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考点1| 宋明理学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理学的产生1背景(1)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宋代达到顶点,并开始衰落。(2)官僚地主肆意兼并土地,加深了社会矛盾。(3)朝廷要求封建思想家对儒学进行改造创新,维护封建统治。(4)官僚地主集团把理学作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及其新学的精神武器。2含义: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3影响:把儒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二、理学的奠基者程颢和程颐1地位:北宋重要的理学家,是理学思想的奠基人。2主张(1)核心思想:提出“天理”的概念。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2、认为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等级制度就是天理。(2)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把“格物”当作领悟天理的手段。(3)在道德修养上,继承孔子的“克己复礼”,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三、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1地位: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地位仅次于孔孟。2思想主张(1)“理”是宇宙的本原,是万物的根据。(2)封建的三纲五常就属于“天理”。(3)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用封建伦理纲常来改造人性。3影响(1)在元、明、清时期,朱熹被统治者奉为“大贤”,其地位仅次于孔孟。(2)理学被日本德川幕府奉为“官学”,被西欧的启蒙学家所借用,创造了“理性”概念。轻巧识记宋明理学四、明代理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1概况(1)思想来源:南
3、宋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认为“心”是宇宙的本原。(2)地位:心学的集大成者。2思想主张(1)哲学观: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2)认识论: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的途径,达到“致良知”。易误辨析“心学”与“理学”不是继承关系“理学”和“心学”是从属关系。“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心学”也是“理学”。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程朱理学史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先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
4、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子语类史料二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一:南宋朱熹继承发展了“二程”思想,提出了天理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无非这理”“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人世
5、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史料二:指出了理学的积极作用“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从关注生活和道德追求两个角度分析理学的积极意义学会用史(1)史料一体现了理学精神的精髓。文天祥被俘期间,宁死不屈,与陆秀夫和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从文天祥身上我们能感悟到怎样的理学精神?今天我们该如何对待宋明理学?提示: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气节。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2)根据史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提示: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
6、学家的学术创新)。史论归纳 理学对儒学的新发展及特点(1)新发展宋朝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有益内容,使儒、佛、道三家融合,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原则;既是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也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表现。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天”的主体地位也被“理”取代了。(2)特点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哲学理论体系。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
7、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是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1二程文集载:“以富贵为贤者不欲,却反人情。人无利,直生不得,安得无利?”该观点()A肯定人正当利益的诉求B阐述先理后物的哲学观点C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D提出“存天理,灭
8、人欲”的要求A材料的意思是认为富贵是贤者不想要的,那就违背了人的实际情况。人没有利,平时正常的生活都过不下去,怎么能够没有利?由此分析可知肯定人正当利益的诉求,故A项正确。2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熹旨在强调()A儒家自古以来就讲求个人的道德修养B人的正常欲望是天理,超越于此的是人欲C“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D人要克制欲望才能发明本心符合天理C根据材料从孔子“克己复礼”到中庸及大学,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得出朱熹强调儒家一贯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故C项正确。3他试图从精神
9、层面化解16世纪的社会危机,强调突出个体道德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否定用外在的天理来管束人心。“他”是()A程颢B朱熹C陆九渊 D王阳明D程颢生活在北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朱熹生活在南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陆九渊生活在南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王阳明是明代思想家,他建立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与材料意思相符,故D项正确。考点2| 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李贽离经叛道的思想1背景(1)经济: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日趋繁荣。(2)政治:封建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突出。(3)思想:传
10、统的封建统治思想发生动摇。2著作:焚书藏书等。3思想主张(1)认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主张自治、自由。(2)破除对儒家经典的迷信,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3)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礼教束缚。4影响:反对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压迫,维护劳动人民的生活自由,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轻巧识记李贽的思想二、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1背景(1)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2)明末清初,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2共同点:反对空谈,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反对专制主义和民族压迫。3代表人物及主张代表人物主要思想代表作黄宗羲政治上:猛烈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秩序;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
11、民主主张;经济上,率先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顾炎武批判宋明理学,倡导务实学风,主张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权,主张地方分权;反对“独治”,主张实行“众治”;重视人心风俗的社会作用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认识论上: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的对象引起的;知行关系上:强调行是知的基础;强调“人欲”的存在是合乎“天理”的;提出社会进化论观点,反对复古,主张“趋时更新”读通鉴论宋论4.影响:震动了当时的思想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概念阐释“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
12、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主张及特点史料一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史料二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史料三16、17世纪的中国,时当明中叶以后,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产生有别于封建生产关
13、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表现在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一:李贽反对迷信孔子的批判思想“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史料二: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反对君主专制史料三:明清之际出现民主思想“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明清之际出现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进步思想学会用史(1)史料一反映了李贽追求个性自由、反对迷信孔子的思想,据此分析其思想的主要特点。提示:反传统、反权威。(2)史料二中黄宗羲提出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思想,这等同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吗?提示:早
14、期民主思想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但由于当时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他们还没有提出推翻封建制度的时代要求,本质上仍属于封建儒家思想的范畴,因此二者不等同。(3)根据史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出现的社会根源是什么,并谈谈你对这股新思潮的认识。提示:根源: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文化专制的束缚。特点表现反传统、反教条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
15、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提倡“经世致用”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认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带有民主色彩,对近代反专制斗争有积极推动作用;吸取了儒学的积极因素,批判其不合理的成分,使传统儒学在新时期焕发了生机;未提出新的社会方案,未突破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史论归纳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表现NO.3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4黄宗羲认为:“(君主)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
16、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A君主制度摇摇欲坠B启蒙思想已有萌芽C纲常礼教全面崩溃D资产阶级日益壮大B黄宗羲生活时代是明末清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抨击君主专制的思想,说明反对君主专制启蒙思想出现了萌芽,故B项正确;明末清初纲常礼教并没有全面崩溃,故C项错误;资产阶级此时尚未出现,故D项错误。5顾炎武说:“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表明他主张()A倡明理学B工商皆本C经世致用D反对专制CA项属于宋代程朱理学的主张,排除;B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信息,排除;材料中“明道也,以救世”的信息说明主张经世致用,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反
17、对君主专制的信息,故D项错误。6王夫之说:“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为而为之。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为天子。人非不欲自贵,而必有奉以为尊,人之公也。”在此,王夫之()A明确提出了“主权在民”学说B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C阐释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D否定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B王夫之的思想仍然属于儒家思想,没有明确提出近代西方的“主权在民”学说,故A项错误;根据“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可知,他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注重君主的道德功绩,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对董仲舒“君权神授”理论的
18、否定,故D项错误。主题一“理”与“心”的激辩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主题立意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也”,认为人天生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对“理”与“心”的激辩,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知识交汇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思想主张代表宇宙观伦理观认识论“二程”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把天理和封建伦理道德直
19、接联系起来提出“格物致知”,只有探究万物才能掌握天下之理朱熹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陆九渊“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将人心与心外无物联系起来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王阳明宣扬“反省内心”“心外无理”将人心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致良知:去掉私欲,恢复良知;知行合一: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主题二开时代之新风明清之际的儒学主题立意明末清初出现了思想活跃局面。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为儒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明清之际的
20、进步思潮,是在当时政治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萌生的,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开时代之新风。知识交汇1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的积极影响和局限性(1)积极影响反对君主专制,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的历史趋势。重视工商业,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批判地继承了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形成了具有反封建性质的早期启蒙思想。(2)局限性由于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缺乏物质基础,不占统治地位。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本质上仍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思想。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与传统儒学思想的关系(1)批判、继承:黄宗羲批判旧儒学“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
21、的民本思想。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积极思想。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2)发展:提出一些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是前人未曾提出的,具有民主色彩。这些思想影响了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本讲全国卷命题情况分析考纲考题统计情境创设相关考点(1)宋明理学(2)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2014全国卷25儒学的政治地位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4全国卷26对人性的认识宋明理学2013全国卷25儒学名称的演变宋明理学2012全国卷27王阳明心学思想宋明理学把握高考规律领悟高考真谛真题实战解题支招1.(2014全国卷)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
22、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在隋唐儒释道三教并存的时代,道教、佛教忽上忽下,只有儒教岿然不动,说明了什么C利用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大规模地灭佛”,可将该题干转化为佛、道地位忽高忽低,地位不稳固,相对而言,儒学地位最为稳固。2.(2014全国卷)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孟子主张“性本
23、善”,荀子主张“性本恶”。宋代儒者把两者结合,认为人性分为义理之性(即天理)和气质之性(即性情)。他们认为,由于气质之性阻碍了天理的正常发挥,以致出现了恶,这就是人欲。与人欲相对,天理是纯粹的善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关键点“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继承并坚持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将人性高扬为宇宙的本体天道(天理),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A项不是新认识;B、C两项表述不符合理学家的思想主张。3.(2013全国卷)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
24、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何谓孔孟之道?自汉至唐,儒家的经典文献是孔子整理的“六经”,故被奉为“周孔之道”。而到了宋代,朱熹集注的“四书”成为理学经典C宋代,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思想,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理学的经典。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是在春秋时期,故排除A项;仁政理念深入人心在汉代大一统时期就已出现,故排除B项;陆王心学主张内心的自我反省,而且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生活在明代,故排除D项。4.(2012全国卷)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
25、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在王阳明看来士、农、工、商四种不同社会阶层,尽管所从事的行业有所不同,但均是为民的生存而服务,从“道(天理)”的层面而言四者完全没有差异,因此王阳明在此强调的是如何用心正确对待人生事业和所处境遇问题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王阳明的身份及关键信息“以求尽其心”。材料中王阳明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视作末业的工商业放在与士“同道”的高度,故排除A项;王阳明主张“四民异业而同道”,故排除B项;作为心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是“
26、致良知”,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道德修养,排除C项。明清之际的新思想能否称为“早期民主思想”?学术前沿理论阐释观点一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是近代民主思想,在民权理论上还超越了欧洲的卢梭。在清朝的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同时,他敢于大胆地批判君权神授的神秘色彩,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官员应当“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的观点。观点二既然教材中明确了黄宗羲的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那么后世的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党的民主思想就是对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所以说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是早期民主思想。观点三黄宗羲等人的思想仍属治权在君,并没有达到近代民主思想的标准,这主要是由于
27、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黄宗羲属于封建士大夫阶层,受的是儒家传统教育,对理想社会的构想跳不出明君贤臣的框框。运用点拨综合上述观点,我们认为将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称为早期民主思想有些不妥。因为黄宗羲等人的反对君主专制思想只不过是一种对君臣“共治”的幻想,连君民共治都谈不上,并不是民主。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本质上仍属于地主阶级士大夫们的政治思想体系。在明清之际他们作为从“体制中走出来的人”深知封建专制之弊,又加上清军入关的强烈刺激更加深了他们对“体制”的不满。于是,黄宗羲等人要求君主放弃个人的“独治”,实行一种君臣之间的“共治”。针对训练1“明末清初(17世纪前后),传统的民本思想演化更革,走到近代民主
28、的边缘,这便是新民本思想。它既不同于传统民本,也不同于近代民主,而是二者间的中间形态。” 下列关于“新民本”思想阐述正确的是()A用反对暴君和颂扬明君来约束君主的不良行为B以“贤人政治”修正君主制度,非以民选的议会政治取代君主专制制度C“民”具有新的内涵,主要包括城市工商业者、市民、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士人D其思想与西方君主立宪有相似性,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较深B反对暴君和颂扬明君是传统“民本”思想的表现,故A项错误;“新民本”思想是一种以民为主、君为客的思想观念,但其本质是儒家民本思想的极限,故B项正确;明末清初中国还没有产生资产阶级,故C项错误;“新民本”思想没有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故D项错误。2学者赵轶峰在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中写道:“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o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其意在说明黄宗羲的思想()A具有近代思想色彩B堪称近代制度典范C没有突破儒家理论D有违儒家民本思想A从“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o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可知,作者认为黄宗羲思想具有近代思想色彩,故A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