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共6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被华夏视为戎、狄、蛮、夷的周边诸族群纷纷进入中原,形成了与诸夏交错杂居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最直接的影响是A. 加速了社会
2、转型B. 冲击了贵族政治C. 促进了民族交融D. 推动了战国变法【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周边诸族群(戎、狄、蛮、夷)与诸夏交错杂居,促进了华夏认同、民族交融,故选C项;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转型,排除A项;生产力的发展使宗法分封制崩溃,冲击了贵族政治,排除B项;称雄天下的欲望直接推动各国国君变法,排除D项。2. 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王位,政治权从“传贤”到“传子”,从“公天下”到“家天下”。这A. 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B. 是偶然出现的历史现象C. 不利于社会进步D. 在以后列朝列代没有被沿用【答案】A3. 流行语是一个时代的标签,符合秦朝的一组为A. 诸侯井田制甲骨文青铜B. 皇帝
3、郡县制车同轨长城C. 刺史察举制五铢钱丝绸D. 内阁军机处青花瓷商帮【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秦朝统一后,建立皇帝制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同时规定车同轨,修筑长城,故B正确;A是先秦时期,C是汉代,D是明清时期,排除ACD。4. 冯劫曾位列秦朝三公之一,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还负责监察百官。当时他所担任的这一职位是A. 丞相B. 太尉C. 御史大夫D. 郡守【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秦朝时期的御史大夫的职责是监察百官和执掌群臣奏章,C正确;丞相负责的是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A排除;太尉负责的是军事,B排除;郡守属于地方行政长官,D排除。故选C。5. 如图位古代中国某朝代
4、的中央权力架构示意图。该朝代是A. 秦朝B. 西汉C. 西晋D. 隋朝【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的“中朝”是汉代设立的,目的是加强皇权,故B项正确;排除ACD项。6. 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可信的史料是A. 半坡居民房屋复原图B. 神农氏画像石刻C. 河姆渡遗址的稻谷遗存D. 西汉的耧车模型【答案】C【解析】【详解】最可信的史料是出土的考古文物,所以证明“农业起源”的最可信的史料应该是河姆渡一直的稻谷遗存,故选C;房屋附院和神农氏的画像不能证明农业起源,排除AB;西汉时期,农业早已产生,所以西汉时期的楼车模型不能证明农业的起源,排除D。7. 春秋战国时期,主张统治者应顺应民心
5、,爱惜民力,“为政以德”思想家是A. 老子B. 孔子C. 墨子D. 韩非【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儒家的孔子提出“为政以德”的主张,B项正确;ACD与这一主张无关,排除。8. “这一学派要求君主为民、利民,反对过分剥削劳动人民;提出薄葬、短丧的观点”。“这一学派”是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法家【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家主张“君主为民、利民”、“提出薄葬、短丧的观点”。因此“这一学派”是墨家,故C正确;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BD错误。9. 商朝甲骨文记载了商王占卜内容,它一般由序辞、命辞、占辞和验辞四部分构成,具体内容见下表
6、。由此可知甲骨文为研究商朝的一手史料商朝王权神秘色彩浓厚甲骨文能够说明商朝历史细节甲骨文实现了文化普及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甲骨文是考古发现的商朝的文字,因此是研究商朝的一手史料,故正确;文字中的记载都与“商王占卜”有关,反映了商朝王权色彩浓厚,故正确;从所记载的内容可以看出,甲骨文记录的非常详细、详实,说明甲骨文能够说明商朝历史细节,故正确;据材料“商王占卜的内容”说明是贵族使用的文字而不是普及大众,故错误,A正确,排除B、C、D。10. 下图是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某一文化遗存的描述。该文化遗存是A. 河姆渡文化B. 红山文化C. 良渚文化D. 陶寺文化【答案】C【
7、解析】【分析】【详解】良渚文化代表遗址为杭州良渚遗址,距今5000年。良渚文化分布的最密集的地区则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东部。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故C正确;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即距今约7000年前),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与题干“出土了精美的玉器”不符,故排除A;红山文化,发源于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带,起始于五六千年前,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不符合“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故排除B;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不符合“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故排除D。11.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
8、躁,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这句话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之口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强调“直”与“屈”“巧”与“拙”“静”与“躁”“寒”与“热”等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符合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故D正确;孔子主要思想主张是“仁”和“礼”,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仁政”,韩非的核心思想是“法治”,ABC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联系所学老子的思想分析解答。12. 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一种主要的土地制度。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 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土地归全体国人所有B. 受封奴隶主拥有使用权,
9、不得转让与买卖C. 主要采用奴隶个体耕作的方式D. 井田劳动中主要使用青铜农具【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井田制是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全国土地归周王所有,受封奴隶主拥有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故B正确;井田制是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全国土地归周王所有,A项中“全体国人”表述错误,排除;井田制下采用集体耕作方式,“个体耕作”表述错误,排除C;在西周井田制下,只有少量的青铜农具,“主要使用青铜农具”表述不准确,排除D。13. 有学者说,“(某一制度)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一制度是A. 宗法制
10、B. 分封制C. 禅让制D. 郡县制【答案】B【解析】分封制是分封诸侯的制度,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B正确;A是维系分封制基础;C属于原始社会首相承让制度;D是春秋战国时期实行。14.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形成了“南稻北粟”的格局,这主要取决于A. 当地的自然条件B. 当地居民的喜好C. 政府的鼓励措施D. 受外来作物影响【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形成了“南稻北粟”的格局,这主要取决于当地自然条件,北方主要是黄土集中,风沙大,适宜种植干旱作物,南方主要是水乡,种植水稻等作物,正确;居民喜好不符合材料主旨,错误;政府鼓励不是主要原因,错误;外来作物影响不是主
11、要原因,错误。15. 如图为商鞅变法时县及其以下组织的结构示意图。这表明商鞅变法A. 激化了阶级矛盾B. 瓦解了宗法制度C. 加强了地方统治D. 扩大了统治范围【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商鞅变法时,通过“令民什伍”等,在县以下,建立起“县-乡-亭-邮-里-什-伍”的严密系统的地方组织结构,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C项正确;通过商鞅变法建立起的地方基层社会组织,体系严密,管理有效,不是阶级矛盾激化的原因,A项错误;对社会基层的管理不是“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瓦解的原因,B项错误;商鞅变法严格基层管理,并不能扩大其统治范围,D项错误。16.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
12、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决定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因素是A. 诸侯争霸B. 土地私有制的出现C. 铁农具的使用D. 商鞅变法【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铁农具的使用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故答案为C项。A项诸侯争霸是上层建筑领域的斗争,体现了分封制的瓦解,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土地私有制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商鞅变法是推动历史转折的因素,但不是根本因素,排除。17. 三字经载:“夏传子,家天下,四百年,迁夏社。”材料中的“子”指的是A. 尧B. 舜C. 禹D. 启【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夏朝时期夏大
13、禹把王位传给启,开启了家天下的局面,D正确;尧、舜和禹时期实行的是禅让制,A、B和C项错误。【点睛】本题注意区别禅让制和世袭制的出现时间。18. 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聚落群既中有普通村落,也有大型宫殿式建筑区;既有埋葬一般人和中小贵族的墓地,也有最高贵族的专用墓地。这表明良渚文化A. 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B. 正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C. 已形成君主专制国家D. 已存在社会不平等现象【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有普通村落,也有大型宫殿式建筑区;既有埋葬一般人和中小贵族的墓地,也有最高贵族的专用墓地”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的良渚文化已经
14、有了阶级的区分和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故答案为D;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黄河流域,良渚文化在长江流域,A错误;距今约1万年前人类进入新时期时代,B错误;秦朝才建成君主专制国家,C错误。19. 依据地图,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B.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C.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D. “田氏代齐,六卿分晋”【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据地图信息“齐、楚、燕、韩、赵、魏、秦”可知,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田氏代齐,六卿分晋”就发生于此时期,D与题意相符;“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映的是分封制,A与题意不符;“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反映的是分封制实质,B错误;“并吞战国,海内为一”是
15、秦统一六国,C错误。20.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军政机构管理西域。该机构是A. 西域都护府B. 安西都护府C. 北庭都护府D. 北庭都元帅府【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治理西域全境,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西汉开始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故选A;BC是唐朝管理西域的机构,排除;D是元朝地方军事建置,排除。21. 张骞通西域使天山南北地区在历史上第一次与中原连为一体,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西地区的交通线路逐步开辟,形成了饮誉中外的丝绸之路”。它的开通A. 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B. 延缓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C. 造成了西域地区的野蛮落后D.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答案
16、】D【解析】【详解】根据“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西地区的交通线路逐步开辟”可得出丝绸之路有利于东西文化的交流,故D正确;“消除”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丝绸之路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及西域地区的野蛮落后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C。22. 我国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三个阶段,其中处于原始人群阶段是A. 北京人B. 河姆渡文化C. 仰韶文化D. 龙山文化【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人群指的是旧石器的早期和中期,元谋人、北京人是代表;母系氏族公社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达到繁荣,磁山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是代表;父系氏族公社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
17、,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是代表。由此可知,其中处于原始人群阶段的是北京人,故A正确;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公社时代,龙山文化是父系氏族公社时代,故BCD错误。23.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出现在A. 秦朝末年B. 西汉末年C. 东汉末年D. 三国时期【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由于主幼国危,导致朝中出现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最终成为东汉灭亡的重要原因,C选项符合题意;秦末和西汉亡于农民起义,AB选项排除;三国时期最大的特征就是三足鼎立,国家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D选项排除。24. 董仲舒曾说:“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
18、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 主张君权神授,民众应绝对服从B. 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C. 主张严刑峻法,控制臣民D. 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董仲舒认为“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下务明教化民”“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可知,董仲舒主张王者应当承天命而教化百姓,B项正确;A项“民众应绝对服从”说法错误,排除;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感叹人性本恶,材料未体现,D项排除。25. 秦始皇修长城、汉武帝设河西四郡,皆在防范A. 匈奴B. 鲜卑C. 契丹D. 女真【答案】A【解析】【分析
19、】【详解】秦始皇修长城、汉武帝设河西四郡,皆在防范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故选A项;鲜卑没有对秦汉王朝构成威胁,排除B项;唐朝末年,契丹族势力才发展起来,不符合时间限制,排除C项;北宋中后期女真族才强盛起来,不符合时间限制,排除D项。26. 以下相关史料的比对研究,最符合“二重证据法”的是A. 姜寨遗址与回忆姜寨遗址的发掘B. 远古炎黄传说与汉代画像砖上的黄帝像C. 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宫殿”复原图D. 殷墟甲骨卜辞与史记殷本纪【答案】D【解析】【分析】“二重证据法”是指文献和考古相结合的方法,是综合利用“纸上材料”和“地下新材料”的历史研究方法。史记殷本纪是文献资料,殷墟甲骨卜辞是考古发现,故答
20、案为D项。回忆姜寨遗址的发掘不是姜寨遗址本身的“二重证据”,排除A项;汉代画像砖上的黄帝像也是根据传说制作的,不属于“二重证据”,排除B项;二里头“宫殿”复原图是根据考古发现的二里头遗址绘制的,不属于“二重证据”,排除C项。【详解】27. 如表为汉至唐前期东南三个地区的郡县增置情况。据此可知,这段时期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削弱B. 东南地区成为政治统治中心C.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已成熟D. 经济发展影响地方行政区划【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从表格可知,苏南和浙江、江西、福建三个地区均处于东南沿海地区,随着魏晋南北朝以来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和南方的逐步开发,经济发展加快使中央政府对这些区域
21、越发重视,设置的基层行政区域数量增多,故D项正确;地方行政区划设置增多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而不是削弱,故A项错误;这-时期南方的经济地位上升,但政治统治中心依然在北方,故B项错误;C项材料无法得出,且“成熟”与史实不符,元代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成熟的标志。28. 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某同学设计了如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B.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虽然有过短期统一,但大部分时期政权分立,该
22、时期时局动乱,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故选B项;“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是原始社会阶段特征,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C项;“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D项。【点睛】29. 下列改革中,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的是A. 商鞅变法B. 王莽改制C. 孝文帝改革D. 王安石变法【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及隋唐盛世打下基础是北魏孝文帝改革,C选项正确;商鞅变法为秦朝统一创造了条件,王莽改制是一次失败的改革,王安石变法没有改变宋代积贫积弱的局面,AB
23、D三项不符合题意。30. 如果想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作物和果树栽培方法,最好查阅()A. 九章算术B. 尚书C. 水经注D. 齐民要术【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故答案为D项。A项九章算术总结了我国汉朝之前的数学著作,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水经注是我国的地理著作,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魏晋时期的农业发展,结合齐民要术进行分析即可,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24、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注意事项:第II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1. 汉代朝廷出现多次与政治相关的学术争论,对中国思想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汉景帝辕黄之争(围绕成汤、周武弑君)。辕固生:“夫桀、纣荒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因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弗为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不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南面,非杀而何?”辕固生:“必若云,是高皇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汉景帝以“言
25、学者毋言汤、武受命,不为愚”制止了讨论。摘编自史记儒林列传材料二 西汉昭帝(公元前81年)盐铁会议(围绕治国政策)贤良文学:认为汉武帝任用酷吏,搞得人心恐惶,动乱不安。主张“故法令者,治恶之具也、而非至治之风也。是以古者、明王茂其德教,而缓其刑罚也”。指出严刑峻法是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桑弘羊:坚信刑法可以止暴,认为“令者所以教民也,法者所以督奸也。令严而民慎,法设而奸禁。商君刑弃灰于道,而秦民治。故盗马者死,盗牛者加,所以重本而绝轻疾之资也。贤良文学:主张人性善良,不能只讲利,还必须有义的约束。桑弘羊:主张重利轻义,认为人性自私,趋利避害,重利是加强中央集权、抗击匈奴和赈济灾荒的需要、并明确指出
26、财富是仁义的基础。会议闭幕,政府取消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摘编自盐铁论(1)据材料一,汉景帝制止讨论反映了汉初统治者遇到什么问题?结合所学,指出后世汉朝统治者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者治国策略反映的思想流派,分析盐铁会议的背景。【答案】(1)问题:汉朝政权是否有合法性解决: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流派:贤良文学:儒家。桑弘羊:法家。背景:汉武帝盐铁官营,任用酷吏,常年征战导致众多社会问题;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解析】【分析】【详解】(1)问题:通过材料一中“成汤,周武弑君”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争论的焦点是
27、后世王朝的合法性,反映出当时汉朝政权是否合法性的争论。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统治者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董仲舒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解决了这一问题。(2)思想:据材料二中“人性善良,不能只讲利,还必须有义的约束”,“坚信刑法可以止暴令严而民慎,法设而奸禁。商君刑弃灰于道,而秦民治”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贤良文学和桑弘羊分别属于儒家和法家。背景:根据材料二中“西汉昭帝(公元前81年)盐铁会议(围绕治国政策)贤良文学:认为汉武帝任用酷吏,搞得人心恐惶,动乱不安”,“会议闭幕,政府取消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等信息,从旧制弊端、社会问题和主流思想等方面分析盐铁会议的背景。32.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臣(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不知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四年苦役)。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教学的地方)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汉书董仲舒传问题:(1)材料一中李斯建议焚书的目的何在?(2)材料二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一主张与材料一相比在实
29、施手段上有何差异?(3)李斯与董仲舒的上述主张施行后产生的社会效果有何不同?【答案】(1)目的: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2)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差异:秦始皇是用暴力手段禁绝一切学说。西汉是用儒家思想取代其他学说。(3)结果:秦朝时期焚书是秦暴政的体现,最终造成秦的灭亡。西汉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巩固了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政治。【解析】【分析】【详解】(1)材料一主要内容是叙述李斯所提出的“焚书”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他提出“焚书”的目的在于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2)主张:根据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知,董仲舒的主张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差异
30、:根据材料一“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不知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四年苦役)”可知,其手段是用暴力手段禁绝一切学说;根据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知,其手段是用儒家思想取代其他学说。(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斯所提出的“焚书”主张是秦朝暴政的体现,并最终造成秦的灭亡;而西汉时期董仲舒所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得儒家思想获得了“独尊”的地位,有利于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大一统政治的巩固。33. 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依据材料判断图一
31、至图三属于哪一类史料?材料二 关于陈胜、吴广起义原因的不同记载据史记陈涉世家记栽:“二世元年七月,发间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据考古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徭律记载:“御中發微,乏弗行,贷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货一甲。水雨,除興。”意思是说为国家征发徭役,如耽搁不加征发,应罚二甲。迟到三天到五天,斥责;六天到十天,罚一盾;超过十天,罚一甲。降雨不能动工,可免除本次征发。(2)对比两段材料记录的内容有什么发现?哪一个更能体现真实的历史?【答案】(1)图一属于实物史料;图二属于口传史料;图三属于文献
32、史料。(2)史记陈涉世家记载的是陈胜吴广等人的起义是因为征发服徭役,因为大雨超过了期限,按照当时秦朝的法律都应该斩首。而云梦睡虎地秦简徭律记载国家征发徭役因为雨不能动工,可免除本次征发。云梦睡虎地秦简徭律的记载更能体现历史的真实。【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图一元谋人门齿化石可知是实物史料;依据图二女娲传说可知属于口传史料;依据图三史记可知属于文献史料。(2)依据材料二“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可知史记陈涉世家记载的是陈胜吴广等人的起义是因为征发服徭役,因为大雨超过了期限,按照当时秦朝的法律都应该斩首。依据材料二“为国家征发徭役,如耽搁不加征发,降雨不能动工,可免除本次征发”云梦睡虎地秦简徭律记载国家征发徭役因为雨不能动工,可免除本次征发。依据云梦睡虎地秦简徭律属于考古挖掘的史料,属于一手史料,记载相对真实。【点睛】历史“一度性”的特点决定了在史学研究中,研究者不能直接面对研究对象,通过直接的观察进行工作,而只能依据间接的材料,即史料来从事历史研究。史料是历史学家复原和认识客观历史的“中介”。离开了史料,历史研究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充分发掘史料并翔实地占有史料,是开展史学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