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第3讲 古代选官制度监察制度和民族政策 【考纲要求】1.古代选官制度2.古代监察制度【课标要求】1.列举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2.了解古代监察制度史实,认识监察制度的作用。3.了解古代不同时期的民族政策。【学习目标叙写】1. 列举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2. 了解古代监察制度史实,认识监察制度的作用。【预习案】考点一:古代中国重要选官制度(选官制度的演变)1、世官制(世卿世禄制)(1)时间: (2)选官依据: (3)方式:2、察举制(1)时间 (2)选官依据: (3)方式: 3、九品中
2、正制(1)时间: (2)选官依据: (3)方式:4、科举制(1)时间: (2)选官依据: (3)方式: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2)选拔形式: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3)选拔趋势: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考点二:历代王朝的监察制度1、表现(1)秦朝中央: 地方: (2)汉朝中央: 地方:(3)唐朝 (4)宋朝: (5)元朝: 2、评价(1)积极: (2)局限: 三、元明清时期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统治1、土司制度2、改土归流【重点解析】多角度理解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 对中国(1)政治上,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
3、范围,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2)思想上,科举考试大都以儒学经典作为考查内容,巩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统一了士人的思想。(3)文化上,科举考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文学巨匠,这是唐诗、宋词繁荣的重要原因。(4)价值观,形成了读书群体勇于追求上进、实现价值、入世有为的人生价值观取向。2 对世界:古代东亚的日本、朝鲜均曾效法中国举行科举。近代的欧美文官制度也来自中国的科举制度。中国的科举制度在欧洲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探究案】探究一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
4、。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选举二材料三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重要选官制度选
5、官主要标准的演变。(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者的关系。(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探究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统治者继往开来,精心制定的监察制度,在不同时期曾经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仔细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或监察的活动。春秋战国时的御史已兼有监察的使命。但这个时期尚未产生专职的监察机构。秦创建御史大夫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的同时,地方设立十三
6、州刺史,监察地方官吏。魏晋南北朝,中央御史台直接受命于皇帝,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隋设御史台、司隶台、谒者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地方设监司和通判,直属皇帝。元朝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监察区,还制定了一整套监察法规。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清朝,地方监察沿用明制。材料二 宋代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
7、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材料三:元世祖时明确规定:“凡有官守不勤于职者,勿问汉人回回,皆以论诛之,且没其家。”元史卷十,世祖纪“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 明史职官志清皇太极下诏:“凡有政事悖谬及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贪酷不清、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倘知情蒙蔽,以误国论。” 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九十八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点。(2)材料二中,宋代对担任监察官员的资格有何要求?(不得照抄原文)根据你的理解,“月课”、“辱台钱”可能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3)根据材料三,分析元明清时期在吏治方面的特点。(4)
8、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政治方面的重要影响。【训练案】1、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2、“公平公正”、“ 有教无类”成为2013年以来“中国梦”的重要内涵,社会文明程度取决于阳光能否照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这也是古今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之一。以下重要制度能较好体
9、现以上理念的是 ()A按嫡庶身份分配政治权力 B按道德声望推举官员C按门第出身决定官位高低 D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3、2013年,欧盟因贪污造成的损失高达1万亿人民币,“网络反腐”、“正能量”、“职务犯罪”等也成为中国媒体关注率最高的词汇。以下我国古代的历史现象与以上材料主旨关系不大的是()A秦代推行御史制度 B汉代实行的刺史制度 C宋代提点刑狱司的设置 D明代军机处的设置4、光明网分权VS集权一文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说某制度是中央集权,形成的是由皇帝垂直型自上而下的大一统政治格局,而另一制度则是分权,中央犹在,但地方自治,政治权力不是一根线,而是多根线。材料涉及的制度应该是 ()A分封制度V
10、S世袭制 B宗法制VS科举制 C郡县制VS分封制 D君主专制VS中央集权5、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6、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是指()A周天子实行分封制 B秦始皇设立郡县制 C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 D汉武帝颁布推恩令7、“早期汉代统治者基本上延续了秦代的政府制度,但汉高祖刘邦作了对中央集
11、权统治来说引人注目也可能是必要的一个退步。”这一“退步”是指 ()A郡国并行 B采用黄老之学 C设置刺史 D内外朝制度8、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与此“制度”相吻合的表述为 ()A“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 B“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9、 2013年4月28日新民网:“明主治吏不治民”“得人者倡,失人者亡”,突出体现了中国古代官吏考课制度中的“官德”意识,我国古代较好体现这一理念的选官制度是()A世袭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察举制10、“凡有
12、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贪酷不清、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清初规定“都察院”行使 ()A行政权 B监察权 C司法权 D举荐权11、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 秦朝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 D.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12、英国人杜麦斯在中国札记一书中,以近乎狂热的态度呼吁建立起一种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并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杜麦斯的呼吁是有感于中国( )A察举制的实行 B内阁大学士的选拔 C科举制的推行 D军机
13、处的设置 【史学观点】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历代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地位,都十分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并逐步建立了一套考试和选官的制度。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标准及方法途径不尽相同(主要有德才、门第之分),但它们有相同的历史作用,即对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促进封建社会发展有着巨大作用。两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实现,迫切需要一种使中央集权正常运作的选官制度,两汉时察举制度应运而生。但由于两汉时期尚处于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阶段,察举制作为选拔人才的制度是很不完备的。在经历了长期的分裂以后,隋唐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长治久安,推行科举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在于选拔人才,并为以后历朝所沿
14、袭。科举制度在隋朝创立,唐朝完善;宋元时期得到发展;明清时各种弊端日益显露。我们对其作用必须一分为二地评价。积极方面主要体现在:它彻底打破了官僚贵族世家依仗门荫资历对选官的垄断,在较大的社会范围中开辟了一条入仕的途径,政权的社会基础更为扩大;它把选官制度和教育制度结合为一体,这对于从整体上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更熟练和理智地履行管理国家的职能十分有利;它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朝鲜和越南长期实行过科举制,英美等国建立的文官考试制度也受到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西传欧美并影响世界,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消极方面主要表现在:这一制度发展到明清,出现了八股取士后就走向了极端,极大地束缚
15、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技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任用德才兼备的人则国兴,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国衰。我们应树立科学正确的人才观,尊重知识和人才。公府与州郡既有自行选官之权,而被辟除的属吏又不为朝廷命官,故去留亦可以自便。如不应辟,也不能加以强迫;否则,要受到舆论的非议。尤其是州郡辟召是当时比较自由的仕宦途径,而且既辟除之后,主官即当加以重用;否则,气节志行之士就要辞去。另一方面,公卿牧守既可自行辟除,他们为了发展个人势力,皆争相以此笼络士人;而士人为了做官,也不得不依托权门。这样便发展成为一种私恩的结合。西汉时被辟除者犹为国家官吏,到东汉则实际上成了主官的私属。于是朝廷集权力量遭到分割,地方割据势力得到发展,东汉末年四分五裂的局面,与用人之权转移到私人手中有很大关系。【总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