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1年高二语文学案:5.16《前赤壁赋》(沪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70046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高二语文学案:5.16《前赤壁赋》(沪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1年高二语文学案:5.16《前赤壁赋》(沪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1年高二语文学案:5.16《前赤壁赋》(沪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1年高二语文学案:5.16《前赤壁赋》(沪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1年高二语文学案:5.16《前赤壁赋》(沪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011年高二语文学案:5.16《前赤壁赋》(沪教版必修3).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2011年高二语文学案:5.16《前赤壁赋》(沪教版必修3).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2011年高二语文学案:5.16《前赤壁赋》(沪教版必修3).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2011年高二语文学案:5.16《前赤壁赋》(沪教版必修3).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2011年高二语文学案:5.16《前赤壁赋》(沪教版必修3).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2011年高二语文学案:5.16《前赤壁赋》(沪教版必修3).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2011年高二语文学案:5.16《前赤壁赋》(沪教版必修3).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2011年高二语文学案:5.16《前赤壁赋》(沪教版必修3).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2011年高二语文学案:5.16《前赤壁赋》(沪教版必修3).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前赤壁赋学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前赤壁赋二. 学习目标:通过讲解前赤壁赋,达到三个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2、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辨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3、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三. 知识归纳总结:苏轼(10371101)(1)少年得志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

2、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相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2)乌台诗案前后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三个月,就因为他的牢骚诗“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3、。”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又联系他在上神宗皇帝书里说王安石“招来新进勇锐之人,以图一切速成之效”,结果是“近来朴拙之人愈少,而巧进之士益多”。后来正是曾拥护过王安石的“巧进之士”把王安石出卖了,使其罢相。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渴望有朝一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他探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轻狂:“老夫聊发少年狂”。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

4、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常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

5、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3)晚年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学士。俗话说:“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

6、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四. 课文分析:(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

7、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既望:农历每月十六。赤壁:湖北黄冈赤壁,与湖北嘉鱼赤壁同被作为周瑜破80万曹军之壁战场故迹。属(zh):请,让,说。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诵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蒙蒙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越过一望无际白茫茫的江面。江实在旷远啊,船儿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上天的神仙。(2)

8、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溯(s):逆流而上。袅袅(nio):细长,形容声音婉转悠长。嫠(l)妇:寡妇。译文: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像含怨,像怀恋,像抽泣,像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像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

9、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3)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愀(qio)然:忧愁的样子。缪(lio):盘绕。舳(zh):船尾;舻(l):船头。酾(sh):斟。槊(sh

10、u):长矛。须臾(y):片刻。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而遨

11、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屡次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4)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5)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藏(zng)。肴(yo):荤菜。适:享用 枕藉:叠枕挤睡。 译文

12、: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像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时缺,但它始终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靠

13、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分析: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乐) (悲)(乐)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乐:清风明月、水天一色(景美)朦胧迷离、羽化登仙苏轼的悲又从何而来? 从歌声中来 (政治失意)从箫声中来 (箫声幽怨)从历史人物中来 (人生无常)从个人境遇中来 (生命短暂)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探究第四段的思路、说明分层理由;分别用一对表示矛盾关系的词语来概括层意。可分为两个层次:一:变与不变 二:取与不取变 不变逝者如斯 (水) 未尝往也 (水)盈虚者如彼(月) 卒莫消长也(月)时刻在变 (人) 无尽也 (我)(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

14、的)1、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物 人2、客:无穷 须臾 变化 (片面) (悲)苏轼: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 (全面)(喜)(用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辨。)分析“取与不取”取 不取清风明月 非吾之所有(大自然是一部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智慧的百科全书。)小结: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辨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辨使他乐观旷达。苏轼是如何得到了永恒的?人格魅力:辩证处世、正直进取、旷达乐观、真纯淳朴、胸怀天下等总结文学成就:文: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苏黄”(苏轼、黄庭坚)词: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辛”

15、(苏轼、辛弃疾)附:后赤壁赋(1)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译文: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2)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译文: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

16、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3)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

17、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译文: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

18、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4)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译文: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

19、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前后赤壁赋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1)描写的季节不同,景物特征也不同。 前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是一派新秋之景;后赋“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是初冬景象。 (2)夜游的起兴和游程不同。 (3)思想内容不尽相同。前赋表达的是一种旷达的情怀,后赋有因苦闷而超脱尘世的思想。 前赤壁赋在结尾处安谧幽静,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万物同样永久存在,表现的是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在消极中有一种开阔旷达。 后赤壁赋在结尾处迷离恍惚,惊险,暴露出一派消极出世的态度(4)写法

20、也有所不同。 前赤壁赋作者以自己出面,发表一通议论,写的是舟中发生的实事;后赤壁赋则用道士化鹤这一俨然是印证前赋“羽化而登仙”的虚幻故事,作为高潮也作为余韵,以抒发超脱的情怀。 前 后 秋景 水月禅境 清幽,明亮的 冬景 山鹤幽情 阴森,险峻 主客精神交流 日常生活浅表性 地点 江中游 山上游 说理议论 叙事记游 物各有主,风月永寸,最后一觉天明,心旷神怡 道士化鹤,气氛神秘,心情旷达 暴露作者消极矛盾的心情【典型例题】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举酒属客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杯盘狼籍答案:属通“嘱”,指劝人饮酒。冯通“凭”,乘。籍通“藉”,凌乱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乌鹊南飞 下江陵 西望

21、夏口,东望武昌 顺流而东也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渺沧海之一粟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答案:南,向南,名词作状语。下,攻占,名词作动词 西、东,向西、向东,名词作状语。东,向东进军,名词作动词。渔樵,打鱼砍柴,名词作动词。侣、友:以为侣、以为友,名词的意动用法。渺,以为渺小,意动用法。舞:使起舞。泣:使哭泣。使动用法。3、分析下列句子划横线词语的高妙之处(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答案:一个“泛”字,写出了小船自由自在地飘浮于江面的情景,也正是作者心境的写照。(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答案:“徘徊”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明月以动态,实是小船飘浮于江流所致,更显现了作者对月夜美

22、景的关爱眷恋之情。(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答案:“横”字写出了白茫茫的雾气弥漫江面,是平视,是近景。“接”字是上眺,是远景,写出了月光波影充溢于天地之间。“横”“接”相映,描绘出秋江月色的全景,是大写意画,表现了作者心境的旷达、宁静、快乐。(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答案:“纵”是小船的自由放纵,也是作者精神的自由放纵,写出了江流的湍急。“凌”是升高的意思,既写出了小船的轻捷,又引出了下文的想象。4、解释一词多义(1)如:纵一苇之所如: (2)于: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答案:(1)往。像。(2)在。从。5、分析划横线词的古今异义徘徊于斗牛之间 望美人

23、兮天一方 答案:徘徊(古:明月慢慢移动。今:人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女子。【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1. 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组是A. 举酒属(zh)客 斗宿(xi) 冯(png)虚御风 相互枕藉(ji)B. 幽壑(h) 嫠(l)妇 愀(qio)然 山川相缪(lio)C. 扁(pin)舟 匏(po)樽 蜉蝣(f yu) 舳舻(zh l)D. 酾(sh)酒 横槊(shu) 更(gng)酌 窈窕(yo tio)2. 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的意义七月既望 举酒属客白露横江 纵一苇之所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渺渺兮予怀倚歌而和之 余

24、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 固一世之雄也哀吾生之须臾 知不可乎骤得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相与枕藉乎舟中 山川相缪3.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句子。前赤壁赋( )A.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B.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C. 岁赋其二。D.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B. 赵尝五战于秦。C. 寄蜉蝣于天地。 D. 其势弱于秦。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B.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C. 任意东西。 D. 顺流而东也。侣鱼虾而友麋鹿。( )A.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

25、仇也。 B.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C.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D. 抱明月而长终。4. 指出下列各句中句式与画线句句式相同的句子。何为其然也?A.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B.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C.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 何以战?5. 下列不同于其他句式的一项是( )A. 而又何羡乎? B. 而今安在哉? C. 何为其然也? D. 故凡愚者莫我若也。阅读语段,回答69题。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26、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6、归纳此语段的段意。_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语出 _ 时代的曹操所写的 诗。8、“孟德之困于周郎”指的是 _的往事。9、作者列举往事的目的是_。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

27、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10、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1)逝者如斯 (2)而未尝往也(3)而吾与子之共适(4)而卒莫消长也(5)肴核既尽,杯盘狼籍11、“逝者如斯”,语出_,它的语意为_。12、作者超越自我,把生命放到宇宙的永恒中加以考察,终于积郁释然,作出了超旷达观的解释,得出了“_”的结论。 13、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义 之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扣舷而歌之 倚歌而和之哀吾生之须臾 苟非吾之所有于苏子与客泛

28、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托遗响于悲风。其而不知其所止 其声呜呜然何为其然也 方其破荆州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侣鱼虾而友麋鹿耳得之而为声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试题答案】1、答案:C2、答案: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属(通“嘱”,指劝人饮酒)横(弥漫,充溢) 纵(任)如(往)浩浩(广阔,辽远)冯虚(凌空,“冯”通“凭”) 渺渺(悠远的样子)倚(循,依)和(唱和) 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危(端正) 固(本来)须臾(片刻) 骤得(立刻得到)曾(竟)一瞬(一眨眼) 适(指享有)枕藉(互相枕着垫着) 缪(缭,盘绕)3、答案:B C A A 4、答案:D5、答案

29、:D6、描写作者心情由乐转悲。7、三国 短歌行 8、赤壁之战9、由古今对比而生悲,由曹操的不可一世写兴亡之悲,起到反衬作用。10、(1)这,指江水 (2) 流走 (3)享有 (4)消减或增长 (5)凌乱11、论语子罕 江水滚滚流去,比喻时间易逝。12、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13、纵一苇之所如(助词,无实义)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苟非吾之所有(助词,的)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给)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其声呜呜然(代词,那)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 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