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届高考专题练习: 散文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美生灵张 炜暮色中,河湾里落满云霞,与天际的颜色混合一起,分不清哪是流云哪是水湾。一群羊正在低头觅食。这些美生灵自由自在地享受着这个黄昏。这儿水草肥美,让它们长得肥滚滚的,像些胖娃娃。如果走近了,会发现它们那可爱的神情,洁白的牙齿,那丰富而单纯的表情。如果稍稍长久一点端详这张张面庞,还会生出无限的怜悯。没有比它们更柔情、更需要依恋和爱护的动物了。它们与人类有着至为紧密的关系,它们几乎成为所有食肉动物腹中之物,特别包括了人类。它们被豢养,被保护,却要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它们只吃草,生成的却是奶、是最后交出的肉体。它们咩咩的叫
2、声,可以呼唤出多少美好的情愫。它们那神秘的、不可理解的互相倾诉和呼唤,那由于鸣叫而微微开启的嘴巴、上皱的鼻梁都让人感到一个纯洁的生命的可爱。它们像玉石一样的灰蓝色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你,直到把你看得羞愧,看得不知所措。人在这种美生灵面前,应该更多地悟想。人一生要有多少事情要做,要克服多少障碍,才能走到完美的彼岸。这遥遥无期的旅程,折磨的恰是人类自己的灵魂,而不仅仅是这一类生灵。人类一天不能揩掉手上的血迹,就一天不会获得最终的幸福。这是人类的全体未曾被告知的一个大限、一个可怕的命数。在这个命数面前,敏慧的心应该有所震栗。温柔和弱小常被欺辱,可是生命的无可企及的美却可以摧毁一切。它最终仍然具有威慑
3、力和涤荡力。三只小羊跟在它们的母亲身边,那种稚声稚气的咩咩声至为动人,它们的母亲对它们的呼叫几乎充耳不闻。它需要抓紧时间摄取更多养料,以便生成奶水来饲喂它们。它知道这些撒娇声,这嗲声嗲气的求告呼喊没有多少要紧。三个孩子没有使母亲注意它们,最后就自觉无聊地在一块儿戏耍起来,像赌气似的,离母亲尽可能远一点,用有些笨拙的、粗粗的、像木棍一样的前腿去踢踏绿草;或者是瞅准一个踽踽前行的小甲虫,用毛烘烘的嘴巴去触碰,打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喷嚏这样的把戏玩了一会儿重又无趣起来,它们就一块向着远方奔跑,一蹿一蹿的,那是学着大羊们奔跑的样子。它们一口气跑到了河边。最后它们返回,从几只大羊的空隙中站直起来它们想起了母
4、亲,立刻惊慌失措地呼叫起来。它们的母亲也在寻找孩子们它一抬头发现孩子们不见了。母亲的叫声比小羊的叫声要粗重有力多了。这遥遥相对的呼应此起彼伏,渐渐惊动了群羊。所有的羊都昂头发出了叫声,帮一个母亲或三个孩子。后来它们三个重新回到母亲身边,羊群才又开始寻找食物。羊们几乎毫无侵犯性,全身都蓄满了阳光。它们把这温暖和热量分赠人类,人类却对这宝贵的馈赠毫无感谢之情。他们已经习惯于从羸弱的生命里索取和掠夺,因为他们自己在同类中也常常这样去做。比起很多更弱小的生命来,人类几乎不懂得羞愧。他们更多的时间像羊一样吃草,有机会却要放下草吃羊。他们常常奢谈自然界的所谓“食物链”,却从来不研究自己与其他动植物所构成的
5、“食物链”。在整个神奇宇宙的生命链条中,人类构成了多么可怕的一环。作为某些个体,他们不乏优秀的悟者;作为群体,他们却是无知的莽汉。他们在把整个星球推向毁灭的边缘,却又沾沾自喜地夸耀和骄傲暮色苍茫中,这一群美生灵被霞光勾勒出一片剪影。它们驮着所剩无几的光明踽踽而行。在这生命进化的历史上,它们的确是一些跨过了漫长世纪的苍老的生命,它们也许懂得太多太多:关于这个星球、关于漫漫时光、关于生命的奥秘。原来它们颔下垂挂的那一缕胡须,远远不是什么滑稽的标志,而是某种深刻的象征。它们正因为对这个世界知晓得太多了,才这样听天由命。它们从来都没有停止去做的,就是用自己弱小的身躯,每天驮回最后一缕阳光。1.作者将羊
6、称作“美生灵”,从全文看,“美生灵”美在哪里? 答: 答案:(1)外在的美:模样、神情纯洁可爱;(、自然段)个体温顺弱小,群体充满和谐与温情。(、自然段)(2)内在的美(精神的美):毫无侵犯性,无私地馈赠和奉献一切;(第自然段)深刻理解世界,顺应天命。(、自然段)2.文章第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赏析第段在文章中的作用。答: 答案:运用拟人手法或细节描写。作用: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三只小羊的咩叫、嬉戏和心理特征,赋予了小羊以人的情感,形象地表现了羊群的和谐和温情;为下文对人类的丑恶进行反思和批评张本(或“作铺垫”),与人类的同类相残形成对比。3.文中写道:“作为某些个体,他们不乏优秀的悟者;作为
7、群体,他们却是无知的莽汉。”联系上下文看,人类的无知表现在哪些方面?答: 答案:对其他生命的馈赠毫不感激;习惯于对羸弱的生命进行索取和掠夺;对同类也要进行掠夺甚至杀戮,且不懂羞愧;把整个星球推向毁灭的边缘,还沾沾自喜地夸耀和骄傲。4.文章结尾写道:“它们从来都没有停止去做的,就是用自己弱小的身躯,每天驮回最后一缕阳光。”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深刻含意? 谈谈你的理解。答: 答案:羊虽被欺辱,被杀戮,却依然继续默默地对人类奉献和馈赠;它们用自己善良的本性、高贵的精神让人类看到拯救的希望(或“无声地向人类昭示可怕命数前的救赎之途”)。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儿行千里我第一次骑单车穿越中国的途中
8、,母亲还不时将一封封家书提前寄到我将到达的地方,好让我每次到达一个陌生的城镇,都会收到家人的问候,它温暖了我一程又一程。每次风尘仆仆地归来时,我的背囊里总塞有一摞沉甸甸的家书。在一座乡村,一个农妇的儿子爱上了美丽的贵族少女。备受单相思煎熬的他,做出了离家到庄园主家当花匠的决定。启程的那天,细雨霏霏。孤独的母亲坐在滴雨的屋檐下目送儿子欢天喜地地朝远方的庄园走去,年轻的农夫欢快地走着,他吹着欢快的口哨,始终也没有回过头。秋收的一天,他自告奋勇爬上高高的草垛,卖力地干活,因为他心爱的少女正在高楼的阳台上注视这里。高傲的少女或许也被这劳动的场面所感染,顽皮地向草垛上的人们伸出了手臂,年轻人踮起脚尖为了
9、握一握少女的纤手,不幸从高高的草垛上跌落摔死。母亲闻讯赶来了。与儿子分别已久,万万没有想到会在这种情况下重逢。当儿子在村人的嬉笑中下葬的时候,她紧紧地搂住冰冷的儿子,没有一丝抱怨,两行热泪从这位一生倔强从不落泪的农妇的脸庞上滑落。她说:“我的孩子!”从小到大看电影无数,许多影片别说情节,就连名字也记不大清楚了,但少年时看过的这部外国影片至今记忆犹新。我恰恰是影片中那样一个孩子,疯狂地爱上了去远方的大路。多少年行色匆匆地穿行于中国的地图,拎起行囊道一声:“我去西藏了!”“我去黑龙江了!”头也不回便出了家门,一心直奔目的地。直到有一天,我离开院子走了很远,忽然漫不经心地回了一下头,发现年迈的姥姥、
10、两鬓染霜的父母仍然伫立在阳台上,望着我。我每次出远门的时候,家人都是这样久久地凝视着我的背影,只是因为我从不回头,所以从不知道。我还不知道,即便我度完周末离家去江对岸的报社上班的时候,他们同样在阳台上目送着我的离去。我回头的那一天,第一次向他们扬起了手。我永远记得家人的笑容。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如今只剩下母亲,以她不变的柔情站在那里。1998年我得到去南极中国长城站采访的机会,出发的时候,身为画家一生拿惯了油画笔的母亲为我赶织了一双厚厚的羊毛袜子。当时考察队发的靴子没有女性的尺码,是母亲织的那双厚毛袜才使我的一双脚在男式靴子里没有打晃。在南极大陆的暴风雪中跋涉的时
11、候,冰雪毫不留情地灌进了靴子结成冰砣,也多亏母亲给我的羊毛袜让我的双脚抵御了南极的冰寒。四年前,我受报社的派遣到海外追访郑和下西洋遗踪,连续三年在印度洋沿线的亚非国家奔波。每次出发的时候,母亲都要帮我准备行囊。她既担心携带的物品多累坏了我,又担心哪一样物品没带上,路上会有诸多不便。于是,放进行囊中的每件物品都要掂量再三。将近七旬的老人了,她甚至还吃力地将沉甸甸的行囊试着背到瘦弱的肩上,体验我将承受的分量。我想起了徒步穿越中国的途中倒在罗布泊的余纯顺,他倒下的那年,社会对他的赞颂对他的宣传达到沸点。那年我恰好在上海,他的家乡。经人指点我找到了他的家,上海一条弄堂里一间简陋的房子。屋子虽小,但因为
12、只有他父亲一人而显得空空荡荡。老人低着花白的脑袋正在凝视儿子背着行囊的照片,而此刻市内举办的余纯顺徒步中国事迹展览正观者爆满。当时正午已过,听说老人还没有吃午饭,我走进厨房发现只有一把青菜,就帮老人煮了一碗清汤面,老人端着碗仍吃不下,他睁着昏花的双眼望着我说:“人们夸倒下的是个英雄,对我这个父亲来讲,死去的是一个儿子啊!”我永远记住了那句话,正如我难忘阳台上亲人注视我远去的背影一样。有一年的夏天,我遇到一位长年穿行在中国大地的背包族,和我一样被人们称为所谓的“行者”,他拿出一个旅途留言簿希望我在上面写几句话,我说就不用写了吧,有件事你记住就行在路上常给母亲打个报平安的电话。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
13、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的主题可以理解为对母爱、对亲情的赞美,呼吁大家要珍惜现在拥有的亲情,有很强的现实意义。B.“多少年行色匆匆地穿行于中国的地图”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志在四方、热衷于工作的青年形象。C.“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一句,写出了作者对故去的亲人在情感上的愧疚,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亲情的珍惜和眷恋。D.本文的细节描写非常成功,例如写母亲吃力地试背沉甸甸的行囊这一细节,就很好地刻画出既平凡又伟大的母爱,让人觉得真切可感。E.作者直接引用了余纯顺父亲的话,明确地表达了作者对余纯顺行为的不理解,同时也呼吁社会不要盲目地去赞美那些忽略
14、亲情的个人英雄主义行为。解析:B项,“运用比喻的手法”有误;E项,作者直接引用余纯顺父亲的话,既是为了表现作者对余纯顺的崇敬和赞美,更是为了突出父亲对儿子的拳拳深情。同时,呼吁社会在关注英雄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从英雄父母身上体现出来的亲情。答案:BE2.文章24段写了作者少年时看过的一部外国影片,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综合能力。本题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来分析其作用。一方面考虑影片的内容与文章的主题的关系,另一方面考虑对文章结构的影响。答案:写出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3.举例分析
15、这篇散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要求答出两点)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评价能力。鉴赏艺术特色要注意从散文的一般性特点和文本的独特个性两个方面考虑,可分别从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捕捉文本的主要艺术特色。分析时要兼及特色和效果两个方面。答案:(1)本文选取的材料很多,但是都紧紧围绕着母爱、亲情这一线索,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2)本文的语言有很强的抒情性,将抒情与叙事、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4.论语中说“父母在,不远游”,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出门旅游,外出打工,异地上学,出国留学人们有太多的理由离开亲人。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探究能力。回答应有明确的观点,能够自圆其说。既要尊重文本,对文本内容做适当的延伸,又要注意深入理解“父母在,不远游”的深层内涵,同时,注意联系现实。答案:可从下面几点展开论述:(1)论语中的观点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2)我们要珍惜与亲人在一起的时间,感受亲情的可贵,享受亲情的美好。(3)在与亲人分离的日子,我们要从思想到行动上去关心、关爱自己的亲人,多与亲人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