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79KB ,
资源ID:268150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6815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课后演练提升试题 含解析 2-1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课后演练提升试题 含解析 2-1 WORD版含答案.doc

1、课后演练提升一、选择题1梭伦在改革中坚持中立化政策,他对此津津乐道:“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厄运,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据此对梭伦改革评价正确的是()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从根本上维护了平民利益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ABCD解析:本题考查对梭伦改革特点的理解。梭伦改革采取了不偏不倚的中立原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体现了公平公正,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但梭伦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不可能从根本上维护平民的利益,排除,符合题意。答案:C2(2011广州模拟)“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

2、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赘:男方到女方落户)。”材料所述现象对秦国所产生的积极意义有()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增加户数,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形成奋发图强的社会风气打击了秦国旧的习俗ABCD解析:阅读材料,主要说明了商鞅变法鼓励成年子女分家立户,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改变社会习俗,鼓励进取,故符合题意,答案为D。答案:D3(2011北京模拟)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C确立北魏皇族

3、的正统地位 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自认为是黄帝后裔,故采用汉姓,反映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实质体现了确立皇族正统地位的目的,故答案为C。答案:C4穆罕默德阿里曾对着一份奥斯曼素丹的诏书说:“我作为一个不知名的冒险家来到埃及。如今,我在这里已经站稳脚跟。”“我从来就没有什么主人!”这段话所包含的正确的历史信息是()A穆罕默德阿里欲取代奥斯曼素丹的地位B穆罕默德阿里已经实现了对埃及的统治C埃及当时已经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D埃及当时是奥斯曼帝国的一块重要殖民地解析:阅读材料,从“已经站稳脚跟”“我从来就没有什么主人”等信息,说明穆罕默德阿里实现了对埃及的统治,但并没有取

4、代奥斯曼素丹的地位,故排除A项,B项符合题意。C、D两项不符合史实,故答案为B。答案:B5(2011宣城模拟)以下是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你从表中不能得出的观点是()时间企业数工人数(人)产值(千卢布)1860年991160079541879年1874200051937A.俄国工业革命取得成效B农奴制改革推动工业的发展C俄国逐步实现了现代化D俄国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8601879年,俄国正处于农奴制改革和工业革命阶段,再由表格数字变化可知A、B、D三项观点正确。表格体现了机器制造业的发展,不能体现出C项观点。答案:C6(2011淮

5、北模拟)日本明治维新的同时,中国开始了洋务运动,30年后强大起来的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大败中国,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要加强军事力量的先进装备B先进的社会制度是近代化的根本前提C近代化首先是军事上的近代化D先进的生产力技术要有适应的土壤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从洋务运动的特点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看,日本的明治维新首先对日本的政治制度进行改革,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故答案为B。答案:B二、非选择题7(2011福建四市模拟)“缓和矛盾,力求公平”,这是古今中外统治者施政的重要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古典

6、时期的雅典城邦正是以立法和制度来调适贫富差距,防止极贫极富,从而有效保障了公民集体的稳定与发展,实现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形成古典盛世的历史局面。解光云古典时期雅典城邦对贫富差距的制度调适材料二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当王安石对宋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时,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贷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材料一中梭伦改革调节“贵族与大众”利益的方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采取了哪些“信贷的办法”来缓和阶级矛盾?(2)上述两次改革对于贵族与大众之间的矛盾采取了怎样的处理原则?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有何借鉴意义?解析:本题考查对梭伦改革和王

7、安石变法措施及特点的理解。第(1)题据材料一信息“以立法和制度来调适贫富差距”指出梭伦改革的方式;紧扣“信贷的办法”,回忆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作答。第(2)题从两次改革的举措思考其处理原则;从公平、公正等角度谈借鉴意义。答案:(1)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办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2)原则:折中或中庸、调和。借鉴:追求公平公正;兼顾各方利益,防止贫富差距拉大;逐步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8(2011河南三市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材料二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

8、;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桑蚕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魏书请回答:(1)材料一中对商鞅变法持何种态度?依据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始实行的一种什么土地制度?其主要影响是什么?(3)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两次重大改革或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解析:本题考查对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第(1)题提取材料一信息判断态度并说明依据。第(2)题依据材料,回忆所学知识判断土地制度,从农民生产资料、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其影响。第

9、(3)题从改革的结果和影响等方面归纳二者的共同点。答案:(1)否定态度。依据:“王制遂灭,僭差亡度”;贫富差距拉大;弱肉强食。(2)均田制。影响: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3)共同点: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都获得了成功;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9(2011衡阳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王安石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王安石列传材料二(张居正说)“今国家要务,惟在遵守祖宗旧制。”张文忠公全集奏疏二材料三(王安石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

10、。”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O材料四张居正改革,首先是从整顿吏治开始的为了整顿吏治,以达到为官清廉、政治清平,让人民生活安定,从而使封建政权长治久安的目的,张居正于万历元年(1573年)推行“考成法”。王双印桎梏中的生存(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与张居正改革方针的不同。你对他们两人的方针有什么看法?(2)根据材料三、四,归纳王安石与张居正改革的切入点。并分析各自对改革结果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的不同。第(1)题主要从材料中思考二人改革方针的不同;从改革的特点及影响方面谈你的看法。第(2)题从材料中理解两次改革的各自切入点;从各自切入点,分析对改革结果的影响。答案:(1)

11、不同:王安石公开提出要改革旧制,张居正却提出要遵守旧制。看法:王安石的改革方式比较激进,目的是争取改革派的支持,但必然会遭到保守派的反对,使改革面临很大阻力。张居正的改革方式相对稳妥,他在维护“旧制”的外衣下推行新政,有利于人们在思想上接受改革,减少改革阻力。(2)切入点:王安石的改革从“理财”开始,重点也是“理财”;张居正的改革从整顿吏治入手。影响:王安石变法没有对北宋腐败的吏治进行整肃,所以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是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张居正通过整顿吏治,为改革铺平道路,从而使改革措施得以顺利实施。10(2011长沙模拟)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阅

12、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材料三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表示变法决心。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掳除,众嚷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你认为材料一反映的情形是否真实?请简要说明理由。(2)材料二的场景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哪一方面的改革措施?这一措施的实行起到什么作用?(3)材料三与材料一、二反映的改革有哪

13、些共同特点?(4)材料三中的中国改革最终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请指出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解析:第(1)题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和实质判断并说明理由。第(2)题从交响乐代表欧洲文明的含义说明日本采取的政策。第(3)题从三国改革的时代背景、性质、不足等方面分析共同特点。第(4)题,主要从主客观方面分析原因。答案:(1)第一种看法:不真实。这是作者在美化统治者,因为改革实际是对农民进行的残酷掠夺。第二种看法:真实。通过改革,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认为是沙皇赐予的,感激统治者;农民还可以赎买份地。(2)措施:生活习俗西化,引进西方文明,倡导“文明开化”。作用:让更多的日本人认识和了解西方文明,促进了日本

14、杜会的近代化。(3)依靠原有的统治者;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4)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派势力十分强大,力量对比悬殊。11(2012江西盟校二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地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增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

15、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所反映的根本问题和对秦国发展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1)“坏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商鞅变法有利于秦国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回忆教材知识回答“影响”。(2)回忆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可知是青苗法、农田水利法。从改革的艰巨性、改革家的个人命运、改革家的政治策略等角度回答“认识”。答案:(1)商鞅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

16、产关系(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使秦国力量强大,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2)青苗法、农田水利法。认识: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成败的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在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12(2012湖北孝感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71年12月,由木户孝允、岩仓具视、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等日本政府要人组成的日本政府遣外使团自横滨出发,途经华盛顿、伦敦、巴黎、哥本

17、哈根、柏林、罗马等地,对欧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进行了为期长达一年零九个月的考察。遣外使团于1873年9月归国后,向日本政府提交了一份遣外使团的正式报告书。在这份报告书中,对当时的欧美社会有如下的考察记述:(欧洲)上下皆以快美生活为主意,相互精于生理,并以勤劳之力达到其主意为荣,以无为依人而食为耻。然欧美一般皆生活于利欲之中。如按前所述,其政俗精神属我四民之类。而所谓自主之理,只在一味追营私利,并以此为勤劳之生业。此等固执,余等不敢渝薄。而高等人物中,皆以立议会、设会社、论国政为成就。此等于东洋风习相反。明治初期日本关于近代文明的三大争论材料二“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

18、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所以,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官吏的诱导奖励之力。”大久保利通(1)依据材料一,归纳欧洲“政俗精神”的主要特征。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政府对待“报告书”的积极应对措施。(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都是在遭受民族危机的情况下开展的,但最终的结果不同。请简要分析其结果不同的原因。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要求概括“政俗精神”的主要特征,考查的是分析、解读问题的能力;第二小问实际上是考查日本明治维新的措施。第(2)问考查阿里改革与明治维新的结果及其不同的原因,答题的关键点是从改革的阶级属性来考虑。答案:(1)特征:追求高质量生活、立足勤劳致富和过于追求私利;上层人士的民主参政意识浓厚。措施:开展明治维新,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即“殖产兴业”;拓展海外贸易等;制定和颁布1889年宪法,确立君主立宪政体。(2)阿里改革初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专制统治和不断对外扩张,遭到旧势力和人民的激烈反抗,并与英国的殖民利益发生严重冲突。而日本明治维新既学习西方,又能结合本国国情加以深化,改革措施有力适当,得到比较广泛的支持;日本与列强的矛盾也逐渐化解。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