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设计 高中课程标准 历史必修第二册主备人:郑相娟 执行时间:第 周 学科长审查签字:执行时间: 主备人:郑相娟 学科长签字:一、 内容与解析:1、内容: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2、解析:(1)了解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2)了解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由于缺乏经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困难,仍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3)了解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2、的史实及沉痛教训。二、目标与解析:1、目标:(1)了解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2)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2、解析: 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误,走过了曲折历程。三、 教学问题诊断 本节课知识多而杂,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共八大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成果;“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经济建设失误;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学生要掌握这些知识点很难
3、。四、 教学条件支持 利用图文声像资料,以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情境。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五、 教学过程设计 (一) 、教学基本流程导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曲折发展的十年“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小结(二) 、教学情景 1、导入: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是天下大乱。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不依靠资本家,它
4、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而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则作出这样的回答: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2、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问题1:“过渡时期”指什么时期?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总路线体现了什么特点?其实质是什么?过渡时期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个时期,也就是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内容: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
5、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质:发展生产力和调整生产关系同步进行。问题2: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答案见书。问题3:三大改造的结果是什么?存在哪些问题?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了许多问题。设计意图:理解什么是三大改造,三大改造在当时的历史意义。师生活动:学生看书,教师点拨。3、 曲折发展的十年问题4:在此十年有哪些正确探索和失误?失误:正确: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1956“大跃进”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国民经济的调整“八字方针”1960三年
6、经济困难59-61十年建设成就阶级斗争扩大化反右及反右倾文革经济浩劫原因表现一弹二钢三油一桥二路党领导,人民的努力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第一,对总路线的评价,主观上讲,它的提出反映了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客观上讲,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二,由于总路线的指导作用,“左”倾经济思想在经济领域更加膨胀, 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的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这种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盲目蛮干,不但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7、。到1958年底,全国共生产钢1 108万吨,其中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农业生产方面,由于经济效益低下,1958年农业丰产而没有丰收。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生产关系方面急于过渡的一次典型实验。 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纯。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广大群众与干部的觉悟程度,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党在探索中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由此可见,党这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大问题上,还缺乏足够清醒
8、的和科学的认识,犯了超越阶段的错误。 19591961年,出现了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党和人民为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经建既要防左,又要反右;循序渐进反急于求成。设计意图:全面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成功的探索与探索中的失误。师生活动:学生看书讨论,教书点拨总结。4、 “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问题5:文革初期的动乱给经济建设造成了哪些危害?答案见书。5、 小结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探索、取得的成就、失误
9、及其教训。a探索:20世纪50年代,以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发表为标志,开始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探索,之后的1956年,中共八大就我国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等问题作出了正确决定等都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探索。b成就:在此期间,我国建成大中项目500余个,建立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工农业总产值增长近60%,建立了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大庆、胜利、大港油田建成,1965年实现了石油的全部自给,铁路新建8000多公里,原子弹爆炸成功,研制出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农村用电量增长70多倍等等。c失误1957年的“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了,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当前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 1958年确立
10、了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并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又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我国出现了三年经济困难,“左”的错误进一步发展,导致了十年的“文革”浩劫。d出现失误的原因 历史传统的影响。中国封建专制存在时间长,封建家长制思想很容易侵蚀党的机体,致使民主法制观念淡薄,出现盲目服从;在民主革命时期,党一直用阶级斗争学说来指导革命,用群众运动的方法解决问题,难以很快地转变观念。急于改变我国落后状况的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的实际严重脱节。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很高,迫切需要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
11、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想尽可能纯洁革命队伍。国际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峙尖锐,于是想加速建设社会主义以便对抗资本主义。e教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搞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变革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民主,加强
12、法制,反对个人崇拜和专断。六、 目标检测判断正误1.从1956年到1966年的十年间,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但仍取得了很大成就。( )2.十年间,我们建成了武汉、鞍山两大钢铁基地,形成了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 )3.通过十年建设,使我国各省、自治区都有铁路,西藏、福建、青海、宁夏、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 )4.这一时期,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石油已经全部自给,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宣告结束( ) 配餐作业A组题1过渡时期是指( B )A1949年1952年 B1949年1956年C1953年1956年 D1949年1957年2
13、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主要原因是( C )A农村要求实现合作化 B小农经济必然导致两极分化C小农经济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D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需要31956年,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一次成功探索是( A )A召开“八大”并制定正确的路线和方针 B发动“大跃进”运动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D对国民经济实施八字方针4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D )A国家、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B人民政权与国内外反动势力之间的矛盾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D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51975年邓小平支持中央工作时,哪个行业的整顿带动了
14、整个工业的整顿( B )A钢铁 B铁路 C煤炭 D电力B组题:材料解析题材料一:1961年春,安徽在一些地区试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以后湖南、广西、广东等省农村作了试点工作。实行生产责任制要求做到“五统一”,即生产计划、大农活安排、抗旱用水和分配方面的统一。材料二:1962年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在关于农村问题的报告中指出,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和经营管理中的混乱,是造成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要调动社员的积极性,克服平均主义,必须有严格的生产责任制。材料三:1979年1月安徽凤阳梨园佛祖山岗队18户农民搞起了大包干,率先敲响了农村改革的鼓点。从此以后,农业生产责
15、任制在全国普遍实行。当时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一类是包工包产,联产计酬(可包干到户)。后来全国主要采用把土地包干到户经营,不定额,不计酬,不统一分配,有人形象地称为“自负盈亏”。请回答: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实行农业责任制的原因。农业生产力下降;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经营管理混乱。综合上述三段材料分析20世纪60年代的农业责任制与1979年以来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有何异同。本质上是相同的,即在保持耕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实行经营管理的责任制。也有差别:60年代是部分责任制,1979年以后是全部的责任制。20世纪60年代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刚刚实行即被批判为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尖锐斗争的表现”。1979年的农业生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有人说中国农村又回复到农业合作化以前的状况,中国农村必将两极分化,将再次出现剥削制度在农村复辟。请简要评述上述观点。两个时期的责任制都是在保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对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改革,而不是所有制的改变,因此,不是“社”同“资”的斗争,不会回到合作化以前的状况,虽然责任制会造成贫富差异,但土地公有,不能买卖,所以地主不会出现,剥削制度也不会复辟。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而责任制实行后,多劳多得,真正体现了这一原则。C组题完成全优设计上的选择题。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知识。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