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专题综合概览】1. 横向看:中国古代文明包括: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精神文明三部分。政治文明涵盖了从先秦时期的分封、宗法制再到封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强化的过程。经济文明讲述了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下的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精神文明,以传统的儒家文化展开描述,详细讲述了其发展、演变过程,科技与文艺贯穿其中。2. 纵向看:(共6个时期)来源:ks5u3.综述:中国的古代文明本质上是农耕文明,其中,政治统一是主旋律,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儒家思想为其主流思想。中华文明是世界上贯穿古今,且是唯一一个没有发生断层的文明。
2、第1讲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核心要点突破】1.分封制与宗法制制度对比分封制宗法制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内容周王高高在上,邦国臣属于周王,并进而分封属下,构成金字塔形等级秩序;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为纽带联系在一起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确立了严格的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制度;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历史作用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相互关系分封是为了解决小宗与大宗关系问题而立;宗法制是家族制度和国家组织的紧密结合;有宗法便有
3、分封,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主要依据。中国早期的政治特点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其核心是形成了以周天子为核心的宗法制为基础分封制下的集权。史论对位: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宗法制是西周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维护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典题训练】 1.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讲述了诸侯国因信守义务,蜂拥而至勤王的故事。这一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礼
4、乐制度【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以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为切入点,分析题干里的信息“诸侯国因信守义务,蜂拥而至勤王”,从而联想到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2. (2010广东高考)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制【解析】A 宗法制把家、国联系在一起,为人臣者忠于君主,为人子者孝顺长辈,忠孝观念根源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的父系宗法制度。 (评:这道题可能有学生考虑到“忠君”,会选择“君主专制”,本题的干扰项有点难度。再看源头,忠
5、君之源,依然是宗法制。)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朝代帝王 主 要 内 容特 点 影 响建立秦朝秦始皇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C郡县乡里;D严刑峻法;皇权至上官员任命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发展来源:高考资源网来源:ks5u两汉汉武帝设“中朝”; 各置刺史;颁布“推恩令”;削弱相权;削弱封国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导致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隋唐隋文帝唐太宗三省六部制;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负责起草诏令)、门下(负责封驳审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削弱了相权,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加强皇权。进一步发展宋元时期宋太祖元世祖宋:收精兵(“兵”)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制钱谷(“钱”) 设转
6、运使,设三司;削实权(“权”)设通判、文臣、二府;元:中央中书省、地方行省制;削弱宰相和地方的权力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造成了三冗、两积贫。顶峰明清时期明太祖 明成祖雍正明: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设内阁;清: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并存设军机处。君主专制推向顶峰封建制度日趋腐朽;阻碍社会进步。史论对位: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特点:(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发展,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2)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3)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4)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
7、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典题训练】(2010福建高考)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做相权加强皇权【解析】B 此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显然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BC均是正确的。B选项转换换了概念,它不属于监察范畴。【启示】新课程一标多本,但历史基本概念是不变的。对历史基本概念的把握一定要到位,也是今后高考必然会考到的。【高考真题探
8、究】1(2010北京高考)图6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A西周B秦朝 C汉朝D唐朝【命题立意】本题以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图作为切入点,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考查的是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以图证史主要考查学生解读获取信息、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规范解答】选C。通过仔细阅读图可以看出,作为地方行政制度,只有汉武帝时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督地方。所以州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应该是在汉朝,并且存在郡、国,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秦朝实行的是郡县制,西周是分封制。2.(2010江苏高考)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
9、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命题立意】本题以诗人左思的诗句切入,体现能力立意,主要考查学生提炼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原因的能力。【规范解答】选C。左思咏史诗的大概意思是说:世家子弟(世胄)登上高位,而有才能的人(英俊)却沦为地位卑下的小官;这是由他们不同的地位权势引起的,这种现象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从古而来的,该诗揭示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社会不合理现象。由此判断,该制度以“门第”为主要标准,并且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由此可以判断C正确。征辟制是汉代皇帝对某些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名人,不经官吏荐举,直接征召到朝廷为官的制度;察举制的主
10、要标准是“孝廉”和“才能”,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所以A、B、D都不正确。3.(2010山东高考)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命题立意】本题以宋朝中枢决策机构的变化作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本题仍以能力立意为主,符合课改地区的命题特色,难度不大。【规范解答】选C。此题通过材料中的信息可知,宋朝将相权一分为三,实际上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即君权对相权的制约,故选C。A项与材料的意思相反。B项专制皇权达到顶峰应是军机处的设立。D
11、项中材料并未体现。4.(2010广东高考)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命题立意】本题通过中国谏官的职责变化来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规范解答】选D。由唐宋谏官产生的方式和职责的区别,我们可以知道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5.(2010浙江高考)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命题立意
12、】本题以唐朝科举制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再现能力。【规范解答】选C。A项以官举士反映的是汉朝的察举制,举荐孝廉是其主要表现形式,B、D两项是明清时期科举制在形式和内容上的表现。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至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唐朝科举制虽有所发展,但以进士科为主的分科取士的方法保持不变,因此正确答案是C。6.(2010上海高考) 皇权与相权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问题:(10分)(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
13、完成空格。(6分)(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分)【命题立意】本题主要以秦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为线索,重点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唐朝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制度;清朝军机处。然后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考察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规范解答】问题(1)抓住题干中“汉、唐、明、清和中枢”这些关键词,应很容易想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内、外朝);唐朝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制度;清朝军机处。问题(2)却不简单。答案1很新颖,要得满分确实不易;答案2肯定是一普遍现象。看来命题者的意图是要强调“从不同的主题和观点解释历史事实、历史变迁”的“历史阐释”能力了。此
14、题彰显了海派特色。【参考答案】(1)答案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6分)其他答案:答案次序颠倒;其他制度。(0分)三公九卿制丞相(中朝)(2)答案1:归纳出两种方式、准确指出其作用。(4分)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答案2:归纳出两种方式,但对作用的描述只是题干的同义反复。(2分)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加强皇帝权力;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削弱相权。其他答案。(0分)【类题拓展】中央集权的发展(1)西汉:先是封国并存,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2)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了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了
15、“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 了中央集权。 (3)北宋:收兵权,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收财权归中央,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县,边缘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专题模拟演练】一、选择题:1. (2011吉安模拟)“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据此,较为合理的推论是()A、金文的起源可能和祖先崇拜有关B、刻铭于鼎可能是古代祖先崇拜的普遍形式C、不足以得出任何有意义的结论D、宗法制度是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2. 西周的分封制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实际上A打破了原有的部族组织 B
16、重新任命了部族首领 C重建了新的生产关系 D促进了华夏民族融合3. 下列是史记中关于西周时期重要诸侯国受封情况的记载,其中属于同一类受封对象的是“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封之于陈”A. B. C. D.4.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赵姬请逆盾与其母以盾为才,固请于公,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又襄公二十三年记载:“季武子无适子(嫡子),公弥长,而爱悼子,欲立之。”孔子家语曲礼公西赤问:“公仪仲子嫡子死而立其弟。”材料涉
17、及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度 B.宗法制度C.郡县制度 D.监察制度5. 郡县制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下列关于郡县制的表述,正确的有郡县制是秦朝统一全国后最早开始实施的 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郡的最高长官称监御史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A B C D6. (2011盐城摸底)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7. 秦汉的中央官制习惯上被概括为“三公九卿
18、”。而实际上秦朝并无“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中,太尉是虚设的,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由此,御史大夫的实际作用是A.牵制丞相,监察百官B.代替太尉,管理全国军务C.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D.任命郡守和县令8. 唐诗及第谣写道:“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下列对材料所反映制度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稳固了专制主义政治体制B.促成了持久的读书风尚C.充实了古代科研的人才力量D.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9. 元朝在统一全国过程中,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设立了不少行中书省,以代表中书省在地方上行使职权,1287年,忽必烈在全国范围内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一级的行
19、政机构。行省制一直沿用至今。这一制度实质是继承和发展了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10. (2011浙江省五校联考)宋代职官大辞典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干德三年(965)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实现了中央集权 B剥夺了节度使的权力C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 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11. 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枢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据以上材料可看出A.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与财政B.枢密使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C.加大
20、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D.充分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12. 元朝在统一全国过程中,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设立了不少行中书省,以代表中书省在地方上行使职权,1287年,忽必烈在全国范围内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一级的行政机构。行省制一直沿用至今。这一制度实质是继承和发展了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13. 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 A炫耀文治武功 B祭祀天地神祗 C神化君主统治 D报答天地之恩14. 赵冀檐曝杂记中说:“则军机大
21、臣面呈后撰拟进呈;发出即封入纸函,其迟速皆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这则材料体现的“军机处”的特点是A.行政效率高 B.机构健全C.人员复杂 D.制约皇权15. “(封函传递迟速)判明于函外,曰马上飞递者,不过日行三百里。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或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并有六百里加快者。即此一事,已为前代未有者。”按这样的方式和速度传达皇帝“谕旨”的是A.唐朝的尚书省 B.明朝的内阁C.清朝的军机处 D.清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二、非选择题:16. 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或监察的活动。春秋战国时的御史已兼有监察的使命,但这个时
22、期尚未产生专职的监察机构。秦创建御史大夫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的同时,地方设立十三部刺史,监察地方长吏。魏晋南北朝,中央御史台直接受命于皇帝,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自王太子以下无所不纠。隋设御史台、司隶台、竭者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地方设监司和通判,直属皇帝。元朝,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监察区,还制定了一整套监察法规。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清朝,地方监察沿用明制。材
23、料二 宋代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材料三 元世祖时明确规定:“凡有官守不勤于职者,勿问汉人回回,皆以论诛之,且没其家。”(元史卷十,世祖纪)“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明史职官志)清皇太极下诏:“凡有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贪酷不清、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倘知情蒙弊,以误国论”。(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九十八)(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点。(6分)(2)材料二中,宋代对担任监察官员的资格有何要求?
24、(不得照抄原文)根据你的理解,“月课”、“辱台钱”可能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2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元明清时期在吏治方面的特点。(4分)(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政治方面的重要影响。(6分)(5)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对今天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何启示?(2分)17.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建设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国思想和高超的技术。在处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中,创造性的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阅读下列三幅图片:(16分)图一 图二 图三 请回答:(1)图一所示朝代实行什么地方管理体制,并分析该体制的主要特点及历史作用。(5分)(2)图二、三所示朝代分别创造了哪些地方管理体制,并分别
25、分析该历史作用。(8分)(3)图二、图三共同解决了我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中的哪一主要矛盾?(3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解析】A。引文问出自礼记,鼎是祭祀用品,属于国家重器。铭是刻在鼎上的文字。自名是指称颂先祖之德的文字,着己名于下,并且警示后人。刻在鼎善的文字属于金文,引文显示,金文主要是为统治者祭天敬祖和歌功颂德之用的。因此选择A项。祖先崇拜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存在,到鼎出现后用鼎祭祀祖先,B项说法错误。引文中只有祭祀祖先的祭祀物品的体现,不能证明宗法制中主要的血缘关系。2【解析】本题采用排除法。夏商周时我国的奴隶社会,生产关系没有变;分封制的对象其中有先代的贵族,排除B;D项没有涉
26、及。故选A。3【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最大限度获取信息的能力。西周分封的对象有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等。属于王族,属于功臣,属于古代的帝王之后。4【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由“嫡子死而立其弟”可判断该材料中涉及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原则的宗法制度。5【解析】 C 。项说法错误,在地方设郡或县,春秋时一些诸侯国已经开始,如:“春秋之世,灭人之国者,固已为县矣。”大意是:春秋时代,消灭其他诸侯国后,就把那个国家作为本国的县。(摘自日知录卷二十二);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大意是:战胜了敌人,如果是上大夫的功劳,国王会封一个县给他,如果是下大夫的功劳,封一个郡。(
27、摘自左传哀公二年); “集小都乡邑聚为县” 大意是:把原先的都、乡、邑贵族的封地一律取消设立县史记商君列传。项中,郡的最高长官是郡守,监御史是郡守下属负责监察的官员。县的最高长官是县令。6【解析】:B 材料选自钱穆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前半句的封建是指封邦建国,即之前的分封制度,后半句指的是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度,考查了郡县制的重要意义: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7【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材料中虚设太尉,说明实际上是丞相与御史大夫相互牵制,最终集权于皇帝手中,故选A项。8【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唐代的科举制考试内容多以儒家思想为主,科研人才的培养没
28、有得到重视。A、B、D三项是科举制的积极作用。9【解析】C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A项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秦统一后废分封实行郡县制;B项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维系分封制;D项在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政治制度。C项郡县制是秦统一后在地方实行的行政制度;行省制度属于元以后的地方行政组织。10【解析】 D 。北宋设立转运使负责地方的财政税收,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这样使地方失去经济主动权,再没有经济实力与中央对抗。11【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判断历史问题的能力。中书与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是分割相权的一项措施。由此判断B项正确。12【解析】C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A项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
29、政治制度,秦统一后废分封实行郡县制;B项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维系分封制;D项在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政治制度。C项郡县制是秦统一后在地方实行的行政制度;行省制度属于元以后的地方行政组织。13【解析】 C 。“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大意是:封建社会改朝换代以后,为了使天下太平,必定到泰山顶上祭天,到泰山南面的梁父山上祭地(梁父又作梁甫,山名,即梁父山),去答谢天帝之恩,表明作为皇帝“受命于天”,使百姓信服,向天帝报告天下太平,祭祀感谢诸神的功德。反映了封建帝王通过封禅,告诉百姓作为皇帝是至高无上的,主宰人间万民万物、君权是皇天授给的。14
30、【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密且速矣”可判断军机处设置后上传下达,速度较快,提高了行政效率。15【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内容可知皇帝旨意直达地方没有中间程序,说明了军国大事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这体现了清代军机处的行政特点。二、非选择题:16【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进行概括。第(2)题第一问从“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可以看出担任监察官员的资格。第二问“月课”、 “辱台钱”制度规定每月或百日必须奏事、弹人,这有可能导致职权滥用。第(3)题根据材料三从对官吏的监察和对犯罪的监察官员两方面来思考。第(4)题从两方面展开评价。第(5)题
31、从加强民主与法制的角度或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主要特点:监察制度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而发展、完善。监察组织严密、独立,从中央到地方逐渐形成系统。(或监察机构基本上从行政系统中独立出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机构和职官,自成体系)监察官员由中央任免,受中央监察机构直接统领,有相对的独立性。(2)要求: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或从政经验)。不良后果:往往会导致御史滥用职权。(3)特点: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重奖重罚;对犯罪的监察官员从严惩处。(4)重要影响: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加强了君主专制;监察官员惩治贪官污吏,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法律、法令的统一,巩固了中央集权。会导致机
32、构臃肿、效率低下、贪赃枉法、结党营私等。(或答制度严密,但以专制皇权为依托的古代监察制度无法克服其弊端等酌情给分)(5)启示: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反腐倡廉;精简机构,提高效率。17【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把握本题考查的主题内容,即古代王朝为处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采取果哪些措施。然后结合问题审读图片。审读图片时,一定要从图中读出有效信息,如图一中的“西周分封形势图”,图三中的“岭北行省”,从而判断出朝代。判断出朝代,便能回答是什么体制了。然后根据掌握的基础知识解答“特点和作用”。第3问的解答一定要站在题目的中心主题上思考。【答案】 (1)体制:分封制。
33、(1分)特点:政权与族权相结合(或“国”与“家”紧密结合、王权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统一。(2分)作用:开拓了疆域,巩固了西周的统治。(2分)(2)图二:体制:郡县制。(1分)作用:郡县制下,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有利于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2分)图三:体制:行省制。(1分)作用:行省制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并被明清所沿用,影响深远。(4分)(3)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3分)【备课资源】高考题库1.(20
34、10新课标全国卷)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解析】选C。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河南省的简称因古为豫州地而得名,河北省的简称因古为冀州地而得名;湖北省因旧时省会武昌古称鄂渚,隋以后以鄂州的治所而得名;湖南省的简称因湘江纵贯省境而得名;广东省的简称。因古为南粤辖地而得名。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简称,因秦时置桂林郡于此而得名。山东、山西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2.(2010江苏高考)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A秦朝 B西
35、汉 C南北朝 D唐朝【解析】选B。因为根据题干中“时有叛国而无叛郡”,可知此“时”实行了郡国并行制,并且此“时”出现了王国反叛中央的问题,由此判断B正确。A、C、D三个时期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都不符合这两个史实。3.(2010海南高考)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解析】选B。注意本题的关键词“主要目的”。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从而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故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项。4.(2010江苏高考)“
36、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解析】选A。材料提供了几个关键信息:“元起朔方”和“ 郡县土番之地”,即元朝加强了对土蕃(西藏)地区的管理。元朝在中书省和行省之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由此判断A正确。元朝中书省是中央机构,理藩院是清朝管理少数民族的机构,行中书省不负责管理西藏,B、C、D都不正确。5.(2010新课标全国卷)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
37、,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解析】材料内涵有二:首先是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意义和影响是郡县制度“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成为国家直接控制地区,意在突出管理地方人员由世袭贵族转变为皇帝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郡县制度下无封君当然不存在百姓是不是封君的属民;更有利于皇帝集权突出的是专制而不是公天下;制度法令的统一是郡县制度的作用。6.(2009北京高考)图6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38、) A.禅让制B.井田制C.分封制D.郡县制【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武王克殷反商”、“ 封黄帝之后于蓟”等有效信息限定词。这些信息告诉考生西周时期周武王攻克商朝都城殷,建立诸侯国蓟,分封黄帝为国君。分封制开始于西周。A项所述符合原始社会史实,排除。B项是西周的经济制度,排除。D项开始于秦朝,排除。故正确选择C项。7.(2009上海高考)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A军功爵制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期实行的,B察举制实行于汉朝,C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在宋朝日臻完善
39、,选D。8.(2009广东高考)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解析】A、B、C三个选项都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D 选项的前半部分“明出废除丞相”也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后半部分“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不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例外。9.(2009浙江高考)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明太祖罢除丞
40、相职位,设内阁制 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内阁正式成为统帅六部百司的机构 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解析】设置内阁制的是明成祖朱棣,A项错误。内阁设立之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B项说法正确。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C项错误。明代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取代之说不符合史实。10.(2009安徽高考)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B. C. D.【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辨析能力。出现于元代,体现了行省制;出现于唐代,关键信息是“道”;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是秦代以后推行的郡县制
41、,由此判断A正确。11.(2008江苏高考)“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齐人”、“鲁人”、“楚人”是分封制的产物,郡县制的实行代替了分封制,中国出现了新的行政区划。12.(2008宁夏高考)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提及的“通判”是宋
42、代地方设立的具有监察职能的官员,由此判断答案为D。13.(2008江苏高考)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辨析问题的能力。唐太宗的话意思是发挥宰相和大臣的聪明才智,全盘考虑,以防止决策的失误。但在君主专制制度下,此举绝非是君主主动限制自己的权力。故B、C、D三项结论皆不准确。精品题库一、选择题:1.三字经是弘扬国学的重要读本。古人云:
43、“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三字经中出现“周武王,始伐纣。八百载,最长久”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无关( )A.分封制 B.宗法制C.中央集权制 D.礼乐制【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提到了周代存在800年之久,C项是秦代才推行的政治制度,它出现于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不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2.右图是汉代画像石周公辅佐成王图。几位同学就这幅画像石的历史内涵进行了推测甲:图中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形成乙:图中周王行分封,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到严格履行丙:图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周王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丁:图中周公勤政为民,统治者品德成为政治权力
44、间的主要纽带以上推测与历史实际基本吻合的应是( )A.甲 B.乙 C.丙 D.丁【解析】:B。甲、丙表述错误,丁与图像不符。3.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是指( )A.周天子实行分封制 B.秦始皇设立郡县制C.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 D.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的“政府任命”“向中央政府负责”等信息可知是秦代的郡县制下地方管理的情形。4.元史地理志:“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为了对地方进行
45、有效的管辖,元朝采取的措施是( )A.推行郡县制 B.设置王国C.实行三省制 D.实行行省制度【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是元代针对疆域辽阔而采取的一项措施,元代实行的是行省制度。5.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C.宋朝时设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权D.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A项错误,汉代沿袭了“三公九卿”制;B项错
46、误,中书省起草诏令后还需门下省审议,才能由尚书省执行;D项错误,内阁没有决策权,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明成祖时设立内阁。6.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题干提到历朝中央机构的改革围绕一个中心就是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明清时期的制度变革有消极作用,并且此时已没有相权之说,因而A、C、D错误。7.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
47、趋势的排列是( )参知政事的设置 丞相制度的废除军机处的设立 三省六部制的创立A. B. C. D.【解析】选D。三省六部制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三省的分工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北宋时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便于皇帝总揽大权;明初,废除丞相制度,皇权空前加强;清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8.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题目涉及的这些中央机构都与皇权有密切联
48、系,职责由辅佐皇帝到完全听命于皇帝,因而反映了专制皇权不断强化的发展趋势。9.“(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采取的措施是( )A.削弱节度使的实权 B.杯酒释兵权C.中央掌握地方财政 D.派遣文官担任知州【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内容反映了宋太祖吸取武将专权的教训,派儒臣即文官担任地方官的史实。10.明太祖曾写诗发出这样的感叹:“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到了明成祖时(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
49、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D.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明成祖时正式设立内阁制度。A、D两项是明太祖时的措施;C项是明宣宗时的措施。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始置左、右丞相,辅佐君主处理国家军政要务。嬴政统一全国后,设置“三公”。其中御史大夫职位相对低而权限重,太尉一职虚有其位而无实人。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材料三 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时代。据司马光说:“淳化中太
50、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材料四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引明太祖语请回答:(1)据材料一,“三公”的出现有何实质意义?御史大夫的设置反映了什么矛盾?(2)据材料二,唐太宗对丞相的态度是怎样的?为此实行了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3)据材料三,为什么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时代”?(4)结合材料三、四,说明明朝废除丞相的原因和措施。(5)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解析】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51、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内部两大矛盾之一,本题以此为主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及深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题要从对世袭制度的否定这一角度分析其意义;从材料二、三看出,唐宋两代对待宰相的态度有重大差别,因而其政治运行机制也有显著不同,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第(2)、(3)、(4)题;第(5)题要围绕相权与君权矛盾的发展分析其基本趋势和主要影响。答案:(1)“三公”的出现是对世袭制的否定。御史大夫的设置是君权与相权矛盾的产物。(2)态度:主张设宰相筹划大事,以弥补君主的不足。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以加强皇权。(3)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
52、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而且还削弱了宰相的用人权和司法权。(4)原因:中书省权力过重。措施:废丞相,权归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5)趋势:相权渐趋衰弱,皇权日益强化。影响:虽然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阻碍了新思想和新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发展。12.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材料二 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
53、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分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材料三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
54、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3)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解析】本题以学生熟悉的“家谱” 为背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题从血缘关系的联系及弘扬传统美德的角度来分析原因;从对家庭和社会的角度来分析作用。第(2)题从国家统一和促进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角度来分析作用。第(3)题既要看到家谱记载的史料价值,同时也要从家谱编纂的可信度来分析其价值的可靠程度。答案:(1)主要原因:受宗法制传统的影响,中国人重视血缘和家族观念;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彰显家族声誉,弘扬传统美德。作用:凝聚亲族;弘扬正统观念;规范人际社会关系;巩固统治。(2)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国家完全统一。(3)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可以拓展史料来源;家谱隐恶扬善的笔法和孤证会影响其史料价值。- 23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