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16 环境保护【2016年高考题】(2016新课标卷)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我国部分沿海地区人们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在陆上修建高位养虾池(图8)。高位虾池底部铺设隔水层,引海水养虾,养虾过程中要投饵料、换海水,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引水、蓄水、排水过程都有渗漏。分析高位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答案】养殖过程海水渗漏,导致地下淡水碱化,附近表土盐碱化,影响农作物和地表植物的生长,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废水造成附近海域污染,海水富营养化。【名师点睛】该题以我国部分沿海地区引海水养虾为背景材料,通过图文信息,分析高位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解答此题关键是获取有用的材料
2、信息“引水、蓄水、排水过程都有渗漏”、“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分析海水对当地生态环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2016新课标卷)44.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快递业保持高速发展的趋势。2015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206亿件,同比增长48,快递业务收入完成2760亿元。与此同时,由快递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说明废弃的快递外包装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答案】环境污染问题:快递外包装会产生大量的包装盒(袋)、胶带等固体废弃物;不可降解的包装塑料袋和胶带等会对环境造成污染。(4分)解决措施:推广使用环保的外包装材料,实行绿色包装;(
3、2分)在确保货物不受损坏的情况下,实行适度包装;(2分)对外包装中的纸张(纸盒)等可利用废弃品,实行分类回收。(2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但本部分不得超过6分。)【解析】试题分析:该题主要考查环境污染与措施。快递外包装主要会产生大量的包装纸、及难以降解的胶带和塑料袋。措施是使用环保材质的包装、减少过度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等。考点:环境污染与保护【名师点睛】快递业务迅猛增长的当前,快递包装垃圾的处理迫在眉睫。该题以快递包装为背景考查环境污染与保护,随着网购的日益普及一个共同的烦恼就是要面对堆积如山的快递包装。这些包装不能及时处理,造成大量的垃圾堆放,同时伴随的还有难以降解的塑料袋和胶带污染
4、。针对此问题的措施作答时,观点要切实可行,并符合可持续发展即可。这道题考查实现生活,学生容易思考,难度小。只是注意答题语言组织即可,学生选此题得分率会较高。(2016新课标卷)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长江刀鱼是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天从长江口进入长江干流,支流以及通江湖泊湿地产卵、孵化。长江刀鱼曾经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近年来长江刀鱼资源严重衰竭。 分析导致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答案】原因:过度捕捞,河湖湿地减少;水体污染。(6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措施:禁止过度捕捞,规定休渔期;保护湿地;治理河流污染;人工孵化,放养育苗等。(4分)(答出一项得2
5、分,答出两项即可得满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名师点睛】近年来,“鱼”成为高考地理特别青睐的对象。长江刀鱼味道鲜美,价格昂贵,其数量近年来不断减少,因此其保护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这一实事,出题人设置了“长江刀鱼衰竭的原因和保护措施”这一问题,旨在考查学生 “分析环境问题成因并提出解决措施”的能力。刀鱼数量减少一方面应“归罪”于人类的过度捕捞,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刀鱼生存环境的破坏。地理问题的解决措施一般应根据其形成原因来回答,例如,针对过度捕捞,可采取的保护措施是禁止过度捕捞;针对河流污染,可采取的保护措施是治理河流污染等等。(2016江苏卷)D. 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
6、0 分)材料一 图21 为库布齐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位置示意图。材料二库布齐沙漠东北部分布着大面积的裸岩,这种岩石成岩程度低,沙粒较大,沙粒间胶结程度差,结构强度低,遇雨即溃,逢风即散。材料三在2015 年巴黎气候大会上,内蒙古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引起了世界关注。图22 为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示意图。 (1)裸岩对当地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有 、 。(2 分)(2)与巴丹吉林沙漠相比,库布齐沙漠治理的有利条件有 、 。(2 分)(3)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是 ,该模式在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有 、 、 。(4 分)(4)适合当地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是 、 。(2 分)【答案】(1)
7、岩石容易风化侵蚀,成为沙漠形成的物质来源 易发沙尘暴 沿河地带易 产生水土流失 (2)降水量略多,植被易成活 离黄河近,引水灌溉方便 (3)甘草种植 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促进当地经济(制药业、农牧业、旅游业)的发展 带动就业,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4)风能 太阳能【名师点睛】土地荒漠化问题,地球陆地表面极薄的一层物质,也就是土壤层,对于人类和陆生动植物生存极为关键。没有这一层土质,地球上就不可能生长任何树木、谷物,就不可能有森林或动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人类。荒漠化,就是指这一层土质的恶化,有机物质下降乃至消失,从而造成表面沙化或板结而成为不毛之地,包括沙漠和戈壁。根据地表形态特征和物质构成,
8、荒漠化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冻融及石漠化。造成荒漠的原因很多,主要是气候等自然原因,如全球变暖、北半球日益严重的干旱半干旱化趋势等。但是人类活动,如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破坏森林植被等,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一般是恢复植被,生物是最好的保护措施。在分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示意图时,我们要找出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原因最好是逆着箭头去找,就可以找到主要的原因了。然后再通过图中网络去分析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2016海南卷)25.【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冬虫夏草主要生长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其采挖时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每
9、年采挖过程中大量草地被践踏和碾压,采挖结束后到处都是裸露的松散泥土和土坑。简述大规模采挖冬虫夏草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答案】(生态环境脆弱,破坏易,恢复难。)植被破坏;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层结构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水分涵养能力下降;水旱灾害发生频率加剧;鼠害等生物灾害易发。(答出其中1项可得2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0分)【解析】【名师点睛】掌握生态环境保护包括保护植被、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方面。解答此题关键是充分利用材料信息,根据材料提示,逐一分析采挖冬虫夏草对当地生态环境所包含的几个方面的影响。【2015年高考题】(2015上海卷)(四)赤潮是
10、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20-30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下图所示。8、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南方近岸海域 城市近岸海域 北方近岸海域 乡村近岸海域A、 B、 C、 D、9、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 A、9月到11月 B、12月到2月 C、3月到5月 D、6月到8月10、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其对赤潮的影响是()使污染区域更集中 加剧污染程度 使污染区域更分散 减轻污染程度A、 B、 C、 D、【答案】8、A 9、D 10、D【解析】试题分析:8、赤潮易发生在20-30的温度范围内,我国
11、南方纬度低,热量条件好,适宜赤潮生物的生长。城市近岸海域向海洋排放大量废水为赤潮生物提供了生长必须的营养。我国北方及乡村近岸海域在温度及营养供应上不利于赤潮生物生长。A正确。9、夏季海水温度高,陆上处于汛期入海径流量大,带来大量营养盐类,适宜赤潮生物的繁殖。D正确。10、洋流可扩大污染物的污染范围。寒流能降水表层海水温度,减缓赤潮生物的生长速度,进而降低赤潮危害。D正确。【考点定位】赤潮。【名师点睛】该题以赤潮的形成的地理环境条件为材料,考查学生具备较强的快速获取地理信息和读图分析能力。根据题干“20-30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图”,可以推出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
12、水温较高的南方近岸海域和海水富营养化较严重的城市近岸海域,发生的季节是气温较高的夏季。(2015新课标II卷)44(10分)【环境保护】贵州省某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农民在山上放牧、砍柴、找土种玉米,当地农民反映,山上的土一年比一年薄,一发大水,土全被冲走了,玉米也被冲走了,石头越来越多,最后连玉米也无法种了,生活越来越困难。简述为改善环境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地政府应采取的具体措施。【答案】(10分)严格管理,恢复自然植被:将农业生产活动限制在适宜的地方;不适宜的地方实行严格保护措施,避免人类活动扰动土层,以逐步恢复自然植被。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如选择免耕的农作物,改牲畜放
13、养为圈养等,以避免农业活动过多扰动山地很薄的土壤层。合理规划,控制人口数量:按环境承载力规划人口,将超过环境承载力的人口转移到适宜的地区。经济补贴措施:给农民适当经济补贴(包括粮食、商品能源等),解决农民的生活用粮、用柴等问题,帮助农民开辟新的生计(如手工业、第三产业等),或以经济手段鼓励农民主动保护和恢复植被。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通过实际情况的对比,使农民认识保护山坡、石间土层的重要性,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吸引社会力量:以优惠的政策鼓励个人和企业参与保护和治理环境。客土移植:将土壤资源丰富地区的土壤转移至该地区。(每答出1项措施得2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但本题满分不得超过10分
14、。)【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环境保护,具体抽样考查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荒漠化防治政府能采取的具体措施,属于生态破坏。【名师点晴】本题以近年来贵州省某喀斯特地貌山区严重的石漠化现象为切入点,文本形式提供材料,指出了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考查石漠化防治的政府能采取的具体措施。分析文字材料可以看出该地区因经济贫困在山上过度开垦、放牧、砍柴,暴雨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基岩裸露,发生石漠化,所以要想减少石漠化的发生应该退耕、限牧、限樵,提醒学生要注意的是本题关键词“政府”,所以应该是政府能采取的“政策性” 或“宏观工程性”措施,并且以“改善环境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前提。(2015新课标I卷)44、(10分)【
15、环境保护】近年来,我国道路施工愈加注重保护环境,喀斯特地区土层薄,保护土壤尤为重要。在南方喀斯特地区修建公路,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在工程结束后,仍在原地维持土壤的生产功能。指出为达到保护土壤的目的,在南方喀斯特地区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应采取的措施,并简述理由。【答案】措施:之前,将土壤移走,集中堆放并作保护措施(四周围挡,表面覆盖)。(3分)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石料开挖场或弃料堆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3分)理由:喀斯特地区土层薄,易被移走;南方地区雨水多,土壤易流失,需保护。(4分)【名师点睛】该题以喀斯特地区特殊土层条件为材料,考查在工程建设中,如何
16、保护土层,保持土壤的肥力,保护好生态环境。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审题清楚,在“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注意从开挖石料、堆放弃料之前和之后分别采取哟针对性措施,同时需注意结合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特点。该题难度较大,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综合分析和推理能力。(2015四川卷)农业化肥使用会增加河水中的NO3-,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会增加河水中的PO43-。下表为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长江、黄河四条河流中的NO3-和PO43-的尝试数据。读表回答下列各题。9、表中代表亚马孙河的序号是()A、 B、 C、 D、10、若只考虑河流补给,黄河中游河水流经下游,NO3-和PO43-的浓度()A、
17、均显著增加 B、均不会增加C、NO3-减少, PO43-增加 D、NO3-增加PO43-减少【答案】9、C 10.B【名师点睛】根据材料,河流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污水或生活污水。影响河流污染物含量的因素与污染物排放量有关,与河流水量大小有关。经济越发达地区,排放的污染物质越多,经济落后地区,排放的污染物质少,排放量与河流污染物含量成正相关。河流径流量与污染物质含量成负相关。根据亚马孙河的径流量大小,沿岸地区的经济状况,可以判断污染物质含量最少的是亚马孙河流域。根据黄河水系特征,下游是地上河,几乎无支流注入。要注意条件,只考虑河流补给,就是不考虑排放污染物情况,也不考虑河流的支出情况,河流中NO3
18、-和PO43-离子的浓度不会变化。(2015福建卷)C【选修6环境保护】图20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湿地面积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该区域湿地面积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9分)(2)简述该区域保护湿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答案】(1)(9分)特点:湿地面积减少。原因:由于人口增长,耕地需求增加,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建设用地需求量增大,促使人类大幅开垦湿地。(2)(6分)(2)退耕还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应重视湿地保护;提高群众保护湿地的意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名师点睛】湿地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
19、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作用:提供水源;补充地下水;调节流量,控制洪水;保护堤岸,防风;清除和转化毒物和杂质;保留营养物质;提供可利用的资源;保持小气候;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航运;旅游休闲等。(2015江苏卷)D环境保护美国先后出台过多部有关土地利用的法规,如1934年出台了“泰勒放牧法”,1935年出台了“水土保持法”等,这些法规对美国资源与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图是美国过去200年来草地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过去200年美国草地面积变化特点是 。(2分)(2)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春季“黑风暴”频发,其产生的自
20、然条件是 、 。(2分)(3)“泰勒放牧法”和“水土保持法”对美国资源与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3分)(4)历史时期美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对我国的启示有 ,针对我国国情,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场资源还可以采取 等措施。(3分)【答案】(10分)(1)总体呈下降趋势(先缓慢下降,后快速下降,再缓慢下降)(2)春季多大风 天气干燥 生态环境脆弱(任答2点)(3)限制土地过度开垦 缓解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有效保护草地资源(4)建立健全土地利用政策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任答1点)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 技术手段 宣传教育(任答2点) (3) 美国通过颁布实施“泰勒放牧法”和“水土保持法”可以限制土地过度开垦,有
21、利于缓解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从而有效保护草地等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4)借鉴美国通过颁布实施“泰勒放牧法”和“水土保持法”有效保护了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我国也应该建立健全土地利用政策,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并严格执行,另外针对我国人口多,环保意识不强的国情,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场资源还应加强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执行,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国民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参与保护环境。【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环境保护,主要考查荒漠化形成条件,荒漠化的防治。【名师点晴】本题以美国土地资源保护法的颁布实施,对土地资源的保护作用为切入点,考查荒漠化形成条件,荒漠化的防治措施。第(1
22、)小题考查读图能力,仔细读图即可得出;第(2)小题找出“黑风暴”本质即沙尘暴,沙尘暴形成自然条件,大风、沙源;第(3)、(4)小题,考查荒漠化防治措施,答题时应注意设问的角度是高效得分的关键。(2015山东卷)46.(10分)【地理-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锯泥是石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石粉与水的混合物,我国北方某石材生产基地每年产生大量的锯泥,其堆放占用了大片土地,石粉质地细,难处置,大风时易满地飞扬,雨天则随雨水流入河道。近年来,某企业在该基地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加气砖质量轻,保温效果好,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图14为锯泥产生过程及利用示意图。图14从资源、环境的角度分析该企业利用锯泥生产
23、加气砖的积极意义。(10分)【答案】实现废弃物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占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加气砖保温效果好,节省能源;减轻空气污染;减轻水污染。【名师点睛】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面对资源、环境问题,在开采、利用、生产过程中,总会产生环境问题。图示方式主要是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再利用,治理了环境,增加经济收入。有利于保护资源、环境,加快区域经济发展。(2015海南卷)26.(10分)环境保护灌丛荒漠往往呈带状分布于山麓地带和绿洲边缘。灌丛植物能够阻挡风沙,并将之固定在周边形成灌丛沙滩;但干旱加剧或者地下水位下降时,灌丛植物根系无法再获取水分就会死亡,最终形成流动沙丘。
24、下面左图示意某区植物分布,右图为灌丛沙堆景观。简述绿洲边缘的灌丛沙堆在其不同发育时期对绿洲的影响,并提出灌丛荒漠生态保护措施。【答案】影响:灌丛沙堆早期具有固沙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绿洲;(3分)但如果灌丛死亡,则其早期固定的沙成为沙源,为沙漠化提供物质基础,威胁绿洲。(3分)措施:保护山地植被,增强水分供养;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证生态需水;禁止采伐灌木;采用草方格固定大型灌丛沙堆。(每答出l项得2分,答出其中2项即可得4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但总分不超过4分。)【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以推断出,早期灌丛沙堆的主要作用是固沙,在一定程度上对绿洲具有保护作用;但如果灌丛死亡,则造成早
25、期固定的沙成为沙源,为沙漠化提供物质基础,威胁绿洲。针对上述现象,可从保护山地植被、合理利用水资源、禁止采伐灌木、采用草方格固定大型灌丛沙堆等方面说明保护措施。【考点定位】本小题主要考查荒漠化的治理。【名师点睛】地理综合题的显著特点是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信息获取、材料分析等综合能力的考查,其中教材知识和原理的应用以及材料信息的获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该题以区域荒漠化问题为切入点,仍然采用“文字+图片”的形式呈现地理信息,考查学生对荒漠化的形成过程的理解以及荒漠化的治理措施。对文字材料的分析并准确获取其中信息是解答该题的突破点。“灌丛植物能够阻挡风沙,并将之固定在周边形成灌丛沙滩”是早期灌丛的作用
26、,而“灌丛死亡”后,其所固定的沙在风力作用下移动,则“最终形成流动沙丘”,这是后期灌丛的影响。“灌丛荒漠生态保护措施”则是教材中荒漠化的治理措施知识的迁移应用。【2014年高考题】(2014新课标I卷)44.(10分)环境保护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下图为切沟景观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止措施。【答案】危害:切沟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2分)加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2分)防治措施: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间作、修地梗等);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如修建排水沟等);(在水流集中区域)设置障碍(如草
27、地、灌丛等);在切沟中修建拦水坝(谷坊);切沟填埋。(答对1项措施得2分。答对其中3项即可得6分。)【解析】试题分析: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切沟会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切沟会加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导致耕地土壤肥力下降,作物减产。对切沟危害的防治措施,可以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间作、修地梗等。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如修建排水沟等。在水流集中区域,可以设置障碍,如种植草地、灌丛等。在切沟中修建拦水坝,减少水土的流失,对切沟填埋。都是减少切沟危害的措施。【考点定位】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及治理措施。【名师点睛】切沟对坡
28、耕地的危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加大土壤侵蚀量,降低土壤的肥力;二是使耕地起伏加大,不利于机械化耕作。防治措施可从调整耕作方式、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填埋等方面分析。规律总结土地资源开发与防治土地退化的概念土地资源质量的降低,在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质的降低表现土壤侵蚀(是一种分布较广、危害严重的土地退化现象)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壤荒漠化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涝渍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主要原因人类经济活动对土地施加的压力过大,使自然状态下较脆弱的环境被破坏防治措施生物措施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植树种草的科学管理工程措施修建水库、灌渠等
29、;修梯田、淤地坝等农牧业措施在突出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采用各种保护耕地、提高肥力的措施;发展舍饲养畜、把牧草栽培纳入农田耕作范围(2014新课标II卷)44.(10分)环境保护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国只有1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0只左右,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池,二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答案】可能原因:迁徙路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
30、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祸动物猎杀等。保护对策;在迁徙路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解析】试题分析:从中华秋沙鸭的生活习性及人类影响分析其减少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因其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而迁徙路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会导致疲劳饥饿致死;如湿地遭受污染,而中华秋沙鸭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会导致死亡;沿途受人对动物猎杀,导致死亡。那么针对原因,分析其对策,在迁徙路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使有栖息地,有食物来源;治理水
31、体污染,防止食用污染的食物;从人类活动分析,要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及时获取信息,组织志愿者观察保护;加以宣传,人人知道保护它。【考点定位】生物资源保护。【名师点睛】中华秋沙鸭属于候鸟,繁殖地主要在我国东北的长白山区,而越冬地则位于我国南方的赣东北,每年的长途迁徙导致中华秋沙鸭的数量减少。中华秋沙鸭数量在迁徙途中不断减少的具体原因可从其栖息地(即湿地)减少、误食受到农药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三方面分析回答。保护中华秋沙鸭的措施要针对其减少原因制定,如在中华秋沙鸭迁徙路线上恢复湿地数量,尽可能多地增加栖息地;治理水污染,避免中华秋沙鸭误食中毒的鱼虾;健全法规,严禁捕杀中华秋沙鸭等
32、。规律总结:物种灭绝及保护灭绝的原因:a自然原因: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b人为原因: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的灭绝。保护措施:a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b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当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2014北京卷)41、维护和平、发展经济、保障民生和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的任务,需要世界各国的积极参与。工业革命在给英国带来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大气污染。1952年12月的伦敦烟雾事件震惊世界。分析气候对英国大气污染的影响。(10分)【答案】英国地处欧洲西部,迎着盛行西风,污染物容易扩散;年降水量丰富,季节分配较均匀,利于污染物沉降;冬季多雾
33、,雾天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名师点睛】分析气候对英国大气污染的影响,应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有利方面:英国常年受西风带的控制,形成了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较多,季节分配也比较均匀。西风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均匀且较多的降水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沉降。不利方面:潮湿的空气、较重的大气污染,在冬季气温较低时极易产生雾,这就使伦敦成为世界上的雾都。雾天大气比较稳定,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2014福建卷)C【选修6环境保护】下图示意流经某城市小河水污染程度与流量、降水的关系。读图回答问题。(1)说出小河水污染的变化特点,简析该次水污染形成的原因(9分)(2)简述防治该河水污染可采取的措施。(6分
34、)【答案】(1)污染总体呈“W”形变化(先减轻后加重,3日污染最严重,随后减轻恢复常态)。城市地表污染物较多;降雨后污染物被径流带入河流;河流流量小,河水自净能力差。(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水环境的保护意识;禁止各种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建设完善的城市截污管网和净化设施;引水冲污,增强河水自净能力。(答三点即可)【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水污染的变化特点、水污染的成因以及水污染的防治措施等知识。第(1)题,从污染物浓度曲线可以看出水污染总体呈“W”形变化。从图中曲线的变化可以直接读出,污染物浓度存在轻重轻的变化过程,其中3日污染最严重。形成原因要结合降雨量和河流流量进行分析。第(2)题,防治该河水
35、污染的措施主要有禁止各种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建设完善的城市截污管网和净化设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习惯等。环境污染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分析(1)不同环境污染的形成原因各不相同,要结合其特点进行具体分析。例如,赤潮产生的原因:沿海地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和过度海水养殖,造成海水富营养化,促使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适宜的水温、盐度等环境有利于赤潮生物的繁殖;水体交换不良的港湾和沿岸海域容易发生赤潮。(2)同一环境污染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带来的危害也不相同。下面以我国长江南、北地区的酸雨危害为例进行比较:地区危害形成原因长江以南大降水多,有利于酸雨的形成;多丘陵
36、、盆地地形,且风速小,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土壤呈酸性,因而大气中的灰尘也呈酸性,无法中和酸性气体长江以北小降水少,不利于酸雨的形成;地形平坦,风力较强,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土壤呈碱性,大气中的灰尘也呈碱性,可以中和部分酸性气体(3)针对造成污染问题的成因采取相应措施:不同的污染问题成因不同,采取的措施也应不同,只有针对具体造成污染问题的原因,才能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一般来讲,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达标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污染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2014山东卷)45.(10分)地理环境保护阅
37、读材料,回答问题。植被浅沟常布置在城市道路两侧,不透水地面的周边和大面积绿地内等处,可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其表面一般种草进行覆盖。图12为植被浅沟示意图。图12指出植被浅沟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答案】(10分)收集雨水(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补充地下水(增加下渗);净化雨水;减轻城市内涝;调节小气候(美化环境)。【名师点睛】从图中可以看出,植被浅沟在收集雨水、净化雨水、减少城市内涝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内涝是当今社会城市面临的突出问题,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加强排水系统建设等是解决城市内涝的主要方法。建设“植被浅沟”可以收集地表水,通过滤网来提高地下水
38、的水质,同时可以通过增加地表植被改善局地小气候。(2014江苏卷)D环境保护我国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表明:我国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镉、汞、 铅3种重金属污染物含量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下图为甲城市不同功能区土壤中4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及用此4种元素计算出的综合污染指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l)我国土壤中镉、汞、铅3种重金属污染物分布特点的成因是 。(2分)(2)甲城市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情况空间分布特点是 。(2分)(3)甲城市矿冶区明显高于其它功能区的两种重金属元素是 ,其原因是 。(2分)(4)土壤污染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为防止我国土壤污
39、染加剧并修复已污染的土壤,需采取的措施是 。(4分)【答案】(1)东南地区经济活动强度大于西北地区,产生的土壤污染物多;西南地区有色冶金工业分布较多(2)矿冶区和居民区污染最严重;开发区和风景区污染较轻(3)铅 镉 矿冶区工业污染严重(4)降低土地生产力;破坏土壤资源;影响农产品质量和数量 建全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加快修复已污染的土壤;加强宣传教育,提升环保意识(3)读图可以看出甲城市矿冶区明显高于其它功能区的两种重金属元素是铅和镉,主要是因为矿冶区在金属冶炼过程中产生污染物多,工业污染严重造成的。(4)土壤污染可以降低土地生产力,破坏土壤资源
40、,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呀严重影响,继而影响农产品质量和数量;为防止我国土壤污染加剧,应健全并严格执行土壤污染法律法规,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并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加快修复已污染的土壤,另外还要加强宣传教育,提升环保意识,呼吁每一位公众都参与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去,切实保护土地资源。【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我国土壤污染分布、成因、影响和治理措施。【名师点睛】第(1)题,由材料可知,镉、汞、铅3种重金属污染物的分布规律为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逐渐升高。主要是因为我国东南地区经济活动强度大,产生的土壤污染物多,而西南地区有色冶金工业分布较多。第(2)题,由图中的折线可知,矿冶区和居民区污染严重,开
41、发区和风景区污染较轻。第(3)题,由图可知,甲城市矿冶区明显高于其它功能区的两种重金属元素是铅、镉。主要原因是矿冶区工业比较多,污染严重。第(4)题,土壤污染后不仅生产力降低,而且通过生态环境将污染物富集到农产品中去。防治土壤污染,要健全法制,做到有法可依;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修复已经污染的土地,还需相应的技术支撑。(2014海南卷)26、(10分)【环境保护】下图示意的农业区是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1990年至2010年,该农业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分析该农业区耕地面积扩大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答案】环境问题:(该区域地处内陆)气候干旱,耕地面积增加会加大灌溉用水量
42、,(河流流量大减)加剧水资源短缺;(2分)入湖水量减少,湿地萎缩;(2分)(灌溉用水量加大,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2分)应对措施:限制开荒面积;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型农业。(答对期中1项得2分,答对其中2项得4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评分,但本部分得分不超过4分。)【名师点睛】由于该地区位于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水资源短缺。农业区耕地面积扩大会使灌溉用水增多,加剧该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同时会使注入湖泊的水量减少,导致湖泊萎缩;另外农业灌溉会使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发生。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减少垦荒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方面提出应对措施。规律总结:资源问题产生原因与应对措施的分析思路1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问题根本原因是人类不合理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激增。2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开源”和“节流”(1)“开源”的具体举措: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扩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2)“节流”的具体举措: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