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83KB ,
资源ID:272848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7284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创新设计》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WORD版训练:1-1-1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形成和发展.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创新设计》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WORD版训练:1-1-1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形成和发展.doc

1、专题一 中外古代文明的演进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的交相辉映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形成和发展 先秦、秦汉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4河南信阳二模)下面诗句摘选自诗经小雅角弓,该诗句()原文译文骍骍角弓,翩其反矣。兄弟婚姻,无胥远矣。尔之远矣,民胥然矣。尔之教矣,民胥效矣。角弓精心调整好,弦弛便向反面转。兄弟婚姻一家人,不要相互太疏远。你和兄弟太疏远,百姓都会跟着干。你是这样去教导,百姓都会跟着跑。A劝导周天子普遍推行分封B强调宗族团结以巩固

2、统治C为宗法制增添了神秘色彩D倡导近亲联姻以对抗诸侯解析观察图文,根据材料信息“兄弟婚姻一家人,不要相互太疏远”等信息,可知材料强调宗族内部的团结,故选B项。诗经是春秋时期孔子编订,而西周时期周天子普遍推行分封,A项错误;“神秘色彩”“对抗诸侯”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C、D两项。答案B2(2014辽宁大连质检)西周时期,周天子把姓作为奖品赏赐给有功的下属。“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战国时期,豪强各自为政,姓、氏、字的赏赐成为了诸侯内部事务。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题干反映了宗法制强调

3、以血缘亲疏形成等级,区分大宗和小宗,故“赐姓”成为大宗天子的特权,战国时期豪强随意赐姓,表明宗法等级遭到破坏,B项正确。题干未涉及到分封爵位、土地和人口,A项错误;材料所述不属于思想文化领域的现象,C项错误;题干材料列举的也非经济领域问题,D项错误。答案B3(2014江苏盐城质检)“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A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解析在西周分封制下,贵族世卿世禄,世世代代做官,享有俸禄,

4、体现血缘关系在政治上的支配作用,这是贵族政治;而秦朝实行郡县制,地方郡守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命,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加强了中央集权和皇帝专制,这被称之为封建官僚政治。故B项正确。西周不是集体统治而是地方贵族和周王共治,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政治体制的变化而非由分裂到统一的变化,故C项错误;西周世卿世禄不能理解为地方分权,故D项错误。答案B4(2014河北石家庄质检)中国在汉代就建立了封驳制度。所谓“封”,就是把皇帝的敕令退还回去拒不执行;所谓“驳”,就是指出皇帝敕令中存在的错讹失误。汉代的丞相,在制度上享有封驳权。例如汉哀帝时,丞相王嘉就退回了皇帝要加封董贤的诏书。可见,封驳制()A避免了君

5、主决策失误 B保证了吏治清明C易为当权者所利用 D对皇权有一定制约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汉代的丞相在制度上享有封驳权,说明当时的相权对皇权有一定制约,故选D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独尊,封驳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君主决策失误,但不能说“避免君主决策失误”,也不能说“易为当权者所利用”,排除A、C两项;封驳制是针对皇帝敕令中存在的错讹失误而非吏治,B项错误。答案D5(2014安徽皖西七校联考)据吕氏春秋通诠载:“上计,战国、秦、汉时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称为上计。”据此,“上计制”的主要意图是()A控制地方财政税收 B监督考核地方官员

6、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防止官员弄虚作假解析解答此题注意理解“上计”的含义,即由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呈报文书,报告地方治理状况。题干材料反映了地方官将人口、赋税等逐渐上报,最后上报朝廷,朝廷据此评定地方行政长官的政绩的一种考评地方官的方式,故选B项;“上计”涉及的内容不仅仅是地方财政税收,A项错误;C、D两项在题干中无从体现,排除。答案B6(2014云南昆明一模)诗经:“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材料反映了()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C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 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十千维耦”的含义是为“一万

7、人一齐来进行耕作”,表明当时的生产方式为集体耕作,故选C项。B项铁犁牛耕技术与个体耕作方式相匹配;D项是与一家一户的个体耕作相对应,排除;土地兼并是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才出现的,并且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答案C7(2014湖北重点中学联考)中国古代民谣:“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谣反映中国古代()A小农经济的依赖性 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小农经济的优越性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民谣反映了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兵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

8、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故选C项。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C8(2014湖南长沙一模)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并未普及,但汉武帝执政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这是因为()A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推动C水力鼓风冶铁工具的发明D小农经济的高度繁荣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汉武帝时期,国家将盐铁等有利可图行业收归官府经营,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促使该项技术迅速推广并更为成熟,故选A项。当时占主导的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很微弱,不会出现材料所示的现象,B项错误;水力鼓风冶铁工具的发明是在东汉,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高度繁荣是在明清时期,D项错误。答案A

9、9(2014四川泸州一诊)据古碑记载:“汉建成二十年设沛国于相(今淮北市),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材料表明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了分封制实行盐铁专卖政策对市场进行严格管理A B C D解析解答本题采用排除法。题干信息与农业无关,没有体现重农政策,错误;“设沛国于相”,说明汉初在地方除设立郡县外,还建立王国,实行分封制,正确;酒榷是古代政府所行的酒类专卖制度,没有涉及盐和铁器的专卖,错误;材料反映在沛国颁布“酒榷”,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对市场进行严格管理,正确,故排除,正确,答案选D项。答案D10(2014陕西五校联考)某学者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旨趣是实现人内

10、在的某种理想人格。那么如果要“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下列主张与之相符合的是()A老庄道家的“乘物游心,亲近自然”B孔孟儒家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C韩非法家的“抱法处势,道法者治”D墨家的“兼爱非攻,上同而不下比”解析根据材料“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和“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可知,题干体现了道家思想,故选A项。“修齐治平,内圣外王”属于儒家为人处世治国的信条,不符合材料意思,B项错误;“抱法处势,道法者治”属于依法治国理念,C项错误;“兼爱非攻,上同而不下比”体现墨家人和人相处的思想,D项错误。答案A11(2014浙江绍兴期末)梁启超指出:“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是若

11、把儒家抽去,中国文化恐怕没有多少东西了。”下列各项符合儒家思想主张的是()A“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B“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C“民道弊而所重易也,世事变而行道异也。”D“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解析据材料可知题干强调了儒学思想。逐项分析,A项强调礼法,反对刑法,反映的是儒家思想,符合题意;B项强调不讲原则的“礼让”是破坏社会法治和忠信的原因,是道家思想,排除;C项强调变法,反映的是法家思想,排除;D项反映的是墨家思想,排除。答案A12(2014河南郑州调研)钱穆认为:“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次由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士人参政之新局面,公

12、卿朝士,名儒辈出。”材料所述的“转变”()A源于汉初“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B开启建立官僚政治体制之先河C促使察举征召等选官制度的产生D奠定儒学“独尊”的政治基础解析由题干材料信息“士人参政之新局面,公卿朝士,名儒辈出”,可知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重用儒生,从而使得儒学取得“独尊”的地位,故D项正确。汉初“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已经不适应汉武帝时期“大一统”的需要,A项错误;秦始皇时期实行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已经开启建立官僚政治体制之先河,B项错误;察举征召等选官制度的产生与汉武帝重用儒生无直接关系,C项错误。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

13、20分,共40分。)13(2014湖北百校联考)中国古代人们的身份地位、财富在不断流动,而且是制度化流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在中国,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以剥削农民剩余劳动。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富豪之家,不断兼并土地。虽然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但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公有制土地所占的比例有时相当高,因为历次农民战争造成的土地重新分配,使得土地兼并过程不断反复,公有制与私有制的比例在周而复始的变化,并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末期。材料二比较其他文明,中华文明一个根本性特点,就是人的身份地位、财富和社会政治权力在不断流动,而且是制度化流动。具体说,第一,中国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性。这是中华

14、文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我们没有固定不变的身份地位。人是有差异的,但这个差异都可以经过人自身的努力而得到改变。每个人、家庭、地区,人们的身份地位都在不断变动,且有制度性保证。第二,是财富的流动性。“商鞅变法”后,土地可以买卖,土地一直在流动中,有制度性保证。土地流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富。姜义华“自信”的根基(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战国以来“土地流动”的历史影响。(8分)(2)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中“身份地位的流动性”是“中华文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说理清晰)(12分)解析第(1)问,从“土地流动”

15、的对象入手,从其对生产关系、封建制度的影响角度分析归纳。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紧扣“中国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性推动了中华文明发展”,迁移联系古代中国人身份地位流动的史实,如废除世官制、实行科举制等对社会的影响论证,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答案(1)影响:战国时期,“土地流动”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土地流向直接生产者,则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封建政权的巩固;土地流向富贾官绅,往往会激化阶级矛盾;封建土地所有制也在“土地流动”中不断自我调整、完善,封建生产关系也得以延续。(2)略。答案示例: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春秋战国时代,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军功制是一个奖励制度和激励机制

16、,有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加快分封制度的瓦解,推动社会转型。郡县制度的实行及中央官制的改革,打破了官职世袭制,创立了官僚高度流动的机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助于巩固国家统一。隋朝开创科举制度,有效地抑制了门阀势力,为出身低微的庶族地主进入仕途提供了可能,为人们身份地位变动提供了制度保障,促进了儒学的普及和教育的发展,并提高了官员素质和行政效率。总之,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性,可激活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增添活力,推动社会进步,成为中华文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原动力。14(2014浙江杭州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尧舜之道

17、,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材料二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迹阴阳终岁之行,以观天之所亲而任。春秋繁露材料三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斯塔

18、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概括材料一中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8分)(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来源。(4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朱熹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并分析“理学成为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的原因。(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仁”、“礼”、“仁政”可以得出答案;第二小问,联系春秋战国的背景可以归纳答案。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归纳董仲舒的主张;第二小问,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回答宋明理学对后世的影响;第二小问,从稳固统治角度回答。答案(1)主张:仁、礼、仁政。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国家分裂;经济上,使用铁犁牛耕,井田制瓦解。(2)主张: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来源:儒学基础上,融合了阴阳五行、黄老之学及法家等思想。(或答外儒内法,辅之以道亦可)(3)影响:儒学成为读书谋官的工具;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有助于中国文明的延续;儒学日益僵化,压制思想。原因:吸收佛、道因素,提出三纲五常是天理,要存天理,灭人欲,论证了儒家纲常名教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更能适合封建统治的需要。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