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战国荀子.解蔽)记载:“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于市而不可以为贾(市)师、工精于器而不可以为器师: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日:精于道者也,非精于物者也。这一记载折射出战国时期A. 工商食官制度不利于经济发展B. 处于农耕时代农业的地位高C. 道家思想被用于经济管理之中D. 政府注重对农工商业管理【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以战国典籍荀子解蔽中的记载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表明:农民、商人、工匠虽分别精通农业种植、商业经营、器物制造的技巧,但是并不善于管理而
2、有的人虽不完全精通这三种技艺,但却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这反映出战国时期注重利用精于管理之道的人才对农业、工商业进行有效管理,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工商食官制度,A项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农业地位高,B项错误;“精于道者”中的“道”是管理之道,不是指道家思想,C项错误。2.“汉初诸臣,推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其次则张苍,秦御史;叔孙通,秦待诏博士。次则萧何,沛主吏掾;曹参,狱掾;任敖,狱吏;周苛,泗水卒史;傅宽,魏骑将;申屠嘉,材官。其余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婴等,皆白徒。樊哙则屠狗者,周勃则织薄曲、吹箫给丧事者,灌婴则贩缯者,娄敬则挽车者。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
3、。”这表明A. 西汉初期大臣全都出身卑微B. 西汉政府选拔人才不拘一格C 西汉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D. 汉初诸臣多能体谅百姓疾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汉初重臣多出身低微,对底层社会较为了解,因此多能体谅百姓疾苦,选项D正确;韩信出身韩相之子,并不卑微,排除A;材料并不涉及选官制度,排除B;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3.据全唐诗记载,日本长屋亲王在赠送唐朝的千件袈裟上绣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偈。鉴真大师被此偈打动,决心东渡弘法。表明当时A. 日本民众信奉佛教 员B. 日本丝织技艺高超C. 中日文化互动交流D. 佛教凭借诗歌传播【答案】C【解析】【详解】日本长屋亲
4、王在赠送唐朝千件袈裟,同时鉴真东渡都有利于加强中日的文化交流,也是当时中日加强交流的体现,故C正确;从材料无法看出日本的的信仰,排除A项;袈裟并不是丝织技艺高超的代表,排除B项;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D项。4.漆侠宋代经济史认为,宋朝商品流通有两种运动形式:一是农副产品的“求心”运动,即粮食、布帛等来自农村的产品通过镇市向城市集中;一是手工业品的“辐射”运动,即手工业产品在某一城市大量生产后,由商人运往各地经销。这表明A. 城市商业的发展为农产品商品化提供条件B. 商业发展使宋朝城市和农村贫富分化拉大C. 农产品涌入城市使宋朝产生资本主义萌芽D.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宋朝城市发展依赖农村【答案】A【
5、解析】【详解】宋代城乡之间互通有无,双向贸易,粮食、布帛等来自农村的产品通过镇市向城市集中,为农产品商品化提供了条件,选项A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宋朝城乡之间贫富差距拉大,排除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代中叶以后,排除C;材料中体现的是城乡之间双向交流,而非城市以来农村,排除D。5.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省中国“东南互保”,免除了列强的南顾之忧。南省初指刘坤一、张之洞管辖的五省,不久浙江、福建相继参加。后李鸿章声明自保两广,断不尊奉慈禧对列强宣战诏书。山东巡抚袁世凯也声明一致。四川、山西、河南督抚也同意。这样,互保区域实际上包括了13省。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而且,事后也未被追究。从此
6、可知A. 清政府已经土崩瓦解了B. 清政府地方已实行自治C. 清政府失去了南方地区D. 清政府中央权威已下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东南互保情形的出现以及事后中央并未追究责任,说明清末地方势力强大,中央权威下降,选项D正确;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土崩瓦解,排除A;东南互保不等同于地方自治,选项B偷换概念,排除;选项C不符合史实,东南互保运动并不是搞独立,排除。6.在同盟会筹备会上讨论这个组织的名称时,有人建议叫“对满同盟会”,孙中山用“革命宗旨,不专在对满,其最终目的,尤在废除专制,创造共和”的理由否定了这个建议。这说明孙中山主张A. 辛亥革命不以反满为目标B. 资产阶级政党的软弱性
7、C. 辛亥革命以反封建为宗旨D. 辛亥革命要铲除一切专制因素【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尤在废除专制,创造共和”强调民主革命不仅要推翻清王朝,而且要铲除封建专制统治,实现民主共和,故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且违背材料主旨;材料体现了资产阶级政党的革命性,B项错误;D项表述太绝对,排除。【点睛】除了对材料解读外,还可以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结束两千年帝制解答本题。7.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一边倒”外交方针其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它完全是一条政治路线。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由此可知“一边倒
8、”A. 保证了中国外交的独立性B. 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孤立C. 表明中国对国际局势的态度D. 强化了意识形态的外交【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一边倒”外交政策“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可见中国对国际局势的态度,更主张独立自主,选项C正确;实行“一边倒”有利于中国外交的独立性,但不是“保证”,A项错误;由于实行“一边倒”,西方国家加剧了对中国的政治孤立,而不是”打破”政治孤立,B项错误;虽然“一边倒”体现了意识形态外交,但与材料所强调的主题不相符合,D项错误。【点睛】“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前提是坚持独立自主
9、的基本外交方针。8.公元前27年至公元3世纪初,伴随着罗马帝国从建立走向繁荣,法律领域也产生了以规范国家事务的公法和管理私人事务的私法这种新的分类标准。这种划分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国家加强对家庭和个人事务的干预B. 经济发展以及国家事务日益复杂C. 公民事务独立于国家管理外的要求D. 帝制取代共和制,专制君主出现【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罗马由共和制走向帝制,国家事务日益复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外来人口的增多,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于是在法律领域产生了以规范国家事务的公法和管理私人事务的私法,故B项正确。AC两项只是私法出现的原因,故A排除。D项只是公
10、法出现的原因,故D排除。9.据记载,1907年到1909年间,学堂由137所增至254所,学生由8693人增至16649人,尤其实用人才逐渐增多。直至1909年,全国共有2651名工商业毕业生,其中多数对口供职。这一现象说明清末A. 科举制度遭到巨大冲击B. 人才培养适应时代需求C. 实业教育思潮开始兴起D. 儒家经典退出教育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材料中“1907年至1909年间”“实用人才逐渐增多”“1909年,全国共有2651名工商业毕业生”“多数对口供职”,说明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实用型人才。故答案为B项。A项,时空错位,科举制度在
11、1905年已经废除,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洋务时期就有了实业教育的现象,“开始”一词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儒家经典并未退出教育体系,只是所占比重逐渐减少,排除。【点睛】解答这类选择题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一般从生产关系(在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劳动产品如何分配)阶级属性进行分析。10.1937年7月16日,国民政府外交部向九国公约签字国递交备忘录,提请各国注意日军袭击卢沟桥中国驻军、进兵华北违背九国公约
12、和非战公约。随后,中国又请求召开九国公约会议,蒋介石也声明“制止日本之侵略行为,乃为九国公约与非战公约签字国及国联各会员国之责任”。据此可知,中国政府A. 借助国际力量迫使日本撤军B. 登上国际舞台寻求制裁日本C. 利用国际公约获得各国同情D. 要求国际组织维护东亚秩序【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国民政府和蒋介石援引国际条约并要求召开国际会议,意在通过国际力量迫使日本撤军。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强调的是国民政府、蒋介石利用国际公约制止日本侵略,不是强调当时中国政府在国际上的地位、形象,排除;C项,“获得同情”并不是国民政府的目的,而是强调日本的违背国际条约行为以达到制止的目的
13、,排除;D项,以偏概全,材料强调的是签署条约的九国以及九国公约和非战公约,并非仅是国际组织“国联”,排除。11.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新增的借书人大约在200万到300万之间,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每20个成年人当中大约有19个人是报纸的读者。这一现象反映出美国当时A 国民素质得到大幅提升B. 文化产业拉动了经济增长C. 民众精神世界渴望慰籍D. 科技革命推动出版业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所述1929到1933年大危机时期,图书借阅和报纸阅读人数的显著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民众急需找到精神慰籍,C项正确;成年人读书报增多,不能说明国民整体素
14、质大幅提升,A项错误;材料只有读书报人数增多,并无相关产业受益的信息,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供出版业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信息,D项错误。12.不结盟运动自成立以来以支持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为任务;进入21世纪,则着重强调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行平等、互不侵犯、多边主义等原则,并为来自不发达地区的成员国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权益。这一变化表明当今世界A. 霸权主义威胁已解除B. 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C. 政治一体化进程加快D. 经济全球化是发展趋势【答案】B【解析】【详解】不结盟运动成立以来,任务从维护各国民族权益到争取世界和平、安全和发展,说明B项正确。A、C项说法不符
15、合当今世界史事实;D项与第三世界的追求不对应。【点睛】两极格局结合后,“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在世界和地区范围内依然存在,大国和国家集团争相对世界加强影响,争夺和合作复杂而相互重合,使世界形势有很多不确定性。新的格局尚末实现最后定型。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城文明中。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楺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一般认为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布的。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闽、粤、川等地区;北路始于西北地区。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布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
16、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城。唐宋以后,人们越来越看出棉花作为絮衬和纷织原料的优越性。农书说棉花是“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元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榨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摘编自于峻极棉花加工工业发展历史等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棉花和棉布不仅自给,还输出到欧洲、美洲、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美国商人到中国来贩运货物,以土布为主,不仅销到美国,还转销到中、南美洲乃至西欧。19世纪初30年间,从广州运出的土
17、布平均每年在100万匹以上,最多的一年(1819年)曾经达到330多万匹。英国也曾经大量销用中国土布。而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洋布每年约1500万匹,值银3000万两,岁进口之纱,至位银1350万两”。18711873年洋纱进口3.7万公担,到19091911年增长到132万公担。从1894年至1913年的20年中,土布生产中使用洋纱的比重已经高达73%(包括国内生产的机纱)。“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据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棉花的特点。(2)根
18、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棉纺织业的变化。(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古代到近代棉花利用的共同价值。【答案】(1)由国外传入;种植范围从边疆推广到内地;政府积极推动;地位逐渐上升;纺织技术先进。(2)变化:纺织分离;由手工纺织到机器纺织;土布出口量下降,洋布进口量提高等。评价:西方列强入侵和工业文明的传入;一方面破坏了中国传统的手工纺织业,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另一方面便利了外国向中国倾销棉纺织品,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客观上有利于向近代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3)丰富衣被材料;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世界文明交流。【解析】【详解】(1)特点:从
19、“棉花传入中国”,“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闽、粤、川等地区”;“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榨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等信息中提取。(2)变化:从“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棉花和棉布不仅自给,还输出到欧洲、美洲”;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洋布每年约1500万匹,值银3000万两”;“土布生产中使用洋纱的比重已经高达73%(包括国内生产的机纱)”;“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 ,“不能出口”中提取,并结合所学,归纳概括。评价:用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江浙之棉布,不复
20、畅销” ,“不能出口”等信息,结合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相关史实,用辩证的方法说评价近代西方殖民对中国的影响。(3)价值:从材料一中提取“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榨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从材料二中提取“中国的棉花和棉布不仅自给,还输出到欧洲、美洲”;“中国进口洋布每年约1500万匹,值银3000万两”等信息,进行归纳总结。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举了这样的例子:“您想,他(朱)看到了什么?一间又湿又低的地下室,家具就只有两把旧椅子、一张三条腿的圆桌、一只箱子,没有床,只是墙角有一堆陈麦桔,上面盖着两条脏床单,火炉旁
21、有两个木墩子。我这位可怜的朋友走进去的时候,可怜的杰克坐在火炉旁的一个木墩子上正用缝衣针替老婆补袜子。杰克很不好意思地说:我知道这不是我干的活,可是我那可怜的老婆在工厂里;她早晨半就到那里去,直要工作到晚上八点钟,回家时已累得啥也不能干了。所以只要是我能做的,我就得替她做。我没有工作,已经三年多没有工作了,我这一辈子再也找不到事情了说着就痛哭起来。朱后来告诉我,他听了这些话以后,就用他所有从小在工厂里学会的骂人的话咒骂工厂、厂主和政府。”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
22、评价准确全面。)【答案】示例:情节:杰克已三年多没有工作,但是他的妻子却在工厂工作。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造成工人失业,百姓生活困苦等社会问题。概述和评价:英国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改变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因工厂机器的操作不需要很大的体力,资本家可以付极低的工资给妇女,让她们进入工厂工作,但也使男子失业现象更加严重,这反而加剧了工人家庭的贫困,也激化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示例”仅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是2018年全国卷的变式,本题以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相关情节为素材,通过开放
23、式设问,引导考生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知识分析材料中蕴含的历史现象。本题解题思维过程是,首先阅读材料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世界近代史的重大历史现象,如“我知道这不是我干的活,可是我那可怜的老婆在工厂里”、“我没有工作,已经三年多没有工作了,我这一辈子再也找不到事情了” 杰克已三年多没有工作,但是他的妻子却在工厂工作。其次,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史实即可知道该现象是英国工业革命造成工人失业,百姓生活困苦等社会问题。再次对该历史现象进行概述和评价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工业革命的影响方面思考作答。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1925年的“五卅运动”直接促成了英、美、日等十二国与北洋政府
24、的北京关税特别会议召开。1927年7月,刚刚成立的国民政府发起关税自主运动,广大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南京国民政府遂开始了关税改革。1928年7月宋子文与马克漠所定条约签字,美国第一个同意中国关税自主。在该条约整理中关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中规定:“历来中、美两国所定有效之条约内所载关于在中国进出口货物之税率、存票、子口税并船钞等项之各条款,应即拆销作废,而应适用国家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随后各欧洲主要强国分别与国民政府进行缔约谈判,相继承认中国关税自主。1928年12月7日,中国颁布海关进口税则,税率分为7级,最低税率为7.5%,最高税率为27.5%。摘编自易继苍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
25、的关税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作用。【答案】(1)背景:中国人民为了实现关税自主,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或“五卅运动”的推动);国民政府刚刚成立,迫于财政上的需求;中美关系进入蜜月期,面对日益高涨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浪潮,西方列强作出了一些让步。(2)作用:利于增加国家关税收入;国民政府获得了关税自主权,中国收回了部分经济主权,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使国民政府利用海关来保护自身的各种利益提供了可能;但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统治。【解析】【详解】(1)背景:依据材料“1925年的“五卅运动”直
26、接促成了英、美、日等十二国与北洋政府的北京关税特别会议召开”可知是“五卅运动”的推动;依据材料“1927年7月,刚刚成立的国民政府发起关税自主运动”可知国民政府刚刚成立,迫于财政上的需求;依据材料“1928年7月宋子文与马克漠所定条约签字,美国第一个同意中国关税自主”可知中美关系进入蜜月期。(2)作用:依据材料“中国进出口货物之税率、存票、子口税并船钞等项之各条款,应即拆销作废,而应适用国家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税率分为7级,最低税率为7.5%,最高税率为27.5%”的信息和所学从国家关税收入、关税自主权、经济主权以及国民政府利用海关来保护自身的各种利益回答积极作用,依据材料和所学从不能从根本
27、上动摇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统治回答局限性。【点睛】对于归纳材料要点类的主观题,最基本的要求实际上就是两个字:“全”和“变”。“全”就是指要点全,即把材料中所有的有效信息都提炼出来,不遗漏任何一个要点。“变”即变通,也可以说是归纳概括,要求将材料中的原文换一种更为专业的表述方式。在变通时既要简明扼要,又不能曲解原意,尽量做到专业而准确。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战地及后方劳动力出现匮乏情况。在北洋政府参加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后,英法两国要求中国向欧洲派遣华工。北洋政府认为,参战华工可以获得协约国所支付的工资,中国政府还可以获得日后胜利国的种种权利。蔡元培
28、等有识之士也大力提倡华工赴欧。一战争期间,中国派遣至英法的华工约有14万人之多。华工们一到欧洲,就立即被划拨到各处,他们不仅在重工企业、港口码头等地从事最艰苦、最繁重的劳动,而且还身处战争前线,负责挖战壕、救伤兵、送给养甚至直接参战,有近2万人死于战火或疾病。一战结束后约11万参战华工回到祖国,他们成为西学及实业知识的宣传者,有的还转变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有1万余华工留在法国工作、生活。摘编自王平贞等一战百年:华工赴欧启示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华工赴欧参战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工赴欧参战的影响。【答案】(1)一战使欧洲国家劳动力匮乏;
29、英法等协约国要求:北洋政府希望与华工赴欧的方式改善国际地位;有识之士大力提倡;华工希望借此改善生活。(2)帮助协约国取得战争的胜利;促进中欧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国改善国际地位。【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欧洲战地及后方劳动力出现匮乏情况。”、“在北洋政府参加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后,英法两国要求中国向欧洲派遣华工。”、“北洋政府认为中国政府还可以获得日后胜利国的种种权利。”、“蔡元培等有识之士也大力提倡华工赴欧。”、“参战华工可以获得协约国所支付的工资”结合所学从欧洲劳动力短缺、英法两国的要求、北洋政府的需求、有识之士的推动及参战华工自身的利益需求等方面分析作答。(2)依据材料 “北洋
30、政府认为中国政府还可以获得日后胜利国的种种权利。”、“他们不仅在重工企业、港口码头等地从事最艰苦、最繁重的劳动,而且还身处战争前线,负责挖战壕、救伤兵、送给养甚至直接参战,有近2万人死于战火或疾病。”、“他们成为西学及实业知识的宣传者,有的还转变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结合所学从对战争胜利的贡献、促进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战后的国际地位的改善等方面分析作答。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岳飞是南宋杰出的爱国将领,但他的事迹在不同时期被给予了不同的对待。南宋封授忠臣烈士及其祠庙。元代没有因为岳飞非我族类就漠视、诋毁,前贤之后反而优待,对于岳飞后人也是如此。朱元璋本人就非常敬重岳飞,为他的
31、事迹而落泪,曾亲自书写匾额“纯而不曲”,并下诏书曰:“岳飞仍称武穆。从祀历代帝王庙,配宋太祖享。“1905年同盟会建立,因为岳飞反抗的金女真被满族人视为祖先,反清先驱即以岳飞等反抗异族的英雄为榜样,革命党人借机号召起义反清,皆以岳飞为精神领袖。民国时期,留洋归来的胡适开始为秦桧感到冤枉;“一二八”事变时,汪精卫曾与蒋介石争论秦桧是否为好人;抗战后,岳飞再度成为热点人物,激励着中国人民反对侵略的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岳飞的历史地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扬岳虽是主流,批岳思潮出现且有发展态势。1951年,署名石英的岳飞,他是对人民有罪的一文中,说岳飞是封建奴才。1966年,在这个非常历史时期
32、,岳飞难逃厄运,杭州岳王庙变成了“搜租院”,岳飞墓甚至被捣毁。1979年岳飞庙被重修,并镶嵌有岳飞手书“心昭天日”横匾。摘编自宋浩论岳飞历史地位的变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岳飞历史地位的变迁历程。(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岳飞历史地位变迁因素。【答案】(1)变化历程:从宋代到20世纪中期主要是褒扬;从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批判;20世纪80年代后又恢复褒扬。(2)因素:救亡图存的需要;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官方政治的需要;民间信仰的推动。【解析】【详解】第(1)问,“变迁历程”,依据材料信息“南宋封授忠臣烈士及其祠庙。元代对于岳飞后人也是如此。朱元璋下诏
33、书曰:岳飞仍称武穆。从祀历代帝王庙,配宋太祖享。1905年同盟会建立皆以岳飞为精神领袖。民国时期,留洋归来的胡适开始为秦桧感到冤枉;“一二八”事变时,汪精卫曾与蒋介石争论秦桧是否为好人;抗战后,岳飞在再度成为热点人物,激励着中国人民反对侵略的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岳飞的历史地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扬岳虽是主流,批岳思潮出现且有发展态势1979年岳飞庙被重修,并镶嵌有岳飞手书心昭天日横匾”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从宋以后整个封建时代以褒扬为主、民国时期岳飞地位出现反复、新中国成立后岳飞以被批判为主、20世纪80年代后又恢复褒扬等。第(2)问,“因素”,依据所学知识从民族危机、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官方政治的需要、民间信仰的推动、阶级斗争的需要、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改革开放后拨乱反正等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