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7031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含解析)1.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之后,“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甚至连纣王之子武庚也被允许继续管理殷商遗民以及部分王畿地区。这表明西周初期A. 对古代帝王后裔的追封构成分封制的主要内容B. 统治者对于前朝残余势力的威胁缺乏充分认识C. 分封制中包含着对旧有地方势力的变相承认D. 实行分封制有效地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区域【答案】C【解析】【详解】周代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宗族子弟,而不是古代帝王后裔,故排除A项;虽然周武王分封了纣王之子,但在武庚的封地周围还设有周王室

2、的诸侯进行监视,且题意中并没有体现统治者对于前朝残余势力的威胁缺乏充分认识的内容,故排除B项;西周对古代帝王后裔的分封相当于对这些旧有地方的变相承认,故选C项;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但不是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区域,故排除D项。2.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权力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A. 监察区域职能的转变B. 皇权专制统治的加强C. 刺史监察功能的强化D. 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刺史是西汉设立的负责监察的官员,“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权利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

3、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说明刺史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行政长官,故A正确;建立监察区的目的是监督地方官员,更有利于中央集权,不是强化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材料反应的是刺史职能的变化,由监察官变为地方行政长官,并非刺史监察功能的强化,故C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军阀割据”局面形成,故D项错误。3.下表为隋唐时期粮仓设置情况的部分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年份建置作用开皇三年在卫州设黎阳仓,在陕州置常平仓,在华州置广通仓。将关东粮食分储在官仓中,然后用接力方式,一段段将粮食运到京都。大业元年开通济渠。接驳洛阳与淮河。开元二十二年裴耀卿在河阴置河阴仓,三门东置集津仓、三门西置盐仓,两仓之间开山路十

4、八里。南船至河阴仓,即输粟于仓,官雇船驶至洛阳,置于集津仓三年运米七百万石,省脚钱三十万缗。A. 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 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 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D. 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答案】C【解析】A材料无从体现。经济中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故B错。材料“将关东粮食分储在官仓中一段段将粮食运到京都”“官雇船驶至洛阳,置于集津仓”可知政治军事重心并未南移,故D错。材料反映的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而军事政治重心仍在北方,故C正确。4.元朝的行中书省和以前各王朝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性质有所不同,既是中央派出机构,代表中央,又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代表地方,直

5、接领有路、府、州、县,使中央权力下移了一个层次,地方机构上升一级。据此可知,元朝行省制度的设立A. 促进了民族融合局面形成B. 导致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不断膨胀C. 使元朝的疆域进一步扩大D. 便于发挥中央主导性和地方积极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直接领有路、府、州、县,使中央权力下移了一个层次,地方机构上升一级”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省制度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便于发挥中央主导性和地方积极性,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省制度的实行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不是民族政策,与民族融合无关,故A项错误;元朝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

6、的统一,实践中没有导致地方割据势力膨胀,故B项错误;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是由于疆域较大,并不是实行行省制度才使疆域扩大,此项表述因果关系颠倒,故C项错误。5.1899年,慈禧册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计划废黜光绪帝,但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义和团运动中,载漪与载勋等利用义和团排外。1901年,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据此可知A. 列强开始干涉中国内政B. 晚清政府进一步走向沉沦C. 晚清统治集团发生分裂D. 义和团运动引发朝廷内争【答案】B【解析】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

7、工具,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说明晚清政府进一步走向沉沦。故答案为B项。A项“开始”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C、D项材料不能反映,均排除。点睛: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其直接目的是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强迫清政府取缔和镇压一切反帝活动。条约的签订意味着中外反对势力之间关系的完全倒置:帝国主义国家成为太上皇,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6.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群龙无首。第二天立宪派首领汤化龙出来帮忙出谋划策,以咨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请各地响应,随后各省纷纷独立。由此可推知A. 君主立宪思想已被国人摈弃B. 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

8、础C. 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D. 各派合力促成辛亥革命成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后,在立宪派的“出谋划策”下,各省才纷纷独立,这说明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各派力量合力促成的,故D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由材料可知,此时的立宪派力量还很强大,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B项错误;此时民主共和观念还未深入人心,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的主旨信息。本题的主旨信息是:武昌起义后,在立宪派的“出谋划策”下,各省才纷纷独立。由此判定答案。7.辛亥革命发展到高潮时,不少地区的商人支持革命与共和。当革命党人组织的国民党与以袁世凯支持的进步

9、党进行斗争时,商人担心党争的白热化导致战事再起,重演辛亥年间的动荡局面。由此看出当时的商人A. 饱含着救亡图存的动机B. 对政治变革态度相对保守C. 求稳与求变的复杂心态D. 迫切希望得到政府的保护【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商人在社会动荡时希望建立统一稳定的政权,在党派斗争时希望和平反对战争,体现了商人在自身利益权衡与时局多变的形势下的复杂心态,故C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商人救国意识,故排除。B项,商人支持革命共和说明其政治态度并非保守,故排除。D项,商人希望政府为商业提供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而不是求得保护,故排除。8.李大钊将十月革命理解为“庶民的胜利”,并呼呼中国的青年“应

10、该到农村去,拿出当年俄罗斯青年在俄罗斯农村宣传运动的精神,来做些开发农村的事”。李大钊意在说明A. 中国革命需要民众的支持B. 农业落后急需青年去发展C. 应该效仿苏俄的革命道路D. 青年代表中国革命的未来【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庶民的胜利”“ 应该到农村去,拿出当年俄罗斯青年在俄罗斯农村宣传运动的精神,来做些开发农村的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意在倡导中国青年深入农村,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唤醒民众觉悟,让民众参与到中国革命的洪流中。故本题答案选A项。BD项不符合本题主旨,排除;中国效仿苏俄革命道路是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排除C项。9.1954年初,按照中央提出的合营一批“较重要和

11、较大企业”的方针,占全国总产值三分一的私营企业实现合营,中小工业企业在面对合营企业竞争时处境更加困难。针对这一情况,中央采取的措施是A. 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B. 稍微放缓国有化的进程C. 加强国家资本主义力量D. 制定政策保护中小企业【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措施,当时为了克服中小企业面对合营企业竞争的压力,国家采取的措施是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国有化的进程并没有放缓,排除B项;当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要消灭资本主义,排除C项;D项与当时改造的史实不符合,排除D项。【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要求学生结合三大改造的表现

12、和影响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三大改造的具体措施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10.从前人们说中国民众是“一盘散沙”,没有组织,没有活力。五四运动的勃兴,各种群众团体如雨后春笋,到处涌现。他们做社会调查,讨论国内外大事,办平民教育,办宣讲团等等。这说明五四运动A. 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B. 促成了革命统一战线C. 开启了民主革命运动D. 激发了民众的责任感【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五四运动的勃兴,各种群众团体如雨后春笋,到处涌现。他们做社会调査,讨论国内外大事,办平民教育,办宣讲团等等”说明五四运动激发了民众的责任感,故D项正确;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但中国仍处

13、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项不合题意;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故B项不合题意;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开始觉醒反抗,进入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故C项不合题意。11.1845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说:“阶级的差别将继续尖锐,反抗的精神已经进入工人的头脑,愤慨情绪与日俱增,个别的游击分子开始集结成相当规模的抗争和示威,只要小小的撞击,就足以引起雪崩。”材料表明恩格斯A. 强调采取城市斗争的重要性B. 已预感一触即发的斗争形势C. 坚持暴力反抗手段的必要性D. 看到工业革命后的阶级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只要小小的撞击,就足以引起雪崩”可知恩格斯认为

14、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发生武装斗争已不可避免,故选择B选项;走城市斗争道路是俄国十月革命所选择的,与材料不符,故排除A选项;材料只是体现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与必须使用暴力反抗手段无关,故排除C选项;工业革命之后资产阶级占据有利地位,材料并没有表明工业革命的阶级变化,故排除D选项。12.1958年戴高乐重新执政后,提出建立以法德为核心、以法国为领导的“欧洲人的欧洲”,通过“缓和、谅解、合作”逐步实现“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最终走出“雅尔塔”。这一对外方针的提出A. 表明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了分化B. 受到了欧共体成立的影响C. 反映出国际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D. 根本上动摇

15、美苏两极格局【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欧洲人的欧洲”“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最终走出雅尔塔”可知这一时期法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企图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故资本主义阵营出现了内部分化,故选择A选项;欧共体成立于196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B选项;苏联解体后国际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并且从根本上动摇了美苏两极格局,故排除C、D选项。【点睛】本题考查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已经欧洲一体化的建立过程。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冶铁业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晚期就已出现人工冶炼铁器满清入关后,在废除明代各种阻碍工商业发展苛政的同时,采取一系列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政

16、策,历经康雍乾三朝之后,清代的冶铁业在规模和产量方面有了较大发展,技术也获得了相应提高,出现了超过明代遵化炉更大规模的冶铁炉。其炉状如瓶子,底厚3.5丈,高约1.8丈,身厚2尺有余,有肩门式的鼓风设备,“下铁矿时,与坚发相杂,车以机车从山上飞掉以入炉”,清代产铁地区主要有广东、四川、广西、江西、陕西等地,其中陕西、广西基本上是清代开发的新兴产铁地区。其铁产量据粗略估算最多时达5000万斤,超过了历代铁产量,1783年,铁矿开88处,位居当年正式向清政府申报纳课的矿厂之首,铁器制造方面,广东佛山镇擅长铸选精美的铁锅用熟铁抽制各种型号的铁线,并兼制钟鼎和兵器。此外,铁钉、铁针的制造闻名全国。摘编自

17、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等材料二 弗古尼亚在1620年曾建立一座炼铁炉,毁于1622年的种族战争,1645年,马萨诸塞建立了第一座炼铁炉。18世纪,北美冶铁业变得异常活跃。1775年,北美共有82座木质炼铁炉,每座的年生产能力为300吨生铁,总产量占当时世界产量的1/7。另外,有175座铁厂生产较为柔软的铁条。在美国革命前的10年中,从北美殖民地输往英国的生铁和铁条价值约为5000英镑。当时英国本土冶铁业规模有限,因而鼓励北美殖民地发展炼铁业;但同时不准殖民地进行铁制品的加工,以免冲击英国国内工业。1750年英国制定炼铁条例,禁止殖民地兴建加工铁制品和炼钢的设施。不过,这条禁令并没有完全阻止北美

18、殖民地铁制品加工业的发展,到18世纪70年代,在马里兰、新泽西和宾夕法尼亚,大约有100个以上的钢铁制品生产地,其产品在北美市场销售。摘编自刘绪眙、杨生茂总主编美国通史(第1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清初冶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概括清初和北美冶铁业发展的特点。(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美治铁业发展的影响。【答案】(1)有利因素:政治上,政府政策的推动;经济上,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技术上,冶铁技术的进步。(2)清初:冶铁规模大,技术进步;分布广,产量高;铁矿矿厂数量多,铁器制造水平高;铁用途广泛。北美:冶铁业起步晚;总体发展迅速

19、(或:产量高,铁厂和钢铁制品生产地数量多);受英国殖民主义影响。(3)影响:北美:有利于北美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北美独立战争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增强了北美人民的反抗和独立意识。英国:对北美殖民地剥削与掠夺,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英国对北美的殖民统治逐渐动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清初和北美冶铁业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推动清初冶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可以依据材料中的“在废除明代各种阻碍工商业发展苛政的同时,采取一系列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出现了超过明代遵化炉更大规模的冶铁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2)清初冶铁业发展的特点,可

20、以依据材料“出现了超过明代遵化炉更大规模的冶铁炉”“清代产铁地区主要有广东、四川、广西、江西、陕西等地”“其铁产量据粗略估算最多时达5000万斤,超过了历代铁产量”“广东佛山镇擅长铸选精美的铁锅用熟铁抽制各种型号的铁线,并兼制钟鼎和兵器”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北美冶铁业发展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1645年,马萨诸塞建立了第一座炼铁炉”“1775年,北美共有82座木质炼铁炉,每座的年生产能力为300吨生铁,总产量占当时世界产量的1/7”“当时英国本土冶铁业规模有限,因而鼓励北美殖民地发展炼铁业;但同时不准殖民地进行铁制品的加工,以免冲击英国国内工业”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3)北美冶铁业发展的影

21、响,可以依据材料中的“在美国革命前的10年中,从北美殖民地输往英国的生铁和铁条价值约为5000英镑”、“这条禁令并没有完全阻止北美殖民地铁制品加工业的发展,到18世纪70年代,在马里兰、新泽西和宾夕法尼亚,大约有100个以上的钢铁制品生产地,其产品在北美市场销售”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对北美的影响和对英国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古代部分王朝的国号国号来源秦周天于封秦人祖先为附庸,邑于秦汉项羽封刘邦为“汉王”;萧何认为“语曰天汉,其称甚美”隋北周时,杨忠受封为“随国公”,忠子杨坚进爵“随王”。及杨坚篡周,以“随”愈不祥而改为“隋”唐李虎受封为“唐国公”.其孙李渊

22、在太原起兵后称“唐王”,后国号“唐”宋后周末年,赵匡胤升任宋州节度使.篡周建宋后,诏曰:“唐开基,因始封而建国,宜国号“大宋”大元1206年成吉忍汗建国,其汉译名为“大蒙古国”。1271年忽必烈颁布建国号诏:“可建国号日大元.孟取易经乾元,之义。”大明旧说朱元璋曾“为明教徒”“因明教而建国,故以明为国号”。现多认为出自易经乾升“大明”之文:“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大明终始.六往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大清1616年.努尔哈赤建国号“金;1636年.皇太极易国号为“大清,.“清”可以表达天、太平、广大之义,也可以表示王者风范,王政理想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国号”这一主题对表1的内容提

23、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答案】【答案示例一】(从全局共同处着眼)看法:国号往往具有鲜明的继承性。 说明:秦朝、汉朝、隋朝、唐朝,国号来自于建国前的封国、封邑及爵名;宋朝国号来自于赵匡胤的发迹之地宋州及其官职宋州节度使;大明、大清的国号命名方式与大元一脉相承,其中,“大明”二字,与“大元”同出一典,前后相继。 认识:上述几种继承性,都有利于新兴王朝彰显其正统性和合法性。 【答案示例二】(从全局变化着眼) 看法:元朝建国号始用文义(元明清三朝国号确立的方式与之前的王朝有别)。 说明:在封建大一统王朝中,秦朝、汉朝、隋朝、唐朝,国号来自于建国前的封国、封邑及

24、爵位;宋朝国号来白于赵匡胤篡周建宋前担任的宋州节度使官职。忽必烈以文义建国号的方式,为明朝、清朝所沿用。 认识:元朝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其作为草原民族入主中原,白身并没有之前大一统王朝的继承性与正统性,另一方面,恰好包含了赢取中原正统的政治与文化企图,反映了蒙古从游牧国家到中原王朝转变的完成。 【答案示例三】(从某一王朝着眼) 看法:皇太极改“金”为“大清”,暗含入主中原之志。 说明:1616年,努尔哈赤建国号“金”,“金”国号作为女真政治与民族共同体的鲜明标志,在努尔哈赤创业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皇太极时期,“金”国号已不利于安抚其已统辖的汉、蒙民族。特别是金灭北宋的“靖康之耻

25、”,时刻刺激着汉人民族主义思潮。 皇太极新定的国号“大清”,不仅合乎“大元”“大明”取号的传统,淡化了少数民族并吞中原之色彩,而且气势、取义更胜过“大明”。 认识:该国号借鉴于历史,取典于文化,服务于现实,作用于未来,有利于完成人主中原大业。【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中提供的“中国古代部分王朝的国号”的相关资料,从其中“邑于秦”、“封刘邦为汉王”、 “杨忠受封为随国公”、 “李虎受封为唐国公” 、“赵匡胤升任宋州节度使” 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元朝之前,我国封建政权在选择国号时,大多会联系其最初的封号等,可推理出我国古代的国号由来分为两个阶段,也可发现元朝以前,这些属于同一类的国号,大多表

26、现其对祖先的敬重,与其先祖的政治生涯存在着继承性等特点;由 “可建国号日大元。孟取易经乾元之义”,朱元璋曾“为明教徒”,“因明教而建国,故以明为国号” ,“清可以表达天、太平、广大之义,也可以表示王者风范,王政理想”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以后的国号与之前的不同,其强调中原之主,国家正统等理念。然后根据个人知识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个主题,提取材料中二到三个例子进行具体说明。在论证过程中,需要先开门见山明确看法,再联系材料和史实进行具体明确,保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15.材料:1866年,英国保守党一上台,就面临着严峻的政治局面,农业歉收引起物价上涨,激起了下层民众的愤怒。在改革同盟的号召下

27、,XJ们在海德公园聚集,强烈要求进行议会改革扩大选举权,工人阶级与激进主义分子开始结盟,议会改革迫在眉睫。1867年,迪斯雷利(英国首相)决定将第二次议会改革进行到底。议会法案最终于7月15日通过,由议会上院和女王批准生效。此款法令共有61款,主要内容规定:所有的男性房主和每年支付10英镑租金以上的男性房客,以及在郡县那些每年支付12英镑租金以上的男性都将拥有选举权。选区的调整:取消四个城市选区的议席,原来三十八个城市选区议席由两个议席减为一个议席;伯明翰、利物浦、利兹和曼彻斯特各设三个议席(但选民只能投两票)。摘编自曹萍迪斯雷利与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1

28、867年议会改革的背景及其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的积极影响。【答案】(1)背景:第一次议会改革存在不足;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资产阶级有更多的政治要求;农业危机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阶级与激进主义分子开始结盟。内容:降低选民财产资格限制;调整选区;增加新兴工业城市的议席席位。(2)影响:扩大了享有民主权利的主体;保障了新兴工业城市的利益;缓和了社会矛盾;完善了英国的民主政治。【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面临着严峻的政治局面,农业款收引起物价上涨,激起了下层民众的愤怒。在改革同盟的号召下,工人们在海德公园聚集,强烈要求进行议会改

29、革扩大选举权,工人阶级与激进主义分子开始结盟”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前次议会改革的不足、工业资产阶级要求、阶级矛盾尖锐、工人阶级壮大等方面说明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的背景。内容,据材料“所有的男性房主和每年支付10英镑租金以上的男性房客取消四个城市选区的议席,原来三十八个城市选区议席由两个议席减为一个议席”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民财产资格、调整选区、议席席位等方面回答其内容。(2)影响,根据材料“原来三十八个城市选区议席由两个议席减为一个议席;伯明翰、利物浦、利兹和曼彻斯特各设三个议席”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主体、新兴工业城市利益、缓和矛盾、完善民主政治等方面指出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的积极影响。16.阅

30、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于是(富兰克林罗斯福)除了在1933年67月间伦敦世界经济会议上力图拆除各国关税壁垒,取消英帝国特惠制,希望打进英联邦广大市场之外,也开始着眼于改善美苏关系,关注打开苏联市场的可能性。1933年10月初,罗斯福指示代理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和国务院官员布利特先和在美的苏联代表鲍里斯斯克维尔斯基初步接触,要求转达希望两国恢复外交关系谈判的愿望,试探苏联政府的反应,当时美国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虽仍有分歧,但是实业界巨头以及舆论界大部分是支持和苏联恢复邦交的。有一个叫作“美国基金会”的团体直接对1139家报纸进行调查,结果是:赞成的占63%,反对的占269%10月10日,罗斯福写

31、信给苏联执行委员会主席加里宁,建议两国立即为实现关系正常化进行谈判,得到加里宁的积极反应。于是,苏联两国恢复邦交谈判于1933年11月8日至16日在华盛顿举行,苏联方面由外交人民委员会李维诺夫率领代表团,美国方面参加谈判的是国务卿赫尔、代理财政部长摩根索等人,罗斯福也亲自与李维诺夫会谈。11月16日深夜,罗斯福和李维诺夫在恢复邦交的各项协议上签字,结束了16年来两国关系上的不正常状况。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30年代美苏双方都希望积极改善关系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世纪30年代苏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答案】(1)原因:拆除各

32、国关税壁垒,取消英帝国特惠制,打进英联邦广大市场;打开苏联市场;实业界巨头以及舆论界的支持;美国是在经济危机期间,而苏联的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2)影响:有利于美苏的经济发展;有利于美国度过经济危机;促进了二战的胜利进程。【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19世纪30年代美苏双方都希望积极改善关系的原因,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力图拆除各国关税壁垒,取消英帝国特惠制,希望打进英联邦广大市场”、“关注打开苏联市场的可能性”、“实业界巨头以及舆论界大部分是支持和苏联恢复邦交的”,再结合此时经济危机对美苏的影响,概括解答即可。(2)本题考查19世纪30年代苏美关系正

33、常化的影响,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以从对苏联、对美国、对世界的角度来思考,结合相关史实回答即可。17.材料出身草根的詹姆斯库克在1768年1779年间三次奉命出海探索太平洋的经历中,在数千公里的航程途中深入不少地球上未为西方所知的地带,由他命名的地方更是遍布太平洋各地。透过运用测经仪,他为新西兰与夏威夷之间的太平洋岛屿绘制大量地图,地图的精确度和规模皆为前人所不能及的。大部分经他绘制的岛屿和海岸线地图,都是首次出现于西方的地图集和航海图集内的。在历次的航海旅程中,他展现出集合航海技术、测量和绘图技术、逆境自强能力和危机领导能力等各方面的才华,为当时航海史上的一大突破

34、。在2002年由英国广播公司举办的“英国百大伟人”选举中詹姆斯。库克名列第12位。摘编自百度百科詹姆斯库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詹姆斯库克实现航海史大突破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詹姆斯库克在太平洋的航海探险活动。【答案】(1)原因:英国政府支持;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工业革命的推动;航海技术、测量和绘图技术和地理科学的进步;库克的逆境自强能力和危机领导能力。 (2)评述:探索太平洋深入西方所未知的地带,促进了整体世界的进一步发展;积累和丰富了大量的地图、绘图和航海技术,是航海史的一大突破;但伴随着探险的过程实际上英国拓展殖民地的过程,加速了英国的对外侵略及给被侵略民族带去了灾难。【解析】(1)根据材料“出身草根的詹姆斯库克在1768年1779年间三次奉命出海探索太平洋”“他展现出集合航海技术、测量和绘图技术、逆境自强能力和危机领导能力等各方面的才华”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英国政府的支持、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工业革命的推动、航海技术进步、库克的自身素质等方面概括归纳即可。(2)关于评述詹姆斯库克在太平洋的航海探险活动,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促进了世界的进一步联系发展、促进航海事业的发展、客观上推动英国殖民扩张等方面思考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