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侍坐述志,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熟读课文,落实字词,积累文言知识与文学文化常识。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四位弟子的人生志向。3、探究孔子的不同态度,理解侍坐章的政治愿景。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梳理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和理解四子的志向。 2、难点:理解孔子的“喟然而叹”以及“吾与点也”。三、教学过程(一)导入 1989年世界诺贝尔奖金得主,齐集巴黎聚会时,曾得出惊人的结论.人类如果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汤恩佳:孔学论集,第82页.)那么关于“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的,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这个
2、问题,我想,我们可以再回到论语中,听一听孔子及其弟子有何看法/ 关于论语这本书你了解什么? 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论语自宋代以后,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古代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 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二)解题,标题点明了人物、事件。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其中侍坐章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尊长,指的是孔子。侍坐之人,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小孔子9岁;曾点字子皙,约小孔子20多岁;冉求(本名),冉有(别名),小孔子29岁字子有;公西赤字
3、子华,又称公西华,小孔子42岁。【拓展】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一般来说,名是留着自称的,对人称自己的名,是一种谦虚与礼貌。一般地说,自称名的场合,常是下级面对上级,臣子面对君王,晚辈面对长辈。同样地,称谓对方时,便以称字而为礼貌。至于平辈之间,为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也以称字的多。(三)整体把握,梳理脉络【提问】那么,这一场侍坐,他们围绕着什么问题展开?抓住关键句关键词进行分析归纳。1、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
4、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长,年长。居则曰:居,闲居,指平日在家的时候。则,就。如或:如果有人。如:假如。或:无定代词,有人。则:连词,那么,就。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动词,用。第一,主动放低姿态。明明有为师之尊不说,却说只是年长,而且是“一日”,也就是暂时的,此外没有什么优越之处。第二,不要怕人(包括自己)不理解,假定(我)理解你们,你们有什么说法。这样不仅仅是谦虚,而且是缓解他们的情绪,缩短相互之间的心理距离。第三,在说话时,在书面语词为主的语句中,用了一些口语的语气虚词(也、哉)结尾
5、,语气显得比较亲切。(对话背后的个性和难得的抒情读孙绍振)孔子很艺术地启发引导学生说,他们平时总抱怨没有人了解你们,如果有人想了解你们,想重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孔子真诚发问、耐心启迪,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十分融洽的谈话气氛。2、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伤:妨害。乎:语气词,呢。【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是存在于句子中的一种语法现象,是指宾语置于支配它的动词或介词之前的语言现象,是一种倒装现象。宾语是代词的否定句中,古汉语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可以放在动词之前,现代汉语的时不我待仍然
6、保留着这种用法。注意如下否定词,不、弗、未、非、否、毋、无、莫,常见的代词,余、吾、己、自、汝、尔、之。疑问句中,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用“是”或“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强调宾语。“唯(惟)是”格式。惟:只,只是。“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例句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宾语前置,“则以何哉”。【回答】这一次侍坐谈话以“言志”为中心,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孔子问志,学生述志,孔子评志向。(四)反复诵读,
7、结合注释,理解四弟子之志与孔子的态度在课前,我们提到论语是语录体,是对话式的,那么现在,请同桌或前后座位同学分角色朗读有关对话内容:读出说话的味道,如语气、轻重、节奏、情感等,体会并揣摩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等。步骤提示:请学生分好角色各个角色结合自身身份及课下注释翻译台词请两组同学们分别以原文和译文形式表演这一次对话其他同学观察思考,表演的同学是否表现出了四个弟子不同的情态、动作、语气。(这一环节使用事件会比较长,可利用早读时间提前布置,或者适当减少时间)1、请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语言,把握人物表现及性格,并完成以下表格。孔子问“志”学生言“志”性格特点孔子态度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在学生的表演讲解中
8、,相机讲解重要字词。(1)文学文化常识(课下注释,提醒同学们加以注意)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师旅,军队,古时两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2)重要字词及句式因:接连、接续;因,依据。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因,于是。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为:治理比及:等到如:或者;如:至于 如:往,去。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俟:等待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名作动)莫春:“莫”同“暮”,暮春,农
9、历三月风:吹风(名作动)舞雩:舞雩台,“雩”指求雨祭祀仪式,伴以乐舞喟然:叹息的样子与:赞成【人物形象分析】子路:一是情态“率尔而对”,内容为“千乘之国”,这样国家还要夹在几个大国之间,还要面临饥荒,可谓是内有外患。可就在这样的危机困境中,子路说,给我三年时间,我让这里的百姓人人勇敢善战,抵御外敌,而且还能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子路的话语展现了他的抱负,也表现了他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但“率尔”而对,也表现了他的轻率直接,且子路语言没有关联词、语气词,读起来铿锵有力,自信大气。在孔子哂之后,没有人主动主动说话了,孔子于是点了冉有来回答。冉有的话,要注意“方如” 从表面看,冉有这时说得相当谦虚,“方
10、六七十,如五六十”,比之子路“千乘之国”,是相当小的了。没有大国在外的压力,又没有饥荒,还要三年之久,才能让老百姓吃饱饭。至于孔夫子重视的礼乐,也就是政治道德规范,人心安定,自己不能胜任,要等待在品德上更高的君子。公西华更是直接说出了,“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愿意学习做这些”,“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两个“愿”可见其谦恭有礼。孔子点了他的名。他做了一个结束弹奏的动作,然后站起来。这属于肢体语言,虽然无声,却无声胜有声。这些动作表现了他的洒脱、知礼、自信和成熟。曾皙并没有立刻回答老师,而是说“异乎三子者之撰”,明确表示自己和他们不同。孔子很想知道这位学生的观点,于是说道:“何伤乎?
11、亦各言其志也。”于是曾皙说出了自己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曾皙用形象的语言,委婉地表达了他的理想。那是一个风清俗美、和平宁静的社会环境,表达了孔子以礼乐治国的崇高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淡泊宁静的心态。【总结】子路的为政理想在治军,他有志于能带出一支能战斗、守军规的队伍。冉有志在治财,希望在经济上有所作为,让老百姓富起来,公西华则志在治礼,希望自己能够在国军的宗庙祭祀或者诸侯会盟这样的场合做一个优秀的司仪。参考:孔子问“志”学生言“志”性格特点孔子态度子路则何以哉?千乘之国,可使有勇
12、,且知方也(侧重强国)有抱负、自信却有些鲁莽轻率哂冉有求,尔何如?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侧重富民)谦虚退让叹公西华赤,尔何如?宗庙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侧重以礼治邦)谦恭有礼惜曾皙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洒脱高雅从容淡定与 【拓展阅读】(1)论语公冶长篇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翻译:孟武伯问:“子路算得上有仁德吗?”孔子说:“不知道。”孟武伯又问一遍
13、。孔子说:“仲由呵,一个具备千辆兵车的大国,可以让他去负责军事。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又问:“冉求怎么样?”孔子说:“求呢,一个千户规模的大邑,一个具备兵车百辆的大夫封地,可以让他当总管。至于他的仁德,我弄不清。”孟武伯继续问:“公西赤怎么样?”孔子说:“赤呀,穿上礼服,站在朝廷上,可以让他和宾客会谈。他仁不仁,我就不知道了。”【可见,孔子对其弟子才能的认可】(2)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以看出,在孔子的政治理念中,军事治理
14、和经济治理两个方面固然都很重要,但与“为政以德、取信于民”这样的德治相比,它们还只是末。因此,子路和冉有的为政理想得不到老师的高度评价,是必然的。2、孔子之哂曾皙问孔子为什么要“哂之”,他的回答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仅仅从字面上去解释,就是子路不讲“礼”“让”,只是作风问题。但是直接讲出来的,并不是全部,而是局部。更深刻的原因是在子路的治国观念与孔夫子大相径庭。首先,孔子政治理想是仁政,以道德理性统一思想,以礼乐体制规范行为,达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而子路着眼的是,邦国的军事暴力,千乘的战车,对抗外敌,其次是,把老百姓训练得“
15、知勇”,好勇斗狠。显然这个得意门生与孔子的理想政治有很大的差异。3、对冉有及公西华的态度从表面上看,子路和冉有是各说各的。实际上,二者在逻辑上是有联系的。冉有也是被孔子列入有政治才能的一类的,此人不但有政治才干,而且有军事智慧。公元前487年,他率鲁师抵抗齐军,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周游 14 年的孔子。但是,他帮助季氏假借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孔子斥责其“贫冒无厌”,而且还说过“小子可鸣鼓而攻之”的狠话。两个人的说法好像互不相干,但是,从深层的意脉来说,是有联系的,冉有所说,恰恰是子路所忽略了的。因为子路太迷信于武力遭到孔子的哂笑,冉有就
16、把姿态放得这样低,根本不提自己会打仗的长处,而是强调自己的礼乐方面,希望得到孔子的肯定。对话潜在的意脉是:第一,冉有看到孔子不认可子路的大言不惭,就把自己的理想放低一点;第二,冉有看出孔子不喜欢子路强调军事暴力,就回避了自己的军事能耐;第三,冉有知道孔子重视礼乐,就拣他喜欢的说,还特地说自己在这方面不在行。总体而言,是非常含蓄地迎合孔子的胃口。但是,孔子既没有哂之,也没有许之。孔子接着点名公西华说话,可见孔子对冉有的话,并不太满意。【叹】公西华的话,好像与冉有并无直接的逻辑联系,但是,从深层分析有相当紧密的逻辑。他在几个学生之中,年纪最小,比孔子小四十二岁(刘宝楠论语正义),孔子适卫时五十六岁
17、,公西华才十四岁(史记孔子世家)。小小年纪,资历最浅,没有子路、冉有那样追随孔子多年的本钱,但是,他看出了子路和冉有的弱点,恰恰是孔子非常重视的宗庙会同,说自己可以主持。他有过出使齐国的履历,这一点,孔子也是肯定的,曾经评价他:“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也。”但是,孔子对于他的话,也没有认可的表示。这可能是孔子对他还不太有把握。就在肯定他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的同时,又作了保留:“不知其仁也”。【惜】4、如何理解孔子对曾皙的赞同?文中反映出孔子怎样的思想?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喟然:叹息的样子。与:赞成。(1)孔子之与。“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8、的景象,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一个风清俗美、和平宁静的社会环境,实际上就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自我内心和谐的大同理想图。其他三人所言只是治国阶段 :子路所言是取得和平,冉求所言是发展经济,公西华所言是在文明建设。曾晳所言是建筑在前三子之上的一种诗意生活,是一幅民生和乐的生活画面,近乎儒家的大同理想,乃儒家追求的终极理想,正是心怀天下的孔子一生孜孜以求的。【拓展阅读】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翻译】有子说:“礼的功用,以遇事做得恰当和顺为可贵。以前的圣明君主治理国家,最可贵的地方就在这
19、里。他们做事,无论事大事小,都按这个原则去做。如遇到行不通的,仍一味地追求和顺,却并不用礼法去节制它,也是行不通的。”(2)孔子之叹? 【拓展阅读】(1)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爱人”,倡导推行“仁政”,且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
20、正统,影响极其深远。现存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干了不少事,职务提升也很快。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了。此时他已五十多岁,迫于形势,他离开了鲁国,开始了被后人称之为周游列国的政治说,十四年中,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后虽被鲁国迎回,但鲁终不用孔子。 孔子一生“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反复申述自己“从周”的理想,在治国上更推崇德治 ,认 为“道 之 以 德 ,齐 之 以
21、 礼 ”,民 才 能“有 耻 且格”。55岁鲁齐选美女八十人,衣以文衣,并文马二十四驷馈鲁君。鲁君臣荒于女色,怠于政事,不按礼制送膰肉,孔子失望,去鲁适卫,开始14年周游列国。(膰肉:是指古代祭祀用的熟肉。)5559岁卫卫灵公不用。决计离卫西去,投奔晋国赵简子。至黄河,闻赵简子杀贤人,临河而叹,返回卫国,后去卫如曹适宋。适宋路上,与弟子习礼于树下,宋派人把大树砍倒。孔子微服而行 ,逃到郑国,郑国不纳,取道适陈6063岁陈在陈地周游,连续遇到隐士,被嘲,济世之心不改。6467岁卫孔门弟子多仕于卫,求孔返卫,孔子返卫。孔子夫人丌官氏卒于卫。68岁鲁齐师伐鲁,冉求为季氏将左师,与齐军战于鲁郊,克之。
22、季康子问他何处学战,冉求答以孔子,遂荐孔子于季氏。季康子派人迎孔子归鲁。至此,孔子结束14年颠沛流离的生活。68岁后鲁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专心从事文献整理和教育,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史载:“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2)论语公冶长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译文: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
23、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3)论语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孔子对颜渊说:“如果用我,就去积极行动;如果不用我,就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颜回秉持用舍行藏的处世态度,深受孔子赞赏。用舍行藏是说如果能为当世所用,就施展才华,在社会上大力推行仁道;若是不为当世所用,就隐藏才能,韬光养晦,退而隐居起来。这种处世之道,依据社会现实决定进退,洒脱自如,堪称极为高深的大智慧,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参考回答】(视学生的能力做选择性的回答)
24、(1)符合政治教化的赞叹!儒家讲究礼乐教化。“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曾皙的人生理想符合儒家“为国以礼”的政治主张。(板书:政治教化)补充串讲群文资源:颜渊、季路侍。子日:“盍各言尔志?”子路日:“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日:“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日:“愿闻子之志。”子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2)对大同世界、太平盛世“礼乐仁和”的赞叹!曾皙描述的正是一幅“礼乐仁和”的社会愿景图。礼:拔濯于沂水,以除灾祈福。舞雩:祭天求雨之处,求雨有歌舞,故称“舞雩”。乐:风,讽也;咏,歌也。仁:安详清明。和:少长和乐。(板书:社会愿景)(3)稍显
25、落寞的感叹!孔子36岁到齐国,55岁到卫国,60岁在陈国,68岁才回鲁国。我们虽然不知道这次对话发生在什么时候,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孔子前半生周游列国,推销儒道,并不如意,甚至可以说是顺沛流离,结果是“道不通”,甚至发出“乘桴浮于海”的感叹!就在屡次碰壁、历尽沧桑之后,一个安详的午后,或者明朗的早晨,这个襟怀像清风明月一样的曾皙,这个随意散淡、自得其乐的鼓瑟高手,他在先生面前描述的阳春三月好风景,正好触及了孔子灵魂深处的伤痛,于是共鸣产生了:“吾与点也!”这是稍显落寞的叹息。(板书:现实遭遇)(4)深有同感的感叹!泰伯:“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卫灵公中他对蘧伯玉的称赞,也
26、体现了这样的思想:“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述而中他又赞赏颜回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可见,在他看来,“邦无道则隐,邦有道则现”是一个很高的境界,既需要有对原则的坚守,也需要有变通的智慧。曾皙用行舍藏的人生选择,与“我”心有戚戚也。这是深有同感的感叹。(板书:人生选择)语言教学与通讯2021年7-8期五、总结四子之志是一个连贯的治国方略:清代学者张履祥在评点侍坐章时,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四子侍坐,固各言其志,然于治道亦有次第。祸乱戡定,而后可施政教,初时师旅馑,子路之使有勇知方,所以戡定祸乱也。乱之既定,则宜阜俗,冉有之足民,所以阜俗也。俗之
27、既阜,则宜继以教化,子华之宗庙会同,所以化民成俗也。化行俗美,民生和乐,熙熙然游于唐虞三代之世矣,曾皙之春风沂水,有其象矣,夫子志夫三代之矣,能不喟然长叹?!”侍坐一章,寥寥315个字,却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四子侍坐,与夫子言其志的故事,我们感知了孔子作为儒家先贤的济世情怀和偶然流露的超尘之想,深入理解了孔子及其弟子昂扬进取而又复杂、矛盾的精神世界。论语一书从字句到内容,历来有各种解说,莫衷一是。今天的学习不囿于一见一解,希望同学们能吸收众家之长,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并且分析问题讲证据、表达见解有立场。六、作业1、背诵课文,参考单元学习人物(19页)的示例进行文言实词积累。要求,选择两个实词进行积累,写在语文积累本上。2、翻译论语泰伯一则:“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结合课文中的四子的性格谈你对以上这则语录的感悟,也可结合古今中外你熟知的名人谈你对此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