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检测(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5北京市海淀区检测)随着个体小农经济的确立,我国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以下资料可以用来研究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是()ABC D2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3李成贵在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中写道:“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
2、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小农”成为“最重要的变量”的原因是()A人口数量较大 B地域分布广泛C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D封建土地所有者4(2015宁德质检)据统计,唐前期兴修的163项水利工程中,北方五道有101项。唐后期兴修的101项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有76项,其中江南道占49项。这种变化表明唐代()A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B南北经济出现失衡的态势C江南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D经济重心呈现转移的趋势5殷墟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方形器数量较多,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
3、兵器和900多枚铜镞。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商代()A农业先进,使用青铜农具B冶铜发达,青铜器品种多C战争频繁,青铜武器多样D重视礼仪,青铜礼器精美6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特别是我国古代陶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和研究中国古代陶瓷历史文化是当前挖掘和弘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据明史记载:“隆庆时,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万历十九年命造十五万九千,继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末毕工。”这个记载表明()A官窑瓷器明朝时大量投放市场B官府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C官府控制了全国的民窑生产D政府对官窑的工艺水平要求日益提高7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到长
4、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是指()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 B地方自治的市镇C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D沿街开铺的街市8宋朝的户籍制度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划分城市户口与乡村户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等级观念的影响 B城市经济的发展C征收赋税的需要 D社会管理的需求9(2015赣州联考)宋初“衣服递有等级,不敢略相陵躐”,从清明上河图看,上层人物多穿齐整的袍衫,长可掩足;平民大众则捋袖敞襟,系带裹腿,以便活动。但在南宋,已是“衣服之章,上下混淆”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阶级的日益腐朽 B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C社会
5、风尚的开明开放 D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10明成祖时,有人主张对入贡互市的外商征税,明成祖答复:“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A明成祖认为国体纲常重于经济利益B明成祖认为向外商征税会侵害外商的利益C朝贡贸易的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利益D明成祖想借外商引导百姓投身海外贸易11(2015盐城三模)明朝初年,政府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取利。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这一事例()A揭示了官商结合是商人获利的主要途径B开创了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
6、C说明了商帮的发展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D表明明朝初年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12(2015北京海淀区检测)有一位历史老师的板书设计了如下内容,据此判断,这位老师授课的主题是()A.文字狱 B闭关锁国C重农抑商 D康熙收复台湾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2015南京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绸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
7、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清)徐锡龄熙朝新语材料二(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材料三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
8、%增长到324%;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贡德弗兰克认为,直到1800年,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策因素。(4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评论。(12分) 要求:观点鲜明,论证严密,
9、表述成文,富有逻辑。(不超过250字)14(2015湖北七市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到隋唐,均田制绵延了300多年,保留了大量的国有小农,但这一制度到唐中叶已经崩溃。宋代不立田制,国家不再干涉土地财产关系的变化,结果是租佃关系盛行,成为主导的土地经营形式。宋代佃户人身自由,法律上也和主人有基本的平等地位地租形式主要是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随整个产量的多少而波动,所以地主还对土地的经营加以干预。而定额租则佃农可完全自主经营有人估计,宋代的亩产量比唐代要提高1.5倍。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鱼鳞册始行于洪武二十年。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
10、“鱼鳞图册”。先是,诏天下编黄册,以户为主,详具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之数为四柱式。而鱼鳞图册以土田为主,诸原坂、坟衍、下湿、沃瘠、沙卤之别毕具。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据史载:“(明末清初)吾邑地产木棉,行于浙西诸郡,纺绩成布,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以济。”“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织者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已空矣。其衣食全恃此。”故一旦商贩阻塞,棉花和棉布滞销,农民经济的运转就会出现危机。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到宋朝农民身份的变
11、化及其主要原因。分析明代黄册、鱼鳞图册的历史作用和明清时期农业经济的主要特征。(12分)(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宋至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及影响。(8分)答 案1选D骨耜是夏商周时期的生产工具,此时小农经济尚未形成,故错误;垄作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耕作技术,翻车是曹魏时期出现的灌溉工具,曲辕犁是隋唐时期在江东地区出现的耕作工具,均体现了精耕细作,故正确。 2选B曲辕犁出现在隋唐时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推广农业技术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导致生活贫困的原因是当地“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故C、D两项错
12、误。3选C小农与封建国家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小农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小农数量的变化与迁移直接影响着统治阶级的安危,故选C项。4选D题干中唐代前期北方水利工程兴修数量多,而唐代后期则是南方水利工程兴修数量多,这说明经济重心呈现南移的趋势,故D项正确。5选B从数字来看,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数量最少,只有28件,况且青铜由于质地不够坚硬,较少用于农具,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是青铜冶炼的鼎盛时期,出土铜器数量庞大、品种多样,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武器有青铜兵器和铜镞,未体现多样,也未能说明商朝战争频繁,故C项错误;出土青铜礼器数量远不如兵器多,故D项错误。6选B“万历十九年命造十五万九千,继而复增八万
13、”体现了官府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均未体现,故排除。7选C据材料“长安城”等信息可知A、B两项错误;据“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可知政府对“市”在时间和空间上实行严格管制,故C项正确,D项错误。8选B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于是有了“坊郭户”与“乡村户”的划分,等级观念的影响、征收赋税的需要与社会管理的需求不是其主要原因,B项符合题意。9选B根据题干中南宋已是“衣服之章,上下混淆”了可知,这一时期上层人物与下层人物之间在服装上没有太大差距,这说明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与统治阶级的日益腐朽无关,故A项错误,B项正确;上层人物
14、与下层人物之间在服装上没有太大差距与社会风尚的开明开放及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无关,故C、D两项错误。10选C明成祖认为外商来华是“夷人慕义远来”,这反映出明代统治者对外贸易的主要目的是炫耀国威,其实质是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利益,故C项正确。11选C材料中“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说明晋商发展与国家政策有关,故C项正确。12选B大兴文字狱和重农抑商政策均与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无关,故A、C两项错误;清统治阶级严格执行闭关锁国政策,意在防止反清势力的勾结,防范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故B项正确;康熙收复台湾是中国内政问题,故D项错误。13解析:第(1)问,对材料一进行逐层归纳概括即可。第(2)问
15、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由“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可以分析出重农抑商的政策。第(3)问是历史小论文,具有开放性。这类题目首先应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其次是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最后是下笔成文。 答案:(1)表现: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较快发展,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商帮出现。(2)现象: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子女读书。政策:重农抑商。(3)观点一: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是不断发展的。论据:农业: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普遍种植。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资
16、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手工业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商业: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货币(白银)作用越来越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商帮(徽商和晋商)。观点二: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论据: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手工业: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生产手段没有重大突破。商业:商业资本积累不足(商人大多用财富购房置地,供应子女读书);海外市场拓展不够(海禁等政策使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14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北魏到隋唐,保留了大量的国有
17、小农”“宋代佃户人身自由,法律上也和主人有基本的平等地位”可知,农民身份从国有小农转变为自由佃农;第二小问,结合农业发展、土地兼并与土地政策的变化进行分析;第三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信息逐层概括归纳;第四小问,可根据材料三信息逐层概括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北魏到隋唐,保留了大量的国有小农”“宋代佃户人身自由,法律上也和主人有基本的平等地位”可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根据“一旦商贩阻塞,棉花和棉布滞销,农民经济的运转就会出现危机”可知明清时期手工业与商品经济结合,传统的农村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有人估计,宋代的亩产量比唐代要提高1.5倍”及材料三
18、“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织者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可知,佃户制度下的农民生产自主性和积极性逐渐增强,推动了经济继续发展,由材料三“一旦商贩阻塞,棉花和棉布滞销,农民经济的运转就会出现危机”可知,农业与手工业产品逐渐投入市场,市场与农民的联系日益紧密。答案:(1)变化:由国有小农转变为自由佃农。原因:生产规模化,生产资料迅速集中;商品经济发展,土地买卖频繁;国家政策变化,均田制崩溃,宋不抑兼并等。作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土地所有权,保护了农民利益,抑制了土地兼并;赋役征收具有确实的根据,有利于保证政府的税收。特征:生产区域化和专业化,产品商品化。(2)趋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手工业与商品经济结合,农村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影响:农民生产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逐渐增强,推动了经济继续发展;市场与农民的联系日益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