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7124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2016级高一(下)半期考试题语 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这里所谓的“知人论世”,其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清人黄子云认为,

2、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

3、,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言语的诗句。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心理描绘惟妙惟肖,其人呼之欲出。而诗人的本意却是以此为喻,委婉试探自己的诗作合不合主

4、考大人的评判标准。“洞房昨夜停红烛”喜举进士也,“待晓堂前拜舅姑”将见主考大人也,“妆罢低声问夫婿”以所作之诗请教于张籍也,“画眉深浅入时无”能否获主司之赏识也。张籍自是心领神会,于是用同样的手法做了巧妙的回答,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前两句是说朱庆馀德才兼备,文质彬彬,自知文章写得好,但是还不够自信;后两句张籍对其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时流露出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作诗的本意。“知人论世”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对更深刻、更透彻的全面了解作家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摘编自

5、王美智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1. 下列关于“知人论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知人论世”语出孟子,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法”。B. “知人”是指对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动机等作了解;“论世”是指考察文学作品内容要考虑作者所处的时代。C. “知人论世”就是要联系作家的生平遭际、思想为人和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等,来理解和评价诗歌。D. “知人论世”作为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广为人知,影响深远,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清人黄子云、章学诚的论述,从正反两

6、面对比论证了评论诗文必须先了解作者的身世处境和时代背景。B. 王国维运用假设论证法指出,如果已经做到了知人论世,还不能正确解读诗歌,这样的读者是很少的。C. 鲁迅和朱熹对陶渊明的评论,都指出其具有既平淡、又豪放的特点,有力地论证了“知人论世”的必要性。D. 朱庆馀和张籍的献酬诗,极富生活气息,看似写闺情,实则另有深意,以此论证了“知人论世”的重要性。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了文学常识的积累,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能力,就构建起了文学史的框架。B. 如果对作品任意取舍,不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就必定会影响到对其作品的理解。C. 如果不用“知

7、人论世”进行赏析,那么近试上张水部一诗很可能被看成闺情诗。D. 高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作品相关背景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正确把握。【答案】1. A 2. D 3. A【解析】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知人论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张冠李戴,从文章第一段来看,可以知道“知人论世”经历代文论家的发展,才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知人论世法”与孟子最初所说的“知人论世”已不是同一概念。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

8、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A项,“从正反两面对比论证了”有误;从文中来看,这二者不是对比论证。B项,不是假设论证,同时,原文是说不能解读的诗歌是很少的,并不是说这样的读者很少;C项,朱熹并没有认为陶渊明平淡,而是认为其豪放,原文是“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豪放”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

9、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有了,就”有误,文章里说的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而选项把二者颠倒了,属于因果倒置。(二)实用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程十发:飞扬与落寞程十发, 1921年3月出生于松江。18岁时,他就考入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当时教授绘画的老师有海派宗师吴昌硕的得意弟子王个簃。在学校中,年轻的他便显露出与众不同的艺术思维,从不循规蹈矩地临摹一家一派,而是各取所长为我所用,往往画出自家面貌。而系主任

10、王个簃则是主张“死临”吴昌硕的,要求学生临摹得越像越好。程十发的“离经叛道”令他十分头疼。尽管如此,王个簃依旧看到了他非凡的才气,曾赋诗一首赞赏:“程生不犹人,胸次极寥廓。抚古有会心,笔墨无拘束。”毕业之后的程十发,遭遇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滑铁卢”。他在南京路开了生平第一次画展,没想到却遇上了“冷场”,不仅观众寥寥,画更是一张也卖不出去!卖画为生的梦想破灭了,程十发举家回乡,从此开始了长达5年的失业之路。他的妻子张金锜曾经这样回忆那段艰辛的往事:“那时候在松江,遇上冬天,天天晚上冷得在家直哭。外面刮风下雪,屋里都会渗漏。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身边一点钱都没有,真是苦不堪言。”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

11、,程十发依旧没有放弃绘画艺术,他借来了不少故宫藏画的印刷品,对古今诸多大家的笔墨悉心钻研、分析,大量地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精华。而这些传统艺术的营养,也成了程十发未来绘画路上重要的基石。1949年后,程十发创作了第一幅年画反黑田。当时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吕蒙同志看出程十发的热情与才气,便安排其加入了出版社。从此,程十发成了“国家干部”,开始了他美术创作的新天地。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程十发集中学习了传统线描技法以及欧洲古典版画艺术风格,取古今中外之法而用之。于是,一部融会了传统写意国画笔法的连环画佳作画皮诞生了。“画皮是一部彩色连环画,无论从人物造型还是笔墨的运用上,都可以清晰地看出作者所受过的中西

12、方绘画艺术的熏陶,以及传统笔墨的再现。”著名人物画家戴敦邦先生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说,他至今记得画皮出版后所引起的轰动。程十发艺术的巨大飞跃,是在1957年的云南写生之后。他的画风也就此发生了巨大变化。他的线条开始走向自由王国,兼工带写,收放自如,创立了独特的“程家样”。从泼水节瑞丽江边傣族赶摆到连环画菠萝飘香的季节等等,一发不可收,成为新中国五十年美术史上的一朵奇葩。正当程十发在艺术上不断前进的时候,人生的第二次磨难无情地降临在他的身上。“文革”风暴席卷而来,程十发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不能参加工作,更不能拿笔画画。尽管如此,程十发依然保持着特有的幽默与豁达。原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昌酩先生记得程

13、十发在牛棚中的趣事:有一天,红卫兵小将走过牛棚,突然看见一张写有“保护动物”的标语。查问之后,才知道是程十发贴的。程先生不紧不慢地解释道:“牛是属于动物的,动物是要保护的。”顿时让小将们哭笑不得。文革结束后,重获新生的程十发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他要把耽误的十年补回来。“老师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勤奋到了极点。他画20张画,起码要打50张底稿。”程十发的弟子毛国伦回忆说。 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解决画院职工住房紧缺的难题,程十发亲自作画30幅,折成人民币60万元购买了10套房屋分给困难家庭,一时传为美谈。程老的忘年交,著名喜剧演员王汝刚先生清楚地记得这件事:“那是1991年的夏天,老先生为了交

14、齐30张画,不顾高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狠命地作画。当画所差无几的时候,老先生也累病了。”进入90年代后,坊间大量充斥的假画也让他苦闷不已。尽管他是一个豁达开朗的人,面对假画往往表现得十分大度:“他们看我画不动了,做好事帮帮我。”1993年,人生的第三次磨难又降临在这位七十多岁的长者身上。夫人和女儿的去世,让毫无准备的程十发再度遭受打击。他的身体迅速衰老下去,逐渐减少了作画的时间。八十岁后,程十发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多种慢性疾病的困扰使得他提笔写字作画都十分困难,手往往发颤发抖,可他还戏称 “我这是精神抖擞”。他患有气喘病,时常喘息不止,却常常笑着解释:“我这叫英雄气短。”2006年,卧病华东医

15、院的程十发在病榻上接受了一生中最后、也是最高的一项荣誉: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联授予的“国家造型艺术终生成就奖”。这是国家和人民对于他半个多世纪以来艺术探索的最大肯定。得知获奖消息的程老并没有喜形于色,却将已有一年不曾拿起画笔的手在空中不停地挥舞着,他还是想再多画些画曲终收琴意犹浓,春去落花芳未淡。2007年,程十发走完了自己坎坷而不平凡的八十六年历程。其中有功成名就背后的艰辛,也有风光无限之下的孤寂。(选自新民周刊,有删改)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年轻的程十发从不循规蹈矩地临摹一家一派的绘画,但他的老师王个簃却很赞赏他的这种“离经叛道”,并且写

16、了诗歌来鼓励他。B. 程十发从中西方绘画艺术中汲取营养,创作了一部融会了传统写意国画笔法的连环画佳作画皮。作品出版后,引起了轰动。C. 程十发乐观幽默,他曾戏称自己发抖是“精神抖擞”,也曾经用写标语的形式来巧妙对待“文革”中自己遭受的不公正待遇。D. 文章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了程十发的一生,重点表现了他“飞扬”与“落寞”的两个方面,语言质朴,情感真挚。5. 作为一名集艺术上的“飞扬”与生活中的“落寞”于一身的画家,程十发的哪些经历最能够体现这两点?请结合文章分别举例说明。6. 作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程十发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文章举例说明。【答案】4. A 5. 艺术上的“

17、飞扬”:少年学画,虽“离经叛道”,但才华却得到赏识;创作了融会传统写意国画的连环画佳作画皮,引起了轰动;画风大变创立了独特的“程家样”,成为新中国五十年美术史上的一朵奇葩;获得国家造型艺术终生成就奖。生活中的“落寞”:毕业后画展失败,失业回家,生活艰难;文革中遭遇冲击,不能绘画以及关牛棚等遭遇;妻子女儿去世、身体迅速衰老与多种病痛的困扰。 6. 不拘泥一门,兼收并蓄:少年时代求学能够各取所长;执着,不畏困难:艰苦的生活中坚持绘画的梦想;幽默与乐观豁达:文革中写作“保护动物”的标语,大度看待假画问题等;勤奋:绘画20张要打50张底稿;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绘画帮助困难家庭。【解析】4. 试题分析:

18、C项2分,D项3分,B项1分。A项,老师赞赏的是他的才华,对他“离经叛道”的行为很头疼;B项,文中强调的是对传统绘画技巧的研究是程十发成功的基础;E项,文章没有“全面”介绍程十发的人生。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5. 试题分析:题目中艺术上的“飞扬”是从程十发的艺术追求方面做出的结论,生活中的“落寞”是从他遭遇到的生活上的三次磨难说起的。如此,学生可以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进行概括即可。如艺术上,“在学校中,年轻的他便显露出与众不同的艺术思维,从不循规蹈矩地临摹一家一派,而是各取所长为我所用,往往画出自家面貌”“程十发集中学习了传统线描技法以及欧洲古典版画艺术风格,取古今

19、中外之法而用之。于是,一部融会了传统写意国画笔法的连环画佳作画皮诞生了”“在1957年的云南写生之后。他的画风也就此发生了巨大变化。他的线条开始走向自由王国,兼工带写,收放自如,创立了独特的程家样”“在病榻上接受了一生中最后、也是最高的一项荣誉: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联授予的国家造型艺术终生成就奖”;生活上,“他在南京路开了生平第一次画展,没想到却遇上了冷场,不仅观众寥寥,画更是一张也卖不出去!卖画为生的梦想破灭了,程十发举家回乡,从此开始了长达5年的失业之路”“文革风暴席卷而来,程十发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不能参加工作,更不能拿笔画画”“夫人和女儿的去世,让毫无准备的程十发再度遭受打击。

20、他的身体迅速衰老下去,逐渐减少了作画的时间”。考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传记中引述传主或他人的话,会让文章内容更丰富,对传主的介绍更全面,更真实可信。按照这样的思路去体会文章中引述程十发的弟子和朋友的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程十发进行介绍,使传主的形象更立体生动。考点: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7. 试题分析:程十发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很多。如“从不循规蹈矩地临摹一家一派,而是各取所长为我所用”的兼收并蓄的创造风格;“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程十发依旧没有放弃绘画艺术,他借来了不少故宫藏画的印刷品,对古今诸多大家的笔墨悉心

21、钻研、分析,大量地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精华”对艺术坚持不懈的追求;“程十发依然保持着特有的幽默与豁达”面对人生苦难时积极的心态;“他画20张画,起码要打50张底稿”对艺术精益求精的勤奋;“为了解决画院职工住房紧缺的难题,程十发亲自作画30幅,折成人民币60万元购买了10套房屋分给困难家庭,一时传为美谈”乐于助人的情怀。考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三)文学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符浩勇夏日的黄昏,西斜的日头仍不肯减弱炽烈灼人的威力,贪婪地俯视着金黄的田野。李茂的粗布汗衫已被汗水湿透,贴在他单薄的身上,裤袋里那只借来的小灵通又响起短信息铃声。他真想停下手中的镰刀,

22、直起身子歇息一会儿,看看小灵通里传来什么信息。其实,他知道,小灵通里一定是城里的朋友发来的有关民办教师转正的信息。他读完高中,就在小学当代课老师,八年后转为民办教师,山里人简称民师。二十多年过去,期间每隔三年,县里都组织人员来山里小学听课,考察民师的教学质量,优中选优,推荐转正。尽管每次他都被推荐填写申请表,可最后批下来的却总是别人。听说,今年是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了,赶不上这趟班车,就别想再找到座位了。但是,他身后 “嚓嚓”的割稻声追了上来,妻子在后面说:“天不早了,赶紧些,割完这一畦,明天就结束得早些,你还可以赶回学校去。”他顾不得腰酸腿痛,掏出小灵通匆匆看过信息,知道明天县教育局就敲定民办教

23、师转正名单,朋友说他凭硬件是最有希望的。他心中不由掠过一阵喜悦,手里的镰刀也快多了。这时,隔河那边的田野传来一个男人的喊声:“收工吧,别累坏了身子,明天再割。我再请几个小工,一天割完。”喊话的是王详堂。他在小学当教师没几年,就称病转行,后又开商店。如今手头松了,每逢收割季节,总是请人来帮忙。他生怕妻子听见后生出埋怨,妻子却已经甩过话来:“你看人家王详堂,早下海经商,农家活都不用自己忙。这次,如不能转正,你就乖乖回来帮我干活!”为缓和气氛,他赔着笑脸说:“你说离开学校,离开孩子,我还能干什么?人各有志嘛!都说我这回一定会民师转正。”“你离不开学校?学校都放农忙假了,可你班上李记那帮学生,也不见谁

24、来帮你一把。”妻子唠叨着挖苦他。“你你怎么能这样说?”他好像受了侮辱,陡生怒气,可看到妻子黑瘦的脸,看到前面待割的那片田,心一软,愤怒又咽下去了。回到家里,天已黑透,他掏出小灵通再看信息内容。其实在田头时他不止一次看过城里朋友发来的信息:最后一趟民师转正明天就可确定,但竞争非常激烈,如可能,今晚进城来疏通关系,以防万一。他苦笑着摇了摇头。吃过饭,他给城里的朋友回了信息:听天由命吧,吉人自有天相。妻子对他说:“听说,你班上李记他们家里已收割完了,你是他们的老师,你去请他们,要是他们肯来帮忙,明天一个上午就可割完 。”他听后犹豫了:李记他们是毕业班学生,平日功课紧,放假又帮家里忙,好不容易休息一下

25、,怎可又烦扰他们?但一想到妻子明天又要在烈日下蒸烤一天,而时 令也不等人,他便硬着头皮走出家门。刚走近李记家,未进门就听见屋里王详堂的嗓门:“明天,你让孩子们来帮我,有酒有肉,一天每人20元。”下面的话他没听完就拔腿回家了。次日,天刚蒙蒙亮。李茂和妻子拖着疲惫来到田头,却见薄雾中十多个人头在稻穗中起伏,他走上去:“李记,你们怎么来了?王老师不是请你们了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我们不稀罕他的钱,我们在放假前早约好了,等家里收割完就一起过来帮忙”妻子显然被孩子们的言语感动,她对李茂说:“你招呼孩子们收割,我回家张罗饭菜,你们师生今天叙叙情。”孩子们却婉言拒绝了。李茂很生气,说:“你们瞧不起老

26、师了,老师再穷,也请得起一顿饭。”没想到,李记颤抖着声音说:“我们不嫌老师穷。要是你像王详堂一样去经商,也早富了,但谁来教我们啊?”他听罢竟一时语塞,心想,这回如果民师转正了,他会潜心一辈子陪伴山里的孩子。正午时分,稻子终于割完了,李茂的心里充满收获的喜悦,他同孩子们约好明天就回学校去。孩子们走远,他又接到城里朋友的电话:最后一次转正名单已确定,可惜他落选了。本来会议上对他是有争论的,都说像他这样的条件,早些年就应该转正了,可现在,他的年龄早过了规定年限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朋友在电话那头还在说:“最大的遗憾是,这一次没能转正的民师将被清退,离开教师队伍”他听不清后面的话

27、,脑海里却浮现出一个恍惚的画面:一辆破旧的班车从他身边呼啸而过,他手里却攥着一张皱巴巴的过期车票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小说讲述了民办教师李茂在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中落选的故事。第二段用倒叙方式简要交代他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有利于突出故事主线,使情节不蔓不枝。B. 李茂的妻子虽对丈夫有埋怨和挖苦,但从她催促丈夫快些割稻以便赶回学校,以及想为孩子们准备饭菜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她也是个通情达理的人。C. “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这句话既表现了李茂的失望和震惊,也流露出他为自己放弃疏通关系的草率决定而后悔的心理。D. 对称病转行后经商发财

28、的王详堂,小说着墨不多,仅用两处典型的语言描写就刻画了一个财大气粗的暴发户形象,与李茂形成了鲜明对比。8. 小说中李茂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9. 小说最后一段以李茂脑海里浮现的一幅画面结尾好在哪里?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答案】7. DB 8. 热爱教育(爱岗敬业,执着于教育事业):扎根乡村教育二十多年,虽然一直未能转正也不愿离开学校和学生,始终坚守民师岗位;教学能力过硬, 每次都 被推荐为转正人选。体谅妻子:面对妻子的埋怨和不理解,他陪着笑脸缓和气氛;心疼妻子劳作辛苦而强忍愤怒。爱护学生:听到妻子挖苦学生,他陡然生气; 担心学生们功课紧张、休息短暂而不忍心请他们帮忙。自尊,正直:不愿

29、意为转正而疏通关系打点评委,宁可听天由命。 9. 结构上,照应标题及前文多次写到的“班车”,使小说首尾呼应, 情节紧凑,结构完整。人物形象塑造上,用脑海中浮现的恍惚画面代替激愤痛苦的语言行动,更能突出主人公梦想落空的失望和无助,增强了人物的悲剧性。表 达上,用“呼啸而去的班车”象征最后一次转正机会,用“皱巴巴的过期车票”象征主人公因年龄超限而错失的转正资格,形象生动,耐人寻味;主题上,画面揭 示了手握车票却上不了班车、坚守岗位却被剥夺转正资格甚至教书权利的反常现象,批判了社会的不公和命运的残酷,深化了主题。【解析】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这属

30、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A项,“第二段用倒叙方式简要交代他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有误,“倒叙”应为“插叙”,同时应是交代他二十多年民师转正的经历。D项,“流露出他为自己放弃疏通关系的草率决定而后悔的心理”分析不当。E项,“孩子们的淳朴善良正是李茂多年来不忍放弃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不全面,还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从全文看,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小说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先找到这段景物描写,明确描写的中心以及景物的特点,“夏日的黄昏,西斜的日头仍不肯减弱炽烈灼人的威力,贪婪地俯视着金黄的

31、田野”,这段写景文字描写的对象是“西斜的日头”,特点是“灼热”,体现出人物生活的艰辛忙碌的工作之余还要冒着酷热收割稻谷,同时也体现出人物此时内心的焦灼民师转正是否能过;这一内容也为下文李茂不得已想找学生帮忙做铺垫。点睛: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如下: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映衬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心理;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发展;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人物命运,衬托主题。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要点回答。一般的答题模式为:具体描写了景色,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揭示人物心境,体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

32、展开作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9.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小说中李茂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人物形象。首先给人物定位,从文中来看,“李茂”是一位民办教师;然后找出描写“李茂”的行为、心理等的内容,从对待妻子的角度来看,他心疼妻子的辛苦,面对妻子的抱怨始终是以笑脸相陪;从对待学生的角度来看,因担心孩子的功课紧张不忍心请他们帮忙;从对待教育事业的角度来看,他虽然一直未能转正,但一直扎根乡村教育事业。从具体的做法来看,首先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该人物的评价的语句,比如本文中对于“李茂”的言行举止的描写,有对李茂的外貌的描写,也

33、有对其神态心理的描写;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主要包括肖像、动作、心理、语言、细节等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二、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魏学曾字惟贯,泾阳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除户部主事,迁郎中。中官为商人请支刍粮银巨万,学曾持不可,乃已。寻擢光禄少卿,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隆庆初,土蛮大入永平。学曾入驻山海,檄诸将王治道等追击至义院口,大捷。进右副都御史。学曾乃易置将吏,厘屯田二千余顷,数破敌,被赏赉。以疾去。起兵部右侍郎,提督神枢营。旋改吏部,转左侍郎。穆宗崩,大学士高拱欲去冯保,属言官论劾。学曾遗书大学士张居正曰:“外人皆言公与保有谋,遗诏亦

34、出公手。今日之事,不宜复护此阁。”居正怒。及拱被逐,举朝失色,学曾独大言曰:“上践阼伊始,辄逐顾命大臣,且诏出何人,不可不明示百官。”要诸大臣诣居正邸争之。诸大臣多不往,居正亦辞以疾。自是益忤。出为南京右都御史。未上,给事中宗弘暹希居正指劾之。诏以故官候调,学曾遂归。居正殁逾年,起南京户部右侍郎,寻以南京户部尚书致仕。万历十九年春,阁臣王锡爵荐学曾。起兵部尚书,总督陕西、延、宁、甘肃军务。明年,哱拜反,遂煽诸部为乱。全陕皆震动。学曾檄副总兵李昫率游击吴显趋灵州,别遣游击赵武趋鸣沙州,沿河扼贼南渡。翼日,贼胁庆王上东城,乞暂罢兵,诡言愿献首恶。会官军粮尽,乃引次花马池,学曾日夜趣刍饷,调榆林兵。

35、六月复攻城,连战不下。初,学曾欲招东旸、朝,令杀拜父子赎罪。东旸射书城外,约内应,夜半举火。外兵不至,贼杀其党五十人。七月,学曾与梦熊、国桢定计,决黄河大坝水灌之,水抵城下。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朝命以梦熊代,梦熊遂成功。学曾任事劳勚。灌城招降之策,本其所建。及宣捷,尚书星以下多白学曾无罪。如松言:“学曾被逮时,三军雨泣。”梦熊亦推功学曾。帝不听,居家数年卒。(摘编自明史)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B. 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

36、/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C. 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D. 八月/河决堤坏/城外水深/八九尺东西/城崩百余丈/贼益惧/求款未决/会学曾得罪罢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B. 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告,著名的如骆宾王的讨武瞾檄。在本文中是指用

37、檄文晓谕的意思。C. 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君主即位也可叫“登基”“登庸”“御极”。D. 卒,“死”的一种说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对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曰“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穆宗皇帝去世后,高拱想排挤冯保,嘱咐御史弹劾他。魏学曾写信给张居正道,朝廷官吏都说他与冯保有图谋,先帝遗诏也是出自他手。他不应该庇护冯保。魏学曾因此得罪了张居正。B. 魏学曾被贬为南京右都御史。还没有上任的时候,给事中宗弘暹受张居正指使弹劾他。但是朝廷下诏让他以过去的

38、官职等候调遣,魏学曾于是回到家乡。C. 魏学曾想招降刘东旸、许朝,命令他们杀死哱拜父子。刘东旸用箭将一信射到城外,相约为内应,半夜点火为信号。但是点火后,城外的官军未到,结果刘东旸、许朝他们都被叛贼杀死了。D. 魏学曾任事勤劳。灌城招降的计策,本来就是魏学曾先提出的建议。等到宣报大捷之后,多数官员说魏学曾无罪。但是皇帝没有听从,魏学曾最终还是在家乡死去。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居正殁逾年,起南京户部右侍郎,寻以南京户部尚书致仕。(2)会官军粮尽,乃引次花马池,学曾日夜趣刍饷,调榆林兵。【答案】10. C 11. A 12. B 13. (1)张居正死了一年多后,(魏学曾

39、)被起用为南京户部右侍郎,不久从南京户部尚书任上退休。(2)正好官军粮食吃完了,于是退兵驻扎花马池,魏学曾日夜催促办理粮草,调动榆林的部队。【解析】10. 试题分析:做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一般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的充当的成分,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如此题注意并列的谓语和人称的转换。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11. 试题分析:A降级叫左迁,升级叫右迁。这是一道文化常识的考核的题目,去年在大纲卷中出现,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以后还会坚持。文言的选文是人物

40、传记,那主要的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考点:理解常见古文常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12. 试题分析:B “给事中宗弘暹受张居正指使弹劾他”说法不对,应是“给事中宗弘暹迎合张居正弹劾他。”“希居正指劾之”句中“希”为“迎合”之意。“指”为“旨”的通假字,“意图”之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

41、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3.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

42、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魏学曾字惟贯,陕西泾阳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中进士,授职户部主事,升郎中。有宦官为商人请求支取上万两粮草银,魏学曾坚持认为不可以,于是停止。不久,升为光禄少卿,又升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隆庆初年,当地少数民族大举进攻永平。魏学曾进驻山海关,用

43、檄文让诸将王治道等追击至义院口,取得大胜。(魏学曾)升为右副都御史。于是,他调换将吏,整理屯田两千多顷,数次击败敌人,被朝廷封赏。后因病离任。又起用为兵部右侍郎,提督神枢营。很快改在吏部任职,转为左侍郎。穆宗皇帝去世,大学士高拱想排挤冯保,嘱咐御史官弹劾他。魏学曾修书大学士张居正,说:“朝廷官吏都说您与冯保有图谋,先帝遗诏也是出自您之手。今天的事情是不应该庇护这个阉官。”张居正大怒。等到高拱被赶出朝廷,满朝的文武都大惊失色,唯独魏学曾高声地说:“皇上登位伊始,就贬逐顾命大臣,诏书出自何人,不能不公开告诉百官。”他要求各位大臣到张居正的府邸争论此事。各大臣大多数不肯去,张居正也以疾病推辞各大臣来

44、访。从此更加与张居正相违悖。魏学曾贬为南京右都御史。没有上任,给事中宗弘暹迎合张居正弹劾他。朝廷下诏让他以过去的官职等候调遣,魏学曾于是回到家乡。张居正死了一年多后,(魏学曾)被起用为南京户部右侍郎,不久从南京户部尚书任上退休。万历十九年(1591)春天,内阁大臣王锡爵推荐魏学曾。起用为兵部尚书,总督陕西、延、宁、甘肃军务。第二年,哱拜反叛,于是煽动各部落叛乱。陕西全境震动。魏学曾下令副总兵李昫率游击吴显赶赴灵州,另遣游击赵武赴鸣沙州,沿黄河一带阻止叛贼南渡。第二天,叛贼胁迫庆王登上东城,乞求暂时罢兵,诡称愿意献出首倡叛乱者的脑袋。正好官军粮食吃完了,于是退兵驻扎花马池,魏学曾日夜催促办理粮草

45、,调动榆林的部队。六月再一次攻城,连战不下。起初,魏学曾想招降刘东旸、许朝,命令他们杀死哱拜父子以赎罪。刘东旸用箭将一信射到城外,相约为内应,半夜点火为信号。(点火后,)城外的官军未到,叛贼将刘东旸、许朝同谋五十余人杀死。七月,魏学曾与叶梦熊、梅国桢定下计策,决黄河大坝让黄河之水灌城,水达到城下。八月,黄河决口,大堤毁坏,城外水深有八九尺,东西城崩塌百余丈。叛贼更加害怕,要求和议,悬而未决时,魏学曾因得罪被罢官。朝廷命令叶梦熊代替他,叶梦熊于是取得成功。魏学曾任事勤劳。灌城招降的计策,本来是他的建议。等到宣报大捷,尚书石星以下多说魏学曾无罪。李如松也说:“魏学曾被逮捕时,三军将士泪如雨下。”叶

46、梦熊也将功劳归于魏学曾。皇帝不听,魏学曾在家乡居住数年后死去。(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过岭 苏轼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注:作者自岭南遇赦北归途中过大庾岭作此诗,时年66岁。 毵毵(sn),毛羽细长, 这里用来形容毛毛细雨。14. 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联中的“七年”突出了被贬的时间之长,“一勺甘”突出了“甘”之少,与“七年”之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感情更加强烈。B. 颔联对仗工整,诗意隽永。“梦里”对“醉中”,似梦似幻;“海外”对“江南

47、”,意蕴悠长:南迁七年如睡梦,今日北归如醉里。C. 颈联用典。用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濯足” 一词表明在山涧泉水中洗去脚污,亦洗去心灵之尘。D. 全诗融写景和抒情于一体,既描写了云雾环绕下,波鸣空涧中的优美自然风光,又充分体现了苏诗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特点。15. 有人说本诗表现了苏轼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4. AD 15. 诗的首联,写作者贬官归来,再饮曹溪甘甜之水,尽显他热爱生活的乐观;颔联写南迁海外如一梦,北归江南如醉里,尽显他视世事如醉梦的洒脱;后两联波鸣空涧,雾沾征衣山鸡惊起,花雨纷落,尽显他置身自然的畅快【解析】14. 试题分析:题干

48、要求选出“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七年”被贬时间之长,此时贬官归来,又喝到曹溪的水,两项对比之下更显水之甘甜,表现出乐观的精神。由此可以知道,“一勺甘”突出的不是甘之少,而是甘之甜。D项,从诗歌所写景物和流露出的情感来看,“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特点”错。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有人说本诗表现了苏轼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首先关注所给注释,“作者自岭南遇赦北归途中过大庾岭作此诗,时年66岁”,可以知道诗歌的创作背景遇赦北归,这就奠定了诗歌

49、的情感基调;然后结合诗歌中的景物来分析,首联中,“又试曹溪一勺甘”,此时饮到曹溪的水,内心是甘甜的,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颔联中,“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南迁和北归在他笔下,好似是梦中醉里一般,态度的洒脱可见一斑;颈联和尾联中,诗人沉浸在自然之中,波鸣空涧,雾沾征衣 山鸡惊起,花雨纷落,哪里还记得七年的贬官生涯,此时此刻满身心都是置身自然的畅快淋漓。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

50、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注释就告知诗歌的创作背景,即诗人遇赦归来,这就奠定了整首诗歌的基调,再结合诗歌中所写的景物,即可解答本题。(三)名篇名句默写1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通过侧面描写客人的箫声极具感染力来表达自己此时内心的感伤

51、的两句是:_,_。(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作者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提醒他们不要重蹈秦朝灭亡的历史覆辙的句子是:“_,_。”(3)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且代落花立意,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的句子是:_,_。【答案】 (1). (1)舞幽壑之潜蛟, (2). 泣孤舟之嫠 (3).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4).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 (3)落红不是无情物, (6). 化作春泥更护花。【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

52、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幽壑”“嫠”“鉴”等。三、语言文字运用17.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黄山石形状各异,有的像莲花,有的像孔雀开屏,也有的像鱼,像蛇,像兔,我们一路欣赏,一路惊叹,惊叹它的奇异绝伦,惊叹它的巧夺天工。B. 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笔走龙蛇的晋代书法,无一不是我国灿烂文化的直接展示。C. 高考越考越细,为迎合高考,一部分教师也越教越碎,其后果是肢解一篇完整的美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D. 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势必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唾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53、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B项,“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句中形容晋代书法,使用正确。A项,“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句中所说的“黄山石”本就是天然的,对象不当。C项,“目无全牛”,形容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句中望文生义。D项,“危言危行”,说正直之言,行正直之事。句中误把“危”理解成“危险”,望文生义。1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使义务教育发展的差异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我们要把缩小义务教育差距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务。B. 能否推进素质教

54、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和杰出人才,关键要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C. 李黎明的所有行动与努力都在围绕以怎么改善办学条件,怎么提升队伍素质,怎么提高教学质量,怎么让孩子健康成长,怎么为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这个中心进行。D.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经济特区不仅应该继续办下去,而且应该办得更好。中央将一如既往支持经济特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发挥作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

55、、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介词置句首使句子缺主语,删掉“使”。B项,两面对一面问题,前面说的是“能否”,后面说的是“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删去“能否”。C项,句式杂糅,“围绕中心”与“以为中心”杂糅,去掉其中一个。19.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我们的多民族是一个优势,这一点体现在文化上,体现在多民族资源富集、水系源头、生态屏障等多方面的优势上,我们要珍惜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保护这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以,在遇到民族问题、文化差异问题时,通过取消民族身份、忽略民族存在来一劳永逸解决民族问题的想法是行不通的。在世界范围也没可资借鉴的所谓“成功经验”,有不

56、少从否认到承认的普遍实证。A不是而是因此从而妄图然而B不仅还所以从而意图还C不只是而且因为进而试图相反D不仅仅而且所以进而企图反而A. A B. B C. C D. D【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为递进关系,排除A项;为因果关系,排除C项;前后“珍惜”与“保护”是递进关系,“进而”侧重表递进关系,而“从而”侧重表因果关系;处“企图”为贬义词,较之“意图”更好,处应用“反而”表转折,排除B项。故选D20. 看下面一幅漫画,为这幅漫画内容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不超过90字),并为漫画取一个标题。【答案】画面说明:一个医生在为一个戴着铜钱状眼镜、有“贪”“贿”标志的人进行视力检查。视力表上写满了大大小小

57、的“法”字。医生指着第一行最大的“法”字,受检的人表示还是看不清。标题:利令视昏(法“盲”、高度近视)(能揭示主题或有讽刺意味皆可)解析说明漫画的内容,要抓住漫画的中心,找出恰当的说明顺序,采用说明性的语言。从漫画中两个人物的活动和语言可知这是对不懂法律者的嘲讽。.四作文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知你是否留意过,美丽的花朵因为有绿叶的陪伴,更显得娇艳了;阳光有云彩的陪伴,天空因此多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年迈的父母有孩子的陪伴,温馨的场景让人落泪。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事物彼此陪伴着、依恋着,好像前世纠结而来的牵绊非要留到现在,触碰着,幸福着。原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请结合材料以“陪伴

58、”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文体不限。【答案】友情的陪伴 那年夏天,天热得发狂。知了在枝头高声抗议,不知名的鸟儿们也消失得不见踪影,小草在暴晒下低垂着纤细的腰肢,强烈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整个房间似乎一丁星火就能点燃,头昏脑胀的我甚是难受,浑身无力的躺在床上。没错,我发烧了。午饭过后,爸妈有事出门,小筱便来照顾我。我无力与她玩闹,无奈说道:“唉,没人和你玩了。”她看着我虚弱的样子,摇摇头:“没想到本姑娘今天要特别照顾可怜的人咯。”我蜷缩在床上,眼睛被阳光刺得难受。她走到床边,从另一头拉开一块毯子,双手一抖,整块毯子“严严实实”地捂住了我。我不舒服地正想把毯子扯开,谁知她一把制止,眼睛瞪得浑

59、圆,高声说:“哎!发了高烧用被子捂着,难受也要忍啊。”我感到好笑地翻了个身,高烧让我痛苦又恶心,便不得听了话。窗外的知了像是唱着一首恼人的歌,我觉得心烦意乱,迷迷糊糊昏睡过去。不知过了多久,我撑开沉重的双眼,蝉也安分了许多,看到她正坐在床边安静地看书,时而皱着眉,时而叹口气,时而被逗乐了捂住嘴不笑出声来。酸胀的肩膀和燃烧似的咽喉让我正要起身时,她似乎发觉到了,赶紧把枕头立起让我倚着。由于生病不开电扇,我的全身就如水淋过一般,又无力叫唤。她不知何时找来一块干毛巾,替我小心擦去头上的汗,让我转身擦后背。这感觉如母亲那般温柔的关怀,又是那无言的守候。她递过一杯温水,不时地和我说起这几天发生的趣事,又

60、嘱咐我要好好休息。温暖的话语叩击着我的身体,直达内心那最柔软的部分,一点点融化,一点点蔓延。我的眼眶微红了起来,敏感的她发现了,先是一愣,继而轻拍我的头,笑着说:“傻瓜,我会一直陪着你。”盛夏依旧,可她却似春天的欢歌,萦绕在我的耳边;好像一次轻柔的拥抱,温暖着我的心怀;又犹如一段感人的旋律,让我不曾遗忘。或许,朋友就是这样,她默默地守护在你的身边,带来安慰,驱除烦恼。她又是一抹浓荫,在炎热的夏天为你洒下清爽。而那份真挚的友情在无言地陪伴着我,只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它便无处不在。【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的关键词是“陪伴”,作文故可围绕“陪伴”立意写作。审题时,首先要明确“陪伴”

61、的含义是“随同做伴”。仔细分析,它有多个义项:1侧重于“陪同”。2侧重于“做伴”。3附加其他事物使主要事物更突出。根据这几个义项来审题就可打开思路。其次,在题目的前后添加疑问词进行选材方向的定位,如“谁陪伴谁”,再细化为以下三方面:“谁陪伴我”“我陪伴谁”和“别人陪伴别人”。 “谁陪伴我”的主语“谁”可以是:人、具体事物、抽象事物或概念。“人”既可指父母、师友、对手等,又可指古今中外名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等。“具体事物”可指陪伴童年生活的书籍,见证成长的日记,勾起美好回忆的文具、自行车、闹钟、小花伞、树林、小河等。“抽象事物或概念”可指一首钢琴曲、一句话、勇气、理想、烦恼、微笑、挫折、幸福等。写作对象的丰富性,决定了选材的多样性。“我陪伴谁”中的“谁”范围要小得多,只能是亲人或宠物等,不能是名人和具体事物。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