国形成是美苏利益争夺的结果,B项错误;美苏关系破裂始于1947年
7、杜鲁门主义出台,C项错误。6.(2017四川绵阳三模)冷战时期,中、苏、美三大国在许多问题上是针锋相对的。但在苏联空军参加朝鲜战争这一问题上,却心照不宣地严守机密,而且一守就是好几十年。这一“心照不宣”()A.体现了冷战局势的缓和B.意在推动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C.说明三国有着共同利益D.避免了世界局势的进一步恶化解析:D利益是决定一个国家外交的根本因素,三国在取得相对满意的利益后,严守机密,将朝鲜战争限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了世界局势的恶化,故选D。7.(2017福建漳州模拟)下图是载于墨西哥观察家日报的一幅漫画,从中可以获得的准确信息是()A.揭示经济全球化的危害性B.抨击美国经济技术的垄断性
8、C.呼唤世界贸易体系公正性D.质疑区域经济合作的公平性解析:D图片反映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下相对落后的墨西哥农业发展受到冲击,说明区域经济合作的公平性受到质疑,故D项正确,A项错误;从图片看不出美国经济技术的垄断性,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区域性经济合作,不是世界贸易,故C项错误。8.下面是19801989年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变化示意图(单位:亿美元)。据此可以推知()A.冷战仍然在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B.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本国际化加速C.科技革命促进了全球贸易新发展D.发展中国家被动参与经济全球化解析:B材料信息展示的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的变化,从中不能得出A项结论,故错
9、误;20世纪末,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由材料柱状图可知,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大幅增加,正是资本国际化加速的表现,故B项正确;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这两项。9.(2017河南百校联盟联考)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公司法等。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A.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B.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C.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D.表明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解析:D新中国成立之初注重加强立法工作,表明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故D项正确。“实现了有法可依”表述错
10、误,故A项排除;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排除B项。C项得益于三大改造及1954年宪法的颁布。10.(2017广东湛江二模)1956年,陈云提出“三主三辅”构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个体经营是其补充;全国工农业产品主要是按照计划生产的,自由生产是补充;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在国家领导之下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而存在。该构想()A.有利于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B.落实到随后的经济建设中去C.借鉴了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D.加快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解析:A“三主三辅”的经济体制强调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还保留了一定的私有经济成分,有利于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
11、,A项正确。在接下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中国基本上是抱着排斥市场经济的观点实行计划经济,B项错误。陈云的设想突破了苏联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模式,不是向苏联学习的结果,C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是排斥市场调节的,这与材料相矛盾,D项可排除。11.根据下图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9532007年)曲线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19581964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提出,促成1967197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上升C.因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实现根本转型,19781992年经济增长率仍持续波动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使19931999年
12、国民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解析:C题干图表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9532007年)曲线图,该图没有体现农业、工业等行业的具体发展情况,故不能反映出19581964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情况,故A项错误;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但在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故“八字”方针不是促成1967197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上升的原因,故排除B项;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直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正式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此之前,由于改革目标没有明确确定,导致经济增长率持续波动,C项符合题意;21
13、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确立,故D项判断错误。12.我们日常生活所提及的“四维空间”,大多数都是指爱因斯坦在他的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中提及的“四维时空”概念。根据这一概念,我们的宇宙是由时间和空间构成的。这说明()A.科学的发展带来人类思维方式的改变B.牛顿力学体系存在对宇宙认识的误区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宇宙的真相D.相对论推动了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解析:A相对论提及的“四维时空”概念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对宇宙的认识,材料意在强调相对论对人类的影响,故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017广西桂林调研)阅读材
14、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到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不仅达到了战前的最高点,而且超过了1949年产量的77.5%。该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建设694个工业项目,其中的156个工厂将在苏联援助下修建。在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1956年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虽然增长步伐在1957年慢了下来,但根据“1952年的固定物价”,第一个五年计划仍超额完成了原有目标的17%。钢产量达530万吨,生铁产量达580万吨,电力产量达19
15、0.3亿千瓦各项产量均比原有指标增长了25%。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苏联农场用多出50%的土地耕种,用多出10倍的人力劳动,但其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四分之三。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
16、社会主义乐园。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数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开始实施五年计划的相似历史背景,并指出两国实施计划过程中各自的特点。(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完成“一五”、苏联完成“二五”计划的不同影响。(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当时两国国内的工业、农业发展状况,政权需要巩固的史实以及面临的严峻的国际形势等角度分析作答;第二小问,中国的“一五”计划是在苏联援助下实行的,“一化三改”指的是发展生产力和改
17、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且中国吸取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教训,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并注意协调发展的措施;苏联的特点根据材料二中“苏联经济并且质量低劣”可知片面发展重工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他们生产效率低下。第(2)问,中国的影响:据材料一中“1956年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可知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结合所学我国的三大改造于1956年底基本完成,我国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苏联的影响:根据材料二中“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可以得出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18、结合所学可知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同时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答案:(1)背景:国民经济已经得到一定程度恢复;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人民民主专政政权都得到巩固;都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8分)中国特点:生产关系改造与工业化建设同步进行;得到苏联援助;农轻重相对均衡。苏联特点:过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效率低下。(7分)(2)中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10
19、分)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根据上述材料,围绕20世纪的“政策探索与调整”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根据材料提炼出恰当的论题,观点明确,阐述合理,史论结合,200字左右)(12分)解析:本题材料对比性强,围绕政策的探索与调整这个主题,可以单从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角度分析,也可以从相互影响来论述;可以从横向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探索阐述,也可以从纵向同一性质国家不断探索调整来证明。如经济危机时期,苏联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苏联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前后、二战后经济的调整;苏联二战前后的调整等等。答案:示例一,论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管理模式的
20、相互影响。(3分) 论述:(1)大危机发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模式,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成功摆脱困境,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盛行。(3分) (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借鉴了西方市场经济管理的合理成分,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西方国家大多推行混合经济发展模式,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3分) (3)经济管理模式并无国界之分。历史证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3分) 示例二,论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革与探索。(3分) 论述角度:中国或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探索的原因;(3分)改革与探索简单过程;(3分)改革与探索的作用或影响。(3分) 示例三,论题: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两次重大经济探索与调整。(3分)论述角度:说明两次调整的背景和特点,并分析各自产生的影响。(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