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45 ,大小:1.14MB ,
资源ID:271514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7151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三维设计》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教学案:古代中国的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三维设计》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教学案:古代中国的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

1、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世界领先、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历史悠久,部门齐全,多种经营模式并存,明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代中国商业不断发展。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明清时期,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第1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精耕细作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

2、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2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一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农业耕作工具的发明和改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有关键的作用。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推动了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使农民遭受

3、沉重的压迫。土地过度集中导致耕者无其田,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往往激起民众暴动。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地主依靠政治特权取得或兼并农民土地而形成。皇室的庄园为皇庄,称苑、宫庄、王庄等;贵族、官吏和地主的庄园为私庄,称墅、别墅、别业、别庄等;属于寺庙的庄园称常住庄。唐中期以后,庄园成为土地占有的主要形式。庄园地主一般把庄田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租地农民对地主有一定的依附关系。庄田产品多用于自给,少数也出卖,因此,庄园经济也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1)西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的生产,是由官府垄断,即所谓工商食官。(2)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

4、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3)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田庄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手工业。(4)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对稳定小农经济起了一定作用。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在中国古代,手工业长期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了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工官”制度使得水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在丝织业、冶金业、陶瓷业等方面都取得了辉

5、煌的成就。1有史书记载:“水以轮济,假一毂(g)汲引之利,为万顷生成之惠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此农具的发明()A体现了农业基本模式B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C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 D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是筒车,农业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故A项错误;筒车属于灌溉工具,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不能说明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故B项正确,D项错误;灌溉工具不能改变农村产业结构,故C项错误。2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6、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解析:选B曲辕犁出现在隋唐时期,故A项错误;“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提高耕作技术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导致生活贫困的原因是当地“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与农民意识的落后无关,故C、D两项错误。3汉武帝时,“从事盐铁者由国家供给粮食费用及生产工具,但得由政府主持出卖。民间不得再私铸铁器及煮盐,如违将施以钛(脚镣)大趾之刑。”这一经济措施()A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B开创了古代中国的工官制度C与其宣扬的儒家伦理相悖D完成了政府对手工业的垄断解析:选A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可知该经济

7、措施是“盐铁官营”制度,该制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故A项正确;古代中国的工官制度开创于西周时期,故B项错误;“盐铁官营”政策与儒家伦理之间没有关系,只能体现出政府对盐铁方面的垄断,不能代表对所有手工业的垄断,故C、D两项错误。4商代甲骨文中出现蚕、帛、丝、桑等字(如图),并由此辟生出从“桑”、从“糸”等与蚕丝有关的文字100多个。从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商代()A种桑养蚕现象开始出现B丝、帛等成为主要衣料C丝织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D丝织业成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解析:选C原始社会,我国就出现了种桑养蚕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商代丝织业的发展情况,没有涉及商代丝、帛等成为主

8、要衣料,故B项错误;由“商代甲骨文中出现蚕、帛、丝、桑等字”、“与蚕丝有关的文字100多个”可知,商代丝织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商代丝织业成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故D项错误。5清代外销瓷一文作者认为:康乾时期大量外销并被西方人作为官窑精品收藏的外销瓷其实并不是官窑产品,而是出自民窑。作者的主要判断依据是()A产品用途 B釉色的区别C器物纹饰 D产品质量解析:选A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主要供政府和皇族使用,一般不会用于销售,而民营手工业的产品则主要是用于销售。据“大量外销”可知其体现的是产品的用途,A项符合题意。 主题一“你耕田来我织布”的田园风情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史料一下图是某

9、高三学生在学习研究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时使用的一幅示意图。史料二(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民国河北元氏县志史料三(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教你读史史料一为图片史料,每幅图片代表一个时期的历史现象,从处“春秋战国”到“汉代”再到“唐代”的时代变迁中体会耕作方

10、式的发展变化及其趋向。史料二体现了小农经济经营形态的特点。由处“所食”“所衣”“所用”可以得出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史料三体现了政府官员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干预。处从官员引导、改进技术和重视赈灾等方面描述了官员对农业的重视,即“重农”思想。史论形成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使用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实行以地

11、主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5)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情况看:一方面国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在农业上征收的赋税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此外在赈灾、救灾方面,国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主题二 “享誉世界”的名片古代手工业史料一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官。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礼记王制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荀子王制史料二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

12、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煕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 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许涤新、吴承明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史料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孟子尽心上教你读史史料一划线部分表明周代手工业者受到严格控制,只能世代为官府服务;划线部分表明各种工匠不敢私自在家制造统治者使用的产品,说明手工业生产由官府控制。史料二反映了古代三种手工业发展状况,划线部分说明在手工业生产中已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

13、关系。史料三反映的是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史论形成古代手工业各种经营形态的特点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及流通方式劳动力地位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工官”制度、大作坊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不在市场流通无偿调用各类匠户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 私营主雇工明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农民自身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1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史料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秦汉耧车提高播种

14、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魏晋南北朝翻车齐民要术隋唐筒车、曲辕犁宋元踏犁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农桑辑要元朝政府颁发的农业指导用书十二气历明清农政全书探究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史料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2官营与民营手工业地位的变化史料长期以来官营作坊的工匠主要来自官府奴婢、刑徒和征调来无偿服役的民间工匠。在强制劳动、囚徒式管理下,工匠常常怠工、逃亡和起义。明清时期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些地方还出现

15、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万历年间,“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探究根据上述史料分析长期占据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从明朝中叶开始为什么会被民营手工业超越。提示官营手工业自身的弊端;明清时期生产力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料;市场扩大;经营方式变化);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提供劳动力。3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史料毅庵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贮巾(帛),备极精工。每下一机,人争鬻之。计获利五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屋外,尚不能应。自是家业大饶。张瀚松窗梦语探究指出史料中毅庵祖的身份;其“家业大饶”的原因是什么?反映了

16、明代中后期我国出现了怎样的经济现象?提示(1)早期资本家。(2)转换行业,采用新技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3)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以工商业著称的城市在江南兴起。一、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特点(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交换少。(3)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4)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5)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2影响因素(1)有利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

17、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封建政府的扶持;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小农经济。(2)不利因素: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二、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朝代表

18、现特征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旱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建康这样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3影响(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致使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进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

19、。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推动了教育科举的发展,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教育文化的发展。(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民族融合。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

20、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2)手工业技术先进。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国家。(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4)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7)明中叶后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题组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2015全国卷)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

21、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解题提示:定时空:战国时期。抓关键: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答案:A2(2015全国卷)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解题提示:抓关键:“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反映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根源于农业技术的进步。答案:C3(2015天津高考)“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

22、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解题提示:联知识:耧车。关键信息:“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答案:B4(2015广东高考)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解题提示:明考点:小农经济。抓关键:“男子素习,妇人不如”“与男子共其劳”。答案:A5(2015江苏高考)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

23、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解题提示:抓关键:“沟洫之制”既可灌溉,又可排涝,这些农业水利工程需要政府作为。答案:B题组二手工业的发展6(2015江苏高考)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24、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解题提示:抓关键:“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表明“勤织作”的原因。答案:D7(2015福建高考)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解题提示:抓关键:“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答案:D8(2014海南高考)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

25、这表明()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解题提示:定时空:唐代中后期。解答的关键是“波斯锦等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答案:D对应学生用书配套卷“课时跟踪检测(三)”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6广东省六校联考)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重农”的思想B“靠天吃饭”的观念C“不误农时”的思想 D“精耕细作”的特点解析:选D依据“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可

26、知精耕细作的方式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很大,可以增加粮食产量,故D项正确。2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该诗句能够反映出当时()A耕犁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B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C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 D水排冶铁提高生产效率解析:选B据“田园”、“下田戽(汲)水”、“高垄”可知与农业灌溉有关,故B项正确;“丁男长在踏车头”表明是翻车,故C项错误;A、D两项表述与题干要求不符,故排除。3(2016吉林省五校联考)晋代傅玄提出:“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

27、经营思想是()A趋利避害 B精耕细作C量力而行 D扬长避短解析:选B趋利避害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意思是田地不在于多,而在于是不是在田地上下大工夫。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精耕细作,反对粗放型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量力而行、扬长避短不符合材料中主旨,故C、D两项错误。4清代蒲松龄在养蚕经中提到:“棚中猪多,囷中米多,养猪乃种田之要务”,可见家猪对提供肥料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家猪的饲养()A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 B是农耕文明的组成部分C推动了自然经济的产生 D是农商皆本思想的体现解析:选B据“棚中猪多,囷中米多,养猪乃种田之要务”说明了家猪对提供肥料

28、的意义,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A项错误;自然经济的产生主要得益于铁器牛耕的使用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C项错误;农商皆本的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5(2016洛阳期中)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种做法()A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D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解析:选B宗法关系是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关系,故A项错误;大家庭变为小家庭有利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数量的增多,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严刑峻法,按照法令分户的农民赋税负担不会增加,故C、

29、D两项错误。6(2016湛江调研)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每次动乱中,农业生产都会遭到打击,然而小农经济又会在原地或异乡僻壤恢复,成为新王朝发展的前提。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A脆弱性 B封闭性C再生性 D落后性解析:选C动乱对于人类的生产活动都会产生打击,动乱对农业的影响,不能证明农业的脆弱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小农经济封闭性,故B项错误;根据“遭到打击”、“恢复”可以看出小农经济的再生性,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出现关于小农经济落后的信息,故D项错误。7中国古代发明的某种工具,利用河水的冲力转动机械轮轴,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用力少,见功多”。这项发明()A是古代冶铜技术的一大

30、进步B导致唐代筒车的出现C推动了当时冶铁技术的发展D促进了灌钢法的发展解析:选C从“利用河水的冲力转动机械轮轴,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可知,该发明是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故A项错误;筒车是灌溉工具,故B项错误;水排可提高炉温,有利于冶铁技术的发展,故C项正确;灌钢法是炼钢技术,水排是冶铁工具,故D项错误。8(2016百校大联考)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A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C注重保证官营产品

31、的质量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解析:选C材料体现了重视技术的传承,不能说明重视技术的研究,也没有说明对技术的垄断,故A、B两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对生产技术人员注重技能培训,旨在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而不是产品制作工序,故D项错误。9(2016昆明测试)西汉时期,盐业官营的形式,是在产盐区设置的盐官备煮盐用的“牢盆”,募人煮盐,产品由政府统一收购发放。铁业官营的形式,是由产铁区设置的铁官采冶铸造,发卖铁器。盐铁官营()A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经济基础B增加了百姓的赋税负担C推动了煮盐冶铁技术的发展D稳定盐铁价格保障民生解析:选A据“产

32、品由政府统一收购发放”和“发卖铁器”可知盐铁官营有助于中央政府强化经济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增加了百姓的赋税负担,无法体现推动了煮盐冶铁技术的发展,无法体现稳定盐铁价格保障民生,故B、C、D三项错误。10(2016广东省六校联考)下面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目的是满足市场需要的是()A宋代官窑 B家庭手工业C明朝机房 D江南制造总局解析:选C官窑主要是满足政府需要,不满足市场需要,故A项错误;家庭手工业主要是自给自足,满足家庭需要,故B项错误;明朝机房生产的产品主要投放市场,故C项正确;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企业,主要目的是师夷长技以自强,不投放市场,故D项错误。11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

33、录记载:“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这表明当时民间手工业()A开始超越了官营手工业B手工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C在官府压制下艰难发展D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解析:选B从“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可知民间手工技术不外传的特点,故B项正确;A、C、D三项虽在不同朝代都有体现,但与题意无关。12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载:“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对花楼下堀坑二尺许,以藏衢脚,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机末以杠卷丝,中用叠助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材料中的生产

34、工具主要用于()A制瓷 B冶金C造纸 D织锦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提花小厮坐花楼架木上”“以杠卷丝”,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材料描述的是花楼机,它是纺织工具。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2016南京调研)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圳。岁代处,故曰代田。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土需地,课得谷,皆多其旁田亩一斛以上。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畜积。汉书食货志

35、上材料二窃为四民之中,惟农最苦。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又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材料三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农业负担过重,这是一个比起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不符合现代要求更为严重,更为致命的病症。中国的传统农业,无论从其现实的经济效益,还是潜在的发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转变,而是其“自转变”的通

36、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生产的内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产生怎样的作用?体现了怎样的特点?(8分)(2)据材料二,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是什么?导致农民“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的政策性因素是什么?(6分)(3)材料三中的“内环境”与“外环境”分别指什么?结合材料一、二,你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圳。”“用耦犁,二牛三人”进行归纳

37、;第二小问,是指先进的农业技术的推广使得耕地面积扩大,单位产量增加;第三小问,指出传统农业生产特点。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进行归纳;第二小问,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的角度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归纳内环境,外环境根据“自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进行归纳;第二小问,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技术:代田法;耦犁(二牛三人耕作法)。作用:产

38、量增加;耕地面积扩大。特点:精耕细作。(2)原因:生产(生活)艰辛;自然灾害破坏;赋税沉重。因素:重农抑商政策。(3)内环境:自然环境(耕地),技术和农具,农作物;劳动力。外环境:国家政策(体制)。认识: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已经得到较快发展;但受到封建体制(社会环境)的阻碍,无法获得突破性发展。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汉书贡禹材料二通邑大都,酤(买卖)一岁千酿其帛絮细布千钧(说文解字:钧,三十斤也),文采千匹,榻布皮革千石。汉书货殖列传材料三及汉通西域,中国的丝绸大量地运到中亚乃至地中海沿岸一带,成为国际市场

39、上最著名的商品。中国的商人,并因此而有“丝绸人”之称。翦伯赞秦汉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三服官”和“东西织室”的手工业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生产经营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汉代纺织业繁荣与发展的表现。(6分)(3)有观点认为:女性是汉代纺织业的主要劳动力,但“女性的劳动成果却被想当然地排除在经济学家的价值计算之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6分)解析:第(1)问,应结合材料一概括官营手工业的特点。第(2)问,应注意从产品交易量、质量、通过丝绸之路大量外销三个方面说明汉代纺织业繁荣与发展的表现。第(3)问,应结合设问从“男耕女织”的传统观念方面去分析。

40、答案:(1)类型:官营手工业。特点:做工人数多(规模大);耗费大;产品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政府设工官管理。(2)产品交易量大;质量高;纺织品通过丝绸之路大量外销。(3)以“男耕女织”为基本特征的自然经济长期存在;纺织业是农业的补充;传统的价值计算方法往往忽视女性;计算女性劳动成果缺少必要的数据;男尊女卑思想。第2讲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商业的发展概念阐释“市”与“草市”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草市”主要是指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1)城市功能:从政治中心、军事

41、重镇到商贸经济功能。(2)商业活动:由严格限制到逐渐放宽。(3)数量和规模: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4)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的转移紧密相连。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在中国远古时代,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明清时期,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晋商和徽商是当时势力最为强大的商帮。商品买卖的场所“市”随着商业的发展不断冲破一些限制,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需要。随着商业的繁荣,不同朝代出现了一些商业大都会。 农本思想是“农为本,工商为末”,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对中国古代“农本”思

42、想的一种冲击。“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防内。闭关锁国是指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外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主要是防外。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并非都是负面的、消极的。封建社会初期,这一政策有利于封建经济的繁荣,巩固了封建统治。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工商业的日益活跃,这一政策压抑了社会经济活动,妨碍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成长,导致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潮流。史论术语填后背诵商鞅变法明确规定重农抑商的原则,其后“重农抑商”成为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

43、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海禁”政策的推行,使中国经济在闭关锁国的状态下延缓了发展步伐。1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后世更大,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的市逐步变成单纯的营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了。这主要说明了()A汉唐实行严格的坊市分离制度B坊市制度的内涵具有时代特色C从汉到唐的抑商政策有所松动D商业活动开始突破时空的限制解析:选B严格的坊市分离指在特定位置设市,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故A项错误;汉代“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抑商政策有所

44、松动,没有“突破时空的限制”,故C、D两项错误。22014年6月22日,中国京杭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运河对中国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以下关于中国古代经济状况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场景的是()A“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B“夜市直至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C“大街两边民户铺席十余里。”D“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解析:选D“匠有常主,计日受值”为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特征,故A项错误;“夜市直至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大街两边民户铺席十余里。”是宋代商业发展在时间、空间方面的特点,故B、C两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唐代运河两岸商业繁荣及其边

45、缘行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3明朝初年,商业发展出现了“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湘、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的现象。概括描述了当时()A地域性商人群体活跃B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全国性市场开始形成 D南北方商品流通活跃解析:选D材料体现的是货物的南北贩运,而没有涉及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内容,故A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北货南运、南货北运的长途贩运,可知南北方商品贸易活跃,故C项错误,D项正确。4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认为:商人乃“邦之蠹也”(蠹,蛀虫)。下列各项与此观点一致的是()A“末富居多,本富居少”B“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46、”C“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D“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解析:选C末指商业,本指农业,商人富裕的人多,农民富裕的人少,与材料观点不一致,故A项错误;商业籍由农业而存在,农产品依赖商业而流通,互相辅助依存,与材料观点不一致,故B项错误;有钱不投向商业,有男丁不投入军营,与材料观点一致,故C项正确;多集合些织布女,一年下来计算一下织好了多少布,再拿到市场上去卖,与材料观点不一致,故D项错误。5蓝鼎元鹿洲初集卷三:“(清)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罔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中的

47、“禁”()A阻碍了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B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C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进行D导致了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解析:选D由“居者苦艺能之罔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可知导致了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故D项正确。主题一“车如流水马如龙”古代中国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史料一估客乐 李白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时会琴客(唐)王建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史料二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史料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

48、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明)谢肇淛五杂俎教你读史从史料一李白诗可以看出唐代商业发展活跃,海外贸易发达;王建诗中“千灯”“高楼红袖”“笙歌彻晓闻”现象,说明了娱乐业、酒店等行业发达。史料二划线部分说明随着商品贸易的扩大,纸币出现,说明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史料三划线部分反映了明代大江南北两大商帮在经营范围的不同。史论形成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影响(1)变化规律:商业活动场所、时间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是时间、地点固定,后时空限制被打破。交易内容的变化:先

49、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转向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接着出现一般等价物贝等货币,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北宋还出现纸币。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商帮。经营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相结合。(2)影响: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主题二 “以末敛财,以本守之”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史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持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

50、,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史料二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史料三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唯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清世宗实录 教你读史史料一反映了孟子和

51、商鞅对商业的不同态度。据可知孟子主张农商平等;据可知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史料二反映了汉武帝抑商的措施。据“初算缗钱”“告缗”可知汉武帝通过征收资产税和鼓励告发等手段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史料三反映了重农抑商制度贯穿我国封建社会的始末。史论形成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原因、主要表现和影响(1)原因:封建经济以农业为本,农业直接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兴衰存亡。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与农耕经济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相矛盾。法家强调抑商的主张。“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产物,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2)主要表现: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在

52、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3)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前期对古代农业发展有利,对农业文明的发展成就有一定影响,但后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1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史料从商周开始,中国的城市主义就与国家的演进联系在一起。其城市的建设服务于国家的管理,大城市的规划要遵循“奉行天道”的原则。唐宋时期,中国的城市主义正在汲取新的营养,有了新的内容。唐代通过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业性的大都市日益繁荣,如扬州、益州;宋朝鼓励贸易的发

53、展,极大地刺激了国际性商业大都市的发展,如广州、漳州、泉州然而到了1600年左右,从漳州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摘编自全球城市发展史探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提示政府重视城市规划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放宽对商业的限制;海外贸易的发展。2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气象史料(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紬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

54、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清)徐锡龄熙朝新语探究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提示表现: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较快发展,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商帮出现。3清代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政策因素史料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顺治四年)户部议复两广总督佟养甲疏言:“佛朗西国人寓居濠镜澳,以其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盖已有年。后深入省会,至于激变,遂行禁止。今督臣以通商裕国为请,然前事可鉴,应请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

55、省之例,止令商载货下澳贸易可也。”清史稿选举志探究史料反映了清代什么经济政策?对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提示(1)重农抑商,闭关锁国。(2)两种政策严重影响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限制了海内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古代中国的商业兴起于商周,繁荣于隋唐宋元,明清时期走向鼎盛,具体各时期的特征如下:发展阶段商人城市商路政策兴起商周产生整齐划一、逐渐繁荣、经济功能不强国内商路重视鼓励春秋战国私商重农抑商发展秦汉丝绸之路全面控制魏晋南北朝中唐后有所松动繁荣隋唐宋元自由繁荣鼎盛明清商帮工商业市镇,经济功能为主清朝只保留

56、广州十三行抑商锁国二、古代中国城市三个发展阶段的特点格局功能唐代及其以前市坊分离,唐代市坊布局整齐划一主要是政治、军事功能宋元时期打破市坊界限,出现了早市、夜市。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乡村庙会也日益兴盛三、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比较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实施时期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目的相同点维护封建统治不同点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内容相同点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同点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影响

57、相同点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同点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题组一商业的发展1(2015全国卷)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解题提示:定时空:明朝。抓关键:迁都北京实现了政治重心的北移,客观上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答案:B2(2014全国卷)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

58、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解题提示:抓关键:“富民十六户主之”“以便贸易”可知交子可以作为民间贸易凭证。答案:A3(2015北京高考)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解题提示:定时空:南宋时期。抓关键:唐朝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南宋都城

59、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答案:B4(2015安徽高考)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解题提示:抓关键:商人因为偷税被捉,经官府裁决被没收货物,并且官府对捉拿偷税人的县民给予赏钱,反映了宋朝时期政府对商税征收的重视。答案:A5(2015海南高考)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 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C内河航运严重不畅 D陆上

60、丝绸之路受阻解题提示:定时空:元朝,漕粮海运。抓关键:指南针用于航海,航海技术进步。答案:B6(2015重庆高考)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继续实行解题提示:抓关键:“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说明加强乡村交易管理的意见遭到最高统治者的拒绝。答案:C题组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7(2015海南高考)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

61、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雍正帝意在()A强调重农意识 B关心百姓疾苦C申饬官员无能 D关注地方稳定解题提示:抓关键:“任地方之责”,稳定地方统治从而稳定中央统治,这是雍正帝重视农业的目的。答案:D8(2014全国大纲卷)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解题提示:明考点:“重农抑商”政策。抓关键:“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到“后来一些商人奢侈日甚”。答案:D9(2014福建高考)乾隆以后

62、,“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据此,判断有误的是()A商品经济繁荣 B长途贩运发达C区域经济发展 D抑商政策改变解题提示:定时空:乾隆以后,即清朝。抓关键:“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一岁三运以为常”说明商品经济的繁荣。长途贩运的发达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答案:D10(2014江苏高考)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

63、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解题提示:抓关键:“请开市舶”“易只通东西二洋”“亦禁不得以”表明官府有条件开放了“海禁”。答案:B对应学生用书配套卷“课时跟踪检测(四)”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孔子弟子子贡鬻财于曹、卫之间,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以与之抗礼,致使孔子名扬于天下。这说明()A儒家思想反对重农抑商B商业发展冲击等级制度C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瓦解 D儒家弟子受到诸侯重用解析:选B依据材料可知子贡靠着经商可以与国君分庭抗礼,体现了商业发展冲击了等级制度,故B项正确。2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辗冰辙”

64、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 B地方自治的市镇C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D沿街开铺的街市解析:选C南北朝时期,草市即已形成,且政府对这种草市实行行政管理,并非地方自治,故A、B两项错误;据材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可知在时间和空间上实行严格管制,故C项正确,D项错误。3(宋朝的户籍制度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划分城市户口与乡村户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等级观念的影响 B城市经济的发展C征收赋税的需要 D社会管理的需求解析:选B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于是有了“

65、坊郭户”与“乡村户”划分,A、C、D三项不是主要原因,B项符合题意。4 “洪武初议定,官给茶引付产茶府州县。凡商人买茶,具数赴官纳钱给引,方许出境货卖。”材料说明明初政府()A管控重要商品的经营 B加征民营商业的税额C规范海外贸易的程序 D限制地域商帮的发展解析:选A据“官给茶引”、“赴官纳钱给引,方许出境货卖”可知政府管控,但不能表明是加税,故A项正确,B项错误;“给引,方许出境”,不等于海外贸易,也未涉及地域商帮,故C、D两项错误。5万历旌德县志风俗志云:“成宏以前,人心甚古,乡里之老有垂白不识县官,嘉靖以后,渐变渐靡,舍本而务末,于是百工技艺之人,商贩行游之徒,皆衣食于外郡,逐利于绝徼,

66、亦其势使然也。”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A商业贸易环境渐宽 B区域商贩无利可图C政府默认舍本逐末 D私营手工业占主导解析:选A民众“舍本而务末”,外出经商,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商业贸易环境的逐渐宽松,故A项正确;“皆衣食于外郡,逐利于绝徼”,表明区域商贩还是有利可图的,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政府对这一现象的态度,也没有反映出手工业地位的变化,故C、D两项错误。6(2016洛阳期中)唐代贵族官僚经商屡禁不止,寺院僧侣也从事商业活动。京师富寺,往往有邸店多处,所入厚利已构成寺院主要财源。这表明当时()A寺院经济普遍发达 B商人社会地位提高C社会主流思潮剧变 D商业活动异常活跃解析:选D寺院经济是以

67、寺庙、僧侣、宗教为核心的经济体制,与“从事商业活动”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商人地位,故B项错误;唐代主流思想仍是儒学,没有发生剧变,故C项错误;“唐代贵族官僚经商屡禁不止,寺院僧侣也从事商业活动。京师富寺,往往有邸店多处”体现出当时商业活动众多,故D项正确。7(2016佛山联考)北宋真宗在位期间,宰相王旦曾言,都城开封“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南宋高宗在位时,临安府有“珠子行人姓任者”,“其珠铺珠子,约十余万缗”。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A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B已不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商业经济成为主流 D政府重商政策已初见成效解析:选A“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

68、”、“约十余万缗”,表明官方不禁止大商人,故A项正确。8(2016太原联考)南宋杭州富阳县“重于粪桑,轻于壅田”,称“备田不耕,一枝桑必争护”。粮食生产“仅支半岁,半岁所食,悉仰商贩”。由此可知()A南宋杭州不适于农业生产B土地集中导致缺粮问题C当地的市场意识相对浓厚D工商业阻碍种植业发展解析:选C材料并不能说明南宋杭州不适于农业生产,无法体现土地集中导致缺粮问题,故A、B两项错误;据“粮食生产仅支半岁,半岁所食,悉仰商贩”可知当地的市场意识相对浓厚,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工商业阻碍种植业发展,故D项错误。9(2016广州调研)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

69、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A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C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解析:选A政府虽然大力推行纸币,但是最终纸币还是被民间兴起的白银取代,体现了政府对市场控制遇挫,故A项正确。10古代曾有人认为:“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据此可知,该人的观点是()A实行法治,避免中央集权弱化B解决流民问题以增强国力C重新分配土地,缓和兼并现象D打击商贾以加强农业生产解析:选D材料意思是:明君治理国家的

70、政策,总是要使工商业者和游手好闲的人尽量减少,而且名位卑下,以免从事农耕的人少而致力于工商业的人多,由此可见,该人的观点是打击商贾以加强农业生产,故D项正确。11高其倬(16761738年)曾上奏雍正帝:“福、兴、漳、泉、汀五府地狭人稠,无田可耕,民且去而为盗。出海贸易,富者为船主、为商人,贫者为头舵、为水手,一舟养百人,且得余利归赡家属。曩者设禁例,如虑盗米出洋,则外洋皆产米地;如虑漏消息,今广东估舟许出外国,何独严于福建?如虑私贩船料,中国船小,外国得之不足资其用。臣愚请弛禁便。”从材料可见当时()A闭关锁国政策受到质疑B重农抑商政策不得人心C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解析:选

71、A“曩者设禁例如虑私贩船料,中国船小,外国得之不足资其用。臣愚请弛禁便”,说明高其倬请求放宽闭关锁国政策,体现了其对闭关锁国政策的质疑,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均不能体现。12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也不能随便出游。”这表明清政府()A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重视维护外商利益C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D禁止外国商人来华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可知,清朝时期,在广州的外商,只有在夏秋两季商业交易时才能居住在十三行,而到了冬季,由于商业交易停止,法令规定不准他们继续

72、留在广州,而且,即使居住在十三行时,照法令也不能随便出游,这充分反映了清政府对对外交往的严格限制,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徽商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地域性商人群体,反映出传统中国商人的历史命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朝成化、弘治年间,歙(徽州)人江才3岁丧父,家道中落,无以为生,13岁时不得不与其兄“屠酤里中”。后来兄弟二人终因本小利薄,所获不足以奉亲。江才遂发愤远游,决心在商业上闯开一条致富之路。他奔走于青齐梁宋之间,贩运商品,牟取厚利,果然使资本越积越多。当他40岁时,居然成了腰缠万贯的大贾了。江才发迹后,荣归故里,广置田园,大兴宅第;其

73、季子江珍还考中了进士,跻身于官僚之林。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材料二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也包括主动被动地“捐帑”、“报效”。其费占其利润比例,有人估计约不低于40%。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徽商除了在其家乡广建县学私塾、宗庙祠堂、助学恤贫外,经商之地也“乐助公益”,尤以救灾恤贫、修桥铺路、助建书院寺庙等最为突出。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材料一是明清徽商生活缩影的真实写照。据材料一,概括徽州商人江才发迹前后的经历。(6分)(2)据材料二,归纳徽商的利润消费去向,并分析其消

74、费心理。(8分)(3)有学者认为,传统中国富商大贾不是促进社会变革的新的社会力量。请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学者的观点。(6分)解析:第(1)问,经历可以“屠酤里中,终因本小利薄,所获不足以奉亲”、“发愤远游,奔走于青齐梁宋之间,贩运商品,牟取厚利”、“发迹后,荣归故里,广置田园,大兴宅第”、“其季子江珍还考中了进士,跻身于官僚之林”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可以“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投资科举”、“乐助公益”归纳;第二小问,由去向分析其不同的心理。第(3)问,从商人依附于封建政治力量;重农抑商、崇儒重仕的传统观念;财富没有转化为资本的角度进行论证。答案:(1)经历:小本经营,

75、获利微薄;靠长途贩运贸易致富;荣归故里,购置田产;培养后代走科举入仕之路。(2)去向:官场消费;科举消费;社会公益消费。心理:结纳官府,获取垄断利润;崇尚儒学,改变社会地位;提高声望,拓展销售市场。(3)说明:依附于封建政治势力,商业活动不能独立运作;受到重农抑商、崇儒重仕传统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缺少资本积累。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康熙元年)令滨海民悉徒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于是麾兵拆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清)屈大均广东新语材料二(康熙五十五年下诏)海外有吕宋、葛喇巴等处,常留汉人,自明以来有之,此即海贼之薮也。

76、东洋可使贸易,若南洋,商船不可令往。清圣祖实录材料三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由蹙(窘迫)。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清)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1)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和影响。(6分)(2)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的主要目的。这里的“海禁”与材料一中的“海禁”有什么不同?(6分)(3)据材料三,指出“开海”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海禁”对中国社会长远发展产

77、生的消极影响。(6分)(4)综合上述材料,由“开海”与“海禁”的反复,指出清朝统治者政治决策上的根本出发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和归纳分析能力。第(1)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中“绝接济台湾之患”分析,是为了封锁台湾;影响根据“生灵之祸,莫惨于此”可知,给沿海居民带来灾难。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此即海贼之薮也”可知,是为了清除海贼;第二小问,比较两则材料中政策的不同点,材料一中“空其人”说明禁止,材料二中“可使贸易”“不可令往”说明限制。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从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清朝

78、时期东西方之间交往存在的差距回答。第(4)问,根据政治统治的目的回答。答案:(1)原因:封锁台湾(或收复台湾需要)。影响:给沿海居民带来巨大灾难。(2)目的:清除海贼(防止沿海商人与海盗勾结)。材料一:完全禁止。材料二:限制。(3)积极影响:有利于人民富足和社会安定。消极影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延缓了中国的发展步伐。(4)维护封建统治。一、全国卷40题、41题专题研究40题示例2013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

79、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 ,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

80、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 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

81、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第一步:审设问,定答题指向题干分解思维定向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型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概括类题目第二步:套模版,将材料分层,逐一概括按时期分层把握层意概括归纳春秋战国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渔盐之利”沿海利用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远洋开拓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民间交流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航海技术先进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经济、文化的交流明后

82、期至清朝政府常采用“海禁”政策缺乏海权意识参考答案: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第一步:审设问,定答题指向题干分解思维定向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型分别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概括类题目分析晚清海洋利用变化的启示启示类题目第二步:套模版,针对作答1变化(概括类模版将材料分层,逐一概括)材料分层把握层意概括归纳第一层(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海禁”政策受冲击而失效通商口岸不断增加、出口增长、海关税收增加海外贸易拓展第二层(洋务

83、运动期间)洋务运动中创办近代海军和轮船招商局,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海洋事务中国人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深入,建立海防力量第三层(19世纪60年代后)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海外移民增多所学知识近代洋务派筹划海防、成立轮船招商局、派遣留学生等重视海防,海洋意识增强;海外留学增多2.启示(启示类模版提取主旨,逻辑作答)材料主干信息主旨概括连词成文材料一随着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由利用沿海、远洋开拓到“海禁”重视开发利用,但缺乏海权意识增强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海外贸易增多,海洋权益日益受到重视海洋意识增强参考答案:主要变化: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

84、易拓展;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对国内的影响加深。启示: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海权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历史机遇在于中世纪晚期出现的地理大发现,不同国家面对海洋的不同选择,尤其是东西方国家对历史机遇的不同把握,导致了不同的国家命运。欧洲的一些国家抓住了历史机遇完成了国家崛起,而东方国家尤其是创造了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奇迹的中国,却与近代世界变革的历史机遇擦肩而过。这一巨大差异无疑值得进行深刻反思。世界历史表明,资本扩张与更新能力既是海权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决定海权能否长久存续与发展的支撑性要素。同

85、时,技术与制度创新能力、产业主导能力也是决定海权盛衰的重要因素。世界霸权国不仅是世界海军最强大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经济领先产业的主导国。由此可见,要成就大国海权,不仅需要足够强大的海军,而且还必须是世界科技的创新国,必须主导世界经济的领先产业。二、教材知识补遗,修补历史“断片”(一)空前发展的海外贸易宋代是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与元代并处于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发展历史曲线的最高段。较之前代,宋代海外贸易在各方面都有显著增长。 首先,贸易港口大大增多。唐代的主要贸易港口有交州、广州、泉州、扬州四大港,而宋代港口则广泛分布于北起京东路、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区域,数量有了明显增长。在区域经济的

86、影响下,这些港口之间的相互联系不断加强,不再是零星的点状分布,而是大体分为广南、福建、两浙三个区域,各区域内港口大小并存、主次分明,形成较为系统的多层次结构。其次,贸易范围有所扩大。唐代的海外贸易已达波斯湾沿岸,主要贸易区域在巴格达经印度、马六甲至广州航线以北地区。宋代的贸易范围又远远超过唐代,开始向阿拉伯海西岸及更广范围航行,远至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据文献资料记载,两宋时期,在东亚、东南亚、印度及孟加拉湾沿岸、红海及非洲东海岸等地,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已多达六十余个。再次,贸易规模持续扩大。两宋时期,进出口商品的种类都有了很大增长。进口商品主要是一些原材料,如香料、矿石、马匹等;而出口商

87、品大多数是制成品,如丝绸、瓷器、书画等,这表明中国在当时的海外贸易中占主导地位。不但商品的种类增加,而且贸易额也有所扩大,宋代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常达十万斤以上,价值高达数十万贯。两宋时期在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上占据着特殊地位:第一,宋代是实现对外贸易重心转移的时期。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有陆路和海路两个方向,汉代开通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代大多数时期内都被西夏、吐蕃所阻隔,无复汉唐盛象。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在东南沿海大力开拓海上贸易,西北陆上贸易的重要性不断衰落,海上贸易的重心地位日益巩固。第二,宋代巩固了中国在海上贸易中的主导地位。宋代以前,从事中外贸易的主力军是波斯和阿拉伯商人。进入宋代,

88、中国不仅在商品结构中的优势进一步扩大,而且中国商人和商船取代了波斯和阿拉伯等国的地位,成为中外贸易中的主导力量。第三,宋代是贸易制度和航海技术创新的时期。宋代以前并未设立管理海上贸易的专门机构,宋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并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修订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市舶条法元丰市舶条,为后代所继承。宋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也有不少创新,为航海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第四,宋代奠定了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基本范围,直至明代,中国商人的贸易范围仍然在这一范围内。宋代海外贸易的兴盛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发生飞跃的时期,社会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全面

89、繁荣为海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南方地区为海外贸易提供了巨大的经济腹地和市场空间,进出口商品的来源地和消费市场都集中于南方,更加接近贸易港口,交通便利,有利于降低成本,扩大利润。其次,两宋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都取得了飞速进步,海船的载重量和安全性都得到了显著提高。指南针的应用使得航海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远洋航行能力大大提高。再次,宋朝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了鼓励支持的态度,“江海求利,以资国用”是两宋时期对海外贸易的基本政策,这种积极的政策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二)开放与海禁十四、十五世纪,东西方不少国家进入封建社会末期,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在封建母体中孕育。在欧洲,意

90、大利威尼斯等城市出现工场手工业、包买商人等新的经济因素,并迅速扩大到英、法等国家。在中国,自宋元以来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到明代中叶,东南沿海一些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这表明世界历史正在开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然而,在这关键的时期,中国与欧洲国家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政策,导致中国由先进转为落后,与西方国家拉开了差距。自元代开始,中国就不断遭受来自海上的倭寇之患。明初,方国珍、张士诚余党亡命海外,勾结倭寇侵扰大陆沿海。洪武七年(1374),朱元璋下令废撤市舶司,禁止商船出海贸易,开始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明成祖时恢复市舶司,从事官办贸易,并派郑和率庞大船队出海贸易。郑和船队规模虽然浩大,但对当时中

91、国与沿途国家的商贸往来并无多大裨益,终因徒耗钱粮,于国无益而成绝响。此后,海禁政策再度盛行,仁宗即位之日就下诏禁止下西洋诸蕃国宝船,宣德年间,不仅不再建造远洋巨舶,下西洋的档案也被销毁。直到嘉靖中后期戚继光平息倭患后,海禁政策才又有所松弛,私人出海贸易得到默许,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使民间海上活动成为明代海洋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清朝初年,为了对付郑成功,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沿海居民内迁,“寸板不许下海”。台湾统一后,清政府部分开放海禁,允许沿海居民出海贸易,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处为外国商人来华通商口岸。但从康熙五十六年(1717)开始,再度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除保留东洋贸易外,对南洋

92、各国,只允许外国人来华,不许中国人前往贸易。从此,清朝闭关自守的政策正式开始。乾隆年间,规定只保留广州通商,从此,对外贸易的门户越来越小,限制越来越严。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虽然在短期内保障了沿海社会的安定,但从长期来看,这一政策使中国与世界更加疏远,逐步陷入贫穷落后、愚昧无知的境地,远远落后于西方诸国。它限制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社会的解体过程,造成了明清的落后状态。它阻隔了中外文化交流,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使中国传统科技停滞不前,外国科技成就无法引进,中国此后由先进转为落后。海禁政策并不能真正起到防御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目的,这种消极、落后的政策不能改变侵略者的本性

93、,也不能防止侵略力量的增长,只能作茧自缚,束缚中国人民,阻碍中国的发展,扼杀中国的生机和进取精神,使中国和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大。(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冶铁技术的落后B精耕细作的需要C小农经济的阻碍 D耕牛的极度缺少解析:选C冶铁技术的落后与否与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无必然的联系,故A项错误;铁犁牛耕技术更加有利于精耕细作的需要,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生产,由于财力有限,使得占用一定财力的铁犁牛耕技术推广受阻

94、,故C项正确;耕牛的极度缺少会在一定程度影响牛耕的推广,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2后汉书载:“建武初(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阯,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反映了当地()A发明耧车,增加了耕地的面积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作物产量C自然环境恶劣,导致人们生活贫困D小农意识强烈,导致人们生活贫困解析:选B耧车出现于西汉,所以A项错误;“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改进技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符合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所以B项正确;当地人生贫困的原因是“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C项错误;当地人生活贫困与小农意识无关,

95、故D项错误。3春秋时期随着农户分散经营的生产关系慢慢固定下来,西周那种“千耦其耘”的集体耕作场景逐步消失。这一进步使得“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于是税制改革势在必行。促使这一时期税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A维持国家财政 B小农经济出现C私田大量开垦 D耕作技术提高解析:选D税制改革的目的是维持国家财政,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是取代“千耦其耘”集体耕作模式的新模式,是表现,不是原因,故B项错误;私田大量开垦是税制改革的直接原因,而铁器牛耕的出现则是私田大量开垦的原因,亦是其根源。4(2016洛阳期中)宋代没有田产的客户(即佃户)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按宋代法律,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这表

96、明宋代()A政府户籍管理松散混乱B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C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D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减轻解析:选BA、C、D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从材料可知客户(即佃户)租种或退佃都是自由的,地主不能干涉,表明地主与客户的人身依附关系不强,故B项正确。5(2016平顶山一模)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则占到54.5%;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A表明了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B导致了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C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D加剧了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解析

97、:选C材料反映了南方人口逐渐增多,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南方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海陆逐渐兴盛,故C项正确。6下面为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增长表。造成清代人口增长远远超过明代的主要原因是()年代人口数量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0.7亿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1.97亿清康煕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1.50亿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3.13亿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4.30亿A政府为增加人口税的有意推动B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就业机会C中医药学的发展降低了死亡率D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物种交流解析:选D从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清代康乾盛世的人口增长速度要远远超过明代。造成

98、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比较发达,很多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这满足了人们对粮食的需求,故选D项。A项错误,清代人口税自康熙五十年就固定下来了;B项错误,就业机会增加和人口增长关系不大;C项与史实不符。7(2016洛阳期中)国语一书记载了西周社会的经济状况:“公(诸侯国君)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这表明西周时期()A贵族的收入主要依赖农业生产B社会等级制度森严C政府严格限制私营工商业生产D社会贫富差别拉大解析:选A材料体现出西周时期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来源,诸侯、卿大夫、士是西周的贵族阶层,从“公(诸侯国君)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可知,贵族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

99、故A项正确;西周等级森严是分封制的特点,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西周时期工商业主要由官府控制,不会出现官府限制私营工商业发展的现象,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贫富差距拉大,故D项错误。 8士与中国文化中记载:“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史上的普遍的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由此可知()A重商已成为明清时期的社会共识B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变化C儒家思想在当时失去其正统地位D明清时期商人的地位远高于儒士解析:选B材料中的“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史上的普遍的新现象”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说明社会结

100、构发生了变化,故选B项。“重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C项明显与史实不符;材料虽体现了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并没有说明商人的地位已经高于儒士,D项错误。9(2015兰州一模)下面是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职业自耕农、地主佃农工场主商人占总人口比例24%36%30%10%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可能出现在()A汉朝黄河流域 B宋代太湖地区C唐朝都城长安 D明朝苏杭地区解析:选D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此地工场主、商人所占比例高达40%,这表明这一时期该地的工商业非常发达,而且工场主的大量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出现,而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D项符合题意。10(201

101、6安徽摸底)某同学暑期到一博物馆参观,看到的下列文物,其中一定为赝品的是()夏朝的瓷器商朝的青铜农具唐朝的秘色瓷北朝的青花瓷A BC D解析:选D东汉晚期瓷器才出现,故错误;商朝的青铜农具和唐朝的秘色瓷是可能看到的,故正确;青花瓷在元朝才出现,故错误,D项符合题意。11(2016洛阳期中)唐宋之际,城市商业、手工业者职业分工更加细化,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游手、闲汉、乞丐等无业人员活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这表明当时的城市()A经济功能明显增强 B坊市制度已被打破C居民贫富分化加剧 D人口增多规模扩大解析:选A从商业、手工业者的职业分工,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等可知,城市

102、的经济作用增强,故A项正确;坊市制度是指限制商业活动区域、时间的制度,材料没有体现出其被打破,故B项错误;“游手、闲汉、乞丐等无业人员活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体现的是城市人口活动区域不受限制,不能得出贫富分化加剧,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了城市职业分工的变化,没有体现人口和规模的变化,故D项错误。 12(2016黄冈质检)1795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巨大,而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基本为零。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基本为零的背景是()A海禁政策的保护 B棉纺织业相当发达C经济发展水平高 D小农经济的抵制解析:选A1795年处在鸦片战争之前,此时清朝的海禁政策阻碍了英国棉纱、棉布进

103、入中国市场,故A项正确。D项是根源,不是背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8分,第14题12分,共40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研究表明,明清时期的中国获得了世界白银供给相当巨大的份额。如果我们接受巴雷特提供的数据,即从1493年到1800年,全世界约85%的白银都产自美洲,那么世界白银产量的43%至57%可能最终都流入了中国。摘编自高程海外白银的输入与晚明中国商人阶层的兴起材料二中国近代史上,作为主要货币的白银曾发生了两次持续时间长、流动数量大的外流现象。第一次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咸丰帝被迫推行用发行纸币的方法应对危机。但所发官票、宝钞流通淤塞,信用日衰,至咸丰三十一年,官票绝

104、迹,宝钞形同废纸。因而,自同治帝以后的四十年间,清政府一直未再发行纸币,直至清末。第二次发生在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颁布意在提高银价的1934年购银法令,其所造成的国际银价飞涨给中国这样的银本位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财政危机。在此背景下,南京政府开始实行法币改革,1935年11月4日,国民政府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发行国家信用法定货币,取代银本位;法币改为与英镑及美元挂钩。国民政府成功地在经济和金融上达成全国统一。法币改革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效。摘编自火颖中国近代史两次白银外流的比照(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造

105、成中国白银在鸦片战争前后流入与流出的主要原因。(1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针对近代的两次白银外流中国政府采取的相同举措并分析其产生的不同后果。(1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1493年到1800年”“白银都产自美洲”“43%至57%可能最终都流入了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流入的原因。第二小问,结合鸦片战争后,从中国支付赔款、经济结构变动、鸦片走私猖獗、饱受外国经济侵略等史实说明原因。第(2)问第一小问,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咸丰帝被迫推行用发行纸币的方法应对危机”和“南京政府开始实行法币改革”说明相同举措。第二小问,从“流通淤塞,信用日衰,至咸丰三十一年,官票绝迹,

106、宝钞形同废纸”“法币改为与英镑及美元挂钩。国民政府成功地在经济和金融上达成全国统一。法币改革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效”,结合所学分析后果。答案:(1)流入原因: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用对美洲早期殖民扩张掠夺的白银购买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等产品;19世纪初的中国处于贸易的顺差地位。流出原因:对外战争失败,巨额的战争赔款;洋务运动(引进技术、设备,加强国防,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花费大量白银;日益猖獗的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商品倾销等)。(2)举措:发行纸币,进行币制改革。后果:清政府改革失败,重新回到银本位,未能挽救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命运;国民政府的改革成效显著,促使中

107、国彻底放弃银本位,实现了经济和金融的全国统一。14(2016吉林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以下为王家范、张耕华、陈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第九章君主集权的帝国体制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第二节明朝中后期的政局第三节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内容,并说明增加理由,需观点正确,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12分)解析:依据“明朝中后期的政局”可知目录中缺少明朝初期君主专制强化措施,理由从“朱元璋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的角度说明;增加的内容二可以依据目录中政治、外交等信息可知缺少经济方面的信息,可以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角度增加,理由从

108、“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来归纳;第三可以从思想或者科技的角度思考,理由从早期民主思想产生以及总结性科技成就的角度说明。答案:增加内容一:明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理由:明朝建立后,相权严重威胁皇权(皇权受到制约),为加强皇权,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朱棣建立内阁制度,都折射或反映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增加内容二: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理由:明朝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及商业发展的基础上),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在此条件下稀疏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的商品货币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增加内容三:明朝活跃的思想和科技成就。理由:在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早期民主思想产生,代表人物为李贽;明朝中后期,陆王心学得到发展和传播。明朝总结性科技成就突出,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代表。(其它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