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5 ,大小:99KB ,
资源ID:270101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7010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临清一中历史选修一精品教案:第九单元第4课 戊戌政变--李春燕.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临清一中历史选修一精品教案:第九单元第4课 戊戌政变--李春燕.doc

1、临清一中 历史 李春燕选修一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第四节 戊戌政变一 课标要求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二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识记新旧势力的交锋;慈禧和守旧势力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于瀛台;“戊戌六君子”;“百日维新”宣告失败。2、分析评价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和其历史意义。(二)过程与方法:1、探究光绪帝和维新派推行新政失败的原因。2、探究戊戌变法的失败和中国近代化道路曲折的关系。3、对比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一败一成的原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守旧势力抵制和反对新政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维护自身统治权力,是反动的。维新派试图尝试资产阶级

2、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进步的。2、维新派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尤其以谭嗣同为代表的为变法而甘愿牺牲的精神可歌可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中华文明发展史提供了宝贵财富。3、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漫长曲折。三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四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材地位本单元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近代中国人民在民族危机下救亡图存的历史长卷中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救国努力,又是中国人民在近代不断突破自我封闭,向西方学习迈出了实质性一步,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戊戌

3、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实际意义不大,因为它只进行103天而迅速归于失败,但其在思想上和政治上的深远影响是不容抹杀的,是中国人民在探索近代化道路上的重要一环。而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经过,教材对比说明了在戊戌变法中新旧势力的交锋情况,阐明了百日维新的失败结局,在史实的基础上理性分析了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是对本单元内容的总结和升华。五 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复习上节知识,引入新课(1)维新思潮发展成为一场政治运动的标志是什么?(公车上书)(2)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的标志是什么?(百日维新)(3)百日新政以一百一十多道上谕为基础,看似洋洋洒洒,但新政内容

4、能实际执行者,却非常有限。为什么呢?教师:时间短,才一百零三天;法令太多;康、梁等人官位不高;或光绪皇帝没有实权;更主要的是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中央和地方的许多官吏都在千方百计阻挠法令的贯彻执行。这说明百日新政一开始就有两股势力针锋相对。(二) 出示目标(三) 精讲点拨,合作探究(一)新旧势力交锋-针锋相对学生阅读课本第一子目,找出在戊戌变法过程中的两派势力的代表。新势力(维新派) 旧势力(顽固派) 光绪帝 (弱,受约束) 慈禧太后(强,主宰)中央代表 翁同龢(解除远离) 人事任免权军权 荣禄(提升重用)地方代表 陈宝箴 地方大多数官员 群众基础弱 社会基础厚问题情景 维新派是否反对封建制度?

5、是否反对清政府?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以资本主义文化代替封建文化,所以维新派反对封建制度。但是维新派在实现这个目的的方式上却是企图依靠当朝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力图让清政府自己将封建制度变为封建制度,所以他们不反对清政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维新派和光绪帝互为依靠,相互利用的关系,反映了新势力的不成熟和光绪的软弱。这样的新势力在与旧势力交锋中会处于什么样的态势呢?请看一段材料。展示材料:以下是四道光绪皇帝的诏令 1898年6月11日,上谕:定国是诏。 1898年6月15日,上谕:革除翁同龢户部尚书职务,开缺回籍。1898年

6、6月15日,上谕: 授荣禄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898年6月15日,上谕: 以后新授二品以上大臣,要到慈禧跟前谢恩。思考 问题1:光绪皇帝的诏令内容有利于谁?为什么?生回答略师总结,当然是以慈禧为代表的守旧派。翁同龢是当时的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光绪皇帝的老师,最为维新派敬重和信任,是新党中最重要的人物,革除他的职务,大大削弱了维新派势力。再加上二品以上新授职的大员,不是到光绪皇帝面前谢恩、批准,而是向慈禧谢恩,这样,慈禧太后就控制了人事任免权。这不仅对维新派不利,对光绪帝本身也不利。荣禄任直隶总督和统帅北洋三军,北洋军是清政府军队中的精英,驻守在首都北京及天津一带。这表明慈禧太后不仅将人事任

7、免权和军权牢牢控制在手中,新势力的变法在慈禧太后的严密监视下进行。问题2:那如果你是光绪皇帝,你会下这样的命令吗?(当然不会)那么,光绪皇帝为什么还要下这几道诏令呢?光绪皇帝不得已、被逼的。被谁所逼呢?慈禧太后。光绪皇帝这么做,表示什么呢?皇帝连自己老师的顶戴都保不住,表示实权仍在慈禧太后手里问题3:通过刚才的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百日维新开始于6月11日,仅仅过了四天,光绪皇帝就被慈禧所逼,发布了3道对维新派、也对自己非常不利的诏令。这表明新势力弱、受控制,旧势力强、处于主宰的地位。慈禧太后一开始就将人事权和军权控制在自己手里,说明在百日维新一开始的时候,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就做好了有

8、朝一日发动政变的部署与准备了。问题4:面对这种态势,光绪和维新派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结果如何?(先归纳守旧势力的措施有哪些?在找出维新派的应对措施。) 举措:旧势力新势力人事权军 权慈禧解除翁同和的军机大臣,任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尚书四侍郎,任命谭嗣同等“军机四卿”基 础荣禄等人暗中勾结密谋慈禧训政拉拢袁世凯,不识其真面目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抵制新政游说列强争取支持;各省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二) 政变学生梳理戊戌政变的过程 慈禧太后训斥光绪帝-光绪帝授密谕-谭嗣同请求袁世凯起兵勤王-光绪帝接见伊藤博文-慈禧太后“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帝-袁世凯将密谕暴光-屠杀戊戌六君子-取

9、消新政-百日维新失败问题探究问题1:维新派为何要求助袁世凯,与狼共舞?维新派没有自己可依赖的军队,也不敢发动群众,而袁世凯掌握新军。因此,维新派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袁世凯的身上。2:慈禧太后对光绪第接见伊藤博文为何如此敏感?担心外国人会干涉清廷的内政,支持光绪帝,害怕自己沦落为和日本守旧势力一样的结局3:慈禧太后为什么在袁世凯将密谕暴光后才采取血腥镇压?维新派有针对慈禧太后的兵变计划,这直接威胁到她的地位和生命。展示材料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

10、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绝命诗)问题情景3:上述诗句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精神?谭嗣同的勇于牺牲的精神值还是不值?当时,谭嗣同事实上是能走的但他选择了牺牲,这是体现他爱国,大无畏的精神,更体现他高大的形象。总之,不论是暂时逃离的还是留下牺牲的他们都是光明磊落的,他们有着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爱国主义精神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革命战争年代,需要抛头颅洒热血。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不提倡轻易放弃生命,因为生命是无价的。谭嗣同生命的付出并没有挽回戊戌变法败局,戊戌变法最终还是昙花一现。(三)评价学生活动,分组讨论1 同样是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同样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为什么日

11、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而戊戌变法仅维持了103天就失败了?(1)国际环境:日本:当时列强仍处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以打开市场、倾销商品为主要目的,且列强在亚洲正集中主要精力侵略中国。中国:19世纪末,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的要求日益增长,在中国,列强掀起了瓜分狂潮,不会允许中国走上自强之路。 (2)国内环境:日本: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资本主义发展相对充分。中国:封建专制统治达到顶峰、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3)思想文化:日本: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

12、普及早。中国:儒家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4)领导力量:日本: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的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中国: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力量弱小。 (5)改革途径:日本:先有自下而上的倒幕运动,成立了明治新政府,再有自上而下的改革,阻力较小。中国:维新派依靠无实权的光绪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顽固保守势力强大。(6)改革措施:日本:全面、系统,既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实行民主宪政的精神,又充分考虑到了日本的具体国情。中国:虽然也有政治、经济、文教、军事方面的内容,但由于维新派的妥协退让,缺少民主宪政精神。且一些措施操之过急、全面出击,便利了顽

13、固派的反扑。加之地方督抚持观望态度或阳奉阴违,变法法令实际上成为一纸空文。 2 根据上一步的讨论,进一步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生存,力量薄弱,这就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而新势力的主要阶级来源就是民族资产阶级。旧势力的阶级根基封建势力在中国有千年历史,力量雄厚。悬殊的力量对比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3 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走不通的,实现近代化只有走革命道路;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又坎坷的,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国

14、家近代化4 戊戌变法的性质和历史意义设问:有人认为:资产阶级改良派所颁布的一系列新政法令,除了一个京师大学堂(即现在北京大学的前身)以外,其余全部被废除,因而什么也没有留下。但也有人认为: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为此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全面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其功不可没。”你们怎么看?(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背景、目的、内容、过程等方面思考、讨论、归纳总结)性质: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良运动历史意义: 背景看:变法运动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背景下进行的,其直接目的是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是进

15、步的。-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从内容看:政治上,维新派试图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文化上,要求用资产阶级文化取代封建文化。推行资本主义在当时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尝试。 过程看:维新派上书、办刊物、办学会、学堂、团体、著述、论战等方式宣传变祖宗之法,学西学,兴民权,这样不仅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感情和民族意识。同时,对封建思想和文化展开猛烈的抨击。-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因此,戊戌变法作为政治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留下的遗产却成为中华文明上的宝贵财富。维新时期的遗产(1)具备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在维新时期形成了。(2)宣传

16、和变法起到了开阔眼界、解放思想的作用。(3)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获得较快发展。(4)出版印刷事业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人们的认知空间空前扩大。(5)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6)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4单元小结:本单元以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为中心,阐述了19世纪60年代初到19世纪末40年的历史。这一时期,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性质从不断加深,直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60年代,在外国侵略加剧、太平天国运动打击的背景下,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其主观目的是利用西方科技来巩固封建统治,

17、但在客观上却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加速了旧的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19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边疆出现危机并不断加深。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表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关头。新兴的资产阶级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维新变法运动颁布了一系列有利发展资本主义、富国强兵的改革措施,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和社会的发展,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最终导致失败,中国又一次丧失了民族振兴的机会。(四) 板书设计一 新旧势力的交锋旧势力新势力人事权军

18、 权慈禧解除翁同和的军机大臣,任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尚书四侍郎,任命谭嗣同等“军机四卿”基 础荣禄等人暗中勾结密谋慈禧训政拉拢袁世凯,不识其真面目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抵制新政游说列强争取支持;各省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二 百日维新的失败1、导火线:光绪帝授密谕和接见伊藤博文2、标志:戊戌政变(1898年9月)3、经过:政变-搜捕与镇压-“戊戌六君子”-废除变法三、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1、变法失败的原因:(1)根本原因:(2)具体原因2、失败的教训:3、历史意义:(1)性质:(2)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五) 教学反思鉴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

19、必修模块中有关政治、经济和文化史的内容,所以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创设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探究。在此模式下,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认识戊戌变法。临清一中 历史 李春燕选修一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第四节 戊戌政变课前预习学案一 预习目标1.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2. 知道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二 预习内容1、维新派和守旧派是如何斗争的?2、百日维新失败的过程?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4、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历史意义?课内探究学案一、 学习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识记新旧势力的交锋

20、;慈禧和守旧势力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于瀛台;“戊戌六君子”;“百日维新”宣告失败。2、分析评价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和其历史意义。(二)过程与方法:1、探究光绪帝和维新派推行新政失败的原因。2、探究戊戌变法的失败和中国近代化道路曲折的关系。3、对比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一败一成的原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守旧势力抵制和反对新政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维护自身统治权力,是反动的。维新派试图尝试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进步的。2、维新派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尤其以谭嗣同为代表的为变法而甘愿牺牲的精神可歌可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

21、中华文明发展史提供了宝贵财富。3、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漫长曲折。学习重难点:重点: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二、学习过程(一)学生阅读课本第一子目,找出在戊戌变法过程中的两派势力的代表。问题探究一 维新派是否反对封建制度?是否反对清政府?问题探究二展示材料:以下是四道光绪皇帝的诏令 1898年6月11日,上谕:定国是诏。 1898年6月15日,上谕:革除翁同龢户部尚书职务,开缺回籍。1898年6月15日,上谕: 授荣禄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898年6月15日,上谕: 以后新授二品以上大臣,要到慈禧跟前谢恩。思考 问题1:光绪皇帝

22、的诏令内容有利于谁?为什么? 问题2:那如果你是光绪皇帝,你会下这样的命令吗?那么,光绪皇帝为什么还要下这几道诏令呢? 问题3:通过刚才的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问题4:面对这种态势,光绪和维新派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结果如何?(先归纳守旧势力的措施有哪些?在找出维新派的应对措施。)(二)学生梳理戊戌政变的过程问题探究一问题1:维新派为何要求助袁世凯,与狼共舞? 2:慈禧太后对光绪第接见伊藤博文为何如此敏感? 3:慈禧太后为什么在袁世凯将密谕暴光后才采取血腥镇压? 问题探究二展示材料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我自横刀向天笑

23、,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绝命诗)问题 上述诗句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精神?谭嗣同的勇于牺牲的精神值还是不值?(三)学生活动,分组讨论2 同样是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同样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而戊戌变法仅维持了103天就失败了?2 根据上一步的讨论,进一步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 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4 戊戌变法的性质和历史意义设问:有人认为:资产阶级改良派所颁布的一系列新政法令,除了一个京师大学堂(即现在北京大学的前身)以外,其余全部被废除,因而什么也没有留下。但也有人认为:戊戌变

24、法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为此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全面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其功不可没。”你们怎么看?(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背景、目的、内容、过程等方面思考、讨论、归纳总结)三、 反思总结学生自主总结学习收获,写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四、 当堂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清朝高级官员中积极支持变法新政的是A.慈禧太后 B.陈宝箴 C.袁世凯 D.荣禄2.戊戌政变后,新政措施被保留下来的是A.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取士 B.允许官民上书言事C.精简机构,裁减冗员 D.设立京师大学堂3.“戊戌六君子”除“军机四卿”外还有康有为 梁启超 康广仁 杨深秀 A. B. C. D. 4.戊戌变法

25、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 B.帝国主义国家干涉破坏C.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D.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5.中国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是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C.国民革命运动 D.辛亥革命6.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A.新思潮萌发 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7.戊戌变法具有强烈的爱国性,主要表现在它A.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 B.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C.主张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D.促进了了人民的觉醒 8.戊戌变法的实质性意义是A.挽救民族危亡 B.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C.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推动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兴起二.材料解析题:

26、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具呈举人康祖诏等,为要危大计,乞下明诏,行大赏罚,迁都练兵,受通新法,以塞和款而拒外夷,保疆土而延国命,呈请代奏事。材料二:窃闻与日本议和,有割奉天沿边及台湾一省,补兵饷二万万两及通商苏杭,听机器洋货流行内地,免其厘税等款,此外尚有缴械、献俘、迁民之说,材料三:不揣狂愚,统筹大计,近之为可战可和,而必不致割地弃民之策,远之为可富可强,而必无敌国外患之来,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请回答:(1)以上三则材料均引自同一历史文献。请写出该文献作者。这一文献曾引起一件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有何影响? (2)材料二提及“与日本议和

27、”的背景是什么?签订了什么条约?(3)材料三中皇上指的是谁?以作者为代表的派别叫什么?主张变法的代表人物还有哪些?五、 课后练习与提高1、(2009上海历史)“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A领导人 B时间 C参加者 D地点2、(2009年山东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扣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

28、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2分)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2)为了“打破鸡蛋”,明清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4分) 3、(2009年福建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

29、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8分)(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7分)参考答案课前预习学案答案1、 双方围绕着人事任免权和军事权展开

30、了斗争。光绪帝和维新派形势危急。2、 经过:(1)慈禧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2)搜捕与镇压维新派人士:康有为逃往香港;梁启超逃往日本;“戊戌六君子”遇害。(3)废除变法: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外,其余新政措施全被取消。3、原因(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2)具体原因:领导无力: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缺乏群众基础:脱离人民群众;存在依赖幻想:只是寄希望于没有掌握实权的光绪皇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的幻想;新政无法落实:地方官员的阳奉阴违;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4、历史意义:(1)性质

31、: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2)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政治: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因而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经济: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思想: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具有启蒙性。社会生活: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如主张男子剪辫子、妇女不缠足)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也起了重要作用。课内探究学案答案(一)问题探究一 答: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以资本主义制度

32、代替封建制度,以资本主义文化代替封建文化,所以维新派反对封建制度。但是维新派在实现这个目的的方式上却是企图依靠当朝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力图让清政府自己将封建制度变为封建制度,所以他们不反对清政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维新派和光绪帝互为依靠,相互利用的关系,反映了新势力的不成熟和光绪的软弱。问题探究二 问题1: 答:当然是以慈禧为代表的守旧派。翁同龢是当时的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光绪皇帝的老师,最为维新派敬重和信任,是新党中最重要的人物,革除他的职务,大大削弱了维新派势力。再加上二品以上新授职的大员,不是到光绪皇帝面前谢恩、批准,而是向慈禧谢恩,这样,慈禧太后就控制了人事任免权。这不仅对维新派

33、不利,对光绪帝本身也不利。荣禄任直隶总督和统帅北洋三军,北洋军是清政府军队中的精英,驻守在首都北京及天津一带。这表明慈禧太后不仅将人事任免权和军权牢牢控制在手中,新势力的变法在慈禧太后的严密监视下进行。问题2:答:当然不会,光绪皇帝不得已、被慈禧太后逼的。光绪皇帝连自己老师的顶戴都保不住,表示实权仍在慈禧太后手里。问题3:百日维新开始于6月11日,仅仅过了四天,光绪皇帝就被慈禧所逼,发布了3道对维新派、也对自己非常不利的诏令。这表明新势力弱、受控制,旧势力强、处于主宰的地位。慈禧太后一开始就将人事权和军权控制在自己手里,说明在百日维新一开始的时候,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就做好了有朝一日发动政变

34、的部署与准备了。问题4: 举措:旧势力新势力人事权军 权慈禧解除翁同和的军机大臣,任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尚书四侍郎,任命谭嗣同等“军机四卿”基 础荣禄等人暗中勾结密谋慈禧训政拉拢袁世凯,不识其真面目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抵制新政游说列强争取支持;各省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二)问题探究一答 1维新派没有自己可依赖的军队,也不敢发动群众,而袁世凯掌握新军。因此,维新派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袁世凯的身上。)2(担心外国人会干涉清廷的内政,支持光绪帝,害怕自己沦落为和日本守旧势力一样的结局)3(维新派有针对慈禧太后的兵变计划,这直接威胁到她的地位和生命。)问题探究二答: 当时,谭嗣同

35、事实上是能走的但他选择了牺牲,这是体现他爱国,大无畏的精神,更体现他高大的形象。总之,不论是暂时逃离的还是留下牺牲的他们都是光明磊落的,他们有着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爱国主义精神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革命战争年代,需要抛头颅洒热血。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不提倡轻易放弃生命,因为生命是无价的。谭嗣同生命的付出并没有挽回戊戌变法败局,戊戌变法最终还是昙花一现。 (三)1、(1)国际环境:日本:当时列强仍处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以打开市场、倾销商品为主要目的,且列强在亚洲正集中主要精力侵略中国。中国:19世纪末,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输出资本、

36、瓜分世界的要求日益增长,在中国,列强掀起了瓜分狂潮,不会允许中国走上自强之路。 (2)国内环境:日本: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资本主义发展相对充分。中国:封建专制统治达到顶峰、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3)思想文化:日本: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中国:儒家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4)领导力量:日本: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的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中国: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力量弱小。 (5)改革途径:日本:先有自下而上的倒幕运动,成立了明治新政府,再有自上

37、而下的改革,阻力较小。中国:维新派依靠无实权的光绪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顽固保守势力强大。(6)改革措施:日本:全面、系统,既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实行民主宪政的精神,又充分考虑到了日本的具体国情。中国:虽然也有政治、经济、文教、军事方面的内容,但由于维新派的妥协退让,缺少民主宪政精神。且一些措施操之过急、全面出击,便利了顽固派的反扑。加之地方督抚持观望态度或阳奉阴违,变法法令实际上成为一纸空文。 2、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生存,力量薄弱,这就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而新势力的主要阶级来源

38、就是民族资产阶级。旧势力的阶级根基封建势力在中国有千年历史,力量雄厚。悬殊的力量对比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走不通的,实现近代化只有走革命道路;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又坎坷的,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国家近代化4、性质:(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良运动)历史意义: 背景看:变法运动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背景下进行的,其直接目的是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是进步的。-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从内容看:政治上,维新派试图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

39、求发展资本主义;文化上,要求用资产阶级文化取代封建文化。推行资本主义在当时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尝试。 过程看:维新派上书、办刊物、办学会、学堂、团体、著述、论战等方式宣传变祖宗之法,学西学,兴民权,这样不仅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感情和民族意识。同时,对封建思想和文化展开猛烈的抨击。-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因此,戊戌变法作为政治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留下的遗产却成为中华文明上的宝贵财富。维新时期的遗产(1)具备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在维新时期形成了。(2)宣传和变法起到了开阔眼界、解放思想的作用。(3)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获得较快发展。(4)出版印刷事业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人

40、们的认知空间空前扩大。(5)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6)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当堂检测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 2.D 3.B 4.A 5.B 6.C 7.A 8.D二.材料解析题: 9(1)康有为,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政治运动 (2)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3)光绪帝;资产阶级维新派;梁启超、谭嗣同等课后练习与提高答案1、【答案】C【解析】公车上书中康有为联络的是在京参加应试的各省举人,不是各省官员。2、【答案】 (1)含义: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 根本

41、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封建势力强大。 (2)改革措施: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3、【答案】(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实质 :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在专治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解析】(1)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正确的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2)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是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评价该主张要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精品资料。欢迎使用。高考资源网w。w-w*k&s%5¥u高考资源网w。w-w*k&s%5¥u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