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命题:贾智聪审题:郝 倩高一历史学案导学(1.3内容: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标要求:重点:历代专制主义王朝权力日以集中的特点,了解这一现象和中国政治形态历史演进的关系。难点: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新课导入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愁死了:朝中有吏管事好,只怕丞相专权了;地方有人管理好,只怕尾大掉不了;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大权在握享乐好,若无智慧命也了。打油诗反映了威风的皇帝的哪些烦恼?其中最主要的是解决什么问题?新课学习一 君权和相权 “相”,一般指中国古代王朝的丞相或职务相当的高级官员,他们是帝王的政治助手。(一)历代丞相制度的演变汉朝
2、1.学生画中外朝示意图 2.汉武帝限制相权措施: (1)(2)唐朝 1.学生画三省六部制示意图2.特点:(1)(2)3.影响:A、B、宋朝1. 学生画图 2.措施:A、B、C、(二)趋势:阅读材料并思考: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觐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
3、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回答:1.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中央政治制度的变化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趋势?(三)调整“相”权的原因 A、防范宰相擅权B、力求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C、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二、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一)监察:用于对机关或工作人员的监督考察及检举的一种制度。(二)监察的目的:阅读材料并思考材料一:“代天子巡守,所按藩服大臣,抚州县官诸考察,举劾由专,大事奏裁,小事力断。”(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二:君主为了直接掌握情况,还经常派遣御史、使者、宦官
4、亲信等奉旨持节以监督处理各项事务(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三:“它曾有效的维护了以君主为核心的统治秩序。”监察目的: (三)监察机构的演变 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写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防止滥用权力的办法,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中国古代是如何防止和惩治权力的滥用呢?秦朝:御史大夫、监御史汉代:刺史、司隶校尉北魏:刺史唐代:御史台宋朝:提点刑狱司、通判元:御史台(到明改为都察院)明:都察院、提刑按察使司(东厂西厂)清:都察院(四)评价1、监察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2、但君主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3
5、、监察官员并不能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五)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1皇帝握有最高监察权 在专制制度下,最高监察权归于皇帝,整个监察过程,都必须请旨进行,最后由皇帝裁决。监察效果有赖于皇帝的贤明,检察官有赖于皇帝的保护。2.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 中央监察主题机构与行政机关分离,组成独立的监察机关。地方监察机构和监察机关一般不隶属于地方衙门,这种监察体制有利于监察机构独立行使监察权,排除同级或上级行政长官的干扰。3.重视监察官的责任。 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监察官的遴选。即要求监察官有刚正不阿的品质,又要求监察官有丰富的为官经验
6、和优异的治绩,还要求监察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4.凭实绩升降,严格考核监察官。 中国封建统治者根据实绩对监察官进行考核,并采取了一些定量化的方法,这样就可促使监察官尽职尽责,积极上进,减少于不察一个样的虚监现象。三、选官制度的变化1.西周(春秋前):世官制世官制,就是官职世袭的制度,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机会。2.汉-魏晋南北朝:(汉武帝)察举制九品中正制(1)察举制: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即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举荐的标准,要看德行和才能。汉武帝时代,察举制基本成为正统的政制。汉武帝时期的察举制包括a. 察举(各郡国岁举孝廉各一人)b. 征辟(征召才能
7、之士)阅读材料思考:材料一: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材料二: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材料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虽然察举制有机动灵活、节约成本的优点,但是这项制度的缺点更多,通过材料大家谈谈察举制有哪些缺点?(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德才进行评定,分为九等。中正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根据。3.隋唐-
8、明清:科举制(1)以考试来选官的制度,其基本特点是“一切以呈文为去留”,自隋产生后,为历代所沿用,直到1905年清朝宣布废除科举制。(2)发展过程 见自助餐(3)科举制度的影响阅读材料并思考: 材料一:唐朝中后期的一位宰相李德裕认为:朝廷中的大臣,都应该由公卿子担任,因为他们熟悉朝廷的事务和礼仪。出身贫寒的人,即使有出众的才能,当官以后,因为不熟悉朝廷的政事,也不能称职。1.李德裕对于科举制是赞成还是反对? 2.你认为他说的话是否有道理?积极影响:材料二: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Gou中。”材料三:“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赵嘏Gu唐摭言这说明
9、了什么?积极影响:材料四:据统计,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到2/3。这说明了什么?积极影响:材料五:到了唐代后期,进士科考试以诗赋为第一场,论为第二场,策为第三场,帖经为第四场。 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好不好?为什么?积极影响:材料六: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文官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国学过去的。可见隋唐开创的科举考试制度,对东西方都发生过较大的影响。 孙中山五权宪法这说明了什么?积极影响: 材料七:明清考试有一种叫做“帖经”的试题类型:考官任意选取五经中的某一段话,用纸条遮盖其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要求考生将其默写出来。你怎样看待这种类型的题目?
10、我们现在的考试中有相似的题型吗?消极影响:材料八:英国学者坦普尔从中国丰富多彩的科技遗产中,选择出在时间上或科技内容上居世界第一的事例。其中10 世纪以前的1100 年间共有61 项世界第一,10 世纪以后的1100 年间,共有15 项世界第一。同样的时间间隔、同样的封建政治经济制度,同样的人种,为什么前1100 和后1100 年中国人发明发现的数量却如此悬殊?进一步的考察发现,前1100 年属于无科举考试或科举制的雏形阶段;后1100 年,自宋朝开始科举制进入完善和强化阶段。 这说明了什么?消极影响:4.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5.选官制度的演变目的:四、行省的设置 1、概况秦汉:郡、县(后为:
11、州、郡、县)唐代:道、州、县宋代:路、州、县元代:行省制度明代:承宣布政使司(行省)、府、县清代:省、道、府、县阅读材料并思考: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卷91)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独立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元代行省制度实行的原因有哪些?2、元朝的行省制度1)原因:2)设置:十大行省:单列的行政区划:3)中央对行省权力的节制:4)影响:小结从秦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12、演变特征:(1)皇权确立后不断加强,君主主宰国家的一切大权。相权被不断分割,且权利日益削弱,对皇权的威胁也日趋减弱。(2)历代王朝中央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4)虽然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效能十分有限。君主专制的演进(巧记方法 ) 汉承秦制有变化,武帝起用布衣相;魏晋南北有三省,隋唐六部完善它;宋代皇权更加强,制约宰相有办法;参知政事分行政,三司财政约束它。元朝也设中书省,唐元中书要分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辨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并不完全
13、等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 念,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指最高统治者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主要指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紧密结合的。因此,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质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建立的原因经济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
14、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社会/政治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无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思想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3、演变经过战国时期萌芽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
15、权的主张。实践上,各国变法,重点是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创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极度强化。4、核心内容-皇帝制确立:皇帝这一称号渊源于上古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六国之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决定用“皇帝”作为空前统一的郡县制王朝最高政治首脑的专用称号,并建立起皇权专制的政治体制。皇帝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直至1916年袁世凯的垮台而彻底废除,前后历时2137年。基本特征:皇帝独尊: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皇权至高无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核
16、心特征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皇位世袭:“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5、历史作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历史作用具有双重性。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明清之前),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到封建社会的后期(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具体表现在:(1)积极作用: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的基础。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2)消极作用:经济上: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政治上:空前强化的封建专制统治极易形成暴政;长期以来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地位,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早期的资产阶级亦受到压制和打击;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派生了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局面。思想上:君主专制制度必然导致对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更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和封杀。总之,使中国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